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空间研究述评_徐小霞

文学的空间研究述评_徐小霞
文学的空间研究述评_徐小霞

摘要:当代学界的空间转向引发人们对文学空间研究的关注,纵观20世纪文学的空间研究历程,随着人们对空间观念的认识变化,文学空间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关注文本形式美学的空间形式到凸现文本再现空间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历程。文章梳理了20世纪文学的空间研究历程,以空间观念变化为线索,对空间研究的基本观点、重要成果以及相关的理论渊源做出相应总结评析。

关键词:文学空间;文学再现空间;空间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最基本方式,离开两者中的任何一个,便无从奢谈任何事物及其存在。但长久以来,相对于时间,空间一直被压抑和贬值,被视为匀质空洞、静态孤立的容器。福柯对此曾指出“空间以往被当作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1]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生活的空间化重组进一步加剧,人们的空间意识和空间体验日益凸显,空间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的经验事实,构成了经验现象的表征和知识系统,并浓缩和聚焦着当代社会一切重大问题的符码。在如此现实语境下,当代学术主流话语向“空间转向”嬗变,已是不争的事实,空间研究成为后现代显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纷纷参与空间转向的命题,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已超越了对其本体论的探讨,关注空间的社会实践,以及人们在其中的主体性行为和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为当代人文科学带来整体学术范式的变革。

文学领域的空间研究,在18世纪莱辛对诗与画美学风格的评论中,已零星触及到文学的空间形式问题,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文学评论家以专题形式系统探讨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再到当代专注于彰显文学再现空间社会意义的文学空间理论,它的发展历程,既有自己独立的渊源和学科品格,又是对当代学界“空间转向”趋势的策应互动。纵观文学的空间研究历程,随着人们对空间观念认识的变化,从研究纬度、内容、对象来看,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时期:40年代到80年代,侧重于文学空间形式美学的研究;90年代至今则聚焦于文学再现空间所凸现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以人们对空间观念认识的变化为主要线索,在重点介绍一些颇有影响的重要观点、论著及其理论渊源同时,试图勾勒出文学的空间研究发展轨迹,评价其中的得失成就,对正处于建构期的当代文学空间理论或有裨益。

一、形式美学纬度:文学空间形式研究

艺术发展史上,艺术家的直觉和创作实践往往先于任何可以阐释它的理论,文学空间研究亦然。20世纪初叶,现代主义小说异军突起,以乔伊斯、普鲁斯特为代表的小说创作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单一时间顺序,大量运用时空倒置,时空交叉,使文本呈现出碎片化、拼贴化的美学效果,传统的时间线性逻辑不再成为文本结构重心,文本结构中的空间并置成为现代小说情有独钟的美学喜好,面对新的小说实践,传统的小说理论已无法应对,为此,一种可以恰如其分地阐释这种新的小说实践的理论呼之欲出。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瑟夫·弗兰克敏感地意识到文学创作实践这一趋势,将之归于人与外在现实相脱离的时代体验,认为“自19世纪后四分之一以来的现代文化史不安全,不稳定的主题,那种在科学技术连续胜利中产生的,把握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上的失落感。”[2]并于1945年发表了《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一文,首次提出文学空间形式的概念,初步系统确立了以研究文学空间形式为主要对象的理论范式,[3]并阐述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和批评方法。文中认为“空间形式”是“与造型艺术所出现的发展相对应的文学补充物。二者都试图克服包含在其结构中的时间因素。”[4]在对一些现代主义具体文本解读中,弗兰克从语言的空间形式、故事的物理空间和读者的心理空间三个方面分析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指出现代小说通过采用并置、主题重复、多重故事和夸大的反讽等手段取得和造型艺术相似的空间效果。文学空间效果的最终实现,又必须需要读者的心理参预共同实现,读者运用“反应参照”的办法把事实和推想拼合在一起,将独立于时间顺序之外又彼此关联的各个片断在空间中融接,重构小说。[5]这篇原创性的论文引起人们对文学的“空间形式”的普遍关注,成为文学系统研究空间形式之滥觞,也开启了文学空间研究的形式美学纬度。

在弗兰克的启发下,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文学空间形式的研究,对空间形式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杰罗姆·科林柯维支在《作为人造物的小说:当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中,具体分析了美国当代小说的空间形式,认为当代小说创作摆脱了人物、情节、主题发展、叙述顺序等一切时间因素的制约,是纯粹的空间形式小说。埃里克·S·雷比肯的《空间形式与情节》和戴维·米切尔森的《叙述中的空间结构类型》,对情节和结构的空间形式进行分析,提出“空间形式小说所依赖的原则不遵循线性原则,它一直描绘现在,破坏了线性的因果联系”[6],当小说情节的各个片断之间相互并无因果联系,而以片段方式出现,且它们是“同类”时,便具有并置性的空间效果。

在诸多文学空间形式研究中,W.T.J.米切尔对空间形式的认识值得一提,他在《文学的空间形式:走向一种总体理论》中,深化了对“空间形式”概念的认识,阐述了文学的空间内涵,最早对文学的空间类型做了区分。在该文中,米切尔从“空间”概念入手切入到“空间形式”概念,指出长久以来人们误将空间形式视为静止的,与时间二元对立的误区和背后的哲学渊源,认为“空间是一种共存状态的序列”[7],尤其在文学

文学的空间研究述评

徐小霞

133

中,空间并不排斥时间范畴,因为文字和读者阅读经验以时间空间双重方式同时进行,“时间是空间的灵魂,两者是推动人们体验的一个看不见的整体,”[8]文学空间与时间水乳交融地交织在一起。随之,米切尔借用弗莱《批评的解剖》中有关中世纪讽喻的四个层次体系,划分出文学空间的四个类型:字面层,即文本的物理形式;描绘层,作品中表征,模仿或所指世界,它是读者阅读的心理建构,为时间所掩盖;结构和形式层,是文本的时间结构层,也即通常意义上的“空间形式”;故事形而上层,意义生成空间。这样,米切尔将对文学空间形式的探讨最终拓展到文学空间类型的问题上,扩充了文学空间形式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随后,以色列学者加百利·佐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出更复杂严谨,包括空间形式在内的文学空间形式美学研究理论,他的理论堪称文学空间形式研究的顶点,“如果说约瑟夫·弗兰克对空间叙事理论作出了伟大的开拓性贡献,加百利·佐侬的《建构叙事空间理论》一文对于叙事文本的空间结构讨论则最为复杂,也最为完整。”[9]与前人不同,佐伦不再仅限于对空间形式的关注,更注重文学空间整体范畴,意在阐明文本中的空间结构一般模型,他将文学空间严格限定在“模仿真实空间存在于作品中重塑的空间纬度”[10],而以“空间模式”指代“空间形式”那种通过文本断续单位而获得的对文本的共时感知,认为叙事文本的空间建构有空间形式的参与,但空间形式只是在视阈层面上起作用,且仅有空间形式是远远不够的,他在垂直纬度上划分出叙事空间再现的三个层次:地形的,时空体的,和文本的;又在水平纬度上也区分了三个层次的空间结构:总体空间,空间复合体与空间单位,并将两个纬度上的空间分层综合起来考察文本空间整体模式。这样,佐侬建构出“可能是迄今最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高度的空间理论模型”。[11]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文学空间形式研究对文学的空间认识在逐渐深化,从仅限于对文本形式层面所取得共时性的空间美学效果探讨到对文本空间整体模式的构建,文学空间内涵不断丰富,意义功能也更为复杂。尽管如此,对文学空间的探讨仍重点在于以文本符号自身和形式为旨归,空间对他们而言仅是一个静态被动的容器,无从看到空间作为一种社会产物所具有的辩证性、矛盾性、异质性、能动性,为此他们的文学空间研究未能真正着眼于文本指涉层面即文本再现空间所凸显的社会、文化意义。但毕竟弗兰克等人在文学领域率先系统关注文学空间问题,将之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们对于文学空间形式美学纬度的开拓和理论建树,为文学空间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丰富了文学研究领域。

