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利他行为(altruism)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
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J”泛的定义。
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
第二节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决策理沦侧重研究个体确定帮助是否需要这个过程。
还强调人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时,对于代价和报醚的考虑;学习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通过基本的学习原则如强化、模仿而学得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助人行为部分来自于人的本能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巾保留下来的遗产。
一、决策理论助人行为只有在一个人决定提供帮助并且付之行动后才会发生。
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决定自己是否提供帮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智的决定过程。
决策理论步骤示意图对需要的注意——没有人需要帮助|| 是承担责任——否与我无关|| 是考虑得与弊——否太冒险、太难受,花时间等|| 是决策如何帮助——否我不知怎么办|| 是给予帮助1、对需要的注意一个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且需要帮助。
那么依靠什么线索来决定他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呢?(1)事惰是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发生的;(2)遇到困难者受到某种明显的威胁;(3)无人帮助,威胁、份害将会越来越大;(4)遇到困难者无能为力,需要别人帮助。
(5)某种有效的帮助是可能的。
2、承担责任当人感到个人有责任时,就更可能作出助人打为。
3、对利弊的考虑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考虑可能的得失。
包括助人行为。
一个人如果认为作出亲社会行为的利大于弊,他就可能去帮助别人。
4、决定如何帮助决定是否提供帮助的最后一步就是要决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利他行为

•
4、与被助者的仪表服饰有关。仪表较庄重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反之,如果一个人
穿了奇装异服,招摇过市,当他发生困难时,不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反而容易被看笑话。
•
5、与被助原因有关。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由于某些大家认为合理的原因(如疾病、意外事
故等)而陷于困境的人,而不愿帮助那些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遇到麻烦的人。
肆
影响利他行为 的因素
• 一、利他者的主观因素: • 1、一般来说,利他行为与年龄成正比。因为年龄大一些的个体接受社会教育
多,更懂得利他合乎社会规范要求,更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 2、性别对利他行为有一定影响。一些国外研究表明,女性的人道主义思想比 男性强,但女性不如男性善于帮助别人。
利 爱他
金 秀
行 为
2020/5/29
目 录
壹贰叁
什
利
利
么
他
他
是
行
行
利
为
为
他
的
的
行
特
分
为
点
类
目
肆伍
影
响
录
利 他
行 为 的
参 考 文 献
因
素
壹
什么是利他行 为
• 利他行为指一种不期望任何社会报偿而出于自觉自愿地助人行
为,其中包括援助、救济、安慰、同情等。比如在生活中把方便 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奋不顾身跳下水营救素不相识的落 水者;帮助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等。如果上述行为是为了取得回 报,或为了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这种行为就不是真正利他的。
• 2、利他行为按发生情境不同,可分为非紧急情境利他和紧急情境利他。
• 非紧急情境指生活中常见的、一般的、可预见的不带威胁生命财产的情境,如 公共车上让座、帮邻居照看小孩、打扫公共卫生等。非紧急情境利他不会感到情绪 紧张,没有明显的心理或环境压力,不需采取紧急措施。紧急情境指日常生活中少 见的、独特的、不可预见的带有威胁生命财产的情境,如有人失足落水、突然触电、 发生抢劫、忽然病倒、失火等。紧急情境利他往往措手不及,甚至惊慌失措、踌躇 不前,常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或特殊手段。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爱德华·威尔逊在其《论人性》一书 中,将攻击性、利他行为、性本能 和宗教行为视为人类行为基本范畴 的四个方面。 作为一名生物遗传决定论者,威尔 逊认为攻击行为是人类为了确保自 身的安全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利他 行为也是通过基因的进化和发展而 来的,其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 的疏远而急剧下降。
没有
是
提供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旁观者介入决策过程(Darley & Latané, 1968)
第一节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人格因素 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 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把挫折与精神病相联系的启示 ✓ 另一方面赫尔的学习理论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行为过程, 即源于后天的学习。
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 起的,这便是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这项理论的主要论点 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 种形式的侵犯。可以看出,在多拉德等人刚提出挫折-侵犯 理论时,他们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 应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 侵犯行为
