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
试析《雪国》中的物哀

试析《雪国》中的物哀作者:蒋博来源:《神州》2012年第20期摘要:川端康成认为物哀是日本文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他的《雪国》体现了他对这种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挖掘《雪国》中体现的传统物哀精神,并着重分析川端康成对物哀理论新的发展:不同于本居宣长的观念,川端康成的“哀”有时会脱离“物”,“心”成了审美主体;他的物哀又向佛教走了一步,“心”进入“无”之境。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物哀悲哀美虚无川端康成淡化小说情节,着重于对人物内心情致的辨清,沿着感知“物之心”、“事之心”这两层面传达物哀,而且更侧重于对悲哀的表现,在这一层情感中又弥漫同情的意味。
在实践物哀理论时,他在日本文学与西方文学的碰撞中找到结合点,深入表现内心世界,睁开“心眼”。
然后,他向佛教走进了一步,在物哀中增加了虚无感。
(一)对传统物哀的呼应“物哀”是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他在《紫文要领》中写道“每当有所见所闻,心即有所动。
看到、听到那些稀罕的事物、奇怪的事物、有趣的事物、可怕的事物、悲痛的事物、可哀的事物,不只是心有所动,还想与别人交流与共享。
” [1]31-32,从文学理论上来说,这是在讲作者创作的动机,作者旨在分享内心的感动,没有教诲读者的功利目的。
所以不能过多的从道德方面来拷问人物,认为岛村没有用同等的爱来对待驹子。
这一点非常不同于我国的“物感”;对于接受的读者来说,他们的任务是“知物哀”。
知物哀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知物之心”,一个是“知事之心”。
看到别人悲伤,能够体味到他人的悲伤,就是能“知事之心”。
体味别人的悲伤心中也有悲伤,就是物哀。
如果对照传统物哀理论来看,岛村这一人物形象有一颗知物哀的慧心。
在“知物之心”方面,当岛村看到茫茫的银河悬在眼前,他不由得感慨“真是美得令人惊叹”,在火灾的现场他还能停下脚步,心灵为美的出现而震颤。
他常常能被美的纤丝细缕打动,看到窗上的飞蛾,哀叹一句,“多么美啊”,这种感慨、悲叹、心有所动,就是知物哀。
《雪国》讲解

《雪国》讲解《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围绕《雪国》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深层含义进行讲解。
一、主题《雪国》以爱情与孤独为主要主题。
故事发生在大正时代(1912年-1926年),描述了一名东京的男子冈村到位于日本海边的“雪国”寻找被称为“雪女”的妓女小四郎,最终发现自己无法与她真正相爱的故事。
二、故事情节《雪国》的故事情节并不是传统的线性叙事,它更注重于描绘情感与意象。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经常出现一些类似梦幻般的插叙,展现人物内心的独白与思考。
故事的开头,冈村乘着火车一路向北,来到雪国的温泉胜地。
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位名叫亦船的老妓女,了解到有一个被称为“雪女”的妓女小四郎。
冈村对小四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与她见面。
他通过亦船与小四郎初次见面,在寂寞的夜晚,他们俩开始了一段奇特而纠结的爱情。
然而,冈村逐渐发现,他与小四郎之间存在着无法弥补的隔阂。
小四郎宛如冰雪般冷漠而高高在上,无法真正地与冈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冈村怀着深深的孤独与无奈,选择了离开。
他继续与小四郎保持书信联系,但之后再也没有相见。
三、人物形象《雪国》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富有内涵。
主要角色包括:1. 冈村:本书的叙述者与主人公,一个追寻爱情与渴望被理解的男子。
他对小四郎投入了很多情感,但最终意识到两人无法真正走到一起,深受挫折。
2. 小四郎:被称为“雪女”的妓女,拥有冷漠与神秘的外表。
她无法敞开心扉,与冈村之间始终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3. 亦船:老妓女,从她口中得知了“雪女”小四郎的存在。
她是一个寂寞而痴情的人,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桥梁角色。
四、作品的深层含义除了爱情与孤独,川端康成的《雪国》还蕴含着更为深层的哲学意味。
雪,作为作品中重要的意象之一,象征着纯净与美丽,但同时又隐藏着死亡与孤寂。
小四郎的形象与雪国的冰雪景色相呼应,彰显了作者对于冷漠、隔阂和无法实现的渴望的思考。
川端康成

美而悲小说艺术的核心内容
• 小说中的女 性形象 • 女性形象的 美和悲 • 虚无与徒劳
形成“美而悲” 形成“美而悲”的小说艺术的原因
一、没落家世 二、孤儿遭遇 三、亡国末世之民观念 四、日本古典文学影响
