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胰岛功能

保护胰岛功能
保护胰岛功能

一、胰岛b细胞功能保护因素

由于胰岛B细胞合成、存储、释放胰岛素功能在调节机体物质代谢稳态中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因此保护B细胞功能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理论及实际意义。研究认为,免疫机制、细胞因子、胃肠激素、胰岛素、胰岛素增敏剂等多种因素可对B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故将从这几个方面论述口细胞功能保护取得的进展。

1、免疫机制

提到免疫机制与糖尿病,更多的会令人想到1型糖尿病。的确,这种由T细胞介导胰岛b细胞损伤的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机制密不可分。糖尿病的发展受到有共同表现型TH 细胞的THI和TH2的作用,二者相对抗,THI细胞促进糖尿病发展,而TH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通过逆向调节THl细胞,改变THI/TH2的平衡,使B细胞的免疫破坏得到抑制。环孢菌素(CyA),硫唑嘌呤(Azathioprin,A)等免疫抑制剂对胰岛B细胞有保护作用,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2、干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作为免疫调节因子对B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减少细胞因子的毒性作用的途径可对b细胞保护及糖尿病治疗发挥作用。其机制为减少细胞因子介导的介子NO对细胞的破坏。减少NO生成,可降低对胰岛细胞60%的毒性作用。氨基胍(AG)作为有效治疗药已被证实。

3、胰岛素基础

研究表明,胰岛素治疗可以通过改善脂肪细胞的功能(抑制脂肪分解,增加脂联素分泌),减轻脂毒性,减轻糖毒性,抑制活化的核转录因子炎症通路,最终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恢复b细胞功能。

4、胃肠激素

这里主要论述肠激素胰高血糖素多肽(GLP-I)和肠抑胃肽(GIP)对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GLP-I是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肠降血糖素之一,能促进口细胞分泌胰岛素。肠激素胰高血糖素多肽(GLP-I)具有有效的胰岛素活性,能提高b细胞对葡萄糖刺激胰岛素的敏感性,延缓葡萄糖耐受。GIP也称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为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细胞分泌的42个氨基酸的多肽。其重要生理功能在于促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种效应只在高糖情况下出现。GIF 促胰岛素分泌作用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有研究证实,血糖浓度大于6.Ommmol/L时,GIP 才会发挥较强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如上所述,胰岛素可以减轻脂毒性和糖毒性,抑制活化的核转录因子炎症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

5、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增敏剂即噻唑烷二酮类,常用为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为有效的核转录因子过氧化酶体增殖激活受体7(PPAR-T)的选择性激动剂,罗格列酮可保护b细胞功能,抑制p 细胞凋亡以防止其数量减少。吡格列酮(PGZ)作用途径为抑制炎症因子对b细胞的损伤,避免其凋亡。

二、保护剩余胰岛功能

1、早起干预治疗

研究表明,糖尿病早期b细胞仅有部分的功能受损,且是可逆的,此时应不失时机的采取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使血糖控制达标,从而使b细胞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2、根据病因和自然病程不同阶段合理用药

如2型糖尿病早期体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宜选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脂毒性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及调脂药物)以减少糖脂毒性对胰岛b细胞的损害,减少b细胞凋亡。

3、选用胰岛素促泌剂

磺脲类药(亚莫利、万苏平),格列奈类(诺和龙,唐力)等以快速降低餐后血糖,减少糖毒性,保护B细胞功能。但要避免长期大量应用胰岛素促泌剂,尤其是强效长作用刺激剂*(优降糖)以防止B细胞功能早衰。

4、早期联合应用口服降糖药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异常,往往既有分泌缺陷,又有作用缺陷,即既有分泌不足又有胰岛素抵抗,因此为了控制血糖达标,应尽早联合应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a-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类)。

5、早期联合或换用胰岛素及其胰岛素类似药物治疗

对于部分发病初血糖较高,胰岛素功能严重下降的患者,应早期联合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替代治疗,以使血糖达标,解除糖毒性对B细胞的损害,是B细胞得到休息,以利功能恢复。

6、相信科学,树立信心,加强监测

长期理想的控制血糖、血脂、体重等达标是保护胰岛B细胞的基本措施。

腰身指数与胰岛功能的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腰身指数与胰岛功能的相关性 吴晓明,张雅静,姜春艳,梁馨桐,李维,张宏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肥胖代谢科,卫生部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0 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腰身指数(WHtR)与胰岛功能各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T2DM患者179例,以WHtR 0.5为切点分为非肥胖组和肥胖组,比较两组间的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 (HOMA-IS)、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 INS )和血糖曲线下面积(AUC BG ),并行Pearson 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肥胖组较非肥胖组ln(AUC INS )、ln(HOMA-IR)和ln(HOMA-IS)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HtR与ln(AUC INS)、ln(HOMA-IR)和Ln(HOMA-IS)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2、0.359、0.414,P< 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n(HOMA-IS)是WHtR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1)。结论WHtR是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良好的预测因子。 关键词:腰身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曲线下面积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ist height ratio and insulin 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Wu Xiao-ming, Zhang Ya-jing, Jiang Chun-yan, Liang Xin-tong, Li Wei, Zhang Hong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ist height ratio (WHtR) and insulin function index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patients. Method With the cut point of WHtR at 0.5, 179 T2DM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non-obesity group and obesity group. The difference in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 , insulin secretion index(HOMA-IS) ,area under curve of insulin(AUC INS ) and area under curve of blood glucose(AUC BG ) were compared.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variant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then made. Results: The ln(AUC INS ), ln(HOMA-IR),ln( HOMA-IS) in obesity group is higher than non-obesity group (p<0.05), the difference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HtR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n(AUC INS )(r=392,p<0.01)、ln(HOMA-IR) 作者简介:吴晓明(1980-),河北省人,住院医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临床及机制的研究。 通讯作者:张宏(1952-),女,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临床及机制的研究,E-mail:zh80008@https://www.360docs.net/doc/905248256.html,