二、社会文化纬度:文学再现空间研究

(一)文学空间理论的开端

从社会文化角度讨论空间问题,在20世纪初已大有人在,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关注在自己时代并不流行的空间问题,启发文学空间研究于文本指涉层面的空间再现中,去洞悉空间所折射的社会意义,以实现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功能,这些富有洞见的思想成为文学的空间理论开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和晚期的一些文章中对现身、世界、栖息等问题的存在主义探讨,已触及到“空间”与“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他说“每逢一个世界都发现属于它的空间性。”[12]对海德格尔而言,一切行为都意味着“在某个场所”,人的存在根本于某个空间的存在。社会学家齐美尔在上世纪末发表《大都市和心灵生活》等系列论著,从社会学角度审思现代都市这一特定空间中的明显特征在于由于视觉泛滥带来的对个人心理的内部刺激,造成个人的内在主体和具象都市空间所呈现的客观文化之间的巨大心理张力关系,他对城市空间的分析“成为都市的伟大文学和鼓吹都市文化的一个起点。”[13]瓦尔特·本雅明在《拱廊计划》等文章中有对19世纪巴黎空间和文化流动的精彩分析,拱廊街之于本雅明正如商品之于马克思,在拱廊街中本雅明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政治经济学基础,它将资本主义的私人空间与共公空间进行调和和妥协,成为资本主义暗中起作用的某种空间策略。齐美尔、本雅明等人较早从历史哲学的反思角度探索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启发了文学空间研究对城市空间的关注,他们的论述为文学空间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较早的思想渊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巴什拉、巴赫金直接从文学文本讨论文学再现空间的社会文化哲学意义,是直接意义上的文学的空间研究。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1945年出版《空间的诗学》,结合现象学与精神分析,讨论文学再现空间中特有的“诗意空间”哲学意蕴,在对波德莱尔、里尔克、爱伦·坡、雨果等人的作品分析中,对文本诗意空间如家居、天地、窝巢、介壳、角落作了存在主义现象学论述,阐发“世界是人类的窝巢”之感悟。《空间的诗学》关注文学空间意象的心理动力和隐密感的心理原型,将文学空间原型立足于人类心灵与自然宇宙的契合,堪称存在主义关于文学空间思考的一部力作。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对文学空间的论述散见于《拉伯雷及其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小说中的时间形式与时空体》。巴赫金的文学空间观吸收了新康德主义和后牛顿式的物理学,尤其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强调“空间和时间的不可分割”[14],认为文学空间“是形式兼内容的一个文学范畴”[15],这一看法形成他最鲜明的文学空间概念:时空体,它是“文学中已经艺术地把握了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相互之间的重要联系……文学中的艺术时空体里,空间和时间标示融合在一个被认识了的具体的整体中。时间在这里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空间则趋向紧张,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中。时间的标示要展现在空间中,而空间则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16]基于此,巴赫金考察了每种文类所体现的时空关系,列举了从古希腊神话小说直到福楼拜、司汤达、巴尔扎克小说中的时空关系、情节故事和人物如何被表达、小说时空和人物如何联系等问题,指出时空体是区分叙事类型特征的基础,它经历了从公共领域(狂欢广场)到私人领域(家庭)的形成演化。同时,巴赫金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提出“超视”与“外位”的时空及其辩证关系,认为自我与他者是一种超视与外位的接合且互补共有,进而形成他的“空间对话理论”。这一理论在当代后殖民批评、流散文学中,对于颇受关注的身份与空间的混杂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阐述价值。[17]

巴赫金的空间观念对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所关注的意义、身体、主体等问题启发极大,他与巴舍拉一道从历史诗学角度,将社会历史语境融入到对文学空间的思考中,从某种角度上开启了文学空间研究的社会文化纬度,奠定了凸现

134

社会意义的文学空间理论基础。

(二)文学空间理论的形成:空间转向下的空间理论和批评

如果说本雅明、齐美尔、巴赫金、巴什拉等人已敏锐把握住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的话,那么这种把握源于他们对自身所处的都市新型空间体验的一种自发意识,在他们,空间作为时间的依附,并没有获得本体论地位,它依然是静态同质的一个容器或一种心理反映,空间作为社会产物的异质性、矛盾性、丰富性远未被认识到,这点最突出的莫过于巴赫金的空间思想,在他的时空体概念中,历史之维的时间优先权无所不在,空间不过是时间主角的一个舞台和背景。

20世纪70年代,法国思想家列斐弗尔和福柯最先对历史决定论进行挑战,积极建构空间理论,他们将空间从时间的樊笼中解放出来,赋予空间与时间一样的本体论地位,他们的空间思想使空间概念发生结构性转移,空间不再是物体运动的广延性,而是人的具体生活场所;空间不再是抽象的同性的和有限的,而是异质的,具体的,无限的。列斐弗尔在1974年发表《空间的生产》一书,标志着当代空间理论真正形成,此后,空间问题浮现为社会理论包括文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在《空间的生产》中,列斐弗尔将空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视为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的进一步延续,将自己的空间理论称之为空间政治学反思。文中列斐弗尔首先批驳了传统空间观或把空间看作有待填充的容器,或看作单一的某种主观心理建构的肤浅认识,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认为“(社会)空间是(社会)生产”,空间既为社会所生产,同时又生产社会,它具有建构力量,影响制约着社会和人们的行为及其存在,它“是一个无限开放,充满了矛盾的过程,是各种力量构成对抗的场所”,[18]“社会空间并不是一种在其他事物之外的事物,也不是在其他产物之外的产物:确切地说,它纳入了所生产的事物,包含了它们在共存和同在中的相互关系…..它本身就是过去行为的结果,社会空间容许某些行为发生,暗示另外一些行为,但同时也禁止其他一些行为。”[19]针对空间已成为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一个核心问题的现实,列斐弗尔看到对空间的征服和重组已成为消费主义赖以维持的主要手段,“今日,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自身的生产”[20]。在此基础上,列斐弗尔提出“具体抽象的”三度空间模式:空间实践,空间呈现,呈现的空间,三者辩证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如此,列斐弗尔成功构建了空间生产的本体论理论框架。

福柯对当代空间理论贡献在于一面宣告“空间时代”来临,以恢复空间本体论地位,一面则在权力与空间的关系上构筑他的空间理论。他认为20世纪预示着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我们正好处于一个同时性和并置性的时代,我们所经历和感觉的世界更可能是一个点与点之间的相互联结团与团之间之间相互缠绕的风格。[21]在对历史建构的空间场所进行了知识考古学的探查后,福克认为权利由传统社会通过国家机器惩戒来实现对人控制的方式,已转变为当代社会通过意识形态等规训使惩戒内在化,空间在此过程中通过权利的建构形成人为空间如“圆形监狱”,是权力机构控制民众的一种空间策略和方式。

列斐弗尔和福柯的空间思想成为当代空间理论基石和核心,并掀起80年代以后社会理论重申空间的热潮,1985年由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联合出版论文集《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一书,被视为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来临,自此,人们

