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PPT课件

.
22
二、人
1 人是电影的主体
A 电影是由人来拍摄; B 人是电影主要表现的
内容,也是画面的主 体,人是视觉形象的 中心。
.
23
2 表现人的重点: 脸、手和形体
A脸 脸的意义: 人最主要特征的集
中体现; 身体状况; 生活经历; 心理特征;
罗中立《父亲》
.
24
电影中的脸:
嘉宝
弗里达
.
25
B手
以外景和实景为主,人 工搭建为辅。
展示大自然的力量人类 文明的奇迹。
优点:纪实风格、叙事 性。
局限性:时空限制, 丹尼·博伊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缺乏主观色彩。
.
8
苏联电影理论体系中的蒙太奇:
从镜头的内容和形式、镜头拍摄方式和剪接 方式到声画关系,甚至于剧作当中的电影 叙述方式以及相关的一些理论都被包含在 内。
蒙太奇被用来专指像苏联电影当中所出现的, 借用平行、交叉、对比、隐喻、象征等等 手段构成非叙事性段落 。(片例)
.
9
苏联电影理论体系之外:
美国:把镜头的组接一般地称为剪接 。 法国:蒙太奇就是剪接。
.
5
放映术:
1888年爱米尔·雷诺的 “光学影戏机”
1894年爱迪生的“电影 视镜”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 “活动电影机”(标 志着电影的诞生)
.
6
二 、视听语言与蒙太奇的关系
视听语言概念的来源:
视听语言来源于蒙太奇,最初也就叫蒙太奇, 后来改叫为视听语言。
.
7
蒙太奇的概念:
蒙太奇是苏联电影学派早期创始人,诸如 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提出的一个概念。 就其概念而言,我们称之为广义蒙太奇概 念,也就是所有具有电影特点的都被称之 为蒙太奇,即电影独特表现方式的总和。
视听语言(包含各自的含义与作用)

视听语言主要从光线、色彩、构图、蒙太奇、长镜头、声音、镜头的运动、景别、镜头的角度等方面记录景别(大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远景含义:摄取远距离人物和景物,表现广阔深远景象的电影画面。
功能:1.开篇时,展现宏大的空间环境,用来说明地形,表示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地理环境,用来烘托整个影片的氛围,表现规模宏大的人物活动。
2.结尾时,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远离情节的视觉感受,给观众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
3.显示人物的渺小,展示人物的处境。
常用于史诗电影中,西部片、战争片、历史片等。
全景(描述性、客观性)含义:拍摄人物全身形象或者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功能:展示角色之间的位置关系,介绍场景。
中景(叙事性)含义:拍摄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或者局部环境的电影镜头。
功能;展示角色之间的交流,交代角色之间的关系。
中景可以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者对话镜头。
近景含义:拍摄人物胸部以上或者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
功能;1.人物上,通过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刻画角色的内心活动2.物体局部上,拉近了观众与表现主体之间的距离,更容易感染观众情绪特写含义:拍摄人物脸部或者放大物体某个局部的电影画面。
功能:1.突出、强调2.展示人物的心灵景观(世界)3.象征意义特写展示事物关键部分或细节,特写镜头强化细节与特征的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形成某一段落的视觉重复力度;特写在表达复杂的整体行为动作时,常用局部的特写镜头表现动作的细节并结合全景画面表现整体行为。
角度(鸟瞰角度、俯角、平视角度、仰角、倾斜角度)鸟瞰角度含义:直接从被摄物正上方往下拍作用:观众站在神的角度,镜头下的人物更显卑微与无助。
空中的俯拍镜头给人以辽阔的感受。
在战争片中会大量采用,鸟瞰整个战场,展现酷烈又壮观的场面。
俯角含义:自上而下拍摄主体,使被摄体显的渺小和赢弱作用:凸显环境,使环境看起来可以吞噬角色,减少被摄物的重要性,使人物显得无害与卑微。
平视角度含义:摄影机和被摄体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拍摄。
如何分析纪录片的视听语言

如何分析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声音一;老师,在学习中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作为故事片,由于它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有设计的,所以在分析视听语言的时候,比较容易切入。
比如光线的运用,服装道具的设计,甚至主体在画面的位置及调度等等。
而纪录片的一大特性就是它的不可控性,机位,光的运用,空间等等要素有着极大的偶然性。
显然对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的分析是不能够与剧情片一样的。
