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炼与混炼工艺

塑炼与混炼工艺
塑炼与混炼工艺

塑炼与混炼工艺

橡胶受外力作用产生变形,当外力消除后橡胶仍能保持其形变的能力叫做可塑性。增加橡胶可塑性工艺过程称为塑炼。橡胶有可塑性才能在混炼时与各种配合剂均匀混合;在压延加工时易于渗入纺织物中;在压出、注压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此外,塑炼还能使橡胶的性质均匀,便于控制生产过程。但是,过渡塑炼会降低硫化胶的强度、弹性、耐磨等性能,因此塑炼操作需严加控制。橡胶可塑度通常以威廉氏可塑度、门尼粘度和德弗硬度等表示。

1、塑炼机理

橡胶经塑炼以增加其可塑性,其实质乃是使橡胶分子链断裂,降低大分子长度。断裂作用既可发生于大分子主链,又可发生于侧链。由于橡胶在塑炼时,遭受到氧、电、热、机械力和增塑剂等因素的作用,所以塑炼机理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则是氧和机械力,而且两者相辅相成。通常可将塑炼区分为低温塑炼和高温塑炼,前者以机械降解作用为主,氧起到稳定游离基的作用;后者以自动氧化降解作用为主,机械作用可强化橡胶与氧的接触。生在大分子的中间部分。塑炼时,分子链愈长愈容易切断。顺丁胶等之所以难以机械断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生胶中缺乏较高的分子量级分。当加入高分子量级分后,低温塑炼时就能获得显著的效果。氧是塑炼中不可

缺少的因素,缺氧时,就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生胶塑炼过塑炼时,设备与橡胶之间的摩擦显然使得胶温升高。热对塑炼效果极为重要,而且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影响也不同。由于低温塑炼时,主要依靠机械力使分子链断裂,所以在像章区域内(天然胶低于110℃)随温度升高,生胶粘度下降,塑炼时受到的作用力较小,以致塑炼效果反而下降。相反,高温塑炼时,主要是氧化裂解反应起主导作用,因而塑炼效果在高温区(天然胶高于110℃)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温度对塑炼起着促进作用。各种橡胶由于特性不同,对应于最低塑炼效果的温度范围也不一样,但温度对塑炼效果影响的曲线形状是相似的。由前已知,不论低温塑炼还是高温塑炼,使用化学增塑剂皆能提高塑炼效果。接受剂型增塑剂,如苯醌和偶氮苯等,它们在低温塑炼时起游离基接受剂作用,能使断链的橡胶分子游离基稳定,进而生成较短的分子;引发剂型增塑剂,如过氧化二苯甲酰和偶氮二异丁腈等,它们在高温下分解成极不稳定的游离基,再引发橡胶分子生成大分子游离基,并进而氧化断裂。此外,如硫醇类及二邻苯甲酰胺基苯基二硫化物类物质,它们既能使橡胶分子游离基稳定,又能在高温下引发橡胶形成游离基加速自动氧化断裂,所以,这类化学增塑剂称为混合型增塑剂或链转移型增塑剂。

2、塑炼工艺

生胶在塑炼前通常需进行烘胶、切胶、选胶和破胶等处理。烘胶是为了使生胶硬度降低以便切胶,同时还能解除结晶。烘胶要求温度不高,但时间长,故需注意不致影响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例如天然胶烘胶温度一般为50~60℃,时间则需长达数十小时。生胶自烘房中取出后即切成10~20公斤左右的大块,人工选除其杂质后再用破胶机破胶以便塑炼。按塑炼所用的设备类型,塑炼可大致分为三种方法。

1、开炼机塑炼

其优点是塑炼胶料质量好,收缩小,但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此法适宜于胶料变化多和耗胶量少的工厂。开炼钢机塑炼属于低温塑炼。因此,降低橡胶温度以增大作用力是开炼机塑炼的关键。与温度和机械作用有关的设备特性和工艺条件都是影响塑炼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胶温,开炼钢机的辊筒需进行有效的冷却,因此辊筒设有带孔眼的水管,直接向辊筒表面喷水冷却以降低辊筒需进行有效的冷却,这样可以满足各种胶料塑炼时对辊温的基本要求。此外,采用冷却胶片的方法也是有效的,例如使塑炼形成的胶片通过一较长的运输带(或导辊)经空气自然冷却后再返回辊上,以及薄通塑炼(缩小辊距,使胶片变薄,以利于冷却)皆可。分段塑炼的目的也是为了降低胶温,其操作是将全塑炼过程分成若干段,来完成,每段塑炼后生胶需充分停放冷却。塑炼一般分为2~3段,每段停放冷却4~8小时。

胶温随塑炼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若不能及时冷却,则生胶可塑性仅在塑炼初期显著提高,随后则变化很少,这种现象是由于生胶温度升高而软化,分子易滑动和机械降解效率降低所致。胶温高还会产生假可塑性,一旦停放冷却后,可塑性又降低。两个辊筒的速比愈大则剪切作用愈强;因此,塑炼效果愈好。缩小辊间距也可以增大机械剪切作用,提高塑炼效果。

2、密炼机塑炼(高温、间断)密炼机塑炼的生产能力大,劳动强度较低、电力消耗少;但由于是密闭系统,所以清理较难,故仅适用于胶种变化少的场合。密炼机的结构较复杂,生胶在密炼室内一方面在转子与腔壁之间受剪应力和摩擦力作用,另一方面还受到上顶栓的外压。密炼时生热量极大,物料来不及冷却,所以属高温塑炼,温度通常高于120℃,甚至处于160~180℃之间。依据前述之高温塑炼机理,生胶在密炼机中主要是借助于高温下的强烈氧化断链来提高橡胶的可塑性;因此,温度是关键,密炼机的塑炼效果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天然胶用此法塑炼时,温度一般不超过155℃,以110~120℃最好,温度过高也会导致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下降。

