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五代十国与宋朝の法制

8五代十国与宋朝の法制
8五代十国与宋朝の法制

第八章五代十国与宋朝法律制度(960—1279年)

第一节五代十国法律制度

“五代” 中原地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历时近六十年。所谓“十国”,即前蜀、后蜀、吴、南唐、闽、楚、南汉、南平、吴越和北汉。

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大都采取严刑峻法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因此立法森严,刑罚酷滥,司法黑暗,成为这一时期法律的显著特点。

五代十国法制内容的演变与特点

(一)刑法空前酷烈

1.增设严酷的刑罚。

(1)折杖法。所谓折杖法是将笞、杖、徒、流四种刑罚折合成一定数量的杖刑。

(2)刺配。后晋天福年间出现了将决杖与配流并用或是将刺面与配流并用的刑罚,称为刺配。

(3)凌迟(也作“陵迟”)。“五季多故,以常法为不足,于是始于法外特置凌迟一条,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

2.增加罪名,加重量刑。

(1)对官吏贪赃犯罪的处罚. (2)对“私度入道”的处罚加重。(3)厩库方面的犯罪。(4)对盗罪的处罚。

(5)严苛的盐法与曲法(酒法)(6)官吏违反审判制度的犯罪。

(二)调整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渐趋完备

第二节宋朝立法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宋太祖:“王者禁人为非,莫先法令” 。太宗:“法律之书,甚资政理,人臣若不知法,举动是过,苟能读之,益人知识。”仁宗:“法制立,然后万事有经,而治道可必。”神宗:“法出于道,人能体道,则立法足以尽事。”——“天下争诵法令”

(一)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

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法律表现:立法编敕、审刑院、台谏合一

(二)崇文抑武,儒道兼用

宋太祖由一介武夫变成为尊儒重文之君,太宗“锐意文史”,真宗“道遵先志,肇振斯文”

朱熹:“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

“君主与士大夫共天下”;士大夫集文道、吏道、师道于一身,“以天下为己任”

(三)强调慎法,法贵力行

1.“不敢以诛夷待旧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人情伪,在君子岂不知之,若以大度兼容,则万事兼济。” 吕蒙正

2. “不敢以苛法督现吏民” ,太宗:“治国之道,在乎宽猛得中,宽则政令不成,猛则民无所措手足,有天下者,可不慎之哉! ” 南宋孝宗:“立法不贵太重而贵必行,法必行则人莫敢犯矣。夫欲重则必难行,欲行则不必重。设之太重,而行之不顾此,惟商鞅能之,圣人不能也。”

3.重惩贪墨。“吏不廉则政治削” “宋以忠厚开国,凡罪罚悉以从简,独于赃吏最严”宋太祖:“朕固不吝爵赏,若犯吾法,惟有剑耳”

(四)义利并用,通商惠工

二、立法概况(有刑统、编敕、指挥、断例、编例及条法事类等)

(一)刑统:《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终宋之世,用之不改” 12篇30卷502条

体例特点:

1.以刑律为主,律敕合编。[准]周显德五年七月七日敕条,州县自长官以下,因公事行责情杖,量情状轻重,用今时杖,不得过臀杖十五。因责情杖至死者,具事由闻奏。

2.篇下设门,按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法律条文汇编为一门,分为213门。“一部律内余条准此条”门,“亲属”的定义:“‘亲属’,谓缌麻以上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

3.立“起请”条。编修者对某些律、律疏“准”条的补充,作为参照,也具有法律效力。

(二)编敕:宋代最主要与最经常的立法活动

编敕:将过去历年散敕编纂而使其具有普遍效力的立法活动和立法形式。

北宋“详定编敕所”—南宋“重修敕令所”、“详定敕令所”、“编修敕令所”

“以敕代律”之势:“神宗以律不足以周事情,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以敕”但不放弃《宋刑统》“诸敕令无例者从律,律无例及例不同者从敕令” ,敕优先适用。

(三)编例:

例,是经过立法程序将官府办事惯例法律化的法律形式。

断例,起自宋仁宗赵祯,“刑部、大理寺以前后所断狱及定夺公事编为例”;神宗熙宁将“熙宁以来得旨改例为断,或自定夺,或因比附辩定、结断公案堪为典型者,编为例”。

断例具有普遍性,但不得“引例破条”。事实上,宋神宗时就出现“引例破法”,南宋更严重,“当是时,注令虽具,然吏一切以例从事,法当然而无例,则事皆泥而不行,甚至隐例以坏法,贿赂既行,乃为具例。”

(四)条法事类(南宋中后期出现)

以公事性质为标准,把统编的敕令格式分门编纂的法规大全。

第三节民事法律制度

一社会等级

(一)特权阶层

1.贵族,贵族的封爵一律不得世袭,趋向官僚

2.官僚阶层,宋代的官户已无世袭特权

(二)平民阶层

1.主户税户地主自耕农

2.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而纳其租”

