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欣赏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欣赏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欣赏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欣赏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1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2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3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4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5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板桥是画竹高手,他的绘画风格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豪迈通过题诗、题跋寓社会伦理教育于画中,能时

出新意。如《墨竹图》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

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提及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中国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而画竹则成为中国花鸟画

的一个重要画种,我国清代的郑板桥以画竹天下闻名。

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

鉴戒,如当代诗人周天侯的《颂竹》: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

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

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

或战争了。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

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

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

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竹、梅花和松是“岁寒三友”,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

新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15课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案

第15课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教材分析:本课建议课时为2课时,重在让学生感受中西方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带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中西方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政治、宗教、审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工具材料的明显不同,因此在各自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和承载西方文化灵魂的传统油画是传达东西方审美情结的两大体系,是世界范围内绘画艺术的两最主要形式。中国画对六年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三年级以来他们就开始接触了水墨画,如《水墨游戏》、《鸟语花香》等,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的欣赏方法,并能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的感受与理解。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⒈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表现技法的差异,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的写实、浪漫,学会鉴赏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⒉通过创设意境,利用对比的形式带领学生欣赏中外绘画名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⒊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感受艺术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从而激发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写实、浪漫风格,掌握欣赏中国画与油画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画与油画的绘制工具、相关的图片、课件介绍中国画与油画的视频短片。 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画、油画作品及画家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播放《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视频片段,如果有你熟悉的形象就请你大声的说出来。在这部片子里,有两个国家要相遇:当法国遇见中国;有两座宫殿要相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有两个皇帝要相遇:当拿破仑遇见乾隆;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有两种绘画形式要相遇:当中国画遇见油画。你会不会对我们这节课的结局有所好奇?这些不同的事物相遇,会遇见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艺术领域,体会中国画和油画的魅力! 板书课题——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画竹先画竿。画竿时注意中间部分的竹节较长,上下两端的竹节较短。点节时笔墨较重,行笔如写书法,不要完全地重复,注意浓淡干湿变化。在主要的竹竿上加分枝时,不要只加一边,以免画面重心不平衡。小枝的形态如鹊爪。而画风,雨竹时,会有相应的变化,请留心观察。画竹的用笔如同写书法的用笔。画竹根及主干时如“楷书”笔法,稳健而力透纸背;画小枝杈时则用“草书”笔法,行笔流畅,一一气呵成。初学画竹,还是要求笔笔送到,不求速度,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追求更高要求。一幅画面中如出现几根或几十根竹,要注意各根竹和竹节处,不要在一条水平线上。画竹竿时应有笔墨变化,通过竹竿的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来营造出虚实关系和空间感。画竹叶,前人总结了许多方法,最基本的组叶形式有“个”字,“介”字和“分”字。这些组叶形式多以字取名,如“女”字,“人”字,两个人字为“重人”,还有三笔并排下垂,一笔横提画出的为“一川”等等。也有以象形命名的,如“鱼尾”,“落雁”等。不同的组叶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状态的竹叶特点。例如,“一川”的形式适合表现风竹,“重人”形式则适合表现晴竹,“分”字形式比较适合表现雨竹等。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可选择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既有变化又较统

一。选择的形式太多,会使画面混乱,不好收拾。掌握了这些基本组叶形式后,在实际绘画中还要灵活运用。组叶的相叠相破,会使画中的叶子富有生命力。画竹的顶端或枝梢称为“结顶”,可以说是亮相的地方。如何“亮相”没有一定之规,还是要把基本组叶形式画好,以生动为原则。多到大自然中写生,多观察,多体会。仔细观察竹子,会发现许多生动有趣的地方。所谓“平尖”与“尖尖”是指在竹枝梢端,有生长成熟的叶子,表现整体外形较平,称为“平尖”;而刚刚长出的小叶芽,尖尖的,直直的,则称为“尖尖”。 竹叶的组合,要有主次,虚实,前后,多少等变化。主体部分叶子较多,通常用重墨画出,机时次要部分,与主体呼应起辅助作用的叶子,通常画时会在重墨中加些水分,把它们处理略虚一些,有加紧主体。这样还可以使画面富有变化并和谐统一。画竹讲究构图,讲究聚散关系。一幅画中竹叶的布局有聚有散,不可均匀对待。哪里为聚,哪里要散,哪里留白,都应在作画之前有所考虑,有所计划,正所谓“胸有成竹”。“二蚕抵首”的组叶画法“二蚕抵首”的组叶形式能较清晰地表现出叶子与枝的生长结构。其画法是从叶柄、叶根部位起笔,需有藏锋的动作,而后按笔、行笔、提笔、虚收笔。起笔的样子很象蚕的头部,而叶相对,很具张力。“分”字的组叶画法运用“分”字组叶形式画竹叶,较多是表现雨竹。画时注意在叠加“分”字时,每组

