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艺术景观与园林景观之间的联系

大地艺术景观与园林景观之间的联系
大地艺术景观与园林景观之间的联系

“大地艺术”景观与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建筑艺术形式的发展自始自终都离不开其他艺术形式作为先导而具有发展上的滞后性。60年代末起源于美国的大地艺术(Land Art)创造性地将艺术与景园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艺术家试图找回可感知的自然空间,使得人与环境共存的空间成为可能。作为一种崭新的创作学与建筑学的思维方式,其对手当今欧美景园建筑学的发展是不容质颖的。作者从大地艺术对于场所性的强调,对于抽象艺术的革新以及艺术作品的大众化等角度分析并展望大地艺术如何丰富景园建筑学的创作语汇并赋予其活力。

关键词:大地艺术概念艺术景园建筑学

60年代后期,当西方一些现代艺术家们感到穷途末路之时,开始摆脱画布与颜料,走出艺术展览馆,在远离城市的更广阔的基地上寻找灵感,别开生面大胆创作并展示他们的作品。这就是首先从艺术界兴起的与大地景观相结合并被泛称的“大地艺术”(Land art)。这些艺术家不仅用泥土,还用石头、水和其它自然因素,改变并重新构造景观空间。“大地艺术”不能算是一种艺术学派,因为它既没有先导也没有所谓的创始人,献身此艺术的艺术家大多来自美国的“极少主义”者或者是与之平行的“概念艺术”流派。这些平行的流派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很难辨清他们之间的界限。产生于60年代末期的“极少主义”(miniminumist)的代表人物有莫里斯、卡尔和丹纳德(Robert Morris,Carl Andne,Donald Judd),他们的创作目的是恢复基本的艺术形式、秩序与构造。其中许多艺术家如De Maria,Mechael Heizer和Smithon后来又转向了“大地艺术”(图l)。

图1罗伯特史密斯(Robert Smith)于1970年设计的螺旋形的码头,位于美国犹他州Great-Saltlake湖

早期的“大地艺术”可以说是为艺术而产生的(arts for arts sake),正如Mechael Heizer所说:“艺术必须是激进的”,面对“现代功能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所谓“科学的思想与技术”带来的环境危机,艺术家们的美学理论最初目的是反人工、反易变的,企图摆脱商业文化对艺术的侵蚀,强调不妥协,强调创新。他们的作品都建造于远离城市的沙漠、废弃的采石场和被人们遗忘的荒山野岭,必须通过摄影和录像才能欣赏到,因而并不具有现实的意义,只是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提供富有价值的信息与思想。但是“大地艺术”的作品超越了传统的雕塑艺术范畴,与基地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走向“空间”与“场所”,因此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概念艺术”,它远离尘嚣,视环境为一个整体,强调人的“场所”体验,将艺术这种“非语言表达方式”引入景园建筑学中,并为之提供了新的设计观念与思路,赋予其勃勃生机。

“大地艺术”并不全是“景园艺术”,而且也非源于景园艺术,它只是现代景园艺术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组成部分。“艺术”的介入,使得美国自60年代后期的景观艺术形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陆续出现了“诗人花园”、“艺术家花园”等等,这些与建筑构筑物、雕塑共同融入“景园学”中,从而扩展了它的含义,使艺术能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找到灵感的源泉。

“场所感”已成为描写近期景园作品的陈词滥调,但仍是艺术家和建筑师们关注与创作的焦点。任何事物都可以称之为环境,而“场所”则是环境特性与其作品特性的有机结合,经过设计,加强基地自身潜在的如地形、地质、季节变化等特性,使其更为明晰化。如道格—霍里设计的“音之园”(sound of garden)中风向标的颤动发出音响,从而加强了人对自然界中风的感受。

现从“大地艺术”构成的几个主要有关方面,论述“大地艺术”与当代景园设计:

1材料的艺术(Material Art)

“大地艺术”的发展使得雕塑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首先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与基地紧密结合,这是“大地艺术”摆脱传统雕塑概念的重要标志之一。当设计者选择了诸如沙漠、森林、农场或工业废墟时,他们同时也选择了与之对应的创作材料如砂、石、木、草等。Heizer论及早西部的沙漠时说:“那种无拘无束的宁静和富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空间正是艺术家苦苦追求的。”然而,这里的雕塑不再象传统的雕塑那样孤立于基地之上,也不是可以任意移动到不同展示空间的物品,而是融入整体环境之中。作品以基地作媒介、为背景,自身与基地的界限已不清晰,而是产生于基地并加强其固有的特性。艺术家们试图通过作品来拯救被现代文明侵蚀与遗弃的环境,通过空间的体验向人们提供一种概念性的认识。

然而,Heizer的作品“Double Negative”自1970年展出之后,在评论界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这种“大地艺术”不但没有改善自然环境,反而破坏了它。暂且不谈艺术家们是否在生态问题上达成一致的见解,单从艺术角度讲这个作品已不仅以土地(earth)为媒介,不仅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限定了内部体积:由两个围墙相互呼应,创造了其自身的空间。这种虚空使得作品与传统的纪念性雕塑有了明显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地艺术”作品更接近于建筑。这种从雕塑到场所的转变已将“艺术”融入到“景园建筑学”之中了。

2抽象的艺术(Abstract Art)

从创作手法上看,“大地艺术”的作品多采用减法和几何元素相组合,因此仍属于现代“极少主义”雕塑的范畴,用简洁的元素表现了深奥的思想。如设计者常用点、直线、圆、四角锥等最为简洁的形式表达某种象征的含义。艺术家们选择诸如废弃的煤矿、采石场、沙漠等特殊的物理环境作为创作对象的道理,就在于以这些特殊而单一的环境为源可以为抽象设计的“大地艺术”提供灵感的源泉。这里不仅“雕塑”自身是抽象的,创作语汇也是抽象的。

