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吴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了多种素材让孩子圈一圈、说一说、从而引出课题“倍的认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分散了本课的难点。再通过学生活动,摆圆片既让学生主动去设定一份数,还思考怎么摆能令人一目了然看出倍数关系,这就让学生时刻不忘一份数这个标准量,对倍概念的建立强化巩固了,也使新知识(倍)和旧知识(几个几)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请学生摆3倍关系,当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吴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学、说、圈,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这节课里,吴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巩固练习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知识系统,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一个练习中,长木棒是短木棒的几倍,让孩子经历思考的方法,可以一段一段去比,这是估计的好方法,意图不单单只是会估计,更需要孩子明白掌握方法对于数学学习很重要。

苏教三上数学《倍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6页例3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能用“倍”说明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联系“倍”的认识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借助直观、由具体到抽象建立倍的概念活动中,感受概念学习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联系已有认识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概念来源于现实世界,并与原有的知识具有联系;感受数学内容的特点,体会不同事物之间可以比较,比较的方法可以不同,对数学方法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倍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互动,拍手游戏 一、情感驱动,激趣引新 1.谈话引入。 2.出示2朵黄花,再依次出现1朵、2朵红花。 问:黄花朵数和红花的朵数有什么关系?

3.揭示课题。红花的朵数和黄花的朵数一样多,我们还可以这样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1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倍。 (板书: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黄花的朵数和红花的朵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引领,让学生明白两种数量相比,除了原来学过的多与少的相差关系外,还有着倍的关系。从差比到倍比, 2 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二、探析数理,自主建构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1)黄花2朵不变,红花增加4朵,问:这时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2朵黄花圏起来,表示1份。 (3)说明:把2朵黄花看成1份,红花有3个2朵,也就是这样的3份,我们就可以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 (4)3倍什么意思?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 2.形成概念。 (1)提问:红花再增加2朵,这时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2)先圈一圈,再填一填,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3)交流: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4倍? (4)小结:有几个黄花的朵数那么多,就是黄花的几倍? 3.认识算法。 (1)引导:用每2朵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看出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如果要求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们结合刚才图上的分法想一想要用哪种算法,拿出练习纸,列式计算。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一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起始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主要是要求学生初步感知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倍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教学重点、难点之一,它的概念比较抽象。 林荔香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通过拍手游戏进行引入,复习了几个几、求几个几可以用表内乘法计算,为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做了铺垫。接着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圈一圈等活动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并进一步拓展学生认识几倍、知道标准量不变、比较量改变,倍数也改变,无形中渗透了正比例的思想。再通过改变萝卜的数量,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改进的地方: 1、没有揭示今天的课题。 2、由于时间的不充足,后面的环节有些赶。在火眼金睛环节,学生还没思考,就进行下一环节,应先让学生先思考,再数一数,整理清楚后,再发言。以及其中的两个小环节忘记表达。 高华群教师在该教学中通过课前的小游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接下去的学习兴趣;以及通过圈一圈、摆一摆摆等游戏,直观形象地了该节课的内容,同时易于学生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由例题开始,要学生摆图,学生边摆边想边说,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接着做第一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充分观察图,讲数理;再做第二层次画图(第一行有5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让学生画小棒)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除了巩固知识外,还加强数理的表述,看图找倍数关系,起到巩固知识,反馈检查,灵活运用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1倍数”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不断改变所比较的两个数的数量,在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并且及时的表扬孩子,并让孩子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在练习环节,通过设计有层次的练习,深化孩子对倍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孩子爱动脑的好习惯;跳绳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感知线段表示倍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下铺垫。但是在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倍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选手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倍的认识》。(板书)下面我将从(手势)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是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因此我将首先从教材说起。 一、说教材(板书) 来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内容方面: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成:“一、建立“倍的概念”,二、求一个数的倍数是多少,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三块。 地位方面:“倍的认识”一节是在二年级学习了乘法口诀的基础后出现的。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重点是: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难点是:建立“求一个数的倍数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二、说目标(板书) 系统的分析教材后,结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和编写意图,我的第二个说课层面就是说目标。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画一画的方式,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动脑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说学情(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制定教学目标外,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的掌握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第三点就是说学情。在前面的学习中,两个数的大小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评稿 姜x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通过知识建构,充分展开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充分展开知识运用的过程,让学的思维在这种展开了的过程中附着在典型的知识和问题上。给我们许多启示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两个问题的思考:1从目标的达成度看各个环节的处理以及如何改进;2数学思想的渗透契机以及渗透方法。我按照概念教学常用的“概念的提出”、“概念的建立”、“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分环节点评: 第一环节概念的提出:导入环节部分设计看图说,拍手,听,感受几个几,调动多元感知,包括听觉、触觉、视觉进行表征,为例1中的“几个几”做好了铺垫,既提震了学生精神进入堂,又渗透了分组的方法,很巧妙!短平快进入主图,在这里建议利用技术手段先隐去兔子直接进入主要信息,有几种萝卜,各是几个?分类平铺,不分组,在黑板上贴出图例,明确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的名称,避免之后教学的绕口和歧义。隐去兔子是因为兔子有三种颜色,各是1、2、3只,共6只和而萝卜是2、6、10,共18根,也存在倍数关系。混在一起容易造成混乱!

