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1世纪初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1世纪初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1世纪初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孟繁华

内容提要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他们不再是优越的启蒙者或明道救世的智者。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中,情感背叛、愤然出走、灵肉之死等,成为最常见的结局。这当然不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知识分子的必然道路,但为什么在新世纪的开端,这些知识分子形象大都成了新的悲剧主角。为什么这些形象与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而被放逐、抛弃或死亡?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及他们结局的文学成因。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长篇小说 知识分子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青春之歌》最初建立了知识分子形象书写的规范和模型,其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在“反思文学”中看到的“右派知识分子”凯旋后所表达的“九死未悔”的信仰,事实上是林道静身份重建、思想再生的某种写照。他们经历了苦难,但苦难不能改变他们的思想信仰,或者说,恰恰是苦难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仰。这种“知识分子写作”的问题,在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已经得到了部分的清理。

有趣的是,自90年代初《废都》出版后,或者说自庄之蝶出走之后,长篇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背叛”或出走的现象正前仆后继蔚为大观,他们成了新的“零余者”或“多余人”。这一现象我们在阎真的《沧浪之水》、张炜的《能不忆蜀葵》、张抗抗的《作女》、莫怀戚的《经典关系》、张者的《桃李》、王家达的《所谓作家》、董立勃的《米香》等大量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在文学观念已经分化的时代,为什么这些作家不谋而合地都选择了“背叛”或出走来放逐或处理自己的人物?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再次踏上不知所终的人生之旅?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我们阐释和分析的新的问题。

一、知识分子的“背叛”

在长篇小说中,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特别是面对革命的矛盾、犹疑或彷徨的心态,在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中得到了最为充分、集中和真实的表达。但他们并不是“背叛者”的形象,于现实和心灵来说都是如此。知识分子背叛的典型形象,是红色经典《红岩》中的甫志高,他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操、趣味以及最后变节,在政治观念的支配下,得到了合乎逻辑的展开。80年代的文学叙事改写了知识分子的动摇与不洁:他们受难但政治节操坚定。这一叙事的真实性后来遭遇

 文章编号:0257-5876(2005)02-0005-08

了难以辩解的质疑,而使其文学价值大打折扣。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的形象被重新书写,变节乃至“背叛”,使这个群体或阶层的形象令人触目惊心,他们灵魂的复杂性和文学的丰富性相得益彰地呈现出来。

董立勃自《白豆》出版以来名声大躁。他身不由己地成了当下最抢手或最走红的作家之一。不久前,董立勃出版了他的新作《米香》。这部小说无论题材还是背景,无论人物还是故事,与《白豆》都有不难察觉的血缘关系———它们都孕育于遥远的下野地,它们都与人性、欲望、权力、暴力和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密切相关。

如果说,《米香》仅仅写了米香的单纯、美丽和被骗后的放纵,这个故事除了时代环境不同外,也并无太多的新鲜之处。《米香》的不同凡响,就在于小说同时也书写了一个被命名为宋兰的女性。这两个女性命运、性格的对比,使《米香》在同样平实的叙述中,焕发出了几缕灿烂而意想不到的光芒。宋兰来自上海,是一个“支边”青年,米香因家乡水灾逃难到下野地;宋兰有文化,能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米香几乎大字不识。但是命运并没有按照她们身份的等级来安排。宋兰被牧羊人老谢强暴之后,还是嫁给了这个粗俗的土著。老谢塑造自己老婆的本土方式,主要是诉诸暴力,就在此时,宋兰逆来顺受的性格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忍无可忍生不如死时,宋兰挥刀斩杀了老谢的爱犬阿黄,并以同样暴力的方式,改变或者“颠覆”了老谢的暴力。从此,两个人相安无事,相亲相爱,双双感到过上了好日子。在上海知青可以返回上海的政策颁布的时候,宋兰依然不为之心动,依然和老谢相依为命生活在她本不热爱然后又不能割舍的下野地。

米香的命运完全不同。米香是小说的主角,在作家的设计中,她的命运理所当然地要曲折复杂。她虽然出身低微,是一个“盲流”,但她心性高,生得一副好皮囊,有浪漫天性,爱知识分子。这一出身和性格的矛盾,注定了米香悲剧性的命运。从人物自身来分析,米香无论出身如何,她完全有选择个人生活和爱情的权利。但是由于米香一定要爱有知识分子气质的许明,甚至不顾世俗社会的种种非议委身于他,结果她被欺骗了。许明在前途、功名和爱人之间选择了前者而抛弃了米香。这个毁灭性的打击彻底改变了米香,她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的肉体,试图以此来对抗或报复自己不公正的遭遇。放纵虽然使米香“过得比下野地任何一个女人都快乐”,但米香再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因此,米香才是下野地悲剧的真正主角。

除了时代的原因之外,酿成米香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小说中的一个配角———“知识分子”许明。套用一句老话说,“性格即命运”。在小说中,米香应该是宋兰的位置,而米香的性格、浪漫和趣味也应该是宋兰的。但她们的性格阴差阳错地被作家置换了,于是她们都承担了本不属于她们命运的人生。偶然性和绝对化的书写,是《米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如果没有偶然性,就没有两个女人倒置的命运;如果没有绝对化,米香和宋兰的人生就不会这样震撼人心。她们都以绝对化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米香热爱知识分子使许明有了可乘之机,这个谦卑懦弱的知识分子是我们常见的形象,“始乱终弃”的叙事原型也是小说基本的结构方式。但这个知识分子在情感上的背叛却构成了米香悲剧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许明的背叛,米香不会以放浪形骸的方式对待人生和身体。许明的背叛原因很简单,他曾是一个落难的“公子”,米香在他最危难的时候爱上了他,米香的给予创造了一个不死的许明,但在“功名”面前,许明选择了“功名”而放弃了爱情。这个故事可能并不新鲜,但在新世纪作家仍以这个原型结构故事,则从一个方面表达了他对这个

 21世纪初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群体的怀疑或不信任。许明的历史不止是知识分子的前史,他们的故事在今天还在上演。

如果说《米香》中的许明是情感上的背叛,那么阎真《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就是知识分子节操和特立独行精神的背叛。当然,《沧浪之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解读,比如知识分子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特权阶层对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心理结构的支配性影响,在商品社会中人的欲望与价值的关系,等等。这足以说明《沧浪之水》的创造性和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但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最值得重视或谈论的,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知识分子心态、选择的关注,对知识分子在外力挤压下潜在欲望被调动后的恶性喷涌、在与现实对话中的强迫认同的透视,以及由此揭示出的当下社会承认的政治和尊严的危机。

小说的主人公池大为,从一个清高的旧式知识分子演变为一个现代官僚,其故事框架也许并没有超出于连式的奋斗模型:于连渴望上流社会与池大为向往权力中心,人物在心理结构上并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是,池大为的向往并不像于连一样出于原初的谋划。池大为虽然出身低微,但淳朴的文化血缘和独善其身的自我设定,是他希望固守的“中式”的精神园林。这一情怀从本质上说不仅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与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公共事物的参与热情相去甚远,而且这种试图保持内心幽静的士大夫式的心态本身是否健康也是值得讨论的,因为它仍然是一种对旧文化的依附关系。如果说这是池大为个人的选择,社会应该给予其应有的尊重,但是,池大为坚守的困难并不来自他自己,而是来自他与“他者”的对话过程。