(1)承佃与退佃的自由权;(2)财产权利:永佃权。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诏:“京东近年以来,蝗旱相继,流民甚众,旷土颇多,诏到百日不归业者,许他人承佃为永业。” ;契约地租。并且地租的形式由以往的劳役地租变为实物地租,由分成租转变为定额租;优先购买权。(3)人身权

3.吏户“打杀乡胥手,胜斋一千僧。”

(三)贱民阶层

1.奴婢因犯罪而充之北宋2.杂户娼户3.人力和女使半贱民

二、宗族制度

(一)编修宗族谱牒敬宗收族团聚族人

始于欧阳修编《欧阳氏族谱》、苏洵编《苏氏族谱》

(二)兴置族产义田《义田规矩》

范仲淹:“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地下,今何颜入家庙乎?” “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范仲淹任开封府尹时,“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

(三)制定家法族规

三来源:宗族遗传、伦理移植、国家法律

四内容:成员责权利、财产管理分配、维护宗法秩序、重视教育婚姻

(四)祭祀家祭墓祭祠祭

三、婚姻制度

(一)制定婚姻礼仪制度

(二)妇女离婚权力的提高

1. 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通信息,可离。

2.夫犯罪而移乡编管,可离。

3.被夫同居亲强奸,虽未成,可离。

4.丈夫令妻为娼者,可离。

5.雇妻与人者,可离。

四、继承制度

(一)立嗣制度“养子” “继绝”

1.北宋前平民无养子。

2.立嗣方式:生前收养、死后立嗣。

3.生前收养(同宗或异姓)条件:讲昭穆、别年龄、嫡长子独子不立、官府过户、外姓三岁上。

4.死后立嗣为“继绝”,分“立继”(妻立)和“命继”(祖父母或近亲尊长立)

(二)、财产继承

1.宋代实行不分嫡庶的众子均分法

2.无子寡妇可继承丈夫的全部财产,但不改嫁不出卖。

3.女儿的遗产继承权(在室女、出嫁女)

北宋,户绝时,在室女可继承全部,出嫁女三分之一;南宋时,在室女和兄弟共分。

4.部分同居者的继承权(义子赘婿外甥等)

北宋可继承全部财产,但条件:户绝之家无子女,同居三年,生养死葬。

南宋时法令规定:赘婿可分得一半的遗产。

“诸赘婿以妻家财物营运,增置财产,至户绝日,给赘婿三分。”;

5.遗嘱继承。

前提:户绝无子嗣亦无女性继承人。“若亡人在日,自有遗嘱处分,证验分明者,有用此令”

程序:当事人见证,官府审批。

诉讼时效:10年。

三、财产法律制度

(一)承认土地私有权“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1.关于土地的添附,优先补偿受损之地主。“诸田为水侵射,不依旧流新出之地,先给被侵之家。”

2.严禁盗卖田产。盗卖田产者,“杖一百,赃重者准盗论。牙保知情与同罪。”

(二)契约制度

1、田宅买卖契约制度

程序:“先问亲邻”(亲邻规定不一)、“印契税契”(政府官印、交付契税)、“过割赋税”(赋税过户)、“原主离业” (放弃占有、佃客不许)

2、田宅出典契约制度

程序同田宅买卖契约,文本需用官方标准。

典权人权利:转典权、优先购买权、典权继承权

(三)倚当契约制度(北齐帖卖、隋唐贴赁)

(四)借贷契约制度(限制高利贷、保人担保)

(五)租赁契约

第四节宋朝刑事法律

一、定罪量刑的原则

(一)“贼盗”加重原则

“擒获强盗,不论有赃无赃,并集众决杀。持杖行劫,不问有赃无赃,并处死。其同行劫贼内,有不持杖者,亦与同罪同情者,

与贼同罪。…如累行劫杀,骨肉皆曾知情,亦可量情罪科断。”

宋仁宗《窝藏重法》宋英宗《强劫盗贼》宋神宗《贼盗重法》

(二)官吏从宽原则

“官吏应犯枉法赃十五匹合绞者,自今以后,特宜加至二十匹。’‘今后无禄人犯枉法赃者,特加至二十五匹绞。‘不枉法赃今后过五十匹者,奏取敕裁,等等。” “去官免罪”

(三)自首放宽原则人身伤害可自首

“谋杀已伤,案问欲举,自首,从谋杀减二等论。” “今后谋杀人自首,并奏听敕裁。” (宋神宗)

(四)限制“官当”原则

(五)法外行刑原则御笔定罪、情理坏法

二、刑罚制度

(一)主刑

1.刑罚体系(轻者愈轻、重者愈重)

采用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体系与唐律基本相同。

2.折杖法:以身体刑替代自由刑

(1)笞、杖刑改行“臀杖” (2)部分徒刑罪名改为“脊杖”

(3)流刑本刑分四等实施折杖法(脊杖),折杖行刑后,就地配役,不再远流。服役年满即放。

3.死刑有多种法定刑,分凌迟、杖杀、斩首、绞杀。

凌迟,《荀子·宥坐》解释:“言丘陵之势渐慢也。”

