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研究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研究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摘要】本文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不同图像史料的对策。
在引言中,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重点讨论了图像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同类型图像史料的运用策略、教师培训与支持、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以及评估与反馈机制。
在强调了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图像史料提升历史教学效果,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图像史料- 高中历史教学- 运用对策- 教学活动- 教师培训- 评估- 反馈机制- 重要性- 未来研究- 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备受关注。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依靠文字材料和课本知识,而图像史料则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历史的真实性和关联性。
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图像史料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存在着教师素养不足、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开展关于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研究,对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内外对于图像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针对高中阶段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有必要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策略,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意义研究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像史料能够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分析和解读图像史料,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图像史料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促进他们的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研究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对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 直观呈现:图像史料可以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图片幻灯片或海报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宜必思陶瓷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的思考和讨论。
2. 多重解读:图像史料常常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通过对图像进行观察、描述和解读,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
通过展示一幅宣传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其表面意义和深层寓意,让学生明白不同政治立场下的视角和宣传手段。
3. 对比比较:通过对比不同图像史料,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
教师可以将几幅相关的图像放在一起展示,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
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海报时,教师可以展示不同国家的宣传海报,让学生比较宣传手段和思想观念的差异。
4. 互动模拟:通过让学生参与重建或模拟历史场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图像史料所呈现的历史内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和思考,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根据一幅古代帝王的画像,模拟其皇宫的场景,体验皇帝的生活和管理方式,从而了解古代帝王的权力和文化。
5. 融入现实生活:图像史料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也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相结合。
教师可以将历史图像与现实生活中的图片相对比,让学生明白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延续。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现实生活中体现古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物或雕塑,与历史时期的图片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建筑风格的理解。
通过以上策略的运用,可以使高中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历史意识。
浅谈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们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阐述了史料实证的定义和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方法探讨来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史料实证进行教学。
我们也探讨了如何评估教学效果。
在我们强调了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关注,促进历史教学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重要性、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史料实证是指通过史料(历史文献、遗物、图片等)来证明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的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和文献来了解和探讨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很多,可以通过展示历史文献、古代遗物和图片等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
通过分析和解读史料,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通过史料实证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探究历史事件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探讨,在学习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历史知识。
1.2 研究意义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基础,通过真实的史料来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史料实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过程和人物。
史料实证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最重要的是,通过史料实证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快速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引入丰富多样的史料,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往往给学生一种枯燥、遥远的印象。
而史料,无论是文字、图片、实物还是音像资料,都能够以更加生动、具体的形式呈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和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历史研究需要以证据为基础,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学生能够明白历史结论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可靠的证据得出的。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证据意识。
3、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
学生在接触和处理大量史料的过程中,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辨别真伪,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单纯的教材叙述可能会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过于片面和简单。
史料能够提供更多的细节和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立体的历史画面,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史料的类型与选择1、文字史料包括史书典籍、档案文书、铭刻碑文、私人笔记等。
在选择文字史料时,要注意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难易程度,既要确保史料能够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又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2、图片史料如地图、绘画、照片等。
图片史料直观形象,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3、实物史料如文物、遗址等。
实物史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存在。
在选择史料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针对性,即所选史料要与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紧密相关;二是多样性,通过不同类型的史料从多个角度呈现历史;三是适度性,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避免史料过于复杂或简单。
三、史料教学的实施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浅谈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史料实证是历史学方法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对史料进行严密的分析、比较和推理,以达到验证历史事实的目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史料实证在历史教学中的定义与意义、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史料实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客观事实。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比较,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从而对历史事实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史料实证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在史料实证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推理,以得出合理的结论。
这种思辨和批判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史料实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可以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史料实证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
在史料实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阅读和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这对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有着很大的提高作用。
这对学生未来进行历史研究或从事相关领域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1.史料选取与分析。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关的史料让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理解,找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并对史料的来源、真实性及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以便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
2.史料比较与对照。
教师可以选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或不同作者的史料,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对照。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史料之间的异同,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3.史料推理与演绎。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含糊不清的史料,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演绎的方式,来猜测和推断史料背后的真相。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研究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地考察与实物鉴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考察,观察实物或遗迹,并结合史料进行分析。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和分析显得尤为关键。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史料教学不足、史料运用不当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相对薄弱。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展开的。
通过探讨史料教学的现状、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作用,有助于全面认识史料教学对提升历史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深入研究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探讨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更深入思考和全面认识。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研究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原始资料,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各种史料,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历史观察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史料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读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研究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深入研究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对于促进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史料的引导和解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妙用河北省迁安市职教中心迁安064400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
