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风声对小说风声的改编

合集下载

《风声》针刺酷刑是否太夸张

《风声》针刺酷刑是否太夸张

《风声》针刺酷刑是否太夸张
3针下去,认罪的认罪,画押的画押
这是正在热映的谍战电影《风声》里的一段镜头,在影片大约40分钟处——
强硬的吴大队长被绑在刑架上,皮开肉绽,满身鲜血。

为了逼出“老枪”的下落,伪军开始摇动手柄,动用电击酷刑。

嗞嗞的电流声让人毛骨悚然,吴大队长浑身颤抖,腮帮子直打哆嗦,伴着凄厉的惨叫。

但是,惨叫声落,没事,吴大队长挺过来了。

伪军特务处长阴森森地露着白牙:“吴大队长身子骨硬,不怕电!”江湖郎中六爷这时出场了。

六爷把小箱子打开,轻巧地拿出一根小小银针,蘸了点药水,冲着吴大队长脚后跟就去了。

一声更惨的叫声,吴大队长开始抽搐;再来一针,扎在太阳穴,吴大队长咝咝吸气;最恐怖的一针,扎在胸口,吴大队长口喷鲜血如瀑布,昏死过去。

真的好恐怖,针灸有这么神奇吗?还是像葵花点穴手,只是一种传说?
编剧麦家不感兴趣
记者拨通了《风声》原著和编剧麦家的手机。

对于《风声》里的针刺,麦家说,“原著里面根本是没有的,这段戏是导演后加的。

”至于导演为什么要加这段惊恐的针刺戏,具体原因他也不清楚,“我也对这段戏不感兴趣!”
而导演之一陈国富直说了创作想法,对吴大队长的“针刑”的确是。

电影《风声》解析

电影《风声》解析

且听风吟——《风声》的解析破烂不堪的年代,战火纷飞。

然而对于政权的任何一方,最致命的打击并非来直被血染红的战壕,抑或那杆砸坏的枪。

其实最让人战栗的,是后方的简单数字,因为它们中间蕴含的是注意击垮整个心脏的文字信息。

这就是谍战,一场没有硝烟,只有智慧和坚持的战争。

随着《暗战》的走红,麦家的谍战小说也成为一种潮流。

陈建评价《风声》:“《风声》“透露”了英雄的逻辑,天才的故事,鬼魅的细节,妖魔的风影……当代中国谁还相信英雄、理想和天才?但在麦家的笔下和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感谢麦家能如此沉静淡然地给我们讲一堆心仪省人的家事、国事,故事读来实在过瘾!”当我第三次看完《风声》,不禁联想到了我也喜爱的阿加莎的侦探小说和日本流行漫画《名侦探柯南》。

其实它们又很多的相似,比如都又“密室案件”的部分。

然而对于电影而言,要表现那么一个小环境下的明争暗斗,镜头的使用相当重要。

同时对于演员的考验也“灰常”之巨大。

但我可以肯定,虽然我倾向于文字的感觉,这个电影的完美演绎足以堪称谍战的经典。

具体来分析,这部电影的导演有两个,一个是号称“中国警匪剧领军人物”的高群书导演,一个是代表台湾新浪潮电影的陈国富导演。

这是两个在不同领域寻求突破的导演,在这样一部谍战电影中正好互补了各自的不足,使人物更加饱满,镜头更加到位。

同时,作为主创者之一的作者麦家,很好的用文字阐释了电影的语言。

电影的一开始,以黑白色调为主,给人以很低沉的感觉,特别是当随着飞机的飞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更加营造可紧张的气氛。

不过烟花绽放的街道上笼罩的却是节日的欢快,只是这种欢快来自于日本人。

故事的一开始,讲述的是汪伪政权的高级官员在包场的餐馆中说服一个民主的自由人士,机位的选择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的,基本用的都是近景和特写,灯光明暗分明,把正反两个阵营的人物表情刻画的相当细腻。

而后,在女服务员端着粉蒸鸡接受检查的时候,一个石头打破窗户的声音让全场的人都紧张不已。

电影风声影评

电影风声影评

电影风声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电影风声影评(一)看完电影首先让笔者想起了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位著名的推理小说家,她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直是现代许多悬疑推理小说的范本之一。

