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费孝通

合集下载

由传统到现代──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特点及原因分析

由传统到现代──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特点及原因分析

!( 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式微 " 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
观念扩及到家族 # 宗族 # 而至氏族 ! 中国的家庭的活动是 $ 延 展 的 # 多 面 的 # 巨 型 的 家 % 0.1& 金 耀 基 "*$$$ ’ 中 国 的 家 庭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的单位 "$ 五代同堂 " 四 世同堂 %$ 夫唱妇随 % 成为人们模范的对象 ! 在新中国成 立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 我国的传统的家庭受到有史以来 的第一次冲击 " 家庭原有的和家族 # 宗族 # 氏族的联系被 打 破 "国 家 还 第 一 次 将 男 女 平 等 写 入 宪 法 "男 女 平 等 得
"( 经济的发展使家庭的很多功能由社会承担 ! 进 而
促进了家庭的经济化 # 核心化 ! 同时促进了男女平等 " 传 统的家庭同时有抚育 # 赡养 # 生产等等功能 " 是各种功能 的统一体 ! 但是到了现代 " 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职 业的分化分工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 社会中不断出 现的各种机构可以代替原来的家庭的某项功能 " 比如原 来的赡养功能也可以通过养老院 " 抚育孩子的功能可以 通过托儿所或者学校来完成 ! 这样家庭中的成年劳动力 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 由于老年夫妻退休 以 后 有 退 休 金 "养 老 金 "即 使 退 休 以 后 也 可 以 不 必 依 赖 子女来生活 " 他们宁愿和子女分居以避免两代夫妇之间 可能产生的紧张关系 !
""""""""""$
西北人口
婚姻家庭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理解(五)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理解(五)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理解(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

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

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

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

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

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

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材料二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及由此发展而来的礼仪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了。

材料三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

试论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_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_潘允康

试论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_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_潘允康

试论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_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_潘允康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试论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潘允康摘要本文论述了费孝通先生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以/人类种族绵续的保障0为中心的婚姻家庭本质论、以/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0为模式的婚姻家庭结构论和以/双系抚育0为中心的婚姻家庭功能论。

婚姻从表象上看是个人行为,从本质上看是社会行为。

现代社会变迁使婚姻家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并没有动摇它的地位。

维护家庭结构的相对稳定,使家庭功能得以有效发挥,对于社会的整合和绵延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庭结构功能社会行为费孝通先生是当代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一代宗师。

1949年9月,费孝通的名著5生育制度6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他在该书中阐述了他的家庭社会学理论和思想。

一、以/人类种族绵续的保障0为中心的婚姻家庭本质论人为什么要结婚,社会为什么要有婚姻家庭制度,一直以来人们对此有不同理解和解释。

费孝通认为人类之所以需要婚姻家庭制度,是为了传宗接代。

11婚姻家庭制度是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01,就是人们所说的婚姻家庭。

费孝通从制度论出发,将其论述婚姻家庭的著作命名为5生育制度6。

费孝通阐述了人为什么要结婚,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家庭。

在他看来,婚姻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生孩子,把孩子领大0的需要,因此在该书第一章他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婚姻家庭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保障,/为了社会新陈代谢作用的重要,社会上必须预备下这负责抚育的基本团体来完成这任务。

每一个社会所容许出生的孩子必须得到有人抚育他的保证。

所以在孩子出生之前,抚育团体必须先已组成。

男女相约共同担负抚育他们所生孩子的责任就是婚姻。

0o 21婚姻的基本意义不是限制两性关系,而是为孩子确定社会性的父母。

费孝通说:/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

从婚姻里结成的夫妇关系是从亲子关系上发生1o费孝通:5生育制度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9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导读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导读

【本篇导读】基于对乡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的论述,本篇中作者旨在对乡村社会的基本社群――家族的性质及其特征进行说明。

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家是可以根据经营事业大小的需要沿着父系的差序格局缩小或扩大的,与西方社会以夫妻为主轴而以儿女为配角,以两性情感为凝合力量所不同,中国的家则以父―子、婆―媳为主轴而以夫―妻为配轴,讲求纪律排斥私情。

全篇1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作者对自己使用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和区分。

作者先谈到了自己对“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等概念的态度,认为自己也是不满意的,因为容易引起误会,故而特别强调了两点:其一,它们都是理想型的概念,其内容既不是具体现实的完全再生,也不是从绝对意义上表现了现实的本质,而是为了强调经验现实中的某些有意义的部分而与所研究的现实进行比较所用的一种概念;其二,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重要的,而在西洋社会中,差序格局、社会圈子就比较不重要。

继而,为不至于误解,作者接着做出如下概念区分:(1)“社群”――普通所谓的团体,即一切有组织的人;(2)“团体”,狭义上使用它时,即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3)“社会圈子”,为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