胰岛的细胞组成与功能

胰岛的细胞组成及其功能 胰岛能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等激素。人类的胰岛细胞按其染色和形态学特点,主要分为α细胞、β正常胰岛细胞、γ细胞及PP细胞。α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20%,分泌胰高血糖素;β细胞占胰岛细胞的60%-70%,分泌胰岛素;γ细胞占胰岛细胞的10%,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 胰岛素对人体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都有影响,但对于糖代谢的调 节作用尤为明显,胰岛素能够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进入组织 细胞被储存和利用。缺乏胰岛素时,血糖难以被组织细胞摄取,糖的 贮存和利用都将减少,这时血糖浓度如果过高,就会有一部分从尿液 中排出,形成糖尿。如果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可以通过注射 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2生物学作用 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调节血糖稳定的主要激素。 1.对糖代谢的调节: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于肝和肌肉中,并抑制糖异生,促进葡 萄糖转变为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组织,导致血糖水平下降。胰岛素缺 乏时,血糖浓度升高,如超过肾糖阈,尿中将出现糖,引起糖尿病。 2.对脂肪代谢的调节胰岛素促进肝合成脂肪酸,然后转运到脂肪细 胞贮存。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脂肪细胞也能合成少量的脂肪酸。胰岛 素还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除了用于合成脂肪酸外,还可转化为 α-磷酸甘油,脂肪酸与α-磷酸甘油形成甘油三酯,贮存于脂肪细胞

中,同时,胰岛素还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脂肪的分解。胰岛素缺乏时,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增强,血脂升高,加速脂肪酸在肝 内氧化,生成大量酮体,由于糖氧化过程发生障碍,不能很好处理酮 体,以致引起酮血症与酸中毒。 3.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合成过程,其作用可在蛋 白质合成的各个环节上: ①促进氨基酸通过膜的转运进入细胞; ②可使细胞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加快,增加DNA和RNA的生成; ③作用于核糖体,加速翻译过程,促进蛋白质合成;另外,胰岛素还 可抑制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异生。由于胰岛素能增强蛋白质的合成过 程,所以,它对机体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但胰岛素单独作用时,对 生长的促进作用并不很强,只有与生长素共同作用时,才能发挥明显 的效应。受体。胰岛素受体已纯化成功,并阐明了其化学结构。 3分泌调节 (1)血糖的作用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当血糖浓 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从而促进血糖降低。当血糖浓度下 降至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也迅速恢复到基础水平。在持续高血糖 的刺激下,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三个阶段:血糖升高5min内,胰岛 素的分泌可增加约10倍,主要来源于B细胞贮存的激素释放,因此持续时间不长,5-10min后胰岛素的分泌便下降50%;血糖升高15min 后,出现胰岛素分泌的第二次增多,在2-3h达高峰,并持续较长的 时间,分泌速率也远大于第一相,这主要是激活了B细胞胰岛素合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胰岛功能的保护临床研究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胰岛功能的保护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17T10:47:10.2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第04期作者:岳明光刘扬 [导读]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护胰岛细胞,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湘潭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湖南湘潭411228 [摘要]:目的探析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院接受治疗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差异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两组患者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变化及胰岛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 2 h 血糖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胰岛素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护胰岛细胞,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赖脯胰岛素;血糖水平;胰岛功能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科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持续性高血糖,可分为1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成人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人群的90%[1]。相关调查显示,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加快,2型糖尿病呈高发态势,已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2]。本组研究探析了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赖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的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院接受治疗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差异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33-61岁,平均年龄(46.2±7.1)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病程(1.5±0.4)年。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为34-62岁,平均年龄(46.5±7.3)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病程(1.4±0.3)年。患者纳入标准:(1)入院时随机血糖高于11.1 mmol/L或者空腹血糖高于7.0 mmol/L,确诊为2型糖尿病;(2)本次入院治疗前未使用胰岛素和降糖药物;(3)无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疾病;(4)本组所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胰岛素多次皮下治疗,三餐前行赖脯胰岛素皮下注射,睡前行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依据患者血糖调整药剂用量。观察组接受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治疗,依据患者血糖调整用量。连续治疗两周。 1.3 临床观察指标 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BG(空腹血糖)、2hPG(饭后2h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I30/G30第 30 分钟的胰岛素浓度 /血糖浓度、HOM A-I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 A-β(20×空腹胰岛素)及FIns值的差异。 1.4 数据处理方法 运用SPSS14.0处理统计学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对数据间比较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bA1c及血糖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BG、2hPG、HbA1c间差异不显著(t=5.316,P=0.07);通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2hPG、HbA1c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t=16.263,P=0.01)。结果详见表1。 2.2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胰岛功能状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Ins、HOMA-β、I30/G30均显著降低(P<0.05);而HOMA-IR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因环境、年龄、遗传、生活不当等因素导致的胰岛素活性下降或者胰岛素分泌量降低所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患者多出现胰岛素抵抗,部分患者体内胰岛素未完全失活,部分患者体内胰岛素过多,降低了胰岛素的活性,进而引发机体内胰岛素含量相对不足,引

