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教学研究

59

一、 创设寓教于乐的实验情境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其主要特点是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和事物出发开展实验和研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例如,在学习《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节内容时,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橡胶塞的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浇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来。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完善实验过程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经历“提问——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全过程。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实验则是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手段,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自主进行探究。对于某一个结论或者现象,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提出实验设计方案,帮组学生进行试验论证得出结论。例如,在“植物的一生”单元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种植,培养凤仙花的过程,了解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从种子的生长周期认识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引导他们的持续地多方面的对事物进行观察,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学生还可以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并能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三、运用形式多样的实验手段

小学科学课程生动有趣、包罗万象。教师要善于组织好这些内容,采取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丰富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声、光、图,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例如在教学“形状与结构”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同时,

还可以把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加以介绍,诸如中国的万里长城、故宫、赵州桥、天坛、颐和园等等。在介绍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专题片,也可以展示图片,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使所学内容形象、具体,而且还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晓之有物、情有所动。

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 探究能力。小学科学中的分组实验,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在实验前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准备好学生实验用的仪器材料。分组数适当。教师讲清试验的目的与操作方法和步骤,并 提出观察要求和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课虽然追求“自主”,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师生共同建立一套科学实验规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学生有效的进行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保障。

学生分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特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例如在上四年级《物体的溶解》时,学生小组合作对比实验,用搅拌,用热水,把溶解的物体研成面,学生在实验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就要巡视,不断地帮助学生,指出物体溶解的原因,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会正确地理解溶解的概念,都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溶解现象。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对每一节实验课都做到精心准备,通过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强化实验效果,做到生动盎然,引人入胜,使课堂实验效果寓教于乐、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 王勇. 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新课程导学 2014(20)

[2] 李全林. 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性[J]. 学周刊 2014(17)

[3] 卢国浩. 科学引导设计探究计划,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效率[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4(15)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阚兴梅

(吉林省和龙市第二实验小学,吉林 和龙 133500)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的科学素养即科学素质,就是人们在学习,生产和生活中,掌握运用科学知识的程度和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一切新生事物、新鲜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意义十分重要,它就像一把开启小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引领他们通往科学的殿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