Ian Hamilton Finlay和Jame Pierce的“大地艺术”虽然仍以追求新形式、新模型、新概念为特征,但比较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更接近景观建筑,而且是探求基地文化特质的典型代表。他们从远古时代的巨石构筑物和早期哥伦比亚文明中获取灵感,并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性。

同是诗人的“大地艺术”家Finlay是“新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者,他与现代主义的观点相反,认为被人类智慧侵扰的越少越是理想的自然环境。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是将非自然界的铭文置于自然环境基地中(图2),这些语汇上的阐释将

人们带回对“场所”时间性的思索。1967年他和妻子Susan着手在苏格兰设计了一系列的诗人花园名为“石路”(Stony path or Little Sparta),其中他参照了传统的园林学、文学、政治和历史。在后来的20多年中,他将荒野与池塘设计成包含各种刻碑的花园(图3),试图从中找回先人的智慧、力量和道德品质。

图2伊恩.汉密尔顿.芬莱伊(Ian Hamilton Finlay)设计的"The Present Order"将非自然的铭文置于自然环境基地中

图3芬莱伊(Finlay)将荒野与池塘设计成包含各种刻碑的花园

如若说Finlay具有更多浪漫主义色彩的话,美国景园建筑师Dan Kiley则融现代、古典与本土元素为一体。他的天才在于引入了现代主义的空间特性,但并不限于现代主义的无场所性。他从来不象早期的“大地艺术”家那样逃避都市文化,而更接近现实生活。在制革农场(Currier Farm)设计中(图4),他将房屋与花园融入乡村的自然景观之中,不仅提供了与农田紧密结合的工作空间与休闲场所,还把古典的轴线体系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偏移、扭转并加以重新组合。他以不加任何修饰的简洁形式,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空间的迭加、流动与法国和意大利古典园林的轴线和几何元素的组合。同时他将古典的大理石与本土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巧妙的组合与对比,唤起人们对历史与现代社会的思索。而在都市环境中,柯利(Kiley)为联合银行(Allied Bank Tower)设计的喷泉广场(Fountain Square)(图5)是与都市环境相结合成果的典例。广场铺地和喷泉的格子划分与基地和建筑的形式及比例相呼应,使其融为一个整体。叠落的泉水与树木强化了地形特征、建筑基底与泉水的直接联接,以及玻璃幕墙的反射延展了景观。

图5丹.柯利(Dan Kiley)为联合银行(Allied Bank Tower)设计的喷泉广场(Fountain Square)

3四维空间的艺术

大地艺术最吸引景园建筑师的是其强调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不单是三维空间上的,还有第四维时间上的。正如Walter.De Maria在70年代初总结道:“艺术家用泥土创作的同时,还用时间来创作。”为了表现时间这种不可视的非物质空间,早期大地艺术作品往往强调“瞬间性”。“瞬间性”是对传统的积淀性和博物馆艺术的叛逆。许多作品随自然界的循环过程而消逝。有的只能维持几个月、几天,甚至几个小时。1976年由克里斯托(Christo)设计的Running Fences,作为近现代景观艺术最著名的作品,整个工程耗资三百万美金,得到众多公众组织的支持,以致惊动加州最高级法院。18×68英尺的2050块白色尼龙布悬挂在钢柱之间,越过公路,穿过牧场,而后达到大西洋,全长绵延4.5英里,可以说是超越空间与时间的巨作。白色的栏栅沿山脉的地势起伏,充分展示了基底的特性,并将空间扩展到无限。然而,此工程终在“浪费钱财”与“毫无意义”的指责之中结束。相比之下,在景园建筑中,特别是欧洲的艺术家如前面提及的芬利(Finlay)等设计师,则往往插入不连续的片段或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来暗示瞬间性。自然的时间、社会历史的时间在整体景观中重叠、交织在一起,丰富了人们的体验,缩小了艺术时空与观者的距离。

美国最具有影响之一的雕塑家景园建筑师(Isamu Noguchi),早在大地艺术产生之前,20世纪初期他已成功地将雕塑概念扩展到风景空间,使基底不再是

展示作品的背景,而是作品自身的组成部分(图6)。他的家园就是日本景园文化的枯山水与西方的雕塑相结合的产物,通过简洁的设计元素表现了空间的特性和象征意义。他在加州设计的“Califoria Scenatio。”(图7),充分体现了他的设计思想。整个作品由精神之泉、森林之路、利马柱、金字塔、水道、沙漠之地、一个独立的墙体和由曲线围绕的小树丛组成,不同的材料、砂石墙、磨光大理石、天然石头、水体;不同形式的几何及非几何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令人沉思的空间效果。虽然美国有些景园建筑师批评这个广场缺少树荫和可休息的空间,以及尺度过大使人无法使用等。然而,Isamu并不是不知道这些功能上的需求,只不过是更倾向创造一种能激发人们的想象与沉思的不寻常的场所。

4从宗教神学到大众文化——新都市景观

景观建筑学基本上是讲文化形态与生态学的结合。它所涉及的场所覆盖更为广泛的历史事件,并超越了物理环境的边界。现代景观建筑师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人与其在生存环境的关系也不再是神圣的朝拜,而是一种文化的体验。而“大地艺术”家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他们无法摆脱或隔离历史与现实。两者并非划分明确。

“大地艺术”运动早期作品的动机是在一种场所中寻求神秘与庄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仍与已往的艺术创作意图存在着历史的延续性。如Walter Demeria 1974—1977年建在新墨西哥沙漠的“光的原野”(Light