有人将《风声》定位为谍战片,这一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大凡如007为代表的谍战片中,主人公是身份明了的,而此片更多的是一个猜谜的过程,正如北京地铁里放映的宣传片上所说“谁是老鬼”?所以说这是一场智力的游戏,只不过嫁接在那个非常的时期中,于是便穿上了谍战的睡衣,让未见此片的人平添了一份其它的想象。

当然,关于归为哪一类型的问题其实不足为虑,只要影片好看,管他是什么类型呢?写到这里先要挑明一件事,为了能够令观众奔赴影院,所以此篇微评尽量的将不涉及到最后的谜题,但却不可避免地要对影片的过程进行一定的讲述,换句话说,此篇微评有很大的剧透成份,所以读者读到这里还可以做出选择,是休还是继续,与笔者便无任何关系了!影片开始于一场暗杀事件,这是全剧的背景,折射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混乱,也为全剧奠定了基调,阴暗的,也是绝决的。

这场暗杀戏是相当值得考究的,其原因是影片的节奏。

一般很商业的剧情片的开篇都是全剧的预演,所以从这段暗杀戏中也可以看出《风声》是一部极其标准的商业片。

汪伪特务在奉劝某民主人士投日,而这个时候,服务员端来了一盘菜,盛菜的器皿显得十分的厚重,镜头肆无忌惮地随着器皿在动,相信但凡有些观影经验的人都会想到,器皿中绝不仅只是一盘上等美味,也许还有一种夺命的家伙。

果不其然,虽然有人做了检查,但器皿中的还是发挥了它的功效。

说实在的,这个桥段十分普通,远不如教父那段暗杀来得经典与勇气,但导演还是利用节奏与气氛将个情节渲染得令人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看到这里,笔者开始对全剧有了些许的期待,虽然没有什么创新,但风格却是笔者所喜欢的,至少不拖泥带水,不墨叽。

接下来便是对剧情背景的一个交代,人物开始粉墨登场。

《风声》读书心得

《风声》读书心得

《风声》读书心得《风声》读书心得《风声》读书心得1一条蜿蜒奔流的大河,一树含苞待放的花朵,一片又一片嫩绿的青草地,鸟儿筑巢欢唱,万物生机勃勃,在这莹莹闪光的河面上,一切都美得恍如梦境。

这是我最喜欢的书《柳林风声》,这本书讲述了一段温暖惬意的乡间生活,活泼可爱的鼹鼠、聪明机智的河鼠、老成持重的'獾,还有放荡不羁的蛤蟆,四个小动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在乡村老河旁。

书里的每个小动物我都非常喜欢,但说到最喜欢的那一个,就不得不提闯祸大王―蛤蟆了。

蛤蟆是一个热爱自由的冒险家,他身上满是缺点,贪慕虚荣,挥霍浪费,喜新厌旧还不听劝告,他玩车偷车,入狱逃跑,被人追捕险些丧命,但是,他对待朋友却像春天一样温暖真诚,慷慨大方。

当他历经劫难,和小伙伴们一起与黄鼠狼大战夺回老宅时,当森林里所有的小动物们都高声欢呼,围过来祝贺他,赞美他的勇敢时,他却变了,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夸夸其谈的蛤蟆了,他把功劳让给鼹鼠、河鼠和獾,自己只是摆摆手,给大家的空酒杯中倒满美酒,和朋友们商量着给一路上帮助过他的人寄去感谢信和礼物。

书本的最后,蛤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宫殿主人,变成了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睛,心神好像也随之飘到了书里,我仿佛看到小伙伴们一个个在我身边围绕着,有鼹鼠、河鼠、獾、还有小刺猬、会唱歌的小田鼠、躺在牧神怀里的小胖胖、好心的火车司机,不幸的穷洗衣妇。

啊!我好像也走进了这一片美丽的柳林中。

那一个个诙谐温馨的故事给我温暖,使我明白了知错就改,知恩图报的道理,也更加深了我对友谊的理解,只有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我们的生活才能像大河之上的阳光一样,穿透云层照向大地!《风声》读书心得2《柳林风声》是一部童话,是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作品。

