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甘肃地理

3、耕地面积少,土地利用率低,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突出。 全省土地总面积为4545.74万公顷,折合6.8亿亩,占全 国的4.7%,居第七位。但因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 多样、地势高、高原山地多、沙漠戈壁广等原因,土 地资源利用率低。在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和高山约占 总面积的70%以上,沙漠戈壁约占15%。全省耕地面 积468.5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0.3%,农业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二亩左右。
我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结果表明,全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 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 从生态足迹供需总体状况分析,2002年甘肃人均生态足迹 需求为2.2249hm2,当年能够提供的人均生态足迹为 1.9366hm2,人均生态赤字0.2883hm2。 从生态足迹供给和需求结构分析。供给以草地和耕地为主, 类型较为单一。需求主要以耕地、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 为主,三者占总需求量的96.5%。从万元GDP生态足迹 需求分析。 2002年全省万元GDP生态足迹占用量为4.966 hm2,大大 高于东部地区(1.291 hm2,1999)和全国(2.037 hm2 ,1997)的平均水平。
地理位置
地处黄河以西,北连内蒙 古高原,南倚青藏高原, 东到黄土高原 新疆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陕西 四川
自然气候
甘肃省位居长江、黄河上游, 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 高原交汇地带,也是西北干旱 区、青藏高原区和东部季风区 等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部位, 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极其 脆弱。同时由于地形的约束, 大部分城市及人口集中分布于 河谷地区,空间狭小,自然环 境容量有限,因此,甘肃省生 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难度较大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统 筹人与自然”、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求也尤为 迫切。
甘肃水资源概况

甘肃省水资源概况一、自然概况1.1地理位置甘肃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在东经92°20′~108°46′、北纬32°31′~42°50′之间。
东邻陕西省,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与青海省交界,南与四川毗连。
总面积45.4403万平方公里,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
1.2河流及水系我省河流分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内流区河流为河西内陆河流域,全省包括三个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78条。
内陆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乌鞘岭以西,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从西到东分布有疏勒河(含苏干湖区的哈尔腾河等)、黑河、石羊河三个水系;黄河流域位于我省中东部地区,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主要有黄河(包括支流庄浪河、大夏河、祖厉河及直接入干流的小支流)、洮河、湟水、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主要在我省陇南地区,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除汉江水系八庙河外都属嘉陵江水系。
(甘肃省水系图见附页)。
二、水资源数量2.1降水量全省多年平均(最新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1956-2000年系列,下同)降水量为276.9毫米,降水总量为 1258.306亿立方米,其中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4毫米,降水总量为352.147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28.0%;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3.0毫米,降水总量为675.495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53.7%;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9.4毫米,降水总量为230.664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18.3%。
2.2地表水资源量2.2.1自产地表水资源量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282.1392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为56.6157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20.1%,黄河流域为125.1586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44.3%,长江流域为100.3649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35.6%。
2001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2001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一水资源分区为了适应分级管理的要求,各项成果以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作为统计单元,行政分区按省、地区(州、地级市)二级划分,流域分区按流域、水系(分段)、河流三级划分。
保持全国、流域、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一致。
流域分区成果列于表一和附图1。
甘肃省流域分区表一二社会经济指标2001年全省耕地面积7413.13万亩,总灌溉面积1906.74万亩,实灌面积1676.52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1499.52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177.00万亩;人口2575.2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44.05万人,城镇人口631.19万人;工业产值(当年价,下同)1129.7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957.91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45.00亿元,火电工业产值26.80亿元;粮食总产量753.22万吨,比上年增产5.4%;国内生产总值1066.64亿元,工业增加值369.12亿元。
(见附表1、附表2)。
2001年内陆河流域耕地面积1249.99万亩,总灌溉面积1034.31万亩,实灌面积979.86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862.66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117.20万亩;人口466.2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1.24万人,城镇人口165.04万人;工业产值289.7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250.61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35.91亿元,火电工业产值3.19亿元;粮食总产量195.82万吨,比上年减产15.7%;国内生产总值285.91亿元,工业增加值98.94亿元。
2001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5237.59万亩,总灌溉面积788.70万亩,实灌面积632.96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576.01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56.95万亩;人口1804.4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62.21万人,城镇人口442.23万人;工业产值815.99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689.52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02.86亿元,火电工业产值23.61亿元;粮食总产量469.04万吨,比上年增产 16.6%;国内生产总值729.03亿元,工业增加值252.28亿元。
甘肃气候

甘肃气象一、气候概况: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
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
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月。
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
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二、水资源: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
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
全省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86.2亿立方米,纯地下水8.7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总量约294.9亿立方米,人均1150立方米。
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415.8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
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
该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
但流域内绝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封冻,河道坡降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24.15万千瓦,居中国第10位,可能利用开发容量1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92.98亿度,水力发电量居中国第4位。
(完整版)甘肃省省情概况