胡萝卜和红萝卜比有什么关系呢?以前学的是比差,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种比较两个数的关系,这里建议是采取用观察------发现法,直接出示书中原图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比较,学生会说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这个环节是利用“几个几”提出概念,所以这里这个环节应呈现出,胡萝卜的根数有1个2根,2个2根,3个2根,直接提出“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板书题,明确学习内容。 第二环节概念的建立:应落脚于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比较,认识倍的本质,这里教师的是采用了操作------探究法,是比较适合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摆一摆的方法,边说边操作,个体板演汇报,指导,规范语言,因为白萝卜是和胡萝卜比,所以以胡萝卜为标准,把胡萝卜的2根放在一起,看白萝卜有几个2根,有个2根,所以就是份。这样分组排列摆放,实际上还是停留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并没有上升到“包含”的层面。这时就要用到圈一圈的方法,圈的过程是“包含”思维的外化形式。边圈边数1个2根是1倍,2倍,3倍……感受倍的变化和比较量的变化。10里面有个2,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倍,建立倍的概念本质。 第三环节概念的巩固,应体现及时性,巩固基础概念。在“标准量”“比较量”这些训练变化之前,就进行简单进行同类型的训练。0页做一做1题,就可以达到效果,经历从实物向教具分组排列直观训练,至此学生已经历了3个层次感受标准量、倍数、比较量,进一步深化了倍的概念。

《倍的认识 》说课稿

《倍的认识》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例1,例2“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后出现的。运用找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引导学生建立几个几的方式,“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4.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萝卜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引导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通过观察主题图萝卜

《倍的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名师优质资料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小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拍手游戏: 师:上课之前,咱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谁愿意到前面来和老师一起玩?(找一学生) 1、我先拍,听,我拍了几下?(让学生说出是2下) 请你拍3个2下,其他同学听他拍得是不是3个2下? (1)生会拍:你是怎么拍的? (2)生连续拍6下:谁有好办法让我们一听就知道是3个2下? 就用他教我们的好方法试试看,(就是刚才这道题,全班共同拍3个2)预备:(师做好示范的动作)开始!(师边拍边数1、2;空一小会儿,再1、2;再空一小会儿,1、2) 2、再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 请你们拍2个3下。预备,心里数,开始!(老师带全班学生共同拍,师口型数数,不出声音) 3、刚才咱们合作做了个小游戏,现在哪两个同学愿意到前边玩?你们俩分分工,谁先拍,谁后拍?开始吧! 4、你们想玩吗?两人一组,每人玩一次。 5、我们看这组同学是怎样玩的? 指其中的一个人:他给你出题了,你来拍,大家一起来猜他(指出题人)出的是什么题目?大家猜完后反问:你出的是 ?(换另一个学生拍)师:课下同学们可以两人一组,继续玩,现在我们开始上课,看谁最精神!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四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四篇 今天听了唐老师上的《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让我感受了在新课堂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仅仅只是一位组织者,一个帮手,而学生才是主人。课堂上,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交流、展示,让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来。 这节课的设计从整体上安排了五个环节: 1.课前5分钟,由小主持人组织复习题,体现了学生自主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2.导入激趣,通过学生组织的摆卡片组数游戏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同时让学生摆出是3的倍数的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独立圈数,小组合作讨论找规律,来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给学生提供了生生交流,合作交流的平台,有了表达和倾听的机会。 4.展示交流中,学生表现得活跃,组织语言能力强,思维敏捷。这说明唐老师平时充分地给予了学生合作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5.达标测评练习,使得课堂学习知识得到了升华,学会了判断和写3的倍数的特征,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有了反馈。 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找到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大家一起探讨:

