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价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精选 中国现代史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含解析)

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精选 中国现代史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含解析)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一、选择题1.(·娄底)近年来学者们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发现有些历史人物并不像过去人们认为的那么不堪,对一些事情的处理当时甚至有“不得不为”的理由,这说明( )A.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标准B.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C.评价历史人物不应该有定论D.学者们可根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评价【答案】D2.(·常德)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城址位于( )A.湖南澧县B.湖南临澧C.湖南长沙D.湖南宁乡【答案】A3.(·玉林)煤气灯刚在上海租界出现之时,很多人以为这种自来火是“地火”,都不敢赤足行走在煤气公司附近的道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煤气灯阻碍了人们出行B.煤气灯使用率普遍不高C.人们对新技术认识不足D.上海租界管理戒备森严【答案】C4.(·永州)下列历史名言、名句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答案】C5. (·徐州)下列观点属于魏源的是( )A.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译夷书始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C.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D.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答案】A6. (·徐州)右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它主要表明( )A.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D.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答案】C7.(·潍坊)《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大众传媒的普及B.男女实现了平等C.西方思想的影响D.封建思想的根除【答案】C8.(·泰安)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2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生版)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2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生版)

专题2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20年】1.(2020·新课标I)【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

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2.(2020·新课标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

1920年,他与柳诒徽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

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

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专题汇编 专题二十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专题汇编 专题二十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二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1.(2016·课标全国Ⅰ,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组成的“蕃兵”“ 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伴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年),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某某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2.(2016·课标全国Ⅱ,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X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某某八怪的代表人物。

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X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X”,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

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X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X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X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X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3.(2016·课标全国Ⅲ,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评价题

人物评价题

题目: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复杂的,因为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一位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

我选择评价的人物是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评价秦始皇时,我们需要考虑他的功绩和过失两个方面。

首先,秦始皇的功绩是非常显著的。

他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如推行法家思想、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等,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

此外,他还修建了万里长城、开凿了灵渠等大型工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统治下,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然而,秦始皇的过失也非常明显。

他实行焚书坑儒等极端的措施,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文化。

他的暴政和奢侈生活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最终,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

综合来看,秦始皇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的领袖,他的功绩和过失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他的生平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更好地推进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023年济南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济南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济南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1.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A. 孔子
B. 汉武帝
C. 刘备
D. 曹操
正确答案:A
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仁爱”、“孝道”等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
A. 汉朝
B. 春秋战国
C. 唐朝
D. 秦朝
正确答案:D
解析: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3.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是哪个城市?
A. 洛阳
B. 西安
C. 南京
D. 北京
正确答案:B
解析: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的西安,是一个连接中国与欧洲、亚洲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之路。

4. 以下哪个事件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关系最为密切?
A. 五四运动
B. 第一次鸦片战争
C. 台湾回归
D. 文化大革命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实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A. 辽金战争
B. 南北朝时期
C. 四国联军入侵
D. 抗日战争
正确答案:B
解析:南北朝时期标志着中国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持续了近400年时间。

以上是2023年济南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历史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历史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历史真题及参考答案1.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2.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

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

这种风尚()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3.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

这有助于()A.士族阶层的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4.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

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5.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

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6.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

”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

这反映出()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7.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

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历史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历史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历史真题及参考答案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

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2.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城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

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3.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4.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

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

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5.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

这反映出()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6.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

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7.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

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

2021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乙卷)【含答案】

2021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乙卷)【含答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

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25.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 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 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 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 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 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 212284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

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

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

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

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

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

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处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

(6分)
(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39)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

(1)20世纪上半叶,孙中山和甘地分别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经济主张。

请比较两者经济思想的异同。

(8分)
(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41C)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

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

”……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7分)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8分)
(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7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3分)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3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

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

“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

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

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

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

”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

(6分)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