现代文化研究表明,每个人的自我以及生活方式的确定,不是来自个人愿望、由个人独立完成,而是通过和其他人“对话”实现的。在“对话”的过程中,那些给予我们健康语言和影响的人,被称为“有意义的他者”,他们的爱和关切影响并深刻地造就了我们。池大为的父亲就是一个这样的“他者”。但是,池大为毕业后的七年,仍然是一个普通科员,这时,不仅池大为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和坚守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他和妻子董柳、厅长马垂章、退休科员晏之鹤以及潜在的对话者儿子池一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对话过程。这些不同的社会、家庭关系再造了池大为。特别是经过“现代隐士”晏之鹤的人生忏悔和对他的点拨,池大为迅速地时来运转,不仅在短时间里连升三级,而且也连续搬了两次家换了两次房子。这时的池大为因社会、家庭评价的变化,才真正获得了自我确认和“尊严感”。这一确认是在社会、家庭“承认”的前提下产生的,其“尊严感”同样来源于这里。

于是,小说提出的问题就不仅仅限于作为符号的池大为的心路历程和生存观念的改变,事实上,它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在于概括了已经被我们感知却无从体验的社会普遍存在的生活政治,也就是“承认的政治”。查尔斯?泰勒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一个群体或个人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只得到扭曲的承认,就会遭受伤害或歪曲,就会成为一种压迫形式,它能够把人囚禁在虚假的、被扭曲和被贬损的存在方式之中。而扭曲的承认不仅给对象造成可怕的创伤,并且会使受害者背负着致命的自我仇恨。拒绝“承认”的现象在任何社会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在池大为的环境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存在。对于被拒绝者如前期池大为,他人为他设计的那种低劣和卑贱的形象,曾被他自己内在化;在他与妻子董柳的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中,在与不学无术浅薄低能的丁小槐、专横跋扈的马厅长的关系中,甚至在与下一代孩子的关系中,这种“卑贱”的形象进一步得到了证实。不被承认就没有尊严可言。池大为的“觉

文艺研究 2005年第2期 

醒”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因尊严的丧失而起的。现代生活似乎具有了平等的尊严,具有了可以分享社会平等关注的可能。就像泰勒举出的例证那样,每个人都可以被称为先生、小姐,而不是只有部分人被称为老爷、太太。但是这种虚假的平等从来也没有深入生活内部,更没有成为日常生活支配性的文明。尤其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等级的划分或根据社会身份获得的尊严感,几乎是未作宣告却又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的观念或未写出的条文。

现代文明的诞生也是等级社会衰败的开始。现代文明所强调和追求的是赫尔德所称的“本真性”理想,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的尺度,统一的“圭臬”已经死亡。自己内心发出的召唤要求自己按照这种方式生活,而不是模仿别人的生活,如果我不这样做我的生活就会失去意义。这种生活实现了真正属于我的潜能,这种实现,也就是个人尊严的实现。但是,在池大为面对的环境中,他的“本真性”理想不啻为天方夜谭。如果他要保有自己的“士大夫”情怀和生活方式,若干年后他就是“师爷”晏之鹤,这不仅妻子不答应,他自己最终也不会选择这条道路。如果是这样,他就不可能改变自己低劣或卑贱的形象,他就不可能获得尊严,不可能从“贱民”阶层分离出来。

于是,“承认的政治”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弥漫开来。它是特权阶层制造的,也是平民阶层渴望并强化的。在池大为的生活中,马垂章和董柳是这两个阶层的典型,然后池大为重新成为下一代人艳羡的对象或某种“尺度”。读过小说之后,我内心充满了恐慌感,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将怎样被“承认”,一个人尊严的危机怎样才能得到缓解?因此,知识分子在今天要坚持独立的精神立场,这是一个精神蜕变的过程,不背叛自己的心灵或超越现实的诱惑,这个过程就没有完成。

二、知识分子的“出走”

在20世纪的小说叙事中,知识分子的出走是一个经典性的场景。面对庞大的家族宗法制度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无法忍受又无可奈何,于是,不知所终的“出走”就成为许多作家处理知识分子命运的惯常手段。确实,知识分子究竟要走向哪里,没有人知道。林道静大概是一个例外,她虽然开始也是出走,但找到了“归宿”,因此她也成为中国“类成长小说”的第一位主人公。

新世纪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远足”。在许多小说中,“出走”是我们常见的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小说的结局。不同的是,“出走”不是由于社会或他人的逼迫,而常常是一种自我放逐,一种宏大抱负幻灭后或是为了某种乌托邦假想而远走他乡。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的无力或不合时宜被再度证明。

莫怀戚的《经典关系》是一部写普通人生活的小说,它主要的叙述对象是一群可以称为“知识阶层”的群体———它的主要人物都是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可能有两种题材最为引人注目:一种是年轻人,他们被称为“七十年代”;一种是“成功人士”,他们位高权重。这两种题材所表达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在不断的文学叙述中,我们会误以为社会生活的变化只限于这些特殊的群体或阶层。但是,读过《经典关系》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在作品中得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确实发生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变化。或者说,那不被注意的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的变化,才是真正的变化。

在以往的舆论或意识形态的表达中,

 21世纪初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知识阶层”和他们坚守的领域,一直有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在不同的叙述中似乎仍然是中国最后的精神和道德堡垒,他们仍然怀有和民众不同的生活信念或道德要求,他们仍然生活在心造的幻影当中。但事实上,在80年代中期,知识分子内部的变化就已经开始发生。不同的是,那时知识分子的“动摇”或变化还不是堂而皇之的,他们是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校园或书房的。进入90年代之后,曾经有过关于知识分子经商的大讨论。一些有识之士对知识分子经商给予了坚决的支持。现在看来,这场讨论本身就是知识分子问题的反映:这个惯于坐而论道的阶层总是讷于行动而敏于言辞。但对于勇敢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没有顾忌地实现了自我解放,他们随心所欲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同时也选择了新的价值观念。如果说,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以前士大夫阶层死抱着从政做官不放,是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问题的话,那么,今天的知识阶层死抱着书本不放,其内在的问题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当社会提供了身份革命条件的时候,这个犹豫不决的群体总会首先选择观望,然后是指手画脚。

《经典关系》中的人物不是坐而论道的人物。他们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裹胁,都顺应了时代潮流,在他们新的选择中,重建了新的“经典关系”。经典关系,事实上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关系,它是夫妻、父子、翁婿、师生、情人等血缘和非血缘关系。但人在社会生活结构中的位置发生变化之后,这些关系也就不再是传统的亲情或友情关系,每种关系里都隐含着新的内容,也隐含着利害和危机。

在作者构造的“经典关系”中,那个地质工程师的岳父东方云海处于中心的位置,但这个“中心”是虚设的。在脆弱的家庭伦理关系中,他的中心地位只是个符号而已,在实际生活中他真实的地位是相当边缘的,他难以参与其间。虽然儿女们还恪守着传统的孝道,但他已经不可能再以权威的方式左右他们的生活。他选择了自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与王国维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区别,他意识到了这个时代与他已经格格不入。茅草根、南月一以及东方兰、东方红、摩托甚至茅头,他们仿佛在故事中是叙述中心,但他们都不是中心。在故事中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那个十岁的毛孩子,为和父亲争夺“姨妈”,甚至不惜开枪射杀他的父亲,使英俊父亲的眼睛只剩下了“一目半”。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经典关系”一经被发现,它的戏剧性、残酷性使我们在惊讶之余也不寒而栗。