1.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中,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充分,只是看到优等完成了,没有考虑到弱势生他们的情况; 2.在展示环节中,展示的机会只给了几名活跃的优生,而让弱势生成为了看客;如果能先开展小组内的展示,再进行小组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就不会有沉默者了; 3.在展示中,几个小组的结论和表现方式都相同就可以不重复展示,重点要放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的展示上; 4在几个互动环节中,形式单一化,如:“请一个同学来验证一下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有的学生“没戏演”就“退场”了。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们在探究新课堂模式,寻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启发。 本学期的“三人行”活动中,我们组选取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起始课《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于人性化。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 实现了课的有效性。

《2、5、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教学内容

2、3、5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2、3、5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7——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 2、 3、5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3、5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2、 3、5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认识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4、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1、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 2、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倍 的认识》教学设计 名师教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名师教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

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名师教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一堂《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人性化。张老师把这节课上得朴实,

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下面是我听了这节课的感受: 1、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以直观形象自然引入今天的教学,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先动一动,后说一说,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 先结合算式4 × 3 = 12 介绍“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

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因数和倍数如“找24的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24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24的所有因数。因数和倍数教学中,张老师先让学生在脑中想出乘法算式,这里,有些学生是有序写的,有些学生没序并且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这里张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序的书写,很好! 建议:多加强生生评价和老师的鼓励性评价!

《倍的认识》片段教学及评析

《快乐的动物》片段教学及评析 教学分析: 《快乐的动物》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中的教学内容,是“倍”的概念的起始课,在学生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快乐的动物”主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把“倍”作为学生的生活概念来处理,没有下“倍”的一般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例,体会倍的含义。 本片段教学的认知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会用图示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情感目标是体验“倍”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片段教学中应注意:第一次让学生摆圆片时,教师一定要作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加强操作的目的性,这样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过程分析 环节一:摆一摆体会“倍”的含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支铅笔横放在桌面上,然后拿出你们的小棒或小圆片,一根小棒或一个圆片代表一只动物。动物有几只就摆几根小棒。请你在铅笔的上方摆出猴子数,然后,在铅笔的下方摆出鸭子数。(教师稍停顿,作巡视状。) 【实时点评】教师给出清晰的操作要领是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操作的前提。 师:要知道“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先要知道小鸭的只数里有几个小猴数? (说明:这时会有少数学生不知道分哪一个数,怎样分?因此,需要有人引领。) 师:有小猴和小鸭2个数,你们是分哪个数的?为什么要这样?(教师稍停顿,以示让学生思考。) 生1(教师模仿学生说):分小鸭。 生2(教师模仿学生说):因为是看小鸭的只数里有几个小猴数,所以就要分小鸭数。

师:真聪明!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分一分,分完以后,和你的同桌说说“小鸭的只数里有几个小猴数”,你是几个几个分的?(教师稍停顿,以示让学生思考。) 师:这位女生说有2个小猴数,是3个3个分的,旁边的男生你有什么要补充?哦,你说因为猴子有3只,所以这样分,还有补充吗?(教师稍停顿)。 师:你说得对,如果把3只小猴看作一组,那么鸭子的只数里有2个这样的一组,因为6里面有2个3,也就是小鸭数里有2个小猴数时,我们就说“小鸭数是小猴数的2倍”。 板书:小鸭数是小猴数的2倍 【实时点评】:这一过程是这个片段的一个重点,让学生通过有序、有目的的操作活动来建立数学模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重要。教师只有将知识的条理层次剖析出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操作,使学生通过活动来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有效的。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体验到有序思维的方法。到这时,引入“倍”的概念已是水到渠成了。 环节二:试一试加深“倍”的认识 师:现在请同学生们看看“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请同学们先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两种小动物的只数,再试着像刚才那样分一分、圈一圈或者算一算解决这一问题,然后把你的方法和结果说给小组的伙伴听。(教师稍停顿,作倾听状。)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听? 生1(教师模仿学生说):我用2个圆片表示松鼠的只数,用8个圆片表示小鸡的只数,我先把松鼠的2个圆片圈起来,再把小鸡的8个圆片2个2个地圈起来,我发现8里有4个2,所以我知道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生2(教师模仿学生说):我画2个星星表示松鼠的只数,再画8个星星表示小鸡的只数,我8个星星每2个分一组,我发现能分成4组,8里有4个2,所以我知道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师:哟,说得真不错,掌声鼓励。 【实时点评】:这里是一个巩固、理解新知的过程,因此,可以让独立操作,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通过交流,达到对知识的梳理效果,同时也使得人人都有动口的机会,培养了学生与人交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七次修改) 育英小学蒋程芳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82页例1、例2,83页课堂活动1、2题,练习十九1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倍”的意义,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 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描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教、学具准备:小棒,题单。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蓝精灵之歌,让孩子们一起唱。 师:这是什么歌啊?(蓝精灵)瞧!(出示PPT)今天咱们可爱的蓝精灵们带来了很多的 水果,咋们去看看吧! 一、比较引入,初步感知 PPT出示3个苹果,6个梨子。 师:瞧,这是蓝爸爸的水果,比较一下苹果和梨子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苹果比梨子少3个,(师引导,适时板书水果数量)也就是3比6小,6比3大,(还有什么发现)6里面有2个3,3+3=6. 师:在比较两个数的时候,除了发现数量之间有多和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板书:倍) 师:关于“倍”,你想知道什么呢?(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认识它。(补充板书:倍的认识) 二、认识“2倍”,建立概念 1、学习“倍”的意义: (1)、分一分,说一说 师:如果把第一排的3个苹果圈起来看作一份(PPT演示),那么第二排6个梨子里有这

