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

一、导入:本节课复习一篇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见长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

二、整体把握:

1、文章写一件什么事?

(唐雎为了保全安陵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取得胜利,没有辱没使命。)

2、分组朗读课文,逐段概括内容。

全文共4个自然段,每组齐读一段后,请一名同学概括此段的内容。教师提炼内容,板书:出使背景斗争经过(抵制骗局反击秦王)取得胜利

三、具体复习:

主问题:唐雎为什么出使秦国?他是怎样与秦王斗争的?斗争的结果如何?

(一)复习第一自然段

1、阅读导引:唐雎为什么出使秦国?

2、疏通文意:重点实词、句子翻译

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3)大王加惠(4)以大易小

(5)安陵君其许寡人

3、回答阅读题:秦王要求易地,包藏祸心,安陵君拒绝易地。

唐雎临危出使秦国,他是怎样与秦王斗争而不辱没使命的?

(二)复习第二、三自然段

1、阅读导引:唐雎是怎样与秦王做斗争的?

2、疏通文意:重点实词、句子翻译

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出

(2)仓鹰于殿上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天下缟素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7)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8)秦王怫然怒

3、回答阅读问题: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接着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唐雎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面对唐雎的挺剑而起,以死相拼,秦王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三)复习第四自然段

1、阅读导引:唐雎与秦王斗争的结果如何?

2、疏通文意:重点实词、句子翻译

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2)寡人谕矣

3、回答阅读问题:秦王屈服了,唐雎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四)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唐雎的形象:

(1)说说唐雎取得胜利的原因(概括唐雎的形象)

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臣。他有爱国精神、正气凛然、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并且善于斗争、勇于牺牲。

(2)列举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课内课外)

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宋;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等。

2、分析秦王的形象:

画出文中描写秦王态度变化的词句,概括秦王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虚伪、阴险狡诈,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四、总结文言语法现象:(小卷提问)

五、巩固练习:随堂小测

公开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材教法分析】: (一)、《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在某些语句的理解上有点难度,但是人物描写非常传神,性格鲜明,正义凛然,气势磅礴,是一篇训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好材料。相信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如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信能较好地掌握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互相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整体文意的把握上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用反复朗读和分角色表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 (二)、文章塑造的唐雎这一人物形象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抗争,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并且说话技巧十分高明。可以用提问探究、双向互动的方法探讨唐雎说话的技巧和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实现学习文言文古为今用的教学目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整体把握课文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表演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领悟言辞的巧妙美。 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法指导: 1.在诵读中把握重点字词,在翻译、探究中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在理清叙事脉络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 3.反复诵读,了解通过个性化对话和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 2、学习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1、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2、唐雎说话的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另一个侠士的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毫不畏惧地同

[初三语文]唐雎不辱使命中考试题集锦

(一)18、①撞②道歉(2分。每格1分。) 19、C(2分) 20、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2分。关键词“以”、“徒”、“以”各0.5分。)21、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2分)《唐雎不辱使命》中考试题集锦 (一)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以头抢地耳②长跪而谢 之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0、把画线句子(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 文: 21、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16.(1)盛怒、愤怒(2)曾经(3)屈服(4)道歉 17.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18.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二)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秦王怫然怒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秦王色挠 (4)长跪而谢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 文: 18.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分)

9.逆:违背谢:道歉 10. C 11.(1)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12.答案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三) 9.(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逆寡人与逆:长跪而谢之 曰谢: 10.(2分)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野芳发而幽香 11.(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2.(2分)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要点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要点 1、文学常识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唐雎: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2、语音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 ___然怒(3)免冠徒xiǎn ____ (4)以头qiāng ____地(5)休jn ____降于天(6)天下gǎo ___素(7)秦王色no ____ (8)hu ____星袭月(9)好收吾骨zhng ___江边(10)天上宫qu ____ (11)三年jī____旅客(12)低qǐ____户3、通假字 秦王不说(说——悦,高兴)故不错意也(错——措,放置,安放)仓鹰击于殿上(仓——苍,青色) 4、古今异义词 5、一词多义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惠大王加惠(恩惠) 汝之不惠(聪明) 6、重点词语解释 1、辱使命: 辱没、辜负 2、易安陵:交换 3、其许寡人: 答应 4、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5、甚善:好 6、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 7、弗敢易:不;交换8、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9、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10、请广于君:扩充 11、逆寡人者:违背12、轻寡人与:轻视 13、非若是也:像;这样14、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15、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16、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1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18、布衣:平民 19、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20、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21、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22、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3、仓鹰:通“苍”24、休祲:吉凶的征兆 25、若士必怒:如果26、缟素:穿丧服 27、色挠:变了脸色;挠,28、屈服:谢之道歉 29、寡人谕矣:明白,懂得30、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7、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业--唐雎不辱使命(附答案)

