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一代宗师、著名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22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22(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增二度是( )的特性音程。
(分数:2.00)A.和声调式√B.混合利低亚调式C.利底亚调式D.多利亚调式解析:解析:在和声调式中,由于大调降低第Ⅵ级,小调升高第Ⅶ级,因而产生了自然大、小调中没有的增二度、增五度、减四度、减七度。
这四种音程为和声调式所特有,所以叫作和声调式中的特性音程。
2.下面谱例中,出现音程次数较多的是( )(分数:2.00)A.小三√B.大三C.纯一D.纯四解析:解析:小三度的音程在谱例中出现了7次,由此可以看出小三度的音程出现较多。
3.音乐术语中比Moderato慢的是( )。
(分数:2.00)A.AllegroB.VivaceC.Lento √D.Presto解析:解析:Moderato中板(88);Allegro快板(132);Vivace急快板(160);Lento慢板(52);Presto急板(184)。
?( )(分数:2.00)A.b B和声大调B.f和声小调C.b D自然大调D.b E和声大调√解析:解析:将自然大调式音阶的第Ⅵ级降低半音,因而使Ⅵ一Ⅶ之间构成增二度,为和声大调式音阶。
第Ⅶ级音升高半音,因而使Ⅵ一Ⅶ之间构成增二度,为和声小调式音阶。
取任何一个音为主音,按照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的顺序排列而得来的调式音阶为自然大调式音阶。
通过计算,可得出D选项符合上面该谱例。
5.下列不属于等音程的是( )。
(分数:2.00)A.增四一减五B.大六一减七C.增三一纯四D.小六一减七√解析:解析:小六的等音程为倍减七。
6.管弦乐曲《春节序曲》的作者是( )。
(分数:2.00)A.马可B.贺绿汀C.冼星海D.李焕之√解析:解析:《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序曲部分,集中表现中国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
它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草原瑰宝——蒙古长调

草原瑰宝——蒙古长调【摘要】蒙古长调是属于草原的独特瑰宝,更是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财富,文章简述了蒙古长调的起源、分布、发展及传承,期望能够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使蒙古长调艺术能够久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关键词】蒙古长调;形成;发展;传承蒙古民族世代以草原为家,生存环境和民族风貌造就了他们坚韧、豪迈、热情的性格,歌声更是陪伴着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述说着他们的深情,述说着草原上动人的故事。
蒙古长调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如今依然回响在中国大地,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亦是广为人知。
1.长调的起源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
“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
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
长调除了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悠远之意。
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蒙古族的祖先由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逐渐由狩猎转变为畜牧,长调这种歌曲形式也渐渐产生发展起来。
在很长一段的历史时间内长调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并对蒙古族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调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草原生活,几乎涵盖了草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对自然的赞颂: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得蒙古人对大自然的变化体验最为深刻,面对着茫茫的草原、壮阔的山河会心生崇敬,四季更迭时光易逝会感悟珍惜光阴;又如对亲朋的浓厚感情:婚丧嫁娶、朋友往来,或开怀或忧伤或期待或彷徨,这些情绪都可以用歌曲表达出来;再如对牲灵的咏叹:这点可以从蒙古人对马的热爱上充分的体现出来。
马对蒙古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可以借助生活生产的工具,更是一生的朋友,是最忠实可靠的生活伴侣。
在长调中以马为名的歌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其他如历史典故、风俗礼仪、道德信条等内容也经常在长调歌曲中出现。
可以说长调是一部草原教科书,世世代代传承着草原文明,传播着草原文化。
2.长调的特色与风格区长调豪放又不失细腻,字少腔长,宜于叙事,旋律悠长、徐缓,主要形式“密—疏—更密—疏”,一般情况下,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由于节奏自由,长调所表达的情感也呈现多样化,欢快、舒坦甚至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这在其他民族民歌中很难找到。
2018陕西特岗考前提分—音乐

音乐常识第一章中国音乐史部分1.麦新,主要作品有《大刀进行曲》。
2.郑律成:朝鲜人,后加入中国国籍,作曲家,主要代表作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延水谣》歌剧《望夫云》等。
3.《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合奏曲。
4.中国新歌剧代表作:1)马可《小二黑结婚》《白毛女》;2)梁寒光《赤叶河》;3)羊鸣《江姐》;4)罗宗贤《刘胡兰》;5)张敬安《洪湖赤卫队》;6)石夫《阿依古丽》;5.华彦均: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