TyG指数对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双重评估

·临床论著·TyG指数对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 功能的双重评估 张琴杨刚毅 【摘要】 目的 在不同糖耐量人群中,比较由空腹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浆葡萄糖所得简易指数 (TyG)与稳态模型所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DI)的 相关性,并分析前者评估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方法总共883例受试 者,其中正常糖耐量者(NGT)269例,新诊断糖调节受损者(IGR)24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 者(T2DM)372例。均接受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检测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 血脂谱及其他生化指标。由空腹血清甘油三酯及血浆葡萄糖计算TyG,由空腹血浆葡萄糖及血清胰 岛素计算HOMA-IR、HOMA-β、DI。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yG与HOMA-IR(r=0.567, P<0.01)显著正相关,TyG与HOMA-β(r=-0.485,P<0.01)、DI(r=-0.633,P<0.01)、 SQRT(HOMA-β)(r=-0.526,P<0.01)、LN(DI)(r=-0.741,P<0.01)显著负相关。与 HOMA-IR相比,TyG诊断胰岛素抵抗的最佳切点为4.92,ROC曲线上此值对应最高灵敏度(71.5%)、 特异度(79.7%;AUC+0.803)和最大约登指数(0.512);与HOMA-β相比,TyG诊断胰岛β细胞 功能缺陷的最佳切点为4.90,ROC曲线上此值对应最高灵敏度(63.6%)、特异度(74.6%;AUC+0.750) 和最大约登指数(0.383);与DI相比,TyG诊断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的最佳切点仍为4.92,ROC 曲线上此值对应最高灵敏度(70.5%)、特异度(86.0%;AUC+0.856)和最大约登指数(0.565)。 结论TyG可以作为评估空腹状态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简易指标。 【关键词】 空腹甘油三酯血糖指数;不同糖耐量人群;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 TyG index for identifying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slet β cell function Zhang Qin, Yang Gangyi.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 Gangyi, Email:gangyiyang@https://www.360docs.net/doc/905248256.html, 【Abstract】Objective In different glucose tolerance subjects,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a simple index(TyG), which was obtained from the product of fasting serum triglyceride and plasma glucose, TyG was compared with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 and beta cell function indices(HOMA-β,DI). 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a total number of 883 subjects(269 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individuals, 242 newly diagnosed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subjects, 372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ere included.All subjects completed a standard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Fasting serum insulin, lipid profiles and other biochemical markers were measured.TyG index was derived from fasting serum triglyceride and plasma glucose. HOMA-IR, HOMA-β and DI were derived from fasting serum insulin and plasma glucose. Results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es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yG and HOMA-IR(r=0.567, P<0.01)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yG and HOMA-β, DI, SQRT(HOMA-β) and LN(DI)(r=-0.485, r=-0.633, r=-0.526, r=-0.741, respectively; P<0.01). When compared with HOMA-IR, the ROC scatter plot revealed that the best value of the TyG index for diagnosis of insulin resistance corresponded to 4.92, which showed the highest sensitivity(71.5%) and specificity(79.7%; AUC+0.803) and the biggest Youden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4.02.012 作者单位:400010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 通讯作者:杨刚毅,Email: gangyiyang@https://www.360docs.net/doc/905248256.html,

(完整word版)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方案

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方案 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糖耐量状况、胰岛功能衰竭程度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可将糖尿病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及糖尿病晚期。 大量医学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在2型糖尿病前期,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机体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使血糖维持平衡,迫使胰岛β细胞代偿性过度分泌,因而此期的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并不低甚至还略高;以后随着病情的发展,β细胞功能由盛而衰直至失代偿,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到了糖尿病晚期阶段,患者胰岛功能趋于衰竭,并陆续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由此不难看出,在糖尿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胰岛素抵抗,而β细胞功能则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换言之,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其致病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这就为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糖尿病前期也叫糖耐量低减期,此阶段是正常人向糖尿病患者过渡的中间期,所涉及的人群包括年龄在45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巨大儿分娩史者、糖耐量低减者以及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紊乱者。这一阶段的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日后有很高的糖尿病发生率以及高度的心血管病危险性,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本阶段的治疗,主要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包括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也可酌情选用药物,其目的是防止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有效地防治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 胰岛功能失代偿之后就进入了糖尿病期。此阶段应在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的前提下,给予降糖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1级治疗方案首先针对胰岛素抵抗这一关键环节,选用一种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及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本方案适用于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的早期患者,如无效可进入2级治疗方案。 2级治疗方案联合应用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和餐后血糖调节剂(拜糖平、倍欣等),无效后可选择3级治疗方案。 3级治疗方案用胰岛素增敏剂及餐后血糖调节剂,再配以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或非磺脲类),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2的患者。无效后可进入4级治疗方案。 4级治疗方案胰岛素补充疗法,即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最常采用的方案是白天服用降糖药物,晚上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该方案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3的患者。 5级治疗方案停用一切促胰岛素分泌剂,采用胰岛素替代治疗,适用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可采取一日数次(2~4次)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必要时注射SGLT-2治疗各种并发症。 我们出于保护胰岛功能及减少药物副作用的考虑,当一种药物用至最大治疗量的一半时仍不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时,建议及早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而不主张将一种药物加至最大量。以磺脲类药物美吡哒为例,其最大治疗量是30毫克/日(两片,3次/日),临床上一般是用5毫克(一片),3次/日,倘若效果不佳,则采取联合用药。