样的几份呢?请你在题单上圈一圈。(学生活动,师巡视正确圈法。) (抽生上台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圈的? 生:我是三个,三个圈的。(师在黑板上演示) 师:真能干,用圈一圈的方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6个梨子里有这样的两份。像这样(演示PPT)把第一排的苹果的数量看作一份,在6个梨子里能圈出2个3,也就是这样的两份,我们可以说6里面有2个3,也可以说6是3的2倍,这就是6和3的倍数关系。 师:大家跟我一起完整地说一说它们的倍数关系。 (隐藏三句话) 师:如果没有这三句话了,你还能说吗?(抽生说,师板贴) (2)、PPT出示不同的“2倍”关系 师:说的真棒,蓝妹妹和聪聪也带来了些水果,他们也比较了梨和苹果的倍数关系,请 看,这是蓝妹妹的水果,她说梨子的个数是苹果的两倍。下面是聪聪的水果,他也说他的梨 子的个数是苹果的两倍?他们说的对吗?(PPT出示图,学生观察图,然后判断蓝妹妹的话)生:对的。 师:别着急下结论,请大家像刚才(师指黑板)这样,在题单上圈一圈,填一填,然后 再判断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师巡视,指导台下学生汇报,在抽生上台汇报。)师: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吧?(提醒学生“先说你是怎么圈的,再说你是怎么填的”。)学生汇报:两个两个圈,发现4里面有2个2,4是2的两倍,所以梨子的数量是苹果的2倍,所以蓝妹妹说的是正确的,聪聪的水果里,把4个苹果看作一份,在梨子里面4个4个圈,发现8里面有2个4,8是4的两倍,所以聪聪也说对了。(学生互动评价)师:看来大家都能判断,真能干! 师依次出示三幅图(包括前面的)追问:那同学们请看蓝爸爸的水果,蓝妹妹的水果, 聪聪的水果,是一样多的吗?(不是)那为什么都是2倍的关系呢?小组讨论一下,待会请同学汇报。 生:因为梨子的数量都是苹果的两份那么多。/因为梨子都圈的两份。 师:那是把什么看作一份来圈的呢?(学生回答,若有学生提到了苹果) 师:大家从不同中看到了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苹果与梨子的数量都是一份与两份的关系。 (3)判断笨笨的话,巩固一份数。 师:接下来再来看看笨笨的水果,(出示PPT)判断一下他说对了吗? 生:错了。

三年级上册数学.5 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

爽爽文库汇编之 教研组长展示课资料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51页的例2。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乘除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的知识点主要有在建立倍的概念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由“倍”的含义,自主体会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材明确指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是在学生已掌握的“倍”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我创设情景,采用有效方式唤醒学生对以上知识的回忆。如,说一说“2的4倍”的意义,通过让学生说“2的4倍就是4个2”的意义,巩固加深对倍概念的理解,为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做好认知上的准备。 (三)说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那就是“尊重学生,注重发展”。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

倍的认识优质课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0页的例1.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倍”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是在学生学习整数乘法与整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数倍”的概念。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小数倍、分数(表示分率)、百分数、比的内容的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对“整数倍”的拓展。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倍的含义比较难理解。与学生在一年级就已掌握的“比大小”相比,倍虽然也反映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但它反映的是两个数之间的比率关系,因而较之“比大小”更抽象一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形成过程。 【设计理念】 “倍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里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指导。为此,在设计上要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圈一圈、说一说、画一画、数一数的过程,逐步建立倍的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圈一圈、画一画、数一数的方式,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推理、迁移及表达能力,发展基本的数学素养,培

