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扬州盐商文化

合集下载

从“5W”传播模式浅析影响盐文化影视传播效果的因素

从“5W”传播模式浅析影响盐文化影视传播效果的因素

从“5W”传播模式浅析影响盐文化影视传播效果的因素作者:王梦洁王萍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32期摘要影视行业对盐文化题材的关注为中国盐文化的推广带来了契机。

《中国盐文化》、《扬州盐商》、《命脉》等电视纪录片,以及《大盐商》、《盐亨》、《天下盐商》、《碧血盐枭》等盐商题材电视剧的出现,对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盐文化的影视传播实践取得了较大幅度的进展,理论研究却少有建树,从“5W”传播模式分析影响盐文化影视传播效果的因素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盐文化影视传播“5W”传播模式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Elementary Analysis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alt CultureMedia from the"5W"Mode of CommunicationWANG Mengjie, WANG Ping(Department of Film & TV,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Abstract The concer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on salt culture brings the opportunity for Chinese salt culture. There are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salt culture because of the documentary as "Chinese salt culture ", as "Yangzhou salt merchants" , as " Life line ", and the TV drama about salt merchants as "The salt merchants", as " Salt hero", "The world salt merchants" and "Sweetness in the Salt". Practices of salt culture media has made notable progress,but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lack of success. From the "5W" mode of communication to analyze influence factors of salt culture media is crucial.Key words salt cultur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pagation; "5W" mode of communication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在传播界影响深远。

2021届深圳市沙井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深圳市沙井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深圳市沙井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盐商与扬州文化事业贾行家一般说来,充满铜臭气的唯利是图,会熏染和扭曲高雅的艺术,让社会文化显得庸俗和浮躁,但是,这未必是个真问题。

从艺术从业者的视角看,功利主义会形成诱惑,但并不是强制。

如果被它引诱上了另一条路,只能说是自己不坚定。

扬州盐商对清代扬州的文化和学术发展就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盐商中的很多人,或者附庸风雅,或者是真的爱好、真的内行,但都乐于为文化事业投入大量金钱。

他们这样做最明显的好处是,与士大夫建立关系,可以在主流社会获得名誉。

扬州的书院和学校,都是由盐商们捐建的。

扬州的洪氏家族,从明代开始就是盐商,他们专门建了座“洪园”来款待天下名士。

在扬州好谋生,也是当时书画家们的常识。

因为大批文化人流入,让扬州迅速成了清代文化艺术的基地。

明末清初的书画名家石涛,晚年就定居在扬州。

他当年在扬州还有个特殊的营业项目,就是为盐商们的花园建假山。

按他的设计垒出来的假山,非同凡响。

当时的富翁,都以请到石涛为园林画图为荣。

除了石涛造的假山,清代的扬州园林,还有很多细节追求。

有的能工巧匠模仿济南趵突泉,设计机械,造出了人工喷泉。

园林里会摆盆景。

扬州的盆景是中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有“以方寸之地浓缩天地”的名声。

园林不是还要养金鱼吗?在清代,扬州的金鱼也是贡品。

这种高端化、精细化的需求,会激发艺术创造力。

不只艺术圈,学术界也是如此。

在清中期,扬州本地形成了著名的扬州学派。

清代学术界有“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的说法。

对扬州学派的学者们来说,除了富商的资助,这里还有盐商马氏兄弟这样全国闻名的大藏书家,能为他们提供研究资料。

扬州学派里有个以狂傲著称的学者汪中。

他有一次扬言说:扬州府只有三个学问通的人,还有三个学问不通的人。

通人里,除了他,还有语言学大家王念孙。

那三个不通的人,也都是当时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

浅析“扬州二马”的文学成就

浅析“扬州二马”的文学成就

浅析“扬州二马”的文学成就作者:许丹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徽商自明中期开始兴起,到清朝前期,势力达到顶峰,执商界之牛耳。

