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扬州盐商的社会影响

合集下载

盐商在扬州扮演的社会角色

盐商在扬州扮演的社会角色

盐商在扬州扮演的社会角色人类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各色人等都要登台表演,精彩纷呈,目不暇接,人类社会呈现斑斓异常的多彩世界。

历史学研究理论中,有一种叫做角色论,就是把历史人物、社会群体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他们的言行,探究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从而给出恰当的、公正的历史评判。

盐商在扬州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代扬州发展历程中,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盐业与盐商,二是运河(隋唐运河、南北大运河),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使扬州流动、活了起来,至18 世纪达到了她的鼎盛,成为当时国内最为富庶与繁荣的商业城市之一。

本文试从社会角色这一视角,探讨扬州盐商扮演的社会角色,分析其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一、时尚消费的引领者古代扬州历来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会,汉唐是如此,明清更是这样。

唐代“扬一益二”,扬州位列国内第一。

入清后,占盐、漕、河三大有利条件,商业经济更为繁荣,富商大贾鳞集麋至,成为商贾之所萃。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60 云其“陈肆其间,易操什一起富”。

《孔尚任诗文集》卷2 亦云:“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

朱桔黄橙香者橼,蔗仙糖狮如茨比。

一客已开十丈筵,客客对列成肆市。

”扬州为全国闻名的商业都会。

“到19 世纪初,全世界有10 个拥有50 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6 个,即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扬州排名第三位,其商业经济发展可想而知。

扬州城内,百业兴旺,门类齐备的店铺林立,商业行业众多,各色南北货物,从一般百姓日常所需的物品到上层人物所需的商品,无不应有尽有,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消费需求。

“扬州繁华以盐盛”,盐业是扬州商业的支柱行业。

两淮是全国最大的海盐产区,盐产量最高,行销国内6 个省区,盐务机构两淮巡盐御史和盐运使司均设在扬州。

经营盐业的盐商拥有巨额盐业资本,明宋应星称万历时有3 000万两,清汪喜孙估计为7000-8000 万两,扬州盐商发展成为全国三大商业资本集团之一。

他们每年上交给政府的盐税,据王庆云《石渠余记》记载,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全国额盐税730 余万两,而两淮盐商为335 万余两,占44.7 %。

浅论扬州盐商饮食之风

浅论扬州盐商饮食之风

浅诚励H盐商饮食之风盐为百味之首,它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盐的购销历代多为具有垄断特权的专商经营,利润极高。

特别是明万历年间开始实行纲盐法,规定凡纲册上列名的商人可世代继承食盐运销权,无名者不得行盐,使得中国盐法史上的商人专卖制得以出现。

扬州一带,向为淮南大宗食盐及部分淮北盐集散和转运行销的枢纽。

因此,扬州盐商成为封建王朝特许的包销商人,他们几乎垄断了食盐的运销,积累了巨额的商业资本。

这些盐商富殍王侯,他们在饮食上甚为挑剔,不断求奢、求精、求雅,这种对饮食的过分追求虽然并不值得大力提倡,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在客观上丰富了扬州的饮食文化。

1扬州盐商的饮食特点盐商是扬州历史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别是明清时期,他们在饮食方面亦俗亦雅,奢侈浪费,自成一派,形成了独特的扬州盐商饮食文化。

1.1 规模盛大,排场奢华扬州盐商实力雄厚,无论是家宴还是招待文人名土或接待官员,场面都十分盛大。

李斗在《扬州画舫录》第六卷载:“初,扬州盐务,竞相奢丽,婚嫁丧葬,唐室饮食,衣服舆马。

动辄费数十万。

有某姓者,每食,庖人备席十数类。

临食时夫妇并坐堂上,侍者抬席置于前,自茶面荤素等色,凡不食者摇其颐,侍者审色则更易其他类。

”[1]家宴即如此,要准备十多席,随时准备撤换,更不论招待外宾了。

一斑可窥,扬州盐商的饮食排场甚大、甚奢。

扬州盐商的奢华对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也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明万历《扬州府志》载:“扬州饮食奢华,市肆百品,夸视江表。

