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导线计算表例题

闭合导线计算表例题
闭合导线计算表例题

测量,闭合导线等计算及表格

一.坐标计算 以下为基本计算公式: 直线上计算公式: 已知该条直线的方位角à,已知直线的起点或终点的坐标, 顺线路方向时,计算点的里程知道,直线的起点或终点的里程知道,可推算出计算点与直线的起点的直线距离d,(即计算点的里程减去起点的里程,逆线路方向时,为直线终点的里程减去计算点的里程),计算坐标增量: ?x=d×cosà ?y=d×cosà 计算点的坐标为,直线的起点或终点坐标加上坐标增量, 式中方位角à从直线起点算时,为已知即给定的方位角,而从终点算时,à为该段直线的起始方位角加上180度。 à+180 à 起点计算点终点 第一种曲线为两段直线中加一圆曲线,指仅存在圆曲线,如下第1点。 1.圆曲线上计算点相对于ZY或YZ 点的弦长和偏角 D=2 RSinδδ=90×L/(πR) δ---------圆曲线偏角 D ---------弦长 L --------为弧长 α=α(zy)+δ

α------------为计算点的方位角,此α为顺着线路方向计算时。 α=α(yz)-δ α------------为计算点的方位角,此α为逆着线路方向计算时。 α(zy)、α(yz)---------为圆曲线的起始方位角。一般为已知。 计算点相对与直圆点或圆直点的坐标增量: △x=D*COSα △y=D*SINα 坐标增量计算完毕后,要算某一点的坐标,用直圆点或圆直点的坐标加上计算点与直圆点或圆直点的坐标增量,即为计算点的坐标。缓和曲线同理。 第二种曲线为两段直线中始端加一缓和曲线,末端加一缓和曲线,两段缓和曲线中加一圆曲线,如下第2点。 2.缓和曲线上计算点相对于HY或YH点的弦长和偏角 δ=L2/6RL0 X1=L-(L^5/40R2L02) Y1=L3/6RL0 D=√(X12+Y12) α=α(hy)+δ α------------为计算点的方位角,此α为顺着线路方向计算时。 α=α(yh)-δ α------------为计算点的方位角,此α为逆着线路方向计算时。 α(hy) 、α(yh)------为缓和曲线的起始方位角,一般为已知量, 计算相对于缓圆点或圆缓的坐标增量: △X= D*COSα △Y= D*SINα ****(重点)缓和曲线起始方位角为已知,过度到圆曲线上时,推算圆曲线的起始方位角的方法为: A 圆起=a缓起+? ?=3 * i0 i0=L0/6R A 圆起------圆曲线起始方位角 a缓起--------缓和曲线的起始方位角 ?--------------为缓和曲线过度到圆曲线上的过度角 i0-----------为圆曲线基本偏角 L0-------缓和曲线长度 R------圆曲线半径

闭合导线平差计算步骤

闭合导线平差计算步骤: 1、绘制计算草图。在图上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1)计算闭合差: (2)计算限差:(图根级) (3)若在限差内,则按平均分配原则,计算改正数: (4)计算改正后新的角值: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1)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有: 导线全长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2)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 若 K<1/2000 (图根级),则将、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上去。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6、坐标计算 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经改正的新的坐标增量,来依次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 例题 ] 如图所示闭合导线,试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计算表格见下图:

闭合水准路线内业计算的步骤: (1) 填写观测数据 (2) 计算高差闭合差 h f =∑h ,若h f ≤容h f 时,说明符合精度要求,可以进行高差 闭合差的调整;否则,将重新进行观测。 (3) 调整高差闭合差 各段高差改正 数: i h i i h i L L f V n n f V ·· ∑-=∑-=或 各段改正高差: i i i V h h +=改 (4) 计算待定点的高程 闭合差(fh ) 水准路线中各点间高差的代数和应等于两已知水准点间的高差。若不等 两者之差称为闭合差 高差闭合差的计算 .支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方法 .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方法 .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方法 高差闭合差容许值 (n 为测站数,适合山地) (L 为测段长度,以公里为单位,适合平地) 水准测量中,消除闭合差的原则一般按距离或测站数成正比地改正各段的观测高差 改正数 每公里改正数

闭合导线平差计算步骤

闭合导线平差计算步骤: 1、绘制计算草图。在图上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Z 鬲-ZAe =(角 + 腐+、,+ 岗)- (〃-2)180°(1)计算闭合差:二 (2)计算限差: @二±4°扁(图根级) (3)若在限差,则按平均分配原则,计算改正数:尸 (4)计算改正后新的角值:禹=小弓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1)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有: 导线全长闭合差:f =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2)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 若K< 1/2000 (图根级),则将兀、5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上去。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6、坐标计算 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经改正的新的坐标增量,来依次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例题]如图所示闭合导线,试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计算表格见下图:

(1)填写观测数据 (2) 计算高差闭合差 fh = £h,若hwh 容 时,说明符合精度要求,可以进行高差 闭合差的调整;否则,将重新进行观测。 (3) 调整高差闭合差 各段高差改正数: V,- 〃 或 y 乙 , XL 1 各段改正高差: 九改=h i + v i (4) 计算待定点的高程 闭合差(fh ) 水准路线中各点间高差的代数和应等于两已知水准点间的高差。若不等两者之差称为闭 合差 高差闭合差的计算 fh = 22/ +2Z 知 .支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方法(或名= .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方法 九- £编 .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方法其=£% 高差闭合差容许值 义£±12诚(所0 (n 为测站数,适合山地) 丁磅M±40JZ(*^)(L 为测段长度,以公里为单位,适合平地) 水准测量中,消除闭合差的原则一般按距离或测站数成正比地改正各段的观测高差 :

