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水污染的治理

太湖地区水污染的治理
太湖地区水污染的治理

浅论太湖地区水污染的治理

内容摘要:太湖流域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重点,近年来,苏、锡、杭地区不惜巨资投入治理太湖工程,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太湖地区污染治理仍然滞后于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湖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水质恶化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水污染严重,该地区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嘉兴地区还引发了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太湖地区污染现状及原因做初步分析,并探索其问题的解决办法,并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太湖流域,污染,治理,对策

2007年5月29日太湖水因严重污染,暴发蓝藻,致使以水美闻名的太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一潭死水,水体变色,腥臭难闻,无锡城区百万居民饮水困难,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太湖流域地处东南沿海,其中浙江境内跨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所占面积为太湖流域面积的33.4%,杭嘉湖地区的污染治理对治太工程来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来,太湖流域内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水每年向太湖的排放量达53亿吨,使得太湖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泔水缸”,在默默忍受了几十年之后,终于借助蓝藻滋生全面暴发。这为我国水污染治理再次敲响了警钟,这是没有从思想深处树立科学发展观所造成的恶果,也是太湖流域治理多年来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的症结

太湖水环境问题

《水环境》课程论文 学院 xxxxxxxxx 专业水文水资源工程 年级 xxxx级 学号 xxxxxx 姓名 xxxxxx

目录 1引言 (2) 2我国湖泊水质概况 (3) 2.1水污染情况 (3) 2.2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4) 2.21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概况 (4) 2.22“三大湖”水体富营养化情况 (4) 3本文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 (5) 3.1太湖自然状况 (5) 3.2太湖水环境状 (5) 3.2.1污染原因以及来源 (5) 3.2.2太湖治理 (6) 3.2.3太湖水质变化过程情况 (7) 4结语 (9) 太湖水环境问题 摘要:本文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总结分析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以及治理情况。结果表明,经过治理,太湖流域的水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早期的中度富营养化转变为现在的轻度富营养化。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环境、水污染、富营养化 1引言 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从两者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水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2我国湖泊水质概况 2.1水污染情况 表1-1个湖泊水质监测情况 通过分析整理历年水利部水资源公报,整理了1998-2011年各湖泊水质监测评价情况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2003年以前,我国湖泊水体污染严重,约占评价总数的50%;自2006年后,

如何治理湘江和潇水的水污染

如何治理潇湘的水污染 黄棋 (食品质量与安全1001 201007003111) 摘要: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由于人类的活动或其他活动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对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 关键词:潇湘水资源水污染污水处理 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是农业的命脉。水是一种可以更新的自然资源,它可以通过复原更新和不断的循环利用。地球表面约有70%被海水覆盖,而淡水只占全球总水量的3%,其中淡水的77.2%以冰帽和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且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如果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或不合理,就会造成水资源的危机。 水体受到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能、化学成分、生物组成及底质情况产生了恶化,称为水污染。最突出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地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释放的有害物种类可分为物理性(如热和放射性物质)污染源、化学性(无机物和有机物)污染源、生物性(如细菌、病毒)污染源。另外按污染源分布和排放特征可分为点污染、面污染和扩散污染源。 点污染源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一般都是集中从排污口排入水体;面污染源是相对点源而言,主要指农田灌溉形成的径流和地面水径流;扩散污染源是指随大气扩散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污染水体的途径,如酸雨、黑雪等。 水质是指水和水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水质指标是用于表示水中杂质的成分、种类和数量。水质指标项目繁多,按其性质一般可以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大类 概述 湘江,英文为HsiangRiver,亦作Hsiang Chiang或Xiang Jiang。 中国湖南省的最大河流。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灵川、灌阳、全州等县境内的海洋山,上游又称海洋河,在湖南省永州市市区与发源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的潇水汇合,开始称湘江,向东流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县入洞庭湖後归长江。全长817公里,流域面积92,300平方公里。上游水急滩多,中下游水量丰富,水流平稳。干支流大部可通航,旧时是两湖与两广的重要交通运输线路。 湘水即湘江。长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干流全长856千米,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千米,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主要支流有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涟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亿立方米。湘江支流众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较重。零陵以上为上游,流经山区,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占25%左右。永州至衡阳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红层盆地错落其间,河宽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200吨驳轮。衡阳以下进入下游,河宽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300吨驳轮,沿河泥沙淤积,多边滩、心滩、沙洲。长沙以下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吨~500吨驳轮,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冲积平原与资、沅、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宽广的滨湖平原。湘江流域资源丰富,矿产以