既然如此,如何去切入,去分析它的视听语言呢?甚至有更加极端的说法是,纪录片到底有没有视听语言,如果有,与故事片是一致的,还是有区别。
声音二,没有视听语言,既不会有故事片,也不会有纪录片。
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虽然有事态发展的不可知性,但是可以由作者的功力(即驾驭视听语言的能力)和敏锐力来捕捉和控制。
声音三。
应该这么来考虑,没有视听语言如何用电影来讲一件事。
电影所使用的形象本来不是一种语言,语言一般都是人造的。
电影却不同。
电影只不过用来纪录生活中的活动影像。
可是人们发现纪录生活中的影像,也可以从视觉的角度来纪录一个事件,这也就是说,可以把它当一种语言来使用。
人们更进一步发现(记住,纪录片在先,故事片在后,别搞颠倒了。
)还可以从摹似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来讲故事(当然是通过有意识地安排这种感知经验)。
所以我们说,电影的视听语言是一种准语言,实际上它只是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在纪录片中,从整个事件来说是不能预料的,你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摆弄生活,但是不是有抡镜头一说吗?这就是在纪录片中使用视听语言的一个要求,要求纪录片的制作者观察力敏锐,动作敏捷,反应快,于是别人没有抓到,你却抓到了。
当然纪录电影美学里有一个偶然性。
你随便在钢琴上敲一个音符跟一位钢琴家随便在琴键上敲一个音符是不一样的。
这涉及到是不是训练有素的问题。
机位,角度,曝光,运动,景别在纪录中还是可以控制的。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

2.人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物体运动,是由影片一系列略有区别的静止画面产 生的,这种运动叫动景运动 B1景别 1.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大小不同的范围 2.景别的划分主要把握以下两点: (1)景别划分所指的对象应该是被摄主体 (2)通常作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划分标准 3.五种常规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 (1)顾名思义,远景拍摄点离被摄对象较远,包括的景物范围大。 (2)远景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表现自然气势,表现地形特征,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等环境氛围。远景能抒发情感渲染气 氛。
5.分镜头剧本的创作说明 分镜头脚本不是对文学剧本的翻译,而是导演在理解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创创造。他对作品的每个镜头的拍摄方 案和镜头间组接方式都予以精心考虑,并将组成每个镜头所有元素的处理方法列成表格形式。 镜号:即镜头在分镜头稿本中所处的顺序号,用数字表示。 景别:景别是拍摄过程中,由于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或采用的焦距不同而形成的,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等。但采用运动镜头拍摄时,景别会产生变化。这时景别这栏中就应注明镜头景别的初末态。 拍摄技巧:(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式)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甩、悬、空、切、综、短长、反打、变焦拍摄、主观拍摄。 画面内容:即用文字描述的具体画面的内容。 台词:戏剧表演中角色所说的话语。 音效:也称为效果,它是用来创造画面身临共境的真实感,如现场的环境声、雷声、雨声、动物叫声等。 音乐:注明音乐的起止位置、内容、风格等。 时长:即镜头的长短,一般以秒标明。(1min30s用1`30”表示) 备注:此栏为导演提供了一个标注特殊事项的地方特别要求. 在前面的各项中是无法表现出来的。比如拍摄的地点,时间。 6.分镜头剧本的创作特征 (1)景别具体,动作具体。例如,描述一个人搭车的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镜头:一是全景,一个男子背影,他站在一辆自行 车前忙活着;二是中景,该男子鬼鬼祟祟地四处张望;三是近景,两只手在撬锁,每个分镜头都有各自的景别,由于 景别的变化,画面动作也各不相同。 (2)画面主体具体。例如画面表现A、B两人在谈话,那镜头则会具体要求到画面显示的是哪个人,是A,是B。还是两者都 有。 (3)拍摄技巧具体。不同的拍摄技巧会拍摄处不同类型的镜头,如拍摄角度不同,可以产生仰拍、俯拍、侧拍等,分镜头的 拍摄,要根据画面内容,情节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拍摄技巧。 (4)镜头之间的组接技巧具体。镜头之间的组接包括技巧组接和非技巧组接,技巧组接是利用电子手段完成的,而非技巧组 接是利用镜头之间的联系,没有利用电子手段完成的。 (这两种组接方式都有各自适用的条件,因此,分镜头要明确说明该镜头具体采用哪种剪接方法。这样便于后期制作。) B视觉语言构成 视觉暂留原理 1.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象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 2.电影运用视觉暂留原理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使一系列静态画面因视觉 暂留作用而填没画面间的空隙,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似动现象 1.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 连续运动的现象