纷纷从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哲学、文学(化)等角度阐发

空间问题,真正形成了当代学界空间转向格局,正如菲利普·

韦格纳指出“在最近二十五年中…..跨学科格局把中心放到

‘空间’‘场所’和‘文化地理学’的问题之上”[22]参与建构当代

空间理论的学者人数众多,所论角度各殊其貌,所涉内容包

罗万象,有詹姆逊的超空间,大卫·哈维时空压缩,爱德华·索

亚的第三空间,德勒兹的空间哲思……爱德华·索亚在《后现

代地理学》中对这些形态复杂,观点各异的空间思想进行总结,认为学界空间转向有三条途径:后福特主义,是指从政治

经济学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中凸现的空间问题进行的

审思;后历史决定论则“根植于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和概念化

进行一种根本性的重新阐述。这是只是一场本体论方面的斗争”[23],它试图从本体论角度挑战“历史决定论”,树立空间本

体论;后现代主义重在对西方当代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空

间化进行思考。这三条途径共同参与建构起西方当代空间理论。

空间转向下的空间理论与文学理论呈现为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空间转向”从不同角度进

入文学领域,众多非文学领域的理论家对外空间问题的分析

或多或少涉及文学艺术;另一方面,当代西方的文学理论和

研究本身也参与当代空间理论形成的重要组成。[24]一定程度上,当代学界空间理论也是文学空间理论的思想资源和核心。当然,由于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独立的学

科品格和特征,为此“文学空间”在空间转向的语境中呈现出

独特的含义。英国迈克·克朗1998年出版《文化地理学》中,

以“文学景观”为题专门讨论了文学中的空间含义:

文学并不是单纯反映外部世界,指望文学如何“准确”地

和怎样的应和着世界是将人引入歧途。……文学景观最好是

看作文学和景观的两相结合,而不是视文学为孤立的镜子……文学提供观照世界的方式,显示一系列趣味的、经验的

和知识的景观……文学是一种社会产品,它的观念流通过程,委实也是一种社会的意指过程。[25]

克朗强调文学空间固然源自于现实空间,但同时,它本

身也成为社会现实空间建构的重要组成;它也不再是观照世

界的一面镜子,而是一张纷繁复杂的意义之网,任何个别的

叙述都难分难解地涉及到其它的叙述空间,在这样的大网中,它确立了自己观照世界的方式。就文学的生产而言,在当

代空间理论视阈下,文学本身是作为社会空间的一个特殊领

域而存在,它是一个多元异质性的空间,是一个先锋和保守,

政治与文学,资本与文学,统治与被统治、自主性与非自主性

等各种权利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网络。[26]另外,文学文本自身

的也不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充满了“拼凑”与“戏仿”,

其空间内部充满了“互文性”“异质性”,如此,文学再现空间

蕴含的现实、阶级意识、生产方式各异质性成为文学空间理

论和批评关注的对象。同时,由于文学文本空间呈现的异质性,又决定了阐释者的多重阐释空间,文学阐释和批评自身

成为文学空间介入现实、批判现实的一种空间结构。

文学的空间批评以新的空间观念为基础,实现文学研究

的批判功能,对空间的关注,诚如菲利普·韦格纳索所总结的

那样,已从诸多角度进入文学领域,如殖民与后殖民批评,女

135

性主义批评,通俗文学文化研究,对文学内部空间(文学再现空间)地图的关注,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史和文学实践的关注,都体现了空间理论背景下对文学空间的研究和批评。尤其是随着后现代地理学的诞生,直接促进了文学(文化)与地理学交叉融合的现象。迈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不但阐发了文学的地理学意义,而且本身也是空间批评的完美范例。克朗认为地理学的空间方法,每一种都提供了理解一种景观的特定领域,每一种都有它的修辞风格。为此,他考察了哈代、雨果、侦探小说等一系列文学文本中的地理景观,以说明文学所显示的社会如何为空间所结构,以及空间如何为社会行为所界定。雷蒙德·威廉斯在《乡村与城市》中对英国现代英国文学重新解读,考察了英国文学史上关于“城市”“乡村”关系的不断变化的“情感结构”。布鲁森·艾瑞克在《小说、地图、现代性——

—空间的想象,1850-2000》中,借用列斐弗尔,詹姆逊等人的空间理论,考察麦尔维尔、乔伊斯、品钦等人如何利用地图写作,认为“文学地图给予读者小说中所不能有的东西:一种想象、结构、构想方式和叙述风格。”[27]因为“文学地图中铭刻着意识形态、家园、域外的地理知识。”[28]在考察文学地图的基础上,论者最终勾勒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的风格演变。

空间批评在融合文化地理学基础上,吸收了文化研究、身份认同、女权主义等后现代理论,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批评形态。吴庆军在《当代空间批评评析》一文中,将如此广泛,观点包罗万象的文学空间批评,依照人们对空间关注的属性差异进行总结和划分,他的划分具有相当的概括性和一定的合理性。吴文认为空间批评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空间的社会属性,中期的文化属性,晚期后现代超空间特征。早期文学空间批评由于深受列斐弗尔和福柯等人社会批判理论影响,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更加关注社会空间中个体与社会间的各种关系,如压迫与反抗,边缘与中心等,探究文学再现空间背后的社会因素;第二阶段的空间批评吸收文化研究理论,重视对文学空间的文化意义解读,关注现代性造成的空间与文化融合,文化被视为空间批评的根,探究空间如何作为文本的意义系统和指涉系统来表达意识形态、政治信仰以及民族主义和国家关系等[29];后现代超空间特征以詹姆逊提出的“超空间”理论为基础,超空间不是一个真实的空间,它摒弃了传统空间厚重的历史感和时间感,“是一个充斥着幻影和模拟的空间,一个纯粹直接和表面的空间”[30],它体现了后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后现代文学文本的异质性和碎片化具有超空间特征。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人们对空间观念的认识变化,文学空间也经历了从空间形式到文本指涉层面的再现空间研究,从关注文本形式美学到凸显文本文化社会意义的历程,对文学空间的关注日益成为当前文学理论话语的主流。但文学空间研究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诸如对“文学空间”究竟是什么,在哪个层面界定以及如何界定,其分类标准是怎样的等关键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正处于建构期的文学空间理论,由于吸收了众多社会空间理论思想,文学空间理论话语和体系庞杂凌乱,较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性和操作性;空间批评实践虽有可喜成果,但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且存在过于关注文本指涉层面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分析而忽视文本审美特征。尤其国内,富于独创性的批评和理论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文学空间研究还有许多路要走,诸多问题亟待人们解决和深思。

参考文献:

[1]、[21][法]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征文和上下文》转引自.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18-28。

[2]、[6][美]约瑟夫·弗兰克等.《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M]秦林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7。

[3]、[4]、[5]《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序言》秦林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7]、[8]Spatial Form in Literature:Toward a General Theory, W.J.T.Mithell,Critical Inquairy,Spring1980.

[9]、[11]程锡麟等人.《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

—叙事空间理论概述》[J].江西社科,2007.11。

[10][以色列]佐侬,《朝向空间的叙事理论》[J],李森译.江西社科,2009.5。

[1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应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50。

[13]吴志平.《空间理论与文学再现》[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31。

[14]、[15]、[16]《巴赫金全集》四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274-275。

[17]麦永雄.《当代空间诗学语境:巴赫金理论话语探赜》[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9第5期。

[18]、[19][法]亨利·列斐弗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转引自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47。

[20]Henri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Blackwell,1997:73.