倍的认识-评课稿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评课稿

精品文档 首先,感谢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的精彩课堂,让我们听课的每一位老师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学习这节课后的感受: 一、首先这是一节“有知识”的课,这其实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识不是讲的越多就越好,要讲的精准、精炼、精彩。少则得,多则惑。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取决于你对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听完黄丹老师《倍的认识》这节课可以看出课前她有认真钻研教材,能认真领会教材编排意图,运用好教材确定重难点。《倍的认识》选自于数学教材三上第五单元。原来这一内容是二年级的,但因为二年级只认识了乘法,所以只能从乘法的角度去理解倍的含义。这样就知识本身来是不够完整的。因此,2011版的数学教材将其安排在了三年级上册,这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也认识了除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与应用,学生可以学得更好,理解得更透彻。“倍的认识”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目的在于认识倍,知道倍的含义,“倍”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数倍”的概念。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小数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的内容的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对“整数倍”的拓展。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倍的含义比较难理解。与学生在一年级就已掌握的“比大小”相比,倍虽然也反映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但它反映的是两个数之间的比率关系,因而较之“比大小”更抽象一些。这一概念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有关倍数的三类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这些都与“倍”的概念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倍”的概念建立至关重要。是三年级数学教学重点、难点之一,它的概念也是比较抽象的。 为了更好建立倍的概念,黄老师没有给“倍”直接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明白“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从而逐步建构“倍”这一概念,整节课黄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对“倍”的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让学生分清三种萝卜及名称后,通过组织学生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整节课对知识的传授非常流畅,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二、这是一节“有方法”的课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的认识)说课稿 桥头小学汤奕棋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

倍的认识-评课稿

首先,感谢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的精彩课堂,让我们听课的每一位老师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学习这节课后的感受: 一、首先这是一节“有知识”的课,这其实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识不是讲的越多就越好,要讲的精准、精炼、精彩。少则得,多则惑。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取决于你对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听完黄丹老师《倍的认识》这节课可以看出课前她有认真钻研教材,能认真领会教材编排意图,运用好教材确定重难点。《倍的认识》选自于数学教材三上第五单元。原来这一内容是二年级的,但因为二年级只认识了乘法,所以只能从乘法的角度去理解倍的含义。这样就知识本身来是不够完整的。因此,2011版的数学教材将其安排在了三年级上册,这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也认识了除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与应用,学生可以学得更好,理解得更透彻。“倍的认识”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目的在于认识倍,知道倍的含义,“倍”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数倍”的概念。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小数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的内容的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对“整数倍”的拓展。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倍的含义比较难理解。与学生在一年级就已掌握的“比大小”相比,倍虽然也反映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但它反映的是两个数之间的比率关系,因而较之“比大小”更抽象一些。这一概念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有关倍数的三类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这些都与“倍”的概念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倍”的概念建立至关重要。是三年级数学教学重点、难点之一,它的概念也是比较抽象的。 为了更好建立倍的概念,黄老师没有给“倍”直接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明白“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从而逐步建构“倍”这一概念,整节课黄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对“倍”的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让学生分清三种萝卜及名称后,通过组织学生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整节课对知识的传授非常流畅,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二、这是一节“有方法”的课 知识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如何让学生愉快的学知识,这就得有方法,黄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巧妙,很有方法,课前游戏环节轻松愉悦,巧妙渗透本课关键“标准量”,探究新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倍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说教材 倍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 “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经历、体验和探索,在亲身感受中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例外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调和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详尽意义。 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详尽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安排了五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课件中出示熊出没的图片,问;“大家喜欢看熊出没吗?今天熊出没的小动物们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做游戏。首先,熊大要考考大家,请看题目:出示课件学生仔细观察,根据题意,口头列出算式,并总结出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引领复习旧知,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唤起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环节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倍的认识--优质课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优质课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0页的例1.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倍"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是在学生学习整数乘法与整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数倍静的概念。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小数倍"分数(表示分率入百分数、比的内容的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对霹整数倍莎的拓展。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倍的含义比较难理解。与学生在一年级就已掌握的“出大小”相比,倍虽然也反映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但它反映的是两个数之间的比率关系,因而较之“比大小"更抽象一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髓倍的认识”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跨的概念形成过程。 【设计理念】

“倍的认识抒是小学数学里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新课标歸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指导。为此*在设计上要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圈一圈"说一说r画一画、数一数的过程,逐步建立倍的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圈一圈、画一画、数一数的方式,使学生建立篥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 把握理解髓倍”的本质,并能运用”倍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推理、迁移及表达能力,发展基本的数学素养,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