这时,我们就不得不再一次谈论已经沦为陈词滥调的“现代性”。因为除此之外我们很难作出其他解释。现代性就是复杂性,就是一切都不在我们把握控制之中的历史情境。我们试图构造的历史也同时在构造着我们。谁也不曾想到,自以为是随遇而安的茅草根会被学生兼情人“裹胁”进商海,谁也不会想到东方红会那样有城府地算计她的姐姐,当然也不会想到茅草根的欲望会是那样地无边,最后竟“栽”在自己儿子的手中。“经典关系”是复杂的,但又是简单的。说它复杂,是他们必须生活在诸种关系中,没有这些关系也就失去了利益,欲望也无从实现;说它简单,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虽然良心未泯热情洋溢生机勃勃,但在这种危机四伏的关系中,谁还有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呢?茅草根以排演《川江号子》为由逃离了“经典关系”的网络,他似乎对艺术还情有独钟,但事实上这同样是一种出走方式。惟利是图的经济“主战场”并非是他的用武之地,他只能以出走退回到他应该去的地方。

张抗抗的《作女》是一部奇异的小说。主人公卓尔是这个时代年轻女性的“运动”

文艺研究 2005年第2期 

先锋,也是这个时代以求一呈的冒险家。我们不知道卓尔为什么要“作”,她的“作”用世俗的眼光看来是难以作出解释的。她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她完全可以平静地对待生活,找个爱人安分守己地过日子。但这一切恰恰是卓尔厌倦或不屑的。我们不知卓尔要什么,我们知道的是卓尔就是要“卓尔不群”与众不同,在自我想象中不断构造自己不知所终的人生之旅。

卓尔“作”的欲望是一种普遍的欲望,不同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敢于像卓尔那样“作”,或者有条件去折腾。时代环境的相对宽松以及商业主义霸权的建立,调动或膨胀了人们潜隐的但又所指不明的躁动感,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像我们今天这样既蠢蠢欲动又方位不明,每个人都有要做点什么的欲望但又不知究竟做什么,卓尔是放大了的我们每一个人。这是社会世俗化运动带来的必然后果,90年代以后的小说,已经将这种后果描述得万花纷呈,特别是在知识阶层,卓尔只不过是个集大成者而已。因此,卓尔的欲望是超性别的欲望,无论男性女性,也无论是想象还是实践。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的作品。

卓尔的不安分大概来自一种可能,就是为了自由的逃亡,她不能容忍任何来自世俗世界的束缚,她希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卓尔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自己的期许,她辞了《周末女人》杂志的职务以后,开始了她“作”的旅途。但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我们发现,卓尔每一次异想天开的折腾,都不能离开她和周边的关系,特别是和三个男人的关系。通过卓尔的视角可以看到,老乔、卢荟、郑达磊这三个男人,事实上是三个不同的符号,他们分别和性、文明、金钱相关。如果这一指认成立的话,那么卓尔的折腾或“作”,就始终与她的欲望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卓尔与其说要自由,毋宁说她什么都想得到。她确实部分地体验了自由的快乐: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到任何地方,可以心血来潮地与陌生人做爱,可以让爱她的男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但结果她还是什么也没有得到。自由的代价只有卓尔自己知道,她会为去南极的资金发愁,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因孤独而独自饮泣,在小说的最后,卓尔还是无可奈何地将自己放逐了,她完成的只是一场不知所终的“作女”运动。

卓尔的再次出走是意味深长的。20世纪以来,在中国任何一个变动或转型时期,都不乏卓尔式的人物,他们要特立独行,要与世俗社会势不两立。但他们不会被社会所容忍,或者说社会不是为任何一个个人准备的。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程度上认同了意识形态,也就决定了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程度上进入这个社会。20世纪以来的“卓尔们”之所以屡战屡败,就在于他们没有取得这样的“通行证”。在一个身份社会里,卓尔抛弃了身份,她不但不要社会身份,而且不要家庭身份,她不要工作、不要丈夫、不要孩子,这是一种不作宣告的弃绝,对于社会来说,她之所以不被容纳,是因为她潜隐着某种令人不安的东西。这也正是卓尔作为小说人物的成功。她内心的欲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欲望,但她比我们每一个人都强烈、直接,并敢于实践,因此卓尔的“绝对化”恰恰是一个“典型”人物。当这个人物出走和我们告别的时候,我们记住并会怀念她。

三、知识分子的“死亡”

知识分子的死亡或背叛在西方早已被宣布。这一判词表达的是对知识分子的失望乃至绝望,与对知识分子社会职能的理解相关。法国思想家朱里安?本达认为,知识分子是

 21世纪初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某个从事艺术、学问及形而上学思维即力求获致超越的善的愉悦的阶层,其活动不追求实际目的。本达对知识分子职能的理解与康德和葛兰西是大体相似的。但是本达试图把一种永远的价值和冥想作为一种职责交给知识分子却遭到了指责。事实上,对知识分子背叛或死亡的指认,大都来自于对知识分子这一职能的理解。世纪初长篇小说的知识分子之“死”,虽然不是理论的分析,却是一个有意义的隐喻。

青年作家张者的《桃李》可以看作是新《儒林外史》或新《围城》。《儒林外史》虽然尖刻,但也从一个方面表达或揭示了这个阶层内心的问题。如果说在科举时代,入朝做官被知识阶层普遍认为是人生价值实现的话,能否做官就是他们最大的焦虑。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之后,逐渐产生了现代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身份革命,他们可以做官,也可以不做官,可以当教师、报人、自由作家等。因此身份革命对知识阶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灵的解脱。但这个解脱并不是说知识阶层不再有问题了。《围城》说的就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故事。无论是《儒林外史》还是《围城》,都尖锐地讽刺了知识阶层存在的问题,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另一面。这也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非主流传统。主流传统关注的是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问题。在50年代,知识分子的问题是思想改造问题;80年代“归来”的一代被叙述为如何保持了政治“贞节”的问题。在主流传统引领了知识分子写作潮流之后,非主流的传统几乎断流,后来我们在李晓的《继续操练》中才又隐约看到了知识分子卑微的愿望和有趣的景观。