”清康熙《扬州府志》又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馈之盛,扬州为最。

民间或延贵客,陈设方丈,伎乐杂陈,珍镣百味,一筵费数金。

”文中虽未提及民间宴席的具体菜肴,但不难想象其品类之丰富、菜式之精美、场面之壮观。

由此可见,扬州盐商饮食规模之大、排场之奢难有与其媲美者。

1.2 选料精细,菜式新奇扬州盐商菜对材料苛刻挑选、对做工求精求细,菜肴融会贯通且极具创造力。

扬州盐商之食绝不只求排场奢华,其食选料之精、做法之奇也是鲜有能及者。

谢永平:元代两淮盐业与扬州城市的繁荣

谢永平:元代两淮盐业与扬州城市的繁荣

元代两淮盐产量最高 ,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
·94 ·
的地位 。元文宗天历年间 (1328~1329) ,全国产 盐 25614 万余引 ,其中两淮最多 ,达 95 万余引 ,占 全国的 37 % ,其次是两浙 ,50 万引 ,只及两淮的一 半 。《( 元史·食货志二》) 由于盐课收入与盐产量 是相适应的 ,两淮的盐课收入也要占到全国盐课 收入的 37 %。而盐课收入在元政权的全国财政 收入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 (1292) ,盐课收入约占元朝货币收入的 60 %左右 。 天历二年 (1329) ,盐课收入占元朝财政收入中钱 钞部分的 80 %左右 。[1] (p. 491) 由此可见 ,两淮盐课收 入在元朝财政岁入中的重要地位 。
收稿日期 :2001 - 10 - 11 作者简介 :谢永平 (1965 - ) ,男 ,安徽无为人 ,扬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史学硕士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
·93 ·
盐运司的下属机构除盐场外还有批验所和盐仓 。 两淮盐司在真州 (江苏仪征) 、采石 (今属安徽马鞍 山市) 分别设置批验所 ,每个批验所分别设立提 领 、大使 、副使各一人 ,负责批验盐引 ,只有经过批 验的盐才能运输发卖 。两淮各盐场所产之盐 ,原 来在场中贮存 ,弊端甚多 。成宗大德四年 (1300) , “淮东扬州 、淮安地面 ,以远就近 ,分立六仓”,集中 贮存 ,每一盐仓收贮若干盐场的额盐 。元政府还 组织了专门的运盐纲船负责将各盐场生产的盐运 到指定的盐仓 。两淮盐场“通立四十纲 ,每 (纲) 设 官一员”《( 元典章·户部八》) 。

南宋德 二年即元朝至元十三年 (1276) ,元 军占领扬州 ,扬州从此归元政权统治 。就在这一 年 ,元廷在扬州设置江淮行省 (又称扬州行省或淮 东行省 ,曾二度改称江浙行省 ,徙治杭州) ,主要统 辖两淮 、两浙地方 ,相当于今天的江苏 、安徽 、浙 江 、上海及江西的一部分 。至元二十八年 (1291) 十二月 ,改江淮行省 ,扬州属河南行省 (治汴梁 ,今 开封) 管辖 。至正十二年 (1352) 闰三月 ,又于扬州 置淮南 、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辖治今江苏 、安徽 、湖 北东部长江以北地区 。行省之下 ,元朝在扬州设 淮东道宣慰司 ,分管扬州 、淮安两路及高邮府军民 事务 ,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的大部分 (不包 括徐州市及宿迁市的部分地区) 及安徽的一部分 地区 。宣慰司下设扬州路总管府 (有时直属行省) 领有真 、滁 、通 、泰 、崇明五州 。元朝时 ,扬州一直

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一、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的贡献城市的魅力在于个性。

扬州城市的魅力在于文化,个性的文化。

扬州处在南北走向的运河与东西走向的长江交汇点上,凭藉其地理区位的得天独厚,营造出一代又一代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兴盛景象。

专家认为,正是由于山西商人和新安商人在财力上的支持,扬州才在文化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其实除晋商、徽商的功劳,其他地方的商人也愿意在扬州投资赢利。