视听语言分析电影范文

视听语言分析电影范文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娱乐、思考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电影中,视听语言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通过影像和声音,电影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信息。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经典电影,探讨视听语言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观众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罗马假日》。
这部电影以其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在电影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和音乐,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之间的浪漫情感和情感冲突。
比如,在电影中,当主人公在罗马的街头漫步时,配乐中的意大利歌曲和美丽的景色相得益彰,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浪漫的氛围。
这就是视听语言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它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信息,让观众产生共鸣。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部动作片《终结者2》。
这部电影以其惊险刺激的剧情和精彩的特效成为了经典之作。
在电影中,通过高速的镜头切换和震撼的音效,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与机器人之间的激烈战斗和紧张气氛。
比如,在电影中,当主人公与终结者展开激烈的追逐战时,快速的镜头切换和震撼的音效让人仿佛置身于战斗之中,感受到了紧张刺激的氛围。
这再次证明了视听语言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它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来传达出紧张刺激的情感和信息,让观众沉浸其中。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部经典的科幻片《盗梦空间》。
这部电影以其复杂的剧情和惊人的特效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电影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特效和声音效果,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在梦境中的奇幻体验和心理挣扎。
比如,在电影中,当主人公进入梦境时,通过精心设计的特效和声音效果,观众能够感受到梦境的奇幻和离奇,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心理挣扎。
这再次证明了视听语言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它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来传达出奇幻的情感和信息,让观众沉浸其中。
综上所述,视听语言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信息,让观众产生共鸣。
因此,电影制作人需要在视听语言上下足功夫,才能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让观众享受到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
视听语言基本知识

视听语言基本知识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指的是人们通过眼睛来进行视觉信息的传达和接收。
在视觉语言中,很多事物都是用图像来表达的,比如符号、图标、标志、图表等。
视觉语言的特点是能够快速传达信息,对于那些不能通过文字来表达的信息有很大的帮助。
视觉语言的应用相当广泛,如设计、广告、媒体等领域。
因为视觉语言可以使得信息传递更加简单明了,从而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听觉语言听觉语言指的是人们通过耳朵来进行语言信息的传达和接收。