进入90年代之后,校园知识分子的焦虑并没有得到缓解。《桃李》用非常幽默的方式,也可以说是《儒林外史》或《围城》的方式,揭示了当下知识分子的内心问题,首先是压抑过后的没有节制和边界的欲望释放问题。知识分子的欲望和社会的普遍欲望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当然小说是一种想象和虚构,但这种非写实的方式,却从一个方面透露了知识阶层真正的问题。《桃李》中的导师邵景文和弟子们的故事,就是当代世俗化运动中典型化了的故事。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小说,是一部超越了雅俗界限的小说。在当下严肃文学或通俗文学鲜明对峙的情况下,《桃李》提供了一个超越性的本文。也就是说,小说可以既好看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东西。如果分析起来,小说提供的多种符号是非常复杂的:教授、博士生、硕士生、老板、小姐、贫困的农民、作恶乡里的干部,还有一夜情、弄假成真的爱情、死于非命的凶杀等等。现代性就是复杂性和矛盾性。校园应该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大学坚守自己独立性的一个前提条件。但红尘滚滚的今日,社会上存在的一切,大学几乎都不缺少,有的甚至表达得更充分。《桃李》虽然幽默,但它的尖锐性仍清晰可辨。它无情地撕去了斯文的面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曾经神秘、神圣、净土般领域的虚假和矫揉。被学生称为“老板”的博士生导师邵景文,在这个时代好像恰逢其时,他意气风发志满意得。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授,精英知识分子和世俗世界所期待的一切,他都得到了。他开放、豁达,和学生关系融洽,因其学术地位和掌控的学院政治,他如鱼得水。但他也确实是“玩大了”,最后,他的身体几乎像筛子一样地被情人捅了一百零八刀,而且每个刀口里都放了一枚珍珠。邵教授之死完全缘于他个人膨胀的欲望,当他不再履行知识分子职能,完全成为一个商人的时候,邵景文的死亡就是知识分子的死亡。

与邵教授之死不同的,是王家达的长篇小说《所谓作家》中的作家胡然之死。在商

文艺研究 2005年第2期 

品社会里,作家的光环正渐次褪去。这一现象的出现,不只源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同时也与曾经赋予作家的某种“神秘”有关。但在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和作家的“神秘”消失之后,作家便不再是原来想象的作家。《所谓作家》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奇异的小说。应该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围绕作家胡然产生的一系列悲喜剧,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作家群体在这个时代尴尬的命运,塑造了性格迥异的作家形象,而且以苍凉、哀婉的基调为这个群体状写了一曲最后的挽歌。胡然、野风等短暂的生涯,以及他们或与风尘女子为伍、或用“文学权力”获得生命欢乐的满足与失意,他们在“高雅”……彻底摧毁了作家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最后界线。而围绕一篇文章构成的古城事件和作家们的最后命运和归宿,也似乎成了这个时代没落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

小说深刻地营造了胡然之死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他的主要精力是周旋于田珍、章桂英、杨小霞、沈萍四个女人的关系中,而他身边的古城艺术界的“四大名旦”以及渗透于古城每一个角落的文化和生活气息,都使人如重临“废都”一样。小说虽然也有概念化的问题,比如对见利忘义、水性杨花的女性的刻划,无论是性爱场面还是移情别恋,还只限于社会对类型化女性的一般理解,还没有上升到人物性格的层面,而对农村妇女田珍的始乱终弃和最后重修旧好,也喻示了一个知识分子与人民和土地的寓言———在这一点上,作家仍没有超越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的思想潮流。但是,作品对旧式文人的刻划和批判,对他们的趣味、情怀以及对待女性态度的否定,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如果说邵景文之死是在当下世风支配下的欲望之死的话,那么胡然之死就是被时代抛弃的结果。这个时代不再为胡然们准备他们想要的一切。对他们而言,生存和精神的破产是迟早的事情,他们是旧文化最后的遗老遗少。因此,胡然之死也是作家放逐或抛弃旧文化遗民的一种形式。

新世纪知识分子在小说中的形象———“背叛”———出走———死亡,这一过程很可能是一种巧合,或者是我们的一种“结构”,但它却从一个方面无意识地表达了这个阶层仍然没有解决的“身份”、归宿或精神漂流的问题。时代的发展使人文知识分子失去了曾经有过的优越,他们的不适和内心的不强大,使他们或是与社会、时代格格不入而被放逐和抛弃,或是最后走向死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阶层解决如何融入社会和自身角色的问题,其道路仍然还是漫长的。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 110034)

责任编辑 陈剑澜

 21世纪初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Main A rticles

L itera ture and Art Stud i es

N o.2,2005

M a i n Arti cles

I n tellectua ls i n the Novels a t the Beg i n n i n g of the21st Cen tury

M eng Fanhua (5) Since the ne w century,the i m age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novels has been changed dra matically,particularly that of the hu manity intellectuals.They are no l onger the superi or enlighteners or the wise savi ors who know everything about the world.I n the novels that take intellectuals as their subjectmatters,the most frequent endings of the st ories are betray2 al of l ove,runa way out of discontent m ent,and death of both the s oul and the body.This of course is not a hist orical p r ocess,not even a path that intellectuals must take.But why have the intellectuals become the ne w tragic her o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 w century?W hy are these intellectuals exiled,abandoned,and even killed because of their in2 compatibility with s ociety and ti m 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i m ages of different intellectuals and the literary causes f or their destinies.

W ho Is the I n tellectua l?

Chang Q ie (13) Based on moral co mm it m ent,one of the necessary qualities of intellectuals p rescribed by Yu Yingshi,and taking Lu Xun,Zhao Shuli,Zhang Chengzhi,W ei Hui and Han Dong as objects of research,this paper ai m s t o ask the questi on who the intellectual is,and in the p r ocess,t 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the identity and functi on of intellectual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unlike Lu Xun,Zhao Shuli is an official2ty pe writer;and unlike Zhao Shuli,Zhang Chengzhi, W ei Hui and Han Dong are freelance writers.S o far as culturalmarket is concerned,the triad are of different ty peswith different functi ons and rep resentativeness:Zhang l ooks like a fighter,W ei a business man,and Han an artist.

An A ttitude to L iterary W r iti n g

Sun Yu (20) I n literary writing,an anti2vogue traditi on is usually e mbodied in a writer’s attitude.Generally s peaking,it is more inti m ate t o write 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common sense than fr om that of didacticis m.Narcissistic s olil oquy makes no clai m of real life.It is i m portant that a writer makes a severe self2ins pecti on,even if it is cruel.One of the difficult points of literary writing is that the writer usually takes vanity as truth,and bows t o the worldly.The real intellectuals care little about worldly gains and l osses.They face up t o the reality of hu man life,and move freely bet w een the worlds of light and shade.

“The End of En li ghtenm en t”and the Cr iti ca l Positi on s of W r iters

Fan X ing (27) A Newly Underst and i n g O f J i a ng Kongyang’s Theory of

Aestheti c Rel a ti on s

Zhu L iyuan (33) J i a ng Kongyang’s Theory of Art and its

Cross2cultura l Aestheti c S i gn i f i cance

Z heng Yuanzhe and X ue Yingxin (38) Based on an interdisci p linary pers pective of anthr opol ogy of art and conte mporary anthr opol ogical aesthetics,this pa2 per tries t o analyze J iang Kongyang’s theory of artwhich,the author believes,is the l ogical p re m ise and the potential ideol ogical basis on which his entire theory of aesthetics of free life is established.And this,on its manifest level,is due t o his res ponding strategy and doctrinal considerati on of aesthetics as a f or mal disci p line;and,on its latent level, it derives fr om his thoughts about artistic authenticity.H is theoretical exp l orati on of the common and particular la ws in both Chinese andW estern art and aesthetics collectively embodies his hu manistic concern,his sense of ethic res ponsi2 bility and his rati onalistic s p irit,and theref ore its cr oss2cultural aesthetic significance can’t be undervalued.

