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居民的社会生活发生的一些变化申论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居民的社会生活发生的一些变化申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这些变化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经济、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经济领域,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40年前,人民衣食无忧仍是一种奢望,而今天,多数家庭都能享受到相对富裕的生活。
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满足温饱,更追求品质和个性化。
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在有品质、有特色的商品上,这也推动了商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使居民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在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使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农村地区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40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可以承担起子女的大学学费。
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兴起也为更多有学习渴望的人提供了机会。
这些变化使得更多的居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了整体的文化素质,为国家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医疗领域,改革开放使得医疗资源更加普及和优质化。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居民对健康的重视也日益增强,更加注重预防保健,生活方式也更加健康。
40年前,在疾病面前,很多家庭都束手无策,而今天,医疗水平的提升让更多的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延长了居民的寿命。
在文化、娱乐领域,改革开放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和娱乐选择。
40年前,文化生活单一、匮乏,而今天,各种文艺演出、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享受的机会。
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让居民有更多的娱乐方式选择,丰富了社会生活,提高了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
4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居民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得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医疗、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保障,经济地位得到提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练习: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Word版含答案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
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B.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答案】B【解析】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不是当时欧洲主要的经济形态,受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超短裙不会广泛流行,故A项错误;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也会发展,超短裙会流行,故B项正确;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主,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会出现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现象,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利用“新经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应该流行超短裙而不是长裙,故D 项错误。
2.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198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世界服装的潮流也影响到中国,①③④正确,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题干时间“1989年”不符,排除②。
故选C项。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6.图表史料

专题六图文史料的概括一、概念阐释图表类史料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宋代郑樵说:“古之学者,左图右史,不可偏废”。
图表类史料包括历史图片、图表、地图和漫画等。
这类史料具有直观性、思想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可以发挥以图证史、以图补史、以图明史的作用,在历史学习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图表类史料的概括中,需要全面提取信息,谨防有效信息的遗漏。
二、典型考题【典题1】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图1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概括过程:1.局部:要从柱状图的题名和内容上全面提取信息。
时间是1838~1852年,内容是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
从三个时间段来看,从1843年起,商品输入中国急剧增加,从1847年起,又有较大回落。
2.整体:从局部到整体是概括的关键环节。
表格信息可以归纳为:1838~1852年,英国输华商品经历了迅猛增加到明显回落的过程。
从整体再到局部、从局部再到整体的两个环节可以省略掉。
这道题考查的是历史理解能力。
在材料概括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推断,由于英国从《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获得了大量特权,这是输华商品剧增的重要原因;而输华商品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这之后就有了旨在增加通商口岸的“修约要求”以及遭拒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故选B。
【典题2】下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振兴织袜厂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概括过程1.局部:这道题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以图补史。
可以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有:民国九年(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振兴织袜厂通过报纸打广告,广告词有自美的句子、厂址等信息,广告语是“警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须之国货”。
南京人口调查报告

南京人口调查报告一. 南京人口数量表 (一)性别比例年份总人口性别比total 男女sex ratio population male female (female=100)1990501.82260.08241.74107.591991506.43262.41244.02107.541992510.04264.16245.88107.431993514.73267.09247.64107.851994518.27269.27249.00108.141995521.72270.77250.95107.901996525.42272.27253.15107.551997529.82274.28255.54107.331998532.31275.41256.90107.211999537.44278.14259.30107.272000544.89281.66263.23107.002001553.04286.17266.87107.232002563.28291.34271.94107.132003572.23295.10277.13106.482004583.60299.74283.86105.602005595.80305.24290.55105.062006607.23310.40296.82104.582007617.17314.70302.47104.042008624.46317.38307.08103.362009629.77319.16310.61102.75按性别分南京省历年总人口(年底数)单位:万人year(二)年龄构成(人口金子塔图)/2000-rp/sjp/2/2-1.htm年龄别总人口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性别比人口金子塔图-13-11-9-7-5-3-11357911130-910-1920-2930-3940-4950-5960-6970-7980-8989以后年龄段人口百分比女男(三)职业构成:从三类产业上划分(四)民族构成项目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全省总人口4378.55032.67442.38553.49255.8按民族分的人口汉族4337.94980.97362.38452.59143.3各少数民族40.651.780.0100.9112.5二人口增长分析(一)人口自然增长分析1.增长率分析2.增长类型分析3.人口增长惯性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二)人口机械增长分析三人口质量分析(一)人口身体素质(人口寿命分析,身高,体重)(二)人口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技术人员比重,文化人口比重)(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转型中的南京人口问题

