寻租与腐败

合集下载

禁止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

禁止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

禁止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权力寻租是指在拥有权力的职务上,以违法、违规的方式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为了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必须禁止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

本文将探讨禁止权力寻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

一、禁止权力寻租的重要性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首先会导致公共资源的非法获取。

在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中,公共资源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以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和利益。

但是一旦官员或公务员滥用职权,将公共资源据为己有,就会将资源流向个人或特定团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公平分配。

其次,权力寻租行为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腐败是不道德和不合法的行为,主要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

当权力被滥用时,往往需要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

这不仅违背了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削弱了政府的信任和公众的对政府的支持。

此外,权力寻租还会破坏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包括教育、医疗、社保等。

但当权力被滥用,职务不正被利用时,就会导致公共服务的质量下降,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这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二、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为了防止和打击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的行为,需要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做法: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权力寻租的行为,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这样可以为打击违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2. 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务人员行为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权力寻租的违规行为。

同时,加大对监督部门的力度和力度,确保监督的有效性。

3. 加强纪律约束。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公务人员,应该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这包括严肃查处、追究责任以及追回被侵害的利益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震慑公务人员的违规行为。

4. 完善公共服务机制。

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和机会。

论寻租性腐败

论寻租性腐败

论寻租性腐败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的推进, 腐败现象也日益蔓延泛滥。

在一片反腐倡廉的声浪中, 腐败现象不但没有收敛,却反而愈演愈烈。

从经济学角度看,腐败的性质是一种寻租活动。

因此,本文从经济学的寻租理论出发,对寻租性腐败活动,寻租性腐败的危害,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寻租,腐败,寻租性腐败一、寻租性腐败(一)寻租性腐败的内涵在寻租理论的文献中,寻租的定义多种多样。

寻租一词,是由安妮·克鲁格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的。

布坎南等人把寻租定义为“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塔洛克认为“寻租是指那种利用资源并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

由此可见,寻租是一种权钱交易或权权交易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腐败概念已经被引申为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泛指人类的道德行为或社会风气的败坏和堕落。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献和场合。

对寻租和腐败内涵的理解可以看出,寻租是公共权力的异化,是腐败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

寻租性腐败是由寻租活动导致的一种腐败行为。

(二)我国寻租性腐败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寻租活动在我国愈演愈烈。

寻租涉及的领域几乎无所不在,寻租的主体大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小到居民个人和家庭。

寻租的手段和方式花样繁多,既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

其中,对社会影响比较大的非法寻租活动主要偷漏税、走私、腐败问题等,而其中以贪污和贿赂为主要形式的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腐败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尤为重大。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党政干部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每年查获的这类案件的案值逐渐增加,而且涉及的高级干部也越来越多。

我国从2008年到2013年8月五年多来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51350件,198781人,99.9%被判决有罪,贪污贿赂案件群众举报和检察机关自行发现各占1/3,查处故意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犯罪人数同比上升60.4%,检察机关不断加大对贿赂犯罪的查办力度,五年多来共立案侦查利用职权索贿受贿的国家工作人员65629人,故意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的行贿犯罪嫌疑人23246人。