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谈一下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史料的分类。
依据史学专家对史料的分类,并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史料可分为两大类,即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
1.1 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
它可分为以下三种:①原始史料。
它包括文件、日记、报告、笔记、回忆录等。
②撰述史料。
这类史料主要出自各种著作、典籍。
③文艺史料。
此种史料是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
1.2 图片史料。
它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
教材中的图片甚多。
有文物、古迹、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等。
《白马寺》、《东汉陶船》、《时局图》就是其中几例。
2.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那么,在实践中史料教学运用于历史课堂究竟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例如,讲述“戊戌六君子”时,教材中有这样两段材料:“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此为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绝命词。
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随处可见。
此外教材中的大量图片史料更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2 深化教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制约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如教材在叙述“隋大运河”时,对其评价问题基本没有涉及,妨碍了学生对大运河的全面认识,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入以下四则材料:史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地方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实证关系
地方史料可以为历史教学 提供实证支持,使学生更 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 人物。
情境关系
地方史料可以为学生创设 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 地融入历史课堂,提高学 习兴趣。
教学目标和意义
知识目标
通过运用地方史料,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家乡和国家的历史文化,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方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地方史料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联系和 差异。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
实践活动
01
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历史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等,亲身感受历史的厚
重。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地方史料,为学生讲解历史背景
整理方法
分类整理
按照时间、事件、人物等要素对地方史料进行分 类整理,建立清晰的史料体系,方便教学和查阅 。
图像化处理
对地方史料中的图像、图表等进行处理,提高史 料的可视化程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文字校勘
对史料的文字进行校勘,确保史料的准确性和可 读性,同时也有助于理解史料的内涵和价值。
数字化保存
密相关。
创新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实地考察等多种 教学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
知和理解地方史料。
结合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地 方史料收集、整理、分析等,
提高其实践能力。
强化教师培训
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提高 其运用地方史料进行教学的能
力和水平。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内容摘要】: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
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史料,精心编排,适当补充,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试从对老教材史料教学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中,思考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史料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史料史料教学历史思维运用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的事情。
历史如何感知呢?我们只能借助史料中介去再现、感知、体验和理解历史,这是历史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历史认识区别于一般认识的地方。
史料对历史认知之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
目前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年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样规定“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历史技能”培养(节选):○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目标:(节选)○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新教材中多了一些和主体课文相关的“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栏目,这些就是史料;对它们的恰当运用将直接关系到以上目标的实现。
那么,究竟哪些是史料?史料教学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教学?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史料概述何为史料?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
(一)、史料的分类依据史学专家对史料的分类,并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史料可分为两大类,即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
1.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
它可分为以下三种。
(1)原始史料。
它包括文件、日记、报告、笔记、回忆录等。
如人教版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94页的一段重要史料:“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该史料就出自孙中山的《讨袁宣言》。
(2)撰述史料。
这类史料主要出自各种著作、典籍。
例如,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31页上的材料:“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该句就出自《史记》中汉武帝的话。
(3)文艺史料。
此种史料是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
2.图片史料。
它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
教材中的图片甚多。
有文物、古迹、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等。
《白马寺》《东汉陶船》《时局图》就是其中几例。
(二)、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关于史料的作用,国外学者有过精辟的论述。
例如美国学者把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归纳为:(1)激发兴趣;(2)“使历史变活”——使历史有生气及时代的气息;(3)加强对重要人物、事件、法律、制度及问题的认识;(4)对重要文献获得直接的认识;(5)使批判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等等。
再如英国学者认为史料的功能:(1)进行说明;(2)发展想象力;(3)澄清旧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4)有助于发展历史的及一般的技能和认识;(5)有助于传达真实感;(6)用作证据,进行推断和解释。
那么,在实践中史料教学运用于历史课堂究竟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例如,讲述“戊戌六君子”时,教材中有这样两段材料:“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此为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绝命词。
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随处可见。
此外教材中的大量图片史料更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深化教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制约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如教材在叙述“隋大运河”时,对其评价问题基本没有涉及,妨碍了学生对大运河的全面认识,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入以下四则材料:史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史料2:“帝王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史料3:“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史料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上述四则材料虽各有片面性,但如果我们能够把它们总结起来看,却不难得出这样的评价:一方面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满足了隋炀帝个人的享乐,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的商品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不能抹杀的。
3.论从史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例如,有位学生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
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井。
”据此,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典,是我国文明古国的骄傲。
这位学生的思维就有独立性,表现了大胆而可贵的探究精神,值得大力提倡。
二、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方法1、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在高一两册历史教材中,史料带有思考题的有31处,多在课后习题部分。
对于这些史料,有的教师采取的是有时间则讲,没时间就不讲的方式,其实不然因为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如《中国近现代》下册22页有两则材料主要说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政策,运用这道材料题,学生就很容易感知当时在蒋介石的心目中,“内匪”才是心腹之患,理解这一政策与其“不抵抗政策”之间的联系。
由此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很容易突破。
利用教材引用的史料也可以把不同章节的重新组合。
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有一个整体认识。
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组合在一起,比较不同时期蒋介石对日政策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有时教材选取的史料并没有所设置问题,此时史料的运用上就需要教师精心设问。
只有这样,才能用好用足史料,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4页有一段史料引自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言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林则徐针对什么事情上书道光帝?他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他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道光皇帝接受他的主张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就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起,对教材内容有了更进一步拓展。
所以教师要更多思考推敲,对没有思考题史料也是十分重视,不轻易放过,分析史料,设计出精彩而又是切实的思考题,促进对历史教学和教学内容的丰富。
2、精心准备,恰当地补充课外史料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教师一下子难以说明,或者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
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世界近现代史》的第六章,说明苏东剧变的因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和平演变”,并且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侵入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以促成这些国家内部的演变,但教材中仅是几行文字和一段小字,不能充分理解这些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可以补充史料: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谨、贫穷和混乱。
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材料二: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正在形成,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启动了被战争搞的疲惫不堪的西欧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美国《世界箴言》(1991年4月)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
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
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材料。
编写史料有二种方法:一是概述史料,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二是转述史料,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比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或反之,也可将深奥的古文翻译或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等。
还有一些历史知识,光靠教师讲述,学生很难有直观、全面的认识。
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补充史料,而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是为教学提供了便利。
如在学习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知识时,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内容再现于大屏幕上,就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延伸人体感官,突出个性发展,激发思维活跃,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