生前留下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珍贵音响资料。
6.张肖虎:江苏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主要代表作有交响诗《苏武》、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
7.《翻身的日子》是一首民乐合奏曲,由朱践耳作曲。
为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而写作的一首插曲,后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
8.《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由喻成功、余远荣作词作曲。
9.《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是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选曲。
10.《歌唱祖国》由王莘作词作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火星作词作曲,《牧马之歌》由石夫作词作曲。
11.《红星歌》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是一首童声合唱曲,由邬大为、魏宝贵作词,傅庚辰作曲。
12.交响诗《嘎达梅林》是辛沪光创作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交响性作品。
13.《长征组歌》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珂、遇秋作曲,主要歌曲有《告别》《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报喜》等。
14.《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陈钢创作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小提琴协奏曲。
15.中国明代律学家朱载堉1581年首创“新法密律”并计算出十二平均律,比西方早一百年。
16.徐沛东曲、乔羽词《爱我中华》。
17.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
18.《长征》组歌:《告别》、《突破封锁桥》、《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
浅谈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

浅谈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作者:鲁嘉琦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4期摘要: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艺术宝殿中的一朵奇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蒙古族长调民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独具风格与魅力的瑰宝,是巴尔虎人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民歌体裁,是草原音乐文化的代表作。
巴尔虎长调民歌历史沉淀深厚,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巴尔虎蒙古族部落历史的记录,也是文化的记忆。
巴尔虎蒙古族长调区域特色鲜明,有完备的音乐体系,曲目丰富,与草原特色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独特的人文民俗融为一体。
流传在草原上的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经过巴尔虎人千年流传、世代传唱,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代表着草原音乐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是一门奇特而又具有极高价值的民族、民间艺术品。
本文探讨了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形成、及在历经久远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风格和特点、体裁、传承和发展,并给出了几点建议。
该课题的研究,主要对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巴尔虎长调形成风格和特点体裁传承与发展巴尔虎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现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陈巴尔虎旗和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
巴尔虎人分为“陈巴尔虎”和“新巴尔虎”,陈巴尔虎于1732年从布特哈一带移居呼伦贝尔海拉尔河一带。
新巴尔虎于1734年从喀尔喀地区移居呼伦湖、贝尔湖一带。
先来者为“陈”、后来者为“新”。
巴尔虎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
创造了草原音乐文化的代表作——巴尔虎蒙古族长调民歌。
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的长调民歌,在草原上广为流传。
长调民歌演唱艺术代表着蒙古族民歌演唱艺术成就的艺术形式。
它一直是蒙古族音乐学研究中最主要的领域之一。
所以关于长调民歌,国内学者已发表许多论文、专著及多篇研究报告。
涉及内容广泛,有长调民歌的历史沿革、发展轨道、歌唱家传记、音乐形态、演唱方法、传承与弘扬等多个方面。
浅析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

摘要“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蒙古族用他们动人的歌声感染了所有人,也让所有人从歌声中感受到了蒙古草原的令人魂强梦绕的美景和豪迈好客的热情。