在扬州的徽籍盐商,既是明清时期两淮盐商中的主要势力,也是整个徽商的中坚力量。

这些徽商大都具有“贾而好儒”的文化传统,他们亦贾亦儒,结交儒林,热心向学,振兴了扬州的文化事业。

“扬州二马”即是这样的人物。

“扬州二马”指马曰琯、马曰璐兄弟。

马曰琯(1688—1755),字秋玉,又字嶰谷。

马曰璐(1697—1761),字佩兮,又字半槎。

马氏兄弟是安徽祁门人,以业盐居扬州。

“扬州二马”在扬州经商期间,为扬州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自己研习经史文集,旁逮金石字画,俱以诗名。

而且还建小玲珑山馆,藏书刻书,礼遇寒士,慷慨于教育事业。

马氏兄弟二人皆以诗名,在乾隆元年同举为博学鸿词,均未就。

被时人誉为“扬州二马”。

兄弟两人都有很好的文学作品传世:马曰琯的《沙河逸老小稿》五卷,《嶰谷词》一卷,马曰璐的《南斋集》六卷,《南斋词》二卷,此外,由马氏兄弟所编撰的《寒江雅集》、《林屋唱酬集》、《摄山游草》和《焦山纪游集》也有收集他们的诗篇。

马氏兄弟的文学创作时间大致在雍正六年(1728)到乾隆二十年(1755)这二十年间。

马氏兄弟皆以诗名,互为师友,正如陈章所言:“马君嶰谷及弟半查,皆以诗名江左,……当春秋佳日,分吟笺,设佳酌,两君皆垂垂白发,砚席相随,不离跬步,依依然如婴儿之在同室。

”[1]“扬州二马”的诗篇受到了许多文人的好评。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在为马曰琯诗集《沙河逸老小稿》作序时写道:“马兄嶰谷独以古诗、朋友、山水为癖,……具此胸次,发而为诗,溯洄风骚,下上唐宋,回翔于金元明代,斥淫崇雅,格韵并高,由沐浴于古书久也。

”[2]杭世骏对马曰璐的诗篇也是赞赏有嘉:“马氏半查志洁行芳,秕糠一切,太史所谓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细数扬州有哪些文化?

细数扬州有哪些文化?

细数扬州有哪些文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大诗人李白这首清丽明快的诗句,一语道出扬州赏景之妙,使人联想到阳春三月的扬州,一派草木欣欣,莺飞燕语之景,那园林台榭、寺观舫舟、岸畔扬柳、碧波江花,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如同一轴巨幅水墨画,好不美妙!其实,要欣赏扬州美景,又何须等到三月。

如今随着扬州文化的复苏,许多古街区、名园、名人故居、知名的商铺,这些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资源,目前在扬州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历经几千年深淀孕育,扬州已然成了中国文化艺术最经典的审美取向与标准。

大凡讲中国古典文化,似乎少了扬州就不够完整。

扬州已然成了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以说扬州文化成就了扬州的灵魂,处处散发着一种诱人的美。

扬州历史文化扬州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从鉴真大师坚韧不拔的东渡日本传播东方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从隋炀帝的琼花梦,到康熙祖孙同下江南;从文人墨客们的诗词歌赋,到扬州八怪的书画笔墨;从不贪大求洋内敛不张扬的园林景观营造到书画及雕版印刷的兴旺发达都可以看到她的踪影。

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文章太守。

他们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中,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岁岁年年……扬州谚语云“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旧字是代表有文化根基,有历史传承。

扬州人家皆爱书香之气,哪家都没几幅像样的字画、没几件古玩器具及红木家具?其实这表现出的是扬州有知识有文化的文人雅士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

扬州作为一处文化磁场,吸引着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扬州,早已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扬州美人文化说到扬州美景,不得不提扬州的美人。

