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

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
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

空间理论与文学空间

一、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陆扬 1、索亚与第三空间:《第三空间:》 20世纪后半叶对空间的思考大体呈两种向度。空间既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示、被分析、被解释,同时又是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态。索雅提出的第三空间正是重新估价这一二元论的产物,据索雅自己的解释,这一理论把空间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均包括在内的同时,又超越了前两种空间,而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向一切新的空间思考模式敞开了大门。31 第一空间认识论偏重于客观性和物质性,力求建立关于空间的形式科学,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地理学,因此作为一种经验文本在两个层面上被人阅读:一是空间分析的 原始方法,就对象进行集中的准确的描绘,一是移师外围,主要在社会、心理和生物物理过程 中来阐释空间。 第二空间认识论”要晚近得多,可视为第一空间认识论的封闭和强制客观性质的反动。简言之是用艺术对抗科学,用精神对抗物质,用主体对抗客体。……第二空间形式从构想的或者说想象的地理学中获取观念,进而将观念投射向经验世界。……近年实证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存在主义、现象学、阐释学等等思想和方法的融合,则是推波助澜,促使两种空间融合。第一空间分析家更多地求诸观念,反之第二空间的分析家们,也非常乐于倘佯在物质空间的形式之间。 “第三空间认识论”由是观之,它既是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认识论的解构又是对它们的重构。……索雅强调在第三空间里,一切都汇聚在一起:主体性与客体性、抽象与具象、真实与想象、可知与不可知、重复与差异、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无意识,学科与跨学科等等,不一而足。32 2、第三空间与《阿莱夫》: 第三空间的彻底开放性:一切皆见于第三空间,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它,其间 万象无一不是清清楚楚,然第三空间又神秘莫测,从来没有人彻底看清它、理解它,它是一个“无以想象的宇宙”。……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这就是列斐伏尔,也是博尔赫斯,给予“第三空间”的最大启示。34 3、重读文学空间: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 文学景观最好是看作文学和景观的两相结合,而不是视文学为孤立的镜子,反映或者歪曲外部世界。……文学提供观照世界的方式,显示一系列趣味的、经验的和知识的景观。34……文学是一种社会产品———它的观念流通过程,委实也是一种社会指意过程。35 文学故此同样是一种社会媒介,一个特定时代不同人众的意识形态和信仰,由此组构了文本同时也为文本所组构。文本组构了作者想说、能说,甚而感到不得不说的言语,同时又组构了言说的方式。所以文本是环环相扣,交织在它们或者是认肯或者是有意颠覆的文化惯例之中。……克朗因此强调文学不是举起一面镜子来观照世界,而是一张纷繁复杂的意义之网。任何一种个别的叙述,都难分难解牵擎到其他的叙述空间。这些空间未必一定要是文学空间, 像官方文牍、学术著作,甚至宣传广告,都可罗列其中。文本就这样组成了一张观念和观念 之间的大网,就在这大网之中,它确立了自己观照世界的方式。……文学对于地理学的意义不在于作家就一个地点作何描述,而在于文学本身的肌理显示社会如何为空间所结构。……在文学文本的内部来探究特定的空间分野,这些分野可以同时见于情节、人物以及作家自传等等多种方面。克朗称进而可在文本里构建一种家园感(sense of home),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帝国主义和现代社会的地理知识。35……文学描写可以揭示空间如何组构,以及空间如何为社会行为所界定。文学中空间的意义,由是观之,较之地点和场景的意义远要微妙复杂得多。36

电影叙事中空间的建构与意义

电影叙事中空间的建构与意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从卢米埃兄弟的第一部电影放映开始,人们即开始臣服于电影所展现出的无穷魅力之中。在早期卢米埃兄弟(Lumière Brothers)出品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世界各地,用底片捕捉了真实生活中自然流动的影像,电影就像是一扇世界之窗,向人们展示了那些他们从未到访的地方:在城市的人们得以浏览乡村风光,乡村的人们也可以目睹未曾到访过的繁华都市,人们仿若跟随着电影远至世界各地旅游。至于与卢米埃兄弟同时期的乔治?梅里叶(Georges Mélières)则发展出风格回异、充满想象的奇幻影片。在著名的《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中,以舞台式的手法打造出一个不存在于现实的魔幻空间,有别于卢米埃兄弟影片中的真实空间。然而不论是卢米埃兄弟纪录片式的电影,或是梅里叶具高度风格化的电影,都让人们能够透过视觉触及身体所无法到达的空间。「每个故事都是一部游记,一场空间之旅。」(de Certeau,1984:115;引自Bruno,1997;简伯如译:2004) 当我们在观影的时候,也总是可以发觉电影导演不断地在创造与电影故事相符的真实。而这样的真实通常无可避免地必须透过与故事相符的空间的真实感来完成。观众也总是会期待对特定的类型电影有特定的场景期待,如科幻电影中总是不可少的太空景象、或是为各式充满科技感的新奇设施所包围的环境。