蒙古族长调作为蒙古族独有的表演形式,不仅是蒙古族热情好客的表现,更是蒙古族特有地域环境下所产生的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浅析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形式,探究蒙古族长调各演唱流派的特点及其区别,并分析蒙古族长调对于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蒙古族,蒙古族长调,艺术特点,演唱形式Abstract" the blue sky of the blue sky, the horse running under the white clouds, waving the whip round the quartet, hundred birds qi Fei. " the Mongolian people infected all the people with their moving songs, and let everyone feel the beautiful scenery and the hospitable enthusiasm of the Mongolian steppe. Mongolian long tune as a unique performance form of Mongolia, not only i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ngolian hospitality, but also the artistic style produced by the Mongolian unique region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inging form of Mongolian long tun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Mongolian long tune singing schools,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Mongolian long ton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Key words:Mongolian,Mongolian long – tune,artistic characteristics,singing form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一绪论 .....................................................................................................................................(一)概述 ............................................................... (二)蒙古族长调的形成与发展 ............................................. 1蒙古族长调的概述...................................................... 2蒙古族长调的形成......................................................3蒙古族长调的发展···························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与特点 ·······································································(一)蒙古族长调的风格··················································································· 1旋律悠长舒缓....................................................................2多为倚音装饰三蒙古族长调的流派及演唱特点 ·······································································(一)蒙古族长调的流派 ..................................................... 1呼伦贝尔流派..........................................................2锡林郭勒流派3鄂尔多斯流派4阿拉善流派(二)蒙古族长调各流派的演唱特点四对蒙古族长调当代发展的思考..................................................................................(一)蒙古族长调的当代发展趋势(二)对蒙古族长调当代发展的思考五小结参考文献 ..................................................................................................................................... 致谢...............................................................................................................................................一绪论(一)概述有人用长长的诗词表述内心的情绪,有人用厚重的文字记录下社会的文明,有人用美丽的画卷展示人生的精彩,而蒙古族用他们独有的歌声——蒙古族长调向所有人娓娓道来他们蒙古族对于历史、文化、人文、道德、哲学等多方面的感悟。
高中音乐鉴赏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1.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吴祖强等作于1972年,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
2.【俄】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下苦闷彷徨不知所措的思想情绪。
3.长江之歌,领唱与混声四部合唱,王世光曲,胡宏伟填词,《话说长江》主题音乐,歌词: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4.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5.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要素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6.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音乐进行中节拍的快慢程度。