甘肃省省情概况地理: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度31分-42度57分、东经92度13分-108度46分之间。
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
全省设14 个地、市、州,87 个县(市、区),省会兰州。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山地和高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约占14.99%。
复杂的地貌形态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北山山地。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主要山脉有祁连山、陇山(即六盘山、岷山、阿尔金山、马鬃山、龙首山、西倾山、子午岭等)。
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都从这些山脉发源。
气候: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
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
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月。
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
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甘肃省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
甘肃

一、甘肃生态环境现状甘肃省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
从自然生态环境特点上看,可以划分为四大生态类型区,即:陇中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和陇南山区。
陇中黄土高原地处甘肃省中东部,有着全省70%以上的耕地,但耕地主要为坡耕地,川塬地面积不到10%,过度开垦以及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加之降水强度偏大,致使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农业生产大起大落,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是甘肃成为多灾、低产的贫困地区。
河西地区兼有三大自然区,即:河东湿润、半湿润生态系统大区,河西有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大区。
青藏高原东北即高寒生态大区具有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总体上较差、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较为严重等特点。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资源开发的力度、广度、速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
但是,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加剧,我省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景已不存在,“蓝天碧水”的环境已成历史,“风调雨顺”的年景已经久违,相反各种自然灾害纷至沓来。
环境恶化已成为我们生存、生产、生活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目前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透析我省生态环境,突出存在以下问题:(一)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在全国360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总面积中,西部地区占80%。
甘肃是西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省土壤侵蚀面积为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6%,其中:水蚀面积为12.6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26.31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造成全省河流年输沙量达6.44亿吨。
又如甘南州全境每年平均降水量减少100毫米左右,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三河一江)等河流的泥沙量由记载的3470吨/年上升到目前的34860吨/年,土壤侵蚀量达到69487万吨/年。
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面积、绿地面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且影响到水利建设、电力开发、农牧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削弱了各流域的容洪、泄洪能力,从而对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构成极大的危害。
区域发展分析-以新疆和甘肃作为对比

2/3/2020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
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
乌鲁木齐市 克拉玛依市 石河子市 吐鲁番市 哈密地区 昌吉回族自治州 伊犁州直属县(市) 塔城地区 阿勒泰地区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阿克苏地区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喀什地区 和田地区
13.29 0.65 0.15
省份
新疆 甘肃
铁路里 公里里 高速公 机场个 程(公 程(公 路里程 数 里) 里) (公里)
5789 4245
17.6万 4316 14.01万 3600
22 8
2/3/2020
在通道格局上主要以兰州为中心连接周
边省份的省会城市,省内其他区域与邻近 省份之间的交通联系仍然不足。
在铁路方面,兰州是西陇海铁路、兰新
第三产业贡献率
43.1 37.6 36.5 49.2
数据来源:2016 年新疆统计年鉴
表 1—2 主要年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年份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绝对数(元) 指数(1978=100) 绝对数 指数(1978=100)
1978 119
100
319
100
2000 1618 1359.3
5645 1589.4
2010 4643 3901.7
13644 4120.0
2014 8113 6817.821881 6859.3
2015 8765 7365.9
24787 7764.1
数据来源:2016 年新疆统计年鉴
二、区域的优势分析
(一)区位分析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 一。周边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 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 ,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 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边境线最 长的省区。拥有国家口岸17个,省级口岸 12个,相较于甘肃,新疆具有东进西出、 全方位开放的区位优势。
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我省河流水系分为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78条。
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源总量289.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82.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302亿立米米。
入境水资源量287.3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482.3亿立方米。
一、内陆河流域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区的哈尔腾河等)三个水系。
年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独立出山的河流有15条,其中石羊河水系有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6条;黑河水系有讨赖河、洪水河(酒泉)、马营河(酒泉)、梨园河、黑河、洪水河(民乐)6条;疏勒河水系有党河、疏勒河、大哈尔腾河3条。
自产水资源总量56.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7亿立方米。
入境水资源量14.1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7.3亿立方米。
1、疏勒河水系疏勒河水系以疏勒河为干流,主要支流有大哈尔腾河、党河、榆林河、石油河及白杨河,这些支流虽不汇入疏勒河、但习惯上仍划归为疏勒河水系。
各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脉,水量自产并全部消耗于我省内。
疏勒河水系水资源总量为21.2亿立方米。
疏勒河干流发源于祁连山脉的疏勒南山东段纳嘎尔当,河流出山后流经我省的肃北县、玉门市及瓜州县,注入双塔堡水库,下游水量只能引灌到西湖农场,已无余水下泄,疏勒河流域干流总长945公里,年均径流量8.7亿立方米。
大哈尔腾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党河南山东端奥果吐乌兰及野牛脊山,流经我省的阿克塞县,最终注入大、小苏干湖。
河流长约320公里,年均径流量3.2亿立方米。
党河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崩坤大坂、宰里木克和党河南山的巴音泽尔肯乌勒、诺干诺尔的冰川群, 流经肃北县及敦煌市,注入党河水库。
河长390公里,年均径流量3.5亿立方米。
榆林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大雪山北坡和野马山北坡的冰川群,流经肃北及安西两县,注入榆林河水库。
河长118公里,年均径流量0.65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