Field),400根相距200英尺的不锈钢柱沿东西向轴线在方圆l英里的旷野中展开,通过减法和几何技法,唤起一种庄严感甚至说是敬畏感。特别是设计者限定了每次参观的人数不超过6人,以加强对这种空间的体验。隔绝成为艺术体现的关键。建筑师们的目的不是评论这种艺术,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这种产生于基底的艺术往往介于雕塑与建筑之间,有时是两者的混合,在现代公共空间设计中逐渐占有重要地位。解决艺术与公共空间功能之间的矛盾,将风景融入现代社会进程中,创作具有一定活动范围和功能的空间,是大地艺术走向城市的标志(John Beardsiey在《大地艺术之外》一书中将此定义为“新城市景观”)。

在城市中建造公园与在乡村可以说正好相反,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应体现其基底的特性,还要将人的活动与使用性质考虑在内。艺术与技术、功能及人的活动需求并不矛盾,当代建筑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认清并理解其合理的部分。在柏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主持设计的拉维来特法国21世纪公园中,Chamet off 设计的下沉式花园(图8)是景园建筑师与艺术家合作的成果,为未来公园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Chametoff结合地形设计了一系列退台式的下沉花园,并用水平方向延伸的天桥联接成为一个整体。为了使相似的空间不至枯燥,他与艺术家合作,创造了丰富的空间。竹林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使每个花园都形成自己的小气候;公园的所有设施都包含在这个下沉6米的景园之中,构成一个私密的公共花园。

图8Chametoff设计的拉.维莱特下沉式花园(竹园)

由Herbert Bayer设计的肯特公园中大地艺术作品(图9),可以说与之同出一辙。技术指导下的坡度设计,不仅解决了防洪与水土流失问题,还创造了娱乐休闲空间。重复使用的一系列圆形设计元素,以及充分利用基底的特性,暗示了

“大地艺术”对景园设计的影响。

图9赫伯特.贝耶尔(Herbert Bayer)设计的肯特公园

华盛顿的越南战争纪念碑,是过去十年中“大地艺术”与现代公共景园建筑结合的典型作品之一。玛亚.林的设计意图是创造一个“园中园”,作品自成一家,形成供人们悼念沉思的安静的保护地,同时与宪法花园统一和谐。为此玛亚.林选择了磨光的黑色花岗岩,镜子般的效果反射了周围的树木、草地和山脉。延长的墙体好象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被强调的水平轴线指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将这种纪念性意义带入整个历史长河之中,简洁而具有雕塑感的形式,以及与其它纪念物的象征性关系,都体现了“大地艺术”的特征。

许多当今的艺术家正如玛亚.林一样,处于“大地艺术”兴起的年代,他们在重新创造公共景观,特别是都市景观时,或多或少地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艺术家Slah Armajami和Selte Burton与建筑师西萨佩里(Cesar Pelli),景园建筑师Paul Friedberd合作设计的纽约Berrery花园城的北海湾区,将艺术、景观和公用设施结合设计,使其不仅是艺术品,还为人们提供了美好的环境。南西.霍尔特(Nancy Holt)在她设计的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Rossly的名为“Dark Start Park”的公园中,尝试了将个人的艺术语汇与公众休闲娱乐设施相统一;而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设计的大规模改善环境的工程,是第一次动用了公众基金为大规模改善环境,它标志大地艺术、景观艺术与大众文化的进一步结合,更加体现美国景观艺术的未来。

5结语

总之,当代以及未来都市中的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倾向于(图10):

图10彼德.沃克(Peter Walker)于1984年设计的“Tanner喷泉”,位于美国麻省州哈佛大学的样园内

(l)统一与融合:强调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历史与现实,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与平衡发展。

(2)多功能性:考虑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包括年龄、生理以及活动时间上的差异,空间具有灵活性、可变性。

(3)现代材料:在设施与技术的应用方面,实现环境设计的“质”变,不仅需要艺术概念的指导,还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实现。

艺术理论如同科学理论,都源于人类的幻想,然而艺术理论并不能证实什么,它只产生一种实实在在的效果,并帮助人们去理解这种效果。众多的现代景观艺术作品都曾因其具有自相矛盾的特质而遭指责。如:有的过于表现宏伟和神秘而破坏了环境;有的欲表现现代感而实际上用的是历史的语汇;有的正相反,看上去是历史主义者,却用的是现代的手法;有的虽在形式与功能上小心处理,但仍不能称为艺术;而还有的虽为艺术却远离尘嚣,大众只有在照片上才能欣赏到。然而作为一个时期的艺术潮流,“大地艺术”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它最终影响到园林、建筑等艺术的方方面面。

我国的公共景观设计在“环境建筑”设计时代到来之时,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但仍处于量变向质变的过程之中。由于缺少理论的正确指导,许多设计华而不实,抄袭有余,思考不足,甚至是破坏性的建设。本文仅是浅析当代景园建筑发展的一个方面,以提供了解其发展的历程和背景,为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开拓设计思路。

作者简介:文玉,女,1972年生,1998年获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现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攻读建筑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

参考文献

1Site Engineering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Steven Storm;kuit Nathan.

2Land Art.Gilles A.Tiberghien

3Betwee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 Art.udo Weilacher.

4Architecture Review.Feb,1988.

5Architecture.d’aujourd’hui. April 1989.

6A十U.1996.

7Earthworks and Beyond:con-temporary art in the landscape.Beardsley,John.8Denatured Visions:Landscape and culture in the twentiethcentury.Frampton,Kenneth.

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这些你必须遵守!