围城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红河学院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现当代文学》课程期中论文考试单位:教师教育学院考试日期: 2013 年 10 月 31日 论文 (总分共100分) 浅析《围城》女性人物形象 廖天英 【内容摘要】:《围城》是一部描绘女性形象的画谱。她集中而深刻地刻画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从而透露出深广的时代内容。塑造了众多为了生活奔波,为了爱情、婚姻、家庭、事业奔波的女性,同时阐述了不同的人在面对爱情、婚姻处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而这主要归因于每一位女性他们所受的文化教育、家庭教育有所不同,进而每一位女性所表现出来特质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处理“围城”的态度都是对“围城”的留恋与徘徊,揭示出了40 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然而她们又折射出时代新女性在面对生活的独立。 【关键词】女性形象;“围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嘉柔Analysis of "Fortress Besieged" female characters Liao Tianying Abstract:"Besieged City" is a depiction of female image painting. She intensively and deeply portraying the female images of that era, which revealed the essence of times. Creating many for life, for love, marriage, family, career rushing women, at the same time, different people in the face of love, marriage and processing mode is also different, which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each woman from their cultura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is different, and every woman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 but their attitude in dealing with the "siege" is hovering on the "siege" of being reluctant to part with, reveals the 40's Chinese intellectual women's survival and fate, but they also reflects the new era of female life in the face of the independent. keywords:the image of women;"Besieged City";Miss Bao;Su Wenwan,;Tang Xiaofu,;Sun Jiarou 【正文】 一、冲破世俗观念,但是又庸俗、堕落、玩弄男人于鼓掌之中的 鲍小姐 鲍小姐是作者在《围城》中开篇提及的唯一一位具有独特形象的新女性。她是西方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代表。而这位女性,作者对她的态度显然是持批判、否定的。并且作者并未给鲍小姐起全名,在鲍小姐的姓氏上则认为“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唯一一点就是鲍小姐有着冲破世俗的大胆,但是她又在追寻自己的快乐中堕落,变得庸俗。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鲍小姐的形象,她是方鸿渐在法国油轮上认识的。从文中描述上看,她“又黑又粗”,没有什么美感,她引诱方鸿渐,说她像自己的未婚夫,她的行为引起船上人的鄙夷。“她只穿着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为“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1可见大家对她多是蔑视、批判、抨击的,就连同船女性苏文纨也认为她很是“不要脸”的。 其次,我们来看看鲍小姐是如何围捕引诱方鸿渐,又是如何轻描淡写地抛弃他的。

195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

195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 在题材的处理上,当代长篇小说侧重于表现“历史”,表现“逝去的日子”,这一时期的小说的创作,题材分布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等方面。这既指作品的数量,也指达到的艺术水平。这种分布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性”:它们是受到提倡的类别。另一方面与作家的经验和文学“传统”有关。新文学已提供了描述农村生活的许多经验;当代作家的许多人与农村有密切的联系;一批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战争结束后,热衷于写出他们的有关“革命”的“记忆”;……有的题材领域,文学界的决策者虽也很重视并极力提倡,如所谓“工业题材”,却并未产生预期的成果。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而对现实反应的快捷,对社会政治配合的及时,正是这个时期要求文学应具有的品格。自然,从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赵树理的《三里湾》(1955年),高云览的《小城春秋》(1956),曲波的《林海雪原》(1957),李六如的《六十年的变迁》(第1卷1957,第2卷1961),梁斌的《红旗谱》(1957),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上篇1958,下篇1960),杨沫的《青春之歌》(1958),冯德英的《苦菜花》(1958),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第1部1958,第2部1962),吴强的《红日》(1958),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1958),冯志的《敌后武工队》(1958),刘流的《烈火金钢》(1958),欧阳山的《三家巷》(1959)、《苦斗》(1962),草明的《乘风破浪》(1959),柳青的《创业史》(第1部,1960),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1961),姚雪垠的《李自成》(第1卷,1963),浩然的《艳阳天》(第1部1964,第2、3部1966)等。 一、农村小说 在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无论是作家人数,还是作品数量,在小说创作中都居首位。这种情况,既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小说传统的延续,更与当时文学界对表现农村生活的重要性的强调有关。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艺术形态的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即要求作家关注那些显示中国社会面貌“深刻的变化”的斗争,而这通常上指的是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在农村进行的政治运动和中心事件,如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农村的两条道路斗争等,成为表现的重心。乡村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习、人伦关系等,则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作家的视野,或仅被作为对“现实斗争”的补充和印证。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自己的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作家和表现对象(农民)在视点、情感、反应上的“同一”的这种设计,是“创作上的群众观点”,据此,“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现实主义的方法才能真正结合起来”。这种要求,其目的是推动作家迅速进入有关农村的叙述的“规范”。而它在艺术效果上,则既限制了取材的范围,也窄化了作家体验、描述的“视点”。 在当代的农村小说中,存在着两个有影响、艺术倾向却有所不同的创作“群体”:一是赵树

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2596507.html, 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贾玉红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篇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部风格独 特的讽刺小说,有“新儒林外史”之称。在这篇作品中的描绘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十分突出。本文对《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围城》;女性形象;女性解放 作者简介:贾玉红(1968.12-),女,蒙古族,河北人,本科,河套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内蒙古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1 前言: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故事围绕着1920到1940年代展开,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一批面对国难自私、迷惘的知识分 子,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在这篇作品中包含了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嘉柔四位女性,揭示了方鸿渐的性格特征。这篇作品解释了在当时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中国女性想要寻求解放却又失败的尴尬处境。 一、女性命名暗含失败宿命 《围城》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四位知识分子女性,作者在为她们命名时已经将她们的命运隐含其中,暗示了她们想要追求理想生活却又会最终走向失败的命运。 第一,鲍小姐与方鸿渐相识于一艘归国的轮船上,她是一位行为放荡、打扮妖艳的女子。在旅途中,她难耐寂寞,对方鸿渐进行勾引,在下船之后又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去寻找她的未婚夫。这位女性形象完全没有道德尺度,她的行为是很令人不齿的[1]。杨绛先生说 过:“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 第二位是苏文纨,她的家世显赫,性格清高,而且有着很高的学历,是当时社会的新潮女性。但是她比较有心计,喜欢被男人簇拥的感觉,男人因她而吃错,她才会得到心中的满足感。苏文纨是虚伪的,她彰显自身价值的方式是男人的臣服,她所追求的生活也是媚俗的。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南冰 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然而他对于自己沉溺在这种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间,

围城中孙柔嘉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文稿

围城中孙柔嘉人物形 象分析

《围城》中孙柔嘉人物形象分析 论文摘要:这是一篇用坚硬的石头堆砌而成的学术论文。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写完这篇论文。女人的围城。社会的喜剧。每当我阅读完《围城》的时候,就是一次人生觉醒。因为我正在走出自己的围城。人一定要长一双洞明世事的眼睛,否则就被困在围城。因为我想讲述这人世间每一个人的人生命运。我希望自己拥有无比清醒的头脑来解说一切,即使处于人间地狱。《围城》是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同时也为读者抒写了20世纪的中国社会命运挣扎史。给我们呈现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中国的生活画卷,讲诉的是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人生故事。通过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描绘来折射出当时中国危机重重的现实局面。显示了极其深刻的意义,引发了每一个读者的共鸣与思索。同时在永恒的告诫后世千万不要陷入围城之中,而那些陷入围城的人们应知道如何走出人生围城。真正改变自身的命运。 关键词:孙柔嘉是怎样一个人。人性的双重矛盾。钱钟书评价。悲剧原因。挽救悲剧。 目录:1 孙柔嘉是怎样一个人? 2孙柔嘉在《围城》中的角色。 3孙柔嘉解剖。 4因为她需要婚姻这座命运彼岸。 5让我们共同为孙柔嘉呐喊。 6孙柔嘉是中国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商品。