无锡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无锡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无锡市人民政府(颁布单位) 20090316(颁布时间) 20090501(实施时间) 无锡市人民政府令第108号(文号) 无锡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无锡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2月27日市人民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三月十六日 第一条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畜禽养殖污染,是指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养殖场排放的废渣,清洗畜禽体和饲养场地、器具产生的污水及恶臭等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破坏。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和管理适用本办法,但畜禽放养除外。 第四条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综合利用和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 第五条市、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畜禽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市、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不符合养殖条件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场应当进行限期治理或者关闭。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要求,做好本辖区内的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和整治工作。 第六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全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市(县)、区环保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内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市(县)、区农林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农林部门)负责指导督促本行政区域内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并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规划、卫生、国土、工商、城管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违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 对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八条下列区域禁止设立畜禽养殖场: (一)太湖湖体、沿太湖湖岸1公里区域、主要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两侧各500米范围内;(二)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 (三)居民集中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四)市、市(县)、区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区域。 禁养区域内现有的畜禽养殖场,由所在市(县)、区人民政府实施限期搬迁或者关闭。 第九条下列区域限制设立畜禽养殖场: (一)沿太湖湖岸1-5公里区域、主要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两侧各500-1000米范围内;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腹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2007年5月底,由于太湖蓝藻暴发等原因,导致无锡市水源地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近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通过对太湖水质的监测,实时了解水质变化情况,从而科学管理水体。 二.太湖流域概况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2338平方公里,太湖流域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人间天堂”。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流域内河道水系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游水系和下游水系两个部分。上游主要为西部山丘区独立水系,有苕溪水系、南河水系及洮滆水系等;下游主要为平原河网水系,主要有以黄浦江为主干的东部黄浦江水系(包括吴淞江)、北部沿江水系和南部沿杭州湾水系。京杭运河穿越流域腹地及下游诸水系,太湖流域境内全长312km,起着水量调节和承转作用,也是流域的重要航道。 (一)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和气象 太湖湖区面积3192平方公里(包括 部分湖滨陆地)。平原区河网交织,水流 流速缓慢。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雨水丰沛,四季分明,夏季炎热。 年平均气温14.9~16.2℃,年日照时数 1870~2225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 1177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22毫 米。 2.水资源概况 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77.4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 量分别为398立方米和727立方米。长 江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334亿立方米。其 中太湖的湖泊面积为2425平方公里,水 面面积2338.11平方公里,湖泊长度 68.55公里,平均宽度34.11公里,平均水深1.89米,总容蓄水量44.30亿立方米。 出入太湖河流228条,其中主要入湖河流有苕溪、南溪和洮滆等;出湖河流有太浦河、瓜泾港、胥江等;人工调控河道主要有望虞河等。 3.太湖湖体水质整体情况 根据江苏省环保部门统计数据,2009年,太湖湖体的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4.2mg/L,达到Ⅲ类;总磷平均浓度为0.083mg/L,属Ⅳ类;总氮平均浓度为2.64mg/L,劣于Ⅴ类。全湖平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8.4,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湘江水质污染调查

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湘江水质及污染状况调查报告(1桥——2桥河西段)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4)班 姓名:金颖、胡曦、王晚晚、邓紫琼、赖雨、 陈强、季磊、刘芳宏、刘颖 辅导老师:万大娟

目录 一、调查流程 (3) 二、湘江流域基本概况 (4) 三、湘江水质基本情况 (4) 1、20世纪90年代——2005年(“十一五”计划前 (4) 2、2006年至今 (5) 四、与湘江相关法律法规一览 (6) 五、湘江边排污口状况 (9) (1)湖南省2007-2013年治理湘江相关情况分析表 (12) (2)实地勘察排污口情况 (9) 六、湘江水污染原因分析 (15) 1. 工业企业排放污染物 (15) 2. 城市生活污水直排湘江 (15) 3.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15) 4. 取缔流动加油船舶 (16) 七、对防治湘江水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16) 八、调研心得 (17) 九、实地勘察照片 (18)