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N.米勒在《挫折-侵犯假说》(1941)一书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 -侵犯理论的内容。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 反应,侵犯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 导致侵犯行为;但是,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实际 上,米勒保留了挫折-侵犯理论的前半部分观点,修正了其后半 部分观点,他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 对多的关系。
动物行为学——利他行为

10
亲属之间的利他行为
Hoogland(1983)对草原旱獭的报警行为研究。 Hoogland(1983)对草原旱獭的报警行为研究。 对草原旱獭的报警行为研究 草原旱獭是一种社会性的啮齿动物,通常是一只成 草原旱獭是一种社会性的啮齿动物, 年雄旱獭与3 只成年雌旱獭及其子女生活在一起。 年雄旱獭与3-4只成年雌旱獭及其子女生活在一起。年轻 的雌旱獭终生都生活在这个群体里, 的雌旱獭终生都生活在这个群体里,而年轻的雄旱獭则 在出生后的第二年离群外迁。所以, 在出生后的第二年离群外迁。所以,一个群体内的全部 雌旱獭和一龄雄旱獭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雌旱獭和一龄雄旱獭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旱獭的自然天敌是獾,Hoogland曾用展示獾的标本的方 旱獭的自然天敌是獾,Hoogland曾用展示獾的标本的方 法来诱发旱獭的报警鸣叫。 法来诱发旱獭的报警鸣叫。
他者与受益者之间的亲缘系数。 他者与受益者之间的亲缘系数。
另一种表达方式: 另一种表达方式: B/C > 利他者与自己后代的平均亲缘系数/ 利他者与自己后代的平均亲缘系数/ 利他者与受益者后代的平均亲缘系数
9
利他行为在下列三个群体水平间产生: 利他行为在下列三个群体水平间产生:
如果个体的利他行为对其直系亲属有利,则 如果个体的利他行为对其直系亲属有利, 属于家庭选择 家庭选择( selection)。 属于家庭选择(family selection)。 如果个体利他行为对于近亲家族有利,则属 如果个体利他行为对于近亲家族有利, 亲属选择( selection)。 于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 如果个体利他行为对于全群有利,则属于群 如果个体利他行为对于全群有利,则属于群 体选择( selection)。 体选择(group selection)。
利他主义行为作文

利他主义行为作文
“利他主义”(altruism)字面意思是为他人和大众着想所做的事情。
它是关于传递友谊、建立和谐以及致力于帮助别人受益的伦理信念。
每个人都可以与利他主义潜移默化地受益于自己,把大家都带向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因此利他主义的价值能够通过传播这种理念而得到普遍认同。
在基础教育中,引入利他主义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及早培养孩子们以良好习惯,并能形成社会支持公约,任何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可以把国家制定的一些社会价值观及公约落实到孩子日常成长中,在他们智力发展的同时也能引导正确弹性思想。
此外,父母也可以学习自身利他主义和良好的教养方式,把良好的品格落实到孩子的成长之中。
父母可以关注孩子的长处,加强他们的优势习惯和仁爱的情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挥利他主义的能量。
帮助别人,就是朝着那种脱离自我的提升,逐渐的走向融入大众的生活空间,也更趋于一种更多元和谐的生活方式。
最后,家庭教育也可以引进一些去“利他主义”价值观,引导孩子感受它们,学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联系实践利他主义。
比如清明节家庭活动可以通过帮助动物或者去植树去感受它,让孩子更克服了自我,并去参与到一些更大的力量中去体会利他主义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引入利他主义的理念,不仅能给我们收获社会的正面价值,还能让孩子形成健全的精神和习惯,能够帮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有价值的人。
动物的利他行为

·2·动物的利他行为李:淑梅李青芝(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4拍ooo)陈晓萍(河南省焦作师范专科学校生物学系454000)接耍在动物界中。
存在一种不惜魉牲自己利益的利他现象,其主要形式有亲缘利他、互惠利绝及纯粹利他。
群体选择理论、亲缘选择理论、合作进化理论和自私基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动物利他行为的产生和意义。
关键词利他行为群体选择亲缘选择合作进化自私基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该学空中俯冲下来,顺利地将野兔捕获。
鹰的这种策略成说告诉我们,物种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功地利用了合作的力量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的作用,逐渐产生新的物种,实现生物的进化。
达尔文这几只鹰之间往往并无亲缘关系。
的自然选择理论恰当地解释了自然界中生物个体为什又如,魑蝠是一种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为生的蝙么会相互争斗或竞争。
蝠,如果连续三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
但是并非每只然而.生存竞争只是生物界的一个方面,同时也存魑蝠每夜都能吸到血,然而没有吸到血的魑蝠并不会在着互助互爱的利他行为(al tm bm)。
所谓彝j他行为因此而饿死,因为吸过血的魑蝠会把血吐给正在挨饿就是生物个体以降低自身的适合度为代价,来提高其的魑蝠。
魑蝠间的这种利他行为并不仅仅发生亲代与他个体适合度的行为。
适合度是生物个体生存能力、子代的关系,这种行为可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爱相繁殖能力和后代生存能力的综合尺度。
适合度越大,媲美。
个体存活和生殖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动物的利他行为1.3 纯粹利他纯粹利他是指生物个体对其他个体主要包括:亲缘利他(r elative。
altruis m)、互惠利他(re-施以利他行为,不追求任何针对自身的客观回报的行ciprocal altruism)以及纯粹利他(pure altruism)o 为。
如在蜘蛛和螳螂的婚礼上存在着一种极端自私和l利他行为的实例极端利他的行为。
雌蜘蛛和雌螳螂为了获得一顿美1.1隶缘利他亲缘利他行为一般出现在亲族之间,餐,在“新婚之夜”就残忍地将自己的“丈夫”吃掉,而并且与亲近程度成正比。
第七章利他行为

讲授人: 讲授人:严玲
第七章 利他行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利他行为的特征,种类及特点,产生原因, 决定过程及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利他行为的方法。 本章重点讲授内容: 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决定 过程及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利他行为的方法。 本章拟用2个学时,系统阐释利他行为的概念与 原因,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寻求促进利他行为的 方法。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严玲