测量学计算题及答案

五、计算题 5.已知某点位于高斯投影6°带第20号带,若该点在该投影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y=-306579.210m,写出该点不包含负值且含有带号的横坐标y及该带的中央子午线 经度 L。 1.已知某地某点的经度λ=112°47′,试求它所在的6°带与3°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 2.根据下表中的观测数据完成四等水准测量各测站的计算。 测点编号点 号 后 尺 下 丝前 尺 下 丝 方向 及 尺号 水准尺中丝读数 K+ 黑 减 红 高差 中数 备 注上 丝 上 丝 后视距前视距黑 (m) 红 (m) 视距差 d ∑d 1 BM1 ZD1 1.5710.793后5 1.384 6.171 K5= 4.7 87 K6= 4.6 87 1.1970.417前60.551 5.23 9 后—前 2 ZD12.1212.196后6 1.93 4 6.621 1.7471.821前5 2.008 6.79 6

A 后—前3.完成下表测回法测角记录的计算。 测站测 回 数 盘 位 目 标 水平度盘 读数 ° ′ ″ 水平角 草图 半测回值 ° ′″ 一测回值 ° ′ ″ 平均值 ° ′″ O 1 左 A0 12 00 B 91 450 右 A180 11 30 B 271 45 0 0 2 左 A 90 11 48 B 181 44 54 右 A270 12 12 B 1 4512 4.试算置仪器于M点,用极坐标法测设A点所需的数据。 已知300°25′17″,X M=14.228m,YM=77.564m,X A=47.337m,YA=73.556m,试计 五、计算题

闭合导线平差计算步骤

闭合导线平差计算步骤 : 1、绘制计算草图。在图上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1)计算闭合差: (2)计算限差: (图根级) (3)若在限差内,则按平均分配原则,计算改正数: (4)计算改正后新的角值: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1)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有: 导线全长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2)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 若K<1/2000(图根级),则将 、 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 量上去。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6、坐标计算 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经改正的新的坐标增量,来依次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例题]如图所示闭合导线,试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计算表格见下图: 闭合水准路线内业计算的步骤: ???(1)填写观测数据 ???(2)计算高差闭合差 ?????? h f =∑h ,若h f ≤容h f ?时,说明符合精度要求,可以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调整;否则,将 重新进行观测。 ???(3)调整高差闭合差

???????各段高差改正数: ?????? i h i i h i L L f V n n f V ·· ∑-=∑-=或 ??????各段改正高差: ?????? i i i V h h +=改 ????(4)计算待定点的高程 闭合差(fh ) 水准路线中各点间高差的代数和应等于两已知水准点间的高差。若不等两者之差称为闭合差 高差闭合差的计算 .支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方法 .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方法 .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方法 高差闭合差容许值 (n 为测站数,适合山地) (L 为测段长度,以公里为单位,适合平地) 水准测量中,消除闭合差的原则一般按距离或测站数成正比地改正各段的观测高差 改正数 每公里改正数 各测段的改正数 每一站改正数 各测段的改正数 计算的基本步骤

测量闭合导线计算方法

如表7-3,已知A点坐标X=5609.26,Y=7130.38,方位角150度48分12秒.第一步:站点在B,后视A点,前视C点,得到B点的观测左角,及AB距离125.82m,转站C,后视B,前视D,得到C点观测左角, 及BC距离162.92m,转站D,后视C,前视A,得到D点观测左角, 及CD距离178.77m,转站A,后视D,前视B,得到A点观测左角, 及AB距离125.82m, 第二步:计算 A:角度闭合与调差 1:观测角总和:98。39,36,,+88。36,08,,+87。25,30,,+85。18,00,,=359。59,14,, 2: 闭合差值: 实测值-(N-2)×180=359。59,14,,-(4-2)×180=-46”(N为测站数) 3:闭合调整-(-46)÷4=+11.5(角度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中,如有小数,按长边少分,短边多分原则) 4:改正后角度:B观测角=98。39,36,,+12”=98。39,36” C观测角=88。36,08,,+11”=88。36,19” D观测角=87。25,30,,+11”=87。25,41” A观测角=85。18,00,,+12”=85。18,12” 5:求方位角:A(待求点)=A(前一边方位角)+观测角(左角取得正,右角取负)±180(实际计算时,如方位角+转角大于是180时应减去180,小于180,应加180,结果为负时应减360) B方位角=(150。48,12,,+98。39,48),,-180。=69。28,00” (方位角+转角大于180所以要减180) C方位角=69。28,00,,+88。36,19”+180。=338。04,19” (方位角+转角大于180所以要加180) D方位角=338。04,19”+87。25,30,,-180。=245,30,00” (方位角+转角大于180所以要减180) A方位角=245。30,00”+85。18,00,,-180。=150。48,12,, (方位角+转角大于180所以要减180) B:坐标闭合差与调差 1:△X=边长×COS(方位角) △Y=边长×SIN(方位角) AB边长计算值: △X=125.82×COS(150。48,12,,)=-109.83 △Y=125.82×SIN(150。48,12,,)=61.38 BC边长计算值△X=162.92×COS(69。28,00”)=57.14 △Y=162.92×SIN(69。28,00”)=152.57 CD边长计算值: △X=136.85×COS(338。04,19”)=126.95 △Y=136.85×SIN(338。04,19”)=-51.11 DA边长计算值: △X=178.77×COS(245,30,00”)=-74.13 △Y=178.77×SIN(245,30,00”)=-162.67 各边长计算值之和△X=-109.83+57.14+126.95-74.13=+0.13 △Y=61.38+152.57-51.11-162.67=+0.17 将计算值按与边长正比的方式即:-(△X/边长总和)×各边长 AB边长计算值:υ△X AB=-(+0.13)/604.36×125.8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