寻租语境下的高校腐败问题探析

寻租语境下的高校腐败问题探析

的; 二是人 为造 成的。 1 9 6 7 年 图洛克( G o r d o n T u l 1 o c k ) 所写 少之又少 , 大部分被 官员 中饱 私囊 。我 国研 究寻租 问题
课题项 目: 2 O 1 2 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高校廉政 建设体 制机制创新研究 ’ ’ 的 阶段性成果之一。
《 西部学刊 》2 0 1 3 . O 4 期
~4 5 —
西部学刊
X I 所谓 寻租 , 是指 由于政府的无意创租 、 学, 尤其是公立大学 , 都进行 了大扩建 。从 1 9 9 8 年 ̄ 1 1 2 0 0 5 被动创租和 主动创租可使经 济 中产生 巨额 租金 , 经济人 年 , 平均每年新建校 舍3 0 0 万平方米 , 大多数学校 每年完
人 的 试 图寻 租 行 为 引导 或 转 变 为 寻 利 行 为 。
关键词 : 寻租 ; 高校 腐败 ; 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 : G 4 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C N6 1 . 1 4 8 7 ( 2 0 1 3 ) 0 4 — 0 0 4 5 — 0 4
关 于税 、 垄 断和偷窃 的福利成本 》被称之 为寻 改革 开放3 0 多年 , 中 国现代 化建设取 得了举 世瞩 目 的论 文 《
通 过各种政治 的 、 经济 的 、 合 法的 、 非法 的手段从政府官 成 的基建 工作量都在2 0 万至3 0 万平 方米 之间 。新建 、 改
的步伐 , 高校腐败 因此 而连连案 发 。 2 0 0 9 年, 知名 学府武 易学派 的创始人克鲁格( A n n e K r e u g e r ) 继承和发展 了图
汉 大 学校级 领 导龙小 乐 、 陈昭 方涉嫌 受 贿被警 方 逮捕 。 洛 克的观点 , 并在其 探讨 国际 贸易保 护 主义 政策形成原 紧接着 , 湛江师范学院院长 、 党委副书记郭泽深在学校基 因的论 文 《 寻租社会 的政 治经济学 》中首次提 出了寻租 “ 人们竞相争 夺进 口权 , 从而获取 建、 财务 等方面涉嫌有经济问题 , 被 当地公检机关宣布实 的概 念 。克鲁 格认 为 : 施刑事拘 留。 2 0 1 2 年长春大学原副校长 门树廷受贿 9 3 9 万 进 口垄断权 的租金 , 这种 竞争活动对社 会是一个损失 , 必 ” ¨ 他认 为寻租是 “ l 在政府干预 的情况下 , 余元 , 被 长春市 中级人 民法院 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 , 剥 须纳入分 析 。 夺 政治权利终身 , 并没收财产 1 0 0 万元 。高校正成为 职务 人们 为了获得个人 利益 , 往往不 再通过增加生 产 、 降低成 犯罪新 的高发区 的现实 , 凸显 出大学精神 的 日益沦 落 , 高 本 的方式来 增加利润 , 相反 , 却 把财力 、 人力 用于争取政 府 的种种优惠 ” 。 l 2 砘 公共选择理 论学家布坎南认为 “ 寻 校 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 的“ 清水衙 门” 。本文拟从寻租理 论 的视角 对高校腐 败的成 因进行分析 , 并试 图找出治理 租包括为 了取得额外 的收益而进行 的疏通活 动 , 这种额

依托寻租理论思考腐败行为的风险防范策略

依托寻租理论思考腐败行为的风险防范策略

依托寻租理论思考腐败行为的风险防范策略作者:王丹来源:《现代企业》2018年第09期腐败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腐败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危害很大,腐败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对于腐败的研究,有些是从社会角度来看,有些是从心里层面来看。

本文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腐败问题,试图去突破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解决方法。

一、腐败现象的概述及其带来的危害我国现在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腐败现象严重阻碍了我们国家经济加速发展的脚步。

由于权钱交易在市场上盛行,经济的体系和规则发生了改变,在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变得低下,现代化进程步伐不得不变得缓慢。

归纳起来看,腐败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腐败行为影响了贸易、产业以及投资方面的公平竞争。

腐败行为可以造成投资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这样就增加了投资的风险,抑制了老百姓的投资行为,归根到底,影响的还是老百姓的利益。

2.腐败行为使得官僚们使用危害社会福利的方式谋求私利,寻求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在本质上来说,官僚们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掌控权谋求自身福利,从而忽视了履行社会公共事业的职能,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加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水平。

3.腐败行为增加了政府办事的成本。

企业家在政府办事的成本除了一些必要的成本外还要额外支付贿赂贪官污吏的成本,这些成本最终将表现在商品的价值中,当老百姓需要购入这些商品的时候,售价中的一部分也是在支付贪官们索取的额外回扣的一部分。

如果企业家没有把这部分成本在售价中体现,则企业家自身会失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会经历利润金额的下滑,最终导致破产。

这样的行为影响了社会的经济秩序,导致了经济泡沫的产生。

4.腐败行为还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这是最主要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腐败行为导致了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效果,腐败让低效率的经济主体分配资源,减少资源的高效运用水平。