在听觉语言中,最常用的方式是通过口语表达的语言来进行信息传递。
听觉语言具有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双重功能。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口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语调、语速、语音等特点,因此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传递情感信息更加的准确。
听觉语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听觉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如听音乐、接受广播、观看电影等等。
视听语言的关系视听语言之间是存在着很大的关系的,它们彼此之间互相支持、互相辅助。
在现代社会中,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很少是孤立使用的,几乎每一个信息传达都是通过同时使用视听语言来进行的。
例如,我们在观看电视时,通过视觉语言来观看电视节目的图像,同时使用听觉语言来听取电视节目的声音。
因此,视听语言的协同作用非常重要。
在设计广告和媒体内容时,不能完全依靠视觉或者听觉,必须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辅助效果和互补性。
同时,要考虑受众的文化差异、语言背景、年龄、性别等等因素,确保在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之间最大化传达信息。
因为视听语言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它对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影响。
设计、广告、媒体、新闻、营销等领域需要依靠视听语言来进行信息传递和营销。
同时,视听语言也在新媒体和互联网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等。
视听语言是现代信息传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作为沟通的媒介,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对语言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视听语言——剪辑总结

视听语言——剪辑剪辑的概念:影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银幕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结构完整、内容连贯、含义明确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影片。
一、镜头组接剪辑技巧变格剪辑剪辑技法之一。
剪辑者为达到剧情的特殊需要,在组接画面素材的过程中对动作和时间空间所作的超乎常规的变格处理,造成对戏剧动作的强调、夸张和时间空间的放大或缩小。
是渲染情绪和气氛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直接影响影片的节奏。
变格方法有:1.摄影机以常规速度拍摄,但是导演和剪辑师为了突出渲染某一场戏的特殊气氛和戏剧效果,而用剪辑手段拉长或缩短某一事件或某一悬念的发生、发展直至结局的时间过程和空间距离,用以加强观众对所发生的事件的印象。
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一场就是成功运用这一手段的典范;2.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情绪和动作的强度而在剪辑过程中剪掉某些动作过程。
如影片《蓝色的花》里伊汝相妞妞砍柴的戏,原素材人物对话间的停顿过长,剪辑根据画面伊汝抓柴、整柴、提柴、放柴几个步骤,只取伊汝抓柴放柴的动作,剪掉了动作的过程部分,使人物动作流畅,并表现出这场戏应有的情绪和节奏。
分剪剪辑技法之一。
将一个镜头剪成几段,分别在几个地方使用。
有时是因为所需要的画面素材不够,但已无法补拍,不得不把一个镜头分作几次使用;有时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一镜头,以表现。
某一人物的情思和追忆;有时是为了强调某一画面所特有的象征性含义以发人深思;有时是为了造成首尾呼应,从而在艺术结构上给人以严谨而完整的感觉。
如果分别在几处使用的同样画面的镜头是按剧作结构和导演构思事先拍摄好的,则不属于分剪技法之列。
挖剪剪辑技法之一。
解决某个镜头内,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遗憾和不足而采取类似医学上外科手术切除的办法,来抠掉诸如某一多余的表演过程、某一过长的停顿,以及由于摄影机运动过程中某一推拉摇移动作与演员表演配合不准等必须剔除的画面段落的技术措施。
视听语言复习题

一·选择题1·世界第一部动画电影是1937 年的【《白雪公主》】2·【特写】镜头俨如向人们敞开了通向心灵世界的窗户。
有强烈的放大性,指向性,强调性和暗示性,指引观赏者于细微之处见本质。
3·【全景】镜头给观众一种冷静客观的感觉。