出现于五代,至南宋宁宗制《庆元条法事类》时,以国家大法的形式肯定了凌迟刑,成为与绞、斩并行的第一等生命刑。“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命绝”。元、明、清三代一直沿用。

宋朝一般的死刑依然是“决重杖一顿,以代极刑”

未流传的死刑:北宋初期曾用夷族、活钉、断手足、具五刑、腰

斩、磔等处罚“贼盗”。

(二)附加刑(附加刑重于主刑为宋朝刑法特色)

折杖法刑轻不足以惩大恶“死刑重,生刑轻,故犯法者多”

1.配隶不定期刑

包括刺面配和不刺面配,配隶者是隶于军籍的。

宋初作为附加刑附加于杖、徒、流主刑,元明清沿用。

宋太祖对罪情尤重者,“更为加杖刺配之法”

明朝丘浚说:“宋人承五代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 2.编管(非军籍、不服役、不放还、六年从良)

3.羁管(恩赦从良)

4.移乡(遇赦放还10、15、20年)

5.令众

6.没官为奴婢

7.籍没家财

三、主要罪名

(一)“盗贼”重法

罪当死者,没收家产,家属流放千里;罪当徒、流者,配岭南。虽遇大赦,不减其罪。凡窝藏、庇护死罪“盗贼”,情节严重者斩首。“所定盗赃犹重于律三倍”

(二)重禄法

宋神宗厚禄以养廉

(三)盗剥桑柘之法

(四)重惩赃官

宋太祖宋太宗严,宋真宗开始放宽

第六节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一)中央司法机构

1.刑部,宋初刑部是行政、司法混同的部门,拥有比大理寺更高的审判权,主管复查全国大辟已决公案以及官员犯罪除免、经赦叙用、定夺昭雪等案件。

审刑院,宋初设立的审判复核机关,也有部分的审判权,撤销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

2.大理寺,北宋前期,大理寺为议刑机构,负责判决地方上奏的案件,并不开庭审判。神宗元丰元年(1078),大理寺分左右两个系统:左断刑,掌断天下疑案及命官、将校犯罪案;右治狱,掌判决京师刑事案件。京师百司之狱归于大理。大理寺狱掌管京师诸司刑事案件的审判。

3.御史台,除拥有司法监督权外,御史台还兼有审判重大案件的职能。御史台受理官员犯法的重大案件或奉旨审讯皇帝下达的诏狱。其管辖的案件大体上有四类:一是命官犯法的重大案件;二是受理他司法官受贿,及由此而错断的案件;三是地方的疑难案件;四是奉命审判地方重大案件。

(二)地方司法机构

宋代地方行政体制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

1.京畿地区

北宋前、中期,通常以权知开封府职掌府事,负责审理京畿地区的案件。府有左、右军巡院,审理刑事案件;有府院,审理民事案件。

南宋临安府设知府一人掌府事。

2.路监司

提点刑狱司是一路司法主管部门,中央派出的司法机构,拥有对诸州大辟案的复核权,并对诸州监禁人犯及审案情况进行监督,甚至对各州及转运使“批断未允”案件有受理重断的权力。

3.州

司法机构有州院(府院)和司理院,分掌民刑案件。

4.县

(三)特别司法机构

制勘院,专为诏狱,因事而设,事毕则撤。

二、审判管辖

(一)级别管辖

县级审判权限为杖以下罪(包括杖罪)

州级有权判决县报呈的徒以上案,同时,本身也受理诉状,审讯刑案。

路转运司、提点刑狱司等机构负有审查本路州县刑案、平反冤狱之责。

(二)专门管辖(对人不对事)

朝廷命官犯法,地方无权处置。

皇族宗室人员犯法,杖以下刑归大宗正司掌管,徒以上罪由皇帝下旨裁决。

中央禁军军士犯法,在京者,徒以上案奏裁。奏裁案送大理寺判决,报审刑院和刑部复审。地方厢军犯法,或本部决断,或录案闻奏。军人死刑案须经枢密院审核才能执行。

(三)地区管辖(地域管辖)

“诸犯罪,皆于事发之所推断”

三、诉讼与受理

(一)起诉限制:

宋初八十以下十岁以上;966年后,起诉人年龄上限减为七十岁以下。

身患重病及有孕之妇不得起诉。到南宋,又进一步规定妇女通常无起诉权。

起诉案必须与起诉人有关,无关者不得起诉。“讼不干己事,即决杖,枷项令众十日”。

诉状由书铺书写,由人保识才能投呈。

(二)诉状的受理

务限法“入务” (2.1-9.30)、“务开” (10.1-1.30)

“词状日” 士、农、工、商、杂之先后

四、证据

(一)物证与书证

(二)尸体检验(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最具代表性)

五、审判方式

“狱司推鞫,法司检断,各有司存,所以防奸也”