公共经济学之寻租设租行为

公共经济学之寻租设租行为

政策建议:严厉处罚。
【ZBM提问】
怎样看待医生收受“红包”现象?
提示:从人力资本投资、工作强
度、工作风险、工作环境等维度,与公
务员、教师等职业对比。
【专栏】
透明国际(全球著名非营利性反腐 败组织)主席彼得·艾根:
确保文职人员和政治领导人的工资 足能反映出其提任的职务所要担负的责 任,只要条件允许,还要同私营部门的 工资水平一致起来。
(2)增加行政成本:导致政府部门 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为治理设租活动, 设立监督机构、聘用监督人员。
(3)破坏良好的道德风尚:降低官 员的公共责任心和道德水准,降低公众 对官员的尊重度和信任感。
2、设租的成本收益分析
E0:履行现公职的收益
P:设租行为被发现的概率
B:得到的租金
那么,设租行为的必要条件是:
寻租活动是否必然涉及贿赂?
寻租活动是否一定是浪费资源的?如 通过游说官员寻求专利制度的保护等。
二、寻租竞争的均衡条件是什么?
1.塔洛克(Tullock)和波斯纳 (Posner)认为,寻租竞争的均衡条件是: 寻租的总成本=垄断的总利润。
2.这个判断是否值得商榷?如果寻租 的总成本=垄断租金,人们为何去寻租呢?
C厂去贿赂电信局李副局长,也成 为定点厂家,也获得经济租。这也是寻 租。
2、寻租成本
(1)直接成本
搜集潜在经济租信息的成本;
游说有关人员的成本;
贿赂有关人员的成本;
维持垄断地位的成本。
(2)间接成本(福利成本)
垄断所造成的消费者剩余减少。
3、寻租的后果
寻租活动对于寻租者而言是一种 “正和博弈”,即收益大于成本;
网络打破了所谓精英阶层对媒体话 语权的垄断,具有强大的聚合力、良好 的交互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人力资源部以案促改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人力资源部以案促改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人力资源部以案促改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问题分析问题一: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人力资源部内存在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招聘中的权力寻租:部分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利用职权,通过收受贿赂或其他手段为特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而不是根据应聘者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公正择优。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损害了组织的声誉和整体效益。

2.内部职务分配不公:在人力资源部的内部职务分配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一些员工通过关系和非正当手段获得晋升和高薪,而忽视了真正有能力和贡献的员工。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降低了整体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

问题二:违规操作和失职现象人力资源部存在违规操作和失职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违反用人规定:人力资源部在用人过程中,存在违反相关用人规定的情况。

例如,未按照程序和要求进行招聘、录用、调岗等操作,导致用人不当和不合理的情况发生。

这种违规操作不仅损害了组织的形象和利益,也对员工的权益造成了损害。

2.失职现象:部分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存在失职现象,未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例如,未能及时处理员工的申诉和投诉,对员工的问题置之不理,甚至泄露员工的个人信息等。

这种失职行为不仅违反了组织的规章制度,也损害了员工的权益和信任。

整改措施措施一: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操作1.建立健全招聘制度:制定招聘操作规范,明确招聘程序、标准和要求,确保招聘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加强对招聘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招聘技能和职业操守。

2.完善职务分配机制: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职务分配机制,通过考核、评价等方式,选拔和晋升真正有能力和贡献的员工,避免关系和非正当手段的干扰。

措施二:加强监督和内部控制1.建立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岗位,负责对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建立举报渠道,鼓励员工对人力资源部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

2.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规范操作流程,防止违规操作和失职现象的发生。

论政府官员的寻租性腐败

论政府官员的寻租性腐败
一 种寻租 活动 , 它是 指少 数人 利 即 支 付 给 要 素 所 有 者 的 报 酬 中 , 过 要 素 在 任 何 可 替 代 用 超 用 非 法 的 手 段 谋 取 经 济 租 金 的 活 动 。 寻 租 是 政 府 官 员 与 各 途 上 所 得 到 的 报 酬 的 那 一 部 分 , 作 租 金 。 当 政 府 官 员 借 称
种 利 益 主 体 的 双 向 寻 租 活 动 过 程 。 寻 租 性 腐 败 是 指 握 有 公 助 行 政 权 力 , 用 强 制 手 段 直 接 干 预 经 济 活 动 时 , 会 产 生 运 就 共 权 力 者 通 过 利 用 特 权 的 供 给 和 分 配 主 动 创 租 、 租 , 法 租金 。贺卫在《 租经 济 学 》 书 中 , 寻 非 寻 一 把政 府创 租 活动 分 为 获 取租金 的行 为 。利 益 主体 为 获取 政 府特 许 或 庇 护 , 向掌 三 类 , 是 政 府 无 意 创 租 , 是 政 府 被 动 创 租 , 是 政 府 主 一 二 三 握 一 定 权 力 的 政 府 官 员 施 加 种 种 影 响 , 实 物 的 或 金 钱 的 动 创 租 。政 府 无 意设 租 , 要 是 因 为 政 府 知 识 不 足 , 知 道 如 主 不 行 贿 、 扣给种种 好 处 , 回 以便 获 得 额 外 的 或 垄 断 的 利 润 ( 租 自 己 的 活 动 会 没 置 租 金 , 致 寻 租 活 动 。政 府 被 动 设 租 , 导 是 金 ) 导 致 官 员 走 向 腐 败 。所 以 寻 租 性 腐 败 就 是 权 钱 交 易 、 因为 政 府 能 力 不 足 , 益 集 团 势 力 太 大 。 政 府 受 利 益 集 团 , 利 以 权 谋 私 的腐 败 。 的左 右 , 府 成 为 某 些 利 益 集 团 谋 取 私 利 的 工 具 。政 府 主 政