4·【中景】既可以表现人物的动作,也能够表现出人物的表情。
所以,中景的适用范围很广泛。
5·【大特写】与其他所有景别画面相比较,视觉上更有强制性、专一性,表现力较强。
6·【平拍角度】的镜头相对来说代表一种客观、中立的叙事观点,因此是影片大部分采用的摄影机角度。
一般是指成年人的视点。
7·【仰角镜头】常被用于暗示崇高、庄严、伟大等意义,从负面意义上来讲,又可以表现暗示个体的权势威吓。
8·【俯拍镜头】用来制造压抑、低沉、紧张的气氛。
在处理群众场面时可产生壮观宏伟的气势。
9·【主观视角】更进一步涉及人物的感觉,更能够突出人物的主观感受。
10·【分镜头】是将文字转换为可视画面的第一步,其中包括人物的移动、镜头的移动、视角的转换等,并配上相关文字阐释。
11·【运动摄影】是电影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是视听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也是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12·在运用镜头的不同摄法的时候,最重要的原则是【要努力把各种不同的摄法同内容结合起来】13·【音画对位】概念是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夫三人于1928 年在《未来的有声影片》(创作宣言)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14·【音画对立】是导演合作曲有意使画面与声音形象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互相对立,从而深化影片主题。
15·【音画并行】声音形象不是具体的追随或解释画面内容,也不是与画面处于对立状态,而是以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从整体上揭示影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情绪状态,听觉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联想和潜台词,从而扩大影片在单位时间的容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景别是由于摄像机与被摄对象之间距离不同或者所用的摄像镜头焦距不同而形成的被摄对象在影视画面中所产生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2. 全景系列: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人物全景。 3. 构成一个画面的基本元素:主体,陪体,背体 4. 镜头运动的的七种方式:推拉移摇跟升降。 5. 色彩的三原色红黄蓝,影视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被称为一次色。复色(三次色):用原色与间色相调或间色与间色相调和而成的“复合色”。 6. 暖极色:橙色。 7. 闪前:一种剪辑手法,在描述现在的镜头中插入一个或一系列描述未来的镜头 两个镜头间的时间发生跳跃,但它是向前的。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使用了“减法”而发生大幅度向前的跳跃,再剪接时并不返回原时间,另一种情况是从自然叙述的过程看。它是人物预想中的以后某一个时间,可以是幻觉,也可以是对想象中未来的描述,在后面应该出现它的位置也往往不再出现。 闪回:倒叙一部分插叙以及一部分补叙都是闪回。两个镜头间的时间,发生一种倒退式的跳跃,即第二个镜头的时间是第一个镜头很久以前的某个时间,电影术语中称其为“闪回”。 重现:两个镜头间的时间,也是共时的,第二个镜头所表现的时间同一,画面一致,即“重现” 8. 根据光色的作用和地位可分为主光、 副光、 轮廓光、 背景光 9. 声音根据声源可分为:人声,音乐,音响。 10. 场景音乐:服务于一定的场景,不重复出现,起背景音乐的作用 11. 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声画合一,声画分立,声画对位,声画错位,音画合一(同步)。 声画合一: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即画面中出现的人和物就是声音的发声体,或声音就是在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 声画分立: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生体相应的人或物。 声画对位: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 声画错位:指由于某种原因,原来可以同步的声音与画面产生了一定的错位。 音画合一(同步):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 12. 纵深变慢,横向变快 ( 摇 )镜头 13. 按照光的性质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直射光,又称为硬光;散射光,又称为软光。 14. 顶光又被称为蝴蝶光,脚光又被称为骷髅光、魔鬼光。 15视听语言以蒙太奇思维 16画面色彩对比强烈的被称为(硬调);不强烈的被称为(软调) 17场面调度:纵深,重复,象征,对比,S型 18声音特性:音高,音量,音色 19使被摄对象背景明亮(背景光),边缘明亮(轮廓光) 20轴线原则:在同一场景中拍摄相连的镜头时,为保证被摄对象在画面空间中位置和方向的统一,使观众获得正确的空间结构,从而正确、清楚地理解场景内容须在轴线一侧的180度之内设置摄像角度。 