中国人的助人行为: 中国人的助人行为:施与报
第二个可能的区别是,中国人在做出助人行为时, 常常受到中国文化特有的“施报观”的影响,而 这种“施报观”与西方人的社会交换法则又有极 大的不同。在中国语言的俗语、谚语、和成语中, 存在着大量的与施报观有关的语言:投之以桃李, 报之以琼瑶;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种瓜得 瓜,种豆得豆;有恩不报非君子;......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严玲
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
1)生物学理论:人有亲和的动机 2)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强化学习建立的 3)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交往遵循社会经济原则。在社会 交往过程中,给予他人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损失,从他 人那里得来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受益。 4)社会规范理论:互惠规范(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规则, 是指对于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他们应心存感激,而且 在可能的时候应加以回报。) 社会责任规范(指我们无论能否获得回报都有责任帮助 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并伴之以行动的规范。)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严玲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
产生这种消极的冷眼旁观的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四条: 产生这种消极的冷眼旁观的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四条: 在紧急情况下,他人在场会起到抑制作用; (1)在紧急情况下,他人在场会起到抑制作用; 其他旁观者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 (2)其他旁观者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别人不 我为什么要管”的暗示; 管,我为什么要管”的暗示; (3)他人的冷漠会使你产生情境没有什么危急的错 觉; 他人在场会“削弱”我们自身的责任感, (4)他人在场会“削弱”我们自身的责任感,即产 责任分散”的结果。 生“责任分散”的结果。
第四节利他行为

四、旁观者效应
• (二)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 1、责任扩散 ▫ 指某种需要给予帮助 的场合,帮助他人的责任 扩散到每个人身上,从而 对利他行为产生干扰作用 。
2、情境错觉
▫ 在有旁观者在场的情况下 ,人们对情境的知觉、解 释和判断往往参照他人的 反应,特别是在情景不明 确的情境下。(多数的忽 略)
• (一)利他者的特点 ▫ 1、年龄 利他行为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稳定 上升,自私行为随 着年龄的增长而明 显下降。 短片欣赏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一)利他者的特点
▫ 2、性别
女性的人道主义思想比男性强,但女性的利他行 为不如男性多。(詹姆斯.布朗实验)
▫ 3、人格
个体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判断水平、移情能力、 信念、价值观等和利他行为之间有密切关系。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 习得论: 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 后天习得的行为,而非与 生俱来的。儿童的利他行 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婴 儿是没有利他行为的,利 他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增多。在学习过程中, 强化和模仿都非常重要, 儿童会模仿父母和他人的 利他行为,并把它融入到 自己的行为之中。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二)被助者的特点
▫ 4、相似性
与自己相似的人,比如来自同一群体、种族、
国家,态度和看法相同,年龄相同等,都会导致助人
行为的增加。从人际吸引的角度来看,彼此相似的人
有更强的吸引力,而且我们都愿意帮助一个自己喜欢
的人。
▫ 5、被助者对困境应承担的责任
目前的困境不是被助者自己造成的,容易得到他人
的帮助。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一)利他者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 他 行 为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一、利他行为的概述
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遗传上的关系愈 密切,则其成员之间的群体联系愈稳定,愈 亲密,因此利他行为主要涉及群体选择和亲 属选择。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 于自愿的助人行为。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利他主义行为 报答性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概述
两类情境的利他行为
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并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日常生活 中经常遇到普通事例;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 息,知道有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 急措施。
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有伤害人生命与财物的威胁,有一定的危险性,付出的代 价很大;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别人;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 先制订计划,往往是措手不及的。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一、利他行为的概述
定义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最广泛的定义为 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帮助他人的行为。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二、利他行为的过程分析
利他行为的流程
1.注意阶段:注意到有人需要帮助。
2.动机阶段:根据社会标准而产生的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