他给他的小儿子写了这个故事,非常感人。

故事中有四个朋友,他们是獾先生、水鼠、鼹鼠和蟾蜍。

他们一起旅行,经历了冒险,回到了他们幸福的家园。

鼹鼠和老鼠在雪地里冻得发抖,最后走进獾先生舒适的家,钻进肥皂床上。

陈彦小说改编话剧的叙事策略研究——以话剧《主角》为例

陈彦小说改编话剧的叙事策略研究——以话剧《主角》为例

陈彦小说改编话剧的叙事策略研究——以话剧《主角》为例黄垒;刘子妤;蔡昕沂;赵鑫
【期刊名称】《喜剧世界(中旬刊)》
【年(卷),期】2024()2
【摘要】近年来,小说改编成话剧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继话剧《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之后,陕西人艺又倾力打造了“茅奖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作品——改编自陈彦小说的话剧《主角》。

话剧《主角》的登台亮相体现出话剧重回文学传统的一种转向,小说改编话剧实现了文学在跨媒介中的剧场性,将文学带回到剧场,为中国原创戏剧的发展注入丰富的灵感和源泉。

两种跨文本的互动拓展了原著的文本内涵和发展空间,也为今后小说改编话剧探索出多样的打开方式。

本文拟从叙事文本、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三个研究思路出发,对陈彦小说改编话剧的叙事策略进行探讨和对比研究,探析小说和话剧两种跨文本的互动和借鉴。

【总页数】3页(P0013-0015)
【作者】黄垒;刘子妤;蔡昕沂;赵鑫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
【相关文献】
1.现代文学叙事性艺术的生态考察——以现代小说、话剧名著的改编为视角
2.试论陈彦长篇小说的文体意识和文化意识——以《主角》和《装台》为例
3.互文性
写作的意义与限度——以陈彦长篇小说《主角》为例4.转化与新生:当代主流文学的IP化发展——以麦家小说《风声》改编话剧为例兼及周边5.后戏剧剧场视域下的张爱玲小说改编策略研究——以田沁鑫版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电影《风声》的文本审视

对电影《风声》的文本审视

作者: 周志聪
作者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72-7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6期
主题词: 电影;《风声》;文本审视;逻辑情节

摘要: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作为类型片领跑者的《风声》都是一个焦点话题,它带领了一
场智商和情商的双重博弈,开启了观影者心中隐蔽的快感,然而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其逻辑
情节均有一定的缺失。本文从文本审视的角度解析此现象,并对比了两者不同的叙事策略。

内本文、互本文与泛本文——电影《风声》的话语实践分析

内本文、互本文与泛本文——电影《风声》的话语实践分析
“ 语 实 践 ”( s o r r t e 的 分 析 , 过 三 层 次 的 逐级 读 解 , 话 di us paci ) c e c 通 最 终 揭 示 其 电影 意 义 的运 作 机 制 。
【 关键词】


内本文 : 叙事本体 与视听驱动
内本 文
互本文
泛本文
《 声》 风
富 曾说 :“ 我看 后发 现 ,这 剧本很 难改 ,因为小说 最
好 看 的 部 分 是 最 后 ,要 变 成 电 影 很 麻 烦 。如 果 要 保 持 这 个 主 题 ,那 可 能 会 变成 一 部 文 艺片 。如 变 成 类型 片 , 要 做 很 多改 动 , 能 把 丝 丝 入 扣 的 悬 念 感做 到极 致 ” 。 才 因此 , 为 了 把 《 声 》 拍 成 类 型 片 而 不 是 文 艺 片 ,电 风
“ 政 治 化 ” 与 “ 业 逻 辑 ” 两 大制 胜 法 宝 , 去 商 电影 完 成 了一 次 在 各 种 泛 本 文声 音 复 杂 冲 突
之 间 的成 功 话 语 实 践 。
本文 ” “ 、互本文”和 “ 泛本文”三种理解视域 , 分别关涉于结构主义、 解构 主义与诠释学三种理论 范式 。下 面我们将 对 《 风声》展开一次
严 格 来 说 , 唯 有 摄 影 机 动 作 的 代 码 是 “ 道 的 电影 地
表现 的代 码 ” 风声 》 中 ,融 合 了特技 效果 的 摄影 ,《
机 运 动 是 影 片 的 重 要 表 意 元 素 ,起 着 推 进 节 奏 、 渲 染 剧 情 、 增 强 视 听 效 果 的 重 要 作 用 。 下 面 以 三 次 突 出 的摄 影机 动作 为例 对 此做 一说 明。( )摄影 机在 1