浙江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1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教学过程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设计意图: 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是为了引导幼儿学会体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和内容美,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 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幼儿对国画的接触很少。所以,在 这次活动中,我选择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创作的几幅《墨竹图》供幼儿欣赏,让幼儿通过看、摸竹子,在了解竹子的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感受国画的表现特点和它的意境美。以中国传统艺术——国画作 品作为欣赏对象,旨在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特点以及国画的绘画工具。 2、欣赏画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事物,感受国画的意境美。 3、尝试用水墨画竹子、竹叶,体验动手画国画的乐趣,享受成功 的喜悦,萌发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用实物竹子布置活动场地。郑板桥的《墨竹图》四幅。 2、通过录像欣赏竹林的美 3、国画材料和绘画工具教师和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实物竹子,通过让幼儿看、摸竹子,了解竹竿的 颜色、粗细、形状以及竹叶的形状等。

师: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用鼻子闻,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通过欣赏录像《竹林深处》,让幼儿感受一片片竹林的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走进竹林,你们感觉怎么样? 3、让幼儿欣赏国画大师郑板桥的《墨竹图》。 师:你们喜欢竹子吗?古时候的画家也很喜欢竹子,他们经常边欣赏竹子边把它们画下来。(出示《墨竹图》) 师:这些画是简笔画吗?(让幼儿知道这是中国画) 师:它们是我国的国画大师郑板桥画的。(简要的向幼儿介绍郑板桥) 师:你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竹子颜色有没有一样?浓墨画出的竹子感觉离我们远还是近?那淡墨呢?(感受墨色的深浅变化) 师:这些竹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粗细、长短、直斜)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4、进一步欣赏下载的郑板桥的其他的作品。 教师小结:画家郑板桥爷爷画的是一片竹林,静静的竹林画得很美,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竹子的粗细、高底、远近。让我们看了感觉很舒服。 5、教师介绍国画材料以及使用方法。示范如何画竹子和竹叶,注意如何让墨色有深浅变化。 6、鼓励幼儿大胆画出自己喜欢的竹子。

《写意——竹子》美术教案

《写意画——竹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 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情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 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教学难点]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 [教学方法] 欣赏评述练习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绘画用具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越往上越长)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注意: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要有疏密变化,留竹节时,竿与竿的节不能在一个水平线上,要错落有致 竹节 竹竿画好之后,当墨色六至七成干时画竹节,用墨宁浓勿淡,常用“乙”字形和“八”字形,如写隶书一样的笔法写出来。笔法要顿挫有力,节须严谨见骨力,圭角不可过大,务求生动自然。 注意:节与节之间空白处不宜过大或小,统一、节的弯度不宜太大或太直,合于自然、 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注意:画枝用笔以中锋为主,和写草书相似,叶密则枝多,叶少则枝少。 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画,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

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画竹先画竿。画竿时注意中间部分的竹节较长,上下两端的竹节较短。点节时笔墨较重,行笔如写书法,不要完全地重复,注意浓淡干湿变化。 在主要的竹竿上加分枝时,不要只加一边,以免画面重心不平衡。小枝的形态如鹊爪。而画风,雨竹时,会有相应的变化,请留心观察。 画竹的用笔如同写书法的用笔。画竹根及主干时如“楷书”笔法,稳健而力透纸背;画小枝杈时则用“草书”笔法,行笔流畅,一一气呵成。初学画竹,还是要求笔笔送到,不求速度,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追求更高要求。

一幅画面中如出现几根或几十根竹,要注意各根竹和竹节处,不要在一条水平线上。画竹竿时应有笔墨变化,通过竹竿的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来营造出虚实关系和空间感。 画竹叶,前人总结了许多方法,最基本的组叶形式有“个”字,“介”字和“分”字。这些组叶形式多以字取名,如“女”字,“人”字,两个人字为“重人”,还有三笔并排下垂,一笔横提画出的为“一川”等等。也有以象形命名的,如“鱼尾”,“落雁”等。