3、螺杆机塑炼(高温、边续)

螺杆塑炼的特点是在高温下进行连续塑炼。在螺杆塑炼机中生胶一方面受到强烈的搅拌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生用受螺杆与机筒内壁的摩擦

产生大量的热,加速了氧化裂解。用螺杆机塑炼时,温度条件很重要,实践表明,机筒温度以95~110℃为宜,机关温度以80~90℃为宜。因为机筒温度高于110℃,生胶的可塑料性也不会再有大的变化。机筒温度超过120℃则排胶温度太高而使胶片发粘,粘辊,不易补充加工。机筒温度低于90℃时,设备负荷增大,塑炼胶会出现夹生的现象。合成胶塑炼较天然胶困难。为改进合成胶塑炼工艺性能,最好在合成过程中注意控制和调节分子量大小和分子量分布,以便制得门尼粘度较低和工艺性能良好的品种,如软丁苯和软丁腈胶等。这些品种可直接用于混炼。顺丁胶分子量较低,易冷流,塑炼效果不好,因此顺丁胶和适宜门尼粘度也应在合成过种中获得。氯丁胶门尼粘度低,一般不需塑炼,只要经过3~5次薄通就可进行混炼。硬丁腈胶门尼粘度为90~120,塑性低,工艺性能差,只有经过充分塑炼才能进行进一步加工。但是,由于丁腈胶韧性大,塑炼生热大、收缩剧烈,塑炼特别困难。欲提高丁腈胶的塑炼效果,应采用低温薄通法,即尽可能降低塑炼温度和强化机械作用力,加入增塑剂虽可提高丁腈胶的塑炼效果。但对混炼胶可塑度的提高不利,因此,不宜采用。丁基胶、乙丙胶的化学性质稳定,因此缺乏塑炼效果,前者门尼粘度一般为38~75,可不经塑炼而直接混炼,后者加工所必需的可塑性应在合成过程中获得。

二. 混炼

1、混炼的目的

为了提高橡胶产品使用性能,改进橡胶工艺性能和降低成本,必须在生胶中加入各种配合剂。混炼就是通过机械作用使生胶与各种配合剂均匀混合的过程。混炼不良,胶料会出现配合剂分散不均,胶料可塑度过低或过高、焦烧、喷霜等到现象,使后续工序难以正常进行,并导致成品性能下降。控制混炼胶质量对保持半成品和成品性能有着重要意义。通常采用检查项目有:①目测或显微镜观察;②测定可塑度;

③测定比重;④测定硬度;⑤温室物理机械性能和进行化学分析等。进行这些检验的目的是为了判断胶料中的配合剂分散是否良好,有无漏加和错加,以及操作是否符合工艺要求等。

2、混炼理论

由于生胶粘度很高,为使各种配合剂均匀混入和分散,必须借助炼胶机的强烈机械作用进行混炼。各种配合剂,由于其表面性质的不同,它们对橡胶的活性也各不一致。按表面特性,配合剂一般可分为二类:一类具有亲水性,如碳酸盐、陶土、氧化锌、锌钡白等;另一类具有疏水性,如各种炭黑等。前者表面特性与生胶不同,因此不易被橡胶润湿;后者表面特性与生胶相近,易被橡胶润湿。为获得良好混炼效果,对亲水性配合剂的表面须加以化学改性,以提高它们与橡胶

作用的活性,使用表面活性剂即可起到此种作用。表面活性剂大多为有机化合物,具有不对称的分子结构。其中常含有—OH、—NH2、—COOH、—NO2、—NO或—SH等极性基团,具有未饱和剩余化合价,有亲水性,能产生很强的水合作用;另外,它们分子结构中还有非极性长链或苯环式烃基,具有疏水性。因而当表面活性剂起着配合剂与橡胶之间的媒介作用,提高了配合剂在橡胶中的混炼效果。表活性剂还起到稳定剂的作用,它们能稳定已分散的配合剂粒子在胶料中的分散状态,不致聚集基结团,从而提高了胶料的稳定性。判断一种生胶混炼性能的优劣,常以炭黑被混炼到均匀分散所需时间来衡量。生胶分子量分布的宽窄对混炼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炭黑在橡胶中分散的因素除橡胶本身外,还有炭黑粒子的大小,结构和表面活性等有关,因而炭黑粒子愈细,在橡胶中的分散就愈困难,高结构炭黑的空隙大,在混炼钢初期形成的包容胶浓度低而粘度大,在随后的混炼中产生较大的剪应力,因而更易分散。

3、混炼工艺目前,混炼工艺按其使用的设备,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种:开放式炼机混炼和密炼机混炼。

1)开放式炼胶机混炼在炼胶机上先将橡胶压软,然后按一定顺序加入各种配合剂,经多次反复捣胶压炼,采用小辊距薄通法,使橡胶与配合剂互相混合以得到均匀的混炼胶。加料顺序对混炼操作和胶料的