[22]菲利普·韦格纳.《空间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转引阎嘉主编《文艺理论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5。

[23][美]爱德华·索亚.《后现代地理学——

—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周宪许钧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4]参见刘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25][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转引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26][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学场及知识分子的功能》.转引刘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语文学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27]、[28]Novels,maps,modernity:the spatial imagination, 1850-2000,Eric Bulson,p3,p7.New York:Routledge,c2007.

[29]、[30]参见吴庆军.《当代空间批评评析》[J]世界文学批评.2007年2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136

《许三观卖血记》赏析_共4页

《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许三观卖血记》是著名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一、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中国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1977 年高中毕业后,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23岁进入县文化馆,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后就读于由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班,1989年调入浙江嘉兴市文联,现定居背景。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 余华是先锋小说”勺代表作家之一,其写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 的作品诸如《世事如烟》、《现实一种》、《鲜血梅花》等通过对暴力、死亡和血腥的冷静的叙述,以及在冷静”背后的愤怒和人的生存环境,让当时不少读者、批评家为之骇异。90年代开始,余华的小说还是从先锋向世俗转变,作品中温情”开始出现。正如作者在《活着》中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当然作者仍然关注着人的生存状况。 二、作品简介 《许三观卖血记》发表于《收获》1995年第6期,同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由台湾麦田和香港博益以及海南公司出版,并被译成法文、韩文、德文和意大利文出版。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主要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恶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无法卖血让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他坐着,哭了。 小说中许三观总共卖血十二次,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同时也掌握了献血的一些道理,并用卖血的钱娶了许玉兰;第二次

空间理论与文学空间

一、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陆扬 1、索亚与第三空间:《第三空间:》 20世纪后半叶对空间的思考大体呈两种向度。空间既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示、被分析、被解释,同时又是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态。索雅提出的第三空间正是重新估价这一二元论的产物,据索雅自己的解释,这一理论把空间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均包括在内的同时,又超越了前两种空间,而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向一切新的空间思考模式敞开了大门。31 第一空间认识论偏重于客观性和物质性,力求建立关于空间的形式科学,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地理学,因此作为一种经验文本在两个层面上被人阅读:一是空间分析的 原始方法,就对象进行集中的准确的描绘,一是移师外围,主要在社会、心理和生物物理过程 中来阐释空间。 第二空间认识论”要晚近得多,可视为第一空间认识论的封闭和强制客观性质的反动。简言之是用艺术对抗科学,用精神对抗物质,用主体对抗客体。……第二空间形式从构想的或者说想象的地理学中获取观念,进而将观念投射向经验世界。……近年实证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存在主义、现象学、阐释学等等思想和方法的融合,则是推波助澜,促使两种空间融合。第一空间分析家更多地求诸观念,反之第二空间的分析家们,也非常乐于倘佯在物质空间的形式之间。 “第三空间认识论”由是观之,它既是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认识论的解构又是对它们的重构。……索雅强调在第三空间里,一切都汇聚在一起:主体性与客体性、抽象与具象、真实与想象、可知与不可知、重复与差异、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无意识,学科与跨学科等等,不一而足。32 2、第三空间与《阿莱夫》: 第三空间的彻底开放性:一切皆见于第三空间,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它,其间 万象无一不是清清楚楚,然第三空间又神秘莫测,从来没有人彻底看清它、理解它,它是一个“无以想象的宇宙”。……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这就是列斐伏尔,也是博尔赫斯,给予“第三空间”的最大启示。34 3、重读文学空间: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 文学景观最好是看作文学和景观的两相结合,而不是视文学为孤立的镜子,反映或者歪曲外部世界。……文学提供观照世界的方式,显示一系列趣味的、经验的和知识的景观。34……文学是一种社会产品———它的观念流通过程,委实也是一种社会指意过程。35 文学故此同样是一种社会媒介,一个特定时代不同人众的意识形态和信仰,由此组构了文本同时也为文本所组构。文本组构了作者想说、能说,甚而感到不得不说的言语,同时又组构了言说的方式。所以文本是环环相扣,交织在它们或者是认肯或者是有意颠覆的文化惯例之中。……克朗因此强调文学不是举起一面镜子来观照世界,而是一张纷繁复杂的意义之网。任何一种个别的叙述,都难分难解牵擎到其他的叙述空间。这些空间未必一定要是文学空间, 像官方文牍、学术著作,甚至宣传广告,都可罗列其中。文本就这样组成了一张观念和观念 之间的大网,就在这大网之中,它确立了自己观照世界的方式。……文学对于地理学的意义不在于作家就一个地点作何描述,而在于文学本身的肌理显示社会如何为空间所结构。……在文学文本的内部来探究特定的空间分野,这些分野可以同时见于情节、人物以及作家自传等等多种方面。克朗称进而可在文本里构建一种家园感(sense of home),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帝国主义和现代社会的地理知识。35……文学描写可以揭示空间如何组构,以及空间如何为社会行为所界定。文学中空间的意义,由是观之,较之地点和场景的意义远要微妙复杂得多。36

市场营销策略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和层次也相应提高。 消费者的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标准的、大众化的需求,而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精细化。 传统的营销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如何实施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也亟待解决。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市场营销战略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1 市场营销战略的演变与发展在人类已跨人21世纪的今天,由于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消费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市场行情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任何企业要想成功进入、占领、巩固和扩展市场,采用正确的市场营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被营销理论界广为接受的4Ps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4Ps市场营销战略能从复杂的营销变数中找到最为重要的因素,并从单纯的因素上升为一组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营销环境1。 随着市场营销战略理论研究发展,出现6Ps、10Ps、11Ps策略都是4Ps市场营销战略的扩展,其核心仍是4Ps。 40多年来,每位营销经理在策划市场营销战略活动时,都基本从4Ps理论出发考虑问题2,1990年美国学者劳特朋首次提出了用4Cs取代传统4Ps,为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相比而言,4Cs更注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与市场导向的4Ps相比,4Cs在理念上有了很大进步与发展。

但从企业和市场发展趋势看,4Cs抑制了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舒尔茨提出的4Rs阐述了一个全新的市场营销战略的4个新要素4。 战略意味着企业未来的经营行动。 它的制定必须与企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它既要同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协调,又要同企业资源相匹配,因此战略具有以下特征5:全局性、未来性、系统性、竞争性、相对稳定性。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借以实现市场营销目标的市场营销逻辑,它是在已经确定的业务经营范围之内,由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按照企业战略中已经规定的任务目标,增长策略和产品投资组合的特点,从外部环境中去分析和评价各种资源状况,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制定出各种产品的市场营销战略。 企业的总体战略与市场营销战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密不可分。 前者是企业全局性的战略,后者是局部性的;前者是企业级的,后者是职能级的;前者领导后者,后者服从于前者,后者是前者实现的最直接的表现方面。 市场营销战略方案可以分为业务单位、产品、市场三个层次,通过具体市场营销机会和详细的计划来支持企业的总体战略6。 战略学家安索夫最早提出了基于产品市场的企业战略模式,它足以说明市场营销战略的职能作用是极为重要和突出的。