以黑色电影(film noir)这一类的类型电影来说,故事发生的场景多在城市。《霹雳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1971)以纽约为背景,而影片里,我们看到的纽约不同于旅游手册里到处都是光鲜的高楼大厦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属于夹缝中的暗巷、酒吧。而片中最精采刺激的飞车追逐场面里,主角穿梭在大小巷弄,潜于高架铁下追逐坏人,城市在此是破碎的、被分割的,意谓着各式的所谓的都市之瘤潜伏其中,总是会等待适当的机会浮于其上。最后警察包围坏人所聚集的大型仓库,也是一个类似废弃的大型仓库。阴暗的纽约市,与明媚充满阳光的马赛成一对比,纽约似乎更显得污秽不堪。 在黑色电影中故事所发生的城市,多半不会选择象征城市进步繁华光明的一面,而会刻意选择其扭曲、阴暗的角落来作为主要的场景,城市所展现的不是其进步繁荣等现代性的表征,相反地城市所代表的是一个在光鲜外表下,交杂了对于权力的欲望以及人性贪婪面的展现。电影叙事中的空间同时成为了具有意指性的元素,人物活动的空间和人物心理的空间以及和影片意义成形成某种对称的关系。空间在故事中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空间决定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张力。而由这一类的电影中,我们发现空间已经不仅仅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如黑色电影中的城市一般,空间同时也可以是各类文体与电影中叙事产生的核心所在(Konstantarakos,2000)。 叙事需要一个接纳产生行动的空间环境,电影叙事也是。空间在电影叙事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故事发生的空间(地点)、

叙事性色彩活力研究

叙事性色彩活力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空间叙事性和色彩的空间知觉特性理论,提出空间叙事性色彩活力的概念。从色彩空间效果和色彩心理感知的角度,对空间、功能和使用者的叙事性体验的一致性进行重新审视。力求为城市色彩规划和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色彩空间;色彩活力;叙事性; 中图分类号:j206.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research on narrative color dynamics /lou haiwen,xu hao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ace narrative and colorific space consciousness characteristics, it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treet space narrative color dynamics. this paper makes the color landscape analysis from two aspects:color space effect and color perception,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pace,function, color,user’s narrative experience, and trying to making every effort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 for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keywords]: colorspace;colour dynamics;narrative 1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国内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对色彩研究主要停留在城市设计导则和建筑单体的色彩运用两个层次。前者多运用于城市历

