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炙法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总结]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9ada52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7.png)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一)酒炙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四)姜炙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六)油炙目的(1)增强温肾助阳作用——淫羊藿。
(2)利于粉碎——豹骨、三七、蛤蚧。
二、各类炙法的操作方法(一)酒炙、醋炙、盐炙、蜜炙的操作方法均有两种,即先拌辅料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辅料。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性的药材,需通过先加辅料拌匀闷润的过程使液体辅料被药物所吸尽,然后置锅内炒至所需程度。
09中药炮制学第12章炙法

[炮制作用与应用] 大黄:苦寒,攻导积滞,泻火解毒。 1.生大黄 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 焦,长于泻下峻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用 于实热便秘、湿热黄疸、跌打瘀肿,瘀血经闭, 痈肿疔毒。 2.酒大黄 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 引药 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用于目赤咽肿, 牙龈肿痛。酒蒸后寒凉之性缓。
炒白芍 (炒黄)
酒白芍 (酒炙)
中药炮制学
药物 品种 续断 续断(切片)
炮制作用 生用长于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 崩漏,用于腰膝酸软,风湿痹痛,崩漏,跌打 损伤。
酒续断 (酒炙)
盐续断(盐炙 乌梢 乌梢蛇(切段 蛇
通血脉、续筋骨、止崩漏作用增强,用 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引药下行,补肝肾、强筋骨作用增强,用于腰 膝酸软。 生用长于祛风止痒,但气腥,不得服用和粉碎。
中药炮制学
7.醋的用量: 100㎏药物,用米醋20~30㎏,最多不超过 50kg。 8.注意事项 1)大小分档。 2)醋较少难以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 3)宜文火炒制,勤翻动,炒至微干显火色即可。 4)树脂类药若先加醋易粘连、动物粪便类药先加 醋易松散,故必须先炒药后加醋的方法。 5)先炒药后加醋时,宜边喷醋边翻动药物,使之 均匀。 6)醋的选择:宜用米醋,不能用醋精代替米醋。
中药炮制学
[质量要求] 1.生大黄: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至 黄褐色,中心有纹理, 微显朱砂点(锦纹), 质轻,气清香,味苦微涩。 2.熟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芳 香气,味微苦。 3.酒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偶有焦 斑,内部呈浅棕色,质坚实,略有酒香气。
中药炮制学
4.大黄炭: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质轻 而脆,有焦香气,味微苦。 5.醋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内部浅棕 色,略有醋香气 (醋大黄与酒炙大黄性状 相似,只是气味不同,醋大黄有醋香气,酒 大黄有酒香气)。 6.清宁片:圆形厚片,表面乌黑发亮,有香气, 味微苦甘。
(完整)10第十章 炙法(4蜜、油炙)

• 炮制研究
• 化学成分 淫羊藿含有淫羊藿苷、淫羊藿 新苷、淫羊藿次苷等黄酮类衍生物,还含有多
糖、木脂素、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
• 研究表明,淫羊藿苷具有雄性激素样作用— 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低心肌耗氧量等。
• 总黄酮具有增强免疫,增加冠脉流量,抗 血栓,抗衰老等作用。
• 据报道,将四种淫羊藿用羊脂油炒至微黄 不焦,进行研究。薄层色谱结果表明,淫羊藿 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基本一致。
•
•
甘草
• “皮草”和“粉草”
• 历史: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 在唐代《金匮玉函经》首先记载:“炙 焦,为末,蜜丸 ,”《千金翼方》出现 蜜炙,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生用和蜜制两 种。