调和百味 促进和谐——全国盐文化研讨会纪要

调和百味 促进和谐——全国盐文化研讨会纪要
2 关于制盐工艺与用盐饮食文化 人类数万年的用盐历史积累了深厚的制盐工艺文化和用盐饮食文化 , 扬州盐商则把用盐艺术推向
了极致 , 他们还著有《 北砚食单》 《 、调鼎集》 等。东台市政协程可石将海盐与泉盐 、 井盐 、 池盐 、 泽盐 、 崖
盐、 渠盐 、 湖盐等诸种不同的制盐工艺做了比较 , 指出它们共 同构成我国盐文化的体系, 同时又显示出各 自 个性特征。扬州大学教授 、 营养学专家毛羽扬先生 的《 食盐 的营养调味作用及产品 的更新换代》 一文 从营养学的角度仔细分析 了食盐的化学成分及指标 , 建议人们应摄人的总量。他将 目前市场上的低钠 、 高钾 、 富硒 、 加碘等保健盐的功效也作了分析 , 提出了更新换代的各种建议 , 如加锌 、 加铁 , 以及制作柠檬
— —
全国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研讨会纪要
编者按 :盐乃百味之宗。烹制千蔬, 调理万筵, 唯盐不可或缺。人类在 用盐的历 史长河中积 累了丰厚 的盐文化 , 而
盐文化则为和谐社会构建做 出 无可替代的 巨大贡献。为了 光大盐的用途, 扬盐文化传统 , 0 年 1 月2 弘 2 5 O 7日至 1 0 1
月 1日, 在江苏省扬州、 东台召开 了“ 国盐 ̄4N- 全 t 讨会” 。会议 由 中国商业史学会 、 扬州大学、 江苏省 东台市人 民
味、 芝麻味、 香菇味等食盐的办法 。黄炜炜《 清代两淮盐商与扬州饮食》 介绍 了盐商“ 家庖” 烹制炒豆腐 、 走炸鸡、 拌鲟鳇 、 没骨鱼 、 马鞍乔 、 螃蟹面 、 梨丝炒肉等名肴 , 指出这正如朱 自清所说 :味道鲜美 , “ 颜色也
清丽悦 目” 。蔡健 、 张渊分析了清代两淮盐商的饮食消费所体现的文化 。 3 关于 盐文化 在 中华 文明发展 过 程 中的作用

扬州园林的历史沿革与文化探索

扬州园林的历史沿革与文化探索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35扬州园林的历史沿革与文化探索◎周文宜摘要:文章通过研究扬州园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与变迁,总结其在历史必然性下求异、兼容并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扬州园林与历史文化的联系,探究其对当代城市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扬州园林;园林历史;扬州文化扬州园林源远流长,地方特色鲜明。

研究扬州园林的历史沿革及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对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扬州园林的发展历史据《左传》记载,扬州建城于公元前486年,距今已有2500年之久。

其良好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促进了扬州园林的发展,在我国古典园林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扬州园林史通常分为六个阶段:起始期、发展期、成熟期、鼎盛期、衰落期和复兴期[1]。

(1)起始期。

汉朝时,古扬州作为都城被称为“广陵”,初期的园林仅是宫苑,如刘建章台宫、吴王长洲苑等;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园林和官衙园林兴起,以山水风格为主,扬州刺史徐湛之于城北建造的“起风亭”是扬州最初的官府造园。

(2)发展期。

隋朝时,隋炀帝三巡江都,兴建离宫别苑,其修建的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由此扬州的皇家园林发展至顶峰。

唐朝时的扬州,水网遍布,交通占据极大优势,城市富庶,号称东南第一大都会。

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官署园林共同发展,大明寺、木兰院等寺观园林留存至今;私家园林中,以周济川别墅为代表,文人园林风格突出写意。

宋朝时,扬州园林建造整体减少。

北宋以官署园林为主;而南宋时的扬州受宋金交战侵扰,少有造园。

宋朝遗留的官署园林平山堂现为扬州名胜之一。

元朝时,扬州经济水平有所衰退,官署园林稀少,私家园林有居竹轩、菊轩等。

受元朝书画平远淡泊的影响,园林风格也趋于平淡,题材单一,山平水静,但意境犹在。

(3)成熟期。

明朝中后期,盐法施行,扬州经济开始恢复。

江南地区造园兴盛,匠人技艺成熟,扬州私家园林影园、于园为该时期成熟园林的代表。

清初,承明代园林余韵,扬州园林追崇自然与意境的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著名园林有片石山房、休园、依园等。