关于湘江水质及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1桥——2桥河西段)(2013级城规班第二小组陈强、季磊、金颖、胡曦、王晚晚、邓紫琼、赖雨、刘芳宏、刘颖) 【摘要】:湘江总体水质在2 0世纪90年代开始呈恶化趋势,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湘江的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不断加剧,镉米的大量出现等都反应了这点。近年来,湘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在污染综合防治方面得到强力推进。本报告就长沙岳麓区橘子洲大桥——银盆岭大桥河西段湘江水质问题及排污口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关键字】湘江水质、整治污染、法律法规 一、调查流程 调查时间:2015年4月24日 调查对象:湘江水质及沿江排污口 调查方式:上网查资料、实地走访、向居民咨询调查

有关太湖水污染的调查报告

有关太湖水污染的调查报告 汉语1602班田浩然1150116208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跨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流域面积达36000余平方公里,承载人口3000多万,所创GDP占长三角区域工业的60%以上,城市化水平51%,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太湖对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作用重大,且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航运便利。太湖流域水资源支撑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水资源保护措施却相对滞后,水环境明显恶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太湖水质的污染明显加重,表现为每10年左右下降一个级别。目前全流域70%的河湖受到污染,80%河流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水标准,全湖水质达富营养化、局部重富营养化水平,导致流域的水质性水资源危机,直接影响到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保护太湖是个急需行动,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我们当地的大学生群体也理应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为拥有美丽家园出一份薄力。 一、水质现况 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爆发,周边地区水质急剧下降,水中含氧量剧低,鱼虾大量死亡,接着水体发黑发臭,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的威胁。现在太湖污染物成分复杂,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农村河网水质劣于城市地区。中科院湖泊研究所化验分析表明,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不仅有西方发达国家水污染第一阶段出现的以WBQ、重金属为主的特征,更有西方国家主要由E、R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第二阶段特点,还兼有西方国家水体以微量有毒有害有机物为特征的第三阶段的特点。太湖流域河流湖泊总体水质为Ⅳ、Ⅴ类水,劣Ⅴ类水质占检测总数的1/3多。近20a来,太湖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水质级别下降了两个等级,由原来的Ⅱ类水为主到现在的以Ⅳ类水为主;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1.5~2个等级,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以中营养和中富营养为主,上升到以富营养为主。地表水体呈现出由市区向郊区蔓延的趋势;大中城市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而农村地区污染依然十分严重,且有加剧的趋势。湖泊水质优于河道水质,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入湖河道(除望虞河)水质均差于太湖。总体上看,出湖河道的水质要优于