冷艳悲美的雪国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 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这是《雪国》》(1935-1948)的开头,简单几 句话便把读者带入一种悲哀与冷艳的氛围中,然 后再以和缓、平静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已有妻室的 纨绔子弟岛村,在不到三年时间里三次来雪国与 山村艺妓驹子厮混的故事。 在这篇八万字的中篇里,意蕴朦胧又含蓄, 神秘冷艳又余情未尽。作品的结尾,岛村离开, 叶子死去,驹子留在命运无可改变的悲伤里,这 种仿佛不经意的情节安排,透露出对人生、对命 运的淡淡忧伤与无奈。
• just reading
蔡 清 2011年 2011年6月8日
美是生命之花 ——论川端康成及其小说艺术 论川端康成及其小说艺术
一、川端康成生平及小说概述
• 为什么中国作家始终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二、“美而悲”的小说艺术
题材划分 核心内容 形成原因
三、冷艳悲美的雪国:拯救与净化
走近川端康成(1899~1972)
1、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 母双亡,一生漂泊。 2、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 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3、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4、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 推荐《雪国》(1935~1937) 《千只鹤》(1949~1951) 《古都》(1961~1962) 其他作品《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 (1931)、《山之音》(1949~1954)等。 5、研究专著:长古川泉的《川端康成论考》1964年 孟庆枢译 1993年 长江文艺出版社
对《雪国》中“驹子”的人物形象解读

对《雪国》中“驹子”的人物形象解读一、本文概述《雪国》是日本文学巨匠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哲理思考和细腻的文学笔触,描绘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生命的无常。
在这部作品中,驹子这一人物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读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解读《雪国》中驹子的人物形象,探究其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从而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驹子作为故事中的女主角,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角色。
她既是一个身份低微的艺伎,又是一个怀揣着梦想和追求的女性。
在东京的岛村面前,她展现出了清丽和单纯的一面,吸引了岛村的目光。
然而,在岛村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她相会的过程中,驹子的内心世界逐渐展现出来,她的矛盾和复杂性也逐渐凸显。
通过对驹子人物形象的深入解读,本文将探讨她在《雪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她对故事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本文还将分析驹子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以及她与岛村、叶子等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最终,本文旨在揭示驹子这一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以及她在整个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二、驹子的身世与背景在川端康成的经典小说《雪国》中,驹子这一人物形象无疑是最具深度的。
她的一生,仿佛是被命运捉弄的一出悲剧,而她所经历的种种,又与那个雪国小镇的背景息息相关。
驹子的身世背景复杂而辛酸。
她从小就被送到东京的一家酒馆里当艺妓,从此开始了她坎坷的人生旅程。
在酒馆里,她遭受了无数的冷眼和嘲笑,但她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独特的魅力,逐渐在艺妓界崭露头角。
然而,她的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因为她深知自己只是命运手中的一枚棋子,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雪国小镇上,驹子与岛村相遇并相知。
岛村的出现,让驹子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仿佛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然而,命运却再次捉弄了她。
她深爱着岛村,却无法得到他的真心回应。
岛村对她的感情始终停留在欣赏和玩味的层面,而无法真正深入她的内心。
驹子的身世与背景,使她成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
雪国研究综述

