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的四个维度看网络文学

从文学的四个维度看网络文学

[摘要] 网络文学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产物,它属于文学范畴同样具备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论文《镜与灯——浪漫主义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观点)。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也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当今是个网络化时代,网络文学在整个担待文学格局中,无庸质疑已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创作观念,协作写作手段,题材选择,传播方式,文本内容等都显现出了自身的特点,与传统纸质文学不同。本文将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要素来探讨网络文学,探讨它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网络文学文学四维现状前景

二十世纪末,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产生,打破了以往作家及文学作品产生的传统模式,给以往高高在上的文坛带来了平民化的活跃气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文学也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疑,网络文学已经作为当今最年轻的文学样式和文学现象存在着,它的出现和存在将影响21实际整个的中国当代文学建设和文学思维。本文将从文学的四要素来探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

一.时代孕育出网络文学

物质决定意识,文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有什么样的物质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产品,“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和文学思潮”。网络文学的兴起是全球网络时代工业发展的产物。正如“伤痕文学”是“文化大革命”留下的“伤痕”、“反思文学”是对文革极左政治的“反思”、“寻根文学”是寻求社会转型时期的“根”的方向一样。在网络时代,在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文学走向“边缘化”的今天,人们对文学的存在方式、创作模式、价值取向、传播方式、欣赏方式等也有了多元的期待与实践。因此,网络文学是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依赖于网络技术。网络文学存在的基本条件就是以网络为载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为背景产生的一种网络文化,是为适应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文化需求而产生的。

网络文学的兴起与传统文学的兴起不是一脉相承的,它发展的初衷不是因文学而产生的,只是创作者在无意识中依赖网络技术而向文学方向发展的,借助时代所产生的网络技术来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所以网络文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反映当今网络迅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和个人情感的问题。

随着时代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学就其基本动态来说,是一种技术文学。早在1984年,我国首次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上海育才中学年仅十四岁的学生梁建章程序创作中产生了几百首诗,其中的一首诗《云松》:

銮仙玉骨寒,松虬雪友繁。

大千收眼底,斯调不同凡。

获初中组四等奖。这首诗就完全的由计算机语言编制文学程序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这首诗创作的初衷不是文学而是知识技术的比赛,从这个层面完全可以说是网络技术出文学,是一种无意识的文学活动。

随着1994年国际互联网首次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网站就陆续进入中国大陆。1994年“新语丝”文学网络创办了自己的电子月刊;1995”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6年我国第一个女子文学网站“花招”走进互联网;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并且在1995年中国开始有了本国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2001年底之前的资料显示:全球有中文文学网站3720个,中国大陆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文学作品的文学网站268个,诗歌网站249个,网

站358个,发布剧本的75个,发布影视作品的529个。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因为网络文学它不像纸质的书写文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的便捷。它由创作到发表都不受约束,在时间上的先后也消解为空间上的转换。由此,网络文学的技术含量也就必然对其创作和创作方式产生着不可避免的制约。这样,网络文学的一美学规范——受制性也就随之出现了。这对于文学本身来说,是将工业化的现代标准和文学现代化标准合一之后的新文学样式。同样,网络文学还受制于当代文化气氛。21世纪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狂欢广场,大众需求下的精神产品往往因之而表现出平面化、速食化等倾向。相对传统文学而言,在网络技术的传输性方面我们就感到这种现代方式也在制约着网络文学的创作。速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网络文学也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它的迅捷、快速、灵活等美学特征,作品的短小和段落化倾向十分明显。

网络时代刺激产生网络文学,同时网络文学也受制于整个网络时代的文化氛围。毕竟,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也就是说文学活动所反映的是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时代孕育了网络文学,就等于说是网络文学是整个网络时代的产物,受制于这个时代。

二。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

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就是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也就是传统文学中所说的文本的作者。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和传统作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身份的网络化。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是身份、职业、地位、权威的象征。文学网络化以后,由于网民非专业性,非职业性写作浪潮的冲击,也由于网络创作群体的年轻化,发表的迅捷和作者平和的心态,传统意义上是的作家”所肩负的责任及荣誉的光环明显弱化,“作家”不再“圣化”,作家创作更多是因为兴趣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生存的必需。对于这样的一种作者身份,它呈现以下几点特征:1.主体身份的网络化和虚拟化

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故网络文学创作主体也逃不出虚拟性的特点。网络网页的登入,没有身份的真伪辩正,你只要输入一个代码就行,代码不与他人重复就行。登入文学网站也一样,你注册完全可以不用真实的身份,你可以随便用一个名字作为创作者的身份登入,网上网下的人们谁也不知道真实的你是谁。世界首富比尔·盖次说过:“在网上谁也不知道你是一条狗”像一些网络作家的名字:痞子蔡、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风中玫瑰等可以看出都是化名或匿名,他们是一群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的网民。也就是说稍懂一点网络知识的会打字的,都可以在BBS上发表作品,成为网络文学的创作者。所以会有人称网络文学写作“就像马路边的一快黑板,谁都可以在上面涂鸦”。[1]网络作家的身份虚拟化也更加大众化了,作家的权利在网络时代也被无名者所消解与分享。这就是作家身份的解构。罗兰·巴尔特从读者参与创作的角度宣布了“作家死了”[2]