不同的组叶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状态的竹叶特点。例如,“一川”的形式适合表现风竹,“重人”形式则适合表现晴竹,“分”字形式比较适合表现雨竹等。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可选择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既有变化又较统一。选择的形式太多,会使画面混乱,不好收拾。 掌握了这些基本组叶形式后,在实际绘画中还要灵活运用。组叶的相叠相破,会使画中的叶子富有生命力。 画竹的顶端或枝梢称为“结顶”,可以说是亮相的地方。如何“亮相”?没有一定之规,还是要把基本组叶形式画好,以生动为原则。多到大自

然中写生,多观察,多体会。 仔细观察竹子,会发现许多生动有趣的地方。所谓“平尖”与“尖尖”是指在竹枝梢端,有生长成熟的叶子,表现整体外形较平,称为“平尖”;而刚刚长出的小叶芽,尖尖的,直直的,则称为“尖尖”。 竹叶的组合,要有主次,虚实,前后,多少等变化。主体部分叶子较多,通常用重墨画出,机时次要部分,与主体呼应起辅助作用的叶子,通常画时会在重墨中加些水分,把它们处理略虚一些,有加紧主体。这样还可以使画面富有变化并和谐统一。

竹石(郑板桥李传波精品竹石画赏析

竹石--李传波竹石画作品赏析。一直以来,在所有咏竹诗中,让我最为欣赏的便是郑板桥创作的七言绝句《竹石》,每次品读,眼前似乎都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颗颗挺拔坚韧的竹子傲然挺立,让人肃然起敬。 《竹石》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无论在哪个季节,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并且竹子能够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郑燮的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不惧怕外界环境的艰险,努力生长,表现出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同时也赞颂了社会中坚强不怕打击的人的精神,是作者心声的自然流露。 李传波精品国画竹子/红竹画《竹石》作品来源:易从网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李传波精品国画竹子/红竹画作品《竹石》作品来源:易从网全诗短短四句,无僻字,不用典,通俗明白,却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第一句写根坚,第二句写石基,第三句写磨难,第四句写骨气;句句推进,前后照应,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表面写竹,实际写人,不管经受多少击打,承受多少压力,多少磨难,依然心志坚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了作者刚烈、坚忍不拔的品格。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竹石,在李传波先生的国画竹子中非常常见,除了以上两幅作品之外,李传波先生还有几幅不同题诗内容的国画竹子作品,接下来也为大家展示一下: 李传波精品国画竹子《咏竹》作品来源:易从网 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顽强生命力,这是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一种品格。的确,在狂风暴雨中,那些花儿被打落了很多花瓣,树的枝杆也让风刮断了,可竹子还是傲然挺立着,从中脱颖而出。我想这种品格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精神。 李传波精品红竹画作品《咏竹》作品来源:易从网 竹,枝干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备受国人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竹子曾被不知多少诗人、画家所称颂。它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性格象征,又有风度翩翩的君子之誉。古语说:”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用以比喻人的气节。因此,李传波的竹石画非常适合家居办公装饰,凸显自身品位的同时又能彰显气节。

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竹》教学设计浙美版〔精品篇〕

第十课竹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水墨画竹及简单的竹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传统的竹文化。 2.欣赏与竹相关的名作、竹制工艺品,探索竹文化,在临摹、制作与竹相关的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墨竹更成为花鸟画的基础画种之一,中国画画家几乎都会画竹子,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 关系等要素。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能合理利用技法制作竹子工艺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三篇)目录: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一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鞋的联想二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龙年的祝福三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一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是为了引导幼儿学会体验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和内容美,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幼儿对国画的接触很少。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创作的几幅《墨竹图》供幼儿欣赏,让幼儿通过看、摸竹子,在了解竹子的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感受国画的表现特点和它的意境美。以中国传统艺术——国画作品作为欣赏对象,旨在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特点以及国画的绘画工具。 2、欣赏画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事物,感受国画的意境美。 3、尝试用水墨画竹子、竹叶,体验动手画国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萌发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三、活动准备 1、用实物竹子布置活动场地。郑板桥的《墨竹图》四幅。 2、通过录像欣赏竹林的美 3、国画材料和绘画工具教师和幼儿人手一份。 四、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实物竹子,通过让幼儿看、摸竹子,了解竹竿的颜色、粗细、形状以及竹叶的形状等。