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这些你必须遵守! 1 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花卉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

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论文参考网。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之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迷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 2 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论文参考网。如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2. 2. 1适地适树。 乡土植物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乡土植物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

园林景观设计的5大基本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的5大基本理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园林景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人们的生活,因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设计理念对园林景观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影响到园林景观的发展。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园林景观设计的五大基本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必须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和艺术性。 园林景观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在园林景观设计上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园林景观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成功的作品都离不开文化元素。我们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国艺术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学科的迅

速形成。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 当今工业化、现代化的狂热发展,使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将园林景观设计的工作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将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始终穿于设计中。考虑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大地景观

大地景观 学号:15095670 班级:景观设计09—4 姓名:程丽指导老师:井渌 摘要:大地景观不是纯粹自然的环境,是一种通过空间和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大地景观是一种以大地为载体,使用大尺度、抽象的形式及原始的自然材料创造和谐境界的艺术实践。它通过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手段改变原有场所的特征,创造出精神化的场所,它不是简单的描绘自然,而是参与到自然的运动中去,达到与大地相融的和谐境界。它是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 关键字:自然景观生态性艺术性科学性和谐共处 自然界中的大地在自然规律和时间的磨砺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美轮美奂。优美的曲线,奇特的结构和罕见的艺术形态是自然界最原始的美得形式。例如,美国的波纹岩,一组组岩石波纹弯曲优美,颜色深浅交替,结构更为宏大;中国的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当地古时曾沉积着厚厚的红色地层,当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岩层沿垂直节理方向发育,红层便被割成一片片红色孤立的山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形成我们如今看到的丹霞地貌;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巨人之路是全球最著名的柱状玄武岩结构,其由总计约4万根六角形石柱组成8公里的海岸。石柱连绵有序,呈阶梯状延伸入海。错落不一的几何型石柱具有很强的形式美;还有撒哈拉沙漠的撒哈拉之眼是位于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毛里塔尼亚境内的巨大同心圆地貌。看起来就像个菊石,绕地球轨道才得见其全貌。。。。。。相比人造的七大奇迹的巧夺天工,自然界锻造出的地貌美景显得更加大气磅 礴。从我国的赤水丹霞地貌到美国的波纹岩, 再到至今形成机理仍然是迷的撒哈拉之眼,无不让我们感叹自然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自然界是我们学习的书海。大地景观除了追求自然的形式美,还深受“形式追随功能”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态观念和自然观念。①其有很强的革新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自然因素的关注,以自然因素为创作的首要选择方向,艺术品不再是放置在景观环境中,大地本身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 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是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但是,植物景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有些决策者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的生活需求放在一边,植物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走上了以我为本的歧途。如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地毯式的模纹广场,烈日暴晒,缺乏私密空间,人们只能望“园”兴叹。因此,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 2 科学性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2008-03-23 13:35 1 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是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1]。但是,植物景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有些决策者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的生活需求放在一边,植物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走上了以我为本的歧途。如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地毯式的模纹广场,烈日暴晒,缺乏私密空间,人们只能望“园”兴叹。因此,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 2 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如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

大地景观规划论文

土壤流失问题与坡地景观规划 摘要: 土壤流失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比较重要的土地管理问题之一,土壤的流失成因包括植被、农作物人为因素等。其中,最容易造成土壤流失的地形是坡地地形,而人们在选择居住用地时却喜欢选择坡地。坡地地形在中国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地形,能否好好地利用将影响日后的多方面功能的好与坏。为了保证坡地的稳定性,首先需要在植被覆盖与排水方面做好基本准备,稳定好坡地地形后,综合分析其地形规划设计。低缓坡度的地形,适合开阔性主题的建设,正常的排水措施和基本景观植物覆盖;一般坡度的坡地,适合有中心建筑和周围的景观设计,方便排水也给人很好的景观体验,陡坡地形综合于排水和景观适合梯田方式也就是多层景观设计。 关键词: 土壤流失坡地景观规划 正文: 一、土壤流失相关情况 在我国,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1]土壤流失指的则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水土流失是当前我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水文、气象、地形、植被、土壤及其成土母质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人口

过度增加产生的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在自然状态下,土壤侵蚀一般比较缓慢,土壤侵蚀从土壤的自然形成过程取得补偿,土壤系统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对植被的破坏,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加速了水土流失过程,是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2]根据造成水土流失的动力不同,我国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泥石流和冻融侵蚀等。水蚀指的是就是由水力作用造成的土壤侵蚀;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风沙区,以及其他地区,由于风力作用造成的土壤流失危害很大;重力侵蚀主要由于土体的重力作用造成的滑塌、崩山、泻溜等;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是山洪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顺坡沿沟湍急活动的现象,有很大的危险;冻融侵蚀,青藏高原的地理、地质和气候都具有特殊性,因而其土壤侵蚀是以冻融侵蚀为主结合其它多种侵蚀类型的侵蚀作用,冻土侵蚀主要分布在冰川侵蚀线以下及海拔3 000米以上的区域。[3]这些破坏都会让土壤大片大片地流失。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说,保护好坡地的土壤也就是保护了大部分的土壤。因为坡地只要经过雨水的冲淋,就比较容易发生土壤流失现象,不仅仅是让可用土壤大大减少,还会造成下游的土壤堆积,形成泥石流等现象。为了限制土壤流失问题,在坡地的景观规划中就必须处理好植被和引流问题,保证土壤流失程度最小。[4] 二、坡地的类型、特征:

大地艺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欧美的美术思潮

大地艺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欧美的美术思潮(抽象艺术),由最少派艺术的简单、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1.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形象;2.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的几何构成。) 大地艺术在精神上继承了极少主义“回归艺术本身”的思路。 在大地艺术之前,如波普艺术,还在赞美工业产品,大地艺术则是一种反工业和反城市的美学倾向 大地艺术是一种荒谬的反艺术现象,是赞颂自然地力量,或是表达一种超乎寻常尺度的美,很少考虑到人的使用需求。 大地艺术的形式语言追求简单化,点。线,圆,螺旋,金字塔是最常用的形式,大地艺术家认为这些简单的几何形的意义,根植在人类集体意识之中,能够通过无意识进行,由于艺术形式上,多为基本的几何形,所以从艺术创作语言的角度来看,大地艺术表现出一定的抽象性特征。”大地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特别是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显而易景观设计需要与文化元素融合, 大地艺术是艺术家们摆脱传统绘画和雕塑的一种表现,它同时也是一种对古代经验的回归。60年代70年代末,有一批艺术家选择走向自然,远离博物馆,在真正的自然中创作自己的作品。大地艺术的创作思想是拒绝艺术的商业化和回归自然,主张生态和绿色艺术的观念。 大地艺术北美洲广袤无垠的未开发地带在美国大地艺术的发展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德·玛利亚、海泽、和史密逊是美国主要利用沙漠、高山和大草原创作的艺术家 ”大地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特别是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显而易景观设计需要与文化元素融合, 大地艺术,史密斯:《螺旋形防波堤》特征概括地说,在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有下述特点: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罗伯特。史密森原先从事写实的绘画。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越来越趋近表现主义,他发现大地很适合他的展望。他常把大自然物体直接搬到其它地方, 《螺旋形防波堤》1970年4月,他在犹他州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用推土机吧6500吨的黑色玄武石。石灰岩和泥土,推出一个长45721CM,宽457CM的

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

?简介:参与自然、以大地为艺术作品载体的大地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特别是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显而易见。现代景观设计师对大地艺术的借鉴主要体现在直 接运用自然材料等艺术表现手法上。 ?关键字:大地艺术,现代景观设计,实践 1、总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景观已经成为艺术领域中最具争议性的课题之一。一群来自英国和美国的艺术家,由于不满架上绘画、摄影或其它艺术表现手法的局限性,追求更贴近自然、非商业化操作的艺术实践,选择了进入大地本身,并以此为载体,运用原始的自然材料,力图吻合自然的神秘性和神圣特征。他们不是简单地通过某种媒质描绘自然、制作风景,而是参与到自然的运动中去,达到与大地水乳交融的和谐境界。这些艺术家中著名的有马克尔·黑哲(Michael Heizer)、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沃尔特·德·玛瑞雅(Walter De Maria)、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等。他们的作品被称作“大地景观”或者“大地艺术”。以大地为艺术作品的载体,使大地艺术明显区别于60年代以前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尽管从使用材料和三维造型的特点上来说,大地艺术接近于巨大尺度的雕塑,但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可以陈列的展品,而是和作品创作的大地环境密不可分。场地已不是可供展览的场所,而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场地的特征通过作品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而作品的诠释和内涵也不能脱离场地独立存在。作品不但向观者提供丰富的三维造型,而且还提供与场地特征有关的空间体验。 大地艺术的实践者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急剧增加,实践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许多平民化的景观设计师和城市雕塑师开始运用大地艺术的基本精神和创作冲动完成环境设计和公共雕塑作品。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如彼得·沃克(Peter Walker)、乔治·哈格雷夫(George Hargr ave)等,都有典型的设计作品反映大地艺术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对他们的创作理念的影响。 2、大地艺术的起源 大地艺术,源自美国中西部广袤的沙漠地带,在相对孤立的自然环境中萌芽,以其强健的艺术生命力迅速扩大成广为普及的环境艺术表现形式。大地艺术的初衷是要清晰地表达、甚至重建现代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20世纪80年代至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一度被认为是强大而取之不尽的自然突然变得脆弱而资源短缺,一度被认为和文化毫不相关的自然环境成了与人类文化息息相关的场所。文化的态度融入一切,包括曾经远不可及的荒漠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这种转折多半得益于现代考古学的完善和发达,而艺术家从一开始就对这种观念的转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罗伯特·史密森1967年在散文《纽泽西的拼贴纪念牌》中描述了一幅充满了管道、建筑废料、旧汽车场和永无止尽的高速公路建设的城市景观,并悲观地称之为“纪念牌式的废墟,被未来荒弃的回忆”。罗伯特·史密森认为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依赖自

园林设计的依据及原则

园林设计的依据及原则 园林设计的依据及原则作者:佚名 时间:2008-8-31 浏览量: 园林设计的依据 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一方面,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园林要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园林又是社会的物质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的实境,所以,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 、科学依据在任何园林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如在园林中,要依据设计要求结合原地形进行园林的地形和水体规划。设计者必须对该地段的水文、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北方的冰冻线深度、土壤状况等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如果没有详实资料,务必补充勘察后的有关资料。可*的科学依据,为地形改造,水体设计等提供物质基础,避免产生水体漏水,土方塌陷等工程事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也要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生物学特性,

根据不同植物的喜阳、耐阴、耐旱、怕涝等不同的生态习性进行配植。一旦违反植物生长的科学规律,必将导致种植设计的失败。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施,更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园林设计关系到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多,有水利、土方工程技术方面的,有建筑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园林植物、甚至还有动物方面的生物科学问题。所以,园林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有科学依据。 2、社会需要园林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要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公园设计规范》指出,园林是完善城市4项基本职能中游憩职能的基地。所以,园林设计者要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了解他们对公园开展活动的要求,创造出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游人的需要,面向大众,面向人民。 3、功能要求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园林空间应当定于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不同的功能分区,选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如儿童活动区,要求交通便捷,一般要*近主要出入口,并