(一)审讯。“非本章所指而蔓求他罪者,论如律” ;必要刑讯;众证定罪。

(二)录问。徒刑以上案件;审讯完毕;审讯官以外的人员核实案状、供词;可翻供。

(三)检法。量刑程序,法司的权力和责任仅限于审案检法。

(四)拟判

(五)集体审核。正式判决前,同级官僚集体审核,签署意见。审判官、签署官分负连带责任。

(六)判决。犯人无申诉不服,即执行,宋代谓之“结绝” 。

六、申诉、复审和死刑复核

(一)申诉

1、申诉方式:向原审机构(录问或行刑时);向上级机构

2、中央直诉机构:鼓司(登闻鼓院)、登闻院(登闻检院),登闻鼓院不受再进登闻检院。

(二)复审

1、申诉不服的狱案翻异别推制

翻异,犯人在录问或行刑时推翻供状,申诉称冤,宋人谓之“翻异”,原审判机构必须将案件移到同级的另一司法机构重新审理。

别推,指改换审判官重新审理。(同级异司复审,称“别推”。上级机构复审,称“移推”。)但法律同时作了一些限制性规定,如翻异不得超过三次,妄行翻异者,重审时加重刑罚等。

2、下级申报上级的狱案

(三)死刑复核

1.无疑难的死刑案复核

2.死刑疑案的奏谳“刑名疑虑”“情理可悯” “尸不经验” 、“杀人无证” “审判官意见不一”

七、其他司法制度

(一)封案法。封案是指法官判定犯人罪行后,宣布暂缓执行,将案件封存一段时间,以观后效,给犯人以赎罪的机会。

(二)公证制度。宋代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民办的公证机构——书铺。

验证田宅买卖契约真伪、为婚约做证、证明案件当事人供状、为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办理应考验证手续。

(三)宋代监狱管理制度

1.监狱管理

2.囚犯待遇医疗、饮食

3.狱官责任及狱政监督

回避制、定期申报狱情、长官定期虑囚、实行囚犯书写禁历制。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潞州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祐六年,909年)象牙潭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柏乡之战 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魏州之战 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幽州之战 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胡柳陂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后唐灭后梁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 杨刘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后唐灭前蜀之战 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定州之战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后晋灭后唐之战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灭后晋之战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阳城、滹沱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郭威灭后汉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954年) 高平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 秦凤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寿州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紫金山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 后周攻南唐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淮南之战 五代十国帝王(907年-960年) 五代 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 后梁 907年-923年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 907年-912年开平 907年-911年乾化 911年-912年末帝朱瑱 913年-923年乾化 913年-915年贞明 915年-921年龙德 921年-923年后唐 923年-936年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923年-926年同光 923年-926年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 926年-933年天成 926年-930年长兴 930年-933年闵帝李从厚 933年-934年应顺 933年-934年 末帝李从珂 934年-936年清泰 934年-936年 后晋 936年-947年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936年-942年天福 936年-942年 少帝石重贵 942年-947年天福 942年-944年开运 944年-947年后汉 947年-950年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 947年-948年天福 947年乾祐 948年 隐皇帝刘承祐 948年-950年乾祐 948年-950年 后周 951年-960年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951年-954年广顺 951年-954年显德 954年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 954年-959年显德 954年-959年 恭皇帝柴宗训 959年-960年显德 959年-960年 十国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武肃钱镠 904年-932年天宝 908年-923年宝大 923年-925年 宝正 925年-932年 世宗文穆钱元瓘 932年-941年无 成宗忠献钱佐 941年-947年无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习题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 C.唐玄宗任用奸臣,朝政腐败D.唐朝内地兵力空虚 2.加速了唐朝衰落的事件是( ) A.安史之乱B.朋党之争C.任用奸相D.宦官专权 3.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始于( ) A.天宝危机中B.安史之乱中C.安史之乱后D.黄巢起义时 4.唐朝藩镇的割据性表现在( ) ①不向中央交赋税②自行委派官吏③军队不听中央调动④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5.发动安史之乱的两位叛军首领是( ) ①安禄山②李光弼③郭子仪④史思明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6.协助唐朝军队平息安史之乱的少数民族是( ) A.突厥B.南诏C.回纥D.吐蕃 7.唐朝后期实际掌握禁军的是( ) A.皇帝B.宰相C.外戚D.宦官 8.直接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土地高度集中B.唐末农民战争C.藩镇割据局面出现D.宦官专权 9.黄巢起义军建立的政权国号是( ) A.大齐B.张楚C.蜀D.大顺 10.唐末农民战争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B.占领长安,建立了政权 C.瓦解了唐朝的统治D.起义军进行流动作战 11.“安史之乱”和“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赋税徭役沉重B.内地兵力空虚C.地方势力强大D.朝政腐败 12.下列朝代中,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是( )

①西汉②东汉③西晋④唐朝 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 二、问答题 1.唐朝是怎样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 2.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十国地图——图说五代十国时期中国 版图 转载网络 五代十国,一般又简称五代。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后梁开平年间开平元宝 五代十国应天元宝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版图