引言: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愚昧无知,二是踌躇满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把这三天的光明汇集起来洒满人间。这世间最需要的就是光明,因为光明永远战胜黑暗。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给我们以希望。光明突破人生围城。让光明永远存活在每个人的生命始终。写这篇学术论文旨在通过对孙柔嘉的人物评价来反映出人生悲剧的原因和我们应该如何挽救悲剧。让我们共同读懂《围城》所走过的生命旅程,人生在世,越是被围城围住,越是需要突破围城,越是需要极其坚强,极其勇敢,极其智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诚如一。都能勇往直前。活着的时候是光明的生命,死了之后依然是光明的存活在每个人心中。 孙柔嘉是怎样一个人?。我想从围城中孙柔嘉说开去,这个女人极其普通真实,她的人生是灰色的,是悲剧的结合体。这也是她最大的人物形象。但凡女人都有两性:一是女儿性,二是母亲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围城,一辈子都走不出的围城,这座城把人活生生的包围住,城里的人都想看看城外的风景,城外的人便成为了他们一生的风景。睁开双眼时还看着,闭着双眼时梦着。不断的行走,不断的看,都希望看到最美的风景,留下最纯的记忆。可是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有的人在城里挣扎了一辈子,还是到达不了生命的彼岸。人生最大的苦难在于梦醒后无路可走。苍老的脸庞诉说无限的人世苦难。当我是一个盲人的时候,我依然能看清这座城里所有人的模样。孙柔嘉展现给我们读者的是平凡模样。但在如此简简单单的描述中,却饱含讽刺的意味。既是一种搞笑,又是一种教育。读起来让人不时发笑,同时又给人以启迪。促进人的思想发展进步。在中国这片充满历史沧桑的土地上,孙柔嘉所折射出中国女性的生存哲学。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讨男人欢心,博得男人的爱

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大学理论物理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生于天津。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科学救国,出更好的武器”。 建国前夕,侯伯宇放弃了台湾大学的学业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志愿军,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全部捐出。1953年,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急需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侯伯宇放弃了回清华继续深造的机会,赴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当了一名俄语翻译。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他积极响应,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1973年,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一干就是37年。其间,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他都一一谢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侯伯宇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1983年,侯伯宇与美国学者合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侯氏理论”,是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但他却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有一次,他的学生在帮助他整理申报科学院士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非常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非常不解。他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实际上的学术价值却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上世纪80年代,侯伯宇一手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教学过程中,侯伯宇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法,非常注重创新和提高课程起点,把授课内容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

浅析《围城》中的知识分子

浅析《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江宁实小张红燕 附言:暑期长,心念“毕业论文答辩”。计划列的书目,未读。锁《围城》,复看了几遍,试作“考题”,也权做“读书心得”。了悟:赏读,悦目怡心。研读,实在艰涩,非常。但文成之后,却别有一番乐,在其中。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主题深刻,文字精湛。本文对小说中的一群知识女性形象展开了论述,发现了存在于她们身上的一些共性特征,同时,对她们独特的个性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从时代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群知识女性的人生困境,指出其命运的不幸是与时代特征息息相关的,也是无法抗拒的。 关键词:围城知识女性性格特征 “人生的一切追求不过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使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曾一度热销,同时也勾起了我翻阅《围城》的极大兴趣。细细品读之后,在惊叹钱钟书先生对人生本质的深刻领悟之余,更被小说中千姿百态的知识女性形象所吸引。钱钟书先生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他以睿智的眼光、犀利的笔触塑造了一群现代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机智幽默地展现了这些女性的灵魂,写出了她们的美与丑,善与恶。 综观全书,钱钟书先生站在时代的高度,描写了一群20世纪40年代中国女性中的佼佼者形象。她们具有诸多共性特征: ⒈学识渊博 《围城》中的女性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中有飘洋过海的真博士兼诗人苏文纨;有求学西方医术的鲍小姐、留学美国的孙姑妈;

有投身高等学府,苦心修学的孙柔嘉和唐晓芙;更有诸多学问高深,从事大学教育工作者(如范小姐、刘小姐等等)。 ⒉相貌出众 《围城》中的这些女性不仅拥有骄人的学历,而且大都拥有漂亮的容颜。鲍小姐性感妖艳,惹的邮船上的男学生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苏小姐眉清目秀,衣服极斯文讲究;唐小姐更是妩媚端庄,新鲜的使人忘掉口渴又觉得嘴搀;孙小姐同样拥有一张被睡眠洗濯得明净滋润的脸庞…… ⒊思想开放 《围城》中的女性都是自由开放的现代女性,具有独立的现代意识和自主谋事的能力。他们都在努力驾驭自己的命运,力图摆脱在男权社会中作为男人附庸的命运。在婚姻问题上,他们淡薄门当户对观念,在爱情事业上主动出击,寻找幸福:鲍小姐见到“人还过得去”的方鸿渐后,主动利用自己的美色去勾引这个男人;苏小姐略知方鸿渐家世,觉得他人不错,钱也充足,颇有意借航行的机会,给他一个亲近的机会,于是,做出种种暗示的举动来;孙小姐更是为了自己的幸福,煞费苦心;即使是已为人妇的汪太太,在见到心仪的男人赵辛嵋后,毅然做出惊人之举;此外,三闾大学的范小姐、刘小姐也同样在幸福面前表现得很主动。 当然,《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也并非千篇一律,钱钟书先生深谙女性心理,对女性世界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能把处于不同环境、不同心境中的女性的隐秘心理、内心独白揭示的淋漓尽致,极为精彩。他常常能用廖廖数笔或一个绝妙的比喻、一个辛辣的讽刺,就能使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一、庸俗堕落的女性形象 在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上,一位性感女郎引起男学生们的高度关注,他们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地里说笑不止。这位女郎性鲍,“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了涂红的指甲”①这样的装扮也许在西方都要算得上时髦,作为一名中国女学生,鲍小姐这样的打扮确实令人难以接受,可见她本人的思想极为开放,颇有点西方特色,难免给人诱惑之嫌。 因为没有旅途伴侣,她觉得很无聊,因此坐二等船舱,人还不错的方鸿渐便成为她诱惑的对象。“方先生,你教我想起我的fiance,你相貌和他像极了!” ②如此轻松的一句话,让同样孤身一人的方鸿渐心生诸多不好的想法。在大浪之