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胶料,根据所用原材料的特殊性点,采用一定的加料顺序。通常加料顺序为:生胶(或塑炼胶)——小料(促进剂、活性剂、防老剂等)——液体软化剂——补强剂、填充剂——硫黄。生产中,常把个别配合剂与橡胶混炼以做成母炼胶,如促进剂母炼胶,或把软化剂配成膏状,再用母炼胶按比例配料,然后进行混炼。这样可以提高混炼的均匀性,减少粉剂飞扬,提高生产效率。开放式炼胶机混炼的缺点是粉剂飞扬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生产规模也比较小;优点是适合混炼的胶料品种多或制造特殊胶料。2)密炼机混炼密炼机混炼一般要和压片机配合使用,先把生胶配合剂按一定顺序投入密炼机的混炼室内,使之相互混合均匀后,排胶于压片机上压成片,并使胶料温度降低(不高于100℃),然后再加入硫化剂和需低温加入的配合剂,通过捣胶装置或人工捣胶反复压炼,以混炼均匀,经密炼机和压片机一次混炼钢就得到均匀的混炼胶的方法叫做一段混炼法。有些胶料如氯丁胶料,顺丁胶料经密炼机混炼后,于压片机下片冷却,并停放一定时间,再次回到密炼机上进行混炼,然后再在压片机上加入硫化剂,超促进剂等,并使其均匀分散,得到均匀的混炼胶,这种混炼方法叫做二段混炼。密炼机的加料顺序一般为:生胶——小料(包括促进剂、活性剂、防老剂等)——填料、补强剂——液体增塑剂。要得到质量好的混炼胶,应根据胶料性质来

决定合适的容量,加料顺序以及混炼的时间、温度、上顶栓的压力等工艺条件。有些胶料采用密炼机混炼,可把塑炼和混炼工艺合并进行。经验证明,天然胶采用密炼机进行一段混炼效果较好。此法简化了生产工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效率。但如在配方中使用大量难于在橡胶中均匀分散的配合剂时,则不宜采用此法,仍需用塑炼胶进行混炼,以免发生混炼不均现象。密炼机混炼与开放式炼胶机混炼相比,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混炼时间短,生产效率高,此外,因混炼室为密闭的,减少了粉剂的飞扬。除上述两种混炼方法外,目前还有一种新的螺杆混炼机(传递式混炼机)混炼法,其特点是连续混炼,生产效率高。可使混炼与压延、压出联动力,便于实现自动化。

3)、几种橡胶的混炼特性

a、天然胶

天然胶受机械捏炼时,塑性增加很快,发热量比合成胶小,配合剂易于分散。加料顺序对配合剂分散程度的影响不像合成胶那样显著,但混炼时间长,对胶料性能的影响比合成胶大。采用开放式炼胶机混炼时,辊温一般为50~60℃左右)。用密炼机时多采用一段混炼法。b、丁苯胶

混炼时生热大,升温快,混炼温度应比天然胶低。丁苯胶对粉剂的湿润能力较差,故粉剂难于分散,所以混炼时间要比天然胶长,采用开

放式炼胶机混炼时需加薄通次数。用密炼机混炼,可采用二段混炼法,硫化剂,超促进剂在第二段的压片机中加入,由于丁苯胶在高温下容易结聚,因此密炼机混炼时需注意控制温度一般排胶温度不宜超过130℃。

c、氯丁胶

氯丁胶的物理状态随温度而变化。通用型氯丁胶在常温下至70℃时为弹性态,容易包辊,混炼时配合剂易于分散,温度升高到70~94℃呈粒状,并出现粘辊现象而不能进行塑炼、混炼、压延等工艺;温度继续升高而呈塑性态时,显得非常柔软而没有弹性,配合剂也很难均匀分散。采用开放式炼胶机混炼时,辊温一般在40~50℃范围内,温度高则易粘辊。加料时先加入氧化镁后加入氧化锌,这可避免焦烧。当氯丁胶中掺入10%的天然胶或顺丁胶时,能改善工艺性能。用密炼机混炼时,可采用二段混炼,操作更安全。氧化锌在第二段混炼的压片机上加入。氯丁胶混炼时,温度高则容易出现粘辊和焦烧的毛病。因此,操作时须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

d、两种或两种以上橡胶并用

若配方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和橡胶,其混炼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橡胶各自塑炼,使其可塑性相近,然后相互混均,再加各种配合剂,使之分散均匀。此法简便;另一种方法是各种橡胶分别加入配合剂混

炼,然后把各胶料再相互混炼均匀。后者能提高混炼的均匀程度。

ITE第十二章考试答案

1 技术人员到达后问客户:“您能描述一下问题吗?”客户回答:“我发送的所有电子邮件日期都是错的。 我重新启动了几次电脑,但是好像于事无补。” 问题可能是什么? 正确响应您的 响应 MBR 损坏。 CMOS 电池发生故障。 硬盘驱动器开始出现故障。CPU 电压设置得过低。 用户可能不小心更改了PC 上的日期和时间,但这个问题更有可能是由于需要更换CMOS 电池引起的。CPU 电压、硬盘驱动器或MBR 对时间和日期设置没有影响。 2 使用Windows XP 计算机的用户投诉说新的读卡器无法正常工作。技术人员在Windows 7 计算机上 测试了读卡器,没有检测到任何问题。对于XP 计算机上的这个问题,可能有哪两种解决办法?(选择两项。) 正确响应您的 响应 更新CMOS 固件。 修改BIOS 中的选项。 从读卡器的制造商那里下载并安装驱动程序。从读卡器随附的CD 安装驱动程序。 安装额外的RAM。 如果读卡器没有故障,那么该计算机可能没有找到合适的驱动程序。驱动程序由制造商通过设备随附的光介质提供,或者在制造商的网站上提供。 3 技术人员正在更换PC 上用作第二驱动器的内置硬盘驱动器。连接新硬件并打开计算机后,显示了错 误消息“找不到操作系统”。该错误消息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响应您的 响应 电源发生故障。 需要更换主板才能支持新的硬盘驱动器。 硬盘驱动器跳线设置不正确。 需要更新BIOS。 USB 端口连接的设备太多,无法提供充足的电力。 如果第二硬盘驱动器上的硬盘驱动器跳线设置不正确,计算机将无法找到操作系统,也无法启动。