太湖蓝藻爆发无锡水危机

关注篇 GU ANZHU 特 别关注 太湖蓝藻爆发 无锡水危机 1 事件导读 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桶装水,引发了无锡水危机。2 引发原因 太湖蓝藻暴发使水质恶化: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水源水质恶化,最终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5月28日晚,江苏无锡主要水源南泉水厂的水源受到蓝藻暴发的破坏。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太湖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导致湖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而这却恰恰促使了蓝藻大量繁殖。今年夏季的东南风把几乎整个太湖水域的蓝藻都刮到太湖无锡水域的梅梁湖和贡湖岸边。而高温天气和阳光的暴晒导致 蓝藻 在岸边死亡、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湖水。3 应对措施 (1) 引江济太 改善太湖水质。5月29日,无锡市政府连续召开紧急会议,就市民关心的自来水水质问题进行研究,并连夜部署应急措施。无锡市已报请省政府批准,于6月5日启动的 引江济太 工程,针对目前的灾情,要继续加大调水力度,增加调水容量,尽快改善太湖水质。 (2)加入除藻除臭剂进行处理。自来水公司已不惜成本,每处理1m 3 水就要耗费6分钱的除藻除臭药剂,而每天需要处理100多万m 3,仅此一项,每天就需耗费6万多元,而且用药剂很难完全除去臭味。 (3)启动应急预案。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调运纯净水。由于大批量外运的纯净水不断运抵无锡市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饮用水紧张的状况。4 事件分析 事件发生后,尽管无锡市政府立即启动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的恐慌,保证了居民有干净的水喝,纯净水供应基本正常。可事件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是巨大的。水质恶化源于太湖蓝藻暴发。太湖近年每年都会发生蓝藻暴发,只是今年暴发得更早、更凶猛。 蓝藻暴发是太湖向人类的 示威 ,是对人类污 染太湖水行为的 忍无可忍 的 回报 。二十多年前,一曲!太湖美?流传,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令人心醉。可如今的太湖水早已无复旧时容颜,太湖更像一个工业和生活污水的贮存池。更让人忧虑的是,一边在治理,一边工业和生活污水仍在源源不断地流进太湖。如果不切断太湖的污染源,治理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污染的速度。4.1原因分析 (1)省界水体污染,缺乏协调。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2003年11月,太湖流域省界河流21个监测断面,52%超标(未达到地表水#类标准)。2005年4月,太湖流域省界河流22个监测断面,91%超标。2006年11月6日~14日,对太湖流域和东南诸河省界水体的水资源质量监测,省界河流22个监测断面中,95.5%超标。解读太湖近几年的水质通报,分析监测数据结果表明,省界水体成为太湖治水的难点所在。在太湖治水这一有利各方的大事上,存在只考虑自己辖区内的地方利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结果在实际行动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省界水体因此成为太湖治水的 死穴 、水质污染的 死角 。治理太湖必须把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进行区域统筹。应尽快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太湖综合治理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协调治理步骤。 (2)河网变成排污网。太湖沿岸各地近年来为治理水环境下了很大力气,比如实施达标排放、工业点源控制、农业面源控制等措施,起到了一定成效。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一些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企业开始转移到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致使大量工业污染沿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形势严峻。一些化工企业从镇里搬进村,有的企业仍在大肆违法排放不达标污水。宜兴市某镇有100多家化工企业,占镇里工业企业总数的50%以上,是污染较重的地区。这个镇的化工企业几乎安装了环保设备,但镇里的几条小河条条发黑、臭气熏天。沿河化工企业是河水污染的 祸首 。这些企业安装的环保设施平时开工不足30%。 ? 1?给水排水动态 2007.8

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 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 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Discharge Standard of Main Water Pollutants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 Key Industries of Taihu Area 2007-07-08发布2008-01-01实施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发布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目次 目次............................................................................. II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要求 (2) 5 监测 (2) 6 标准实施监督 (3)

前言 本标准为全文强制。 为控制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沿湖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江苏生态省建设纲要》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针对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排放的主要水污染物,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参考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1《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1992《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9431-2004《味精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9821-2005《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670-2004《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939-2006《化学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标准。 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的规定方法》编制。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大学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本标准于2007年7月8日首次发布,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Ⅲ

湘江水污染治理

1.关于湘江水污染 湘江跨越了湖南8 个地级市,流域集中了湖南省60%的人口、70%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湖南省最密集的人口聚居区和最重要的经济带。由于历史原因,湘江也承载了全省60%以上的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突出。20 世纪70 年代,湘江已列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此后30 多年,湘江一直陷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博弈中,徘徊在“制污”和“治污”的漩涡里。 湘江的污染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 学者的相关研究:陈咏淑等认为湘江总体水质在上世纪90 年代呈恶化趋势,主要污染源为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李颂等通过对株洲段的水质检测及污染源调查,认为湘江流域的主要污染源为工业废水;王秋衡等认为流域污染源主要为有色金属及化工企业所排含大量重金属元素,并建议改进现有生产工艺使生产废水达标排放。 工业污水 工业污水大多是城镇各类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长江中下游领域水污染规划年)》中数据显示,采、镉、总铬、铅、神等重金属元素占长江中下游排放比重过半,分别是55%、81.1%、46.8%、77.6%、70.6%。湘江沿岸的重金属排放情况也很糟糕,严重超标导致湘江流域各类生物数量急剧减少,农田无法耕种。 生活污水 近年来,湘江流域有机污染不断提高,根源来城镇生活污水、城镇生活垃圾的无节制排放。尽管湘江途径的几大地级市都己建有污水处理工厂,但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仍然是直接排进湘江,这不仅加重了水质污染,更是导致饮水水源段各类有机污染物如氮、磷等超标。根据湖南省环境监测站公布的环境监测质量月报,湘江流域个监测断面年月功能达标情况见表可见湘江流域的水污染仍然很严重。 农业污水 湘江流域的农业污水则主要是因为含有大量化肥及农药。每年施用农药4万t左右,化肥220万t左右,每年经雨水冲洗带入径流,辗转汇入湘江的农药、化肥量分别为700t 和2.2万t左右。由于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沿岸动物排泄物的直接排放加重了湘江的污染。尽管湖南省政府对湘江流域水环境的污染有了较高的认识和警觉,并积极着手治理,但治污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

