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导入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的导入方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上语文课亦是如此。若语文课有一个好的开头,一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导入得法,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归纳几种导入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导入框导入法

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课前面都有导入框,框内的导语或介绍作者,或揭示文章主旨,或提出问题,或明确阅读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恰当运用导入框的导语导入课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笔者教《春》这课时,先让学生阅读导入框的导语:“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多朗读几遍,你一定能进入那美好的境界中。”阅读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确了阅读本文的方法,即通过朗读品味江南春景。然后教师就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样,就简捷明快地进入了文本的教学。

二、释标题导入法

课文的标题在结构上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内容上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晶,也是读者理解文章的钥匙。在语文课教学时,教师可抓住文章标题特点和它与课文内容的联系,通过标题进行诠释来引动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笔者教《生物入侵者》时,首先要求学生思考回答“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学生可能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这样,学生就带

着这个问题,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文,也就顺利地导入了课文的教学。

三、概括导入法

概括,就是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或课文上的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或情节。教师也可以用概括的方法来导入语文课的教学。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开始就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事情节并说明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情节——“骗”,现时,也导入了课文的教学。抓住一个“骗”字,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都迎刃而解。这样做,既导入了课文教学,又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复习导入法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来导入新课的学习。例如,笔者教《苏州园林》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然后提出问题:《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共列举了哪些说明方法?那么,《苏州园林》中又列举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这样导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通过教学,学生就系统地掌握了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五、置疑导入法

在教学中可以用置疑的方法导入新课。如,一位老师讲《祝福》时,开始向学生提出一个饶有兴趣的思考题:“祥林嫂是怎样死

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不难,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是冻死的,有的说是饿死的,还有的说是穷死的。然后老师又进一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逐步理解祥林嫂的“死”所包含的深刻意义。这样导入课文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本身具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在上《丑小鸭》就从以丑小鸭的故事或是青蛙变王子的故事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导入,让学生明白励志的重要,自然就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及主题了;再如上《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或者给学生自己讲述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七、电教媒体导入法

笔者教《岳阳楼记》时,选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一开始就播放有关岳阳楼的影像图片,包括唐人写岳阳楼的著名诗篇和岳阳楼名联,还有岳阳楼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风景图,一幅是阴雨连绵季节的景象,一幅是阳光灿烂的画面,学生看了以后,对岳阳楼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直观的印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感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就顺理成章了。如此导入课文,学生对教材易于理解,便于记忆,优化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也顺应了教学改革的潮流。

总之,想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明白导入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要根据课文,根据学生去先择最合适的导入方法,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