中国园林原则

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园林的美。的确,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艺术和它的左右近邻——山水画和田园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我国园林艺术的风景美中常常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但也造成了古代园林艺术对理论研究的忽视。古人造园,常常随意借用诗画理论的某些论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即便是有些独到的论述,也是零星地散见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笔记杂文之中。直到明末的计成开始,对园林创作的理论研究才逐渐受到重视。综观清代和近代一些造园家理论家的研究总结,笔者将中国园林造景的基本手法归纳为四句话: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结构、有法无式、重在对比、借景对景、引伸空间。 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这实际上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风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祖国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别是那些经前人评定的传统山水名胜风景区,更是无山不秀,有水皆丽。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归纳总结自然山水美的各种不同形式和它们的形成规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依据。 “活泼泼地”是苏州留园西部的一座横跨溪上的水阁,同时也作为溪涧景色的收头。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从枫林中流出,到此水阁下隐去,好像穿阁而过,水虽止而动意未尽。流水、小阁、青翠的小岗,充满了自然风景的活泼生气,实在是园林造景中以人工创自然的妙着,以“活泼泼地”来题名,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生气,活气也。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进露,远出纸上。”园林风景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就要让园林充满活气,顺应自然地组织山水。像“活泼泼地”一景就是如此,小建筑置于以土为主、间以黄石的假山平岗之中,溪水曲折流出,两岸枫树咸林,要是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此小憩片刻,定会使人感到满眼生气,精神舒畅。 具体地讲,园林艺术处理山水(即叠山理水)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其实,山有脉络走向,水有源头流向,这是自然山水风景最一般的规律。要是园林中的山无脉络,混成一堆,园中的水又是无源的死水,那末即使亭台建筑设计得再精巧,花木品种再多,整座园林也是生动不起来的。因此,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的水源,并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构山,这也就是明代计成说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要是平地造园,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 拥翠山庄是苏州城外虎丘山的天然坡度,依山势逐层升高。园门南向,十余级朴素的青石踏步将游人引入翠树掩蔽之中的简洁园门。门内有轩屋三间,构筑于岗峦之上的古木中间,是一处深邃幽奇的山中小筑之景。轩北不远处,有突起的平台,台上建亭名“问泉”,与轩屋和一边的陡峭山坡互成犄角之势,是引导游人登山的点景小筑,既增加了小园前后的空间层次,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该亭的西、北两面,在真山的悬崖下又堆了湖石假山,气势相连,中间植夹竹桃、紫薇、白皮松、石榴等花木。园墙隐约于山石花树之间,并不显眼。园内的景色与园外的自然山林景色溶合在一起,充满生机和意趣。等到经由自然山石和人工稍为叠砌的蹬道逶迤而上,来到主要建筑灵澜精舍的平台上时,往下看,是一片葱翠的虎丘

场所精神与大地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巨大影响

89 艺术与设计Tremendous Affect by Place and Spirit and Earth Art to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 增强场所的生命与活力,而不仅仅是保留现状。城市的文脉,指的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的,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性或隐性的东西。显性形态包括人、建筑、景观以及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中最能代表城市文脉的就是建筑与景观了;隐性形态指的则是那些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 如果应用在景观设计中,一个好的设计必须有一个详尽的场所调查作为前提和依据,而且还要包括客观和主观的信息。因为只有认识了一个场所,才能谈得上在场地的现实中寻找改造场所的道路。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的:“通往上帝之城的阶梯不是由信仰铸成,而是实践和经验的铺垫。” 摘 要:本文试图从场所精神和大地艺术的视角,来阐明前者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文中通过大量的创作实例,来证实这种影响的结果和对现代设计师们的启示。关键词:场所精神 大地艺术 现代景观设计 Abstract:The article from the Place and Spirit and Earth Art to illustrating the Effect of the former to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 Then, by the losts of example confirmed the result and the enlighten oflandscape designer from effect. Key words: Place and Spirit, Earth Art,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 Internet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场所精神与大地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巨大影响 ∷王 耘 WANG Yun∷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与设计似乎总是如影随形,艺术在先,起引领作用,很多的设计师同时也兼具了艺术家的角色。如著名的巴西景观设计师布雷?马克斯他同时也是位优秀的画家,他的作品受到了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他通常是用艺术的手法来设计景观,给人以新颖和震撼的感觉。 此外的场所精神、大地艺术等更为超越的现代艺术思潮如一股激情的洪流和现代的景观设计汇聚和碰撞,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无论人们的感受如何,新的景观作品依然会在历史中沉淀出精华的部分。为后人所用。 一、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 场所精神是指尊重场所的特征,目的在于延续和

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

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 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 摘要:从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五个方面探讨了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实践创作研究时应该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策略的解读,为园林景观设计师们提供一个宽泛的思想平台,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更加准确地介入设计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有的放矢地进行园林景观的创作研究。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

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内容摘要大地艺术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许多大地艺术作品与景观和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大地艺术关注自然因素、时间因素,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和工业废弃地问题,从而开拓了风景园林师的思维,影响到风景园林师对工业废弃地的处理方式,并丰富了风景园林师的形式语言,从而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中,大地艺术(Land Art)的出现,为现代艺术进行变革与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影响的艺术流派。 大地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时的美国社会,正处在种族流血暴乱、大规模的反战示威、学生叛乱等等的剧烈动荡时期;工业化在带给人类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许多灾难;波普艺术、极简主义艺术也不再能够满足艺术家不断追求创新的渴望,这一切都使得艺术家开始思考逃离这个社会,寻找新的艺术出路。他们以一种批判现代都市生活和工业文明的姿态,将目光投向城市之外,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进行新的艺术类型的尝试,形成了大地艺术流派。由于大地艺术常常以土方工程的形式出现,所以也被称为土方艺术、地景艺术、自然艺术等等。 大地艺术和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如极简主义艺术、概念艺术、贫穷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这些艺术派别之间,是一种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关系。 与以往的艺术相比,大地艺术有很强的革新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自然因素的关注,以自然因素为创作的首要选择方向,艺术品不再是放置在景观环境中,大地本身已经成为艺术或艺术的组成部分。其次,大地艺术还力图远离人类文明,改变过去艺术品被收藏的具有商业气息的方式。作品多选择在峡谷和沙漠,或形成一种只能在空中鸟瞰的人类染指自然的记录,人们对这种艺术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图片展览和录像的方式,同时,彰显降质环境(沙漠化、工业废弃地等),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批判现实的姿态。 大地艺术贴近了景观,改变着人们的生态观念和自然观念,其触角深入到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领域,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有:克里斯托(Jaracheff Christo)、史密斯(RobertSmithson)、德·马利亚(Walter de Marl-a)、黑泽(Michael Heizer)等人。 克里斯托,保加利亚人,1964年迁居纽约。他擅长包裹物体,被称为“包裹大师”。其宏大的作品有《峡谷帷幕》(1972年,科罗拉多州)、《奔跑的围栏》(1976年,加利福尼亚州)和《围起来的