《围城》女性形象分析

《围城》女性形象分析 姓名:彭维勇 摘要: 从众多研究《围城》中女性的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往往是从男性的视角对女性形象进分析,其结果多是对女性的批评和贬低,极少从女性的视角来洞察女性。在吸收、融合、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试着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从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来对《围城》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当然,虽然本文是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审视,但不是强调要与男性对抗或与男性搞分裂主义,只是想要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生存权、话语权。本文通过对这篇小说女性形象的分析,启示读者去读经典作品时应该将那种男权思想避开,尤其提醒女读者应该要客观理性的去读经典作品,以期避免中男权思想的毒。 关键词:男性偏见、女性主义视角、女性形象 前言 《围城》是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于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它曾被誉为“最伟大的小说”。它是一部喜剧也是一部悲剧,包含着对恋爱婚姻的讽刺和评论——婚姻如同一座被围困着的“城堡”,里面未必就是幸福。许多研究者和作者一样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待围绕在方鸿渐周边的女性,在鄙视方鸿渐懦弱的同时也鄙视和同情那些将婚姻视为救命稻草的女性们。同为女性,从女性读者的视角,我似乎看到也听到了她们无辜的呐喊声。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她们,注定已不再是有浓厚封建思想的女性,她们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但成长于中国有几千年传统文化氛围下的,她们又不得不内化了关于婚姻的一些传统文化心理。 小说中的人物在钱钟书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尤其是和方鸿渐有莫大关系的那四位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被塑造得各有特点。本文则以女性主义的眼光,根据这四位女性的成长及生活背景剖析她们的情感世界及形成的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导师修改意见:文字中的红字部分与网上大量雷同,要修改,没有标注出来的不代表没有雷同,请修改老师重新修改下,因为是学士学位论文,比较重视查重。 一定要小于30% 目录 摘要 (3) 一、有理想但性格懦弱的知识分子 (5) (一)空想家方鸿渐 (5) (二)浮夸的赵辛楣 (6) 二、有理想但虚伪的知识分子 (7) (一)刻薄的苏文纨 (7) (二)酸腐的曹元朗 (8) (三)无耻的李梅婷 (8) (四)老谋深算的高松年 (8) (五)拙劣虚假的韩学愈 (9) 三、自主爱情中的知识女性 (9) (一)追求纯粹爱情的唐晓芙 (9)

(二)为爱不择手段的孙柔嘉 (10) 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围城》写于上世纪40年代。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深受读者喜爱。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在那个非常时期里,男女之间不同的爱情观,对婚姻的不同解

读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态度。这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纵观《围城》,共有大概七十多自个物,其中最有特性的人物也有十多个,能够称得上黑格尔的那句名言:“每自个都是一个全体,自身即是一个国际。”在作者生花的妙笔之下,《围城》中的人物个个神采毕现,有着完好的特性。而经过对这些人物的精心描画,《围城》也达到了必定的高度。这篇文章企图在前人研讨的基础上,对《围城》中的人物作一个对比全面的整理、剖析与阐释,而不是只是局限于某一自个物身上。这就使我的研讨角度扩大到《围城》中的各类人物,包含土生土长的老教授、留学归国的青年人、还有年轻美貌的小姐们。以此来解读《围城》。本文主要对《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分析,旨在更详细的把握知识分子形象,更好的理解小说内容。 关键词:《围城》;知识分子;形象 “五四”时期是一个文思涌动的年代,这一时期各种思想不断碰撞,涉及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也卷帙浩繁。钱钟书的《围城》可谓这一时期的佼佼者,在同类作品中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围城》没有追求宏大的叙事模式,没有预设过分张扬的主题,没有用启蒙式的叙述话语,它专注于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本真的挖掘,刻画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了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有的有理想但性格懦弱,有的有理想却虚伪与刻薄,有的沉溺于爱情不可自拔,可谓形形色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 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其中我最推荐的是《孤独者》,这本书中描写的沦落过程和沦落前后社会对于魏连殳的态度的改变颇有深意。而对于喜欢言情小说的同学们,我建议阅读《伤逝》一书,这书要是放到现在,起码是女频霸票俩月的内涵暧昧流神作。 接下来切入正题,即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在表现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时,主要写出了几种类型,即已经觉醒的狂人(《狂人日记》)、疯子(《长明灯》)和正在觉醒“我”(《一件小事》)。而在这几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作者都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意蕴。鲁迅先生在描写这一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时候,多是注重了心理描写以及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鲁迅先生自己也在经历着一次心灵上的觉醒的过程。同样的,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到这些描写的时候,也不免会和主人公一起觉醒。而在这个觉醒的过程中,我们会再次感受到那个年代和那个社会制度之下的人群的生活。在感受了那个时代之后,我们便可以理解那个时代的很多思想,而那时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已经觉醒的“狂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先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看过的外国作品构思而成的。这是个非常怪的人,在他身上同时具有“疯”与“不疯”这两面。如果说他是个疯子,可是他却能够从嘴里喊出“救救孩子”的伟大呼声,并且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如果说他“不疯”可是他又确实是一个非正常人,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不过我并

论《围城》中人物形象的比喻韵味

论《围城》中人物形象的比喻蕴味 甘肃省渭源县莲峰中学何文斌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围城》中人物形象的描写特征,说明钱钟书小说的描写手法独树一帜,以饱含激情的言词和形象的比喻,使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生动逼真,从而达到反映社会,揭示现实之功效。 【关键词】:肖像描写比喻手法想象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钟书君等。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城内的一户书香世家。父亲钱基博先生曾任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国立蓝田师范学院等校教授,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国学大师。儿子钱钟书早承家学,耳濡目染,斐然而有述作之志,卓卓如鹤立鸡群。1974年,他的长篇小说《围城》出版。书中描写了抗战时期,一群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坎坷境遇和不幸爱情,暗示了现代文明背景下的人生困境。该书立意深刻,技巧高超,语言幽默,哲思隽永,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独具特色的伟大著作。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于1946年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1947年出版了单行本,以后又重印过几次。新中国建立后,直到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才重新出版。《围城》在海外被译成英、俄、日、法等多种文字,同时有许多人为其出了不少研究和推崇性质的文章及专著。海外“围城热”在80年代波及到国内,《围城》重新出版并被搬上电视屏幕,影响越来越大。80年代初国内对《围城》的研究也繁荣起来,从发表的几十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多是从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来评价,然而这种讽刺艺术的表现则是通过心理描写,性格刻画,抒情议论等得以体现的,但是,在《围城》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人物的肖像描写。 “比者,以此物比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1比喻是《围城》成功的一根重要支柱。钱钟书的文字平易清新,但字挟风霜。高超的写作技巧,将中国文字的使用推向一个高峰,文字用法创新别致,比喻幽默传神,生动有趣,叫人总会情不自禁地发笑。 (一) 以奇谲新颖的比喻形容某一特征,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2用人以外的事物来比喻人身上的某一外部特征,是现实主义作家们惯用的手段。《围城》中无论是外貌还是体形,作者在描写过程中都以幽默诙谐的比喻,作以形象描述,从而使读者在一种哑然失笑的心境中领悟到一种荒谬丑恶的东西。作品中不乏此类例子。 (1)?沈太太生的怪样,打扮的妖气,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眼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琳淋的像侦探小说里