平行拍摄:在与视线平行的三角形底线上安排2个机位,拍摄机在人物的前方朝向人物的正侧面拍摄,与正面水平拍摄的机位呈三角形。 外反派机位(过肩镜头):在关系轴线一侧拍两个人物时,拍摄方向基本相对,这两个角度称为外反拍角度。外反拍角度为客观角度,这是代表导演、摄像的视线,对被摄对象做客观介绍。也代表观众的视角。外反拍角度经常用在表现甲乙两个演员之间的交流。以乙为前景拍甲,在拍近景和特写时,位于前景的演员只带一部分,以突出主体。内反拍、外拍角度的组合,是拍摄中最常用镜头调度方法。 内反拍机位:在关系轴线的一侧,两个镜头的机位方向基本相背,各拍一个人物,称为内反拍角度 。内反拍角度是主观角度,它代表剧中人物各自观察对方的主观视向。 正反打机位: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镜头对人物进行互相切换,还分内反打和外反打,内反打是不拍到另一个人,即主观镜头,外反打是另一个人也有一点拍到,即半主观镜头。 反拍镜头又称反打镜头。 适合表现人物动作的景别(中景) 构图有哪些:水平线,垂直,三点式,S式 “敖德萨阶梯”出自《战舰波将金号》 暖色又称轻色 冷色又称重色 正反打又叫三镜头法. 名词解释: 1.远景:是摄取远距离人物和景物,表现广阔深远景象的电影画面。 全景:拍摄人物全身形象或者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体现事物和人物的完整性。全景镜头具有描述性,客观性的特点,摄像机和观众一起去发现物体和人物。全景镜头可用作介绍场景的基本镜头。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或者局部环境的电影镜头。中景即照顾到了人物的表情,又顺带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或者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人物近景能够记录他的脸部表情,也可以进一步观察其内心活动。 特写:摄取人物脸部或者放大物体某个局部的电影画面。特写镜头将主体从周边环境中独立出来,通过特写镜头可以清晰地看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目光,神态特点,很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主观镜头:表现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当角色扫视一场面,或在一场面中走动时,摄像机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客观镜头:又称中立镜头,是电视节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拍摄角度。它不是以“剧中人”的眼光来表现景物,而是直接模拟摄影师或观众的眼睛,从旁观者的角度纯粹客观地描述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镜头。 3.场面调度:“场面调度”起初叫“舞台调度”,出自法文,原意是“舞台上的布置”,即“摆在适当的位置”,场面调度用于舞台剧中,有“人在舞台上的位置”之意,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来,指导演对画框内一切内容的安排。也就是指演员的位置、动作、行动路线及摄影机的机位、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运动方式,包括镜头调度和人物调度2个类型。 方式:纵深场面调度、重复性场面调度、对比性场面调度、象征性场面调度 4.平行蒙太奇: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将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空间中展开的两条或以上情节线索组接在一起,互相呼应,联系,彼此起着促进作用。 交叉蒙太奇:在平行蒙太奇上发展而来的。交叉蒙太奇是将具有因果关联的情节线,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情节,交叉组接成相连的镜头。 错觉蒙太奇:编导巧妙地利用观众的思维定式,反其道而行,通过出人意料的镜头组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积累蒙太奇:导演利用内容性质相同的多个镜头,取其不同的长度,景别,角度组接起来,营造或紧张,或激烈,或浓烈的气氛和节奏。 重复蒙太奇:相当于文学中的复叙方式或重复手法,在这种蒙太奇结构中,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划人物, 深化主题的目的。 分析论述题: 1结合你所看过的影视作品,请你鉴赏一下摇镜头的作用? 摇镜头:把摄影机架在一个固定的支点上,镜头沿水平或垂直做扇形或圆形运动时所拍摄的镜头。 作用:A.镜头的表现视野,保持大范围空间视觉的完整统一,因此,摇镜头经常用来介绍、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给观众以完整、全面的空间感。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第一个镜头用远景缓摇,画面是群山连着群山,云海连着云海,莽莽苍苍,云腾雾绕,一下子就把观众的情绪带到特定的故事氛围中。 