饭店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千里莺饭店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一、选题目的和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一)选题目的 现代意义的市场营销思想最初始于20 世纪初,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转入管理学研究,标志营销管理时代的开始,4P's 的提出奠定了管理营销的基础理论框架,如何将国际成熟的营销理论与方法和中国转型市场完成对接,是当前摆在我国营销学界和企业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是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主要活动,战略和策略制定的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企业营销的成败。因此,要使企业的营销活动正常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经济效益,就必须研究分析、评价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本文深入分析饭店服务业的市场竞争现状,总结分析了千里莺饭店的内部营销和关系营销策略现状,并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价格策略,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营销策略,对于千里莺饭店制订营销策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 (二)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在2006年12月确定了论文选题后,本人就开始在学校图书馆和系资料室搜集相文献及资料,在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人大复印资料以“饭店营销”为关键词查到30篇,参阅了20篇。 二、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一)关于我国饭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黎志东在《汇景酒店营销策略研究》中指出,在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业国内市场,这给饭店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受市场强劲需求拉动,中国饭店业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行整体快速扩张,但随后由于扩张过度在2000年前后陷入低迷调整。2001年以后,受加入WTO的影响,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同时上个世纪90年代过度扩张的后果被市场逐步消化,中国饭店业开始复苏。 王兴琼在《当前我国饭店业的经营困境及其所采取对策和绩效研究》中认为,尽管饭店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就诞生在这个行业。按常理,它应最早、最直接吸收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然而,饭店业在我国却面临着观念陈旧、管理落后、效益不佳等诸多困境。整体来说,我国饭店业表现出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并存的格局。 王国秀在《我国目前酒店营销的一些误区及其突破》中的观点,20世纪70—80年代,供不应求是我国饭店业的一大特征,饭店经营者们大多只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接待客人和解决客房不足等问题上,至于今后的市场需求和变化则很少或根本不过问,尤其是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外国游客大量涌入,—度使我国相对较少的饭店频频告急,供不应求的状况使饭店轻而易举地获得较高的超额利润这时的“饭店经营”同“饭店营销”尚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可是由于超额利润的强烈诱惑,不仅饭店自身不断扩大其规模,如增加客房等,而且大量外来资金和企业也都对此相当看好,进军饭店业,以至于形成了目前这样激烈的饭店竞争局面,饭店经营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饭店管理观念也不得不

湖师大真题

汇集一下2000---2012现当代的真题,并非全部都是个人成果,很多是研友的回忆或者论坛的资料。只在这里做一下汇编,以供现当代的研友更方便的参考。 2000年真题 考试科目:中国现代文学史 1.简述《狂人日记》的叙事结构及其主题表现(25分) 2.述评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25分) 3.简述仇虎的复仇悲剧及其象征意义(25分) 4.简述赵树理小说与二三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表现方式上有何不同,并请简要阐释“赵树理现象”的消极意义 考试科目:中国当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羊的门》 2.荒诞川剧《潘金莲》 3.“第三代”诗 4.苏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比较贺敬之、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异同 2.简述张洁“女性小说”的发展演变 3.谈谈余光中“现代散文”的艺术追求 三、论述题(第1题和第2各15分,第3题20分,共50分) 1.新写实小说的“生存”视角对八十年代末以来的小说创作有何影响?试联系创作实际论述之 2.试述九十年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学的基本走向 3.以《创业史》、《芙蓉镇》、《白鹿原》为例,论述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审美视角的嬗变考试科目:文学理论 一、名词术语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文学的民族形式 2.形象思维 3.艺术风格 4.典型人物 二、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文学创作过程的基本阶段 2.简述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原则 3.简述文学语言的基本形态及其各自的基本功能 4.简述诗歌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2.试论文学发展的内在原因 2001年真题 考试科目: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鲁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里回顾“五四”退潮后的创作经历时说:“《新

史记百年文学研究述评

《史記》百年文學研究述評 作者:曹晉 [2001-7-15 8:03:16] 自漢至清,《史記》的研究專著達101部,單篇論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韻訓詁、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讀法、評注等領域,方法是抄攝材料,排比引證,基本是微觀的甲說乙說的「文獻」研究。從文學研究來看,因時代文化 環境與研究者知識場域的局限,近代以前的學者多側重於感性的直觀式評點的單篇讀感 ,缺少具有綜合性、邏輯性的宏觀義理闡釋和文、史兼顧的文學本體論分析。20世紀以來,司馬遷與《史記》的學術研究隊伍日益壯大(註:關於司馬遷和《史記》的研究狀況,肖黎、張大可、俞樟華、張新科等學者已在80年代初期就有所論述,但由於其論述的時段側重建國至80年代的綜合性述評,故在研究的時間與論述的內容上不能涵蓋百年來《史記》的文學研究,但本文也得到上述諸家的啟示。),學者除了對司馬遷生年、 生平、家世(註:關於他的生年,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其一是張守節、王國維等持論 的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其二是司馬貞、桑原騭藏、李長之、郭沫若等主張的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 年)。1916年,王國維發表《太史公系年考略》,19 23年又發表《太史公行年考》,收入《觀堂集林》卷十一,第一個將司馬遷的生卒年與 生平經歷的考證結果公諸於世,他認定司馬遷生於景帝中元五年,即公元前 145年。鄭鶴聲《司馬遷年譜》以王氏論著為藍本,有所補充和增訂,還附《司馬氏世系表》、《 尚書傳授世系表》、《司馬遷遊歷區域表》、《司馬遷交遊表》。王氏對司馬遷卒年的 論斷:其卒年「絕不可考,……然視為與武帝相終始,當無大誤」,已獲得學界認同。 而司馬遷生年的另一主張最早則由日本學者桑原騭藏提出,1922年《東洋文明史論叢》 刊發了他的《關於司馬遷生年之一新說》的論文,該文由周德永譯成中文,刊發在《中 國公論》1942年5月7卷2期第95到98頁,其文認為司馬遷生於武帝建元六年,即公元前 135年,此說在李長之1948 年出版的《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一書得到伸證。另外,張惟驤《太史公疑年考》提出司馬遷生於武帝元光六年壬子(前129年)說,此說出自臆斷,不足討論。還有張鵬一著《太史公年譜》,對司馬遷生平系年有較細緻的考索。司馬遷的卒年尚無確切文獻可證明,大抵與漢武帝相終始。司馬遷出生在一個世代相傳的史 官家庭,十歲誦古文(籀文),曾向前輩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又向董仲舒學習公 羊《春秋》,打下了儒家的思想基礎。他的父親司馬談,做過三十多年的太史令,學問 極為淵博,他以道家觀點所寫的富有學術和政治意義的論文《論六家要旨》,批判了儒 、墨、名、法和陰陽五行家,而充分肯定了道家。《史記》中對諸子的評價,受此影響 甚大。司馬談於元封元年(前110年)病故,臨終受命司馬遷要做第二個孔子,寫第二部《春秋》。司馬遷矢志繼承其父命,孔子那豐足的溫潤人情和博雅風度,以及「六藝 」等優秀的文化遺產的光芒無不陶醉並照耀著司馬遷明澈的心靈,激發著他卓越的學養 和才情,父親的叮嚀也時時鞭策著他上進。同時,統一而強盛的漢帝國聲威與文化氛圍 也為他提供了寫作通史的條件。)和《史記》的名稱、斷限、體制、取材、篇章殘缺與