保护胰岛功能

一、胰岛b细胞功能保护因素 由于胰岛B细胞合成、存储、释放胰岛素功能在调节机体物质代谢稳态中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因此保护B细胞功能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理论及实际意义。研究认为,免疫机制、细胞因子、胃肠激素、胰岛素、胰岛素增敏剂等多种因素可对B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故将从这几个方面论述口细胞功能保护取得的进展。 1、免疫机制 提到免疫机制与糖尿病,更多的会令人想到1型糖尿病。的确,这种由T细胞介导胰岛b细胞损伤的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机制密不可分。糖尿病的发展受到有共同表现型TH 细胞的THI和TH2的作用,二者相对抗,THI细胞促进糖尿病发展,而TH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通过逆向调节THl细胞,改变THI/TH2的平衡,使B细胞的免疫破坏得到抑制。环孢菌素(CyA),硫唑嘌呤(Azathioprin,A)等免疫抑制剂对胰岛B细胞有保护作用,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2、干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作为免疫调节因子对B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减少细胞因子的毒性作用的途径可对b细胞保护及糖尿病治疗发挥作用。其机制为减少细胞因子介导的介子NO对细胞的破坏。减少NO生成,可降低对胰岛细胞60%的毒性作用。氨基胍(AG)作为有效治疗药已被证实。 3、胰岛素基础 研究表明,胰岛素治疗可以通过改善脂肪细胞的功能(抑制脂肪分解,增加脂联素分泌),减轻脂毒性,减轻糖毒性,抑制活化的核转录因子炎症通路,最终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恢复b细胞功能。 4、胃肠激素 这里主要论述肠激素胰高血糖素多肽(GLP-I)和肠抑胃肽(GIP)对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GLP-I是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肠降血糖素之一,能促进口细胞分泌胰岛素。肠激素胰高血糖素多肽(GLP-I)具有有效的胰岛素活性,能提高b细胞对葡萄糖刺激胰岛素的敏感性,延缓葡萄糖耐受。GIP也称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为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细胞分泌的42个氨基酸的多肽。其重要生理功能在于促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种效应只在高糖情况下出现。GIF 促胰岛素分泌作用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有研究证实,血糖浓度大于6.Ommmol/L时,GIP 才会发挥较强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如上所述,胰岛素可以减轻脂毒性和糖毒性,抑制活化的核转录因子炎症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 5、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增敏剂即噻唑烷二酮类,常用为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为有效的核转录因子过氧化酶体增殖激活受体7(PPAR-T)的选择性激动剂,罗格列酮可保护b细胞功能,抑制p 细胞凋亡以防止其数量减少。吡格列酮(PGZ)作用途径为抑制炎症因子对b细胞的损伤,避免其凋亡。 二、保护剩余胰岛功能 1、早起干预治疗 研究表明,糖尿病早期b细胞仅有部分的功能受损,且是可逆的,此时应不失时机的采取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使血糖控制达标,从而使b细胞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2、根据病因和自然病程不同阶段合理用药 如2型糖尿病早期体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宜选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脂毒性药物