中国水利年鉴1999_重要文献-方针政策-国务院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的批

抓好机构改革,强化政府职能。 坚持依法治水,加大立法、执法、监督力度,配合修改好《水法》,认真组织实施《防洪法》。 3.精神文明建设 1998年,是水利行业理论学习年。我们要组织好理论学习年活动,重点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报告。紧密结合水利实际,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 继续搞好人才开发。认真落实江总书记提出的两项战略任务。抓好班子、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三优一满意”活动。领导干部要做表率。 (三)强化政府职能,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路线、方针、政策。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抓好宏观、整体、战略。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认识水利,发展水利,坚持“水利第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关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面向21世纪,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科教兴水。 (3)抓好体制、机制、法制。深化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新体制。建立能够良性运行、滚动发展的水利机制,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强和完善水利法制体系,坚持走依法治水的道路。 关于贯彻实施《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及国务院批复意见精神的通知(摘录)(水政资[1998]73号) 一、《意见》是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规划》是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太湖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切实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作好各级政府的参谋。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领导,充实力量,落实措施,团结治污。 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取水许可制度的工作中,要严格把关。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年产5000吨以下的化学制浆造纸厂、年产折牛皮3万张以下的制革厂等“15小”企业,不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对《规划》中提出在1998年底前限期治理的污染企业,验收不达标,责令“关、停、并、转、迁”的污染企业(名单见《规划》),已经取得取水许可证的,要全面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对于流域内磷生产企业,要严格审核或限制其取水许可。同时,要根据太湖流域的水量、水质现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加强对计划指标下达、取水情况审验、节水考核和退水水质检验的综合性管理工作。 三、加强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监督检查,重点保护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意见》提出了确保1998年底全流域工业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沿湖的宾馆、饭店等单位排放废水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2000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出入湖的主要河流水质要达到地面水Ⅱ类水质标准,实现太湖水体变清;2010年基本解决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湖区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的目标。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太湖流域工程管理部门要按照规划提出的要求,加强太湖流域人河、湖排污口的监督检查,检查网箱养鱼数量和地点,禁止燃油动力船行驶,并对码头垃圾的集中转运和处理要提出明确要求,对河道、湖泊造成的淤积、堵塞、污染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确保饮用水源水质,严防污染事故。 四、发挥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机构资源与工程、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的优势,贯彻实施《意见》和《规划》中提出的重视湖泊生态修复和内源治理,坚持工程治理和管理措施并重的精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和预案,积极推广有效的治理技术,为太湖生态修复作出贡献。 五、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部《关于开展太湖流域污染源达标排放水质监测工作的通知》(水文[1998]64号)的要求,认真做好水质监测工作,太湖 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要作好省界及直管工程水质监测工作。要做好入河、湖排污口和重点保护水域、重点污染控制区域、水质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工作,定期分析和报告太湖水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及早会同两省一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拟定1998年底达标排放的监督监测工作方案。 六、大力加强《意见》和《规划》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其他形式,深入城、镇和乡、村,向社会广泛宣传,提高保护太湖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意识和自觉性,普及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知识,宣传《规划》所规定的治理目标、要求和措施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热情服务,树立良好形象。 七、请太湖流域两省一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太湖流域管理局,根据上述要求,制定贯彻实施《意见》和《规划》的具体工作措施,并于1998年3月底前将贯彻实施《国务院批复意见》和《计划及规划》的工作安排报部水政水资源司、水文司。 附件:《国务院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的批复(摘录)(国函[1998]2号) 一、原则同意《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以下简称《计划及规划》),请你们优先纳入各自的“九五”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二、《计划及规划》是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