理解空间_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_方英

第37卷第2期2013年3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7No.2 Mar.,2013 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 方英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理论界出现了“空间转向”,与此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理解空间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这是理解空间的起点。第二,在“空间转向”的视阈下理解空间———空间的凸显、空间意义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对二元对立的超越,这是理解空间的重点。第三,在文学叙事的层面把握空间的意义,这是理解空间的落脚点。文学叙事空间是由作者、读者、文本共同建构的想象性、艺术化空间,既是表达层面的空间形式,又是内容层面的具象空间。 关键词:空间;“空间转向”;文学叙事 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3)02-0102-04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由于认识到历史决定论对空间的遮蔽[1]31,西方理论界“通过对空间的强调、对时间意识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一种新的空间思维的呼唤”[2]15,出现了哲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整体性“空间转向”(spatial turn)。与此“空间热”相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甚至某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无视空间向度紧迫性的任何当代叙事,都是不完整的”[1]37。西方不仅出现了相关专著与论文集,而且权威的《劳特里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中也收录了与空间叙事相关的词条:叙事空间、空间表现形态、空间形式。国内的文学空间叙事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并迅速升温,在理论研究与文本批评方面不断有所突破。 在空间叙事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其中,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但“作为一个概念和物理的事实,空间这一术语还没有普遍公认的唯一的定义。”[3]164空间的意义是多维的、复杂的、动态的、辩证的,我们无法对其做出本质主义的定义,只能试图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空间的意义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西方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大致发展脉络 西方历史上对空间概念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古希腊、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古希腊哲学关注的是本体论的问题,始终在存在的层面思考空间。近代哲学关注的是认识论的问题,主要将空间作为客体的认识对象。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兴起,空间成为实证性的问题。20世纪,时间与空间成为哲学、美学、政治学、物理学等学科的核心概念。20世纪上半期“多数学科聚焦于时间性范畴”,后半期“哲学社会科学则呈现出整体性的‘空间转向’”。[4]导言1空间成为理论界的核心概念,空间的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希腊时期主要探究了“虚空”和“处所”这两个空间概念,并已触及近代笛卡尔提出的“广延”概念。当然,作为经验的虚空、处所和广延,古希腊人已经具有,只不过这三种经验未能综合成一个统一的空间概念,这种统一是近代的事情。[5]57-61虚空、处所、广延这三个概念涵盖了空间的基本内涵:容纳性、范围性、方位性、参照性、秩序、层级、关系、三维等。这是我们把握空间的起点,也是理解文学空间的基础。 以笛卡尔、牛顿、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空间观开始将空间背景化和几何化,视空间为静态永恒的背景、框架和容器[5]3-4。近代空间观要么是理智主义的,要么是经验主义的,却都受到形而上学的束缚,对于空间的理解也始终限于实在与属性、实体与虚空、精神与物质、绝对与相对、主体与客体、超验与经验等问题的二元分裂。[6]76-77黑格尔之后的哲学研究开始转向身体,并对形而上学展开清算。但20世纪前半期主要重视时间概念,空间曾一度淡出哲学的视野。即使是柏格森关于空间的心理学观照也未能脱离二元对立的割裂,更因其对时间的偏好而贬低空间,令空间的意义遭 201*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方英(1977-),女,江西乐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英美文 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宁波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G12—ZX21)的最终成果。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吴晓东① 从时间、空间的维度看,小说首先可以说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表现为小说是用语言文字的媒介先后叙述出来的。小说存在于叙述时间的一个先后的时序过程之中。从物质存在的意义上看,它表现为一本书的形式,是从前到后的一个有顺序的过程,这就是小说作为时间性存在的一种外在的形式。而从文学本体的内在意义上着眼,小说也同样表现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尤其体现在以故事和情节取胜的传统小说中,故事是沿着一条内在的时间链和因果链展开的,情节和故事的发展也正是建立在一种因果关系的时间链中。这种小说往往迫使你一口气读下去,你想知道故事会怎样继续发展,最终结局如何,你想尽快揭开小说的悬念和谜底,就像读柯南道尔或金庸古龙的小说,刹不住车,通常是通宵达旦地一口气读完。支撑这种阅读体验的就是小说的因果逻辑,而其背后则是一种时间逻辑。 但是小说同时也可以看做是有空间性的。小①这篇文章节选自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三联书店,2003年第1版)的《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喧哗与骚动>与福克纳》。

说既有时间维度,又有空间维度。比如帕斯就有类似的主张。他认为,空间在文学中显然是一个不亚于时间的核心因素。文学因为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的呈现的形式也是语言的呈现的形式——表现为时间的延续。但是,帕斯说,“语言之流最终产生某种空间”。“用时间媒质——相继说出的词语,诗人构造空间”。尽管帕斯并没有具体谈论小说中的空间到底指什么,但至少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空间在小说中(也可以说在文学中)是与时间同等重要的因素。起码小说在物质形式上表现为一本书。刚才说一页一页地翻一本书是一个有顺序的时间过程,但每一页的同时并存结构成一本书,它的并置的结构方式又是空间性的。 我们都能直觉地感受到小说中有空间维度,而且这种空间性似乎比时间性更具体可感。但实际上追问起来却很麻烦。小说中的空间因素表现在哪些层面?什么是小说的空间想像?时间与空间在小说中是怎样结合的?提出小说的空间形态或者空间性命题对于小说学有什么具体的意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很难回答的,也是目前的小说诗学没有能力彻底解决的。北京大学出版

