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黄州词的创作

合集下载

试论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意识的转变

试论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意识的转变

收稿日期:2020-4-12作者简介:孙中天(1996—),男,安徽淮北人,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试论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意识的转变孙中天(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陕西咸阳 712082) [摘 要]宋熙宁、元丰年间是北宋政治动荡最为剧烈的时期。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作为旧党的代表,苏轼否决鼎新,屡遭冲击,最终酿成“乌台诗案”。

案件审理的结果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此时的他可谓死里逃生。

“乌台诗案”期间,新党不断的搜集诗文罪证,使得苏轼在创作中谨小慎微,表现出强烈的畏祸意识。

本文主要从其黄州时期创作的文章和诗词中分析这种思想意识的变化。

[关键词]苏轼;熙宁;元丰;思想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0)12-0192-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0.12.085[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苏轼创作思想意识转变的原因元丰二年(1079),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到贬谪的苏轼历经杭州、徐州几任地方官后,到了湖州,写了《湖州谢上表》,表示对朝廷的感谢之情。

由于御史台又叫乌台,这震惊了整个王朝的诗歌被称为“乌台诗案。

因为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所表达的情感既可以看做是一种自我谦虚,也可以看做是苏轼的牢骚之语。

虽有一些抱怨,又听闻朝廷最近上任的多为年轻人,而且多和苏轼的政论不合,所以会有“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以此用来讥讽朝廷新任用的人们多是随波逐流的迎合小人。

苏轼的这几句话刺激了新党成员,于是他们向皇帝施压,将苏轼逮捕关押在京师御史台监狱。

包括收集了数十万字的苏轼的叙述和收集苏轼讽刺文字的人名单,有司马光、黄庭坚等人。

部分新党想将苏轼置于死地。

但神宗犹豫不决,他并不想杀死苏轼,此时退居于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多方的努力下,苏轼保住了性命但是也退居到了黄州去担任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团练副使。

宋诗导读——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宋诗导读——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苏轼黄州诗词浅析苏轼虽然少年天才,但究其一生来说,毕竟历经磨难,而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同时,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

此番贬谪使苏轼遭到严重的政治和人生打击,于是他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

黄州是荒僻之地。

在此期间,鉴于混迹官场的诸多教训,苏轼不接人事,少作诗文,在同亲友通信以及赠和诗文时,他惟恐“言语之间,人情难测”,总是一再叮嘱对方“勿以示人”、“深藏不出”,深怕“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

可见苏轼当时已经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虽然诗文创作已经不多,可是苏轼黄州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的境界。

身为罪人的苏轼时常表现出对淡泊功名的想法,并且更多地关注于个体人生底蕴和价值,其作品也常常直接抒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苏轼深深地感到一种空漠、无聊、孤寂与忧郁。

然而,在黄州的生计、游历、与儒释道思想的接触,苏轼也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与超然淡泊、旷达豪放的一面。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

在黄州期间,虽然有一些朋友来探望他,他也经常与朋友们游玩于黄州山水之间,并写下好些脍炙人口的豪放之作,但准确地说,他在黄州期间心情基调大部分是处于忧虑之中。

苏轼初到黄州,开始寄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生活十分寂寞。

这时的处境使得苏轼一下子跌入到了人生的低谷。

别说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抱负化成了泡影,就连保全自身,养家糊口都很困难。

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首词中,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高、凄清、寂寞的情绪,是他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孤独心理的写照。

苏轼是在借“缺月挂疏桐”来表达自己生活清冷,借孤鸿状写自己的心境凄凉。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

苏轼黄州创作一览表

苏轼黄州创作一览表

苏轼黄州创作一览表
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以下是一览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苏轼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在亭中远望,感叹自然风光之美,同时抒发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

•《满庭芳》:描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表达了苏轼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朝政的关注。

此外,还有《定风波》、《南棠》等作品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苏轼在黄州的创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思想内涵。

论苏轼黄州诗词创作中的“心隐”情结

论苏轼黄州诗词创作中的“心隐”情结

“ 心隐 ”情结 的缘起
“ 隐 ”作 为一 种 主观 的 生命 存 在 方 式 ,根 植 心 于创 作 主体 所 依 附 的客观 环 境 。马 克 思说 :“ 意识 ~
5 6






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第3 2卷
( )惨 淡 处境 :“ 二 心隐 ”情 结 的直接 动 力 死里 逃 生 ,被 贬 黄 州 ,“ 州 安置 ” 以谪 官 被 本 ,“ ‘ 责授 ’ 为检 校 水部 员外 郎, 尚书 省六 部 内 ,郎 中之
老,修 竹带泉 石”( 晓至 巴河 口迎 子 由》 《 )的 自由 之 境,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地探求 生命 的真谛。于
是 ,苏 轼 在 经 历 深 刻 的 死 亡 体 验之 后 ,其 生 命 客 体 所 产 生 的 朴素 的本 能 反应 便 成 为 其 “ 隐 ”情 结 的 心
先声。