南京市转型发展中的人口问题研究(要点)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年7月29日一、人口发展现状(一)常住人口规模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市常住人口为8004680人,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176.62万人,增长率为28.31%。
年平均增长率为2.52%。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口年均出生率保持在7‰以下、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8%以上。
(二)人口性别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14.34万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86.13万人,占48.24%。
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110.21下降为目前的107.31。
(三)人口年龄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14万人,占9.51%;15—64岁人口为650.72万人,占81.29%;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61万人,占9.20%。
与2000年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4%,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16%,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8%。
(四)人口文化素质全市常住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9.07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6.69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237.26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8.20万人。
(五)人口地区分布地区人口数(人)比重(%)全市合计8004680 100.00玄武区651957 8.15白下区602031 7.52秦淮区405891 5.07建邺区426999 5.34鼓楼区826074 10.32下关区445117 5.56浦口区710298 8.87栖霞区644503 8.05雨花台区391285 4.89江宁区1145628 14.31六合区915845 11.44溧水县421323 5.26高淳县417729 5.22二、适度人口规模(一)常住人口规模预测综合多种技术手段及预测结果,到2015年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预计为为920万人,最低880万人,最高990万人;到2020年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预计为1060万人,最低970万人,最高1180万人;到2030年南京市人口规模预计为1260万人,最低1150万人,最高1330万人。
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与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与影响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爷爷奶奶、父母、子女同住一起,三代同堂是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
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开始向城市迁移,小家庭的形态开始逐渐出现,单亲家庭和空巢家庭也开始增多。
本文将分析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社会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1.小家庭的增多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小家庭这种形态越来越普遍。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是这种趋势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家庭中,家族观念非常强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但在小家庭中,由于家庭成员少,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往往比较少,理解关系也比较单纯。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家庭结构也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2.单亲家庭的出现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单亲家庭也开始在社会中出现。
单亲家庭一般由一方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责任的负担更加重。
在这种家庭中,由于只有一方父母,可以想象家庭独立和稳定性方面存在的困难。
3.空巢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一般是指老年人子女离开家庭后的家庭结构。
因为人们对于生活水平和人生观等各种因素选择离家去城市等原因,老年人常常是孤独的。
因此,这种家庭结构一般在老年人中较为普遍出现。
同时,空巢家庭也往往缺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心理上的困扰和孤独感。
二、家庭结构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1.人口结构的改变随着家庭结构变化的发生,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单身、单亲、小家庭等家庭结构的出现,使得人口的年龄结构不断变化。
同时,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推进,也加速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这也导致了人口的发展漏洞和问题。
2.社会关系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变化,也直接给社会关系带来了影响。
像以前那种大家庭式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协助和互助关系比较紧密,而现在的小家庭和单亲家庭等形态,则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另外,由于城市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交网络也发生了变化,个人价值的提升,也导致了人们更加独立和对社会的依赖性更小。
南京人口与计划生育规定

南京人口与计划生育规定南京市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南京也面临着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南京市的人口状况以及相关的计划生育规定。
首先,南京市的人口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南京市的常住人口为855.9万人。
与此同时,南京市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南京市面临着劳动力减少和养老压力增加的挑战。
为了应对人口问题,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规定。
首先,南京市实施了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以降低人口压力。
此外,南京市还加大了宣传力度,推广科学合理的生育观念和方法。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居民的生育意识,增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可行性。
南京市还通过政策法规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了计划生育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南京市实施了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鼓励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单位和个人,同时处罚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单位和个人。