扬州的文化成就得益于它对四面八方的人才与文化的吸纳,得益于扬州文化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

在家族聚居的传统乡土社会,封闭保守是其文化特征,兼容并包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但是扬州正是以交流融合为其文化特长,它就像吸纳百川的大海,源源不断地吸收着各地的文化资源,加以融会冶炼,从没有中断和消亡,使之传承、发展、弘扬,彰显出个性,而独树一帜。

扬州是风光秀美的风景城,自然曲折的脉脉清流,秀石叠砌的池沼假山,鳞次栉比的楼阁亭台,城闽清梵的庵观寺庙,集北方妙景之雄,兼南方佳境之秀,成为“淮东第一观”,竹西最佳处。

扬州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钟灵毓秀之地引动多少文人雅士云集寻胜,雄姿英才荟萃探幽,吟诗作赋,留下多少歌咏扬州佳景的华章;拈毫挥翰,作成多少描摹古城风韵的书画;孜矻探求,写就多少研究古代文化的专著。

运河碧水是滋养骚人墨客的甘甜乳汁,“烟花三月”又平添古城名邑的无限风韵。

地以人名,文因地著,文地交辉,使“人天美景不胜收”。

扬州是博大精深的博物城,笔补造化的书法艺术,神似取胜的国画艺术,气韵生动的雕塑艺术,五彩缤纷的工艺美术,淳朴深厚的风俗民情,奥博罕见的典籍收藏,古色斑斓的雕版印刷,乡土气息的戏剧曲艺,巧夺天工的园艺技术……这些异彩纷呈的艺术门类,扬州皆代有创新,独领风骚。

扬州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城,扬州屡经风云变幻,饱览人间沧桑,才迎来了今天的普天同庆、莺歌燕舞。

扬州的街头巷陌,处处流传着英雄感天动地的传说;邗城的古壁残碑,时时回荡着历史深沉悠远的回音。

古代中 国的盐业对经济有何影响

古代中 国的盐业对经济有何影响

古代中国的盐业对经济有何影响在古代中国,盐业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产业,对经济产生了深远且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盐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无论贫富贵贱,每日都有一定的需求。

正因如此,政府能够通过对盐业的控制和管理,征收高额的盐税,从而充实国库。

在许多朝代,盐税收入在国家财政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例如,汉武帝时期,由于对外战争频繁,财政支出巨大,于是大力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通过垄断盐业的生产和销售,获取了巨额的财政收入,有力地支持了当时的军事行动和国家建设。

其次,盐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盐业的生产和销售需要庞大的运输网络和商业渠道。

盐的产地相对集中,而需求却遍布全国各地。

为了将盐运送到各个地区,催生了发达的运输业和商业流通体系。

商人纷纷参与到盐业的贸易中,形成了专门的盐商群体。

这些盐商在盐业贸易中积累了巨额财富,他们的商业活动不仅带动了盐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盐业运输工具的制造、仓储设施的建设等,还促进了其他商品的流通和贸易,推动了整个商业经济的繁荣。

再者,盐业的生产带动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

为了获取盐,需要各种生产工具和技术。

比如煮盐需要大型的煮盐器具,晒盐需要特定的晒盐场地和设施。

这就促进了冶铁、陶瓷等手工业的发展,为这些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同时,盐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改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盐业还对人口的流动和城市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由于盐业产地的集中性和盐业贸易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盐业产地和盐业贸易中心聚集。

这些地方逐渐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镇甚至大城市。

例如,江苏的扬州在历史上就是因为盐业贸易的发达而成为繁华的城市。

人口的聚集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服务业、手工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此外,盐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和布局。

为了满足盐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部分农民可能会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盐业相关工作。

同时,由于盐业贸易带来的财富,一些盐商可能会投资购买土地,从而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方式。

浅析扬州盐商文化

浅析扬州盐商文化

浅析扬州盐商文化明清时代,扬州是两淮盐运集散中心地,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盐商的招纳了全国各地的温柔学者聚集扬州。