超 越 其 生 命 客 体 本 能 的 物 质 需 求 ,追 寻 灵 魂 深 处 的
忆 “ 台 诗 案 ”被 拘 御 史 台 狱 的艰 难 处 境 :狭 小、 乌 黑 暗 的牢 房 , 死 亡 步 步 紧逼 ,身 心 的痛 楚、 生命 的 悲 戚 以及 手 足 亲 情 的眷 恋 ,都 化 作 凄苦 清 泪而 沾 满 纸 笔。“ 处青 山可埋 骨 ,他 时夜 雨 独伤 神 ”( 予 以 是 《 事 系 御 史 台狱 … …》 其 一 ) 梦 绕 云 山心 似 鹿 ,魂 、“
对 于 “ 隐 ”概 念 , 笔 者 在 此 须 作 界 定。“ ” 心 心
开始 就 是 社会 的产 物 ,而 且只 要人 们 还 存 在 着 ,它 就 仍 然 是 这种 产 物。 作 为创 作 主体 的苏轼 ,其 作 ”[ ]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1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1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摘要:在乌台诗案中苏轼不幸被贬黄州,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对他的政治、生活、诗词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尤其是词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

在黄州时期,苏轼不但开拓了诗词的题材内容,还突破传统,提出“以诗为词”,“诗词一体”等新颖的创作理念。

这一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一种旷达、清空的风格,打破了婉约豪放的界限,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词;乌台诗案Abstract: n Wutai poem Su Shi was banished to Huangzhou Unfortunately, he suffered the first major setback in life, for his political life, poetry writing, etc.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During this period, Su Shi wrote many works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reation of the word has reached a climax. Huangzhou period, Su Shi poetry not only opened up the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traditional, that "Taking Poems," "poetry one" and other new creative ideas.Su Shi's poetry works of this period show a broad-minded, clear styl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graceful bold, the later poetry writing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Keyword: Sushi;Huangzhou poetry;Wutai poem引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檐州;精神财富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入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状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入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吃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法口对酒杯浑似梦”伪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白吟例每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主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与诗词创作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与诗词创作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与诗词创作作者:邱琼来源:《南北桥》2018年第03期【摘要】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可以说是他人生的第一次低谷,也是他诗词作品风格的大转折。

在黄州期间,苏轼对于很多人生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他的心态逐渐也发生了转变,从早期的踌躇满志,满腔抱负到后来的淡泊明志,超然物外,在黄州期间的经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苏轼黄州时期诗词创作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197乌台诗案以后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期间,他经常会感叹,人生好像一场梦一样,这样的人生观也时时出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之中。

这是经历了巨大坎坷之后,原来所持有的儒家思想与逐渐走入他内心的佛家思想,发生着强烈的碰撞。

从苏轼诗词作品当中所传递出的人生态度,也能对苏轼当时被贬黄州期间的心态窥见一二,而这些也都对他的诗词作品基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苦闷心态及诗词作品分析40多岁的年纪,苏轼正是满腔热血之时,然而乌台诗案以后,他死里逃生的境遇,却让他内心不由得对人生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而且在黄州生活期间,苏轼也感到深深的孤苦悲凉。

可以说当时的苏轼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虽然才四十几岁的年纪,苏轼却经常感到自己已经老了,可见当时沉入低谷的心态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且在他这一阶段的诗词作品中也数以百计的提到自己的须发全白,如在给徐君猷的词《浣溪沙》中,他说自己“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樽前呵手镊霜须”,寄给朱康叔的《江城子》中他又说自己“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甚至看到定惠院外盛开的海棠,他都会叹息自己“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 当时苏轼的容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来探望自己的亲人,都认不出自己了。

可见,当时的苏轼心力交瘁,悲苦之极,因为伤心而苦闷而导致生理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所谓相由心生,正是因为心生悲苦,才导致外貌的转变。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如果说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变革中的中坚人物,那么苏轼则是宋代文学变革中的最高代表;如果说苏轼一生的创作是浩瀚的长江,那么他在黄州的创作则是宏伟的三峡水坝-----创作上的里程碑。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仕途上屡屡失意,使他把投身于“经世”“救民”的积极入世精神转变为一种“逐客”“闲人”的闲适乐观生活态度。

但是他没有忘记国家现实、民生疾苦,作品多反映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民情,感叹“人生如梦”和命运的虚幻易变。

黄州是长江重要的流经地之一,是一座山水环绕的荒城,豪放派的创始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被贬在此,担任团练副使,生活非常凄苦,掘井筑室,躬耕自食,筑雪堂于东坡,榜之曰“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