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对于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南京市的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经过多年的努力,南京市的人口增长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同时,南京市还推动了人口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人口质量和劳动力素质。
然而,南京市仍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失衡等挑战,需要继续加大政策的力度,加强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
总之,南京市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地区。
南京市的人口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失衡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规定,包括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通过这些措施,南京市的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质量和劳动力素质得到了提高。
2010南京市人口大数据

市2010年度人口发展报告市人口计生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工作已经完成。
现就与5个计划单列市、9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全省、、市相关的指标,从人口及家庭规模、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及人口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人口规模常住人口规模及变动情况备注:1、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3、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降序排列。
从“五普”到“六普”的十年间,我市常住人口增长量为176.62万人,居副省级城市第五位,除了千万级人口城市、、的人口增长高于我市外,人口规模增长也略高于我市,但差距很小。
我市人口增长率由“五普”的20.71%增至28.31%,年均增长率由“五普”的1.84%增至于2.52%。
常住人口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均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虽然低于人口基数小于我市的和移民城市,但是充分说明了我市人口吸聚力和城市影响力在全国处于前列。
二、家庭规模家庭规模及人口变动(单位:万人,万户,%,人/户)备注:1、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2、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将序排列。
我市的家庭户由“五普”192.1万户增至237.03万户,家庭户人口由“五普”560.1万人增至655.42万人。
家庭户数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的第十一位,家庭人口数则列第十二位,这与我市人口规模的位次有很大关系。
我市平均家庭规模由五普的2.92降至2.77人/户,位次上由“五普”的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四位降至第十位。
说明、和等其他城市的家庭小型化发展进程快于我市。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家庭人口比重由“五普”的89.79%降至81.88%,列第十三位,仅高于和,说明我市挂靠于集体户的常住人口较多、流入人口比重较大。
三、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性别结构及变动趋势(单位:万人、%)本次普查我市人口性别比位居第四,低于、和,但仍达到107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江苏省统计局2009-02-27 10:37:02人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承担者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家庭则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改革开放30年来,南京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口家庭结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人口的发展状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把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1980年,南京市明确规定生育政策为:晚、少、优,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1979年至1981年,在全市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配备计划生育专职或兼职干部,同时将计划生育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1982年国家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写入了《宪法》,计划生育工作得到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
同年,南京市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1983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南京市计划生育试行细则》,对严格控制生育第二胎、杜绝多胎作具体规定,人口出生率在前期一路回落,从1980年的13.91‰降至1985年的10.16‰。
但由于受60年代自然灾害后期至70年代前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期从1949年底到1958年末,这期间全市人口由256.7万人增加到311.93万人)出生人口已进入婚育期的影响、加上改革开放之初市区外来人口流入量增加,计划外生育现象较多。
农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也有所抬头,致使计划生育管理的难度随之加大。
从1986年开始,低生育水平出现较大反弹,1986年、1987年、1988年出生率分别为12.6‰、14.7‰、14.94‰,1989年甚至达到16.54‰,出现了南京市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
进入90年代,全市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使人口出生率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
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现行的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同年,南京市在农村开展“抓后进、促转化”工作,确定47个乡镇为计划生育重点管理乡镇,实施目标管理。
1990至1999年,全市平均人口出生率为9.51‰,死亡率5.86‰,自然增长率3.65‰,第一次实现人口平均出生率低于10‰。
特别是1998年,全市人口出生率降为7.12‰,自然增长率为1‰,为20世纪有记录以来全市人口出生和自然增长的最低水平。
199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37.44万人,比1990年增加35.62万人,年均增加3.96万人。
21世纪以来,南京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目标,在人口管理上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实施一系列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性化管理方式:经过户籍改革取消了农业、非农业人口的划分,降低了户籍准入的门槛,加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的速度,同时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计划生育政策在“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基础上,按照国家计生委等三部门《关于加快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新的管理模式,稳定了南京市的低生育水平,保证了人口的适度增长。
200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达617.17万人,人口出生率8.4‰,死亡率5.56‰,人口自然增长率2.84‰,计划生育率达到99.63%。
二、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人口的结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南京市人口结构的诸多方面发生显著变化。
并呈现以下特点:1、少年儿童比重逐步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老年人口呈上升趋势全市妇女初婚生育年龄提高、生育旺盛期的女性人数减少,总人口增长速度放慢,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南京市当年689.8万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数为81.44万人,15-59岁人口数达到518.10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90.26万人。
