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环流教案公开课版

圈环流教案公开课版
圈环流教案公开课版

三圈环流教案公开课版(总4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三圈环流

一、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逻辑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对于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

教学时可围绕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过程,使抽象的现象直观化;同时,通过不断设定条件,从理想状态逐步接近实际,从而简化复杂问题,体验探究过程。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等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准备。

2、教学目标

A.通过假设地球在理想状况下、无自转、公转条件下,逐步增加条件认识

大气运动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

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和移动规律。

B.通过对气压带、风带形成和移动规律的推导,初步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

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设计

1、复习铺垫

A.提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成是什么

B.请同学完成热力环流图。

2、新知学习

过渡:现实世界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但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由于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我们将采用不断设定条件,逐步推导形成过程的方法来学习本节内容,同学们要注意我们的推导步骤和过程,并通过绘制示意图,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第一步:假设地球为理想状况(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公转),学生根据热力环流小组合作绘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图。

提问:单圈环流能否维持为什么讨论:单圈环流能持续吗?

引导学生考虑思考地球自转的影响,画出北半球高空水平气流流向,说出其风向变化。(在PPT上演示北半球高空的水平气流流向变化——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逐渐右偏直至与等压线平行。说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的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直至偏转成西风,从而说明单圈环流不可能维持。)

第二步:考虑三圈环流的形成。(自转—地转偏向力)

环节一:三圈环流

探究讨论:

A从赤道高空北上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右偏,到什么纬度偏转成为西风?

B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该纬度不断堆积后会如何运动?

C北纬30°附近近地面的气压会有什么变化?

D北纬30°附近近地面的气流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会怎样运动?

图2

引导学生观察从北纬30°附近近地面北上的气流与北纬90°近地面南下的气流在何处相遇,之后气流如何运动。分析说明中纬、高纬环流的形成,并把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图在草稿纸上画出来。

图 1

图 3

过渡:三圈环流在近地面表现为气压带和风带

环节二:气压带和风带

A引导学生根据近地面0°、30°N、60°N、90°N附近的大气的垂直运动状况,判断其气压高低状况,给各气压带命名,标注在北半球空白处。

B根据风带分布,画出风向,命名。

(气压带、风带的名称=所在纬度位置+气压带高低或风向+带)

C同样的办法画出南半球的大气环流。

第三步:再考虑地球公转的影响,引导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探究: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吗

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引导学生观察动画演示:

A气压带和风带的积极移动规律

B气压带和风带随什么移动,两者移动幅度如何?

图 4三、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课堂实录

《热力环流》教学实录 鸡西市实验中学刘忠民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同时,其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熟悉规律,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因此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才可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成因。 能力目标: 1、绘制常见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2、把握气温、气压和气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学会绘制等压面。 德育目标: 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着眼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 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及其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对地球上的生命存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今天我们来复习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板书) [师讲]:请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成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板书:1.常用的概念2.热力环流的过程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学案已经提前下发到了同学们的手里,老师相信你们已经提前进行了预习,所以我们先进行基本知识的复习检测。 [学生]:看学案并思考。 [师问]:图中反应了气压变化的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值降低。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密度在下降 [教师]:非常正确。 [完成学案]: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教师]:高压、低压是比较出来的,通常高低压的比较主要是方向(水平或垂直)。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称为高压; 密度越小,气压值,称 为低压 同一高度或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压向压运动. [学生]:高低压的比较主要是比较水平方向,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反之就越小,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师讲]:非常准确,请同学们整理到学案上。 [师讲]:生活中有很多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的事例,比如给轮胎大气。 [教师]:试着用“>”连接ABCD四点的气压值 [学生]:A>D>C>B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 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 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 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 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2、试着用示意图的形式分析空气为何这样运动?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 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通过读绘热力环流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3.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自主学习】 1.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的 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 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丁的气压(“<”、“>”、 “=”);气压最大的为,最小的为;因此,气压的垂 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 的 A 地。 3.读教材: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即地表冷热不均,并导致方向上各 地间的差异,引起运动。 【合作探究】 探究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 υ结论: 理由: (2)从青岛度假回来的小亮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燥。你认为小亮有没有撒谎? υ结论: 理由: 探究二:据图中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 处等压面弯向 (高空/低空),为 (高压/低压);B 处等压面弯向 ,为 。 2,A 为 (高压/低压),可知 A 处空气发生了 (上升/下沉)运动。 3,A 处空气 (上升/下沉),因此可知 A 的近地面形成了 (高压/低压)。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流向 (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 处(A/B )流向 处。 【总结归纳】 1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 出 现( ) ) )——空气的( ——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 )运动——形成( 3 生活实例 城市风 近地面风从 吹向 海陆风 白天 ;夜晚 【当堂达标】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 、热力环流 B 、气旋 C 、反气旋 D 、大气环流 3,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2) A 、B 两地受热的是 地,空气 _;冷却的是 地,空气 。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4) 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 A 、 B 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依据。 (5) 若图中 A 处为海洋,B 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热力环流教案公开课