• 方法: • 生药-原药材,浸润,切厚片,晒干
•
水溶性浸出 甘草酸 饮片
•
物损耗率 损耗率 厚度
• 浸泡48h 49.89% 48.40% 2-3mm
• 二、工艺
• 一法:先拌蜜后炒药
• 生药+炼蜜水—拌匀,润吸尽—文火炒至微干, 颜色加深,不粘手
• 适应于质地疏松药物
• 二法:先炒药后加蜜
• 生药 文火 色加深+炼蜜—拌炒—不粘手
• 适应于质地致密药物,如百合、槐角等。
•
药物:炼蜜=100:25
• 三、 适应药物 • 止咳平喘、补中益气药
注意事项: • 1.蜜有一定的粘稠度 • 2.闷润长时间 • 3.文火 • 4.密闭保存
第五节 蜜炙法
• 蜜炙用的是炼蜜。
蜜炙为蜜制方法之一。古代文献中的蜜
炙法是将药物涂蜜后,用微火炙干。现行
的蜜炙法近于古代的蜜水拌炒法。
蜂蜜味甘性平, 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 矫味等作用。因此, 蜜炙法多用于止咳平 喘.补脾益气的药。
黄帝内经:灵枢第12章 经水

灵枢经水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炙之壮数,可得闻乎?【翻译】黄帝向岐伯问道:人体十二经脉,外与大地之十二经水(泾、渭、海、湖、汝、沔、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水)相应,内则连属五脏六腑。
这十二经水,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相同,五脏六腑也有上下、大小以及盛受水谷多少的差别,它们是怎样相应的呢?经水受纳大地之水,而流行不息;五脏结合神气魂魄,而收藏于内;六腑受纳水谷,而传导变化,汲取精气而散布于全身内外;经脉受纳血液,而周流全身、营养百体。
把以上这些情况相应结合起来,运用到治疗上,是怎样的呢?针刺的深浅、施灸的壮数,可以说给我听吗?【原文】歧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
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才,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翻译】岐伯回答说:问得很好啊!天很高,而其高不好计算,地很广,而其阔也难以测量。
这是通常的说法。
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对于天的高度、地的广度,那不是人力所能度量准确的。
而对八尺长的躯体来说,有皮肉血脉,如果活着,可观察探摸,死人则可解剖而详细看看,那五脏的强弱、六腑的大小、受谷的多少、经脉的长短、血液的清浊、气分的多少,以及十二经脉中有的多血少气,有的少血多气,有的血气都多,有的血气都少,皆有一定的标准。
根据这个标准,使用针灸治疗,分别调和经气的虚实,其道理不也是相同的吗?【原文】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炙法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中药炮制中的炙法原理、操作方法及其对药材药效的影响,掌握炙法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炙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
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三、实验材料1. 药材:厚朴、黄连、生姜、醋、盐等。
2. 仪器:炒锅、筛子、剪刀、电子秤等。
四、实验方法1. 厚朴炙法(1)取厚朴丝,加入一定量的姜汁拌匀,闷润。
(2)将拌匀的厚朴丝放入炒锅中,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取出晾凉。
(3)筛去碎屑,得到姜厚朴。
2. 黄连炙法(1)取黄连,加入一定量的姜汁拌匀,闷润。
(2)将拌匀的黄连放入炒锅中,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取出晾凉。
(3)筛去碎屑,得到姜黄连。
3. 醋炙法(1)取甘遂,加入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
(2)将拌匀的甘遂放入炒锅中,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干,取出晾干。
(3)筛去碎屑,得到醋甘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厚朴炙法实验结果显示,姜厚朴相较于生厚朴,色泽加深,略具姜的辛辣气味。
炮制后的姜厚朴对咽喉的刺激性减小,且宽中和胃的作用增强。
2. 黄连炙法实验结果显示,姜黄连相较于生黄连,其苦寒之性得到缓和,对脾胃的刺激性减小,止呕作用增强。
3. 醋炙法实验结果显示,醋甘遂相较于生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作用减弱,毒性降低,对人体的副作用减小。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炙法对厚朴、黄连、甘遂等药材进行炮制,结果表明炙法能够改变药材的药性,降低毒性,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