(完整版)奈雪的茶营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甘霖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快速消费品的营销策略》一文中提出,把握消费 者的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及行为已经成为营销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我国企业 在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细分不足和盈利能力不足,要想树立快速消费 品品牌需要做到提升营销效率、推陈出新、执行有效的市场拓展策略。 张明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吴裕泰茶叶营销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包装可以 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刺激消费,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来选购商品的,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应该采用类似包装策略,同时根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要实行差别包装策略。 李清泽,杜维春,李建兵在《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中提出高附 加值快速消费品在构建分销渠道需要有别于大众快速消费品,要强调―目标市场‖渗透而不仅仅是市场铺货率,提倡―精准终端‖的理念,鼓励公司的销售 人员主导终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要充分利用渠道终端为品牌宣传服务,文章强 调建立一个与品牌策略相匹配的顺畅分销渠道将最大化地帮助产品实现价值。 黄婷婷《福建茶叶营销对策分析》中提出产品定位的原则中最重要的两个 是针对性原则和竞争差异化原则,在目前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通过一 个产品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必须运用三个针对,即针对终端、 针对竞争对手和针对消费者;而产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原料差异化、特 性和功能差异化、价格差异化、促销差异化、包装差异化、品牌形象与文化差 异化等。 王丽惜,朱东红《关于茶叶物流模式的探讨———以安溪为例》中认为我 国茶叶营销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明显具有产品观念,该 阶段成功的因素主要在与产品的原料;第二阶段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产品的功能,企业经营依靠的是单一的推销战略而不是整合营销战略;第三阶段是指 2001 年至今,顾客的需求成为了成功的关键因素,整合营销和竞争的意识开始逐渐 加强。目前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二 是营销观念仍然落后。 罗永昌《网上销售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阐述了知识营销的含义和特点, 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只关心销售额和利润,更强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 值引导消费者产生对新产品的现实需求,在知识营销策略中提出两个重要方面:

历史小说研究

新历史小说研究综述 文秘1222班学号: 众所周知,对历史文化的情有独钟是中国历代文人知识分子的一个永恒的情结。近人章学诚有“六经皆史”之云,今人顾准称中国是一种“史官文化”,可坚古今所见略同。文学也往往就此被纳入历史的光圈,分享历史的崇高威望。直至今天,“再现历史”还是对小说创作的一种相当高的赞誉,“史诗性”更是意味着精品杰作出现的标帜。从这个意义上来审度90年代历史小说,可以认为,90年代的历史小说在潜移默化地沿承着历史的血统的同时,又呈现出某种“修复”或“删定”之趋势。可谓“新”的往往又是最“旧”的,最“现代”的常常亦为最“古典”的。 从文体上来观照,叙事文类分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小说在叙述方式上呈现出传统历史小说、“红色经典叙事”、新历史小说等不同的形态和格式。传统历史小说和“红色经典叙事“由“正史视角“出发,富有明显的“春秋笔法”意味,强调创作的忧患意识和文学的史诗风貌;新历史小说从“野史视角”切入,在一种整合或多元化的视界中试图实现向历史的“本然性”的回归。传统历史小说和“红色经典叙事”对“历史”的艺术转载方式是将历史演绎化,并凭借着这种方式来展示历史前行的规律和趋势;新历史小说则倾向于对“历史”的感性化叙述方式,由此生发出“因文生事”的运思方式和“随意点染”式的叙写,并表现出 对“历史”的某种“改写”。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在新历史小说研究中的有关观点与看法。 首先,新历史小说的概念范围。在新历史小说的概念界定这个课题上,评论者们大多倾向于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崭新的历史观念和独异的艺术手法描述历史的小说称之为新历史小说。他们认为这个历史小说群不仅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判然有别,而且与50--70年代间的革命历史小说也大异其趣,无论是价值理念还是审美取向都大大有别于后两者的既成规范,显示出历史小说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尽管论者们对新历史小说此一概念所蕴涵的主要质素达成了基本共识,但围绕着时间界定这一关键环节,却又诞生出了壁垒分明的两大阵营。一类论者将新历史小说反映的时间跨度明确圈定在现代。另一类评论家对新历史小说的时间界定就要宽泛与含糊得多。如王彪就把“在往事叙说中始终贯注了历史意识与历史精神”,“以一种新的切人历史的角度走向另一层面上的历史真实”,“用现代的历史方式艺术地把握着历史”的相关小说全归属为“新历史小说”。 第二,新历史小说的范围。由于新历史小说在概念上的模糊性,将哪些作品归入新历史小说的版图,哪类作品可以构成新历史小说的主体,也就显得十分含混。颜敏的界定比较宽泛,他认为其主要作家是乔良、张炜、莫言、周梅森、洪峰、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刘震云、刘恒、方方、池莉、李晓、杨争光、李锐、陈忠实等人的部分创作。张清华则将范围界定在先锋小说之内,认为“其中最典范的作家,从莫言到苏室、格非、叶兆言,再到方方、杨争光、北村甚至包括余华等”。把《红高粱》系列小说、贾平凹的《烟》等四部“土匪系列”、池莉的《预谋杀人》、杨争光的《赌徒》等等视为“匪行小说”,并将之归为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的副产品,将《白鹿原》、《丰乳肥臀》、《家族》以及《少年天子》、《曾国藩》、《白门柳》视为新历史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探析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9年第4期(总第159期) 探析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刘凤阁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摘 要:文学作品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形式之一,必然涉及认知过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方式,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基础。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必然与人的认知分不开,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将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等认知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一种指导理论,是一个探索翻译研究的有益视角。关键词:心理空间;概念整合;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 (2009)04-0131-05 On L itera ture Tran sl a ti on from the Perspecti ve of M en t a l Spaces and Conceptua l Blend i n g Theor i es L I U Feng 2ge (Zhejiang W anli University,N ingbo315000,China ) Abstract:L iterature works,as one of the means of exp ressing hu man thoughts and e moti ons,involves inevitably cognitive p r oces 2ses .Being one of the common cognitive modes,theories of mental s paces and concep tual blending supp ly a powerful research means and theoretical f oundati on f or literature translati on .Translati on,as a kind of s pecial verbal behavi or,is cl osely related t o cogniti on inevitably because it involves very comp lex cognitive p r ocesses .A different vantage point could be of great hel p t o our research of literature translati on if we regard theories of mental s paces and concep tual blending as the instructive theories .Key words:mental s paces;concep tual blending;literature translati on 近年来,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有关其理论内部架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二是该理论在应用方面比从前更广泛,不但涉及语言学领域,还涉及文学、文体学、话语分析等领域 [1] 。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操作,心理空 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基础,如王斌(2001)曾就概念整合与翻译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不过笔者查阅国内近年来的核心期刊文献,有关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还是主要应用在语言学领域,用该理论进行文学翻译的研究还不多。因此,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然后 结合该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进行探讨。 一、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一)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提出 弗科尼亚(Fauconnier )于1985年出版并于1994年再版了《心理空间》,其理论认为人们在使 用语言时不停地建构心理空间 [2]16 。“心理空间 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concep tual package )”[3]115 。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 间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例1 (a )学生们刚刚考完期末考试。 — 131—① 收稿日期:2009-04-10 作者简介:刘凤阁(1966-),男,辽宁本溪人,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近五年来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述评