园林规划设计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因为园林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经济、技术和生态问题,还要在艺术上考虑美的问题,要把自然美融于生态美之中。同时,还要借助建筑美、绘画美、文学美和人文美来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园林设计也不同于工程上单纯制平面图和立面图,更不同于绘画,因为园林设计是以室外空间为主,是以园林地形、建筑、山水、植物为材料的一种空间艺术创作。园林绿地的性质和高年规定了园林规划的特殊性,为此在园林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2.人性化设计原则 3.功能性设计原则 4.经济安全性原则 5.创新意识设计原则 6.地域文化保护原则 7.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8.艺术性设计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化是又一个时代主题,凡符合生态规律、自然完整、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环境功能重要的景观,都是美的。但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全球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何谈美呢?所以怎样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成为园林设计师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生态设计观是直接关系到园林景观质量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景观的有效途径。但现阶段在园林设计领域内,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一提到生态,就认为是绿化率达到多少,实际上不仅仅是绿化,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和节约与保护资源都是生态设计观的体现。另外,也不是绿化率提高了,生态性就提高了那么简单,前些年许多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为了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大量地从外地引进各种名贵树种,可长势很弱基至死亡,应因就是在植物配置时没有考虑植物分布的地带性和生态适应性。以此,生植物配置时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要根据立地的具体条作合理地选择植物种类。现在又有些城市为了达到绿化率指标,见效快,大高积铺设草坪,这不仅耗资巨大,养护成本费用高,而且生态效益要远比种树小得多。 体现园林设计的生态性原则,具体方法有: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材料,石材、竹木等,能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提炼精华,把文化加以发扬和传承,延续历史文脉;种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养育适合地方气候的动物,促进生态平衡。另外,还应多从园林景观细节上考虑,比如尽量减少铺地材料的使用面积,以尽可能的保留可渗透性的土壤,恢复雨水的天然路径,为地下水提供补给;另一方面也可以延缓雨水进人地表河渠的时间,减轻雨季市政管道排放压力以及降低河道洪峰,这都是遵循生态设计原则的体现。所以要提高园林景观环境质量,在做园林设计时就要把生态学原理作为其生态设计观的理论基础,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掠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把这些融汇到园林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达到生态的最大化,给人类一个健康的、绿色的、环保的、可持续性的栖息家园。 (二)人性化设计原则 人有基本的物理层次需求和更高的心理层次需求。设计时要根据使用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和