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外交是没有xiāo烟的战场。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不畏强暴、据理力争,这种勇气和胆识令人折.服,而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摄下败下阵来。许多外交英雄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蔺相如出使强秦,最终完璧归赵;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xiāo(硝)烟寻衅.(xìn)折.服(zhé)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威摄”,正确写法是“威慑”。 (3)“色厉内荏”中,“色”的意思是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荏”的意思是软 弱。 (4)请仿照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2.(成都中考)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超过六个字)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拋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 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质变化 (2)阅读下面方框内关于“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0课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 1.熟悉课文、能自由诵。 2.理解课文大意,勾划出重点词句。 一、激趣导入: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

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正音。 2.重点字的正音。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3)免冠徒xiǎn____ (4)以头qiāng____地(5)休jìn____降于天(6)天下 gǎo___素 (7)秦王色náo____ (8)huì____星袭月 3.容易出错的字。 雎()怫()跣()抢() 傀()缟()挠() 4.学生试读、齐读,自由朗读,读出味道,喜爱上本文。 三、作品、背景。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唐雎: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附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附答案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2.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秦王怫然怒()(2)长跪而谢之()(3)徒以有先生也(4)天下缟素 1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3分)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4分) (1)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选文中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4分) 16.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4分) 17.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请列举一位,并用一两句话概述他的主要外交事迹。(4分)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汇编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汇编 1.(天津市)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秦王色挠,长跪而 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 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 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 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 凛然、不畏强暴。 2.(新疆·乌鲁木齐市)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 人!”……徒以有先生也。”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填空。 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_一事。“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20.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3.(四川省凉山州)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1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易: 岂直五百里哉直:长跪而谢之谢: 16.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19.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年 1.(浙江·湖州) 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 分) ①以头抢.地耳②皆布衣之士.也.③长跪而谢.之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优秀教案教

《xx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把握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美国记者问道:“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的钢笔呢?”周总理回答道:“提起这支笔啊,说来话长,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它是一位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请同学们想想,美国记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周总理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象周总理这样成功地的外交家你知道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展示唐睢的多媒体图片(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介绍《战国策》。 (xx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唐雎不辱使命》比较阅读(8篇 含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比较阅读 (一) 【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缡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傧者: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词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2)以.大易小 (3)长跪而谢.之曰(4)岂直.五百里哉? (5)傧者更.道(6)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2、译句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 (2)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译文: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汇编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汇编 1. (天津市)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秦王色挠,长跪而 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 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2. 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 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 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 争的最高潮部分。 C. 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 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 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 凛然、不畏强暴。 2. (新疆?乌鲁木齐市)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 人!” ……徒以有先生也。 ” 1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岸势犬牙差互 B.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A.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 秦王怫然怒 易:交换 怫然:盛怒的样子

D.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 19. 填空。 秦国企图用 _____________ 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 ___________ 事。“___________ :'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20. 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3. (四川省凉山州)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15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易: 岂直五百里哉直:长跪而谢之谢: 16. 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 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2分) 17.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19. 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10年 1. (浙江?湖州) 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0年春季上学期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九下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课题唐雎不辱使命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9 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词汇。 二、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体味人物对话描写,特别是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 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 就是所谓大丈夫。今天,我们结识一位大丈夫,他 就是唐雎。(教师板书文题)[来源学科网]开门见山,引出 课题[来源学+科+网Z+X+X+K] 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 1.解题 “辱”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辱”,辱没、辜负。题目的意思是:唐雎没有辜负 使命,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2.文体链接 (1)《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 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 名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 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2)“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 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春秋时代, 各国之间征战不休。“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学生查阅资料解决