《雪国》研究综述摘要:《雪国》是日本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作者悲凉、苍茫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它细腻的抒情色彩以及它所体现的忧郁、伤感的"物哀"之美,历来为日本文学研究者所称道。
对《雪国》的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不同角度的研究使我们更全面的看待《雪国》这一文学名著,更深刻地认识作者创作的意图,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关键字:虚无思想;物哀思想;美学;女性形象一、虚无思想《雪国》的基本主题是虚无主义。
川端康成所追求的就是那种虚幻之美,那种空灵之美。
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宣扬了一种虚无思想,指出人的一切追求都是徒劳的,人生毫无意义,只有死才能得到解脱。
谢海燕在《一曲凄美的梦幻曲--论<雪国>的虚无思想》中认为作者川端康成舍弃了除“强烈的思念、严肃的呼声和最细腻的内心愿望之外”的其他无意义的具体性描写。
虽然小说给人以深刻的真实性印象,但这种所谓的真实性与实际生活之间保持相当大的差距。
此外,川端康成虽然多次声称岛村不是他自己,但是他终身追寻的“最清高也最富有色彩”的纯洁世界,也只不过是一个如同雪国一样,无影无踪的美丽幻想而已,岛村的世界就是川端康成梦寐以求的虚无之美的化身和影子。
不仅仅岛村是川端虚无思想的化身,作品中女主人公驹子体现了他的虚无思想。
驹子的名字也是暗含着虚无意义的。
“驹”在日语和汉语中都是“小马”的意思。
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搜神记》。
女儿想念父亲,一匹马实现了她的愿望,把父亲带回了家,而女儿却不愿履行诺言嫁给马为妻。
父女二人联手杀掉了马,马皮从地上跃起,包住了女儿就跑,等到父亲找到女儿时,女儿已变成了一条蚕,正在树上吐丝作茧。
岛村想着驹子像蚕一样,以她透明之躯,在这居住的情形。
蚕马的神话也暗指虚无,川端康成连“驹子”这个名字也是刻意为之。
主人公是虚无的,他们的爱情也是虚无的。
岛村在城市中有自己的家庭,念念不忘曾在雪国相识的驹子。
禁忌主题

禁忌主题:“奇妙的憧憬与绝望”以描写女性心理见长的川端康成,将女性的美表现为一种禁忌的美、徒劳的美。
他笔下的任何一个女性形象,无不带给人们一种柔美、忧怨、凄伤的感觉。
阅读他的文字,往往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不安,他总是喜欢将笔下一切“完美”的人赋予死亡的结局,于是一切美好的东西就在瞬时成了永恒的存在。
他在《自夸十题》之《早晨的祈祷》中说道:“一生中如果能写出一位永生不死的少女,那么我就此结束也可以了。
”[3] 对美的追求或许终究是徒劳,作为川端康成表现“永恒的基本主题”的一条必由之路,就集中体现在小说创作的禁忌主题之上。
川端康成文学中的女性描写,大都具有精神的抽象性,即抽取了女性的内在精髓,淡化和消解了肉身的具体性;虽然作品中偶尔也有男女之间心理情欲的描写,但并不给人现实肉欲的感觉。
例如《伊豆的舞女》中的舞女、《雪国》中的驹子、《舞姬》中的波子、《古都》中的千重子和苗子姐妹等,都是作为一种禁忌的美而存在,成为川端康成作品中洁白无暇的象征。
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中,当20岁的“我”看到舞女“洁白的裸体”,不由被她的纯洁所感动,于是感慨道:“她还是个孩子呐。
”虽然“我”曾产生过让舞女来陪自己过夜的邪念,但当把舞女看作孩子时,这种邪念不仅完全地消失了,反而转化为对禁忌美的忠诚保护,当“我”听到舞女在宴会上陪酒的笑闹声时,竟忧心如焚地挂念舞女“会不会被人玷污。
”[4]透过川端康成清丽委婉、纤细敏锐的文笔,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我”与伊豆舞女之间那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感情,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内心强烈渴望女性拯救的情绪。
笔者认为,川端康成是有意让“我”把舞女看作孩子的,正因为伊豆舞女保持了其作为禁忌的特征,才使得“我”的内心挣脱了肉欲的驱遣而使获得了安宁。
如果说《伊豆的舞女》表现的是作者一种无意识的禁忌美,那么战后创作的《山之音》就是展现禁忌美的典型代表。
男主人公信吾在儿媳菊子过门之后,从她身上产生了一种“异常的心态”,把菊子幻想成自己暗恋过的小姨子,一厢情愿地认为菊子把自己当成了她的丈夫修一,甚至把他释放欲望的梦境出现的姑娘当作菊子的化身。
川端康成ppt

影响
• 川端康成挖掘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和西方文化 最广泛的东西,并使之汇合,形成了川端康成文 学之美。 他适时地把握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意识和 技巧,同时又重估了日本传统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调适传统与现代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使之从对立 走向调和与融合,从而使川端文学既具有特殊性、 民族性,又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意义。川端康 成这种创造性的影响超出了日本的范围,也不仅 限于艺术性方面,这一点对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 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性。可以说,他为 日本文学的发展,为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做出了 自己的贡献。