旋律:也称作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旋律。
7.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主音)为中心构成一个体系,就叫调式。
如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等。
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开始自低到高或自高至低的排列起来即构成音阶。
8.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弦进行”。
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
9.曲式:音乐材料的排列形式,也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
10.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包括纵向结合及横向结合关系)11.音色:有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之分。
人声音色又可分为童声、女声、男声等;乐器音色的区别更是多种多样。
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1.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花儿,高亢悠扬,舒展自由。
2.刨洋芋,山西民歌,起兴开始,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
3.脚夫调,陕西北部的信天游,寂寞惆怅。
《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

《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感受到作品所塑造的草原的形象美和意境美,获得愉悦的情绪,继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与追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
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体验民歌的魅力。
难点: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
提问:你们能听出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吗?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我们在小学阶段曾经欣赏过的歌曲。
它表达了蒙古牧民为自己生长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及对蒙古家乡的热爱之情。
听着这首悠扬的《蒙古人》,我们又一次进入了音乐的王国。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由、舒缓的心境,去领略草原那独特的民俗,去倾听蒙古族那跳动的音符。
让我们现在就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二)新课教学1.简介内蒙古提问:同学们对蒙古族有什么了解?师生总结: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蒙古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总体而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
同时,蒙古人的历史充满了苍凉、悲怆的艺术之美,这些特点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2.初步感知教师播放长调《辽阔的草原》的音乐,请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特点?师生总结:《辽阔的草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民歌(情歌),表达了蒙古族人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
教师资格证高级音乐模拟题(一)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标准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
解析:在和声调式中,由于大调降低第Ⅵ级,小调升高第Ⅶ级,因而产生了自然大、小调中没有的增二度、增五度、减四度、减七度。
这四种音程为和声调式所特有,所以叫作和声调式中的特性音程。
2.【答案】A。
解析:小三度的音程在谱例中出现了7次,由此可以看出小三度的音程出现较多。
3.【答案】C。
解析:Moderato中板(88);Allegro快板(132);Vivace急快板(160);Lento 慢板(52);Presto急板(184)。
4.【答案】D。
解析:将自然大调式音阶的第Ⅵ级降低半音,因而使Ⅵ-Ⅶ之间构成增二度,为和声大调式音阶。
第Ⅶ级音升高半音,因而使Ⅵ-Ⅶ之间构成增二度,为和声小调式音阶。
取任何一个音为主音,按照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的顺序排列而得来的调式音阶为自然大调式音阶。
通过计算,可得出D选项符合上面该谱例。
5.【答案】D。
解析:小六的等音程为倍减七。
6.【答案】D。
解析:《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序曲部分,集中表现中国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
它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首乐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诗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
7.【答案】A。
解析: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
8.【答案】A。
解析:《宗巴朗松》是一首西藏民歌,属于西藏民间音乐中的传统歌舞音乐,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
9.【答案】C。