探析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9年第4期(总第159期) 探析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刘凤阁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摘 要:文学作品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形式之一,必然涉及认知过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方式,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基础。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必然与人的认知分不开,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将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等认知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一种指导理论,是一个探索翻译研究的有益视角。关键词:心理空间;概念整合;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 (2009)04-0131-05 On L itera ture Tran sl a ti on from the Perspecti ve of M en t a l Spaces and Conceptua l Blend i n g Theor i es L I U Feng 2ge (Zhejiang W anli University,N ingbo315000,China ) Abstract:L iterature works,as one of the means of exp ressing hu man thoughts and e moti ons,involves inevitably cognitive p r oces 2ses .Being one of the common cognitive modes,theories of mental s paces and concep tual blending supp ly a powerful research means and theoretical f oundati on f or literature translati on .Translati on,as a kind of s pecial verbal behavi or,is cl osely related t o cogniti on inevitably because it involves very comp lex cognitive p r ocesses .A different vantage point could be of great hel p t o our research of literature translati on if we regard theories of mental s paces and concep tual blending as the instructive theories .Key words:mental s paces;concep tual blending;literature translati on 近年来,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有关其理论内部架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二是该理论在应用方面比从前更广泛,不但涉及语言学领域,还涉及文学、文体学、话语分析等领域 [1] 。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操作,心理空 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基础,如王斌(2001)曾就概念整合与翻译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不过笔者查阅国内近年来的核心期刊文献,有关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还是主要应用在语言学领域,用该理论进行文学翻译的研究还不多。因此,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然后 结合该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进行探讨。 一、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一)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提出 弗科尼亚(Fauconnier )于1985年出版并于1994年再版了《心理空间》,其理论认为人们在使 用语言时不停地建构心理空间 [2]16 。“心理空间 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concep tual package )”[3]115 。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 间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例1 (a )学生们刚刚考完期末考试。 — 131—① 收稿日期:2009-04-10 作者简介:刘凤阁(1966-),男,辽宁本溪人,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浅谈叙事性空间在展示设计方面的运用

浅谈荣誉奖堂之叙事性展示空间的运用 【摘要】本文结合我的毕业设计——荣誉奖堂,就叙事性展示空间入手,阐述了个人对叙事性展示空间的理解, 试列举展示空间作品,对叙事性展示空间中时间、空间布局、多媒体技术、互动展示、情感设计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及建议。 【关键词】叙事性;展示空间;时间;互动展示;多媒体技术;情感设计 一.对叙事性展示空间的定义理解及分类 1. 对叙事性展示空间的定义理解 照字面意思理解,叙事就是我们以一种说话的方式方法,以说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设计主题的阐释,叙事性设计既是一种设计方法,也是一种设计思维,好比通过“故事”引导参观者进行体验旅程。我想,就像一个好的故事会吸引观众一样,设想一个叙事性空间也被认为是在展示设计中进行传播和体会的有效方式。 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叙事展示空间可以将物体融入背景。叙事空间是单个展品与其放置的位置之间的简单关系,讲述关于灯光和投影、反射和物体外形的关系,使展品能激发视觉吸引力和视觉传达力。叙事空间的创造,更多地涉及展品的解读以及展示设计的解读,即要建立一个放置展品的故事情节背景。近来,无论是文化展示中还是商业展示中,都强调创造一个故事情节以激发一种情感回应,使之作为观展体验的核心成分。 2.叙事性展示空间的分类 叙事性展示空间避免了大百科式的展示方式,而选择各种重点和素材构成综合的背景,形成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强度层面。其实,许多展示设计都可以看作叙事性空间。这里,我可以看到这些当代展示设计方法,创造了一个故事情节和一个潜在的情感内容,目的在于吸引观众。 这个主题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小的领域: 2.1格式化:是根据年表和传记的最简单的叙事形式 2.2故事讲述:包含了更多样化的诠释,讲述既可以围绕个体的展品展开,也可能是在展示的过程中进行。(如图一、图二为中国香港博物馆)它通过一个由展示和实物构成的叙事进程,讲述常规的生活故事,展示设计以故事性的叙述手法展示香港的历史,传播香港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是享誉世界的、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位高产作家,共有18部长篇小说、近70部短篇和大量诗歌、戏剧、散文、传记、翻译与文论问世。 他多才多艺,兼小说家、蝶类学家、大学教授、诗人、翻译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于一身,能熟练地用英俄法三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还精通象棋、绘画与网球。夏皮洛(Gavriel Shapiro)认为,纳博科夫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已知的最后一位最多才多艺的人。 当然,纳博科夫之所以广为人知,主要源于其小说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洛丽塔》、《微暗的火》、《阿达》、《普宁》、《防守》等已成为美国许多大学文学课的必读书目。 数不清的现当代作家,包括厄普代克(John Updike)、品钦(Thomas Pynchon)、巴斯(JohnBarth)、阿尔比(Edward Albee)、怀特(Edmund White)、德里罗(Don DeLillo)、拉什迪(Salman Rushide)等都受其影响。本文将在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研究纳博科夫小说的空间特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术界经历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一转向波及文学,便产生了空间叙事理论。从其发展脉络看,首先“空间”是一种认识论范式转向,与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它强调脱离传统时空观,旨在探索新的凸显空间重要性的文学再现方式。其次,空间叙事探讨的范围既包括书写等传统上重时间的文本,也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重空间的文本,还包括电影、电视、动画等既重时间又重空间的叙事媒体。