大气的热力环流 教学目的: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教学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点燃小纸堆,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 下沉,然后进入火堆。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让我们学习接下来的内容,谜题就会为大家揭晓。 阅读教材P29,找出热力环流概念和形成根本原因。 一、热力环流的概念 1、热力环流的概念: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 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面的冷热不均。 过渡: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0,结合图2.3,思考热力环流的 形成原理?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ρgh, 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 值,因此ρ大,P也大。 1、假设:A、B、C三地受热均匀。 (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结论一: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值相等,等压面互相平行。 提问:在同一地点,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变化? 结论二:同一地点,随海拔高度升高,气压下降。 提问:想一想,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吗?这时空气会不会运动起来? (三地温度相同,同一高度,密度相同,气压相同,不会运动起来) 过渡: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如果A地受热,B、C两地冷却,那么A、B、C三地的近地面空 气会怎样运动?A、B、C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空气密度(气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 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城市风”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 赛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为: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其第二目内容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学校,生源不好,学生的基础差。地理又是一门“副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实在是不敢恭维。而地理是一门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综合学科。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在初中时就畏惧数理化,空间想象力很差,到高中学地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学生甚至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却收缩而下沉也不理解。经常在做题时认为受热要下沉,冷却会上升。“一讲到气温、气压很多学生就傻了”这句话是我们地理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也发出“读理科要是没物理、读文科要是没地理,读书其实也不难”的感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1.长方形玻璃缸、2.塑料薄膜、3.一杯热水、4.一杯冰块、5.一束香、6.打火机 【课程安排】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会制约大气的运动状况,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气运动状况的一种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播放视频)海风、山风

热力环流评课稿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 ----评*老师省优质课《大气的运动》 安阳市实验中学马守知 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想以一个仰慕者的身份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总体来讲,*老师这节课采用层层诱导的方式,课程设计新颖,充满激情,印象深刻。 一、优化课程资源整合,突破实验难关 教材“活动”:要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地理小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教材的亮点,它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实验的成功实现是个难题。一方面是地理科一般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比较麻烦;二是如果真的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难以控制。新课标要求是: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允许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就为教师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提供前提条件。基于现实条件考虑,决定采用演示实验和简易实验来替代教材中的实验。把教师做的实验过程制作成视频用幻灯片进行演示,以控制的蜡烛火焰偏向实验替代。借助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热力环流,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火焰偏向”,了解气流运动方向,能顺利地获取“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二、实现传统与现代教法的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毕竟有它的局限性,用得太多,太滥的话,学生就象在看电视,看过之后不会留下更多的印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整合,真正体现多媒体对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就本节课而言,大气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专业名词多,而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使这部分内容成为学习上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设计展示多媒体课件外,还注意考虑配合传统的板画分析法。在设计教学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也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板画分析法来突破高、低空气压的对比与等压线(面)的弯曲问题。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有一定的停顿时间,或是语气上的加重强调,或是反复提醒,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与巩固,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较好地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多媒体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理念 1. 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 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即试验——观察――提问——探索),学习热力环流原理。以蜡烛火苗的偏向这一小的实验作为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探究线索,力求使学生能够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创设情景,联系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有重大价值。储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运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例如暖气、空调安装位置,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 3. 合作探究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当小组代表上讲台在本班级同学面前解说与演示自己探究的结论,并赢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同与赞许时,学生此时此刻的自豪