解析:《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内容包括音乐思想、音乐创作、器乐演奏、乐器制作、乐律研究、音乐人物、音乐言论等音乐领域极其广泛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一代宗师、著名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圣洁秀美的乌布尔宝力格,养育名人的好地方;巴尔虎人的摇篮,音乐部落美名扬。
”海拉松布郎——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地方。
郁郁葱葱的松树林覆盖着这片丘陵之地,河滩上长满了茂密的柳条。
极目远望,那高耸的大兴安岭的北坡上,更是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松林。
榆树、松树、柳树以及起伏的山峦,蜿蜒流淌的辉腾河,这一切,好像是大地精心绘制的图画,让巴尔虎人世世代代沉浸在她温柔的襁褓之中。
乌布尔宝力格就是人们对她亲切的称呼。
这里是大兴安岭北麓,几乎每一个山坳中都有一汪清澈的泉水,这里有巴尔虎人世代供奉的宝格达罕山。
在这得天独厚的地方,还生活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它们既是这里的第二主人,又是巴尔虎人世代相处的朋友。
在海拉松布郎的旁边,有一座寺庙,人们叫它“胡舒庙”。
该庙始建于1928年,当时信徒们用箭矢的着落点来确认庙址,看来这一选择是一项不错的决择。
胡舒庙在这吉祥的宝地安静地挺立着,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
在胡舒庙的西北边有一眼泉水,涓细的水流在庙西南转过,随后变为一支暗流。
这里的水系在大兴安岭北坡,因而都是向北流汇。
乌布尔宝力格就是这眼泉水的名字,因为它是向着太阳的方向流淌出来的。
就是在这个美丽而令人神往的地方,做为草原的女儿,后来又成为著名歌唱家的宝音德力格尔降生了。
那是1933年,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叫那木吉拉,女主人叫斯楞。
爸爸那木吉拉虽然个头儿不高,但很结实,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衬在圆圆的脸上,显出几分英俊和聪慧;妈妈斯楞中等身材,困苦和劳累并没有改变她那固有的体型,性格温柔而贤慧。
当年,班禅大师来巴尔虎传经讲道,班迪达活佛入驻胡舒庙时,青年男女那木吉拉和斯楞怀着对佛教的无比仰慕之情,离开故乡察哈尔正蓝旗和众多信徒一道来到了巴尔虎左翼正蓝旗(今新巴尔虎左旗乌布尔宝力格苏木)落户。
那木吉拉和妻子斯楞借宿在一个叫索德那木的乌珠穆沁移民家里。
夫妻俩把这个独生女视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
按照当时的风俗,当地颇具学识的喇嘛罗布桑为她取名“宝音德力格尔”。
* * * “您想不想回老家去看一看?”“当然,我们想明年夏季一起去,真的该好好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太好了!是不是要去海拉松布郎?”“那是一定的,还要到苏门宝力格(指乌布尔宝力格)去体验一下。
如果能乘坐马车前去,用乌布尔宝力格的泉水熬茶喝,在海拉松布郎多住几天,去尽情享受儿时故乡的情景,那该有多么惬意呀!”这是1985年冬季,我在呼和浩特见到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时和她的一次寒喧。
巴尔虎人深深爱戴的歌手宝音德力格尔怀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于1986年回到故乡来探望。
期间,她探望年长的民歌手,会见了老朋友和乡亲们。
她还同《草原歌手》摄制组一起,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游历了古迹,参加敖包祭祀、赛马、射箭、摔跤等游艺活动。
当她在马群边观看牧马人手持套马杆驯服烈马时,请求牧马人套来一匹可爱的马驹,情不自禁地抱着它深情地亲吻了一下。
看着这些,我曾想:她可能是回想起了自己父亲曾经骑过的那匹心爱的白马吧。
整天唱着巴尔虎民间歌曲《褐色的雄鹰》、《驯服的褐色马》的巴尔虎故乡的歌手姑娘胸中当然也有着很多匹心爱的马:“让我棕色马奔腾不停的,是那巴彦诺尔宽阔胸怀。
”“骑上长脖子的枣红马,在草原上放开缰绳。
”“高大枣骝马的汗水,就像那乌布尔宝力格的泉水。
”“刚降生的黄斑马驹呀,那可是五岁母马的心肝哟。
”“膘满体壮的白马奔跑忙,踏破冰雪毫无阻挡。
”“骑上四岁的褐色马,穿过那绵延的山岗。
”“我那飞驰的棕色马,转眼间掠过了手顶山。
”……她唱着这一首首赞马歌,唱着毛色各异的爱马,用心去赞扬着草原上牧人们对自己坐骑的热爱之情。
我们的歌唱家是在深秋的金色阳光下来到自己的故乡海拉松布郎的。
那天,这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甚至是树上的枝条都在随着风儿轻轻地摇晃着,似母亲般温柔而爱怜地拥吻着自己的女儿,她们似乎在悄悄地互诉那早已逝去的无数的故事和记忆。
我们的歌唱家踏着父亲温暖的手掌般的土地,环视着周围的美景。
50多年前,她以蹒跚的步履,踏过这柔嫩清秀的草地。
那令人神往的记忆,只有歌唱家本人才能深深地领略。
是啊,她就是从这里起步,走向自己光辉的未来的呀!* * * 生活,拼搏,这波涛汹涌的海洋曾经无数次向她招手。
4岁那年,妈妈过早地去世,令她永远告别了生养她、抚育她的亲人;13岁时,父亲辞世,还是个孩子的她失去了两位最亲的人,她年少的身躯失去了强有力的靠山。
那个时候是困苦和艰难的时代,做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孩子,只有饥饿,凌辱和劳做无时无刻地陪伴着她。
她的童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她坚强地活下来,支撑了下来,命运之神没有完全抛弃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诞生了!这给年轻的宝音德力格尔无比光明的机遇。
1952年秋,她参加了甘珠尔庙那达慕大会,献上了《修长的海骝马》、《遥望额尔敦敖拉山》等巴尔虎民歌,她歌唱的天赋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1953年,她被内蒙古东部区文工团(现呼伦贝尔市歌舞团)录取,她终于开始了专业的艺术生涯。
从此,这个来自海拉松布郎的姑娘开始走向了世界。
1953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歌手演唱会上,她首次在首都舞台上演唱巴尔虎民歌,受到来自各省、自治区艺术家的好评,获得“优秀歌唱演员表演奖”,当时,她那传神的演唱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周总理在接见她时,握着她的手热情地说:“好,好,真好,今后还得好好努力呀!”1953年10月,做为中国杰出艺术家代表,她首次出访到朝鲜演出。
1954年,海拉松布郎的女儿宝音德格尔被调到内蒙古歌舞团当民歌手。
1955年,她随中国艺术团首次赴苏联、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蒙古等16个国家和地区慰问演出。