炙法在中药炮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七、实验注意事项1. 炙法过程中,应根据药材的种类和辅料的不同,掌握好炒制的时间和火力。
2. 炙法过程中,辅料应充分渗入药材内部,确保炮制效果。
3. 筛去碎屑,保证药材的纯净度。
4.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和烫伤。
炙法的炮制方法

炙法的炮制方法
炙法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它可以使药材在高温下加热,达到
除去水分、增强药性的效果。
炙法适用于很多中药材,如黄芪、人参、附子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炙法的炮制方法。
一、准备工作
1.选材:选择质量好、无虫蛀、无霉变的中药材。
2.清洗: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干净。
3.晾干:将清洗好的中药材摊开晾干,去掉表面水分。
二、具体操作
1.加温:将晾干后的中药材放入锅内,加盖,并调节火力使其温度逐渐升高。
2.调整火力:当锅内温度达到80℃时,调整火力为小火,并保持锅内
温度在80℃左右。
3.搅动:每隔5分钟左右需要搅动一次中药材,以免局部过热或过焦。
4.掌握时间: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要求不同,掌握炙制时间,一般为
30分钟至1小时。
5.关火:当炙制时间到达后,将火关掉,让中药材自然冷却。
6.晾干:待中药材完全冷却后,将其摊开晾干。
三、注意事项
1.火力控制:炙制时要注意火力的控制,以免过度加热导致中药材过焦或损失药性。
2.搅动均匀:在炙制过程中要不断搅动中药材,以保证其受热均匀。
3.避免污染:在操作时要保持环境清洁,并避免其他物质污染中药材。
4.保持干燥:在晾干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干燥,以免水分再次渗入中药材内部。
5.掌握时间:不同的中药材和要求需要不同的炙制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掌握。
生药学试题及答案(二)

生药学试题及答案1.单选题⑴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证类本草》D.《唐本草》⑵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本草拾遗》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的载药数达到了种。
A.1892B.2000C.365D.9002.名词解释⑴道地药材:⑵中草:⑶生药:第一章生药的分类与记载1.单选题⑴生药人参的拉丁名是。
A.GinsengRadixetRhizomaB.PanaxginsengC.A.Mey C.GinsengRadixD.RadixginsengC.A.Mey2.多选题⑴生药拉丁名的组成可以是。
A.属名+种名+命名人B.生药的属名+药用部位C.生药的种名+药用部位D.直接用原生药的种名或属名E.生药的属名+种名+药用部位3.简述生药的各种分类方法及其优缺点。
4.简述生药拉丁名的命名原则。
第二章生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1.单选题⑴蓼科生药大多含有的成分是。
A.挥发油B.生物碱C.蒽醌D.甾体⑵银杏中对心脑血管方面有活性作用的成分是。
A.生物碱B.双黄酮C.内酯D.蒽醌类⑶碘化铋钾试剂可用来检别下面哪种生药。
A.当归B.薄荷C.麻黄D.洋地黄叶⑷盐酸镁粉反应可用来检识下面哪种生药。
A.党参B.大黄C.五倍子D.槐米2.多选题⑴下面哪些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A.强心苷B.黄酮C.生物碱D.蒽醌E.蛋白质3.名词解释:⑴初生代谢产物:⑵次生代谢产物:第三章生药的鉴定1.单选题⑴经验鉴别术语中,“鹦哥嘴”是用来形容下面哪种生药。
A.党参B.天麻C.黄连D.粉防己⑵经验鉴别术语中,“挂甲”是形容下面哪种生药。
A.何首乌B.西红花C.牛黄D.麝香2.多选题⑴生药的常规检查内容有。
A.杂质B.水分C.灰分D.浸出物E.挥发油⑵生药的鉴定方法通常有。
A.原植物鉴定B.性状鉴定C.显微鉴定D.理化鉴定E.DNA分子标记鉴定3.名词解释⑴显微化学反应:⑵泡沫反应:4.简答题:⑴简述生药鉴定的目的及一般程序。
炙法的炮制方法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炙法是中国传统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热处理,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加稳定,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或改变药材的药性,以达到临床治疗的需要。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炙法的炮制方法,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二、实训目的1. 理解炙法的炮制原理和作用。
