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地层简表1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地层简表1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地层简表1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 (2)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志留纪—泥盆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石炭纪—二叠纪: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三叠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 (6)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1)寒武—奥陶系储层: (2)志留—泥盆系储层: (3)石炭系储层: (4)三叠—侏罗系储层:

(5) 白垩—第三系储层: (1)成藏组合主要为古生新储式组合 (2)成藏史复杂, 具有多期成藏、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 3个成藏期:晚加里—早海西期, 晚海西—印支期及晚喜山期,与盆地烃源岩排烃主峰期大体一致。 震旦纪一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三造演化旋回,即震旦纪一泥盆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石炭纪一三叠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与中一新生代的陆内弱伸展一挤压变形构造旋回。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前震旦纪末形成的新疆古克拉由于岩石圈区域伸展作用而裂解,在塔里木克拉通周边形成裂陷槽盆地、大洋盆地。 在克拉通主体部位,由于岩石圈伸展减薄及热沉降,在东、西部分别形成了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和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育欠补偿盆地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台地斜坡和台地边缘沉积。早奥陶世末加里东中期运动以后,在中、晚奥陶世至志留一泥盆纪,塔里木克拉通周围的大洋盆地、裂陷槽盆地开始闭合,发育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塔里木克拉通主体处于挤压聚敛构造环境,形成克拉通内挠曲坳陷盆地及其周围的克拉通边缘隆起。早期的欠补偿盆地相被超补偿复理石相所替代,早期的碳酸盐岩台地相也演化为混积陆棚相和局限台地相。至泥盆纪末海西早期运动时,塔里木板块周围的洋盆闭合,结束了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的第一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一早二叠世,塔里木克拉通盆地进入第二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 1

松辽盆地地层岩性简表.(优选)

地层岩性简表 地 层 层位代号 厚 度 (m) 岩性描述 绝对年龄Ma 反射界面 系 统 组 段 第四系 Q 0-130 黄色、土黄色、暗灰色粘土、杂 色砂砾层 白垩系 上 统 嫩 江 组 三段 K 2n 3 100-1500 为灰、灰绿、棕红色泥岩,灰色粉砂质泥岩。 二段 K 2n 2 深灰色泥岩为主,顶部夹粉砂质泥岩。 一段 K 2n 1 以灰、灰绿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粉砂岩。 姚家组 K 2y 灰绿、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 青山口组 K 2qn 上部灰绿、紫红色泥岩、砂岩。下部深灰、灰黑色泥岩夹粉砂岩及油页岩。 下 统 泉 头 组 四段 K 1q 4 500-1900 紫红、 灰绿色泥岩与灰白、灰绿色砂岩。 三段 K 1q 3 灰、紫褐、灰绿色泥岩与灰、灰白色粉、细砂岩。 二段 K 1q 2 棕褐、紫褐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 一段 K 1q 1 紫褐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中砂岩、含砾中砂岩互层。 登楼库组 K 1d 100-2100 上部以紫、 褐黑色泥岩夹粉、中砂岩、粗砂岩与浅灰黑色、黑色泥岩互层。 营 城 组 营四 30-300 岩性总体为灰色、灰黑色泥岩与灰绿色、灰色、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砂砾岩互层, 营三 100-600 营二 100-800 营一 50-500 沙河子组 K 1sh 600-1400 上部以深灰、灰黑色泥岩及砂砾岩,中部为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砂 砾岩,下部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 岩、煤层和灰、褐灰色砂岩及砂砾岩。 火石岭组 K 1h 200-1500 灰紫色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深灰 色砂、泥岩夹煤。 C- J 基 底 灰色片麻岩,灰色、灰绿色千枚岩、片岩,变质石英砂岩,灰岩,浅灰色、浅红色花岗岩、花岗蚀变岩。 To 2 T 1 T 11 T 2 T 3 83 90.4 88.5 97 112 124.5 Yc2 Yc3 Yc4 T 4 T 42 T 5 131.8 138.5 145.6 T 41

