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规划汇报材料(现状及园区定位布局修改3)

全市工业发展布局情况汇报

连云港市经信委

(2011年10月18日)

一、重点产业发展及布局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确立建设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的战略定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园区建设,突破重大项目,培育骨干企业,做强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2+7+3”格局的三级开发园区和“4+2”六大主导产业。

(一)基本概况。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化工和冶金六大主导产业,总量约占全市工业的79%。其中新医药占8%、新材料占7%、新能源占8%、装备制造占23%、化工占18%和冶金占15% 。

——新医药产业。我市成为全国创新药物先行区和知名“药港”,建立了国内领先、接轨国际的创新研发体系,建成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新型肝病药物研发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创新基地,培育了恒瑞和康缘2家上市公司,恒瑞、豪森、正大天晴和康缘4户重点企业连续5年入选中国制药工业百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54户,1-9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141.1亿元,同比增长33.9%,其中恒瑞、豪森、康缘和正大天晴四大药企共完成总产值105.1亿元,占全行

业的74.5%。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开发区,其完成产值占全市新医药行业的72%,另外灌云临港产业区、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赣榆开发区和海州开发区也分布一些医药企业。

——新材料产业。形成了高性能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硅材料等多个主导方向,建立了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硅材料产业基地,东海硅材料产业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碳纤维生产、硅资源深加工达到国际水平,中复神鹰建成国内首套规模最大、技术成熟的千吨级国产化生产线,汉高华威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现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130家,1-9月份,完成总产值214.8亿元,同比增长90.1%,其中韩华新能源、中彩科技和晶海洋3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62.9亿元,占全行业的29.3%。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开发区、东海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各占全市40.9 %、22.8%、7.2%,另外在新浦经济开发区、连云经济开发区、海州经济开发区也有分布。

——新能源产业。形成了上下游配套的风电装备产业链、光伏产业链,打造了“太阳雨”太阳能光热中国第一品牌,引进了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机构,国家新能源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省级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3家,1-9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222.1亿元,同比增长31.7%。去除核电等发电企业外,重山风力、日出东方太阳能都7户骨干企业完成产值134亿元,占全行业的60%。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开发

区和海州开发区,分别有7户和3户企业,产值分别占全市的55%和12%(去除核电和新电);另外在连云开发区、东海开发区和赣榆开发区也分布一些企业。

——装备制造业。是全市企业最多、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产业,形成了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碳纤维成套设备、氨纶成套设备、流体装卸设备、非开挖工程钻机、变频刮板运输机、大型救援钻机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32家,1-9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431.1亿元,同比增长37.7%。其中,东方集装箱、五洲船舶、升德升电子等10户骨干企业完成产值220亿元,占全行业的51%。企业分布在除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外的所有园区,主要集中在市开发区、灌河半岛临港产业区、灌云临港产业区和海州开发区,其中市开发区有34户企业,产值占全市的37%,灌河半岛、灌云临港产业区有企业9户,产值占全市的20%,海州开发区有14户企业,产值占全市的10%。

——化工产业。形成了以石化、盐化、农化、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纯碱、山梨醇、邻苯二酚等产品居国内前列,新海石化建成首个炼化一体化石化企业,亚邦工业园、益海工业园、德邦搬迁项目、索普烧碱、虹港石化PTA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18家,1-9月份,完成总产值376.3亿元,同比增长58.4%,其中新海石化、益海粮油、罗盖特、碱厂和沙索益海5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94.95亿元,占全行业的51.8%。企业主要分布在

赣榆柘汪临港产业区、连云港化学工业园、灌云临港产业园,各占全市25.3%、11.9%、15.3 %,另外在市开发区、连云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也有分布。

——冶金产业。成立了江苏沿海钢铁集团,拥有2家产能百万吨钢铁企业,亚新钢铁500万吨生产线项目、珠江钢管380万吨钢管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沙钢、南钢产能转移徐圩新区项目正在洽谈之中。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8家,1-9月份,完成总产值270.6亿元,同比增长133.3%,其中镔鑫、兴鑫、东茂3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71.6亿元,占全行业的63.4%。企业主要分布在灌南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灌南半岛临港产业区,各占全市27.9%、23.4% 22.7%,另外在灌云经济开发区、连云经济开发区也有分布。

(二)存在问题

1、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集群集聚效应不明显。近年来,我市各县区和主要园区呈竞相发展态势,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园区间主导产业雷同现象,未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主动预留空间并招引项目、按配套协作关系集中布局项目,造成工业投资项目布局分散,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链配套不紧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数量还不多。例如新医药产业,主要骨干企业研发能力强,但空间布局分散,整体影响力不如集群集聚发展的泰州医药产业。

2、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新增用地指标日益紧张。我市多数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初期,基于争取项目多落户,对项目投资强度要求门槛不高,存在已批项目土地征而不用、多

征少用、建而不产等闲置浪费现象。园区普遍存在已开发建成面积大,但每年实际产出指标小的情况。与此同时,将拓展发展空间的重点放在争取新增用地指标上,轻视节约高效用地和盘活存量土地,“腾笼换鸟”未全面展开,造成全市新上项目用地指标日益紧张。

3、园区配套功能不全,开发建设水平不高。多数园区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公共交通、金融网点、商住服务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研发、设计、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少。从开发管理看,虽然多数园区编制了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但在实施中因急于项目落户,未根据产业链分工协作关系招引项目,企业选址和占地规模未严格论证,园区已开发建成面积超出核定规划面积,近几年新开发建设的园区还没有取得合法身份(省级园区)。