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3.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4.读准字音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二、师友合作,疏通文意。 1.全员参与,先自主解决,然后师友互助交流解决词义、翻译课文。[来源学#科#网] 2.将仍无法解决或不确定的词、句做出标记。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王、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来源:学科网] [来源:学+科+网Z+X+X+K]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要点答案

15、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16、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1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18、布衣:平民 19、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20、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21、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22、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3、仓鹰:通“苍”青色24、休祲:吉凶的征兆 25、xx怒:这个26、缟素:穿丧服 27、色挠:变了脸色;挠,胆怯28、谢之:道歉 29、寡人谕矣:明白,懂得30、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7、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xx君是如何巧妙回答xx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xx不辱使命》xx复习要点 1、文学常识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xx: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2、语音 (1)唐睢不辱rǔ使命(2)秦王怫然fú然怒(3)免冠徒跣xiǎn (4)以头抢qiāng地(5)休祲jìn降于天(6)天下缟gǎo素 (7)秦王色挠náo (8)慧huì星袭月(9)韩傀guī(10)弗fú敢易 3、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措,放置,安放) xx鹰击于殿上(xx——xx,青色) 4、古今异义词 5、一词多义 xx┍大王加xx(xx) ┕xx之不惠(聪明) 6、重点词语解释

《唐雎不辱使命》语段阅读及参考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语段阅读及参考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语段阅读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完成9-13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庸夫之怒也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与臣/而将四矣 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以头抢地耳(撞、碰) B.长跪而谢之(感谢) C.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D.请广于君(扩充)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聂政之刺韩傀也 D.辍耕之垄上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能够出色完成使命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湖南省益阳市2011年普通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B 2.B 3.C 4.(1)即使是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准确译出“虽”“易”“直”,表述连贯) (2)安陵(国)能够凭借(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准确译出“以”“徒”,表述连贯) 5.使命:挫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阴谋。原因:唐雎不畏强暴,有勇有谋。(意思相近即可)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及答案 【篇一:唐雎不辱使命中考精编试题】 txt>(第一课时) 一、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 1、受地于先王: 2、仓鹰击于殿上: 3、因使唐雎使于秦: 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5、以头抢地尔: 6、故不错意也: 7、轻寡人与:8、虽千里不敢易: 9、请广于君:10、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11、岂直五百里哉!()()12、长跪而谢之曰(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弗敢换。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长跪而谢之。 4.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5.岂直五百里哉?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7.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8.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三、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 2.仓鹰击于殿上: 四、选择题。 1.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2.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 五、填空。 1.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2.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4.唐雎面对秦王以相威胁时,他以作答,列举、、的壮举,从 气势上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的形象。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的君王形象。 六、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②岂直五百里哉?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 答应? 3.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 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4.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5.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6.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 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 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 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 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为国献身的人。 7.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8.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 唐雎的? 9.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 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0.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自读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 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 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 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 1.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速谈。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朗读。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 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4.研读。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

典型性格是什么? (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 议结合,在熟悉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 用: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文章的十C 思想,从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自读点投1.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 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 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H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 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 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l squo;“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 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 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 分是情节的结局。

《唐雎不辱使命》历年中考试题集锦

中考题(2007-2011)《唐雎不辱使命》 一、(2007年)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以头抢地耳②长跪而谢之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0、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21、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一)18、①撞②道歉(2分。每格1分。) 19、C(2分) 20、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2分。关键词"以"、"徒"、"以"各0.5分。) 21、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2分) 二、2008年浙江省温州市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秦王怫然怒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不辱使命》2019-2020语文九年级文言文真题训练

《唐雎不辱使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2018年广西贵港市中考题) 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8分) 【甲】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唐雎不辱使命(选段)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丙】醉翁亭记(选段)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