4 技术人员正在用双核CPU 升级一台旧PC。当PC 重新启动时,速度比升级之前更慢。任务管理器 的“性能”选项卡中只显示了一张CPU 图表。哪个解决方案最有可能解决此问题? 正确响应您的 响应 对CPU 进行超频。 将硬盘更换为容量更大的硬盘。 更新BIOS 固件以支持双核CPU。增加可用RAM 容量。 只有一张CPU 图表可用的事实表明,技术人员需要升级BIOS 固件以支持双核CPU。 5 运行Windows XP 的笔记本电脑在POST 后显示"Missing NTLDR"(缺少 NTLDR)。此问题最可 能有哪两个原因?(选择两项。) 正确响应您的 响应 与某个新安装的设备存在冲突。BOOTMGR 损坏。 Boot.ini 丢失或损坏。 BIOS 中的引导顺序设置不正确。 索引服务没有在正确的位置建立索引。 BOOTMGR 只用于Windows 7 和Windows Vista 中。新安装的设备或索引服务都不会妨碍NTLDR。 6 过去几天,用户通过USB 将外置硬盘驱动器插入笔记本电脑时,多次出现蓝屏死机。此问题可能的 解决办法是什么? 正确响应您的 响应 研究STOP 错误和造成错误的模块名称。重新安装操作系统。 升级操作系统。 研究启动错误蜂鸣代码,以确定错误原因。 蓝屏死机可能的解决办法是研究STOP 错误和造成错误的模块名称,或者用确定完好的设备替换任何故障设备。

硅橡胶混炼工艺

硅橡胶混炼工艺 硅橡胶混炼工艺: 1.开炼机混炼 双辊开炼机辊筒速比为1.2~1.4:为宜,快辊在后,较高的速比导致较快的混炼,低速比则可使胶片光滑。辊筒必须通有冷却水,混炼温度宜在40℃以下,以防止焦烧或硫化剂的挥发损失。混炼时开始辊距较小(1~5mm),然后逐步放大。加料和操作顺序:生胶(包辊)—→补强填充剂—→结构控制剂—→耐热助剂—→着色剂等—→薄通5次—→下料,烘箱热处理—→返炼—→硫化剂—→薄通—→停放过夜—→返炼—→出片。胶料也可不经烘箱热处理,在加入耐热助剂后,加入硫化剂再薄通,停放过夜返炼,然后再停放数天返炼出片使用。混炼时间为20~40分钟(开炼机规格为φ250mm×620mm)。如单用沉淀白炭黑或弱补强性填充剂(二氧化钛、氧化锌等)时,胶料中可不必加入结构控制剂。应缓慢加入填料,以防止填料和生胶所形成的球状体浮在堆积胶的顶上导致分散不均。如果要加入大量的填料,最好是分两次或三次加入,并在其间划刀,保证良好的分散。发现橡胶有颗粒化的趋势,可收紧辊距以改进混炼。落到接料盘上的胶粒应当用刷子清扫并收集起来,立即返回炼胶机的辊筒上,否则所炼胶料中含有胶疙瘩而导致产品外观不良。增量性填料应当在补强性填料加完之后加入,可采用较宽的辊距。装胶容量(混炼胶):φ160mm×320mm 炼胶机为1~2 kg;φ250mm×620mm炼胶机为3~5kg。硅橡胶在加入炼胶机时包慢辊(前辊),混炼时则很快包快辊(后辊),炼胶时必须能两面操作。由于硅橡胶胶料比较软,混炼时可用普通赋子刀操作,薄通时不能象普通橡胶那样拉下薄片,而采用钢、尼龙或耐磨塑料刮刀刮下。为便于清理和防止润滑油漏入胶内,应采用活动挡板。气相白炭黑易飞扬,对人体有害,应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如在混炼时直接使用粉状过氧化物,必须采取防爆措施,最好使用膏状过氧化物。如在胶料中混有杂质、硬块等,可将混炼胶再通过滤胶机过滤,过滤时,一般采用80~140目筛网采用开炼机混炼,它包括:1)包辊:生胶包于前辊;2)吃粉过程:把需要加入的助剂按照一定的顺序加入,加入时要注意堆积胶的体积,少了难于混合,多了会打滚不容易混炼。吃粉后会包后辊。其中加料顺序一般为:生胶→补强剂→结构控制剂→耐热助剂;3)翻炼过程:能更好、更快、更均匀的混炼。刀法:a、斜刀法(八把刀法)b、三角包法; c、打扭操作法;d、捣胶法(走刀法)还要考虑的问题有,开炼机的装胶容量;辊筒的温度:小于50度;混炼时间:没有具体的规定,看操