糖尿病案例分析整理

糖尿病案例分析整理: 一、我有个顾客62岁,身高146CM,体重96斤,来的时候餐前餐后,一直吃达美康1片bid,后来我跟她又加了安可妥一次一片,一天一次,和双胍肠溶片,一次2片一天三次,后来降到餐前7-8,餐后14-17,而且说吃了双胍不舒服,所以我又帮停了双胍,换上伏格列波糖,今天来测,餐前,餐后.,这个人从10月5号就一直在这看,到现在还是这样,我该怎么办 她身上并发病很多,手脚麻木,眼睛看不清,胃又不好 回答1宜黄长江-铙利,你提的问题我想和你说说,你用的药基本没问题,空腹血糖还可以2我想问一下,你让他饮食控制了吗饭后适当走走了吗两者相比饮食最重要(因为你说他并发症很多,所以运动受到了限制),可以建议他少食多餐,尽量不喝含淀粉汤类,粘的,稠的都是升血糖很快的东西。饮食不控制也是白搭, 3降糖组合+并发症组合+生活方式调节 4并发症可用三十六味组合 提问者:那人天天只吃一点点,因为胃不舒服,而且早上会去散步,晚上会去跳舞5三十六味,适合小班教育,,选对客户,,视力模糊,手足麻木,基础症状,,其它不选,,选对客户,有效果是关键,,,和营销有关的就是小班教育,,分析会员资料,,挑出目标客户,小班教育一次,, 二、糖尿病导致性功能下降该吃什么药 糖尿病实战314页 可以配甲钴胺+桂附地黄丸+参雄温阳胶囊吗 三、黄振方男 36岁患糖尿病两年多,一直口服药物,口服过二甲双胍肠溶片,糖适平,现在口服诺和龙,用法一日两次,一次1mg,今日餐后两小时血糖为,但是顾客自述没天只要吃上药,早上7点吃饭,10点多就出现低血糖症状,这种现象比较频繁,如果不吃药一天也不饿,但口渴症状比较明显,因为劳动力比较大,饮食控制不好,运动量过大,我只针对饮食和运动给顾客一些建议,药物没敢做调节,因为他家离我这里较远,不能根据他监测血糖,请大家帮助分析一下,我应该怎么做调整 回答一:他用促泌剂就会出现低血糖,那就说明他的胰岛功能还可以,只是存在胰岛素抵抗,可以用增敏剂或者糖苷酶抑制剂试试 回答二:用些抗糖药物,促泌剂是直接降糖的,力度比较大,有些人对促泌剂也比较敏感他可能对促泌剂还是比较敏感的 问题者:那叫他把诺和龙停药吗换拜糖平或比格列酮吗 回答三:你可以考虑使用长效的促泌剂,餐后使用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 问题三:吃过二甲双胍,也低血糖,可以让顾客试试拜糖平 回答:让他使用格列美脲 回答:二甲双胍是不会出现低血糖的, 正常人都可以吃 低血糖原因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延迟和他比较大的体力消耗。可以两餐中间加餐,少吃多餐他说他吃过也有症状,后来停的; 吃格列美脲也会低血糖 噢,他是劳动者,体力消耗确实比较大,有可能有一定关系

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方法及临床应用

胰岛2细胞功能评估方法及临床应用 郭静霞)!任巧华)!王战建’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葡糖耐量试验&!肽 中图分类号*3%B*+) 文献标识码*2 文章编号*)""(=%B#M"’""*#"8="(%#="’ !!胰岛2细胞功能是指胰岛素脉冲样分泌以及对各种刺激物引起的胰岛素释放或分泌反应以及分泌其他多肽的能力, 检测胰岛2细胞功能有很多方法&包括胰岛素脉冲样分泌模式的检测和胰岛2细胞分泌刺激试验#葡萄糖刺激试验和非葡萄糖刺激试验$,葡萄糖刺激试验主要有高葡萄糖钳夹技术-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6.<;;$结合数学模型分析技术以及临床常用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a<;;$等%非糖刺激试验主要有精氨酸试验及胰升糖素试验,另外&还可通过分析胰岛2细胞分泌的其他肽类来判断其功能&如!肽-胰岛素原#/6$-胰淀素等()),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胰岛2细胞功能有其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测定方法对于评估不同阶段糖尿病胰岛2细胞功能有着重要意义, H!胰岛#细胞功能评价方法 H I H!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可分为快速脉冲分泌波动#E V J H Q:F J G D H C F J J Q:F D9$及慢速分泌波动#V J:X Q[F V ID H C F J J Q:F D9$,胰岛素脉冲分泌与胰岛2细胞内在的生物学机制有关&可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此两种脉冲分泌的胰岛素量约占一日胰岛素总分泌量的*"?,体内试验往往采用持续小肠营养-静脉输注葡萄糖或混合餐给予机体一定的能量负荷&每)"!#"分钟从外周静脉置管或门静脉置管取血)次&测定相应时刻的血糖-胰岛素-!肽浓度&连续观察)B!(B小时&得到上述#项指标的动态变化曲线,门静脉取血法能够直接观测到肝前胰岛素分泌情况&具有很高的精确性&然而由于较大的创伤性仅限于动物试验&极少在人体应用,糖尿病患者及其高风险人群中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异常的出现常早于)相胰岛素分泌异常&故可用于检出糖尿病易感者潜在的2细胞功能缺陷&亦可用于观察糖尿病患者2细胞功能的变化及治疗后功能的变化(’&#), H I J!胰岛2细胞在葡萄糖刺激下反映胰岛素分泌功能的主要方法 H I J I H!高葡萄糖钳夹技术#R O E G X K J O C G I F CC J Q I E$!通过输注外源性葡萄糖&使血糖快速升高并维持在相对平稳的高糖水平&以刺激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正常人可观察到胰岛素双相分泌((), H I J I J!静脉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一次性静脉注射葡萄糖"+%K’\K#标准体质量$&在注射后#小时内观察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正常人可观察到胰岛素双相分泌, 上述两种方法在糖尿病患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患者可见到胰岛素)相分泌消失&甚至更早期在糖耐量正常阶段已可发生变化&故可发现潜在的2细胞功能减退&上述两种方法中 以高糖钳夹技术更为精确(%), H I J I K!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联合胰岛素释放试验!这是临床常用的了解患者的糖耐量情况和胰岛功能的方法&用于诊断糖尿病并指导临床用药, H I K!用于评估胰岛2细胞功能的指数 H I K I H!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为糖负荷后#"分钟胰岛素和血糖净增值的比值#76#"’7<#"$&通常代表胰岛素)相分泌&以胰岛素曲线下面积#2N!$代表’相分泌,在糖尿病前期阶段76#"’7<#"已显著下降(8)&该指数可较好地反映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 H I K I J!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D I Q=2$!计算公式" ,D I Q=2@’"e>617’>/<_#%#>617为空腹胰岛素&>/<为空腹血糖$&在胰岛2细胞功能评估中可同时调整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而使结果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得以广泛应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著名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N d/07$中用来评估’型糖尿病胰岛2细胞功能的方法就是,D I Q=2,因为胰岛2细胞衰竭在葡萄糖负荷下才能充分暴露&而空腹状态只能部分地反映胰岛2细胞功能&因此该公式的缺点是容易高估胰岛2细胞功能&在使用中需予以注意(B),该公式仅涉及>617及>/<水平&只需取)次空腹值&就能对胰岛素分泌情况作出大致的估计,另外一个涉及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数为胰岛素抵抗指数#,D I Q=63$&计算公式" ,D I Q=63@>/617’’’+%&其在细胞功能评估中可同时考虑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使结果更接近于实际($), H I K I K!胰岛2细胞功能指数#I D[F]F G[Y G:QC G J J]V9C:F D9 F9[G b&^-!6$!计算公式"^-!6@#>617e>/<$’#/<’R c /<)R_’>/<$&/<’R为糖负荷后’小时血糖&/<)R为糖负荷后)小时血糖&如将>/<设定为#+%I I D J’5&则^-!6@ #>617e>/<$’#/<’R c/<)R_*$,^-!6能解释约’"?的血糖2N!的变化%^-!6与,D I Q=63-,D I Q=2-76#"’ 7<#"-糖负荷后8"分钟胰岛素和血糖净增值的比值#768"’7<8"$之中任意一个胰岛素分泌指数结合后&能解释血糖2N!的变化约#"?%而新的胰岛素分泌指数^-!6对血糖水平的贡献与,D I Q=63-,D I Q=2-76#"’7<#"-768"’7<8"等诸多胰岛素分泌指数对血糖变化贡献的总和相当,前瞻性研究资料显示在皮马#/F I Q$印第安糖耐量异常#6<;$人群中& ,D I Q=63和^-!6能预测糖尿病的发生&但,D I Q=2不能有效地预测糖尿病的发生,在我国大庆研究资料分析中& ,D I Q=2预测糖尿病发生的能力也不如^-!6,上述结果提示&如仅用,D I Q=2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则对其结果的解释要十分慎重()"), H I L!胰岛2细胞在葡萄糖以外因素刺激下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H I L I H!精氨酸刺激试验!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残存的2细胞功能())),静脉快速注射精氨酸仅诱发胰岛素)相分泌&而 ! # % ( ! *临床荟萃+!’""*年#月’"日第’’卷第8期!!J F9F C Q J>D C V H&^Q X C R’"&’""*&.D J’’&1D+8