文化扬州

文化扬州

未来发展战略
• (一)优化扬州城市旅游消费结构 (二)推进“三把刀”休闲产业的市场化 (三)扬州旅游业与休闲服务业协调发展 的要素分析
宣扬扬州 文化的建议
扬州八怪纪念馆
了一 新的 扬 不代 构一 州 朽新 图批 八 的画 新具 怪 功风 ,有 ” 业, 技创 是 为 法新 清 中 新精 代 国 的神 活 书 艺的 跃 画 术画 在 艺 作家 扬 术 品, 州 发 开以 画 展 创其 坛 立 了立 上 下 意
`
扬州交通发展情况
2005年,润扬大桥开通 2006年,扬州火车站开通 2012年,扬泰飞机场建成 2013年,扬州高铁投入建设中

扬州经济发展现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扬州旅游业自1995年以来,取得的了令人瞩目 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旅游业总体发展情况、国际国 内旅游的人数、旅游收入、旅游创汇都取得了长足 的发展。但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仍以传统观光旅游 为主。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尤其“住”、“购” 两项成为发展的制约瓶颈。旅游市场运行不甚规范, 旅游企业盈利能力差。旅游业投资主体单一,民营 资本介入较少。旅游解说系统不够完善,从业人员 素质尚须提高。
扬 剧

扬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原名“维 扬戏”,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 徽部分地区。它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 “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 歌小调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
花鼓戏

是扬州民间逢年过节群众性娱乐的一种表演形式;香火戏, 是通过祈神赐福活动,配以大锣、大鼓等乐器进行表演的戏 剧。20世纪初,扬州民间花鼓戏逐渐从自娱发展到唱堂会, 先后组班到上海、汉口等地演出。地点有农村转向城市,观 众由乡民转为市民,演出性质有庙会自娱转向营业性、经常 化,这就使得原有的剧目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演出需要。于是, 花鼓戏顺理成章,开始大量吸收清曲曲牌和曲目。花鼓戏的 内容和形式也由此而令人耳目一新。鉴于唱腔细腻,又以丝 竹伴奏,所以俗称“小开口”。

浅析两淮盐商衰败的原因

浅析两淮盐商衰败的原因

浅析两淮盐商衰败的原因作者:方晔来源:《卷宗》2018年第34期盐业行商历久。

自宋初,行类似“开中法”①,商人在“输粟塞下”或“京师”时,可“增其置令江淮、荆、湖给以颗末盐”,“优其值给江淮茶盐”,因盐利丰厚,“商旅皆愿得盐”②。

元代,扬州始设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成为两淮盐业运营中心,舟车辐辏,万商云集,正所谓“扬州繁华以盐盛”。

清康雍乾三朝,扬州盐业达历史顶峰,如乾隆三十七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世界32%,而扬州盐税占全世界经济总量8%。

两淮盐商财力雄厚,富可敌国,汪崇筼先生《乾隆朝徽商在淮盐业经营中的获利估算》,仅乾隆朝盐商实得利润12427.947万两,年均实得利润207.13万两。

两淮盐商浚河筑堤,资助亭灶,巩固两淮盐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治坏道,葺废桥,修码头,使经历明末清初浩劫的扬州城重现繁华盛景。

同时却又“夸奢而斗靡,居处饮食服饰之盛甲天下”③。

作为封建政府特许专卖的商人群体,两淮盐商专营盐业的丰厚利益,自然被重重机构和各级盐官视作可啖之物。

两淮盐商要缴纳激增的税课,应付频繁的捐输,承受各级官吏敲诈盘剥。

终于,随着资本主义冲击,在嘉、道年间,两淮盐商盛极而衰,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1 课税激增盐课岁入是历朝历代除田赋外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