塔里木盆地

有关塔里木盆地 一、区域地质背景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充填各种沉积序列,形成各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 二、构造运动和演化发展 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具有古老大陆地壳基底的、自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古生代独立的古陆块,其四周边界分别为:北部边界为天山造山带;西南部边界为西昆仑造山带;东南部边界为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现今为欧亚大陆板块南缘蒙古弧与帕米尔弧之间的广阔增生边缘中的中间地块。塔里木板块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漂移演化,它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古陆块,在晚古生代它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大陆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大陆碰撞,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塔里木成为大陆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根据沉积建造特征、构造变动特征及不整合面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可分为7个演化历史阶段。(1)前震旦纪: 基底形成阶段。 (2) 震旦纪—奥陶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3) 志留—泥盆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4) 石炭—二叠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5) 三叠纪: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侏罗纪—早第三纪: 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 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三、油气成藏系统分析 油气系统包括两类范畴:(1)地质要素:烃源岩,储集岩、封盖层和圈闭: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面积530000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位于此,这里还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那么,塔里木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呢? 塔里木盆地在中国的位置 板块构造演化 ◆前震旦纪地质构造演化 目前在塔里木获得最老同位素年龄的岩石和数据表明,塔里木盆地在中太古代甚至早太古代就已经发生了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偏碱性玄武岩浆的喷溢活动,岩浆的侵入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原始的陆核。 早元古代是本地区地壳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由陆核发展成为陆块的时期。早元古代兴地期,广泛而剧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产生强烈变形,最后使塔里木陆块、柴达木陆块和准噶尔微陆块聚合连成一片。 经过中元古代末兴地期克拉通化后,聚合在一起的塔里木陆块重新裂离,并在陆块内部产生了裂陷。 晚元古代,“远古南天山洋”和“远古昆仑洋”闭合消亡,古塔里木板块在经历太古宙陆核形成,早元古代稳定陆块增生发展和中—晚元古代构造演化后终于逐渐成型。 ◆震旦纪及古生代构造演化 震旦纪是塔里木盆地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期。塔里木运动之后,统一的古塔里木板块形成。震旦系是作为塔里木板块克拉通盆地的第一个沉积盖层而覆盖了塔里木盆地。

早震旦世,在塔里木板块边缘和内部发育大陆裂谷盆地。他们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和伸展有关。晚震旦世继续拉张,在塔里木主体部位形成克拉通内张盆地。沉降速率较早震旦世明显降低。 寒武至奥陶纪塔里木板块北部由于天山微陆块继续向北运动而进一步扩张,地幔物质侵入形成洋壳。洋盆发展结果导致塔里木板块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分离,南与羌塘板块相隔。寒武系—下奥陶统是盆地主要的生油岩之一。 奥陶纪末,由于塔里木大陆板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的“天山多岛有限洋盆”和“库地—奥依塔格洋盆”俯冲消减和微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加里东中期运动,对塔里木板块及其边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期运动可能是塔里木板块南北边缘化为主动边缘的反映。 志留纪开始,南天山洋由东向西逐渐闭合;泥盆纪末,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拼贴;库地洋于泥盆纪晚期闭合,中昆仑地块拼贴到塔里木板块之上。经过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之后,塔里木腹部形成了大型克拉通内挤盆地,具有独特的沉降史和构造特征。 石炭—二叠纪是塔里木板块由古全球构造运动体制新全球构造运动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朱夏,1983),即由早古生代边缘多中心不对称扩张、微陆块与多岛有限洋盆、弧后盆地间“手风琴”式此张彼合运动、单向俯冲与软碰撞关闭的构造运动体制向威尔逊旋回式的洋中脊大规模对称扩张、“传送带”式俯冲消减、沟弧盆体系同时发育的新全球板块构造运动体制过度。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从三叠纪开始,塔里木进入陆盆演化阶段,主要受控于亚欧大陆南缘特提斯洋的周期性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同时与盆地基地核挤压隆起或山系发展有关。 侏罗纪—古近纪,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与欧亚大陆南缘的一系列碰撞时间有关,如侏罗纪晚期的拉萨碰撞和白垩纪晚期的科希斯坦碰撞事件等。每一期碰撞都使围限塔里木盆地山系和基底核挤压隆起发生周期性复活,形成向盆地内的挤压逆冲构造,在冲断带前缘发育前陆盆地。 新进纪—第四纪,随着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与碰撞,及碰撞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所产生的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和昆仑山大幅度隆升推覆。碰撞后,印度板块仍然继续向北俯冲,西昆仑造山带受强烈挤压收缩和抬升,北部岩块长距离逆冲在塔 里木盆地之上,加剧了塔里木板块岩石的挠曲 程度。 西昆仑山,天山褶皱强烈上升,并伴随着走滑断层系活动,盆地相对下降形成统一的由造山带包围的塔里木盆地。 现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作用