•
• • • • • • • • • • •
再也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 再也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生就是死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 生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 生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 我仿佛只有脚离开现实,遨游于天空中了! 我仿佛只有脚离开现实,遨游于天空中了! 我在根底上是东方人. 我在根底上是东方人. 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 人是不断消失在过去的日子里的 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持来就不会泯灭。 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持来就不会泯灭。 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 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 一切艺术都无非是人们走向成熟的道路。 一切艺术都无非是人们走向成熟的道路。 驹子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岛村听起来有如雪花飘落在自己心田里。 驹子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岛村听起来有如雪花飘落在自己心田里。 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 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 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丽。 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丽。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便是雪国.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 便是雪国
川端康成之死
川端康成《雪国》的思想主题探析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Mar. 2016 MAGAZINE 11川端康成以其细腻的手法、丰富的情感以及高超的构思设计所完成的《雪国》一举获得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雪国》作品的整个核心是为了体现一种淡定的对美的追求,整个作品侵染着一种空灵、忧郁、纯洁的色彩,并且集中表现了东方惯有的一种虚无美与佛禅思想。
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中体现出的高超写作技能、丰富真挚的情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等都获得了当时的广泛关注与一致好评。
《雪国》除了表达出了日本的传统之美,同时也体现了浓烈的佛禅思想色彩,作品中体现的“虚无”、“轮回”等佛教思想更是深层次的体现了日本人的心声与精神世界,让其作品更带有神秘色彩。
一、《雪国》中的“生来即苦”思想川端康成虽然身处在一个西方文化发展迅速的年代,但是他笔下的作品大都都是体现一种传统美。
一个作家的优秀之处体现在其创作风格上,这才是最能体现其最内在、最自然的方式,也是体现作家内心世界与内心追求的体现。
在川端康成的世界里,孤儿根性是宿命导致的悲剧,是导致生命不幸的主要原因,而这种孤独感也伴随其一生,在他所创造的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孤单感强烈到让读者都感到窒息。
亲情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因此在他的一生道路上,体会到了各种失去亲人、没有挚爱的常人无法体会的孤单、无助于悲痛、无奈。
而这样一种背景下,川端康成就将精神寄托放于佛教思想上,他开始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并且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佛教思想是支撑其文学作品主要思想与灵魂所在,而川端康成也非常陶醉于这种佛教思想当中,使得他的毕生作品都带有浓烈的佛教思想。
“生来即苦”是佛教思想中一种较典型的思想,这也使得川端康成对生活在生活最底层,生活艰难困苦的人产生了同情与怜悯思想。
川端康成产生这种情感也是同他的人生经历相联系的。
他从小就经历了人间沧桑,看透世态炎凉,因此他对于贫苦的生活,悲痛的生活经历深有体会并深深感触,这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对穷苦的下层人民的同情之情,也就是这种“生来即苦”的佛教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期末作业