大地艺术及其在工业废弃地更新中的应用

大地艺术及其在工业废弃地更新中的应用LandArtandItsApplicationOntheRegenerationofIndustrialWasteland 刘抚英潘文阁UuFuying PanWenge 中图分类号TU一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9X(2007)08—0071—02 摘要概括介绍了大地艺术的概念,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并结合典型实例简要探讨了大地艺术在工业废弃地更新中的应用。 关键词大地艺术工业废弃地更新 AbstraCtThjspaperintroducestheconceptanddeVelopjngprOcessesofIandart.Fur十hermore,combinedw什hsomeseIectedcases,itdiscussesthecreationmethodsOflandartappIledtotheregenerationofindustrialwaSteland. KeyWOrdsLandArt,lndustrialwasteland,Reqenera“on 第—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二作者牡丹江市文化局美术师 邮编100084 收稿日期200703091大地艺术的概念 大地艺术(LandArt,Earthworks或EarthAn)是艺 术家们以大地上的平原、丘陵、峡谷、山体、沙漠、森 林、水岸甚至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环境为背景,以 地表的自然物质诸如岩石、土壤、砂、水、植被、冰、雪、 火山喷发等形成物以及人工干扰自然留下的痕迹(例如: 工业废弃地、建筑物、构筑物等)为载体进行创作的艺 术形式。大地艺术家受极简主义、观念艺术、行为艺术 等影响,放弃了在室内进行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突 破了画室、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创作、展示和欣赏 艺术的空间限制,超越固有的以人为艺术主体的观念,在 广阔的天地之间,运用简单原始的形式,创造超大尺度 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与自然物质及其演化过程同构共 生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诠释了艺术家们 对艺术的全新理解和感悟。 2大地艺术的发展历程 大地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68年10月 在美国纽约DwaIl画廊举办的题为“Earthworks”展览和1969 年2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white博物馆举行的题为 “EarthAn”的展览中均展出了大部分早期大地艺术家的 作品,这两次展览是大地艺术起源的标志。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后期是大地艺术的萌芽和 成长期。艺术家们在这一阶段创作了许多深具影响的著名 大地艺术作品。例如,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夫妇于1969 年创作完成的“包裹海岸”(wmppedcoast),迈克尔?海 泽在1969年~1970年完成的“双重否定”(DoubleNegative), 史密森于1970年4月建造在美国犹他州大盐湖岸边的“螺 旋形防波堤”(spimlJettv)(图1),德?玛利亚于1977年 创作的“闪电原野”(TheLightningField)(图2)等。这 一时期的大地艺术作品特征鲜明,主要表现为: 其一,多采用巨大体量来显示自然的力量,不拘于细 节。许多大地艺术作品在正常的视角下难以窥其全貌,必 须远观甚至在飞机上俯瞰才能欣赏到它们完整的形象。 其二,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 系。艺术家们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轻微扰动或稍加润饰,试 图提升环境景观质量并得到观赏者对自然的关注。 其三,运用艺术手段回应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环 境问题。史密森认为“艺术可以成为自然法则的策略,它 使生态学家与工业家达成和解。生态与工业不再是两条 单行道,而是可以交叉。艺术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辩 证。”,他还提出大地艺术应关注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文 明造成的降质(degraded)环境,使废弃的工业场地及工 业设施的艺术审美价值被重新认识和评价。 其四,受极简主义的影响,大地艺术多采用点、线、环、 图1“螺旋形防波堤”(资料来源:互联网) 图3罗伯特?莫里斯创作的“无题” (资料来源:同图1) 伽参建筑第25卷8/2007 刀 万方数据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产生的历史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216835516.html,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产生的历史研究 作者:石丁兰 来源:《乡村科技》2017年第22期 [摘要] 本文阐述大地景观规划的形成原因,探讨生态恢复的外延及其发展过程。大地景 观规划受到了人类历史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大地景观规划也融入了自然界中的各种要素;生态恢复学研究了受损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问题。因此,进行大地景观设计时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 大地景观规划;生态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TU9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22-46-2 1 大地景观规划的形成 自20世纪60年代,大地艺术的思想逐步形成,大地艺术的实践与自然、非商业操作非常贴近,又因与自然吻合显得神秘[1]。这一时期开始有很多的艺术家利用一些原始的自然元 素,来表达天然的美丽,创作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动人风景,这些作品达到了与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契合的境界,作品被称作“大地景观”或者“大地艺术”。这种艺术比人工创造的更好,这种生态环境主要包含人工景物、动植物、路、水、土壤及人类活动的遗址、气候变化等,农业景观是大地景观的起源,一开始人们并不是有意识地去耕作这种农业景观,他们只是单纯因为被迫生存才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地景观。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只是纯粹地为了生存而劳作,农业耕作渐渐变成艺术和文化,从此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变成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地景观也成为了自然文明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截至目前,秀美的山川河流、美丽的田园风光依然是景观的主要特征。坡地、河流、高山是自然赋予大地景观的力量。 在18世纪后期,如画风景学派就认识到自然水际优于人工河岸之美。如画风景学派认为,“园林化”的所谓“漂亮”人工草地及河岸景观景色不如“丰富”的、“粗糙”的自然形态植被和水际景观,为人类提供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2]。眼下,这种“农业”景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我国的这种景观还缺乏历史积淀,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些大地景观的盛行,是人们对自然尝试性的改造,也是人们开始追寻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方法。尽管现在这样的形式依然是在强调与大自然山行水体的结合呼应,一切要顺其自然,但却无法完全做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进行大地景观规划时,需要了解不同类型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了解自然环境中各种元素的生命活动规律,从而推断人类活动对自然中某些元素的改变对自然中其他组成部分所能产生的影响和变化,这些影响对整体的大地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非凡的指导性意义。尤其是到了20 世纪,因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人类为提高生活质

园林景观照明设计的四大原则和五大类型解析

园林景观照明不是单纯的用灯光把物体照亮,简单的不同元素间的相互叠加,而是灯光艺术性的再创造,是以园林景观为主体,利用灯光技术来表现园林景观夜间空间艺术,这需要设计者用艺术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技术,确定合理的园林景观照明方式和布置方案,并运用灯光的艺术表现力,使居住区景观环境达到理想的意境。 园林景观照明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 所有的夜景环境设计和改造都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尤其是住宅小区景观照明,应当从居民居住舒适角度出发,适应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不能盲目的追求美观和艺术造型而忽略了对人们生活作息的影响。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园林景观照明设计要有一个重点,也就是一个主题。不能处处都是绚丽明亮,这样不仅不能美化环境,还会产生光污染等问题,所以景观照明设计方案要有主次之分,要通过虚实的对比,需要突出的部分合理提高亮度,周围以柔和的光线加以补充,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夜间灯光效果。 3.节能环保 园林景观照明设计中,应以绿色照明为理念,合理布灯和灯具选型,选用节能、低碳的新光源产品,才能有效解决能源浪费和光污染问题,从而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照明质量。 4.形式多变、突显艺术 灯光设计可以丰富夜间环境,设计上不能千遍一律,否则会显得单调乏味。所以不论在色彩上,还是灯具造型上,都要匠心独运,别出心裁。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同时,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又相互映衬,把功能和艺术完美结合。 园林景观照明包括公园广场园林景观照明,道路园林景观照明,古建筑园林景观照明、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照明,旅游景区园林景观照明等。下面,随小编逐一来了解下都有哪些设计要点: 一、公园,广场园林景观照明 公园,广场园林景观照明重点为:植物,雕塑,喷泉,园路,应通过巧妙的光影设计使夜间公园,广场具有观赏性,营造适宜的气氛,增强园林的艺术感染力,创造和谐、统一、迷人的夜景观。 A、公园园林植物的景观照明手法一般有上射照明、下射照明、点射照明、轮廓照明、剪影照明、造影照明、散光照明。通过合理布光,选择合适照明灯具,使公园在夜间展现另一种面貌,增加人们游园的趣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