师: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 以用鼻子闻,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通过欣赏录像《竹林深处》,让幼儿感受一片片竹林的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走进竹林,你们感觉怎么样? 3、让幼儿欣赏国画大师郑板桥的《墨竹图》。 师:你们喜欢竹子吗?古时候的画家也很喜欢竹子,他们经常 边欣赏竹子边把它们画下来。(出示《墨竹图》) 师:这些画是简笔画吗?(让幼儿知道这是中国画) 师:它们是我国的国画大师郑板桥画的。(简要的向幼儿介绍郑板桥) 师:你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竹子颜色有没有一样?浓墨画出的竹子感觉离我们远还是近?那淡墨呢?(感受墨色的深浅变化) 师:这些竹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粗细、长短、直斜)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4、进一步欣赏下载的郑板桥的其他的作品。 教师小结:画家郑板桥爷爷画的是一片竹林,静静的竹林画得 很美,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竹子的粗细、高底、远近。让我们看 了感觉很舒服。 5、教师介绍国画材料以及使用方法。示范如何画竹子和竹叶,注意如何让墨色有深浅变化。 6、鼓励幼儿大胆画出自己喜欢的竹子。

梅竹言志(中国画中《竹子》的画法)教案

梅竹言志(中国画中《竹子》的画法)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使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 画的欣赏及使用水平; 3、情感与价值目标:感受中国画写意的笔墨情趣,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增强中国艺术的传承。 教学重点: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教学难点: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用墨的浓淡变化。 教学方法:欣赏评述练习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美术课本、笔墨:(生)课本美术作业本、笔墨 教学过程:1、导入: 中国画中的“四君子”指的是什么?分别有什么样的寓意?以相关竹子的成语、熟语导课。如:“胸有成竹”讲的什么?师:此成语比喻做事之前已 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 2、赏析: 多媒体展示一副竹子的作品,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那几个部分? (竹竿、竹枝、竹叶) 3、学画竹竿、竹枝、竹叶: a、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越往上越长)绘画时应一 节一节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 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b、绘画时竹节与节之间留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 接处,我们能够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书法中的“一”或“八”,这样画起 了就容易了。 c、画竹竿时避免平行,注意墨色的浓淡表现。 d、竹叶是竹子的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子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子的质 感。叶片的组合既要符合竹子的造型规律,又要表现生动的情趣。画竹叶 要果断用笔,以提按控制笔锋画出竹叶的不同形状,实按而虚起一抹便过。 竹叶的分布同样要有聚有散,墨色浓淡变化,表现前后层次。

中国画欣赏

诗情画意——中国画的欣赏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进入我们今天所要讲授的内容之前呢,我们先在音乐背景下欣赏一幅画。 我们首先先来看一下,在画面的最上方是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倾洒在大山之中,前面的两株屹然挺立的松树之间,泉水从山上流下,在石上静静的流淌。那我们那位同学能为这幅画配上几句诗呢?(提问)学生回答(山居秋暝)放幻灯王维诗 我们首先来提一下王维,王维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中国水墨山水的创始人,可以说王维把诗的诗情、中国画的画意结合到了一种及至。因此宋代大文豪苏轼赞其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那我们今天呢就以诗情画意来欣赏一下中国画。 2.讲授新课 诗情画意——中国画的欣赏 第一部分:诗中有画 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中国的古诗,那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所学过的那些诗能表达一种绘画的意境?(提问) 非常不错,这位同学把他已经想到的已经表达了出来,是非常好的,我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一些国画大师是怎么来表达诗中的意境的。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我们读一下诗,看一下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大雪过后,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没有人走过的痕迹,只有一个老渔翁独自架着小船,披着蓑戴着笠在寒江之上垂钓。诗人用淡墨轻描,展现出了一个洁净绝美的画面。我们再看看画; 画:画家用简练的笔墨描绘出这幅江雪图,鸟绝人灭之寂与老渔翁垂钓之生趣形成鲜明对比,画面之静谧衬托出了人物心绪之涌动,其实这正是诗人心情意绪的真实写照,可以说这幅画诗中的景、物和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英国的著名诗人雪莱在西风颂曾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上面写的是冬景,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写春意的诗: 杜牧的清明(朗读一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首先这首诗给我们点出了季节是春季,清明时节是万物复苏,大地上一片似绿非绿,似黄非黄的样子,“欲断魂”更是传神般的描绘出了此时此刻行人触景伤情的内心活动,在蒙蒙细雨中更给行人增添了一份绪愁。我们来看最后一句“牧童遥指”,到底遥指指的是多远?这正是遥指二字用的精妙之处,这中似近非近,似远非远的意境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个无尽的意味。下面我们来看画; 画:画家用绿和墨的混合使用表现出了那中似绿非绿,似黄非黄的季节,柳条经过细雨的洗涤更是增加几分春的意味,在下面画家用水墨色的相互使用进行晕染给人了一种雨过地犹湿的感觉,仿佛还有人和物的影子。最妙的就是牧童这遥手一指了,在画面上并未出现酒家的影子,但是却留给我们了更为深远的意味,这就会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去想想后面好象将要出现的酒家影子。 上面我们看的两幅画都是以写景为主的,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写事的, 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