第 1 页 共 6 页
论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
——汉语0825班 吴玉姣 0830304514
川端康成,一名日本的文学巨匠。他是日本第一位获得弄贝尔文
学奖的文豪。他的一生是光荣且富有成就的。可是,在他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似乎并不如获得重大荣耀般的欢呼雀跃。他
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用他的笔写下他的思想,写出他的世界。川
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斥着“死亡主题”“处女情结”“孤儿情结”“虚
无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和主题中,死亡主题也许是人们探讨的比较
多的。因为川端康成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自杀。他用他的自杀来延续他
作品的主题。这是对“死亡主题”有着多深的概念啊!死亡对他来说,
究竟意味着什么?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也是这次我想要探讨的问
题。
他的《雪国》《伊豆的舞女》这两部作品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从他的著作中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不断地
出现大量的死亡的主题,他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与他的生活经
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在其公寓口含煤气管
自杀了。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川端康成无言的死,为世界留下了无
限的话题。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许多哲学家认为,
死亡是缠绕着人一生的极其深切的人生问题,追求死亡与追求幸福是
外国文学史期末作业
第 2 页 共 6 页
一致的。一个人在暮年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他以往对待死亡观念的延
伸。川端康成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也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
学追求。
对于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首先是来源于他的死亡意识。川
端康成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
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因此,对于川端康成形成死亡意识的成因,不难想到,大致可以
分为四点:一是童年时期养成的“孤儿的感情”也可称为“孤儿情结”;
二是他生活在一个死亡的时代;三是因为受日本文化中“物哀”的影
响;四是因为他对美学的追求。
对于这几点成因,我想是不难理解的。
第一、孤儿情结的形成是因为川端康成从两岁到十六岁经历了五
位直系血统的亲人的死别,因而过早地就开始了面对人生旅途中的
“死亡”。在人们的眼里,他成了“参加葬礼的名人”。这种孤儿的
身世,使他“害怕自己也会因结核而早死,时常流露出少年的伤感”,
甚至他屡屡梦见祖父垂死在病床上的情景。他说:“我孑然一身,在
世上无依无靠,过着寂寥的生活,有时也嗅到死亡的气息”。生离死
别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孤僻、伤感、自卑的性格,这一切对其人格的
形成以及文学的资质都产生了重大的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死亡的时代,顾名思义,川端康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充满着
死亡气息的时代。川端康成不仅有一段悲哀和充满死亡的身世,他尤
外国文学史期末作业
第 3 页 共 6 页
其处在一个悲哀和充满死亡的时代。川端康成出生于1899年,而于
1972年自杀身亡。在这期间,我想我们都和清除,不仅是日本自己
内部的调整,还有世界性的战争。可以说川端康成是经历了两次世界
大战的元老级人物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杀戮,令世人瞠目。他又目
睹关东大地震和广岛、长崎原子弹灾害使几十万人丧生的惨状,悲哀
的情绪笼罩着他。同时,他也目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那是怎样的
血腥。死亡,在那个时代来说,是那么的容易。人的性命是那样的脆
弱。《雪国》这部他的成名作就是在日本品略中国东北是所写的。
第三,是受日本“物哀”思想的影响。“物哀”,顾名思义,就是
一件事物的衰败。那也是一种死亡吧!这样的思想在日本的盛行,加
重了川端康成对死亡的概念。
第四、是对美学的追求。他认为生存与虚无都具有意义,他没有把
死视作终点,而是把死视作起点。从审美角度来说,他以为死是最高
