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翻译家严复

严复生平简介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 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 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 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 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一批海军人才,并 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 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 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 国人”之一。[
•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严复的经济思想
• 严复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翻译的A.斯密的 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严译名 《原富》)的“译事例言”和“按语”中。该译 本于1902年出版,这时正是中国资本主义生产获 得初步发展的前夕。严复的经济思想典型地体现 了当时一些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商人、地主和官僚 投资兴办新式工商业的要求。严复经济思想的一 个重要内容,是直接用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作为理论武器,为发展民族工商业的要求服务。
严复最重要的活动,也是他毕生最大的贡献,是 对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的翻译介绍。其第一部, 也是影响最大的译作,是翻译赫胥黎的《天演 论》。《天演论》的出版使进化论的新思想在中 国传播开来,尤其是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道理,给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先进分子以爱国 救亡、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严复学贯中西,被 誉为于西学中学皆为中国第一流人物。他是近代 中国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 一人。
在中国最早最大的社会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谁

在中国最早最大的社会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谁中国最早的最大的自由主义的代表是严复。
人物介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生平经历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今福建候官县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
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
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Royal Naval College,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
1880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学生中有后来因辛亥革命而出名的黎元洪。
18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
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但因与李鸿章不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
1891年10月8日光绪十六年严复获得候选道的官衔。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严复经济伦理思想中的理论渊源

严复经济伦理思想中的理论渊源作者:史雨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8期摘要: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西方势力入侵日益严重,士大夫的危机意识也不断在深化。
在此危机意识中埋藏着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便是怎样去认识西方——当时称之为“外夷”。
严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的兴亡治乱,他的译著与思想,当时也以最快速度进入了士大夫的“识田”之中,为中国古典文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层面。
笔者拟从他们的“识田”中探寻严复经济伦理思想中的中国和西方这两支源远流长的文化因子,在“外夷”与“师夷”的张力之间寻求严复“意欲本之格致新理,溯源竟委,发明富强之事”的价值合理性。
关键词:严复;自由;利己一、“外夷”中的经济自由理论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个最系统、最深刻地倡导自由思想的启蒙家。
他在《原富》按语中倡导经济上的自由主义,说道:“自由相竞,则物价最廉,以常法记之,其大例自不可易”。
“顾英虽遇德之勃,与夫群雄竞进之中,乃岿然尚有以自存,则守自由商政之效也。
①“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反对干预式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代表了古典自由经济学派的基本主张。
重商主义的一贯目标是追求富强,而古典自由经济学派只是反对政府干预以及保护政策所带来的反效果,并非反对国家追求富强。
严复在《原富》“译事例言”也借此说明切勿因亚当?斯密反对重商主义,而更坚信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斯密此书,论及商贾,辄有疾首蹙额之思。
后人释私平意观之,每觉所言之过,然亦知斯密时之商贾,为何等商贾乎?……此曹顾利否耳?何尝恤国家乎?又何怪斯密言之之痛也。
”②严复承袭古典经济学派,亦提倡自由贸易与自由竞争。
“求其如是者,莫若使貿易自由。
自由贸易非他,尽其国地利民力二者出货之能;……意有所偏私,立之禁制,如辜较沮抑之为,使民举手触禁,移足犯科者,皆使物产腾贵而反乎前效者也。
”③根据相互依赖理论,当时中国输出半成品和原料给先进国,而自列强输入工业产品。
严复认为这是导致中国日渐贫困的原因,也因“官办”企业或“官督商办”成效不佳。
近现代自由主义

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演变的认识及评价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源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
西方自由主义传入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思考和启示意义。
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结果,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密不可分。
一、近现代自由主义的传播与发展(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兴起19世纪末期,中国近代改良派所主张的变法维新思想是出现在封建社会上层的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潮,它反映和代表着正开始形成的社会新兴势力即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思想主张。
中国改良派自由主义思想家大都是封建官吏,直接与封建统治体系和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思想的根本原则就是在不根本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用和缓渐进的办法来发展资本主义,以改变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腐朽落后的面貌,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和侵略。
1、康有为开启了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先声康有为是这一时期改良派的核心人物。
他在政治方面提出开国会,改立宪,定法律制度,地方设民政分局,允许人民上书谈论政事,反对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等思想主张。
他特别看重通过制定资本主义法律来改革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它是变法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康有为从历史进化到婚姻自主,从立宪民主到个人自由,全面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变法维新主张,来为其改良派的现实政治活动服务。
他对尊卑贵贱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尖锐批判,对使人不得自由的君主专制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猛烈抨击,和对人类追求自我利益的充分肯定,开启了西方近代自由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先声。
2、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严复首次较为全面地将英国传统的经验论自由主义介绍到中国,被公认为是近代中国输入自由主义的第一人。
1903年,严复的译作《群己权界论》出版,他在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翻译介绍的同时,还结合了中国现实对其进行了改造、发挥、损益,从而形成了严复本人的独具特色的自由主义思想。
严复:没有自由,就没有科学与民主