胰岛细胞功能评估

胰岛B细胞功能评估 1. 胰岛B细胞功能评估的原则及困难: 对内分泌腺功能的评估不外乎三个方面或三个层面:基础体液(血浆、尿或唾液等)激素或代谢(调节)底物和/ 或产物的测定,配对测定和动态试验(兴奋试验和抑制试验)。对胰岛功能的评估也不外乎这三个方面,但一般的内分泌功能评估原则上假定激素的作用是正常的(没有受体的异常,就是没有抵抗的情况),故可应用负反馈机制来准确评价反馈调节环中哪个环节出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但恰恰是这些需要进行胰岛细胞功能评估的病人常常存在胰岛素抵抗问题,而且常是主要问题,这就给功能评估带来很大的难度。 2. 胰岛分泌产物的测定: 2.1 血浆胰岛素: 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的主要产物,故测定血浆胰岛素是评价胰岛细胞功能的主要指标和基本方法,曾经可以说是“金标准” 。但有几个因素影响其结果判断:胰岛素免疫测定的准确性、胰岛素抗体对测定的影响、周围血浆胰岛素的水平不能真正反映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门静脉胰岛素进入肝脏被分解)、胰岛素的降解以及受到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门静脉取血测定胰岛素可以更准确反映胰岛功能,但属于创伤性检查,不适合临床应用,一般来讲,功能测定的意义还不至于大到需要进行门静脉穿刺的程度。 2.2血浆和尿连接肽(C-肽): C-肽与胰岛素以等分子量从胰岛分泌出来,故理论上应与胰岛素具有同等的意义,而且具有以下优点:半衰期长、几乎不被肝脏摄取,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测定不受胰岛素抗体的干扰等。但测定C-肽的前提是代谢、排泄处于稳定状态,这样才有意义。 C-肽在体内分解很少,主要从肾脏排泄,故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测定24小 时尿C-肽排泄量,可更准确反映胰岛一整天的分泌量。 2.3 胰岛素原及与胰岛素的比值: 胰岛素的前体包括前胰岛素原、胰岛素原和胰岛素原裂解产物,在B细胞中前胰岛素原很快被处理为胰岛素原,它不被分泌出胰岛细胞,故血浆中没有前胰岛素原。正常情况下有一定量的胰岛素原被分泌,血浆水平仅为胰岛素的10%左右,但当糖尿病时,这个比值明显升高,这可能反映体内“急需”胰岛素,连“半成品”都分泌出来。到了胰岛功能下降更严重的时候,这时连“半成品”都没有,胰岛素原水平也明显降低。2.4 胰淀素(胰岛淀粉样多肽): 胰淀素也是同在胰岛素分泌颗粒中一起被分泌出来的,其分泌异常可能参与糖尿病的病理过程,测定胰淀素对评价胰岛细胞功能可能有帮助,但结果不很一致。 3. 作用物—血糖的测定:

1型糖尿病残存胰岛功能保护——免疫治疗

1型糖尿病残存胰岛功能保护——免疫治疗 郑帅,顾,杨涛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南京 2100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405,81270897) 通讯作者:杨涛 E-mail :yangt@https://www.360docs.net/doc/905248256.html,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 )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抗原特异性、致病性T 细胞攻击胰岛导致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特异性破坏,引起临床高血糖症状。典型的T1DM 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已丧失大部分胰岛,仅有15%~20%的β细胞存活[1]。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自然病程来看,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破坏在高血糖症状出现前就已启动,胰岛功能逐步降低。怎样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成为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针对T1DM 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源性胰岛素注射。除外长期每天多次的皮下注射胰岛素及频繁监测血糖调节胰岛素用量带来的不便,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虽然能维持患者正常血糖状态,但针对胰岛β细胞的免疫攻击并没有停止,患者胰岛功能最终完全丧失,出现血糖巨幅波动、频发严重低血糖,称为脆性糖尿病。另一种替代疗法——胰岛移植,给不断损失的胰岛细胞提供了补充,但同样没有从根本上阻断自身免疫攻击,且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移植后免疫排斥,患者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在上述用于弥补已丧失胰岛功能的替代治疗基础上,T1DM 还需要病因治疗——免疫治疗,以阻止或延缓胰岛β细胞的损伤,有利于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延缓和避免脆性糖尿病的出现。 在过去的20年,国际上开展了多项针对T1DM 的免疫干预治疗临床研究,包括单一药物治疗和联合药物治疗,本文将围绕现有的免疫治疗方案对胰 岛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结果进行介绍。血浆C 肽水平的测定是评估胰岛功能最可行的临床检测手段之一,混合餐耐量试验(MMTT )中C 肽曲线下面积(AUC )作为胰岛功能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检测T1DM 患者内源性胰岛素的金标准[2]。1 单一药物的免疫治疗1.1 免疫抑制药物 (1)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早期尝试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 、硫唑嘌呤、霉酚酸酯(MMF )等,临床效果不尽如人意。仅在治疗期间观察到部分胰岛素用量的减少,并不能阻止T1DM 初诊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竭,且伴随多重不良反应,如感染、继发肿瘤等。2004年一项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Saudek F 等发现初发T1DM 患者短期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一种能几乎清除全部T 细胞的强效免疫抑制药物,1年后随访观察到较用药前患者C 肽水平明显上升、胰岛素用量减少,2例患者在入组后数月无需外源性胰岛素注射[3],关于ATG 的后续研究也正在进行中。由于不可避免免疫清除引起的不良反应,ATG 仅推荐短期使用。 (2)抗CD3单克隆抗体:作为目前最有效的T1DM 免疫治疗药物之一,抗CD3单克隆抗体调节T 细胞受体复合物使其不能准确识别抗原,致使T 细胞无能、阻断IL-2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还能引起Tregs 细胞水平的升高[4]。早在1994年,Chatenoud 等[5]的研究显示抗CD3单克隆抗体长

胰岛细胞功能评估

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 1.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的原则及困难: 对内分泌腺功能的评估不外乎三个方面或三个层面:基础体液(血浆、尿或唾液等)激素或代谢(调节)底物和/或产物的测定,配对测定和动态试验(兴奋试验和抑制试验)。对胰岛功能的评估也不外乎这三个方面,但一般的内分泌功能评估原则上假定激素的作用是正常的(没有受体的异常,就是没有抵抗的情况),故可应用负反馈机制来准确评价反馈调节环中哪个环节出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但恰恰是这些需要进行胰岛细胞功能评估的病人常常存在胰岛素抵抗问题,而且常是主要问题,这就给功能评估带来很大的难度。 2.胰岛分泌产物的测定: 2.1血浆胰岛素: 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的主要产物,故测定血浆胰岛素是评价胰岛细胞功能的主要指标和基本方法,曾经可以说是“金标准”。但有几个因素影响其结果判断:胰岛素免疫测定的准确性、胰岛素抗体对测定的影响、周围血浆胰岛素的水平不能真正反映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门静脉胰岛素进入肝脏被分解)、胰岛素的降解以及受到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门静脉取血测定胰岛素可以更准确反映胰岛功能,但属于创伤性检查,不适合临床应用,一般来讲,功能测定的意义还不至于大到需要进行门静脉穿刺的程度。 2.2血浆和尿连接肽(C-肽): C-肽与胰岛素以等分子量从胰岛分泌出来,故理论上应与胰岛素具有同等的意义,而且具有以下优点:半衰期长、几乎不被肝脏摄取,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测定不受胰岛素抗体的干扰等。但测定C-肽的前提是代谢、排泄处于稳定状态,这样才有意义。 C-肽在体内分解很少,主要从肾脏排泄,故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测定24小时尿C-肽排泄量,可更准确反映胰岛一整天的分泌量。 2.3胰岛素原及与胰岛素的比值: 胰岛素的前体包括前胰岛素原、胰岛素原和胰岛素原裂解产物,在β细胞中前胰岛素原很快被处理为胰岛素原,它不被分泌出胰岛细胞,故血浆中没有前胰岛素原。正常情况下有一定量的胰岛素原被分泌,血浆水平仅为胰岛素的10%左右,但当糖尿病时,这个比值明显升高,这可能反映体内“急需”胰岛素,连“半成品”都分泌出来。到了胰岛功能下降更严重的时候,这时连“半成品”都没有,胰岛素原水平也明显降低。 2.4胰淀素(胰岛淀粉样多肽):