橡胶工艺学第12章

第十二章混炼工艺 混炼:通过适当的加工将配合剂与生胶均匀混合在一起,制成质量均一的混合物的工艺过程。 混炼胶的质量要求:(1)胶料应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2)保证成品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12.1 混炼前的准备 一.原材料与配合剂的质量检验 通常对配合剂检验的内容主要有:纯度、粒度及分布、机械杂质、灰分及挥发分含量、酸碱度等。具体依配合剂类型不同而异。 生胶一般检验化学成分、门尼粘度及物理机械性能。 二.配合剂的补充加工 (一)粉碎 块状和粗粒状配合剂必须经过粉碎或磨细处理才能使用,如沥青、松香和古马隆等固体用粉碎机粉碎。 (二)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减少配合剂中的水分和其他挥发分含量,防止粉末状配合剂结团,便于筛选和混炼分散,避免某些配合剂遇水变质和胶料内部产生气泡和海绵。 干燥方式可采用真空干燥箱、干燥室或螺旋式连续干燥机等。 (三)熔化与过滤及加温 低熔点固体软化剂如石蜡和松香等须进行加热熔化,达到干燥脱水和降低粘度作用后,再经过滤去掉其中的机械杂质。 (四)筛选 粉末状固体软化剂粒度及粒度分布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或已经发生配合剂结团及含有机械杂质的必须经过筛选加工,去掉其中的机械杂质、较大颗粒与结团。 三.油膏和母炼胶的制造 油膏:为了使配合剂易于在胶料中混合分散,减少飞扬损失造成环境污染,保证胶料的混炼质量,将某些配合剂、促进剂等事先以较大比例与液体软化剂混合制成膏状混合物。 母炼胶:将在通常混炼条件下短时间内难以混合均匀且混炼生热量多,能耗较大的某些配合剂以较大的比例事先与生胶单独混合制成组分比较简单的混合物料。最常见的有促进剂母胶、炭黑母胶、化学塑解剂母胶等。 四.称量配合 要求称量配合操作做到:精密、准确、不漏、不错。 称量配合的操作方式有两种:(1)手工操作;(2)机械化自动称量配合。

橡胶的工艺流程

橡胶的工艺流程(精品) 2014-10-22橡胶技术网 橡胶工艺流程开始 1 综述 橡胶制品的主要原料是生胶、各种配合剂、以及作为骨架材料的纤维和金属材料,橡胶制品的基本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塑炼、混炼、压延、压出、成型、硫化6个基本工序。 橡胶的加工工艺过程主要是解决塑性和弹性矛盾的过程,通过各种加工手段,使得弹性的橡胶变成具有塑性的塑炼胶,在加入各种配合剂制成半成品,然后通过硫化是具有塑性的半成品又变成弹性高、物理机械性能好的橡胶制品。 2 橡胶加工工艺 2.1塑炼工艺 生胶塑炼是通过机械应力、热、氧或加入某些化学试剂等方法,使生胶由强韧的弹性状态转变为柔软、便于加工的塑性状态的过程。 生胶塑炼的目的是降低它的弹性,增加可塑性,并获得适当的流动性,以满足混炼、亚衍、压出、成型、硫化以及胶浆制造、海绵胶制造等各种加工工艺过程的要求。

掌握好适当的塑炼可塑度,对橡胶制品的加工和成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满足加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可塑度。随着恒粘度橡胶、低粘度橡胶的出现,有的橡胶已经不需要塑炼而直接进行混炼。 在橡胶工业中,最常用的塑炼方法有机械塑炼法和化学塑炼法。机械塑炼法所用的主要设备是开放式炼胶机、密闭式炼胶机和螺杆塑炼机。化学塑炼法是在机械塑炼过程中加入化学药品来提高塑炼效果的方法。 开炼机塑炼时温度一般在80℃以下,属于低温机械混炼方法。密炼机和螺杆混炼机的排胶温度在120℃以上,甚至高达160-180℃,属于高温机械混炼。 生胶在混炼之前需要预先经过烘胶、切胶、选胶和破胶等处理才能塑炼。 几种胶的塑炼特性: 天然橡胶用开炼机塑炼时,辊筒温度为30-40℃,时间约为 15-20min;采用密炼机塑炼当温度达到120℃以上时,时间约为 3-5min。 丁苯橡胶的门尼粘度多在35-60之间,因此,丁苯橡胶也可不用塑炼,但是经过塑炼后可以提高配合机的分散性顺丁橡胶具有冷流性,缺乏塑炼效果。顺丁胶的门尼粘度较低,可不用塑炼。 氯丁橡胶得塑性大,塑炼前可薄通3-5次,薄通温度在30-40℃。 乙丙橡胶的分子主链是饱和结构,塑炼难以引起分子的裂解,因此要选择门尼粘度低的品种而不用塑炼。

第十二章 集输工艺流程

第十二章集输工艺流程 第一节集输工艺流程 一、集输工艺流程 1. 集输流程简述 将油田生产的原油和天然气进行收集、计量、输送和初加工的工艺流程称为集输流程。一个合理的集输流程,必须满足油田的具体情况,要妥善解决以下工艺问题:能量的利用、集油集气方式、油气分离、油气计量、油气净化、原油稳定、密闭集输、易凝原油和稠油的储存和输送、加热与保温,以及管线的防腐等。 液体—计量—净化—稳定—外输首站—外输 油井产品—油气水混合物—分离外输 气体—计量—净化—轻烃回收——输气首站—外输集输工艺流程的具体要求是: (1) 尽可能满足采油的生产要求,保证集输平衡,采多少,输多少,达到油田平稳生产。 (2) 流程的适应性强,既满足油田开发初期的生产要求,又便于开发中、后期进行流程的调整和改造。 (3) 要尽可能降低集输过程中的油、气损耗。 (4) 充分利用井口的剩余能量,减少流程中的动力和热力设备,节约电能和燃料。 (5) 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保证油、气、水的净化符合要求,提供合

格产品。 (6) 流程中各种设备仪表化、自动化、便于控制和管理。 2. 集输流程 (1) 按计量方式分类 ①单井计量流程:每口井分别安装分离器,各井的油气混合物分别在井场分离计量,然后再输至计量站或转油站。 ②集中计量流程:各井生产的油气混合物直接输送到计量站集中计量。 (2) 按油气的收集方式分类 ①油气分输流程:从井口采出的油气混合物经计量分离器计量后,油和气分别用两条管线输送。油由集油管线输往输油站,气由气管线输送到集气管线或用户。 ②油气混输流程:井中生产出的油气混合物经分离计量后,气又回到输油管线,在同一条管线内油气一起混合输至集油站。 (3) 按加热方式分类 对轻质原油及低凝固点、低粘度的原油,常采用等温输送。对高含蜡和高粘度(含有高胶质沥青)原油的输送,主要采用加热方法,以降低粘度,减少管输摩阻损失。 图1单管热油集输流程图 1—油井; 2—出油管; 3—加热炉; 4—热油管