2. 掌握炙法炮制的基本操作步骤。
3. 熟悉不同炙法炮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4. 提高中药炮制技能,为今后从事中药制剂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炙法炮制方法:1. 清炒法2. 酒炙法3. 盐炙法4. 蜜炙法5. 炭炙法四、实训过程1. 清炒法(1)取适量药材,洗净,晒干。
(2)将锅置于火上,加入适量清油,加热至油温适宜。
(3)将药材倒入锅中,用铲子不断翻炒,使药材均匀受热。
(4)炒至药材颜色变深,有香气溢出时,取出晾凉。
2. 酒炙法(1)取适量药材,洗净,晒干。
(2)将白酒倒入锅中,加热至沸腾。
(3)将药材倒入锅中,用铲子不断翻炒,使药材均匀受酒。
(4)炒至药材颜色变深,有酒香溢出时,取出晾凉。
3. 盐炙法(1)取适量药材,洗净,晒干。
(2)将食盐倒入锅中,加热至熔化。
(3)将药材倒入锅中,用铲子不断翻炒,使药材均匀受盐。
(4)炒至药材颜色变深,有盐香溢出时,取出晾凉。
4. 蜜炙法(1)取适量药材,洗净,晒干。
(2)将蜂蜜倒入锅中,加热至沸腾。
(3)将药材倒入锅中,用铲子不断翻炒,使药材均匀受蜜。
(4)炒至药材颜色变深,有蜜香溢出时,取出晾凉。
5. 炭炙法(1)取适量药材,洗净,晒干。
(2)将炭火加热至红热。
(3)将药材平铺在炭火上,用铲子不断翻炒,使药材均匀受炭。
(4)炒至药材颜色变深,有炭香溢出时,取出晾凉。
五、实训结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以下几种炙法炮制方法:1. 清炒法:适用于药材需要去除杂质、降低毒副作用的情况。
2. 酒炙法:适用于药材需要增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3. 盐炙法:适用于药材需要增强补肾壮骨、利尿消肿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
姜黄连 萸黄连
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以治胃热呕吐为 主。
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 郁火为主。
11
大黄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n
palmatun L.、唐古特大黄Rheun tanguticun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n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取蟾酥,捣碎,加入定量白酒浸渍,时常搅动至呈稠膏状, 干燥,粉碎。蟾酥每10kg,用白酒20kg。
20
〖成品性状〗
炮制品名
鉴别要点
酒乌梢蛇 色泽加深,略有酒气。
17
〖炮制作用及应用〗
炮制品名
炮制作用及应用
乌梢蛇
生品以祛风止痒,解痉为主。
乌梢蛇肉 同上
经酒炙后能增强祛风通络作用,并能矫臭、防腐,利于服用 酒乌梢蛇 和储存。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
口眼蜗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等证。
18
8
〖炮制方法〗
炮制品名
操作要点
黄连
取原药材,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
酒黄连 姜黄连 萸黄连
取黄连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 文火炒干,取出放凉。黄连片每100kg,用黄酒12.5kg。
取黄连片,用姜汁拌匀,稍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文火 炒干,取出放凉。黄连片每100kg,用生姜12.5kg或干姜4kg, 绞汁或煎汁。
2
概述
一、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液体辅
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 方法称为炙法。 二、分类
3
第一节 酒炙法
一、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
的方法称为酒炙法。 二、辅料简介 行药势,通血脉,散寒,矫臭矫味
4
三、酒炙的目的
1. 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2. 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 3. 矫嗅去腥。 4. 减少副作用。
蟾酥 〖来源〗 本品为蟾酥科动物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zntor或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 〖炮制规格〗 蟾酥、酒蟾酥。
19
〖炮制方法〗
炮制品名
操作要点
蟾酥
取蟾酥饼,蒸软,切薄片,烤脆后,研为细粉。
酒蟾酥
14
乌梢蛇 〖来源〗 来源 本品为游蛇科乌梢蛇