在此期间,扬州文人雅集精彩纷呈,连绵不断,两淮盐商对扬州的人文、对扬州的建筑文化及对扬州的饮食文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促进和推动诗文创作乃至我国文化事业的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扬州盐商文化一、两淮盐商文化的概述1.两淮盐商文化的概念两淮。

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称为淮南,淮河以北称为淮北。

盐业史所述两淮指淮河入海口的海盐产区,南至浙江,北接山东,位于黄海之滨,大概在江苏东部。

民谚云“两淮盐,天下咸”,“自古两淮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

两淮盐商。

以扬州为中心处于江苏沿海淮河南北的盐场,是清朝十一大盐场之中占地面积最大、课税最重、行销地域最广、报效银两最多的盐场。

通俗讲的两淮盐商指明清至民国初在两淮经营盐业的商人群体,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五六百年。

盐商文化遗迹。

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汇总,在这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之中,盐业文化占据了一席之地。

盐商文化遗迹是饱含古代盐商文化元素纵多实体载物,如盐商的私家园林、住宅、寺观庙宇、行宫衙署、祠堂及遗址碑刻等。

2.两淮盐商文化遗迹形成背景两淮盐业兴起时,依靠朝廷的恩宠和地方的庇护的两淮盐商富可敌国,成为了中国社会最显赫的阶层之一,控制着关乎国计、民生、军需的盐业经济命脉,对地方的经济德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渐渐的成为经济的操作者,在两淮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两淮盐商获得财富之后,将一小部分用于再生产,除了部分用于报效朝廷、贿赂官府之外,其余的就是用于挥霍享受。

对两淮的文化内涵(包括园林建筑艺术、学术文化、书画文化、戏曲文化、教育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及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兴盛起了很大的作用。

两淮盐商推动了两淮地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扬州等历史文化名城格局的形成,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留下来众多的两淮盐商文化的名胜和遗迹。

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摘要扬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其中,扬州盐商作为扬州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扬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包括推动扬州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国家形象等方面。

关键词扬州盐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理念、传承与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凝聚力、国家形象1. 导言扬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扬州盐商作为扬州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扬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从推动扬州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进行阐述。

2. 推动扬州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扬州盐商作为扬州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凝聚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扬州盐商的保护和开发,可以推动扬州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扬州盐商的历史渊源和商业文化特点,可以作为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传承。

通过对扬州盐商的研究和展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扬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而传承和弘扬扬州的优秀传统文化。

3. 促进经济发展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

扬州盐商具有深厚的商业背景和商业智慧,对于扬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扬州盐商的保护和开发,可以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商业创新,推动扬州经济的发展。

同时,扬州盐商作为扬州的文化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带动旅游业和商业发展,促进扬州的经济繁荣。

4. 增进社会凝聚力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增进社会凝聚力方面。

扬州盐商作为扬州的传统行业,承载着许多民族和社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纽带。

通过对扬州盐商的保护和开发,可以引发社会共鸣和认同感,增加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试析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

试析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

试析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

盐商在明清时期是扬州的重要经济力量,他们的经济活动对扬州文化的繁荣和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经济、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

首先,盐商在经济上对扬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的盐业是扬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盐商则是盐业的主要经营者。

盐商通过盐业财富的积累,成为当时社会的富豪,他们不仅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还拥有地理、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

这些富商大贾对扬州的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扬州商业文化的发展。

盐商的财富和影响力使得扬州成为当时商贾云集之地,吸引了大批商人、文化人和艺术家涌入扬州,从而促进了扬州文化的繁荣。

其次,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体现在文化交流和文化赞助方面。

盐商们的财力雄厚,使得他们能够资助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们积极追求艺术和文化的成就,慷慨解囊资助书画、文学、戏曲等艺术家的创作。

例如,盐商为扬州的书院、庙宇、道观等建筑提供资金,让扬州的文化场所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繁荣。

他们还举办文化活动,如舞会、音乐会、文艺演出等,为扬州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盐商的资助和支持也为扬州的学术进步提供了动力。

盐商们扶持一批儒学大师,包括当时知名的文人范仲淹、刘安、朱沛等,为扬州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盐商们还积极培养和资助一大批才子佳人,如王士禛、周文矩、文徵明、俞大猷等,他们是扬州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促进了扬州文化的繁荣。