历年的人口调查年龄构成数据也显示:全市0至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25.83%,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分别降至20.77%和15.43%,至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时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1.81%,23年下降了14.02个百分点。
而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由1982年改革开放之初的66.06%、上升到1990年的69.19%,继而达到2000年的72.38%和2005年的75.11%。
在全市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死亡率不断降低。
全市60岁及以上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
普查数据显示,1990年,南京60岁及以上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04%和6.3%;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又上升到12.19%与8.49%(按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已步入老年社会);2005年,全市60岁及以上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进一步增加到13.08%与10.19%,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高,老年人口规模日益扩大,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
伴随着这种变化,老年人口内部高龄人群也不断加大。
1964年,全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仅为0.34万人,1982年上升到1.16万人,比1964年仅增加0.82万人,18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7.1%;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时,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增加到2.70万人,比1982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6.7%,年均增速超过同期老年人口增幅4.6个百分点。
到2005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达到10.9万,10年增加了3倍多,年均增长14.98%。
目前,这种多年形成的“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年龄结构将会给南京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个劳动力供给比较丰富的“人口红利”时期,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对经济增长方式、消费需求结构以及对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带来影响和挑战。
因此,从全市实际出发,构建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老年社会服务事业,全面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六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仅为3.3%,1990年提高到6.55%,2000年上升为12.93%,至2005年已经达到18.9%,比82年上升15.6个百分点。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也由1982年的13.83%增加到2005年的22.93%,上升9.1个百分点。
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则由1982年的30.81%降低到2005年的3.97%。
在文盲率降低的同时,性别差距也在缩小,由1982年男女之间相差25.5个百分点降至2005年仅相差4.91个百分点。
多年来南京市在提高妇女识字率方面卓有成效,同时也应该看到女性在受教育机会上相对于男性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3、人口向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加快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口的城镇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9.74%,至1960年上升到49.45%,1961年~1962年自然灾害时期压缩城市人口,尤其是1968~1970年,大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职工下放等原因,至使非农人口比重下降到36.7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恢复大专院校招生、落实知青、职工回城政策,在维护社会安定的同时,增加了城市人口的数量。
1982年全市非农人口比重回升到42.97%,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人口比重逐年提高,1996年非农业户籍人口比重首次突破50%。
进入新世纪以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为充分发挥城乡规模经济整体效应,全市行政区划进行适时的合并、调整,于2000年完成撤乡并镇工作。
随着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为准确地反映现阶段城乡人口的规模和变动情况,科学地评价城镇化水平,2005年国家颁布了新的城乡划分标准。
从2006年起,按照国家新标准进行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测算,当年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76.4%。
2007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又上升0.42个百分点。
三、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家庭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已成为南京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
与此同时,这种变化还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的趋势。
1、家庭规模不断缩小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市中涌现出一大批父母与孩子组成的两代人家庭,并且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每户的平均规模明显缩小。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总人口449.11万人,总户数114.82万户,平均每户家庭人数为3.74人。
1990年,全市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44人,比82年减少0.3人。
2000年-2005年间,家庭户数的增长速度超过同期家庭人口数的增长速度,家庭户规模进一步缩小。
家庭户户均人数由2000年的2.92人下降到2005年的2.74人,平均每户减少0.18人。
由于城市妇女生育率明显低于乡村妇女生育率,因此,家庭规模在城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005年市、镇、乡村家庭户均规模分别为2.68人、2.86人和2.92人,镇与乡村家庭户均规模分别比城市家庭户均规模大6.72%和8.96%。
从家庭人口数的变化和分布看:1982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依次为5人及5人以上户、4人户、3人户。
从1990年开始,3人户的家庭数量一直位居家庭户的第一位。
至2005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居前三位的已演变成3人户、2人户和1人户。
与此同时,4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其中尤以5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已由1982年家庭规模构成中第一位降为第五位。
1人户、2人户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南京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又为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
1979年至2007年,全市户籍人口年平均递增1.40%,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2.2%,两者比率为1:8.7,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不断得到了优化。
伴随着人口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全市经济的整体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趋头不断加快。
1953年至197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6.5%,1979年至20世纪末,年递增率达到9.9%,上升3.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