美术教案-《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

美术教案-《写意画——竹 子》教学设计 本文为word格式,方便下载后编辑,模块丰富,可灵活组合

美术教案-《写意画——竹子》教学设 计 《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 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 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教学难点 ] 、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教学方法] 欣赏 评述 练习[教学准备] (师)电脑、电脑、教科书 (生)课本、美术作业 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图一)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图二)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框架图三) 、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欣赏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欣赏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1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2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3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4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5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板桥是画竹高手,他的绘画风格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豪迈通过题诗、题跋寓社会伦理教育于画中,能时 出新意。如《墨竹图》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 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提及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中国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而画竹则成为中国花鸟画 的一个重要画种,我国清代的郑板桥以画竹天下闻名。 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 鉴戒,如当代诗人周天侯的《颂竹》: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 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 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

或战争了。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 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 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 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竹、梅花和松是“岁寒三友”,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

国画竹子的画法及步骤教学设计 (2)

国画竹子的画法及步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学习,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学习竹子、梅花及花鸟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竹子、梅花及鸟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及相关诗词,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竹子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的画法。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竹子实物、颜料、笔等示范用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手拿竹子实物)问同学们,看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什么啊?(引出本节课学习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 (1)、我们首先来观察下,老师手上的竹子长什么样,分析

了解竹子的造型特点。 (2)、邀请学生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3)、展示、欣赏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说说有关竹子的诗词。 (4)、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5)、学习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竹干、竹叶)的方法。三、实践体验: (1)、鼓励学生在宣纸上尝试运用中国画材料画竹。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所画竹子作品,互评作品。 四、教师小结

六年级美术《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与评述》

六年级美术《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学设计 景虎小学王惠萍 教材分析: 本课建议课时为2课时,重在让学生感受中西方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带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中西方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政治、宗教、审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工具材料的明显不同,因此在各自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和承载西方文化灵魂的传统油画是传达东西方审美情结的两大体系,是世界范围内绘画艺术的两最主要形式。中国画对六年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三年级以来他们就开始接触了水墨画,如《水墨游戏》、《鸟语花香》等,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的欣赏方法,并能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的感受与理解。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表现技法的差异,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的写实、浪漫,学会鉴赏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⒉通过创设意境,利用对比的形式带领学生欣赏中外绘画名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⒊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感受艺术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从而激发热爱民族

艺术的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写实、浪漫风格,掌握欣赏中国画与油画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画与油画的绘制工具、相关的图片、课件介绍中国画与油画的视频短片。 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画、油画作品及画家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平时呢最爱看中央台的纪录片,最近发现个特别好看的片子想分享给大家——《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今天呢,就给大家看看它的部分片段,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播放《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视频片段,如果有你熟悉的形象就请你大声的说出来。 在这部片子里,有两个国家要相遇:当法国遇见中国;有两座宫殿要相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有两个皇帝要相遇:当拿破仑遇见乾隆;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有两种绘画形式要相遇:当中国画遇见油画。你会不会对我们这节课的结局有所好奇?这些不同的事物相遇,会遇见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艺术领域,体会中国画和油画的魅力! 板书课题——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篇一: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 出场人物:郑板桥、茶馆老板、店伙计 旁白:“传说清代著名的书画家郑板桥有一次出游时到了一家茶馆饮茶。” 郑板桥(走进茶馆) 老板(正在算账,听见声响,抬头。见来客其貌不扬,穿着普通,于是漫不经心):“坐。” 老板(转头,对着倒茶的伙计):“茶。” 郑板桥(欣赏墙上的字画) 老板(自言自语):“咦,看上去是个有学问的人。” 老板(走到郑板桥身边,郑板桥回头):“请坐。” 郑板桥坐到凳子上。 老板(回头对伙计叫了声):“上茶。” 伙计(端着茶上台):“茶来喽。”(看到郑板桥,呈惊喜状):“呦,这不是郑板桥先生吗!” 老板(弯腰抱拳):“噢,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板桥先生!失敬失敬!”郑板桥(站起,抱拳回礼):“哪里哪里。”