论电影叙事中的画格空间与叙事性

论电影叙事中的画格空间与叙事性 李显杰 1 电影叙事虽然如其他叙事体艺术一样遵循因果关系规律,并以时间链的延展、伸长过程作为叙事动力,但电影叙事还有一个强大的、非同凡响的叙事序列,即它的空间性。 这里所说的“空间”或“空间性”,主要是从电影构成的叙事学意义而谈论的。论电影叙事中的空间,也就是要探寻电影叙事空间与叙事性(故事性)的关系及其功能,阐释电影叙事中的空间性元素和不同的空间层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电影叙事方式的独特个性与特定风貌。 探讨电影叙事中的空间特征,首先须明确的一点是,电影叙事空间整体上属于艺术意义上的人为再造空间(尽管我们在下文中会谈到,电影叙事空间的最小基本单位--画格(frame)的构成,恰恰与电影作为艺术的叙事性功能存在着非常深刻的矛盾),它源生于现实的、物理的、生存的空间,却并非就是现实性的“存在(实存)”空间。譬如一部影片的电影叙事空间在现实外在的意义上,仅仅占有几个乃至十几个片盒那么大的“空间位置”,这当然不是存在于观众眼目中的电影叙事空间的真正面貌。 在人与物体、物象的相互作用(刺激--感知)的知觉过程中,视觉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外界信息主要经视觉系统为人所感知,……视觉是一种距离感觉,所以在空间知觉中占主导地位”①,这一点似乎无须作更多的论证。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不难发现,出现在自己视野中的对象(在感知的正常状态下),必然是一个外在于人自身的,占据着一定空间的外部物体。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发展衍化出以作用于人的视觉为特征的再造空间--空间艺术。相对时间