五代十国后晋后汉时期中国版图

五代十国后梁时期中国版图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8年)是在唐朝后形成的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北方是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替,南方则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等十国割据。总之,这是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后被赵匡胤统一,建立宋朝. 前蜀后主王衍简介日夜饮酒爱好奢侈的玩乐皇帝 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王建第十一子,许州舞阳人(其故里今属舞钢市),母亲是王建宠妃徐氏。前蜀后主,918―925年在位,共七年。 前蜀后主王衍(公元899年-926年),王建子,公元918年登基,公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925),后唐庄宗李存勖发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优秀教案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通过黄巢起义了解农民起义。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杨贵妃图片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一)“安史之乱” 1.师提问安史之乱开始结束的时间。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师生共同探讨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影响? 材料一:(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致使地方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天宝年间,边缜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藩镇割据与唐朝衰亡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三)五代十国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2.通过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五代十国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

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历史教案)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历史 教案)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五代开始的时间、五代的名称和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结果。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五代十国时期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

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2.王安石变法尽管最后失败了,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后周世宗与王安石变法)。 重点和难点 (一)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 (二)本课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 .制作幻灯片《五代十国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禁军人数激增》。 2.制作表格:《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教学思路和学法指导 (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事先制作幻灯片和表格,通过课堂演示幻灯片,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二)对现行教材合理加工和重新组合。设置问题情境时,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审时度势,把教材内容转变成为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结构。通过讲授,化未知为已知,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明,从而使学生把知识结构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言精练而富有感染力,使学生从精神上得到升华,把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融一体,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 (三)把“讨论法”引人课堂,实行合作教学。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达到共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指导学生用“列表法”进行课堂练习。事先预制表格,根据学生的不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表 五代世系表: 后梁(907——923) 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1)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晃(又名朱温) 生卒:852——912.6 61岁在位:907.4——912.6 年号:开平(907.4——911.4)乾化(911.5——912) 被子朱友珪(次子)杀 (2)后梁郢王朱友珪 生卒:?——913.2 ?岁在位:912.6——913.2 年号:凤历(913.1——913.2)自杀 (3)后梁末帝朱友贞(朱友珪三弟) 生卒:888——923.10 36岁在位:913.2——923.10 年号:乾化(913.2——915.10)乾化(915.11——921.4)龙德(921.5——923.10)自杀后唐灭后梁后梁亡 后唐(923——936) 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1)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生卒:885——926.4 42岁在位:923.4——926.4 年号:同光(923.4——926.4)国乱被射杀 (2)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嗣源(又名李亶)(兄) 生卒:866——933.11 68岁在位:926.4——933.11 年号:天成(926.4——929.1)长兴(930.2——933.11) (3)后唐闵帝李从厚(子) 生卒:914——933.4 20岁在位:933.12——934.4 年号:应顺(934.1——934.4)被废杀 (4)后唐末帝李从珂(李从厚之弟) 生卒:886——936.11(闰) 51岁在位:934.4——936.11(闰)

年号:清泰(934.4——936.11[闰] 国亡自焚后晋灭后唐后唐亡后晋(936——946) 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后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生卒:892——942.6 51岁在位:936.11——942.6 年号:天福(936.11——942.6) (2)后晋出帝石重贵(侄) 生卒:914——964 51岁在位:942.6——946.12 年号:天福(942.6——944.6)开运(944.7——946.12) 出降,为契丹所虏契丹灭后晋后晋亡 后汉(947——950) 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 生卒:895——948.1 54岁在位:947.2——948.1 年号:天福(947.2——947.12)乾祐(948) (2)后汉隐皇帝刘承祐(子) 生卒:931——950 20岁在位:948.2——950.11 年号:乾祐(949——950)被乱军所杀 (3)后汉湘阴公刘赟(堂弟) 生卒:?——951 ?岁在位:950.11——950.12 年号:乾祐(950) 被俘,于次年被杀后周灭后汉后汉亡 后周(951——960) 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生卒:904——954.1 51岁在位:951.1——954.1 3年 年号:广顺(951——953)显德(953) (2)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侄,收为养子) 生卒:921——959.6 39岁在位:954.1——959.6 5年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

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提高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概况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 同学阅读课本后得出: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 过渡:天宝危机后,唐朝的历史有何去何从呢? 二、安史之乱(板书)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的ppt,请同学们阅读讨论爆发的根本及直接原因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ppt内容: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学生讨论后得出: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五代十国更迭和北宋政治

五代十国更迭和北宋政治 五代十国更迭和北宋政治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相继出现的“五代”是() A.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B.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后周 C.后梁、后汉、后晋、后唐、后周D.后梁、后周、后晋、后汉、后唐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结束,是在() A.后周世宗在位期间B.宋太祖在位期间 C.宋太宗在位期间D.宋神宗在位期间 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 A.东京B.长安C.洛阳D.南京 4.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大将兵权的宋朝皇帝是()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神宗D.宋仁宗 5.在王安石变法推进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 A.地主官吏和商贾B.大官僚和大地主 C.中小地主和农民D.中央政府和皇室 二、填空题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_________的继续和扩大。后周_________在位期间,后周强大起来,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 三、填图题 1.下图中的人物是_________。 2.皇帝任用他主持变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变法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