3 .评估阶段:评估自己若作出利他行为将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
4.防卫阶段:否认他人的求助需要。
5.行为阶段:个人行为准则水平不高,就会影响其行为。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二、利他行为的过程分析
利他行为的动机过程
1.利益(benefits): 指助人行为对个人带来什么好处。
2.代价(cost): 指个人作出助人行为时在物质、精神上的损失。
3.个人烦恼(personal distress) : 会不会影响个人社会地位。
4.他人评价(others-evaluation) :指若发生助人行为,他人如何评价自己。
5.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 反映了助人行为与个体行为准则的吻合程度。
6.移情(或同理心)(empathy) :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作出利他行为以减少他人痛苦。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认知
包括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个人的公平与互补认知也会影响其助人行为。
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 一切都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 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会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 西,彼此的机会都是公平的,所有现在帮助别人, 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的。
认知
包括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移情
指设身处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的心理历程。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情绪
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最能影响自己的利他行为。
一个人心情愉快的 话,往往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其他个人因素:身份特点,包括性别和年龄。
研究表明:一些需要较大体力的助人
行为,女性不如男性。
在其他方面的助人
行为无性别差异。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环境教育因素
实验证明,观看利他行为电视的儿
童比未观看利他行为电视的儿童更多地
表现出利他行为。
在环境教育中,宗教信仰能助长信教者的利他行为。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人们的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与行
为规范所影响。
属于同一社会文化的成员一般都
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并遵循着同样的行为规范。
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利他行为也有区
别。
东方文化的群体和谐与西方文化的个性张扬。
四、利他行为理论
关于利他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先天
论、动机理论以及决策理论等几种。
从不
同侧面解释与分析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
有的认为利他行为是先天遗传的,有的人
为利他行为是由利他行为价值取向所决定
的,也有的则认为必须结合人格因素与情
境因素来分析利他行为的产生。
威尔逊认为:人的利他行为是先天决定的,利他行为趋向是遗传得来的。
它是“人类本性”,是天生的部分,并在人类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
献身的英雄往往无后。
如果自我牺牲导致其后代的减少,那么允许英雄行为的基因就会从人群中逐渐消失。
----E.O.Wilson,
On Human Nature,1978
动物的利他主义行为是先天的本能,动物并没有意识,而人类的利他行为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处在危险之中。
斯陶布认为:人们在发展中形成多种动机,使其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某种期望。
在社会化进程中,受外界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利他行为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做出利他行为的主要动机因素。
利他行为价值取向越强,人们做出助人行为就越多。
“自然界就像憎恨真空那样,它也憎恨单纯的利他主义。
但是与此相反,社会则喜欢他。
”
----心理学家大卫,巴拉什2003
动机论认为,动机转化为利他行为,除了动机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外,还收
到其他因素
的影响。
利他行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外部不成文的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规范、道德义务感、社会责任感、信念和价值观的结果。
个人能否产生利他行为,有赖于其所形成的内化规范的性质(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道德义务感的被激活以及对所付代价和可能后果的评估等心理活动。
一
个思考
2004年,研究利他主义的堪萨斯大学的巴特森及其同事认为,人们所做的大多数行为,包括他们为别人所做的行为,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但是,他们相信,帮助行为并不完全出于利己主义动机,还存在真正的利他主义,它起源于共情----一种同情和关心他人福利的感情。
五、冷漠行为
冷漠行为的概述
冷漠行为(unconcerned behavior)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
五、冷漠行为
冷漠行为的旁观者效应
1.他人起观众作用
2.他人起榜样作用
3.情境的模糊性
4.他人存在起责任分散作用
责任分散现象实验
责任分散现象实验结果
结论
五、冷漠行为
产生冷漠行为的原因分析
1.干涉的代价
(1)干涉的结果是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2)担心个人的安全
2.他人受伤害的严重性
3.受害者的求助线索
4.当时的情境
结束语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
者。
我承若:尽已所能,不计报
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实行志
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
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
好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