风声一部关于权力与腐败的惊悚片

风声一部关于权力与腐败的惊悚片

风声一部关于权力与腐败的惊悚片《风声》:权力与腐败的惊悚片《风声》是一部以权力与腐败为主题的惊悚片,通过剧情紧凑、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出色的演员表现,深刻展示了权力对于社会以及个人的影响。

本文将从电影的悬疑引人、人性的扭曲以及现实的反思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电影《风声》以其紧张的气氛和扣人心弦的剧情,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影片以一桩纪检干部之死引发的连环离奇命案为主线,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危机与谜团的世界。

影片以病号、陈北、齐全等关键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开,使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令人难以预料。

影片的节奏紧凑,不断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和紧张感,使其如痴如醉地走入电影的世界。

影片揭示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扭曲,使人不禁对社会的现状进行反思。

剧中角色齐全通过腐败借贷、受贿等手段操纵权力,腐败面目尽显。

令人深思的是,他们在追求权力与金钱的过程中,不惜伤害他人,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这种演绎出的扭曲人性,引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震撼和共鸣。

通过这一形象生动的塑造,电影给观众以深刻的警示,提醒人们反思权力对人性的影响,以及个人在面对权力诱惑时如何守住底线。

《风声》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现实中权力和腐败的深思与警示。

影片通过故事情节中的权力斗争和金钱勾心斗角,暗示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弊端。

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从中感受到了现实社会广泛存在的权力失范、腐败现象。

这种现实主义元素的呈现,使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思考了社会的问题,产生了对社会变革和道德重建的思考。

总之,《风声》作为一部以权力与腐败为主题的惊悚片,通过紧凑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剧情和深刻的小人物刻画,成功地展现了权力与腐败的丑陋面貌。