艺术的媒介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讲,空间艺术并不“诉说”含义,而只呈现形体。这并非说时间艺术无须呈现形象,但时间艺术由于凭藉媒介符号的线性排列与组合(一维性)来刻画形象,而且这种形象的接受又必然有赖于接受者对符号含义与编码规则的一定基础上的了解和把握才能最终完成,因而时间艺术所塑造的,只能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直观)性空间,它的形象也只能存活于创作者与接受者的想象活动中(而不是他们的眼目中)。这种基本差异,决定了空间艺术多追求具象,表现形体、物象之美感,而时间艺术则善于讲述故事,描述事件,刻画情感心理之轨迹。自然,二者之间的划分与不同取向,只能是相对而言的。从人类艺术的整个发展历史来看,各门类艺术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乃至冲破樊篱,兼容并蓄。比如,20世纪以来的现代小说就更关注小说的空间表现形式,“二十世纪强调的是与早期变化的艺术相对立的并置的艺术”(罗杰·夏塔克语②),力图从多重空间叠合并置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刻画形象;而康定斯基所倡导的“伟大的抽象--伟大的现实性”的绘画艺术,则提出:对于旨在体现艺术精神、内在的音响的抽象画家来讲,“寻找一个对于他最合适的表达形式,这就是:‘无物象的’表达形式。抽象的绘画是比有物象的更广阔,更自由,更富内容。”③(其实,康定斯基所强调的这种艺术精神的追求,在中国写意画派的理论与实践中早就有所阐释与表现,通过夸张、变形,甚至抽象的空白表现形式来表现一种意象之神韵,是中国写意画的基本风格。)由此可以推论,各门类艺术之间虽然受媒介语言和媒介物的制约有着固有的差别,但在艺术精神的追求上,在艺术创造的不断发明与创新的意义上,却共同体现出追求完美,力求完善的整体走向。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 形式,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它是 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质 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 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比如对城市空 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和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 的形状和实践;同时它也是一种思想性和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和符号化 的表象中概念化,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和人们也是根 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所谓第一 空间指的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是人类认知 形式中的空间性,它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和空间性想象的范围。在这一空间中,是既真实又想象化的。而 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 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福柯则从观念史 的角度来对待空间。认为空间是权力实施的手段和媒介,权力是借助空间的物理性发挥作用。 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 空间活动来完成的。认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关于空间的想象,这便 是“心目中的地图”。“……构想的空间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城市现实,对物质及社会世界 来说,精神上的描绘、生产和解释要优于准确的经验描绘。” 总之,空间概念既可以表达物质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表达精神方面的存在形式。社会是 由各种各样的空间组成,城市市民社会中也有不同的公共空间和空间话语。同样,我们在此 可以借用空间的概念来对近代上海小报进行文化叙事,小报本身既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空间,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空间,一个供人文化消闲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或曰公共领域,它是现代化的产物,是随着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 市民社会所特有的。它也是一种场所和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首先是一历史概念,是指发韧于英国17世纪末和 法国18世纪的独特的历史现象。他认为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公众讨 论的区域,介乎国家与社会之间,他称之为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文艺作品对现实的批判,咖啡馆或沙龙里对现实政策的批判而形成的一种公众舆论,继而形成一种机制,决定国 家的发展与走向。他也认为,在公共领域中,报刊等传媒成了公众的批判工具,并在公共领 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侣刀I喜分头“人\仆人而械层曲期1rb局tn地l,9[87] NL m;1甘6鲁化山“Fc:田6从扑领域’,我们首先是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2gsl6‘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 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c:91其后他又认为公共领域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富有弹性的交往网络。通过私人社团和常常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结构的核心,他们 自发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等为娱乐和对话提供 了一种公共空间。这些早期的公共空间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无所 不包:聚焦点由艺术和文学转到了政治。[。o]

叙事性研究

叙事性研究 学习散文《小种子》的思考语言作为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纲要》中说:“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尝试说明、描绘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材料不仅是幼儿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教师教育意图的自然传递者,幼儿可以借用不同的语言材料进行表达和交流。通过各种关于材料投放的学习:“材料投放要充足,种类尽可能全面,尽量满足每位幼儿的需求,根据活动安排及时更新添置新的材料”,我对自己投放的语言活动材料过程进行了思考:提供的材料为什么不能吸引幼儿?怎样去开发利用新的语言材料? 困惑一:提供的材料为什么不能吸引幼儿? 学习散文《小种子》一文时,我最初投放了各种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向日葵、蚕豆、黄豆等。刚开始孩子们兴趣很高,拿着种类繁多的种子左一看,右一看,“我们家平时做饭外婆就加进了这种种子在米饭里,我还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过这样的种子……”孩子们开始议论纷纷。幼儿在第一次观察种子时积极性很高,但在欣赏、学习散文时兴趣一下就没了。第一次投放的材料,并没有达到我预设的目标。 反思一:

我仔细审视了投放的材料,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散文中主要讲的是种子发芽的过程及需要什么?而我投放的种子只是为了让他们观察种子的外形、及名称,与学习散文的目标不一致,材料的投放不够准确,所以吸引不了幼儿进一步学习、理解散文。 第一次调整: 根据此次活动的反思,我将对活动的材料进行了第一次调整:将各种种子种入装有泥土的花盆和透明的玻璃杯子,让幼儿对种子发芽的过程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并用语言讲述种子的生长变化情况。刚开始他们有一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变长,虽然种子发芽后的豆苗在一天天变化,但去观察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反思二: 投放的第二次材料是为学习散文服务的,但为什么孩子的兴趣还是没有被激发呢?难道投放的材料太被动了?这些材料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投放呀! 第二次调整: 第二次反思后,我将对活动材料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在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我们带着全班的孩子,拿着铲子,带着小花盆、来到了一片空地里,让孩子们将少量的泥土装入花盆,并将自己从家里带的各种种子种入花盆,他们都把自己种好的种子小