因此本文将根据这一特定时期的独特生活和精神状态来解读印证他这一阶段的创作。

一、苏轼的生平,一生多坎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仁宗景佑四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庭,其弟弟苏辙比他小三岁,父亲苏洵是为大器晚成型的散文家。

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然而他文运不佳,多次应试失败,因此在他们兄弟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对他们从小进行教育,同时他自己也有志于做一个经世济民的儒家子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苏轼二十二岁中进士,他的政治生涯是在北宋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

但他是一个坚持自己政治理想的人,不论自己的政治见解是否符合当权者的口味,他都会毫不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曾多次上疏王安石变法的弊害,而最终自己要求外放。

先后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江苏徐州市)、湖州(今浙江湖州市)、黄州(今湖北黄冈)、儋州(今海南省)等地担任地方官吏。

直至徽宗赵佶即位,六十多岁的苏轼才遇赦北还,卒于旅舍,谥号“文忠公”。

苏轼在思想上以儒家为本,又博采佛道之长,从儒释道中提炼自己的人生观,处顺境时不娇惰逸乐,处逆境中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黄州词的创作[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苏轼黄州词的创作,说明了贬黄对苏轼思想及人生的重大影响,得出了苏轼黄州时期由于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其人生态度呈现出从失落,无奈,说服直至旷达的逐步转变的结论。

[关键词] 苏轼黄州词心境变化引言——苏轼词在词界的功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首千古绝唱的歌吟者因蒙受冤屈早与世长辞,但苏轼这位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他的文学创作却成为后世文人的至奉。

尤为他黄州词的创作,尽显其人格魅力。

词起源于隋,是当时兴起的以汉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糅合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的新声“燕乐”的歌词。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词一直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

文人墨客只是用写诗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来填词,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胡寅《酒边集序》,见向子湮《酒边集》卷首)。

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不能和“载道”、“言志”的正统文体诗歌相提并论。

[1]直到苏轼才有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辛稼轩词序》)。

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词无论在文化品格上还是文化层次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使唐诗宋词一起成为中国文学的两座高峰,这是他对宋代文学的巨大贡献。

而在词的创作中,黄州词最能代表他的创作实绩。

谪黄州对苏轼的影响苏轼的作品是他生活和思想的形象反映,他的创作道路不能不制约于生活道路的发展变化。

[2]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朝代,这是社会危机和党争急剧发展的时代,苏轼尽管权重才高,但秉直的个性还是使他陷入了这场争斗中。

元丰三年(1080)的“乌台诗案”,使他一下子陷入政治生涯的低谷,元丰四年被贬谪,“安置黄州”。

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界,我们可以将其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他的前期创作以儒家思想为主,作品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其议论文大多议论前世盛衰和古今风俗的变化,引证丰富,语言切中时弊,不发空言。

行文讲究联系时事和制造气氛,骈散结合,具有纵横磅礴的气势,流畅明白,详述事件原委,常发前人之所未发。

到了后期,尽管它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作自我鼓励,满腔浩然正气,但已渗入了大量的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求得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

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有矛盾,苏轼却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成一个整体。

[3]正是在以上思想的影响下,贬谪黄州不仅改变了词人的政治命运和人生理想,也改变了其词创作的价值取向,又直接造成了苏轼创作风格的变化。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苏轼以贬谪黄州为界,前后期不同境遇下的词作。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灾去常山求雨,归途中与同行官员梅户曹在铁沟会猎,写了一首出猎词。

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洋溢着报国杀敌的豪情。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其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宪看!”(《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抒发了自己想要辅佐皇帝做圣君的大志,充分表明了自己对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前的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满江红·寄鄂州宋使君寿昌》)这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面对政治现实和坎坷处境,想到他振兴王朝的愿望,不免情绪低沉,心生感慨,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惜了。

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使词人过早地感到自己苍老。

然而人生几何,何苦让这种“闲愁”萦回我心,还是放眼自然,尽享余生吧!自然平淡之中表达了词人乐观而旷达的胸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极其复杂:一方面他不能忘掉自己的理想,想辅佐国君为国出力,但戴罪之身是不可能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不了,思想上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另一方面,他追求生命的自由,生命的价值,希望摆脱束缚,找回因新旧党争而失落的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这是苏轼黄州词的重要内容。

正视现实转变心境苏轼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抵达黄州贬所,元丰七年四月“恩量移汝”,离开黄州,共居四年而跨五年头,故有“坐见黄州再闰”(《满江红·归去来兮》)。

贬黄期间,苏轼生活极度拮据,仕途空前失落,而且朝廷政敌也不放过他,境遇险恶,心理上时常带有九死一生的余悸,常“梦游于缧绁之中”。

总之,仕途生涯在他面前翻了一个过儿。

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因诗得罪的余悸与治罪过严的激愤、避祸少事的自我控制与“搀说得失”的习气等矛盾都交织在心头,使他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然而,人总是要生活的。