1955年8月,在波兰首都华沙举办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时年22岁的宝音德力格尔用她那清澈明亮的金嗓子唱响《辽阔的草原》、《修长的海骝马》等民间长调歌曲,用她那黄莺般的女高音,展示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魅力,使四座震惊。
她因之获得金质奖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57年,她同中国艺术团第二次到苏联,而后又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参加举世闻名的“布拉格之春”音乐会,在世界艺坛上展示了巴尔虎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风采。
同年,被选为全国人民政协委员。
1958年,同内蒙古歌舞团到国内各省市进行慰问演出;同年10月,成为内蒙古青年代表团一员,第三次去苏联,在布里亚特共和国慰问演出。
1959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0年,她又一次访问苏联,在那里将巴尔虎民歌唱遍了九个加盟共和国,把蒙古民族的长调歌曲带给众多的国外听众,成为光荣的艺术使者,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许多荣誉。
1964年10月,她被选全国人大代表,获得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1975年因为工作需要,退出文艺舞台,到内蒙古艺校当了一名园丁,任该校副校长,负担起了培养年轻一代艺术家的重任。
宝音德力格尔,并未满足于文艺舞台上的奉献。
她不仅在提高学员演唱艺术上下功夫,更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
她的第一位学生傲特根曾被布赫主席称为:“小宝音德力格尔”是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副教授;原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团长、蒙古族著名歌唱家牧兰是宝音德力格尔在首届全区乌兰牧骑集训班的学生。
1975年到艺校后,她培养的学生中乌日柴夫、那仁图雅、额尔敦其木格、朝伦巴图等学生,在区内,乃至全国舞台上颇负盛誉。
从1976年开始,为了搜集教材,她每年暑假都下到家乡呼伦贝尔搜集、整理民歌。
有时徒步、有时坐马车、牛车,一个一个地寻找上了年纪的老人,一首一首地听他们唱,一首一首地录音、记谱。
前后共搜集了一百多首民歌,并编成教材、打印成册,填补了长调教材的空白。
1985年与阿日布登一起搜集整理的《蒙古族民歌丛书》首部民歌集《呼伦贝尔民歌》出版。
1980年,来到新巴尔虎左旗,办民歌培训班,培养了50多名歌手。
1992年,又一次在新巴尔虎右旗办民歌培训班,其43名学员中,娜仁其木格和乌兰被选入内蒙古艺术学校和呼盟艺术学校。
作为艺术学校的领导,她悉心关怀来自牧区孩子的成长,为内蒙古的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操劳。
1992年,宝音德力格尔离开城市、校园,回到自己的家乡呼伦贝尔生活。
2000年,宝音德力格尔受聘于呼伦贝尔学院,作为呼伦贝尔学院的特聘客座教授,为呼伦贝尔学院的民族音乐教育事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由她执教的“呼伦贝尔学院蒙古族民歌演唱大专班”被专家誉为我国在普通高校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典范。
2002年7月2日至4日,呼伦贝尔学院首届蒙古族民歌演唱大专班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中国音乐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举行了毕业汇报音乐会,并由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学术研讨会。
观看演出和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对宝音德力格尔为民族音乐发展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了极大的敬意。
宝音德力格尔在蒙古族民歌演唱大专班培养的学生,现在成为巴尔虎长调民歌演唱的新秀,其中格日勒赛汗和斯琴其木格,获得首届“宝音德力格尔杯”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大奖赛第一名和第二名,她们还多次在自治区内外的民歌比赛中获得大奖。
2006年、2008年,她的家乡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成功地举办的“宝音德力格尔杯”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大奖赛,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文化事项,成为推动蒙古长调民歌继承和发展的极好的平台。
她是呼伦贝尔民歌流派的杰出代表。
曾举办独唱音乐会,为多部电影演唱插曲,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了数百首歌曲。
宝音德力格尔,还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
* * *歌唱家久久伫立在海拉松布郎那郁郁葱葱的榆树林畔,看着年轻的绿茵茵的树丛,那期间夹杂着一些苍老弯曲的古树,它们还是那样古朴苍劲,充分彰显了这种树倔强的个性。
无疑,这也应该是出生在这块土地的儿女的本性吧。
宝音德力格尔,在儿童时代就具有宁折不弯的刚毅性格。
当她还是个孩子时,她在一人家外边拾牛糞,那家主妇走出蒙古包来说:“你家连一头牛都没有,难道这牛糞是属于你的吗?快点走开吧!”“一家打井百家饮水,别为几块牛糞那么吝啬了!”多么有力的回答,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童年的宝音德力格尔早早就练就了坚强的性格。
我们的歌唱家专心倾听着榆树林中的响声,那响声似乎是当年阿爸悠扬的笛声仍在回荡,又像是妈妈在为怀抱中的女儿唱着摇篮曲;这响声又似乎与胡舒庙传来的喇嘛颂经声和法器的轰鸣混合在一起,奏响了充满当年气息的乐章。
那天,海拉松布郎的天气格外晴朗。
宝音德力格尔和同来的人来到宽阔地,遥望南方。
在百里之外,那熟悉的高山闪现在她的眼前,那是两座相连的山,其中西侧的是达尔罕山,东边的是诺尔金山,它们是《达尔罕与诺尔金》这首民歌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