市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设计

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 冠县一中崔立敏

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的第二课时,在介绍完大气的组成、分层及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些静态的特性与人类的关系后,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课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内容上看本课具有承上启后的作用,是理解气压带、风带等知识的基础,而且可以说是本单元和全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讲两块知识: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习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结合生活实际,探究“海陆风”、“城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理解风的形成原因,通过探究,理解近地面及高空的风与等压线的关系。 3、等压线图中能判读风力大小,会画近地面风向,培养读图、绘图析图、用图、图文转换的能力。 4、培养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大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背景音乐班得瑞《变幻的风》 【导入】展示空调、暖气片安装位置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得到结论: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进一步设问:是不是大气运动只有这种上升、下沉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很显然不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大气运动的奥秘吧。在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回顾几个小知识: 【有备而来】1、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举例高山上饭做不熟,引导学生说出,随海拔的升高,气压减小。2、高气压、低气压:同一水平面上,密度大的为高压,密度小的为低压。举例吹气球,气球内的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增大,松开气球,空气流出,得到结论: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1、空气受热、遇冷导致空气垂直运动2、同一水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析[知识与能力]第二章第二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二、课前

[知识储备]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说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 同一地点,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小。所以:PA > PB 师:强调在同一个地方,气压随海拔高的增加而减小的 规律。 师:所以,如果地面性质完全一样,受热均匀的三个地 方,取六个点,同一水平面上的三个地方的气压值都是 相等的,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由下到上减小。 【过渡】 那么地面受热不均的话,气压值会怎样呢?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验 观察烟雾在玻璃箱内的飘动情况。 2、空气运动原因? 问题处理: 视频显示了烟雾在玻璃箱内的运动情况,形象直观比较简单。 让学生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去阐述,进一步加深对烟雾运动情况的印象 师:烟雾在玻璃箱内是如何飘动的呢?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回答。 生:垂直方向上,热水处晏烟雾是上升的,冰块处烟雾是向下运动的。水平方向上,上部是有热水处的上空来到冰块处的上空,下部是由冰块处运

三圈环流教案 公开课版

三圈环流 一、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逻辑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对于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 教学时可围绕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过程,使抽象的现象直观化;同时,通过不断设定条件,从理想状态逐步接近实际,从而简化复杂问题,体验探究过程。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等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准备。 2、教学目标 A.通过假设地球在理想状况下、无自转、公转条件下,逐步增加条件认识大 气运动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和移动规律。 B.通过对气压带、风带形成和移动规律的推导,初步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 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设计 1、复习铺垫 A.提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成是什么? B.请同学完成热力环流图。 2、新知学习 过渡:现实世界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但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由于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我们将采用不断设定条件,逐步推导形成过程的方法来学习本节内容,同学们要注意我们的推导步骤和过程,并通过绘制示意图,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第一步:假设地球为理想状况(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公转),学生根据热力环流小组合作绘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图。 提问:单圈环流能否维持?为什么? 图 1

【反思】反思公开课热力环流

【关键字】反思 反思公开课《热力环流》 课前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导学案,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仔细研究学生思考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完全按照我预先设计的思路去进行,有的时候甚至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放放手,不能一味地生拉硬扯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去思考,去学习。 本节课我就是想让学生借助图表来思考、准确描述地理现象,深刻理解地理原理。刚开始我让一名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图来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这名学生非常好地完成了,但是对于等压面的知识没有认识清楚,那么对于风向就不能准确说出。这就要求我们在完成一节课的过程中必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及时反应,而反应的渠道是多方面的饿,作为教师要综合各种情况来推断学生的掌握情况。 热力环流的真正理解对于气候三圈环流的学习非常重要。既然冷热不均可以形成热力环流,那么,赤道和极地之间也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样的热力环流可以形成吗?投出理想环流图,同学们展开讨论:可以形成吗?为什么?结果如何?在逐一打破三个假设建构新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完备的前提只是,因此在课前有必要组织学生复习巩固以往知识,如,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热力环流、海陆分布大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相关知识,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暴露出几个问题: 1.不能准确提炼信息; 2.语言表达不准确,不能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叙述地理原理; 3.画图能力欠缺; 4.说明问题缺少层次。 “假设条件---推翻假设---步步深入---得出结论”的“四步法”,契合了我们连云港教研室提出的“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理念。“释放学生潜能”课堂强调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学生在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知识结构,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这一想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还要注意不要太拘泥于模式化的教学设计,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动手、去讨论,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