0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_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文章编号:1671-1505(2006)03-0339-14  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生产项目(2004)的部分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05-11-10 改回日期:2006-01-10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3 贾进华1 张宝民1 朱世海2 朱运成2 李占银2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原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处,河南濮阳457001 摘 要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勘探的发现,使志留系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野外露头、井下地层岩性段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不同岩性段的沉积体系、沉积相和微相特征,恢复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纪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根据志留纪地层发育和沉积特征,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可分为柯坪—塔中和塔东地层分区,并进一步划分为柯坪、巴楚、塔中、塔北、满东和英吉苏6个地层小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主要发育碎屑潮坪(夹风暴)沉积体系、无障壁滨岸海滩—陆棚沉积体系、碎屑潮坪—滨岸砂坝复合沉积体系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4种类型,经历了海域范围逐渐缩小、古气候由温暖潮湿向炎热干旱过渡的过程。盆地整体地势呈南高北低,物源主体来自塔东和塔东南地区。平面上西部水体较浅而开阔,东部较闭塞,海侵方向来自北部和西北部。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古环境和古地理特征反映了在沿海岸带附近发育潮下潮道与砂坝砂体,尽管单砂体厚度较薄,但多套单砂体纵向上叠置可以形成砂体相对富集的砂层组,具有形成岩性—地层圈闭的地质条件。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纪 地层 沉积特征 岩相古地理 第一作者简介 贾进华,男,1965年生,199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P51212 文献标识码:A Stratigraph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Silurian in T arim B asin Jia Jinhua 1 Zhang Baomin 1 Zhu Shihai 2 Zhu Yuncheng 2 Li Zhanyin 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Development ,Pet roChina ,Beijing 1000832Geologic L ogging Depart ment of Zhongyuan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B ureau ,Puyang 457001,Henan Abstract A 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repaid to the study of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due to the discovery of petroleum in the interval ,but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basic geologic problems which hinder the exploration 1Based on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different lithologic members between the field outcrops and the wells ,the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and microfacies of these members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1Then ,th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Sil 2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has been reconstructed 1According to the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ary devel 2oping features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Keping 2Tazhong and Tadong strati 2 第8卷 第3期2006年 8月 古地理学报 JOURNAL OF PALAEO GEO GRAPHY Vol 18 No 13 Aug 1 2006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