胰岛素每日两次治疗与强化治疗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胰岛功能的保护作用

胰岛素每日两次治疗与强化治疗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胰岛 功能的保护作用 DOI:10.16658/https://www.360docs.net/doc/905248256.html,ki.1672-4062.2016.08.102 目的探讨胰岛素每日2次治疗与强化治疗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胰岛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该研究选取该院90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随机分2组。观察组选择胰岛素每日两次治疗,对照组选择胰岛素强化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2 hPG、FBG、HbA1C、FCP 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2hPG、FBG、HbA1C、FCP均下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来说,选择胰岛素每日两次治疗与强化治疗效果相似,但是每日两次治疗操作简单,更容易被患者接纳。 标签:胰岛素每日两次治疗;强化治疗;糖尿病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属于1型糖尿病,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1]。为了研究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该研究对患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90例患者均符合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2∶23;年龄范围22~65岁,平均年龄(46.80±10.29)岁;病程在1~5个月,平均病程(2.80±1.50个月。观察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4∶21;年龄范围24~67岁,平均年龄(47.50±10.09)岁;病程在2~6个月,平均病程(3.06±1.80)个月。两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进行一个科学的对比。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对观察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每日两次治疗。在早餐和晚餐前注射胰岛素30R,如果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不佳,加用格列酮药物或二甲双胍药物进行控制。对照组:对对照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在三餐前和睡前注射胰岛素,三餐前为短效治疗,睡前为长效治疗。 1.3 观察指标

肾素_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与胰岛功能保护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 与胰岛功能保护 李晶 于德民 【摘要】 研究显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 B)可以减少伴和不伴高血压的糖尿病高危患者新发糖尿病的危险。一些实验研究还证实人胰岛细胞存在局部RAS,局部的RAS和氧化应激有密切联系,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机制涉及RAS阻断剂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本文旨在分析这些试验的结果,介绍这两类药物的胰岛保护功能及减少新发糖尿病发生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血压 R enin2angiotensin system inhibitors and their protective effects on p ancreaticβcell  LI Jing,YU De2min. Department o f Endocrinology,Metabolic Disease Hospital,Tianjin Medical Univer sity,Tianjin300070,China 【Abstract】 Recent trials suggest that inhibitors of the renin2angiotensin system(RAS),such as an2 giotensin2converting enzyme(ACE)inhibitors and 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s(AR Bs),may reduce the inci2 dence of new2onset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hypertension and at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diabetes.S ome experiments prove that the RAS is present in human pancreaticβcell,and RAS in local pancreaticβcell is ass oci2 ated with oxidative stress.Besides,there are other mechanisms which can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S in2 hibitors and pancreaticβcell function.This review evaluates the evidence from recent clinical trials,introduces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CE inhibitors and AR Bs on pancreaticβcell and the progress of related studies. 【K ey w ords】 Angiotensin2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s;Insulin resis2 tance;Diabetes Mellitus;Hypertension (Intern J Endocrinol Metab,2006,26:157-159)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也是糖尿病发生的强烈预测因子[1],二者常常伴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已被证实可以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1~3]。在胰岛素抵抗(IR)的高危人群中,应用肾素2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除降压外还可以防止新发糖尿病的出现[4]。在糖尿病的发生过程中,阻断RAS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改善[2]。还有实验证据证明,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对胰岛功能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1 RAS概述 1.1 RAS的重要组分 RAS是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内分泌网络,其最具生物活性的产物是血管紧张素Ⅱ,在维持血压和电解质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RAS及缓激肽系统的重要调节因素,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催化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灭活有舒血管作用的缓激肽,影响人体的多种生理机能。 1.2 全身和局部RAS 研究认为全身RAS是人体内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血压的重要内分泌系统。此外,RAS还广泛存在于包括心、脑、血管、胰腺[5]、肾上腺等多种器官和组织[6]。局部产生的血管紧张素Ⅱ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激活受体,通过钙依赖信号方式增强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性,维持局部器官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通过对肾脏近曲小管细胞的直接作用,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产生醛固酮而导致钠水潴留。胰腺存在的局部RAS在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的生理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1.3 RAS与胰岛素的相互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可影响胰岛素的功能,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抑制参与细胞内胰岛素信号转导的三磷酸肌醇活性,后者是细胞内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关键途径,可降低胰岛素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而且血管紧张素Ⅱ还会上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增强胰岛素的促增生作用。在胰岛细胞产生的血管紧张素Ⅱ对葡萄糖刺激 作者单位:300070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内分泌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