圈环流教案公开课版

三圈环流教案公开课版(总4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三圈环流 一、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逻辑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对于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 教学时可围绕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过程,使抽象的现象直观化;同时,通过不断设定条件,从理想状态逐步接近实际,从而简化复杂问题,体验探究过程。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等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准备。 2、教学目标 A.通过假设地球在理想状况下、无自转、公转条件下,逐步增加条件认识 大气运动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 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和移动规律。 B.通过对气压带、风带形成和移动规律的推导,初步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 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设计 1、复习铺垫 A.提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成是什么 B.请同学完成热力环流图。 2、新知学习 过渡:现实世界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但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由于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我们将采用不断设定条件,逐步推导形成过程的方法来学习本节内容,同学们要注意我们的推导步骤和过程,并通过绘制示意图,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第一步:假设地球为理想状况(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公转),学生根据热力环流小组合作绘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图。

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公开课教案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等压面、了解等压面形态与水平气压分布的关系; 2、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3、学生能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 4、使学生认识气压、大气垂直运动、天气三者联系的规律; 5、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 三、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季风”“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四、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普遍觉得与初中的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感觉变得抽象了,理性了。而且高一时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在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尤其如此。但是,由于学生刚上高中,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如“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和具体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巴山夜雨”的原因。 【复习设问】:初中物理里学过气压这一概念,谁来简单说说什么是气压?假想你向上爬珠峰,气压和气温如何逐渐变化? (设计意图):引出气压概念,复习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规律;同时回忆低层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为下面“近地面气压与天气”部分的分析做铺垫。 1、气压、等压面 介绍等压面的概念:气压相等的点连续而成的一个面。 【画图讲解】:气压(大气压强)的概念、气压与海拔高度间的关系、等压面与水平气压的分布关系。【板书】: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处气压低。 【板图】: 【问题】:同一水平高度的M、N点哪里气压高? 【板书】: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设计意图):利用图解,理解气压与高度的关系,理解等压面形态与水平气压的分布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运用图形的能力。 2、热力环流 【模拟实验】:用水的对流运动来模拟大气的热力环流。 【探究设问】:如果换做空气,是否也应有相似情况?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对热力环流有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师画图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深化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认识,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学会绘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 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 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海 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等压面的判读。 过程与方法: 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习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等的形成。 【学习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问题引入 创设情境 播放录像: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

方向。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中的实验探究活动: 1. 根据视频,尝试画出烟雾飘动垂直方向。 2. 思考探究: 请说出烟雾飘动的方向?并在黑板画出。 烟雾为什么会飘动?并在图中加上表示原因的文字或图画。 因此可以得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设计意图:通过电脑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来直观感受什么是热力环流) 总结过渡:通过本实验可观察到:在垂直于冰盆之上的烟呈下沉运动,并流向热水盆一侧,流到热水盆一侧后呈上升运动,证明由于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了气体发生环流。(二)讲授新课 一、基本概念 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气压和海拔的关系,并讲解等压面和高低压的概念。 A、气压(P):通常用所测高度以上单位截面积的垂直大气柱的重量表示,并画图解释, 最后得出结论。 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B、高压、低压:同一等高面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C、等压面:气压相等的点形成的平面或曲面。 等压面气压与海拔的关系;归纳: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假设地表冷热均一时的情况,请画出等压面图的分布。

热力环流公开课导学案

2.3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通过读绘热力环流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3,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自主学习】 1,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的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 )。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乙地 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_____丁的气压(“<”、 “>”、“=”); 气压最大的为_____,最小的为_____;因此,气压的垂直分布规 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_____。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的 A 地。3,读教材P47: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________不同,即地表冷热不均,并导致_________________方向上各地间的________差异,引起________运动。 【合作探究】 探究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城郊某中学的一个地理兴趣小组,在对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状况做调查时,意外发现该地区的风总是从乡村吹向城市。这一发现时对还是错? ◆ 结论: 理由: (2)从威海度假回来的小明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燥。你认为小明有没有撒谎? ◆ 结论: 理由: 城区郊区郊区

3.请同学们思考巴山夜雨的成因?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探究二:据图中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1,图中同一高度的A 、B 两点, A 处等压面弯向________(高空/低空),为________(高压/低压);B 处等压面弯向________,为_______。 2,A 为________(高压/低压),可知A 处空气发生了________(上升/下沉)运动。 3,A 处空气________(上升/下沉),因此可知A 的近地面形成了____________(高压/低压)。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________流向________(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______处(A/B )流向______处。 【当堂检测】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A.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B.地转偏向力 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D.水平气压梯度力 0100020003000高度(m 百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