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 〖炮制规格〗 乌稍蛇、乌梢蛇肉、酒乌梢蛇。
15
〖炮制方法〗
炮制品名
操作要点
乌梢蛇
取原药材,除去头、鳞片及灰屑,切段。
乌梢蛇肉
取乌梢蛇,除去头、鳞片,用定量黄酒闷透后,趁湿除去 皮骨,切段,干燥。乌梢蛇每100kg,用黄酒20kg。
姜黄连
表面棕黄色,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
萸黄连
色泽暗黄色,味苦,略带吴茱萸的辛辣味。
10
〖炮制作用及应用〗
炮制品名
炮制作用及应用
黄连
苦寒性较强,长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适用于肠胃湿热所 至的腹泻、痢疾、呕吐、热病,热盛火炽,壮热烦躁,神昏谵 语,吐血、衄血,疔疮肿毒,口舌生疮,耳道流脓等证。
酒黄连
第十二章 炙法
1【目的要求】ຫໍສະໝຸດ 1、掌握炙法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 及炮制作用。 2、熟悉炙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3、 了解炙法及各种辅料炙法的含义酒炙:黄连、大黄、
乌梢蛇、蟾酥、白芍、续断、当归 醋炙:甘遂、商陆、芫花、柴胡、延胡索、青皮、乳香、没药 盐炙:知母、杜仲、补骨脂、黄柏、车前子、砂仁 姜炙:厚朴、竹茹 蜜炙:甘草、黄芪、马兜铃、百部、麻黄、金樱子 油炙:淫羊藿
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与黄连片拌匀, 稍闷润,待药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取出放凉。黄连片每 100kg,用吴茱萸10kg。
9
〖成品性状〗
炮制品名
鉴别要点
黄连
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暗黄色,粗糙,附有残存细 小须根,片面金黄色。质坚硬,气微,味极苦。
酒黄连
色泽较生片加深,味苦,略带酒气。
酒炙后,其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以 清上焦实热为主。
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并增强活血 祛瘀之功。
大黄炭
泻下作用极微,并有止血作用。
醋大黄 清宁片
泻下作用稍缓,以消积化瘀为主,如用于治食积痞满,产后 瘀停,癥瘕痞积。
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如用 于饮食停滞,口燥舌干,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久病患者。 可单用。
2. 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 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匀。
3. 药物在加热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 酒迅速挥发,达不到炮炙目的。
7
六、药物举例
黄连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 “味连”、“雅连”、“云连”。 〖炮制规格〗 黄连、酒黄连、姜黄连、萸黄 连。
5
四、酒炙的操作方法
1. 先拌酒后炒药:此法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 根茎类药物。10-20kg黄酒/100kg。
2. 先炒药后加酒:此法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 如五灵脂。此法不易使酒渗入药材组织内部, 加热即迅速挥发,一般少用。
6
五、注意事项
1. 药物加入酒拌匀闷润过程中,容器上应加 盖,以免酒挥发。
取净乌梢蛇段,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 酒乌梢蛇 后,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乌梢蛇每100kg,用黄酒
20kg。
16
〖成品性状〗
炮制品名
鉴别要点
乌梢蛇
呈段状,表皮乌黑色或黑褐色,无光泽,切面黄白色或灰棕 色。质坚硬。气腥,味淡。
乌梢蛇肉
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 腥,略有酒气。
12
〖炮制规格〗 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 炭、醋大黄、清宁片。
〖炮制方法〗
13
〖炮制作用及应用〗
炮制品名
炮制作用及应用
大黄 酒大黄 熟大黄
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 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强。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 发狂,吐血,衄血,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