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 ①“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②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参考答案 一、1.A2.C提示:周世宗、宋太祖只是为结束分裂局面打下基础。3.A4.A5.B 二、藩镇割据世宗 三、1.王安石2.克服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3.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四、①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②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官到各地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读五代十国历史有感

读五代十国历史有感 很荣幸参加这次的“人人读讲一本书活动”,我这次所读的书是《五代十国历史图志》,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晓历史,才能让我们更透彻地思考以及分析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发,知道在现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 五代十国是一个及其动荡的时代,短短几十年之间,江山易主,朝代更迭达五次,更兼十国并立,可见其动荡程度绝对不会亚于东汉之后的三国。历史无情的抛弃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直到后周的建立,百姓总算是盼来了可安天下的英雄。后周的君主除末帝外俱是明主、英雄,尤其是世宗柴荣,一位意气风发,有志于天下的帝王,史书评价他是堪比秦皇汉武唐宗的君王,连宋太祖赵匡胤在他面前尚且不如。他怀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宏图,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曾三驾江淮,二次北伐。正是这么一位划时代的英雄的出现,让久历战火,支离破碎的大好河山逐渐呈现出统一的趋势。只可惜,历史不知是有意捉弄,还是无意调戏,还未满40的世宗柴荣怀着那满腔的凌云壮志饮恨离开人世。 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也承认英雄可以左右一时的历史,这就需要我们既要考察历史的必然性,又要承认其偶然性。所谓天下久合必分,久分必合,五代后期历史的总趋势是统一,这是必然性,而由谁来统一,何时统一,怎样统一,这又是偶然性。正是在必然与偶然之间另一位时代英雄——赵匡胤的出现注定是

要肩负着一统河山的重任的。他才识过人,气魄出众,可以说五代诸帝除世宗柴荣外无与伦匹,出身并不卑微的他却深知民间疾苦,懂得礼遇贤才,勤政不缀,眼光远大。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真的不仅仅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思考的,其实乱世需要英雄来力挽狂澜巨浪,扶大厦于将倾,我们这个时代同样需要英雄,不是一个,而是千千万万的英雄,或致力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或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也许就是你,就是他,来引导国人走出浮躁功利,走出迷茫困顿,走出虚伪贪婪,走向更好的未来。 刘易

(2017年春季版)《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第27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提高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概况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 同学阅读课本后得出: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 过渡:天宝危机后,唐朝的历史有何去何从呢? 二、安史之乱(板书)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的ppt,请同学们阅读讨论爆发的根本及直接原因

ppt内容: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学生讨论后得出: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2.安史之乱的经过(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P24“安史之乱”一目。然后教师挂出“安史之乱”放大地图。 提问:安史之乱是以何人为叛乱首领在何时何地起兵? 叛军的主攻路线是哪条,当时玄宗的情况如何? 为什么说杨国忠罪有应得?杨贵妃被缢也不过分?真正造成天宝危机的罪魁祸首是谁?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过渡:这场叛乱有是如何结束的呢?多媒体展示资料,教师提问:叛军是怎样失败的呢? 763年,唐朝才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755—763)的战争——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3.安史之乱的性质和影响(板书) 安史之乱,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呢?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长安城内曾是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二是导致了蕃镇割据(下面要讲到)的局面。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三、五代十国 经过黄巢大起义的沉重打击,唐朝的统治一蹶不振,在残酷镇压各地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大小藩镇乘机扩张地盘。唐朝的天下已经名存实亡,"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藩镇之间相互吞并,混战不已。请大家带问题看书:1、什么是五代?统治范围是哪儿?2、什么是十国?十国都在南方吗?唐朝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统治范围是黄河流域。五代的时候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其中有一个在北方。

五代十国历史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907~960年)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0-960 )?吴国( 892-937 ) ?南唐( 937-975 ) ?前蜀( 891-925 ) ?后蜀( 925-965 ) ?闽国( 893-945 ) ?楚国( 896-951 ) ?南汉( 905-971 ) ?南平( 907-963 ) ?吴越( 893-978 ) ?北汉( 951-979 ) 基本概况 释义 五代十国,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有时也称为“五代”,一般认为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这一历史时期。在此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一般分为狭义与广义角度的两种解释。在狭义上一般理解为“五代十国”本身。在具体历史运用实践中,往往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使得定位与理解更为严谨,这就是广义上的理解。 基本信息 1.五代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朝代都城统治年代开国皇帝灭亡 1 后梁汴州(今河南开封)907年 ——923年 太祖朱温灭于后唐 2 后唐洛阳(今河南洛阳)923年 ——936年 庄宗李存勖灭于后晋