B.模拟主观视点。摇镜头是对人眼在固体点上环视四周的视觉效果的模拟。在镜头组接中,当前一个镜头表现是一个人环视四周,下一个镜头用摇所表现出的空间就是前一个镜头里的人所看到的空间。此时摇镜头表现了戏中人的视线而成为一种主观性镜头。例如娄烨电影《苏州河》中,一开始的部分便是模拟主观视点,利用摇镜头来展现其真是的空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非诚勿扰》中秦奋和梁小姐,谈话时,运用摇镜头主观视角来代替秦奋对梁小姐身材的观察。 C.展示独特的美学追求。利用摇镜头过程中的时间间隔,巧妙改变落幅内容,使起幅和落幅的内容产生较大差别,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在日本影片《雨月物语》中。一个著名长镜头段落,起幅是一个季节,但随着镜头的摇,落幅时又成了另外一个季节,同一个镜头中,沟口健二通过对空间的设计完成了对时间的独特描述。 D.摇摄能够介绍、交待同一场景中的两个主体的内在联系,通过摇摄将它们连接起来,表示某种暗喻、对比、并列、因果关系,在影片《纵横四海》中,亚海、亚占两人刚刚躲开别人的追杀,逃到海边时,镜头以他俩为起幅摇到海中,正见两个杀手从海上架着飞艇赶来并开枪射击,让观众刚刚解脱一下就又替主人公和处境紧张起来。 E.对一组外形相同或相似的物体用摇镜头逐个展示时,可以形成和产生一种积累的效果。同形事物的重复出现可以强化人们对这个事物的印象。例如:《非常完美》中对摩天大楼的表现,不用全景景别一开始就让观众对大楼整体一览无余,而是用较小的景别逐层向上摇,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出现在画面上的是不断运动并且不断重复的楼层。这种摇镜头延长了人们对大楼的视觉感知,加深了对大楼的印象。使对同一幢楼的表现上,用积累式摇镜头比用一个全景镜头显得高大得多。这种摇镜头的表现,不仅是人们对事物感知的积累,而且是人们情绪的积累和表现的积累。 2结合影视分析,营造画外空间的手段? 画外空间是指银幕画框以外的空间,观众可以根据导演的暗示,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 营造画外的几种方法: A.让拍摄对象不断出入画面。在影片《雾中风景》中,有一场少女在卡车被强奸的戏。卡车停留在公路边,它并没有占据画面的全部,只占画面的一半,另一半是不断有车辆经过的公路。这是一个开放的构图,这样的安排也是在强烈的暗示少女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到蹂躏的。B.运用不完整构图。不完整构图是相对于完整构图来说的,在单个画面中,创作者有意不表现完整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只看到某个局部,或者有意掐头去尾,这是创作者有意造成一种视觉上的陌生感,观众完全可通过联想来填补影像的缺失。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让老爷始终处在阴暗处,有时只让他立在画面框架的边缘,观众始终看不清他的脸便是运用不完整构图的具体表现。 C.画面停留足够多的时间。镜头在某处停留超过观众接受基本信息的时间,观众就会在心理上形成对画外空间的渴望。在影片《不散》中,人物已经离开,蔡明亮还让摄影机继续架在那里拍;《站台》里崔明亮和尹瑞娟在城墙上聊天后离去也运用到了想似的手法。 D.有意识的利用画外的声音。音响可以协助画面创造和展示更丰富和多层次的空间,造成空间的立体感,暗示环境的外延。影片《公民凯恩》中,凯恩决定要培养没有歌唱天赋的情人苏姗。有一个镜头是苏姗卖力演唱的近景,然后摄像机缓缓上升,苏姗的歌声在画外回响,一直没有中断,镜头落在屋顶上控制灯光两个场工身上,两人摇头叹息。画面内容不断有新的元素出现,但是声音未断,这样处理是对苏姗的唱功作了极大的讽刺。 E.摄影机的运动。运动自然构成了画面的变化,摇,移,升降等方式都能达到这种效果。丰富画面的内容。 F. 让画外人的影子投射在画内。《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段落,导演采用了多种手段表现士兵对平民的残杀,其中一个镜头是表现惊恐万分的妇女,但镜头里没有出现士兵,而是持枪士兵的影子越来越逼近她,其恐怖情绪也越加增强。 G..人物的视线向画外看。随着剧中人物的视线,观众的注意力就自然引向了画外空间。比如在《花样年华》影片中,女主人公和丈夫的一段对话,在对话中,画面构图是女主人公站在门口,视线看着画外空间。她在和谁说话,当她丈夫声音出现时,观众自然联想到了画外存在的人物,所以在这个画面构图中,虽然拍摄的是一个人,但使观众感受到了画外空间以外的人物,因此,在这个单镜头电影空间中,表现的是两个人物。 3.影视画面里分析双人对话的典型机位,以及双人对话的适应情况。 A.外反拍机位。在关系轴线一侧拍两个人物时,拍摄方向基本相对,这两个角度称为外反拍角度。外反拍角度为客观角度,这是代表导演、摄像的视线,对被摄对象做客观介绍。也代表观众的视角。外反拍角度经常用在表现甲乙两个演员之间的交流。例如,在《非诚勿扰》中,秦奋和梁小姐在饭馆第一次见面之时,运用了大量的外反拍机位。在拍摄一人近景和特写时,位于前景的另一人只带一部分,以突出主体。 B.内反拍机位。在关系轴线的一侧,两个镜头的机位方向基本相背,各拍一个人物,称为内反拍角度 。内反拍角度是主观角度,它代表剧中人物各自观察对方的主观视向。比如,在《非诚勿扰》中,秦奋第一次约会和整容的建国谈话过程中,便运用到了内反拍机位。突出了双方各自的视角,也便于让观众从双方各自的视角去观察着他们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