简述开炼机混炼工艺方法

简述开炼机混炼工艺方法 开炼机混炼可分为两种,即一段混炼和分段混炼方法,对于含胶率高天然橡胶、补强填充剂较少的料我们最常使用的一段混炼工艺;而对于天然橡胶与多合成橡胶并用的胶料我们采用两段混炼工艺,这样使两种橡胶与配合剂混炼更为均匀。 下面为大家讲述开炼机翻炼的几种操作方法 1、薄通法 薄通法是将开炼机辊距调至1-1.2mm,使胶料通过辊缝,任其落入接料盘中,待胶料全部通过辊缝后,然后将落盘的胶料扭转90度再进行薄通,如此反复进行到规定次数。其次调大辊距(约10mm 左右),让胶料包辊、下片,该方法的特点是胶料散热快、不易焦烧、劳动强度较低、操作安全,但配合剂分散不易均匀,尤其是沿辊筒的轴向分散不易均匀。 2、三角包操作法 三角包操作法是采用较小辊距(1-1.5mm)或较大辊距(2-2.5mm),操作时先将包在前辊上的胶料横向割断,随着辊筒的旋转将左右两边胶料不断向中间折叠成一个三角包

反复进行到规定次数,使辊筒之间的胶料不断地由两边折向中间,再由中间分散到两边进行混合,然后放大辊距(10mm左右),包辊、下片。三角包操作法的特点是配合剂分散效果好,胶料质地均一,但劳动强度大,操作安全性差。 3、斜刀法 在开炼机辊筒上左右交叉地与辊筒水平线成75度斜角进行割刀,同时按15度斜角打卷、割刀和打卷8次,左右各4次。辊距约为7-8mm。这种方法特点配合剂分散较均匀,操作效率高,缺点是劳动强度较大。 4、打扭操作法 打扭操作法是将包在开炼机辊筒上的胶料横向割断后使其附在前辊筒上,随着辊筒旋转,胶料呈扇形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移动,然后以胶片的一边垂直投入炼胶机使之混合。打扭操作法劳动强度小,适用于大规格开炼机混炼。 5、割刀操作法 割刀操作法是把包在辊筒上的胶料左右割刀至尚留有一定宽度的包辊胶后,将刀锋转成90度让其继续割断胶片,使辊筒上的胶料落在接料盘中,当辊筒上方堆积胶快尽时停止割刀,使盘内胶料随辊筒上的余胶带入两辊筒间,并把胶料向左或向右移动反复数次,使胶料混合均匀。割刀操作法还可以装上自动割刀装置代替手工操作,但混炼效果不够理想,所以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其他方法并用

塑炼与混炼工艺

塑炼与混炼工艺 橡胶受外力作用产生变形,当外力消除后橡胶仍能保持其形变的能力叫做可塑性。增加橡胶可塑性工艺过程称为塑炼。橡胶有可塑性才能在混炼时与各种配合剂均匀混合;在压延加工时易于渗入纺织物中;在压出、注压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此外,塑炼还能使橡胶的性质均匀,便于控制生产过程。但是,过渡塑炼会降低硫化胶的强度、弹性、耐磨等性能,因此塑炼操作需严加控制。橡胶可塑度通常以威廉氏可塑度、门尼粘度和德弗硬度等表示。 1、塑炼机理 橡胶经塑炼以增加其可塑性,其实质乃是使橡胶分子链断裂,降低大分子长度。断裂作用既可发生于大分子主链,又可发生于侧链。由于橡胶在塑炼时,遭受到氧、电、热、机械力和增塑剂等因素的作用,所以塑炼机理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则是氧和机械力,而且两者相辅相成。通常可将塑炼区分为低温塑炼和高温塑炼,前者以机械降解作用为主,氧起到稳定游离基的作用;后者以自动氧化降解作用为主,机械作用可强化橡胶与氧的接触。生在大分子的中间部分。塑炼时,分子链愈长愈容易切断。顺丁胶等之所以难以机械断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生胶中缺乏较高的分子量级分。当加入高分子量级分后,低温塑炼时就能获得显著的效果。氧是塑炼中不可

缺少的因素,缺氧时,就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生胶塑炼过塑炼时,设备与橡胶之间的摩擦显然使得胶温升高。热对塑炼效果极为重要,而且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影响也不同。由于低温塑炼时,主要依靠机械力使分子链断裂,所以在像章区域内(天然胶低于110℃)随温度升高,生胶粘度下降,塑炼时受到的作用力较小,以致塑炼效果反而下降。相反,高温塑炼时,主要是氧化裂解反应起主导作用,因而塑炼效果在高温区(天然胶高于110℃)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温度对塑炼起着促进作用。各种橡胶由于特性不同,对应于最低塑炼效果的温度范围也不一样,但温度对塑炼效果影响的曲线形状是相似的。由前已知,不论低温塑炼还是高温塑炼,使用化学增塑剂皆能提高塑炼效果。接受剂型增塑剂,如苯醌和偶氮苯等,它们在低温塑炼时起游离基接受剂作用,能使断链的橡胶分子游离基稳定,进而生成较短的分子;引发剂型增塑剂,如过氧化二苯甲酰和偶氮二异丁腈等,它们在高温下分解成极不稳定的游离基,再引发橡胶分子生成大分子游离基,并进而氧化断裂。此外,如硫醇类及二邻苯甲酰胺基苯基二硫化物类物质,它们既能使橡胶分子游离基稳定,又能在高温下引发橡胶形成游离基加速自动氧化断裂,所以,这类化学增塑剂称为混合型增塑剂或链转移型增塑剂。 2、塑炼工艺