湖南省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总论 规划背景 湘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它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的海洋坪,自西向东北蜿蜒而下,斜贯湖南省境,从湘阴县芦林潭入洞庭湖。湘江干流在湖南省 内全长670km,沿途接纳了大小支流2157条,集雨面积8.51万km2,多年平均入湖水量 624亿m3,是洞庭湖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产水最多的河流。湖南省也因有湘江而简称“湘”。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是湖南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湘江流域也是湖南省 最发达的区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40.3%,跨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8个地市,流域内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工业集中。2008年末,流域内人口4069万人、GDP5738.88亿元、工业增加值1995.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9.5%、75.2%、76.4%。 湘江水域集饮用、灌溉、渔业、航运、工业用水、纳污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湘江流域 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的保障。目前,沿湘江共设有110余个集中式饮用水取水口,约2000万人以湘江水体作为直接饮用水源;沿湘江2000万亩耕地以湘江为直接灌溉水源;沿湘江自永州苹岛至岳阳城陵矶已全部成为航道,其中湘江苹岛至衡阳278km航段为IV级标准,衡阳至城陵矶439km航段为III级标准。 湘江流域的自然资源丰富,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对象的资源产业(资源生产和资源 初加工产业)成为湘江流域产业的主体和主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造就了湘江流域众多的 资源型产业,并进而形成许多的资源型城镇。目前,湘江流域云集了电力、治金、化工、 煤碳、建材、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这类工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资源型城镇的形成 过程,同样也是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并使景观生态不断受到侵袭和损害的过程。因此,湘江 流域的自然资源禀赋造成了流域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及生态环境受到 破坏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主要 表现为流域陆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干扰与破坏,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局部地质 灾害频现;水生生态环境脆弱而退化、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水生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湘江水体水质受到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等的复合污染,水体中汞、镉、氨氮、石油类、总氮以及粪大肠菌群在沿线均有超标,而在衡阳松柏河、株洲霞湾港等江段重金属更是超 标严重,湘江流域的总体水环境质量在逐年下降。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三峡工程建设 等综合因素影响,湘江水位近年枯水频率增多,湘江长沙站水位枯水位连创历史新低,沿 江城市的供水、航运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均受到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多年来已做了大量的流域生态 治理工作。为彻底改善湘江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湘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 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健康安全,省委、省政府决心结合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全国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系统性的进行全流域生态环境 综合整治,并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对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城镇进行改造 和变革,还湘江流域青山绿水。

太湖流域工业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太湖流域工业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省经贸委2008年8月)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部署要求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加大太湖流域工业重污染行业专项整治力度,确保完成今年及“十一五”期间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治理目标任务,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铁腕治污,突出抓好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全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实施太湖地区新的污染排放标准,对不达标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强化责任,提高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治理水平,确保完成工业污染专项整治任务。 二、整治范围 地域范围包括太湖流域的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丹阳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句容市、高淳县、溧水县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地区。行业范围包括化工(含化学制药)、印染、造纸、电镀、食品(味精、啤酒)等重污染行业。 三、目标任务 (一)2008年目标任务:一是对太湖流域内重污染行业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其中,化工行业方面,年底前再关闭600家小化工生产企业,确保完成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任务;对已关闭企业组织“回头看”;对前期保留未关闭企业开展复查和对标整改;研究制定太湖流域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整改计划,开展对标整改。二是做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流域内6个国家级和49家省级试点单位废水资源化为重点,扩大循环经济试点规模,培育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三是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以流域内重污染行业为重点,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核定指标的企业,及使用有毒原材料、排放有毒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名单和审核结果。 (二)“十一五”后两年目标任务:一是指导并督促太湖流域各地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组织开展重污染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关闭、搬迁和改造一批排放不达标或对当地环境有严重影响的企业,确保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实施太湖流域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工业企业关闭、搬迁改造计划。二是指导并督促太湖流域各地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到2010年底,完成流域内所有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把太湖流域建成全国最大的清洁生产基地。 四、工作要求 (一)深入开展调查摸底。一是对太湖流域内重污染行业企业开展摸底调查,对照环保新要求,按照已达标和未达标企业分类建档立册。二是摸清太湖流域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工业企业情况,特别是化工生产企业分布现状,按照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防治规划,排出需关闭、搬迁和改造的工业企业名单。三是在调研基础上提出流域内扩大循环经济试点规模企业名单,排出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名单等。调查摸底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于9月上旬报省太湖流域工业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12版)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 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41号 (1996年6月14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07年9月27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07年9月27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6月5日起施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已由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9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已由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于2012年1月1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太湖水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太湖水质,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和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太湖流域地表水体的污染防治。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体,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丹阳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句容市、高淳县、溧水县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所在区域。太湖流域实行分级保护,划分为三级保护区:太湖湖体、沿湖岸五公里区域、入湖河道上溯十公里以及沿岸两侧各一公里范围为一级保护区;主要入湖河道上溯十公里至五十公里以及沿岸两侧各一公里范围为二级保护区;其他地区为三级保护区。太湖流域一、二、三级保护区的具体范围,由省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第三条太湖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先环评、后立项,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太湖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严格的环保标准,采取严厉的整治手段,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有效防治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减轻太湖湖体富营养化,促进太湖水质根本好转。 第四条太湖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确保水污染防治的需要。太湖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负责。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实现环境保护任期责任目标负主要责任,任期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和评价