文化建筑的空间尺度与叙事性解读

文化建筑的空间尺度与叙事性 Space-scale & Narrative of Cultural Architecture ■ 艾侠■ Ai Xia [摘要] 营造具有叙事感的场所与空间,是当代文化建筑最为重要的设计倾向之一。在建筑创作中,从空间尺度与体验的互动角度来理解建筑的叙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思维方式。本文以四个设计作品为例,从空间尺度与叙事空间关系的视角来进行学术探讨。 [关键词] 文化建筑叙事性空间尺度现象学[Abstract] One of the main trends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architecture is to create narrative space in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f the building. Narrative can also be comprehended as the convers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scale and individual experience. CCDI, one of the bigg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s on china, researched on this topic and reveals some design-philosophy through four different works. [Key words] Cultural architecture, Narrative, Space-scale, Phenomenology 一、叙事性:对现代建筑的反思 叙事性空间可以理解为一种与体验密切关联的建筑空间。虽然建筑叙事性是近年流行的学术语汇,但关于叙事空间的存在,自古以来不乏先例。仅就中国建筑而言,不论北京故宫的宏大空间序列,或是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皆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一种叙事的可能—“在环境空间中,人的移动及其。路径和场知觉经验可以赋予其更多的环境意义①” 地也由此超越了单纯的功能流线的设定,转而上升到“叙事化”的境界。 然而,回顾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变迁,建筑体验曾一度被置于极其边缘化的位置。建筑师和学者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一种近于“二元论”的哲学所牵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处在一种相互博弈的“二元”状态—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甚至更为古老的亚里士多德学派,可以追溯出这样一种哲学的思想渊源。工业革命之后的“技术”情结,使许多建筑师和工程师的身心置于征服自然的自信之上,大量具备直接功能目的的建筑类型(如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办公建筑)成为那个时代的宠儿,而相对含混多义的建筑(如宗教和文化建筑)风光不再。 经过20世纪下半叶的阵痛和反思之后,当代建筑思想呈现出从“二元”到“多元”的回归,判断文化建筑的优劣标准也不再是纯粹理性的演绎,而逐渐增加“置身其中”的实地感受—不论是建筑师还是文化学者,都意识到功能与理性并不能代替模糊的感性表达。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建筑现象学的反反复复的讨论,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样一种反思的延续。从现象学意义上说,强调空间体验成为建筑设计最为本质的东西,只有体验才能产生场所精神②,这对文化建筑尤其重要。

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陆扬* 内容提要:空间理论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一个热点,特别是爱德华#索雅的第三空间理论。第三空间可以比较于博尔赫斯的/阿莱夫0,具有芥子须弥的极大魅力。由此重读文学空间,则可更多读出列斐伏尔所谓的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 关键词:空间第三空间列斐伏尔索雅克朗 20世纪末叶,学界多多少少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0,而此一转向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中最是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学者们开始刮目相待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0,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给予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青睐,纷纷转移到空间上来。空间反思的成果最终导致建筑、城市设计、地理学以及文化研究诸学科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日俱增呈现相互交叉渗透趋势。对于现代都市空间经验这一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特征的变迁,文学的理解事实上不可能无动于衷。就小说中的城市空间而言,19世纪的模式被认为是叙述和描写,20世纪一方面都市生活的时间节律明显加快,一方面空间的经验也变得支离破碎。普鲁斯特5追忆逝水年华6中的回忆已无形式可言,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则使完整的叙述不复可能。那么,近年大有成为显学之势的空间理论对于文学又意味着什么?本文将就此作一探讨。 索雅与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0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此概念由来于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Edward Soja)1996年出版的5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6(Thirds 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一书。爱德华#索雅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Bronx)区,据他后来回忆说,在这个文化多元性表现得再明显不过的城区,他10岁时便活像个街头地理学家。什么是第三空间?索雅承认他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第三空间这一概念,是有意识尝试用灵活的术语来尽可能把握观念、事件、表象以及意义的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在更大的语境上看,20世纪后半叶对空间的思考大体呈两种向度。空间既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示、被分析、被解释,同时又是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态。索雅提出的第三空间正是重新估价这一二元论的产物,据索雅自己的解释,这一理论把空间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均包括在内的同时,又超越了前两种空间,而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向一切新的空间思考模式敞开了大门。 上承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H.Lefebvre)1974年出版的名著5空间的生产6(The Production o f Space),索雅分析了他所说的三种/空间认识论0。/第一空间认识论0最是悠久,索雅指出 *陆扬,文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美学和外国文学研究。