电影以其引人入胜的魅力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并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希望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中,能够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如《风声》一样,引领观众反思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影《风声》对小说《风声》的改编 [摘要]电影《风声》和小说《风声》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两者所致力于打造的因素却不相同,作为与小说《风声》同名的影片,它在许多方面对原著进行了改 编,一定意义上解构了小说的内质和重心。从审美诉求和美学风范来讲,小说崇尚“理性”,麦家强调“理性”的力量,其小说创作始终在探索人的智力极限、理性 空间,标举“理性”的思索之美、认识之美;电影高扬“情性”,在“镜头”的运用、“场景”的塑造、影片叙事视角、话语中表现“情性”力量的强大。 [关键词]《风声》;麦家;电影改编;审美重建 2011年度江西省教改及南昌大学教改重点课题“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风声》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的又一部力作,2007年获“人民文学奖”。同名影片《风声》则由华谊兄弟和上影集团联合出品,通过一系列的“陌生化” 叙事,取得了较好的美学效果,[1]首映票房收入也突破千万,赢得了“中国首部谍战巨片”赞誉。本文通过对小说文本《风声》和电影文本《风声》的细读,比 较同一主题、题材艺术作品在不同艺术体裁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从审美诉求和美学风范上看,电影《风声》和小说《风声》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它们追求的是 两种不同的美学范式,一为理性之美,一为情性之美。其中小说《风声》崇尚“理性”,电影《风声》高扬“情性”。 一 麦家崇尚“理性”,强调“理性”的力量,其小说创作始终在探索人的智力极限、理性空间。小说崇“理”,他设置了许多博尔赫斯式的悬疑,引导读者去解谜团,追求理性之美。 首先,从麦家的写作主张和叙事理念来看,麦家崇尚“理性”写作,用“大脑”写作。他自认为其不是那种主体“情性”浪漫飞扬、“生命本体”冲动无羁、具有 “天才”创造力的作家,他不依靠直觉来写作。麦家在发表获奖感言强调说:“我用大脑写作。”说到底,用“大脑”写作实际上就是崇尚写作时构思、情节设置、 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理性”,不像“意识流”小说般,仅凭“情感”力量的导引而随性写作。麦家的写作是经过“理性”分析,他所设置的悬疑、下的“圈套”,都 是经过逻辑推理完成的,情节安排、细节精思缜密。麦家认为:“用脑写可以保证小说的基本质量,因为脑力或者智力是有参数的,一个愚钝的人总是不大容易掌握 事物的本质,分辨纵横捭阖的世相……我不信任我的心,所以我选择用大脑来写。”[2]可见,始终强调用“大脑”写作的麦家,表现出了对于“理性”力量、意 志力的崇尚,在他看来,要在沉渣泛起、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时代保全自我内心纯净、思想纯洁,必须保持“理性”的态度,审慎地对待一切,从而让自己真正感 受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基于此认识,授予麦家《风声》的获奖评语中特别指出:“以对人类意志的热烈肯定和丰沛的想象,为当代小说开辟了独特的精神向 度。” 其次,麦家在组织文字、设置情节时张扬理性的力量,用理性来掌控故事的发展,引导读者深入其中,自我玩味,难以自拔,从而探索读者的智 力极限和认知空间。在小说《风声》中,麦家设计了许多“老鬼”的可能,每一个情节、悬念的设计都可谓是滴水不漏。从肥田视角出发,陆续让人物出场或通过细 节塑造,指证吴志国是“老鬼”,指证“李宁玉”“白小年”甚至“张司令”,每一个人看过泄密情报的人都存在这种可能,并且都说得有理有据,非其人是“老 鬼”不可,然后麦家又设置人物、情节作出相反可能的假设,个个击破,帮每一个被指证者一一洗脱罪名,引导读者一步步沉浸小说当中,领略“智力游戏”的快 感,生发解密答疑的动力。甚至让读者到最后都弄不清到底该相信谁,到底李宁玉、顾小梦甚至还有谁才是真正泄密的“老鬼”,用“接受美学”理论来说,是给读 者留下了许多“空白”和“未定性”,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证实。但是到了电影《风声》中,悬疑显然欠缺思考深度。影片悬疑设置存在难“自圆其说”的地方。譬 如网友怀疑和批评的“老鬼”吴志国的抗压强度和受刑底线,假如吴志国送医时恰好地下党“护士”不当班呢?吴志国如若一直昏迷不醒,那又怎么通过变化口令哼 出情报呢?等等。这些在电影中都是很难经得起推敲的。它只能显示出电影编剧和导演对吴志国这个角色的深“情”眷爱,宁愿破坏情节的真实性也要表现这个英雄 人物的超人力量——战争年代,潜伏在敌人纵深的我地下党、情报员是何等的临死不屈、坚忍不拔。 最后,从对人物姓名的设置等一些小细节上也可以 看出麦家对“理性”的崇尚。譬如李宁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麦家的视野中,他想塑造出一个视贞洁为生命、敢做敢当的烈女子,在民族存亡危难 关头,决不会苟全性命于乱世。顾小梦——心中有“梦”想,存在着不切实际的行动,有回“顾”变化的可能,这也决定了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这个女子果然有变 化的表征,如小说下部《西风》中,顾小梦变成了“老鬼”李宁玉的得力帮手和泄露风声的主要完成者,从一个国民党“军统”间谍发展为“共产党”的同情者,甚 至是崇拜者。其他如吴志国、张一挺等皆是麦家有意设计的名字。“名不正,则言不顺”,麦家这样设计姓名,是有深层的蕴涵意义的,他试图从名物的角度为其小 说张本。 