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从川
端康成的生死观来看,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对于死比生更加了解”,
“死后,虽说将那样石灰质的东西埋入先祖的遗址里,但人死一切皆
空”,从而悟到“生即是死,死中有生”。其实川端康成对自杀一向
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临终的眼》中他说:“一个人无论怎样厌世,
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达到圣境也是遥
远的”。尽管他一再表示反对“为死而死”的自杀方式,但却把死看
作是一种“灭亡的美”,“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
现出来的”。这种对死的美学观,常常支配着他的创作,并成为他创
外国文学史期末作业
第 4 页 共 6 页
作的主题之一。 川端康成的笔下的死亡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对艺术的
最高追求,是美的一种表现,他认为死是生的延伸,甚至他选择自杀
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可以说他在死亡的面前是一个胜利者,因此我们
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自杀和选择自杀了。
川端康成的死亡意识是他作品中死亡主题的来源。而他的作品也变
现各种不同的死亡。川端康成说:“优秀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里预告
死亡,这是常有的事。”川端康成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对死亡有着切
身的体验,他的审美情趣以及近三分之一多的作品是同死亡联系在一
起的。川端的著作中,较之一般作家对死亡主题的追求更强烈,也更
具个性色彩。川端康成对死亡的描写与海明威、波德莱尔等人不同,
他笔下的死亡一方面笼罩着恐怖的气氛,渗透着深深的悲哀的情愫,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亦真亦幻、既悲且美的情调,以及人生无常、生死
不灭的生死观。
(一)描写对死亡以及死亡临近的恐惧感,其间充满了伤感的情
怀。在川端康成人生观形成的青少年时期,接触的死亡实在太多了,
他自己深感每日都能嗅到死亡的气息。对死亡的恐惧感笼罩着他的身
心。川端康成早期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亲人的死亡给自己心灵带来的
恐怖与痛苦。
《山音》是一篇有关死亡的小说,其间对死亡逼近的预感,描写得
比死亡本身更让人感到恐怖。主人公信吾面临衰老之境,十分颓伤,
如记忆力不断衰退,忘记在自己家中工作半年的女佣的名字,甚至他
外国文学史期末作业
第 5 页 共 6 页
连系领带的方法都弄不明白了。死亡的预感不断萦绕在他的脑海,他
觉得妻子容貌的衰老也是老龄和死亡的影子,在每夜的梦境中,死者
的影子不断出现。
(二)描写死之无常。川端康成深受佛教虚无思想的影响,“无常”
的美学思想贯穿其创作的始终。川端康成的《睡美人》让我们明白了
生命的无常。在《睡美人》中如果说福良老人的猝死读者还能接受的
话,那么,年轻的、强壮的、使江口慨叹“这就是生命”的黑皮肤姑
娘的猝死,则给人生命虚幻和无常的哀感。《河边小镇的故事》也阐
发了他的人生无常观。小说的女主人公房子的弟弟的死,深爱着房子
的达吉的死,都是在一种偶然的状况下发生的。房子的弟弟平时体弱
多病,只因身患流感,便离开人世。达吉舍身救助房子而受伤,假如
他去看了医生,就可以避免破伤风的发生。其实,即使他不去看医生,
也未必就一定要死亡,他的死纯属偶然,这不能不让人有人生无常之
感。
(三)描写死亡的亦真亦幻、既悲且美。川端康成对死亡的过
多的体验,使他觉得生是在死的包围中,死是生的延伸,《雪国》中
叶子的死便是美的再现。小说中写道,在美丽银河的映衬下,在冲天
的火苗中,“忽然出现一个女人的身体,接着便落了下来。她在空中
是平躺着的,岛村顿时怔住了,但猝然之间,并没有感到危险和恐怖。
简直像非现实世界里的幻影。僵直的身体从空中落下来,显得很柔软,
但那姿势,像木偶一样没有挣扎,没有生命,无拘无束的,似乎超乎
生死之外。„„岛村压根儿没有想到死上去,只感到叶子的内在生命
外国文学史期末作业
第 6 页 共 6 页
在变形,正处于一个转折。”可见,作者把叶子看作是“非现实世界
的幻影”,认为叶子的死亡并非彻底的死亡,而是内在生命的变形以
及变形的过程。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中不断出现死亡的主
题,他对死亡以及死亡临近的恐惧感的描写,对死之无常的描写以及
他笔下所描写的死亡之美等等。这些都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
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他的逻辑里,死亡是对精神家园的回溯,
是对美的极致的归返,是对生命状态的归复,这些都促使了他的意识
中对死亡赋予的美学的意义,他对死亡充满了神圣和静穆的赞美,这
些都是他对生命的礼赞,也是对死亡的歌颂。他用无言的死来认识生,
用虚无来思考存在,拥有这样心态的川端康成最终用自杀的手段来使
自己的灵魂得到永生,以达到他苦苦追求的“美”的境界,也就可以
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