老板(扶郑板桥坐下):“来来来,请上坐。”(对着伙计催促):“快,上好茶。”伙计端上茶,郑板桥喝完茶,准备起身。 老板:“板桥先生,您的到来真是令小店蓬荜生辉。不知可否留一副墨宝?”郑板桥:“其实老板您刚才的话就是一副对联。” 老板:“哦?怎么讲?” 郑板桥:“三联式: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上茶,上好茶。”(排成一排,鞠躬谢幕) 篇二:郑板桥“画竹三段论”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cn 郑板桥“画竹三段论”的研究 作者:王鹏开杜松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XX年第05期 摘要:清代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包括很多方面,郑板桥在画竹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即“画竹三段论”,他阐述了客观存在、主体意象以及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三个“变相”以及其他的一些规律,即“此相非彼相”,“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在变的过程中要有“法”与“趣”,趣法相投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一切艺术的美的创造正在于此。关键词: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前言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以号行世,是清代乾隆年间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教学设计

新修订幼儿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大班美术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arge-scale art activities: Zheng Banqiao's "Mozhu"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幼儿园 编订:FoonShion教育

大班美术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是为了引导幼儿学会体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幼儿对国画的接触很少。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创作的几幅《墨竹图》供幼儿欣赏,让幼儿通过看、摸竹子,在了解竹子的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感受国画的表现特点和它的意境美。以中国传统艺术——国画作品作为欣赏对象,旨在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特点以及国画的绘画工具。 2、欣赏画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事物,感受国画的意境美。 3、尝试用水墨画竹子、竹叶,体验动手画国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萌发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三、活动准备 1、用实物竹子布置活动场地。郑板桥的《墨竹图》四幅。 2、通过录像欣赏竹林的美 3、国画材料和绘画工具教师和幼儿人手一份。 四、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实物竹子,通过让幼儿看、摸竹子,了解竹竿的颜色、粗细、形状以及竹叶的形状等。 师: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用鼻子闻,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通过欣赏录像《竹林深处》,让幼儿感受一片片竹林的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走进竹林,你们感觉怎么样? 3、让幼儿欣赏国画大师郑板桥的《墨竹图》。 师:你们喜欢竹子吗?古时候的画家也很喜欢竹子,他们经常边欣赏竹子边把它们画下来。(出示《墨竹图》)师:这些画是简笔画吗?(让幼儿知道这是中国画) 师:它们是我国的国画大师郑板桥画的。(简要的向幼儿介绍郑板桥) 师:你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竹子颜色有没有一样?浓墨画出的竹子感觉离我们远还是近?那淡墨呢?(感受墨色的深浅变化) 师:这些竹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粗细、长短、直斜)