近五年来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述评 李 纲 刘剑锋 英国文学研究以其雄厚的科研力量、丰硕的学术成果成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拟对近五年来我国英国文学研究的状况进行评述,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世纪之交我国英国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特点、新趋势。 一、小说研究 小说研究历来都是文学研究的重点。在细读文本、深入挖掘材料的基础上,对经典作家和作品做出新的分析阐释,是近五年来我国英国小说研究的总体倾向。就研究对象而言,二十世纪小说最受研究者的青睐,十九世纪小说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对古典小说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劳伦斯是最受关注的二十世纪作家,近五年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一百余篇。劳伦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对两性关系的思考等经典论题仍是人们探讨的重点。研究者们认为,“极端仇视破坏大自然的工业文明,反金钱,反机械,反异化”是劳伦斯“终身的主题”,“舍弃工业文明、金钱、异化,而选择自然的,审美的生活”是劳伦斯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健康和自然的性爱”、“建立一种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在作家看来有助于“摆脱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是“生命意识复归的重要途径”。①作为英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劳伦斯小说的现代艺术特征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相关论文有刘维荣的《浅析D?H?劳伦斯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张中载的《独特的劳伦斯,独特的〈虹〉》、熊沐清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及糅合劳伦斯叙事的二重性特征》②等。此外,女性主义批评也在劳伦斯研究中得以广泛运用,如高万隆的《劳伦斯的回应:妇女问题与妇女解放论劳伦斯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赵红英的《论劳伦斯的女性观》,葛伦鸿的《查太莱夫人的女性主义解读》等。③ 除劳伦斯外,研究福斯特、康拉德和毛姆的论文也较多,如杨汨,朱望的《论〈印度之行〉的反欧洲民族中心主义观》,李建波的《跨文化障碍的系统研究:福斯特国际小说的文化解读》,赖辉的《论黑暗之心的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陌生化”》,高继海的《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张与实践》,刘绪华的《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短篇小说初探》,刘萍的《从〈刀锋〉论毛姆对现实主义的跨越》等④。 在十九世纪小说家中,哈代最受中国学者们青睐,近五年共发表研究论文八十余篇。哈代小说中的乡土气息和悲剧色彩是最受关注的话题,研究者认为哈代的乡土精神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文化精神,哈代的农村主题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意义。我国研究哈代的专家聂珍钊教授继92年出版专著《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之后,近年来又发表论文,将哈代小说悲剧主题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美好以及不断出现的矛盾冲突;第二个阶段描写这个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毁灭的悲剧性过程,第三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毁灭和农民阶级的消亡而给破产的威赛克斯农民带来的悲剧性后果”,并指出“哈代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理论界关于差异化营销模式的相关研究比较多,本文从差异化营销的策略和模式两个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其中的研究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差异化营销营销策略模式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和层次也相应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标准的、大众化的需求,而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精细化。传统的营销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如何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和模式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也亟待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差异化营销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1.差异化营销概念及相关策略研究 1.1差异化营销概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造顾客就是创造差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其自身的各种优势,在产品质量、功能上优于竞争对手,通过有自己特色的促销营销手段,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 邓久根[1]在《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实施的对策与战略》一书中提到差异化营销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和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一般的形象。张占东[2]和杨树伟[3]等人也提出了相似的差异化营销的相关概念。 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差异化营销是指面对已经细分的市场,企业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作为市场目标,分别对每个子市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销售措施。企业根据子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并予以实施。 1.2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服务、品牌和渠道等方面。学界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2.1产品差异化策略 产品差异化是指产品的特征、工作性能、一致性、耐用性、可靠性、易修理性、式样和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其缺点是保持产品的差异化往往以高成本为代价,

余华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余华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日期:2010-08-02] 来源:天府新论2003年第3期(总111 期) 作者:黄妍 [字体:大中小] [摘要]余华是一个笔耕不辍,风格多变的当代小说家。综观90年代以来对余华小说的研究,无论是创作思想、主题内涵、叙事风格还是小说其他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0年以来又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关键词]余华;先锋;承继与转变;比较研究 余华是我国8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迄今为止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1987年~1990年,完成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第二阶段: 1991年~1999年,完成了《在细雨中呼喊》等三部长篇小说,以及《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黄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说。近年来余华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西、荷、日、韩八种外文传播海外,代表作《活着》在台湾、香港、意大利获奖。 作为一名小说家,余华具有格外强烈的自我挑战和超越意识。无论是在个人的创作思想上还是在作品主题内涵或文体结构上,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使得他在当代作家中脱颖而出,也使其研究呈现出评论者态度褒贬不一,研究视角多元化以及后来居上、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 早在1991年,莫言发表了有关余华的评论文章《清醒的说梦者———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杂感》。站在同时代作家的立场上,莫言以深入浅出的笔法谈了他对余华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代表的小说的理解,肯定了余华用哲学上的突破来设计自己的创作方向的做法。这篇作家笔下的作家评论还是切中肯綮的。〔1〕但是真正学术性评论文章是在1996年之后才大量出现的。余华在第一阶段创作的小说,评论者都将其纳入先锋小说的范畴。对这一阶段小说的评价,评论者多从

职业作家生存状态报告

职业作家生存状态报告 □本报记者王洪陈洁 余华的《活着》最近在意大利获奖,他刚刚从意大利回国。记者原本想对他做个个人专访,没说上几句,问他现在在哪儿供职,他说没有单位,写作就是自己的公司。这种现象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于是,采访的航船随机转航,开始对中国文坛的漂泊者进行一次考察。 中国的职业作家,据京华出版社木斋所著的《唐宋词流变》所论,大致肇始于南宋词人姜夔。姜夔之前,文人大多亦官亦文,或是亦隐亦文,总之,不以文章为生计。有宋以来,随着近代市井文化的兴起,开始出现了姜白石这样的以作词为生的生活方式,始开职业作家之先河。白石一生未仕,也没有考取进士,他因词而得妻,因妻而得家,因家而得友,一生漂泊,“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以后,关汉卿、罗贯中、洪升、曹雪芹等都是以文鬻日。新中国成立后,作家体制与计划经济的模式相吻合,形成专业作家的体制。近些年来,随着体制的转轨,如同市场经济对于计划经济的冲决一样,作家的生存形态也开始多样化。 写作是否能够维持生计?生活无着是写作的动力,还是写作的障碍?没有专业作家的身份,是使作家身在生活之中,从而免去局外人“体验生活”的环节,得以更深层次地洞察时代,写出更深层次的传世之作,还是恰恰相反?