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两个方面。

盐商们不仅积极资助老牌文化传统的继承,如儒家学说、古代经典的研究和传承,同时他们也推动了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慷慨解囊资助文人学士进行学问研究,支持新学派的兴起。

盐商们追求效益和创新,也带动了扬州文化的变革。

扬州的文化繁荣和盐商的商业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非学位课程试卷专业学科教学(历史) 方向考试科目扬州地方文化第一学期研究生姓名李艳学号MZ(12008)考试成绩导师评语:导师签字年月日试论扬州盐商的社会影响社会发展学院学科教学(历史) 李艳(MZ12008)摘要:在古代扬州历史上, 盐业始终是一个支柱产业, 它直接影响到扬州城市的发展。

形成于明中叶衰落于清末民初的盐商曾在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巨大影响。

清朝时期,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4左右,对扬州经济作出重大的贡献,同时孕育出扬州书院、扬州八怪、扬州园林等知名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又铸造了扬州盐商的人文精神,推动了盐业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扬州盐商;政治影响;经济;儒商;青楼文化;园林一、盐商起源与发展“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2100年前的西汉吴王濞时期。

“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而从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

唐代后期统治者鉴于相对稳定的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因而重视东南海盐生产,其重臣良吏第五琦、刘晏相继担任盐铁使,先后制定榷盐法和整顿盐法,整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尤以刘晏的改革破除积弊,简化盐税征收办法,减轻了商人负担,促进了盐的流通,两淮盐区食盐生产的极大发展奠定了它在全国食盐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而自明嘉靖、万历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开始了新的振兴,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

明代万历年间进行盐制改革,新的盐法制纲盐制的推行,使盐商们携家带口驻足扬州,扬州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扬州盐业经济又步入一个重要阶段。

清承明制,清政府尤给予盐商种种优惠,盐业获利丰厚,积聚了大量商业资本,两淮盐商“以盐富”,因而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显赫,形成为除广东行商、山西票商以外全国又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

清代中叶,扬州更是两淮盐漕运输的一大都会,设有两淮盐漕察院和两淮盐运使司,众多盐业商总寓居其地,财力人力物力之厚,富甲天下。

清代两淮有30个盐场,所产之盐集中到扬州,行销苏、皖、赣、湘、鄂、豫六省,皆富饶地区。

扬州位于长江、运河交汇点上,清廷设两淮巡盐御史衙门和两淮盐运使司衙门于此,前者由皇帝心腹主持,后者由三品大员开府。

据《两淮盐法志》,乾隆间两淮每年食盐吞吐量为1525900余引(每引一般为300~400斤),成为康乾盛世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扬州盐商的私人财产亦很庞大,堪称富可敌国。

盐商大户主要有陕帮、晋帮、徽帮,并在清代迎驾“以布衣上交天子”,(道光《歙县志》卷9)。

高宗目睹江春实力,惊叹:“盐商之财力伟哉!”其时“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

乾隆37年国库总资产为780余万两白银,两淮盐商的总资产,亦达7000~8000万两。

汪喜孙《从政录》卷2、《姚司马德政由叙》、《扬州画舫录》和若干著述,对两淮盐商与扬州经济息息相关的状况及盐商所操盐业曾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揭示。

嘉庆、道光以后,两淮盐业急剧衰落。

两淮盐商走向衰退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既缘于盐商本身大量奢侈性的消费造成入不敷出,又由于封建官府的无厌搜括,盐引制的弊端和盐业制度的变革,鸦片输入的冲击,社会动荡的打击,海岸线的东移等多种社会和自然因素的交织。