五代十国年号年表

五代(907~960) 后梁 907年,太祖朱温(神武元圣孝皇帝)建立后梁,年号开平,建都河南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 开平三年(909年),后梁由开封迁都洛阳。 911年,改元乾化。 乾化二年,朱友珪即位,改元凤历。 913年,禁军兵变,末帝朱友贞称帝,复用年号乾化,自三年始。 915年,改元贞明。 921年,改元龙德。 923年,李存勖攻入开封,末帝自杀,后梁亡 后唐 923年,李存勖(光圣神闵孝皇帝)于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年号同光,同年十二月迁都洛阳。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短期占有四川。 926年(同光四年),李嗣源(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占据汴州,李存勖被杀,改元天成。 930年,改元长兴。 933年,李嗣源死,李从厚(愍皇帝)继位。 934年,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叛乱,攻至洛阳称帝,废李从厚为鄂王。李从厚逃至卫州,不久遇弑身亡。同年,李从珂改元清泰。 936年,石敬瑭攻进洛阳,李从珂自焚而亡,后唐灭亡。 后晋 936年,石敬瑭(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建立后晋,年号天福,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942年,石敬瑭死,石重贵(出帝)继位,沿用天福年号。

944年,改年号开运。 947年,后晋为契丹军队所灭。 后汉 947年,刘知远太原称帝,不改国号,沿用天福年号。 948年,刘知远(睿文圣武昭肃孝帝)建立后汉,都开封,年号乾祐。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 948年正月,刘知远死,刘承佑(隐帝)继位,继承年号乾祐。 950年,郭威发动兵变,叛军攻开封,刘承祐被杀,后汉亡。 后周 951年,郭威(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建立后周,都开封,年号广顺。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 954年,改元显德。同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睿武孝文皇帝)继位,沿用年号。 959年,柴荣病逝,时年七岁的柴宗训(恭皇帝)继位,沿用显德年号。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禅位,后周亡。 十国(891~979) 前蜀 907年,王建(神武圣文孝德明慧皇帝)建前蜀,建都成都,年号天复。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 908年,改元武成。 911年,改元永平。 916年,改元通正。 917年,改元天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练习 岳麓版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练习 一、选择题 1. 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遗留的问题是()。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朋党之争 D、以上各项都是 2. 藩镇割据尤其以()为重。 A. 河北 B. 河南 C. 安徽 D. 山东 3. 马嵬坡兵变要求唐玄宗诛杀的大臣是()。 A、姚崇 B、李林甫 C、杨国忠 D、以上各项都不是 4. 唐肃宗在()即位称帝,从此唐朝出现了两个皇帝。 A、洛阳 B、长安 C、武川 D、灵武 5. 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总共持续了()年。 A、7.0 B、8.0 C、9.0 D、10.0 6.天宝十三年,安禄山担任全总的牧监,并委任给酷吏()担任。 A、史思明 B、吉温 C、封常清 D、张守珪 7.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8. 五代十国期间,南方各国十分重视经济水利。在钱塘江也修筑海塘的是( ) A后唐 B吴越

C吴 D楚 9. 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有( ) A杭州 B成都 C扬州 D金陵 10. 下列与周世宗改革的历史作用最相近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魏孝文帝 二、简答题 11.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12. 为什么从唐朝中晚期起南方的农业发展较快,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13.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最终完成于北宋时期。这句话哪里有问题吗?如果有,找出并写出你的理由。 三、材料分析 1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周世宗显德二年)诏曰:“……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 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 ——《旧五代史世宗纪》 材料2:(显德六年)帝率诸军北征。……丁酉,驾御龙舟,率舟师顺流而北,首尾数 十里。……是役也,王师数万,不亡一矢,边界城邑皆望风而下。” ——《旧五代史世宗纪》 请回答: (1)周世宗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取得什么结果,有什么意义,?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长期以来一直居于北方,但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南方的经济逐步赶上并超过北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绝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很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教案第12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

第十二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8学时) 教学目的: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北宋王朝建立后,实现了中原地区的新的统一,由于契丹、党项的兴起,民族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以北宋的建立与发展为重点,介绍北宋的政治经济形态及其与契丹和西夏的关系,重点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本章的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极其作用,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北宋时期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北宋和辽、西夏间的和战关系。 教学重点: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极其作用,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 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五代十国和契丹兴起 一、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五代十国是开始于八世纪末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同时从这时起,一个走向统一的趋势也开始出现了。 (一)、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1、五代(907——959)的更替 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则先后或同时并存着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 3、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争: A、在五代十国的50多年里,不论北方还是南方,各地封建割据者互相混战,尤其以黄