中国画的五大玄机

中国画的五大玄机 一、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当代中国画很多都是好看的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鉴赏中国画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画。 中国画的欣赏是个很大的题目,一百年来围绕这个题目有很多的争议,很难形成共识。如果从中国画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没有争议的结论,确立起一个鉴赏标准。但是到了20世纪,由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画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如何看待中国画?画家、评论家莫衷一是,一般欣赏者更是茫然。学界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但是,随着国力的提高,中华民族的日益强大,尤其是传统文化又被客观地重新认识之后,人们对中国画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与之前有所不同。争议总是正常的,可在争论中形成了更多的共识。 20世纪初,对中国画,特别是对传统文人画差不多是一片打倒之声。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所提出的画学思想,成为批评传统中国画之先声:“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岂止衰弊,至今郡邑无闻画人者。其遗余二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数笔,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今欧美日本竞胜哉?……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康有为把近代中国绘画衰败的原因归于文人画背离了唐宋的写实传统,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以“六朝唐宋”院体画为不二法门,主张排斥文人画;与此同时,却对郎世宁折衷中西绘画技法的新画派推崇备至,认为“郎世宁乃出西法,他日当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日本已力讲之,当以郎世宁为太祖矣”。今天,谁也不会把郎世宁作为太祖了。他的画虽有特色,但已不是本质意义上的中国画。这一点,学界已无大争议。康有为曾多次到西方考察,特别是到法国卢浮宫后,看到油画用再现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外部世界,便对中国的笔墨形式产生动摇,进而发出用郎世宁的办法来改良中国画的呼声。在康氏发出这种声音的230年前,中国人可不是这样评价郎世宁的。郎世宁为西方传教士,康熙时来到中国,并带来了一批欧洲古典主义作品。康熙看后,把宫廷画院院长邹一桂找来,让他品评。邹一桂看后说:“工则工矣,不入品评。”意思是说,画得很像、很细,但是不值得去品评,也可理解为不好去品评。 明末清初是整个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与晚周、晚清共称“三晚”。人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郎世宁带来的画虽然好,但是却“不入品评”,这之中就涉及到绘画评价标准的问题。在我看来,如果把世界文化分为东、西两种大的形态的话,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没有孰高孰低的问题,两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犹如两棵大树所结出不同果实,两条大河各自归海,两个文化源流不同,结果不一样,尤其是艺术并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只有形态的不同。自康有为之后,陈独秀提出“首先要革‘四王’画的命”,坚持采用“欧洲的写实主义”,以拯救中国画的主张,进而兴起了全盘否定“四王”的潮流。陈独秀甚至支持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认为汉字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绊脚石,要革除它。在陈独秀看来,元以后的中国画一天天走向没落。这个没落之说,被“五四”以后的美术史著作一直沿用着,甚至影响到1949年之后的美术史。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康有为、陈独秀都没能看到齐白石和黄宾虹的高度。黄宾虹晚年的绘画十分辉煌,很多西方画家极为称赞。再后来,鲁迅先生提出:“两点是眼,不知是鹰是雁”,意即中国文人画太不顾及“形”。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是他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们把陈独秀和鲁迅放在那个救亡图存的时代语境去看,绝然是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但是,这些观点一直延续下来,就出现了后果。徐悲鸿在鲁迅的基础上又提出:“董其昌、陈继儒才艺平平,统治中国画三百年余,实属罪大恶极。”其对“四王”的批评与陈独秀完全一致,于是决定了后来的艺术史对“四王”艺术的否定态度。这种批评的态度几乎左右了整个20世纪。

竹子画法公开课教案

美术与设计学院 公开课教案 2012 — 2013 学年秋季学期 单位美术与设计学院 课程名称写意花鸟 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 职称副教授

竹子的画法 授课题目: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 授课形式:讲授、示范、讨论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27日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节课教师对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讲解,使学生了解写意花鸟画中竹子的基本画法,进一步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能运用笔墨进行小写意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实践创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竹叶的组合画法的理解和掌握。难点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技法进行小意花鸟画创作。 主要教学媒体:教学范画、中国画的有关工具材料(盛水桶、毛笔几只、国画颜料、宣纸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写意花鸟画四君子指哪几种品种?(梅兰竹菊) 2前几周我们学习了梅兰菊的画法,运笔方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用墨主要采用了破墨法,积墨法等两种。那竹子运用笔墨如何表现呢,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竹子的画法。

三新知教学过程 (一) 竹子的品格和特征 1 竹子的品格 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并具有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 魏晋时期,战乱平凡,文人雅士追求玄学,主要内容是以三玄为思想骨架(《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玄”指无形无名的“道”,其核心就是清淡,玄学对绘画的影响表现在绘画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作品超凡脱俗、超然尘世、自乐逍遥的风格。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贤是是指才能的人。西晋末东晋初(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不满司马昭父子政权,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文学作品追求清谈,世谓竹林七贤。因为这七个贤人是在竹林里面经常聚会,后人把七个人的文采用来附着在竹子身上,所以竹林也就寓意并反映七个文人的人品——高尚,有气节。再如郑板桥画竹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2 竹子结构特点 竹子结构分竹节、竹枝和竹叶三部分。竹节,中间空的,叶片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