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转型经济的腐败机理分析

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转型经济的腐败机理分析

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转型经济的腐败机理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在转型经济环境中的腐败机理。

转型经济,作为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常常伴随着制度的变革、市场的开放以及权力的再分配,这些因素都为行政垄断、寻租行为和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这一腐败机理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其内在的运行逻辑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行政垄断的概念、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阐述,分析其在转型经济中的表现形式和危害。

接着,探讨寻租行为的发生条件和动机,以及寻租与腐败之间的关联。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它们在转型经济中的腐败机理。

本文将从制度、市场、文化等多维度对转型经济中的腐败机理进行深入剖析。

制度方面,将探讨政府干预、监管缺失和权力配置不当等因素如何为行政垄断和寻租行为提供空间;市场方面,将分析市场竞争不充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如何加剧腐败风险;文化方面,将关注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对腐败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际案例,对转型经济中的腐败机理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理论分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腐败行为,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策略,为转型国家和地区的反腐败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在转型经济中的腐败机理,为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行政垄断与腐败在转型经济中,行政垄断与腐败的关系密切且复杂。

行政垄断,通常指的是政府或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行政权力对市场进行干预,限制或排除市场竞争的行为。

这种垄断行为不仅阻碍了市场的自由竞争,也往往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行政垄断的存在,使得某些企业或个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从而获取超额利润。

这种超额利润的获取往往伴随着权力的寻租。

寻租行为,指的是在没有从事生产的情况下,通过垄断社会资源或维持垄断地位,以获取额外收益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租与腐败
一、什么是寻租
寻租就是寻求经济租金的简称,又称“竞租”,是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亦即垄断租金)所从事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其整个寻租活动的全部经济损失,要远远超过传统垄断理论中的“纯损”三角形。

租,即租金。

也就是利润、利益、好处。

寻租,即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指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

如有的政府部门通过设置一些收费项目,来为本部门谋求好处。

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捞取好处,有的企业贿赂官员为本企业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

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和对既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活动。

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体制内的原因又有体制外的原因。

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人的自利行为、公共领域的漏洞、社会环境因素
二、什么是腐败:
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从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

腐败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目前,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
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

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腐败可以分成好几种类型:
政治腐败的基本表现形式:(1)用权上的腐败。

腐败是以权力来做交易、通过权的作用来达到个人的目的。

权力私有化是腐败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在腐败分子看来,权力是万能的,权力可以压倒一切,权力可以指使一切,权力可以获取一切。

把权力归于个人,就可以谋取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的私欲。

因此,出现权大于法、专权专制、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等政治腐败行为。

(2)用人上的腐败。

选人不凭才干,用人不凭实绩,荐人不凭公认,任职不依程序,一切以价定职,以钱授“衔”。

把用人看作是自己家事一样,用所谓自己的人,在小圈子内点人,宁要奴才,不要人才。

“要想富,动干部”,已成为一些主要领导干部发财致富的“法宝”。

如:贪官李铁成在 1990 年至 2002 年任吉林省靖宇县县长、县委书记直至白山市政协副主席期间,频繁利用干部提拔、重用、调动、推荐、返城任职和安排子女就业等机会,伙同其妻收受礼金和贿赂款计人民币 143 万元。

情节恶劣的是,向李铁成行贿的人,包括县直所有单位的领导干部,几乎没有空白。

他的卖官经是:“一对一”、“二人转”、“三人在场不作案”。

(3)行政腐败集中表现是行政执法领域。

例如行政三乱中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通吃完,还说法制不健全。

” 这是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首民谣,也常被人用来引证当前司法腐败的严重。

(4)司法腐败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司法人员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

司法腐败危害最大的就是“警匪勾结”和“警匪一家”
(5)经济腐败也就是用钱上的腐败。

腐败是以金钱获取利益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个人的私欲往往是通过钱来满足的。

经济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商业贿赂。

(6)文化方面的腐败有教育腐败、新闻腐败和学术腐败。

教育腐败是普通家庭的第一座大山,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拨款不足,学校乱收费,资源集中,官办名校。

新闻行业中的腐败最广为人知的是“有偿新闻”。

记者采访的车马费和版面费都是明码标价的,在本行业中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此外还有一种就是“有偿不新闻”,即对一些负面消息不予报道曝光,坐等或主动要求报道对象前来“公关”。

科研机构、高校领域中的学术腐败同样源于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和高度行政化的高校管理体制。

举凡职称评审,项目评审,论文发表,成果验收等等,均不同程度的腐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