混炼生产工艺

1.橡胶为什么要塑炼。 橡胶塑炼目的在于使橡胶在机械、热、化学等作用下切短大分子链,使橡胶暂时失去其弹性而使可塑性增大,以满足制造过程中的工艺要求。如:使配合剂易于混入,便于压延压出,模压花纹清楚,形状稳定,增加压型、注压胶料的流动性,使胶料易于渗入纤维,并能提高胶料溶介性及粘着性。当然一些低粘度、恒粘度橡胶有时也不一定塑炼,国产标准颗粒胶,标准马来西亚橡胶(SMR)。2.哪些因素影响橡胶在密炼机中塑炼。 密炼机塑炼生胶是属于高温塑炼,温度最低在120℃以上,一般是在155℃—165℃间。生胶在密炼机腔内受高温和强机械作用,产生剧烈氧化,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理想可塑度。因此影响密炼机进行生胶塑炼因素主要有:(1)设备技术性能,如转速等,(2)工艺条件,如时间、温度、风压及容量等。3.为什么各种橡胶的塑炼特性都不一样 橡胶的塑炼与其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有着密切联系。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由于结构和性能上的不同特点,一般说来天然胶塑炼比较容易,合成胶塑炼比较困难。就合成胶而言异戊胶,氯丁胶近于天然胶,丁苯胶,丁基胶次之,丁腈胶最困难。 4.为什么用生胶可塑性作为塑炼胶的主要质量标准 生胶的可塑性是关系到制品整个制造过程进行的难易,直接影响到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及制品使用性能的重要性质。 若生胶可塑性过高,会使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降低。而生胶可塑度过低,则会造成下工艺加工的困难,使胶料不易混炼均匀,压延,压出时半成品表面不光滑,收缩率大,不易掌握半成品尺寸,在压延时胶料也难于擦进织物中,造成挂胶帘布掉皮等现象,大大降低布层间附着力。可塑性不均则会造成胶料的工艺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不一致,甚至影响制品使用性能不一致。因此正确掌握生胶可塑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5.混炼的目的是什么 混炼就是按照胶料配方规定的配合剂的比例,将生胶和各种配合剂通过橡胶设备混合在一起,并使各种配合剂均匀地分散在生胶之中。胶料进行混炼的目的就是要获得物理机械性能指标均匀一致,符合配方规定的胶料性能指标,以利于

橡胶的混炼及混炼工艺

橡胶的混炼及混炼工艺 混炼就是将各种配合剂借助炼胶机机械力的作用均匀分散于橡胶中的工艺过程。混炼过程就是将各种配合剂均匀地分散在橡胶中,以形成一个以橡胶为介质或者以橡胶与某些能和它相容的配合组分(配合剂、其它聚合物)的混合物为介质,以与橡胶不相容的配合剂(如粉体填料、氧化锌、颜料等)为分散相的多相胶体分散体系的过程。对混炼工艺的具体技术要求是:配合剂分散均匀,使配合剂特别是炭黑等补强性配合剂达到最好的分散度,以保证胶料性能一致。混炼后得到的胶料称为“混炼胶”,其质量对进一步加工和制品质量有重要影响。 混炼常用的设备是开炼机和密炼机。 ①开炼机混炼开炼机混炼的必要条件是根据各种橡胶的粘弹性、松弛时间和转变温度等基本性质,选择合适的辊温(下表),使之处于包辊状态,以便进行混炼。 表1各种橡胶开炼机混炼的适用温度 加料顺序是提高开炼机混炼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加料顺序不当会导致分散不均匀,脱辊、过炼,甚至发生早期硫化(焦烧)等质量问题。原则上应根据配方中配合剂的特性和用量来决定加料顺序,