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纲盐制所赋予的世袭和垄断权利的取消。

两淮盐商“属于一种封建性的商业资本,由于脱离了生产过程而极其游移不定,一旦封建专卖权利被剥夺,它就必然变成无本之木,而趋于衰亡”。

清朝道光年间,随着政局颓败,盐业凋敝,内外交困,税课无着,清政府不得不结束同两淮盐商的漫长蜜月,忍痛放弃盐专卖制度。

两淮盐商终于全面破产了。

二、盐商与封建政府的关系两淮盐商是清政府的财源所系。

乾隆年间,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辖3个分司,23个场。

在当时全国的11个盐区中,两淮盐区为最大,产量也最高。

每年运销170万引左右,几占全国所有盐区额定行盐总数的1/3。

其销地最广,包括鄂岸武昌、汉阳、黄州、德安、襄阳5州,湘岸长沙、岳州、常德、衡州4府及澧州,赣岸南昌、饶州、南康、九江、建昌等10府,皖岸安庆、池州、太平、宁国4府,及和州、江宁府7县,扬州及高邮、宝应、天长、泰兴等地都是淮盐额定销地。

如此两淮盐商每年可赚银约1500万两,上交盐税约600万两,占全国盐课60%左右。

据孔鼎臣《论盐》中统计,也可看出两淮盐商行盐总额和上缴政府课银占全国应缴份额的比重均相当大。

清中期时全国9个主要产盐区共额定行盐总数为540万引,淮南淮北额引为168万余,约占31%;全国盐课总额为982万两税银,两淮课银为607万两,约占62%。

“盐课居赋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足见其盐业经济“损益盈虚,动关国计”。

(李发元《盐院题名碑记》)国家每有重大军事行动,或大灾大赈,或河防工需,或巡幸典庆,扬州盐商以“捐输”、“报效”为名,向封建政府提供几十万,甚至数百万银两。

自清初开始,在清兵攻占扬州城后,扬州盐商汪文德,为了自身的利益,带领其弟汪文健亲自至豫亲王多铎军营中,拿出了三十万两白银稿赏清军。

再如大盐商江春,“嗣为商总,系两淮盛衰者垂五十年。

乾隆中,每遇灾贩、河工、军需,百万之费,指顾主办,以此受知高宗纯皇帝”。

其助修河、赈灾以及朝廷在台湾设防军费等七项捐输即达1120万两。

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的记载,自康熙至嘉庆,捐输次数和银两数越来越多和大,自乾隆13年征讨大金川开始到乾隆60年镇压湖南石三保苗民起义,扬州盐商因军需之捐,多达八次之多,总计银一千三百一十万两。

雍正5年,淮商黄光德等捐银二十四万两,以备内务府公用,到乾隆55年,多的捐输共计十五次,每次多则一、二百万两,少则十数万两,总额达九百五十万两之多。

两淮盐商在对政府作出重大贡献之余,也同盐官相互交结,共同取利。

他们甚至通同作弊。

有的盐官将贪婪所得之钱交盐商营运,而扬州盐商也乐于“挟其重资交结权贵”,以谋取更大的利益。

他们可以在封建官府的庇护下,用压低盐价收购、短秤、掺沙、故意哄抬市价等方法来获取利润。

三、盐商与扬州经济历史上的两淮盐商所操盐业曾在扬州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盐业为中心的盐商经济,拉动了其他众多经济行业的发展。

两淮盐商对扬州城市发展及名都结构布局与地位、性质的最终奠定作用。

明代嘉靖以来,特别是清代康乾时期,扬州经济的繁荣,与两淮盐商的投资、特殊需求和“盐商派”逐奇斗富的奢侈消费,有着极大的关系。

其突出表现在对建筑业、旅游业、木材业、花木业、粮食业、饮食业、药材业、服装首饰业、化妆品业等工、商贸易行业,与漆器、玉器、刺绣、书画装裱、制花、灯彩、木雕、木器等工艺美术等手工业的资金投入或高档次消费,驱动和推进了这诸多行业的高速发展。

两淮盐业在乾隆朝达到极盛。

它在扬州经济行业中所处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可从反面得到证明。

嘉庆、道光以后,两淮盐业急剧衰落,盐商大困,与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商贸流通领域和众多经济行业也就全面衰退,一蹶不振。