河流域为最,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B、各地割据势力还大量增加田赋、苛捐杂税,加紧对人民的剥削 C、地方官吏的任意敲诈勒索: D、各政权争相用残酷刑法迫害人民 人民的反抗斗争:如后梁的毋乙起义、南汉的张遇贤起义、南唐的诸祐起义等 二、契丹的兴起和南侵 (一)辽政权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1、辽政权的建立: 辽朝是历史上对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的习惯性称谓,实际上其国号在辽(大辽)、契丹(大契丹)之间变化,因为用“辽”的时间比用“契丹”的时间长,因此就习惯用辽朝称之。 契丹辽朝的建立者为耶律阿保机(872—926),他出身于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八部之一迭剌部世里(耶律)家族,其先祖一直为迭剌部的统治者,任迭剌部夷离堇。 在901年,阿保机成为迭剌部夷离堇,在汉人的帮助下,拥有了自己的势力,北服室韦,东北伐女真,西南破奚,南下掠夺中原北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在907年成为契丹的可汗。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国号“契丹”,二年后定都“西楼”,后改称皇都,又改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26年,阿保机挥师东下,灭渤海国,改名东丹,以其长子皇太子倍为东丹王。在回师途中,阿保机病死扶余。他死后,其妻应天太后摄政,不久,选立次子耶律德光即位,是为辽太宗。在太宗在位期间,他先立石敬瑭为儿皇帝,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取得了南下中原的基础,后又灭后晋,建立大辽国。其时辽朝领土东至大海,西至金山(阿尔泰山),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今河北雄县北的白沟河),幅员万里,疆域辽阔,影响深远。 2、辽朝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制度: (1)政治——因俗而治的北南面官制 辽朝的统治方式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从阿保机开始,经耶律德光,到世宗后基本定型。其显著特点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具体表现: 北面官:北枢密院,北、南宰相府,林牙院等——为“旧制”,统治包括契 丹、奚、室韦等在内的游牧民族。 中央官制: 南面官:南枢密院,宣徽院,中书省——为“汉制”,主要沿用唐朝的制度, 统治汉人、渤海人等农耕民族。 草原部族制——游牧民族,各部设夷离堇,后大部升大王,小部改为节度使地方官制州县制——农耕民族,具体有五京、六道、州、县之级 头下军州制 头下军州户一方面向贵族领主交纳实物地租,另外还须向辽政府交纳课税。这种一方面依附领主,一方面受政府统治,所以投下军州户又称为“二税户” 辽朝的政治中心不在汉族式的五京,而是在“捺钵”中,即辽朝虽有五京,但皇帝不住在城里,而一年四季都在“四时捺钵”中,春水、纳凉、秋山、坐冬,在纳凉、坐冬时处理国家政务,这与中原王朝不同。 (2)军事上:有皇室的“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军”,还有部族军和州县军。凡军国大事,汉人不预。 男子十五至五十岁者隶属兵籍。军士有正军和家丁之分,正军一人,马三匹,打草谷、守营辅家丁各一人,武器、粮草自备。所以,契丹南下中原时,为获得粮草,需要四处“打草谷”,对中原生产的破坏性极大。 (3)法律:契丹等游牧民族断以“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渤海人同汉人。(4)文化:分别仿汉字、回鹘文字创立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3、封建制的确立——10世纪末

五代十国是什么时候

五代十国是什么时候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导读:五代十国是什么时候频道整理了与五代十国有关的资料487289篇,和关于五代十国地图的相关视频127450集以及五代十国历史相关图片984551张. 专访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中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这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特点,也印证了中国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当地时间2016年6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第十九届圣彼得堡国。 又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始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世界宣告这也是下一步中国发展所要实现的目标与十一五的目标相比,十二。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部署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战略任务。 南唐有三位君主,李煜是最后一个,故称南唐李后主。值天下政治风云瞬息万变的动乱年代。可是从小不问世事的李煜根本不了解国际形势,也不知道如何定国安邦。所以他只有偃武修文,躲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偷得片刻的。 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2月8日,英国国王再次派阿美士德率使团来华商谈贸易问题使团团长阿美士德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他曾担任印度总督,所带的使团成员不仅汉语水平挺高,而且大多是东印度公司的成员1。 九○五年,唐任刘隐为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九○七年,梁封刘隐为大彭郡王。岭南离中原较远,唐末,中朝(唐朝)士人多来避乱,唐时大臣得罪,贬窜到岭南,子孙往往流寓不返,唐所任地方官,遭乱不得归朝,。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学设计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 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

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宠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析可知,一场节度使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已是不可避免的。提问:安史之乱是以何人为叛乱首领在何时何地起兵?(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安史叛乱集团代表分裂割据的势力。这就是安史之乱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长安城内曾是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二是导致了藩镇割据(下面要讲到)的局面。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原因(板书) 唐诗《山中寡妇》对此有过描述,它的大意是:丈夫当兵战死,她只能守在茅屋里,身穿麻布衣,鬓发枯黄。养蚕的桑林已经残尽,田地已经荒芜还要交丝交粮。吃的是野菜、树根汤,烧的是带叶的枝条。即使躲到深山无人处,也难逃脱赋税和徭役。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唐后期,统治者腐朽贪婪,土地兼并严重,天灾税重,战火连绵,农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 (1)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在山东,河南爆发。 (2)转战大半个中国(讲时突出流动性),进入长安,国号大齐。黄巢不愧是一位农民起义的英雄。 (3)起义军没有乘胜追歼唐军,唐僖宗反扑,起义军撤出长安。 (4)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自杀。 影响(板书) 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