当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叙事性艺术特征

Art Research Letters 艺术研究快报, 2015, 4(4), 65-70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217295220.html,/journal/arl https://www.360docs.net/doc/9217295220.html,/10.12677/arl.2015.44011 The Narr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of Contemporary Museum Display Design Haixin Jin, Shizhong Wu, Yijun Che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rt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Nov. 1st, 2015; accepted: Nov. 16th, 2015; published: Nov. 19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921729522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museum exhibit displays different narrative art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w style, new features of the Contemporary Museum exhibition design from three parts: the narrative design innovation, narrative psychological guidance, narrative space struc-ture. With specific case for the support,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three narrative features in the display design of specific application. Keywords The Narrative Design Innovation, The Narrative Psychological Guidance, The Narrative Space Structure 当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叙事性艺术特征 金海鑫,吴诗中,陈奕君 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系,北京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16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19日 摘要 当代博物馆展示陈列显现出了和以往不同的叙事性艺术特征,本文从叙事设计创新、叙事心理引导、叙

空间叙事的身体性思考

空间叙事的身体性思考 空间理论的兴起与完善,让文学叙事走出时间的桎梏,让创作的空间性尝试与叙事的空间化表达得以实现。空间的身体化与空间叙事的身体性成为空间重构与叙事转向的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空间叙事的根本在于,它可以通过恰当的文字为身体建构存在的空间,运用独特的叙事为空间唤回身体的本源。空间叙事的身体性营构预示着文学空间已经进入身体的时代,它不仅让空间与身体在文学叙事中实现融通,而且让文学回归自身更加自然、更为原始的起点即空间与身体上来。 标签:空间;空间叙事;身体 一、空间与文学叙事 思维方式决定叙事理路。传统思维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始源形态是空间,空间叙事是中国传统文学主要的叙事方法与路径,比如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与之相对,西方传统叙事学因受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影响,沿袭以时间为主的线性叙事模式与逻辑,时间性成为理解和把握西方文学叙事的根本视角与核心参照。莱辛对文学艺术时间性和造型艺术空间性的规定,正是西方文学观念由时间主宰的最好例证。西方文学不谈空间只谈时间的传统,以及叙事学的西方源头,造成空间叙事研究在中国的隐匿。因而,谈及西方文学叙事的空间转向,不可越过中国传统文学叙事理路而不顾。 凸显时间的叙事功能与艺术价值,表明时间已经固化为文学叙事的主要模式,情节已经内化为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由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等内容所构成的情节自然而然地成为西方文学经典叙事模式的格式化推进路径与存在形态。作为标示人类客观存在和现实体验方式的空间,则因此遭受遮蔽、遭遇冷落,尽管空间表面上看起来一直非常自然地存在着。与时间相比,空间明显地处在西方文学叙事的边缘,无论是定位与地位,还是认可度与接受度,均与前者相差甚远。严格来讲,空间只是作为时间的附属物而隐性地存在着,无法真正独立承担属于自身的文学使命与叙事担当。时间的在场和空间的缺席,这样的不对等地位与不平衡局面几乎构成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叙事的整体格局与普遍观念。 时间的必然性与空间的偶然性,使得西方文学叙事的话语体系牢牢地由时间所建构和把持。但是,空间的缺失并不意味着空间的消失。20世纪以降,尤其是90年代以来,受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空间转向的深刻影响,时间在叙事学中的绝对话语地位开始出现松动,文学叙事的时间一统观念逐步瓦解。空间理论的兴起与完善,为空间进入作家视野和文学世界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文学创作的空间性尝试与文学叙事的空间化表达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迅速崛起,并导致西方“文学研究观念和批评方法的空间化,空间批评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①。与之相契合,空间叙事正在成为当下西方文学叙事研究的热门与焦点,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均取得相当的研究成果。但是,文学叙事确实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双重特征,二者缺一不可,并且往往以时间作为叙事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