其中金融业的衰败首当其冲。

扬州大都市风光不再,倒退为中小城市的格局。

四、盐商与扬州文化扬州文化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三个层次。

三种形态即物质形态,如建筑、园林、街巷等;文艺形态,为戏剧、曲艺、书画、工艺等;观念形态,如人文精神、风俗民情等。

三个层次,即学术、艺术、技术。

不是说其他城市没有这些,但像扬州这样,差不多每个门类都能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的很少。

扬州文化和盐业繁盛息息相关,本文中以学术为例加以简单介绍。

清代盐业经济发展到最高峰,支撑国家财政,造就了巨大的儒商集团。

他们通过建书院、筑园林、贮图书、行善举等方式支持士人读书,通过组戏班、开诗局、收字画、办文会等方式开辟文化市场。

吴、皖、浙诸派巨子皆得其惠,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更因之而异军突起,树帜艺林学苑。

同时,两淮盐商自身也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商业文化,以自己的才智、见解和价值取向影响士人的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创造出清代学术文化的辉煌。

胶州高凤翰、淮阴边寿民、宁波陈撰、钱塘金农、宁化黄慎、兴化郑板桥等人到扬州卖画,扬州盐商则成了他们最大的买主,从而培育出巨大的文化市场,郑板桥等人则成为画坛一支异军崛起于扬州,被后世称之为扬州八怪。

盐商又延请艺术家住于自己的家中,艺术家为他们设计出精美的园林。

扬州盐商又兴办书院,给教育以很大投入,提高了市民的总体文化素质,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

旧时书院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

一般情况下,掌院由地方政府聘任,经费由地方财政拨付。

扬州书院在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上异于他地:“皆隶于盐官,藉其财赋之余以为养育人才之地,故饩廪之给视他郡为优”(李斗《扬州画舫录》卷5)。

安定、敬亭、维扬、广陵、虹桥及仪征乐仪等书院,生员经费亦很优厚,除正项开支由盐政拨付外,盐商个人亦时有资助。

如马秋玉于雍正十二年(1734)助建梅花书院,筑讲堂5间、号社64间。

汪应庚于乾隆元年(1736)捐资5万金重修学舍,并以113万金购学田,岁入归学宫。

江春也“加意于书院、养老院、育婴堂诸事,每发一言,画一本,群商拱手称诺而已”。

由于经费充足,待遇优厚,知名学者纷纷前来讲学。

王步青、姚鼐、厉鹗、赵翼、杭世骏、全祖望、蒋士铨、王乔林等人先后任各书院掌院。

名师执教,高徒辈出。

生徒助学经费丰厚,更为其他书院所莫及。

据《两淮盐法志》载,“在院诸生分正课、附课、随课。

正课岁给膏火银三十六两,附课岁给膏火银十二两。

”当时府学教官俸银仅31两多,书院奖学之举确实给有志之士提供了难得机遇。

兴化贫士顾九苞入安定书院,专攻《毛诗》、《三礼》,成为扬州学派起首人物。

九苞的表侄任大椿亦入安定书院,业满后考中进士,任礼部郎中、监察御使,协修《四库全书》。

江都汪中生于“酷贫”之家,后入安定书院,与掌院杭世骏论学,得其褒奖,终博通《书》、《礼》、《春秋》、《尔雅》,成一大家。

江都焦循本极贫寒,亦入书院,终淹通于易学、历算、声训、诗文、戏剧,有“通儒”之誉。

“海内无匹”的文字学家王念孙和经学家刘台拱等人亦出于安定、梅花二书院。

“安定、梅花两书院,四方来肄业者甚多,故能文通艺之士萃于两院者极盛”。

任、顾、汪、焦、王、刘皆为扬州学派重要成员,阮元更成为一代儒宗、扬州学派集大成者。

其他著名学者如段玉裁、洪亮吉、孙星衍、王应馨等皆曾于诸书院就读。

扬州盐商对书院教育事业的投入,结出丰硕的成果,至今被人们所称道。

其时商人在经济上支持文人,文人也在内功上支持商人,强化商人的竞争能力。

扬州书院为盐商子弟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之才,有的成为儒商,有的步入仕途。

扬州八怪的书画创作、叠石造山,美化了盐商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社会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