文章编号:1000- 0550(2013)05-0889-09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陆相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地震沉积学模型”(41272133)、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岩性地层油气藏沉积体系、储层 形成机理与分布研究” (2011ZX05001-002)联合资助收稿日期:2013- 07-31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 ① 朱筱敏 1 赵东娜 1 曾洪流 2 孙玉 1 朱如凯 3 黄薇 4 朱世发 1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2.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USA 78712; 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4.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11口岩心资料和大量地球物理资料,将松辽盆地齐家地 区青山口组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和6个中期旋回, 确立青山口组主要发育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由成熟度较高的中细砂岩组成,发育反映较强水流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以及间断正韵律,分支河道砂体发育,累计砂体厚度达数十米,分布范围广,向湖盆中央方向延伸数十公里。三角洲前缘可细分为內前缘和外前缘。三角洲內前缘水下分支河道连续性好、延伸远;三角洲外前缘水下分支河道连续性差,被改造后形成前缘席状砂。基于浅水三角洲发育主控因素分析,建立了干旱和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利用地震沉积学的地层切片刻画了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的枝状形态和大面积分布特征,指出近油源和临近断层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有利勘探开发目标。关键词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 白垩系青山口组 浅水三角洲 沉积模式 地震沉积学 第一作者简介朱筱敏男1960年出生教授 沉积储层和层序地层学 E-mail :xmzhu@cup.edu.cn 中图分类号 P539.1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近期,浅水三角洲的研究受到人们高度重视。 Fisk 等(1954)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进行研究时提出了浅水三角洲的概念[1] , Postman 等学者发现水深对于三角洲的发育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可将三角洲 分为浅水三角洲和深水三角洲两大类 [2 4] 。国外学者对浅水三角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角洲形成动力 学和沉积微相特征等[4 6] ,指出浅水三角洲与传统的 吉尔伯特三角洲具有明显区别, 缺少明显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三层构造。在构造稳定的盆地缓坡、 物源供给充足的浅水沉积背景下,形成以发育水下分支河道为特征的浅水三角洲。 我国的浅水三角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期对我国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地区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砂体展布等方面开展研究,发现浅水三角洲的主要特点为:发育分流河道骨架砂体;三角洲复合砂体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具有叠加加积特征等;浅水三角洲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湖平面升降 变化、古气候、古地形、河流作用等 [7 10] 。21世纪以来, 浅水三角洲沉积又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研究焦点集中于形成动力学、有利的地质背景、形成机理及沉 积模式等 [11,12] 。浅水三角洲通常形成于构造相对稳定的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湖盆缓坡,水体较浅、湖平面频繁多变、物源充足、具有敞流特征的湖 盆。国内外油气勘探表明, 浅水三角洲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系统研究大型坳陷湖盆—松辽 盆地白垩系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总结沉积模式,探讨浅水三角洲的地震沉积学响应模型等,对我国陆相盆地大型浅水成因砂体分布规律分析和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 沉积学理论指导下, 通过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地区重点勘探层段白垩系青山口组高台子油层11口井岩心资 料以及大量测井和地震资料(近2000张地层切片)综合研究,分析了大面积分布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以及地震沉积学响应特征,指出了有利砂体和岩性圈闭分布地区。 1地质背景 松辽盆地是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盆 第31卷第5期2013年10月沉积学报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Vol.31No.5Oct.2013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_赵靖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4月,第34卷第2期,Apr .,2004,V ol .34,No .2Journal of N orthwest U niversity (Na tural Science Edition ) 收稿日期:2002-08-06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99-111-01-04-05);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1BA605A -02-01-06) 作者简介:赵靖舟(1962-),男,陕西临潼人,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博士,从事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 赵靖舟1,李启明2,王清华2,庞 雯1,时保宏1,罗继红1 (1.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65;2.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石 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重因素控制;早期形成、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以及前陆逆冲带第2,3排构造分别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以及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斜坡部位有利于保存,是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特点;已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后期特别是晚喜山期普遍受到了调整改造,以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最为突出;保存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特别是优质区域盖层的存在,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关键。结论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是塔里木克拉通区与前陆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关 键 词: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Ⅹ(2004)02-0212-06 塔里木盆地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陆上含油气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叠合复合型盆地或改造型盆地,具有多种盆地类型、多期构造运动、多套烃源岩、多个含油气系统、多期成藏、多期调整再分配的石油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十分复杂。因此,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许多学者曾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10]。近年来,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其油气富集规律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深入研究和总结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不仅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或改造型盆地的特点,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受多 种因素控制,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成藏期以及断裂和不整合面等,均是重要的控油气因素。 1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油 气最为富集 1.1 继承性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区油气最富 集的地区 古隆起控油的重要性已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分布受古隆起控制也是世界古老克拉通盆地油气分布的普遍规律。塔里木盆地海相油藏形成时间较早,现存古生界油藏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喜山期是早期油藏的重要调整时期与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11~19] 。因此,具有古隆起背景 是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 DOI :10.16152/j .cn ki .xd xbzr .2004.02.022

岩性及生储盖组合松辽盆地

一.地层分布及岩性描述 松辽盆地基底为前古生界、古生界的变质岩、火成岩等岩系,上部沉积盖层从侏罗系开始,至新生界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总厚度可达11000m以上,但以白垩系为主,白垩系厚达7000m以上,是盆地内的主要含油层系。地表均为第四系未固结的松散粘土所覆盖。松辽盆地自下而上为前古生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 白垩系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地层。 松辽盆地深部含油组合为农安油层,下部含油组合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中部含油组合为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上部含油组合为黑帝庙油层。研究区目的层段位于松辽盆地中生界白垩系地层之内,松辽盆地

1 沙河子组(K1sh) 沙河子组由灰白、灰黑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及酸性凝灰岩组成。发育河流相、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相。该组产狼鳍鱼(Lycoptera),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费尔干纳蚌(Ferganoconcha)等热河生物群典型分子。也可见一定含量的早白垩世分子,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希指蕨孢(Schizaoisporites)等[20]。 2 营城组(K1yc) 营城组下部以沉积岩为主,主要由灰黑、灰绿色安山玄武岩、凝灰质砂岩、火山角砾岩、砂砾岩以及灰色砂岩、砂砾岩及灰、灰绿色、灰黑色泥岩组成,局部夹红色泥岩和可采煤层;上部由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发育湖相,火山喷发相。营城组见到大量植物化石及孢粉化石,其它化石较少,植物化石如高腾刺蕨(Acanthopteris gothani),葛伯特茹福德蕨(Rufforidiagoepperti),稀脉北极蕨(Arctopteris rarinervis)等早白垩世分子。该组海金砂科孢子含量较高,为典型的白垩纪分子。介形类化石有三角星介属(Triangulicypris)也属于早白垩世分子。 3 登娄库组(K1d) 登娄库组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块状砂岩,暗色砂质泥岩,杂色砂、泥岩和砂、砾岩成频繁互层。发育的相主要为冲积扇、河流相、泛滥平原、水下重力流相、浅湖相。该组化石较少单调,化石主要有孢粉、植物、轮藻以及少量的