论路遥笔下的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论路遥笔下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摘要:论文拟对路遥笔下中奋斗着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进行阐述,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剖析,探讨这些青年知识分子们在理想的追求过程中面对的现实的挫 折与磨难表现出的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优良品质,同时也传达出青年知识分子 追求独立、自由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和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的强烈的自 卑心理和自尊需求。论文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所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关键词:青年知识分子;精神特征;独立;社会责任感;文学史意义

Theory of Lu yao's Works in the Image of Young Intellectuals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ovel Lu yao struggle with the image of young intellectua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characters, explore the reality of frustration and suffering these young intellectuals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the ideal face to represent them in a difficult hardships demonstrated an unyielding fighting spirit. This paper also convey the youth intellectuals pursue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the valuable spirit and deep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ir strong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self-esteem needs. This paper also from the side reflects some realistic problem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Key words:Youth intellectuals; 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dependenc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history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3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 年的文学。P1 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P2 3.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P3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P3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P5 6.“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P5 7.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P10 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P8 9.《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P15 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P16 11.《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P17 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P23 1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P2 1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15.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P12 二、单项选择题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C )。P4

围城人物形象解析总结.doc

目录 摘要 (3) 一、有理想但性格懦弱的知识分子 (5) (一)空想家方鸿渐 (5) (二)浮夸的赵辛楣 (6) 二、有理想但虚伪的知识分子 (7) (一)刻薄的苏文纨 (7) (二)酸腐的曹元朗 (8) (三)无耻的李梅婷 (8) (四)老谋深算的高松年 (8) (五)拙劣虚假的韩学愈 (9) 三、自主爱情中的知识女性 (9) (一)追求纯粹爱情的唐晓芙 (9) (二)为爱不择手段的孙柔嘉 (10) 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围城》写于上世纪 40 年代。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深受读者喜爱。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在那个非常时期里,男女之间不同的爱情观,对婚姻的不同解读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态度。这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纵观《围城》,共有大概七十多自个物,其中最有特性的人物也有十多个,能够称得 上黑格尔的那句名言:“每自个都是一个全体,自身即是一个国际。”在作者生 花的妙笔之下,《围城》中的人物个个神采毕现,有着完好的特性。而经过对这 些人物的精心描画,《围城》也达到了必定的高度。这篇文章企图在前人研讨的 基础上,对《围城》中的人物作一个对比全面的整理、剖析与阐释,而不是只是 局限于某一自个物身上。这就使我的研讨角度扩大到《围城》中的各类人物,包 含土生土长的老教授、留学归国的青年人、还有年轻美貌的小姐们。以此来解读《围城》。本文主要对《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分析,旨在更详细的把 握知识分子形象,更好的理解小说内容。

关键词:《围城》;知识分子;形象 “五四” 时期是一个文思涌动的年代,这一时期各种思想不断碰撞,涉及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也卷帙浩繁。钱钟书的《围城》可谓这一时期的佼佼者,在同 类作品中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围城》没有追求宏大的叙事模式,没有预设过 分张扬的主题,没有用启蒙式的叙述话语,它专注于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本真的挖掘,刻画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了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有的有理想但性格懦弱,有的有理想却虚伪与刻薄,有的沉溺于爱情不可自拔,可谓形形 色色,刻画的淋漓尽致。 一、有理想但懦弱的知识分子 (一)空想家方鸿渐 方鸿渐担任着《围城》的主要人物,个性鲜明,特点也很出彩。给读者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他出生富裕,算得上一个权贵家庭,所以他的父母在他身上的 期望值格外的高,希望他能学业有成,别有作为。但他出国留学期间并没有认 真学习,还胡作非为,搞得最后毕不了业,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最后为了满 足父母的希冀,他决定购买假文凭以瞒天过海。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分析1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逐渐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摘要: 在鲁迅的笔下 ,有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 ,而对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更是种类繁多,形象各异。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大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生活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 ,历史给他们提供了其先辈们所不可能有的机遇 ,同时,文化转型和社会的转型给他们极大的希望 ,也给他们极大失望与大痛苦 ,他们是“铁屋子”中被新思潮、新文化大潮“惊起”的“较为清醒”的人们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清醒后的路向,在生活和社会的重压下逐渐走向消沉。这种处境与心态让众多知识分子处于矛盾、孤寂、痛苦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旧社会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可悲性。在这里,我们针对有反抗意识或无反抗意识而逐渐消沉的小知识分子形象进行重点分析与研究! 关键字:知识分子反抗无反抗消沉 《在酒楼上》中的吕韦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端午节》中的方玄绰以及《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等,在他们身上存在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对他们来说,我想他们也曾有过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是由于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十分顽固,还有自身存在的种种弱点和缺陷,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们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消沉了。 通过分析他们失败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悲剧可以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同时也是他们自身意志的悲剧! 1、“觉醒—动摇—沦落”的知识分子 《在酒楼上》这篇小说中,它成功塑造了吕韦甫这个由觉醒逐渐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起初,吕韦甫可以说是一个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他曾和他的战友们连日讨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有时候甚至会争论的打起架来,并且他们还英勇地在城隍庙内拔掉过神像的胡子,从这些壮举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时候的吕韦甫思想是多么的进步,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文化的传播者。然而随着生活的不如意,再加上革命又处于低潮中,所以一个具有进步要求的知识分子终于将旧日的豪情壮志、人生目标、以及革命的精神统治抛却了,进而变成了一个情绪消沉,意志颓废,行动缓慢做事又敷衍的软弱的知识分子。昔日的吕纬甫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是消沉后的他,竟然为了敷衍母亲,千里跋涉回到故乡为一个三岁时便死去的弟弟迁葬,并且在看到旧坟中没有任何遗骸时,还是让工人把原尸体所处的泥土装到棺材中下葬。他的这一行为与之前的他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时也表现出了他消沉程度之深!但作者并未正面刻化他内心的矛盾痛苦 , 而是从他的“沉静”、“颓唐”的外貌刻化 ,从他语言行为的描写中,透出他的矛盾、痛苦、孤寂的灵魂信息。 与吕韦甫相比,《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也是一个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魏连殳可以说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极其复杂的,性格独特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通过他短暂的一生描绘了一个昔日“留过洋”,有过觉醒和战斗,却在种种压迫下逐渐

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所属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院系年级:12级电气信息工程系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2013年 12 月

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 —《五四运动八十年祭》读后感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历史大趋势的必然产物。走在五四运动前列、起着先锋作用的,是一大群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从个性解放到改造社会,从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些青年学生曾经的梦想,今天读来,无疑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用的启示。青年知识分子应认识到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社会各方面都要热情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五四运动;思想;爱国;青年; 20世纪到来后不久,在中国大地上会发生这样一场以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为主要内容的规模空前的群众性运动。它不是突然发生的,更不是任何人所能制造出来的。可以说,这以前的全部历史,已为这场运动的到来作了充分的准备。 1840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屈辱。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中国人心灵上的创痛更加沉重。曾经亲身经历这场事变的吴玉章沉痛的回忆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进入20世纪时,八国联军武装占领中国首都北京,这一连串令人惊心动魄的事件,竟发生在短短五六年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人们不惜作出任何牺牲,一定要奋起革命,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带来了一次思想解放。 历史前进的路程是曲折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把战败国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种种特权转让给日本,直接导致5月4日爱国运动爆发。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的程度、所向无前的声势,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五四运动不仅凝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