二 陈国富、高群书的电影虽是合作导演,但也打上了“作者电影”烙印,尤其带有鲜明的高群书式“情性之美”表征,他始终相 信人是情感的动物,人性之美在于情性之美的阐扬。电影《风声》主要着眼点还是情感、人的命运,然后才是希区柯克式的悬念铺陈。冯梦龙《墨憨斋新定洒雪堂传 奇》曾说:“情到真时事亦真。”[3]通过高扬“情性”,同样能令人感动、信服,获得“事亦真”的艺术效果。这是电影《风声》在审美诉求和美学风范上所努 力重塑的,表现出与小说《风声》很大的不同。 首先,从“镜头”的运用和“场景”的塑造方面看,导演有意识地凸显“情性”之美。在《风声》影片 中,导演设置了武田长“非理性”的镜头,将他从战争“机器”状态还原成具有真实情感的人,从而反思历史中战争对人性的压抑、侵蚀和对人权的践踏、剥夺。比 如武田长为保全家族名声不惜与同族将官大打出手,毁人容颜。同室操戈,以拳相见,这绝不是理智状态下武田长所应表现的行为,而是他长期累积的对家族的挚爱 和自豪,在遭受战争创伤完不成建功立业目标情况下,又受到同族兄弟侮辱走到内外交困境地,自然萌动的一种“非理性”行为。这也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带有强烈 的“大和”民族荣誉感,对“家族”狂热的爱及至死效忠“天皇”的一批批理想主义日本军官,当他们疯狂的理想和情感在残酷的战败现实打击面前,最后经受不了 压力,一个个都崩溃了,无奈地选择自杀献身天皇的普遍行动。影片《风声》在“情性”的强调上超出了小说《风声》,这些场景和镜头在麦家小说里面都没有或者 描写不一样,是导演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重新建构出来的。他通过标举“情性”,达到了反思战争“非理性”目的。 其次,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有意识地描写了被战争所异化但无意识领域中“情性”力量不可遏制的人物群像。人本主义者马斯洛对人性需求的探讨,弗洛伊德对 人“无意识”的发掘均证实了情感力量的存在和强烈,它往往不能靠理性、神性来约束住。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充分证明了尼采“强力意志”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 痛苦和伤害。同样以影片主人公武田长为例来说明,其中运用了这样一个情节来塑造其“情性”难以压抑的形象。武田长打着“检查”名义,对李宁玉进行威逼利 诱,将其赤裸强奸。利诱李宁玉招供可以,是为了尽快破案的需要,这是“检查”的一种手段。怎么能趁火打劫呢?第一,这种做法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要知 道“狗逼急了还会跳墙”,假如李宁玉就是“老鬼”,难保她不对武田长拼死一搏,来个“蛋打鸡飞”,这是每一个具有真实共产主义信仰的战士都可能的行为;第 二,在武田长已经失去“同族”信任的情况下,假如李宁玉不是“老鬼”,武田长可能再次失去“同事”的信任和帮助,为他自己迅疾侦破谁是“老鬼”增设障碍, 谁能料到以后李宁玉会有什么行动。因此理性地说,赤裸强奸李宁玉,只能看成是武田长作为一个变态男人满足自己生理快感的任由情性无羁放浪的表现。影片就是 通过这样非理性的表现,反思战争对人的正常需求的剥夺。战争打破了人的正常生活状态,将人异化为非人。通过人的理性去压制情感是有困难的,特别是战争年代 尤其难以做到。假如我们将二战时期至死效忠天皇、元首,视为是带着强烈“个人崇拜”色彩将人“神性”化的一种体现,那么影片《风声》就做到了高扬“人本” “人性”,去对抗神本、神性。从这一点来讲,影片实现了倡导人性、情性的审美价值建构。 最后,从影片叙事视角、话语中揭示“情性”的伟大。当 然,影片除揭示理性对情性的不可控制,指出情性的危机和伤害外,更多的是阐扬“情性之美”。分析麦家小说,我们可以发现麦家对“理性”的崇尚,他甚至不惜 抛弃小说的旁观者、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走到了全知叙事一面,这使得小说中人物表现全按照他的设计路线依次出场、叙事,角色没有自我发挥的余地,情节全在操 控中,体现出“理性”书写姿态。但到电影《风声》中,全然不顾麦家心态,对角色及其行为进行了大幅度篡改,任由角色自我表演,情节自在发展,谁也不知道将 来角色有何夸张表现,情节有何新变。譬如作为叙事重心的“老鬼”,电影由小说中“老鬼”为李宁玉变成了顾晓梦、吴志国,或者说都是“老鬼”,任由读者想 象,塑造出了为情为爱为大义而具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的英雄。影片有意改造原著原型,放大顾晓梦这个角色,表现其“情性”魅力。“把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 需要用镜头来代替原作的叙述视角。”[4]在电影中,顾晓梦情节、镜头最多,安排了许多特写镜头。特别是她最后说的具有深刻内涵寓意的一段话,“我亲爱的 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 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顾晓梦选择了让战友举报她这样一种近乎“无情”的方式,实际上显现出的却是在残酷的斗争面前,对民族的最真切的热爱,对战 友的无私的信任,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执守和期待。电影通过顾晓梦用摩斯密码传出的话语,强调“精神”和“信仰”在战争之中的重要意义,而“精神”和“信 仰”正是基于“情性”力量之上的,显现出的是对民族的最伟大的“情谊”。 综上可见,从审美诉求和美学风范来讲,小说《风声》崇尚“理性”,标 举“理性”的思索之美、认识之美;电影《风声》高扬“情性”,表现“情性”力量的强大。从崇“理”到扬“情”,电影《风声》完成了对小说《风声》的审美解 构和美学范式重建。作为不同的艺术样式,两者在谍战题材类型故事片创作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成功经验均值得我们认识和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