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收稿日期:2004?05?20 作者简介:黄 薇(1964-),女,浙江兰溪人,高级工程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三 文章编号:1000?3754(2004)05?0030?03 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黄 薇,王雅峰,王 革,国成石,张立庆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卫星油田是松辽盆地北部除大庆长垣以外葡萄花油层储量丰度二单井产量最高的油田三通过对 油田内探井和开发井的研究分析,从生油条件二构造和断裂的形态及演化史二沉积相展布二储层特征及各开发区块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卫星地区的油水分布规律和油藏类型,并分析了成藏控制因素三卫星油田构造二断层二砂体的不同配置关系形成了多种油藏类型,以断层?构造油藏为主,其次是断层?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三 关 键 词:圈闭;油气聚集;油水分布;油藏类型;松辽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 1 油田地质特征 卫星油田位于三肇凹陷西北部,东临大庆长垣, 目的层是下白垩统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油层顶面埋藏深度为1350~1490m三葡萄花油层岩性以一套粉砂岩夹灰二灰绿色泥岩及过渡岩性为主,地层厚度为40~60m三依据旋回稳定性二砂岩发育状况和隔层条件将葡萄花油层细划分为9个小层三该区沉积受控于北部沉积体系,由3条水系形成4个三角洲体,影响卫星地区的主要是从大庆长垣延伸过来的第Ⅲ个和从安达方向延伸过来第Ⅳ个三角洲体复合体[1], 在工区内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相,其次是三角洲内前缘相三 卫星油田葡萄花油层单井平均钻遇砂岩厚度10.9m,平均单井钻遇砂层数7.1层,平均单砂层厚度1.5m三该区葡萄花油层孔隙度一般分布为20%~26%,平均孔隙度约22%;渗透率一般分布为100×10-3~400×10-3μm 2,平均渗透率为141×10-3μm 2; 属于中孔二中渗储层[2]三 2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 2.1 油水分布特征 葡萄花油层纵向油水分布有4种形式:①全段纯油(芳33井);②上油二下水(卫19井);③油水同层(芳241井);④全段水层(太23二卫4井)三 除个别井油水层倒置外,大多数井纵向油水分布遵循重力分异原则三油层多出现在4号层以上,个别全段纯油井区油层可达9号层三平面上无论高断块二低断块均有含油显示,纵向上整个葡萄花油层属一套油水系统,各井无统一油水界面三油水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三由于众多断层切割,形成地堑二地垒及小幅度构造,促使油藏中油水再分配,横向上形成了纯油区二油水同产区和水区相间分布的格局三 2.2 油藏类型研究 (1)断块?构造油藏 断层和构造线共同形成的圈闭,一般在上倾方向为断层遮挡,下倾方向为构造线圈闭三如太东构造形成的太121井区油藏二中?12构造形成的卫21井区油藏等二中?2构造形成的卫26井区油藏二永?1构造形成的芳24井区油藏二永?2构造形成的卫25井区油藏二永?6构造形成的芳51井区油藏三断块?构造油藏是卫星油田的主要油藏类型三断块构造圈闭是有利的聚油构造,总体看构造高部位油柱高度大,构造低部位油柱高度较小三圈闭之外的井以产水为主三但由于分流河道砂体平面连通性差,砂体在平面的发育程度不一,因此圈闭内无统一油水界面三油水纵二横向分布还受控于砂体发育程度,因此局部受岩性影响[3]三 (2)断块油藏 由断块封闭形成断块圈闭,油气聚集形成断块油藏三如杏东?8断块中的卫18井区油藏二太东?36断块中的卫19井区油藏均是断块油藏三 03第23卷 第5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G.O.D.D. 2004年10月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摘要: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字:塔里木盆地;叠合盆地;构造特征;演化史 1. 区域地质概况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介于天山、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面积达560000 km2。盆地腹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人称“死亡之海”,面积达330000 km2。塔电木板块北与萨克斯坦板块相邻。我国境内的伊犁地块(伊犁科克契塔夫微大陆的一部分)、中天山、吐-哈、噶尔地块等均是哈萨克斯地板块的组成部分。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一般置于南天北缘,即沿哈尔克山北地-巴仑台—库米什—卡卢比布拉克一线[1]。该线北侧为伊犁地块、中天山地块。向侧为塔里木板块北部边缘及库鲁克塔格断裂。一般认为.该线向两延伸与尼占拉耶夫线相连,但车自成等(1994)、李向东和李茂松(1996)认为,该界线向两延伸进人原苏联境内,与纳伦地块南缘断裂带相连、尼方拉耶天线(卡拉套捷尔斯科伊断裂带)延入中国境内.相当于狭义中天山的北界,即阿登巾拉克—拉尔墩断裂。 塔里木盆地即是一个典型的长期演化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它发育在太古代—早中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与变质褶皱基底之上,震旦系构成了盆地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在震旦纪—第四纪,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为了揭示这一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前人从板块构造环境及其演化,主要构造运动,区域不整合面,构造沉降史,以及构造变形与成因机制等出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应用构造-地层或构造-层序分析原理,研究相应时期的构造-沉积格架及盆地特点的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