由此,在所有社群中,他所谓的“团体”与“社会圈子”是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分别是团体格局的社会和差序格局的社会,而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等都属于“社会圈子”,不属于狭义上的“团体”。

在第2―14自然段中,作者旨在阐述中国、西洋“家”的差异和“家”与“家族”的区别:第2自然段表达的是要据上述概念说明与区分作为乡土社会基本社群的“家”的性质;第3―4自然段阐明自己提出的新名词――“小家族”,是为了从结构的原则上说明中西社会“家”的差异,并指出自己为何以它来代替在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中曾使用的概念“扩大了的家庭”,是因为家庭人口在数量上的扩大不一定意味着结构更为复杂;第5―14自然段阐述了中西家庭在功能实现、结构形态、亲属原则、基本性质、凝合力量(情感表达与侧重、纪律与规范遵循)上的差异,同时也闸明了“家”与“家族”的区别。

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费孝通

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费孝通

有些 可 以 包
括 几 个 同 胞 的 核 心家 庭 一 书 中用 c i h a
a
有 些 还 可 以 包 括 其他 社 会 关 系的 成 员

,
所 以 我 在 《江 村 经 济 》
为 了 使 西方 读 者 容
n
X

字 的 罗 马 拼 音 ) 来 指这 个 基本 生 活 单 位 我 把 它 解释 为
能 是 普 遍 的 模式 我 又 指 出 在 当 时 实 行 的 小 农 经 济 中 农 田 经 营 的 劳 动 和 大 家 庭 制 并不适
,
农 民 受 传 统 伦 理 观 念 的 影 响 并 不足 以 抵 住 经 济 上 及 家 庭 内部 结 构 上 趋 向 于 分 家 的 力 我 曾着 重 分 析 过 儿 女 成 婚
现 在 只 是一 种 假 设

我 并 不低 估 传 统 伦 理 在 广 大 社 会 上 的 作 用
和 西 方 现 代 社 会相 比 较 更 为 显 然
。 。

强 调 亲 子 关 系 的 联 系确 是 中 国 社 会 的
1
这 个 特 点 使 得 在 这 个 农 村 里还 有

/ 1 的 0
,

家 庭 其 中 已 婚 儿女 可 以 不 和 父 母 分 家 这 是 上 表 中 第三 类 占 优 势 的 一 个 原 因 那 就 是 说 凡 是 不 能独 立 生 活的 鳃 夫 寡 母 一般 由 已 婚 的 儿 女 赡 养

,
,
具 体 地讲 一 讲 中 国 农 村 和 城市 家 庭 结 构 方 面 的 变 后 来又 和 一 些 同 事 们 在 19 8 1 年 调 查 的 江 苏 省 太 湖 附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理解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理解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在中国乡下,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

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远。

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

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大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2024年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全书阅读专题讲解与练习 简答题

2024年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全书阅读专题讲解与练习 简答题

简答题1 .阅读《乡土中国》回答问题: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如同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乡土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也建筑在这种以己为中心的私人联系里。

请简述中国乡土社会道德体系的特征。

【答案】①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修己”(“克己复礼”);②不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团体道德缺失);③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由“在以自己做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可知,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修己”(“克己复礼”);由“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可知,不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团体道德缺失);由“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可知,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2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篇中,提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什么?请结合费氏观点,谈谈当今中国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及现状。

(不超过80字)【答案】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为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为配轴。

当代中国家庭逐渐向以夫妇为主导变化。

亲子代际关系既有对传统的保留,更多地则随社会变革发生了强弱变化。

家庭成员平等的局面基本形成。

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受到推动。

亲代与成年已婚子代,无论同居还是分居,夫妇经济一体是普遍现象。

亲子同居、家庭亲代和已婚子代完全共财者已大大减少。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文中指出:“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第九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费孝通概述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包括社会变革、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等。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合作才能够取得成功。
第十章:对中国现代化的展望 费孝通对中国现代化的展望,强调了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在科技、教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同时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还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作为一部反映中国农村问题的经典著作,它的出版和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学和农村研究的发展,对于认识和解决中国农村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可以说,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具有社会和历史意义的经典之作。
第三章:土地制度的变迁 费孝通讲述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如何租佃制度、田亩制度和土地改革等,分析了这些变迁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他认为,土地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础,因此土地制度的变迁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农村经济的组织与发展 费孝通探讨了中国传统农村经济的组织和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他指出了这些经济组织形式的特点和局限性,以及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十一章《乡村法制的腐败现象》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法制现象,指出了乡村社会的法制相对薄弱和腐败现象的存在。作者认为,这些问题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地方性政府体制有关,需要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
第十二章《婚姻家庭》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和风俗习惯,指出了婚姻家庭制度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作者认为,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需要在法制、道德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总之,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通过深入的社会学调查和研究,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特点、社会组织形式、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他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提出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展望。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推进中国农村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