人的这种本能和生活欲望,驱遣他必须适应新的环境,更何况作为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一个“达人”。

全然陌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身杂老农间”与“樵渔杂处”,尤其是躬耕东坡的切身体验,以及与当地父老和邻近士人的亲切交往,使他看到了以往被士大夫圈子所局限以外的另一幅生活图景,加上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对另一种生活充满信心。

他的思想本来已经够庞杂了,但由于做官以来顺达的境遇,儒家的入世思想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但如今,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取向。

如果说在赴密州途中他还持有“行藏在我”的穷而达的观念的话,那么经过跌得太重的筋斗,“兼善”的儒家思想已不足安慰“废弃至此”的被贬弃的惨痛遭遇,他只好从早年所受的佛老思想中寻求精神补剂。

“平生学道,专以待物之变,直须理遣耳!”(《与滕达道书六十八首》其二十)苏轼吸取儒、释、道三家中与自身状况相近的东西,整合在一起,为我所用,这便是“慎静以处忧患”(《与章质夫三首》其一),以此作为他在逆境中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

有了这个精神支柱,苏轼便开始逐步达观起来,在谪居生活中“遂性”而往,寻求慰藉,正如他给子由信中所说的“任情逍遥,随缘旷放”。

至此,苏轼完成了他黄州时期复杂而艰难的心境的转变,而这一心境的转变历程,贯穿于他整个黄州词的创作之中:从失落、无奈到说服自己,再逐渐趋于随缘自适。

1、失落无奈转瞬之间,由仕宦变成囚徒,由繁华京师迁往偏僻小城,“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的雄心壮志被现实砸得粉碎,苏轼的仕途、生活、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一时很难调节过来,从而使他在谪居黄州之初,惊魂未定,余悸未消,心境十分失落和无奈。

一首在黄州定惠院作的《卜算子》唱尽了自己的愁苦: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以戴罪之身谪居黄州,深居寓所,谢绝交往。

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和忧愁,现实崎岖的不满和激愤,整日盘踞在他心间,折磨着他的灵魂。

然而他没有屈服于陷境,“孤鸿”比喻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反映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及“有恨无人省”的无奈,高处不胜寒,但他始终坚持心中的理想。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揭示了一个伟大灵魂宁愿承担心头的凄冷孤寂,也不肯与黑暗现实稍作妥协。

所以黄庭坚赞叹道:“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4]又如《西江月》: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这首词寓情于景,咏唱人生之短促,叹惜事业之无成,吟唱出一个政治上失意者长期郁积于心间的牢骚与怨愤。

但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人,是不会为了苟安避祸,而改变他的理想及操持的,虽然心中无奈,也不违背本性。

东坡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加上其仗义执言的个性,在官场上的态度一直都是有话直说,这些忠言是真能够造福百姓的,但皇帝和朝中当权者往往不能接受他带批判性的谏言,而将他打压,贬谪,以致他仕途的崎岖不平。

其妾朝云曾说他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基于政治立场和利益的不同,东坡不愿与奸人一般唯唯诺诺拍马屁,但小人多,势力大,对于他真心为民的呼声无法传达给皇上,既是孤寂也是无奈。

2、说服困苦忧愁过后,他仍然保留着赤子之心,学会把痛苦化为平和,说服自我适应困境。

一旦快乐,就全身心投入,真正地享受生活和生命,他浪漫的天性和特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去实现老庄所向往的艺术人生。

如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熔融为一炉,表现了他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浩然气”是他悟出的做人应当遵循的基本哲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从容面对,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

表现了他豪迈的气概、探索人生的精神,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再看其《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境,吴老矣,寄余生。

该词调下有序云:“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

元丰壬戌(1082)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

此亦斜川之游也。

”该序与词互相阐发,互为一体。

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在“暗泉鸣”、“小溪横”的自然幽静的境界中,享受自主、自适、自悦生活的美好感受。

3、旷达但正如前文所说,苏轼是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人,不会为了苟安避祸,而改变其理想及操持的。

苏轼是一个天性旷达的人,心情一旦恢复正常,他心态中的主流——旷达即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受儒释道的影响,苏轼的人生观常常呈现两种面貌,一是儒士,一是隐士。

在贬谪以前,他以儒士心态积极有为于世,希望建立不朽功勋,留万世芳名,表现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旷达心境。

但贬谪黄州以后,因“乌台诗案”打击和朝廷政敌的迫害,他有为于世的儒士心态严重受挫,退隐以求超脱旷达的隐士心态成为他的精神支配,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在的心灵净化,即内在超越的出世的旷达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