严复:没有自由,就没有科学与民主严复最早提出自由的观念,他认为西方社会的本质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所谓科学与民主均来源于自由。
正是因为有了思想、学术的自由,才有了科学和科学精神;正是因为有了政治自由,才有了民主政治。
自由是西方社会的立国之本,而民主则是自由的外在表现,是实现、维护自由的方式和手段。
西方社会所表现出的生机、活力也是自由带来的。
大家看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把农民从人民公社的管制状态下,走向联产责任制的自由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也就是自由经济,才有了今天丰衣足食的改革成果。
而思想、学术的自由,也正是回答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严复严复进一步说道,只有享有自由才是真正的、完全意义的人。
因此,对于人来说,自由是最宝贵的。
人民的自由,是上天赋予的,任何人不得侵犯。
提倡自由首先应该树立自由精神,而思想自由是自由之母。
思想自由则表现为言论的自由,其原则是,一不为古人所欺骗,二不为权势所屈服。
注意人的嘴巴不仅仅是用来吃饭的,还有表达思想的功能,过分强调思想统一、言论统一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因为统治者今天能封人口,明天就能割人喉,后天就能灭人门。
他们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提倡自由,作为民智、民德的增进,都只有通过提倡自由来实现。
只有享有思想自由,人们才可能发现、坚持真理。
人们的不自由皆出于强制,人们无法对自己的善恶负责。
只有自由,人们才能对自己的言行有自觉的道德责任感,才能有高尚的道德。
西方近四百年的改革,社会的进步,都是受到“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的鼓舞,追求自由乃是西方进步的原动力。
美国自由女神像然而,自由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解的概念。
自由传入中国后,不只有人作错误理解,更为专制卫道士利用这些误解攻击、反对自由。
严复说,自由不包括放纵和无所顾忌。
相反,它本身就包括了自觉的自我约束。
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如果每个人都自我放纵,没有约束,便会成为强权,与社会发生冲突。
这样,正常的社会秩序就无法建立。
自由·富强·国治主义——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三个主题

作者: 卢兴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哲学院
出版物刊名: 哲学动态
页码: 23-30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严复;自由主义;自由;富强;国治主义
摘要:严复是中国近现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先驱。
对于他的晚年,学界往往评判为“由激进转向保守”。
本文通过对严复的译介和著述的研究,将其自由主义思想归纳为“自由”、“富强”与“国治主义”三大主题。
严复自由主义思想是对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的选择和消化,并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现实关切,其前后期思想虽有发展,但基本立场一以贯之。
浅议18 世纪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一、什么是自由主义1.自由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思想中的自由主义为后来的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诸多参考,而文艺复兴又为自由主义发展贡献颇多,这其中主要是人文主义和个人主义两方面。
自由主义的世界观其本质是人文主义,主要强调个人的尊严、幸福、欲望、意志等层面。
自文艺复兴开始,神权的地位被逐渐弱化下来,而人权则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文艺复兴之后对宗教进行了改革,这对西方近代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兴起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西方的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就是自由主义是一种新教,它只是没有上帝。
新教对外主张和上帝直接进行沟通,通过与上帝直接联系这一说法,说是提高了上帝的地位,其本质是提高了人的地位,这样一来,人的意志就具有独立性和神圣性。
2援洛克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贡献在西方学术界,一直将自由主义认定为一种理论、一种制度。
英国是最早出现自由主义的国家,起点就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
在那个时候,比较有名的是思想家洛克。
人自然权利理论和政府必须基于被统治者同意的理论是自由主义的两大基础性理论。
个人的自然权利一旦带入社会就形成了社会权利,社会权利里面又有个人的生命和财产及自由构成的,社会权利具有法律保障,是基本的人权。
其中,财产权的提出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最早对私人财产权利合法性进行的阐明,为后来的经济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同时,洛克认为每一个人对政府的认可都很重要,这也是对民主制度较早阐述。
3.“自由主义”一词的出现现在都认为“自由主义”以一个名词的被使用是在19世纪,那个时候将其称为政治运动。
(19世纪三大运动就是社会、自由和民族三大主义)二、自由主义中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的代表人物。
当时是英国从手工业作坊转变到机器生产的时期,也就是工业革命发生时期。
从思想上和经济学上说,亚当·斯密是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就是亚当·斯密,国民财富问题是亚当·斯密主要研究的方向,他致力于研究可以让国民的财富有序增长的制度。
严复的新闻传播思想与自由观

严复的新闻传播思想与自由观【摘要】:严复是一个划时代的思想巨擘,不论是他以独特方式翻译介绍的西方近代学说,还是他那些具有批判性的犀利文字,都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
严复对译书的标准”信、达、雅”至今仍被高校翻译学课程视为译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新闻传播;翻译严复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虽然在当时中国的知识界、文化界声名显赫,并担任过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纂、袁世凯总统府法律外交顾问等职,严复实际上并未担任什么有实权的重要职务。
然而,其一篇篇救国救亡的战斗檄文,一本本震撼人心的典雅译著,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严复代表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学、提倡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用以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盟思想家。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数十年经验时,将严复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这三位“叱咤风云指挥斗争的政治活动家和领导者”并列,其历史地位的真正确立,主要的还在于他在近代中国给国人带来了近代西方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使人觉悟到,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
从而以思想观念的形式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变化与发展。
关于严复的新闻思想,其本人及其思想的研究者虽未作系统的总结,但从严复一生来看,其并不成功的政治生涯却是与成功的新闻传播实践相伴随的。
在严复思想最进步的时期,即甲午战争以后至戊戌政变以前,国人还并未曾开始新闻学的研究。
中国新闻学的开山之作——徐宝璜的《新闻学》直至严复去世前一年才出版,而在此前,严复早已开始了西方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活动。
从戊戌政变到辛亥革命以前这段时期内,严复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著作,继续提倡并介绍“西学”中的民主和科学,但同时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在辛亥革命以后,以至于死,严复虽已成为一个顽固的老人,却仍然怀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严复的爱国思想体现在其新闻思想上,最突出的便是在《时务报》及其与友人合办的《国闻报》上所发表的一篇篇影响广大、意义深远的爱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