两淮盐业记载可上溯西汉吴王刘濞“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④。

“自唐注意东南,东南尤重江淮”⑤。

明清时期,两淮盐业达于极盛,“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⑥,顺治、康熙极为关注盐课收入,“盐课钱粮,关系军国急需”,“盐课关系国赋,最为紧要”⑦。

明代沿袭的“淮南北正纲引课银”“原只九十余万两”,清初新增正课款目,“亦只一百八十余万两”,到乾隆中,“已及四百余万”⑧,到咸丰三年(1853年),“两淮盐课,正杂各项,每岁共银六百余万两”⑨。

盐课迅猛增长,大大加重盐业成本,盐商为求财富,只有另辟蹊径,通过“捐输”依附封建势力。

2 捐输频繁两淮盐商受徽州文化影响,具有传统的政治抱负,虽富而“交通王侯”,对官职仍“心窃慕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扬州盐商文化
明清时代,扬州是两淮盐运集散中心地,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盐商的招纳了全国各地的温柔学者聚集扬州。

在此期间,扬州文人雅集精彩纷呈,连绵不断,两淮盐商对扬州的人文、对扬州的建筑文化及对扬州的饮食文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促进和推动诗文创作乃至我国文化事业的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扬州盐商文化
一、两淮盐商文化的概述
1.两淮盐商文化的概念
两淮。

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称为淮南,淮河以北称为淮北。

盐业史所述两淮指淮河入海口的海盐产区,南至浙江,北接山东,位于黄海之滨,大概在江苏东部。

民谚云“两淮盐,天下咸”,“自古两淮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

两淮盐商。

以扬州为中心处于江苏沿海淮河南北的盐场,是清朝十一大盐场之中占地面积最大、课税最重、行销地域最广、报效银两最多的盐场。

通俗讲的两淮盐商指明清至民国初在两淮经营盐业的商人群体,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五六百年。

盐商文化遗迹。

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汇总,在这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之中,盐业文化占据了一席之地。

盐商文化遗迹是饱含古代盐商文化元素纵多实体载物,如盐商的私家园林、住宅、寺观庙宇、行宫衙署、祠堂及遗址碑刻等。

2.两淮盐商文化遗迹形成背景
两淮盐业兴起时,依靠朝廷的恩宠和地方的庇护的两淮盐商富可敌国,成为了中国社会最显赫的阶层之一,控制着关乎国计、民生、军需的盐业经济命脉,对地方的经济德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渐渐的成为经济的操作者,在两淮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两淮盐商获得财富之后,将一小部分用于再生产,除了部分用于报效朝廷、贿赂官府之外,其余的就是用于挥霍享受。

对两淮的文化内涵(包括园林建筑艺术、学术文化、书画文化、戏曲文化、教育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及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兴盛起了很大的作用。

两淮盐商推动了两淮地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扬州等历史文化名城格局的形成,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留下来众多的两淮盐商文化的名胜和遗迹。

二、两淮盐商对扬州文化的影响
1.两淮盐商对扬州人文的影响
由于盐商对教育的重视,清代的扬州人才辈出,扬州府进士总数达到348名,11名一甲进士,扬州成为国内重要的文化中心。

扬州的文化教育的高度发达,同时扬州是两淮盐业中心,巨大的财富聚集于扬州,引起了更多五湖四海的文人的向往。

《书画所见录》曾描述:“海内文士,半集淮扬”。

众多的文人在扬州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盐商的慷慨投入。

正是扬州盐商对诗人、书画名家作品的喜好,利用他们的财富收买书画,成为了扬州书画名家的创作的经济动力,这也同时促成了扬州书画市场的形成。

当时的文人多欲借助盐商的资本而有所建树,而盐商亦“喜招名士以自居”。

由于盐商雄厚的财力、盛情邀请、真诚相待、大量藏书及舒适环境等多方面原因,使得盐商的身边聚集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其中有众多的名盛一时的诗人、画家、学者。

正是由于盐商的召集和资助,使得他们在一种无忧无虑的舒适环境中创作与生活,因而扬州也出现了自己的学派和画派,人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扬州形成了与其经济相称的文化中心,涌现了大批流传千古的作品,成为了扬州的宝贵历史人文财富。