宜先加量少、难分散者。后加量大,易分散者;硫黄或者活性大、临界温度低的促进剂(如超速促进剂)则在最后加入,以防止出现早期硫化(焦烧)。液体软化剂一般在补强填充剂等粉剂混完后再加入,以防止粉剂结团、胶料打滑、胶料变软致使剪切力小而不易分散。 橡胶包辊后,按下列一般的顺序加料:橡胶、再生胶、各种母炼胶→固体软化剂(如较难分散的松香、硬脂酸、固体古马隆树脂等)→小料(促进剂、活性剂、防老剂)→补强填充剂→液体软化剂→硫黄→超促进剂→薄通→倒胶下片。 对于某些特殊胶料(如硬质胶、海绵胶等),则需采取与上述一般加料顺序不同的混炼方法。 除了辊温和加料顺序影响开炼机混炼质量之外,在操作上尚需注意:填胶容量不宜过多,否则不易混炼均匀,一般合成胶容量应比天然橡胶小一些。在保证混炼质量的前提下,混炼时间应尽量缩短,以防止胶料因过炼而导致物理机械性能下降和影响生产效率。辊筒速度和速比要适宜,既要有利于混合、分散,又不致因生热过快导致早期硫化(焦烧)。 ②密炼机混炼密炼机通过转子、上下顶栓在密炼室中产生复杂的流动方式和高剪切力,使橡胶配合剂和粒状添加剂很快粉碎和均匀分散,是一种高效的混炼方法。但是高剪切力会使物料温度在混炼中迅速上升,一般会达到130℃。这已超过了大多数硫化系统的活化温度,会使胶料发生早期硫化(焦烧)。一般的做法是将大部分物料在密炼机中混炼,然后将胶料从密炼机排放到开炼机上,在开炼机上加硫化剂或超速促进剂。由于开炼机实际上只在辊缝线上对胶料有挤压作用,而提供了很大的冷却面积,致物料的温度降低。在这一阶段加入硫化剂可以避免胶料发生早期硫化(焦烧)。 密炼机混炼方法主要有一段混炼法、二段混炼法、引料法和逆混法: (1)一段混炼法指经密炼机和压片机一次混炼制成混炼胶的方法。通常加料顺序为:生胶→小料→填充剂或1/2→1/2炭黑→油料软化剂→排料。胶料直接排入压片机,薄通数次后,使胶料降至100℃以下,再加入硫黄和超促进剂,翻炼均匀后下片冷却。此法的优点是比二段混炼法的胶料停放时间短和占地面积小,其缺点是胶料可塑性偏低,填充补强剂不易分散均匀,而且胶料在密炼机中的炼胶时间长,易产生早期硫化(焦烧)。此法较适用于天然橡胶胶料和合成橡胶比例不超过50%的胶料。 (2)二段混炼法将混炼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段同一段混炼法一样,只是不加硫黄和活性较大的促进剂,首先制成一段混炼胶(炭黑母炼胶),然后下片冷却停放8小时以上。第二段是对第一段混炼胶进行补充加工,待捏炼均匀后排料至压片机加硫化剂、超促进剂,并翻炼均匀下片。为了使炭黑更好地在橡胶中分散,提高生产效率,通常第一段在快速密炼机(40r/min以上)中进行,第二段则采用慢速密炼机,以便在较低的温度加入硫化剂。一般当合成胶比例超过50%时,为改进并用胶的掺合和炭黑的分散,提高混炼胶的质量和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可以采用二段混炼法。 (3)引料法在投料同时投入少量(1.5~2Kg)预混好的未加硫黄的胶料,作为“引胶”或“种子胶”,当生胶和配合剂之间浸润性差、粉状配合剂混入有困难时,这样可大大加快粉状配合剂(填充补强剂)的混合分散速度。例如,丁基橡胶即可采取此法。而且不论是在一段、二段混炼法或是逆混法中,加入“引胶”均可获得良好的分散效果。 (4)逆混法加料顺序与上述诸法加料顺序相反的混炼方法,即先将炭黑等各种配合剂和软化剂按一定顺序投入混炼室,在混炼一段时间后再投入生胶(或塑炼胶)进行加压混炼。其优点是可缩短混炼时间。还可提高胶料的性能。该法适合于能大量添加补强填充剂(特别是炭黑)的胶种,如顺丁橡胶、乙丙橡胶等,也可用于丁基橡胶。逆混法还可根据胶料配方特点加以改进,例如抽胶改进逆混法及抽油改进逆混法等等。 1.综述

密炼机混炼工艺

1、一段混炼法是指一次性完成所有配合剂的加入而制备混炼胶的方法,常用于制备那些焦烧性能良好、不含或只含少量活性配合剂的胶料。为使混炼中胶料温度不致上升过快,一般在密炼机中进行一段低速混炼。其方法是依次往塑炼好的生胶中加入配合剂(包括填料、操作油、硫化剂、促进剂等)。混炼周期根据胶料特性及转子转速而定。一段混炼时,一般在密炼机结束前约60s内加入硫化剂与促进剂,或是在排料后的下片在开炼机上加硫化剂与促进剂。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加入硫化剂与促进剂,操作时的混炼胶温度必须控制在110度(硫磺与促进剂体系)或120度(DCP硫化体系)以下,以防胶料焦烧,并且要根据不同的硫化体系进行调整。不易分散的配合剂或用量较小的配合剂,通常均可制备成各种母胶颗粒或油膏状混合物,以方便加入并快速混入胶中。 一段混炼法必须严格遵守配合剂的加入顺序、混炼温度、混炼时间等工艺条件的要求,同时还应注意上顶栓的压力及上顶栓在混炼过程中的位置。相对于二段或多段混炼法,节省了每段之间的压片、冷却与停放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混炼胶的制造成本。但前提是对密炼机性能(主要是冷却能力、调速能力和温控能力)要求较高,并且要有足够的混炼时间以达到所要求的分散程度。 一段混炼法缺点是:制备出的混炼胶料可塑度较低(门尼粘度较高),炭黑等配合剂有时不易分散均匀,容易产生焦烧危险,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相对较低。 一段混炼法仅适用于一般用途(硫化速度相对较慢)的混炼胶制备,对于大密炼机应谨慎使用,对于高填充、高粘度或高硬度混炼胶料的制备也要谨慎对待。作为改进,可将密炼机排出的胶料在下片开炼机上充分降温后再加入硫化剂与促进剂。 2、二段混炼法与一段混炼法基本相同,只是不含有硫化剂及活性大的促进剂。首先制成一段混炼胶(通常称为母炼胶),然后下片冷却停放一段时间(一般在16h以上)。为了使炭黑更好地在橡胶中分散,并提高生产效率,通常采用快速(40r/min以上)密炼机来制备一段母炼胶,有时也将母炼胶的制备过程与塑炼过程结合并起来进行。其后的二段混炼是在一段混炼的基础上,再加入硫化剂、促进剂等剩余配合剂进行补充混炼。二段混炼可以在密炼机上进行也可在开炼机上进行。通常采用慢速密炼机或捏炼机进行二段混炼,以便在较低的温度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