二、园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设想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竞争优势,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集约发展”总原则,加快实施优化产业布局“556”工程,即:推动5个工业片区特色错位发展,打造冶金、盐化、石化、碳纤维和硅材料5条特色产业链,发展形成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石化和钢铁6大千亿产业集群。

1、彰显市开发区高新产业示范区特色,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打造新兴高端产业基地。

主导产业定位:新医药(创新化学药、中药及制剂、生

物医药)、新能源(光伏、IGCC、风电装备)、新材料(碳纤维)和装备制造…汽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

现有重点企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康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重山风力设备(连云港)有限公司

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连云港)有限公司

韩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国际集装箱(连云港)有限公司

升德升(连云港)电子有限公司

连云港汉唐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连云港天洋汽车有限公司

2、彰显徐圩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特色,统筹徐圩和连云(板桥)园区协作发展,围绕石化、盐化、钢铁产业链布局项目,打造新型临港基础产业基地。

徐圩新区主导产业定位:化工(石化、煤化)、冶金(钢铁)、装备(金属制品、海洋工程装备)。

现有重点企业:番禺珠江钢管(连云港)有限公司

连云(板桥)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化工(盐化)、冶金(镍合金、铜冶炼等)

现有重点企业:益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连云港华乐合金有限公司

连云港东茂矿业有限公司

3、提升两灌地区产业层次,加快灌河综合开发,推动灌河口临港产业园区协作发展,县城开发区调整优化布局,建设南翼沿灌河特色产业走廊。

灌云临港产业化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

江苏明盛化工有限公司

江苏远征化工有限公司

连云港五洲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连云港和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连云港锦豪船业有限公司

灌河半岛经济区(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化工(精细化工)、冶金(钢铁)、装备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金属制品)。

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

连云港亚新制管有限公司

江苏海中洲船业有限公司

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

连云港中化化学品有限公司

先进装备制造业

灌云开发区:江苏耀中铝车轮有限公司

江苏银华春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灌南开发区:灌南压铸机有限公司

连云港金昌特钢有限公司

4、整合赣榆县内园区资源,依托在建赣榆港区,统筹县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发展,建设北翼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集聚区。主要发展冶金(钢铁)、化工(石化、生物化工)、装备制造业(石化设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光伏、风电设备)和海洋生物医药。

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

连云港镔鑫特钢材料有限公司

江苏金茂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江苏东成生化集团有限公司

连云港神舟新能源有限公司

连云港金信利不锈钢有限公司

5、围绕新海城区开发建设,明确分工定位,精选优选项目,打造东陇海沿线都市型产业集聚区。

海州开发区主要发展新能源(光热、光伏、风电装备)、装备制造(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

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天明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连云港黄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新浦开发区主要发展装备制造(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江苏齐天铁塔制造有限公司

连云港港圣开关制造有限公司

连云港康达智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连云港东海硅微粉有限责任公司

东海开发区主要发展新材料(硅制品)、新能源(光伏)。

三、优化产业布局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筹园区规划定位,引导科学开发建设。

1、优化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全市园区要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按照我市明确重点发展的“4+2” 六大主导产业,优化完善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完备”的方向发展。建议各园区规划要报市政府审批,在实施中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更改。市各有关部门要引导各园区规划建设重点和特色产业集聚区,并预留足够空间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2、推动园区共同协作发展。为加快建设大园区大产业,共同承载大型产业项目,形成配套延伸的产业链,更好的向国家、省争取扶持政策,建议市、县层面协调推动区位相近、定位相似的园区:例如徐圩新区和连云(板桥)开发区、赣榆境内现有的开发园区、灌河口(灌云、灌南)临港产业区等园区要整合发展资源,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3、推进园区产业链招商。各园区要围绕总体规划、产

业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专题招商,力争在重大项目上求突破。建议市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招商的统筹协调,建立招商的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对各园区的招引项目进行统筹,明确主攻方向。各园区要围绕区内大项目、产业链项目、配套项目开展定向招商。

(二)加大政策措施引导,建立领导协调机制。

1、推动园区集约利用土地。建议对现有园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土地利用现状,下大力气推进闲置、低效土地的整合盘活。存量用地方面,对于“开而不发、用而多余”的土地,通过征收土地闲置费和强制收回等措施盘活,对于单位土地投资、产出过低的项目、长期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要倒闭园区和企业抓紧拟定“腾笼换鸟”方案。各园区每年力争腾出连片存量用地用于“二次”开发,重新招引和布局项目。增量用地方面,全市分配每年新增用地指标时,和园区产业集聚度、土地产出效益,项目建设进度等情况挂钩,优先向产业布局科学、产业集聚发展的园区倾斜。引导园区将“争取新增用地指标”通过主动存量调整实现“自我创造”。

2、加强产业布局协调考核。目前,除个别国家限制类的工业项目外,工业项目审批权限基本上都下放至县区,为避免各县区在项目建设中的无序竞争、随意布局,建议市各相关部门建立全市工业投资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和综合协调机制,及时跟踪掌握各县区拟建的项目,加强项目布局的统筹协调,科学安排项目选址。将全市年度目标考核中关于工

业的考核进行整合后单列并归口对县区考核,突出产业布局集中度、项目建设进度、土地产出水平等指标,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园区之间差别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