让我们还是先回到与余华的对话上来: 余华:社会的发展给我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我是1993年辞职的,原先在嘉兴市文联工作,因为爱人在京,我也就没有去找工作,仅靠写作为生。 和王小波差不多? 不,与王小波不一样,他开专栏,可以称作自由撰稿人,我不是,我更像是职业作家。区别于作协的专职作家,一般我们称他们为专业 作家。西方的大多数作家是职业作家,用写作来生活,就像是在公司 里工作一样。这样其实也很好,不需要面对更多的关系,也不需要去 单位开会,可以专心写作。 以写作为生,能维持生活吗? 我感觉还可以,要看作家如何面对这一现实。有些作家只想写小说,其实,也可以触触影视;或是只局限于内地,其实,也可以在台 港出繁体字本,可以翻译成多种文字。这样,一本15万字左右的作品,养活一个作家四、五年的时间应该没什么问题。世界还是很大的。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 形式,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它是 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质 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 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比如对城市空 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和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 的形状和实践;同时它也是一种思想性和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和符号化 的表象中概念化,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和人们也是根 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所谓第一 空间指的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是人类认知 形式中的空间性,它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和空间性想象的范围。在这一空间中,是既真实又想象化的。而 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 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福柯则从观念史 的角度来对待空间。认为空间是权力实施的手段和媒介,权力是借助空间的物理性发挥作用。 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 空间活动来完成的。认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关于空间的想象,这便 是“心目中的地图”。“……构想的空间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城市现实,对物质及社会世界 来说,精神上的描绘、生产和解释要优于准确的经验描绘。” 总之,空间概念既可以表达物质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表达精神方面的存在形式。社会是 由各种各样的空间组成,城市市民社会中也有不同的公共空间和空间话语。同样,我们在此 可以借用空间的概念来对近代上海小报进行文化叙事,小报本身既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空间,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空间,一个供人文化消闲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或曰公共领域,它是现代化的产物,是随着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 市民社会所特有的。它也是一种场所和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首先是一历史概念,是指发韧于英国17世纪末和 法国18世纪的独特的历史现象。他认为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公众讨 论的区域,介乎国家与社会之间,他称之为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文艺作品对现实的批判,咖啡馆或沙龙里对现实政策的批判而形成的一种公众舆论,继而形成一种机制,决定国 家的发展与走向。他也认为,在公共领域中,报刊等传媒成了公众的批判工具,并在公共领 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侣刀I喜分头“人\仆人而械层曲期1rb局tn地l,9[87] NL m;1甘6鲁化山“Fc:田6从扑领域’,我们首先是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2gsl6‘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 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c:91其后他又认为公共领域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富有弹性的交往网络。通过私人社团和常常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结构的核心,他们 自发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等为娱乐和对话提供 了一种公共空间。这些早期的公共空间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无所 不包:聚焦点由艺术和文学转到了政治。[。o]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一)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一) 2001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以问题来看,集中于文学接受传播史、文体研究、家族和文人群体的考察三个主要方面,在文献研究上也有不小的成果,缺陷在于文献的细读仍然做得不够。 魏晋文学研究,其趋向基本与上一年相同,又有所深入:文学接受传播史备受重视;政治、思潮、家族等社会因素对文学的互动影响也愈来愈被关注;从前常遭忽略的一些小作家和文学现象,现在也逐渐被挖掘出来。王玫《建安文学在宋代的接受与传播》(1)从接受学角度进行研究。文章认为,宋代社会文化状况从读者对建安文学的接受活动中得到反映;宋代读者更注重从道德评判角度接受建安文本,对建安文学创作形态的接受具备一定的审美因素,但难与功业进取观念认同;南宋时慷慨之音得有较大回响。王晓毅《“竹林七贤”考》(2)通过检索《大正藏》的相关译名、实地考察遗址并综合分析文献资料后得出结论:东汉至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释迦牟尼说法处“竹林”,多译为“竹园”,与“竹林七贤”无涉。河内山阳为魏晋达官贵人的庄园别墅区,确有竹林。徐公持《潘岳早期任职及徙官考辨》(3)是本年度的重要论文,主要根据《闲居赋序》中“八徙官”等叙述,对潘岳早期任职问题作了考辨。张金耀的《金谷游宴人物考》(4)对元康六年的金谷文人集会活动,细致爬梳了有关资料,对游宴的参与人物进行深入考证。姜剑云《“三张”父名问题新解》⑸通过对史料的考辨,认为太康诗人“三张”之父乃张牧,排除了史传中“张收”之异说。此外重要的考证性文章有:杨合林《左思杂考》⑹、袁行霈《陶诗析疑》(7)。吴正岚《论孙吴士风的变迁对陆机出处的影响》(8)认为陆机入洛后趋利求进的行为是受陆氏家族重立功立事传统的影响。毛庆《西晋文学:陆机、潘岳、左思三“疑案”实议》(9)对三位太康作家的一些争议性问题做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认为陆机入洛前后的乐府诗的艺术成就相差悬殊,不能一以概之。而潘岳《闲居赋》并非矫情枉饰之作,符合潘岳当时当地特定的心理。本文还认为左思诗风不是豪放,而是“疏野”。建安风骨之全面继承者是刘琨而不是左思。跃进《陆机创作之“繁”》⑽指出陆机之“繁”表现在三方面:著作之繁,文情之繁,词藻之繁,并作了简要的辨析。 陶渊明研究作为长盛不衰的热点,在本年度继续涌现出大量论文,其中大多是对陶渊明的作品内涵、人格特征等作某些阐释和辨析,其中较值得注意的有张可礼的《陶渊明诗文内容三要义》⑾和向彪的《晋宋易代及陶渊明晚年的心态》⑿等。徐声扬《关于陶渊明从庚子到乙巳年间的行踪考》⒀通过对几首陶诗的剖析,对陶渊明这段行踪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关于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讨论,王启涛《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新证》⒁从语言词汇角度入手,分析《桃花源记》的写作风格,与同时代及前后佛典作比较;丁永忠《陶诗佛音笺释(一)》⒂则对其作品所涉及的佛教典故、术语及物事等作笺释。邓小军《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⒃则列举了陶渊明以诗文与慧远、刘遗民等进行思想交流和辩驳的事实。从陶渊明的家族身世角度审视对其创作的影响,杨合林的《陶氏家族传统的建构与传承——从陶渊明〈命子〉诗谈起》⒄认为陶渊明的家庭传统观念对其价值选择和人生归依有重要影响。张映梦《陶之家世对陶渊明性格形成的影响》⒅讨论了其曾祖父陶侃和外祖父孟嘉对陶渊明性格形成的影响。曹虹《陶渊明〈归去来辞〉与韩国汉文学》⒆介绍了韩国汉文学家对陶的接受和效法,主要通过集字做诗、以诗来表达读后感、依韵赓和等三种途径。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的有李剑峰的《隋唐五代陶渊明接受史概论》⒇。关于陶渊明研究史的整理近年较多,如钟优民《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21)、李华《20世纪陶诗风格研究重要成果概说》(22)等等。 文论方面,潘世东《试论〈人物志〉对〈典论·论文〉的影响》(23)、刘文勇《曹魏政治与〈典论·论文〉》(24)从各自角度分别论述了魏晋文论所受的影响。此外还有冷卫国的《论建安时期的赋学批评》(25)。佛教与东晋文学的关系愈来愈受重视,尤其是东晋高僧慧远和当时士人的交往,有不少文章论及。曹虹在《慧远及其庐山教团文学论》(26)集中考察了慧远法师弟子群的游山、法集与文咏活动等情况,认为这个群体倾向于将哲理的体悟和审美的感受结

淘宝商城网络营销策略探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市场营销 淘宝商城网络营销策略探析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充分阐述了什么是网络营销,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和网络营销的利弊,怎样进行网络营销。但是这些网络营销的研究都是从大环境这个面上分析,很少有从具体的企业网络营销这个点上分析。并且在这些研究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都是从网络营销这个面上提出的,这种由面及面的问题解决方案有点泛泛之谈,并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本文重在从淘宝商城这个点上分析,由点及面的分析网络营销策略。 (二)研究主要成果 1、网络营销的相关研究成果 米德詹姆斯在《孟菲斯在谷歌搜索首页进行本地网络营销》一文中指出,企业在进行本地网络营销的时候,将自己的网页放在谷歌第一页的重要性,能对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等方面有非常大的帮助,这就像现在淘宝商城的竞价排名一样,注重关键词,注重在淘宝商城搜索上在第一页的重要性; 林跃在《浅谈网络营销》中指出,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网络营销也随之呼之欲出。网络营销存着许多的优势和劣势。它的优势在于超越时空、低成本、实时互动沟通和多媒体展示;劣势在于诚信问题、安全问题、价格问题、被动性问题; 刘保成在《浅析企业如何进行网络营销》中认为,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应注意进行准确而客观的市场定位,进行网络竞争对手分析,目标市场分析,最后确定营销目标; 张海龙在《网络营销:个人化营销方式》中提出,网络营销是以顾客为导向,强调个性化的营销方式。消费者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定和需求通过网络在全世界寻找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而企业通过个性化的虚拟商店,满足顾客购物的个性化; 2、网络营销的策略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