昔日的文化丰碑和几百年形成的文化沉淀至今依旧影响着扬州文化的前进,成为扬州建设文化名城的人文基础。

2.两淮盐商对扬州建筑文化的影响
明中叶至清一代,在扬州所建相当大部分园林是两淮盐商经济富足的产物。

如《扬州览胜录》中所述“时值海内承平,物力丰富,两淮盐业又适当极盛之时,故各大商家不惜糜千万巨金,争造园林”。

可以说,两淮盐商的雄厚资本造就了清代的扬州园林的登峰造极。

乾隆皇帝也惊叹道:“盐商财力之伟哉!”两淮盐商建造园林的目的主要是供自己的游赏玩乐,当然同时也存在部分园林用于公益事业。

扬州有很多园林及名胜,为盐商修筑或居住。

如安氏园是乾隆年间大盐商安麓村的宅园;净香园是两淮总商江春所筑,位于瘦西湖内莲性寺的白塔,亦由他集资而建;个园为嘉庆两淮商总黄至筠于寿芝园故址该筑而成;别圃为歙县富商黄履昂构造。

还有郑氏影园、程氏筱园、黄氏趣园、亢氏亢园、安氏约园、包氏棣园、江氏康山、汪氏九峰园等。

多处园亭仿作宫式、京式,以取悦乾隆帝,并夸其富比皇家、极尽人间最高享受。

盐商园林中有不少建筑一反文人园遵奉雅朴、不尚高大,体量宏伟高大。

相比而言,盐商比官宦文人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少很多,他们开天下风气之先,大胆慕求西方异域的造园风格,争奇斗艳,以邀赏于乾隆帝,夸富于社会。

扬州盐商园林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朵奇葩,池台之精,不可胜纪。

袁枚在《扬州画舫录》作序盛赞道:“其壮观异彩,顾、陆所不能画,班、杨所不能赋也。

”盐商园林奇思妙想,集典雅朴实、宏利奇巧于一身的独特风格,是盐商发家后夸富求名心态的充分表露。

盐商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审美观。

综览两淮盐商营建的园林,其形象展示了扬州园林注重“厅堂为主”的格局,精用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充溢着书卷气息,曲径通幽、别有天地等扬州园林基本特色和精湛造园艺术。

盐商园林丰富了名城具有深厚而独特人文景观的内涵,亦形成扬州今天的城区格局、地位及规划其发展方向,创国家一流旅游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3.两淮盐商对扬州饮食文化的影响
两淮盐商在饮食方面求精求奢,追求味觉和视觉的享受,着重饮食的规模、排场,关注菜色的新颖和食具的精美,扬州盐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并对扬州饮食乃至淮扬菜系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促使扬州菜点日趋精致,盐商在饮食上奢靡消费推动厨师们在厨艺上精益求精。

清代扬州民间百姓也崇尚饮食,《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了许多民间百姓家著名的家常菜:“烹饪之技,家疱最胜。

如吴一山炒豆腐,田雁门走炸鸡,江郑堂十样猪头,江南溪扮鲟鳇,施胖子梨丝炒肉,张四回子全羊,汪银山没骨鱼,江文密蛼鳌饼,管大骨董汤、紫鱼糊涂,孔讱庵螃蟹面,文思和尚豆腐,小山和尚马鞍桥,风味皆臻绝胜”。

正是在盐商饮食消费的推动下,扬州菜点愈加精致,乃至名扬天下。

加速了扬州饮食“兼具南北饮食之风”之特点的形成。

两淮盐商多是外地流寓此处而最终著籍,他们带来各自原产地烹饪技艺和饮食习俗,而且盐商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最求新奇,善于融合异地时尚特色。

参考文献
[1]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5(2):76-80.
[2]黄成.从扬州盐商文化看文化经济学伦理的本土化建设途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5):81-85.
[3]刘瑞新,孙功达.盐商和扬州的人文盛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1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