关于湘江水质污染的情况和治理及防治措施

“关于湘江水质污染的情况和治理及防治措施” ------研究报告 研究小组:湖南省长沙市第八中学 C261邓龙生、黄子豪、张韬 指导教师:湖南省长沙市第八中学李珍慧 一、主题发现: 我校座落于湘江边上,每天,我们来校上学都要经过湘江岸边,当风迎面吹来总会带有丝丝臭味,让人感到十分恶心。当我们在沿江风光带玩耍时,水里漂浮的垃圾让我们心意全无。在电视中也常会看到湘江水中的鱼儿大批中毒或死亡。课间时,大家常常会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这个学期恰好有一个综合实践主题确定,于是,我们马上有了以“湘江水资源污染情况”为主题的想法。我们想通过这次研究了解湘江及世界目前的水质状况,了解治理及防治水质污染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确定主题: 1.确定小组:我和邓龙生素来是好朋友,刚好我们选择的主题又一致,自然成了一组,可又考虑到人手不足,所以又邀张韬到我们这一小组,我们这一小组成立了。 2.确定主题内容: 我们小组成员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以“关于湘江水质污染的情况和治理及防治措施”为研究主题。由于我们研究主题的范围十分广泛,所以我们决定把“湘江水污染情况”的研究范围缩小到“长沙段的湘江水污染情况和原因及政府对策”上。 三、研究目的: 1.通过这一次的活动,了解湘江及世界目前的水质状况,知道治理及防治水质污染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2.为了人们能够更了解湘江水污染的严重性,已预期研究结果了解湘江水污染的情况原因,提高市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及国家及湖南省的环保政策。 3.通过这一次的活动,提高自己的资料收集及运用能力、制作一份较规范的调查问卷、宣传海报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数据统计及分析能力、实际考察能力和计算机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等等。 4.通过这一次的活动,学会多样化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别人更好的沟通,从而促进我们的友谊,增强我们的合作能力,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 四、预期研究时间:2005年3月——7月 五、预期研究成果: ①第一阶段(3月-4月初):收集关于湘江水质污染的情况和治理及防治措施的资料。

DB 32-1072-2007 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_江苏省地方标准

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 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Discharge Standard of Main Water Pollutants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Key Industries of Taihu Area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次 目次.............................................................................................................................................................II 前言...........................................................................................................................................................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要求 (2) 5监测 (2) 6标准实施监督 (3)

前言 本标准为全文强制。 为控制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沿湖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江苏生态省建设纲要》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针对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排放的主要水污染物,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参考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1《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1992《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9431-2004《味精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9821-2005《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670-2004《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939-2006《化学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标准。 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的规定方法》编制。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大学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本标准于2007年7月8日首次发布,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Ⅲ

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前言 本标准为全文强制。 为控制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沿湖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江苏生态省建设纲要》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针对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排放的主要水污染物,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参考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8 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 1《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1992《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9431-2004《味精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9821-2005《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 B32/670-2004《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9 39-2006《化学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标准。 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的规定方法》编制。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

京大学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本标准于2007年7月8日首次发布,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Ⅲ 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纺织染整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钢铁工业、电镀工业、味精工业及啤酒工业的4种水污染物最高排放浓度限值及最高允许排水量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纺织染整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钢铁工业、电镀工业、味精工业及啤酒工业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本标准中未作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仍执行现行相应标准。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