Experience 经验交流EXCHANGE 【摘 要】确定了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将其划分为一个二级层序,三个三级层序,和六个四级层序;同时也分析了上白垩统的沉积特征,主要发育河流和泛滥平原相沉积,局部发育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 【关键词】层序;沉积特征;上白垩统;松辽盆地 【Abst ra ct 】 Sequence stratigraphy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of upper Crataceous, north Songliao basin,is confirmed, it is divided into1 second-order sequence, 3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6 fourth-order sequences.Also,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cretaceous are analyzed. Fluvial facies and flood plain facies are mainly developed, shallow lake and delta facies only occurred in local area. 【Key words 】 sequenc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upper cretaceous; songliao basin 周兴海 陈广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研究院 大连九成测绘信息有限公司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层序地层划分 及沉积特征 SEQUENCE STRA TIGRAPHY CLASSIFICA TION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CRETACEOUS, NORTH SONGLIAO BASIN 松辽盆地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横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松辽盆地浅层(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构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所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嫩江组以下的储集层中,对浅层油气藏的研究较少,还存在很多基础的地质问题亟待解决。松辽盆地北部地区主要包括西部斜坡区、中央凹陷区、北部倾没区、东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和西南隆起区等几个构造单元(图1)。 控制松辽盆地浅层油气成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浅层的层序格架。从宏观上看,目前对松辽盆地四方台组和明水组尚未开展过细微的层序地层研究。因此浅层储盖组合的发育演化规律不论纵向上还是横向上基本都还处于朦胧阶段,为此,有必要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位于地势的二级阶梯。 位置:75°E~90°E之间,35°N~42°N之间(东经85°,北纬40°穿过盆地中部) 范围:南部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部为天山,山中有断陷盆地吐鲁番(90°E,43°N) 地形: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 地貌特征:周围高山环绕,内部平坦,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全年降水较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 该盆地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盆地中心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属于暖温带,积温在3200~4500之间,生长期170~218天,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 地貌及成因:盆地地形,沙漠广布。 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侵蚀地貌:戈壁、裸岩荒漠。堆积地貌:沙丘(荒漠地区典型的景观)、沙垄(沙丘的缓坡表示风的来向)。 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自西向东流 河流及水文特征:塔里木河 补给水源: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水文特征: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沿途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消失。 植被:地表景观为荒漠和荒漠草原。 耐旱植物,具有根大、叶小、退化成刺的特征。 自然资源:塔里木油气资源的开发、太阳能、风能。 旅游资源:天山主峰博格达峰(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天池(冰川作用形成) 农业:山地牧业和绿洲农业 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南疆商品棉基地(夏季高温,地形平坦,为适宜棉花生长的沙质土壤;降水少,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塔里木河的灌溉)。 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不足;蒸发强烈,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表风蚀作用强烈。 农作物以冬小麦和棉花为主,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工业:西气东输源头,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 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的社会影响: 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促进加快天然气利用的步伐,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③.推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对西部生态的影响: 利①改变西部用能结构,缓解植被破坏的压力。 弊①沿途生态脆弱,水土保持尤为重要。 交通:南疆铁路的修建库尔勒~喀什沿着天山的南麓绿洲区修建 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土壤盐渍化 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干旱、寒潮 地质灾害:地震 国土整治: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内流河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 地层概述 前言 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