2.主体身份的年轻化和大众化

有人曾经对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类型作过分析:真正成为网络文学创作主体主流的创作主体,大多年纪较轻,从事的职业大多与文学无关,但作品数量多,题材也很单一;而文人型创作主体文学功底强有些甚至是传统文学界的高手,年龄较大,但这类作品网络性不强,上网数量也较少。可见,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年轻化。由于网络作品没有了发表这一道门槛,而上网注册又是完全自由的,所以网民作家就更加大众化了,能够上网打字的都可以发表文章,这样网络创作主体身份自然就自由广阔了,作品内容也不受约束,思想趋向民俗化,符合大众口味,创作思想无深度,几乎没有表现重大意义的作品。作家的身份更加大众化、平民化、通俗化。

3.主体身份的非职业性和技术性

从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民俗化和大众化可以看出其主体身份的非职业性。因为他的大众化和民俗化可以知道它创作作品的质量不高,也正是它主体身份非职业性必然的结果。从一些知名的网络作家的真实身份可看出,像首篇轰动网络的爱情作品《第一次

亲密接触》的作者他是学水利的;第一次网易网络文学大奖夺得者刑育森是学通讯的;

“新语丝”的领头人方舟子是生物学博士;李寻欢是学理工的;安妮宝贝、宁财神是学金融的……可见他们并不是以网络写作为职业的。他们的非职业性很强,形成职业作家的虚席、缺位,非职业作家不断涌现,甚至有人许诺: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3]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家”本身的知识水平并不低。又人调查一般在网上发表作品的作家的最低文化水平都在高中以上,大学学历的居多。至少这些人群有一定的电脑技术操作能力,可见他们的技术性很强。本身中文网络文学就是起源于北美的华人华侨,尤其是最能体现网络文学特征的超文本作品对技术操作的要求更高。自然,网络文学主体身份体现其技术性的特征。

4.主体身份的集体创作和非唯一性。

网络文学创作是即创即贴,也即网络文学消解了传统文学创作与发表之间的时间差距,网络文学的创作与发表只存在空间上的转换。这样,网民们随时可以看到创作者的作品,也可以随时向作家提问,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创作。所以就出现了集体创作的现象,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BBS小说《风中玫瑰》就是一部典型的读写互动的集体创作品。再比如接龙小说,在我国新浪网上就曾经于1999年举办过的《网上跑过斑点狗》为题目的小说接力。小说的第一章有评委写好,第二章由蒋琳创作,第三章由燕东升创作,第四章作者是嘻戏,第五章作者是多嘴,第六章作者是由Carl和Delin共同完成,第七章作者是林立勋,第八章是周菡接力的,目前就完成了这八章,下面的还等待着接力呢,只要注个册,你也可以参加创作.这是典型的集体创作活动。“集体创作”与传统文学中是“写作班子”不同,这是两种创作方式。前者是多个创作者,体现网络文学的互动性,典型的有接龙小说,互动写作。后者是指以集体面目出现的个体创作。

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主要呈现以上四个特点,那么,它与传统作家又有什么创作上的不同呢?

1.创作动机的强烈的欲望倾诉

传统文学的创作目的是载道经国,主张文以载道, 作家充当社会代言人的角色,其实质是为了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而今天的网络文学的作者在写作时只是追求个人价值感的认同,忠于自己的内心。在网络上,人人都以“抒而写之”为目的,于是,有更多的网民参与到“写作”中,抱着“过把隐”,“求发泄”,“求认同”的态度去创作,当然也有“纯写作”。总之,形形色色的“作家”都有。这些“作家”其实是在表达一种倾诉的欲望,是非功利性的,这也是目前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最普遍的一种认同,相对于将文艺作为职业化手段的传统艺术家而言,网络写作完全是一种非功利性写作,注重表达“自我”,释放内心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创作主体“今何在”就曾经说过:“感谢网络,它使我有一个自由的心境来写我心中想写的东西,它完全是处于自己的一种表达欲望,如果我为了稿费或者发表协作,就不会有这样的《悟空传》。因为自由文字变得轻薄,也因为自由写作真正成为一种个人的表达而不是作家的权利。”[4]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生存意志——本能、冲动、欲求的表现,人生的痛苦只能靠艺术来麻醉,以摆脱意志的束缚。一旦有这样一个施展的平台,人们就尽情的释放自我。弗洛伊德认为,人真正的心理动机是无意识的,人的心理需求一直处于“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的矛盾冲突中,人们通过网络这个文学创作平台可以变相地得到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这个层面上讲,网络文学的创作也是一种肉体欲望的渴求。像一些作品:陈村主编的《性感时代的小饭馆》、《我爱上那个坐怀不乱的女子》,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木子美的《遗情书》,《我是个贱人》,《镜子里,你的裸体很美》等,这样的作品都是网络作家出自最本真的生命体验,将人的灵魂和活力都在不自觉地、全然地、赤裸裸地表达出来。由此可知,网络文学的这种创作完全是强烈的欲望释放。这也刚好符合了文学最基本的特性——文学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就是说,网络文学排除了文坛名利的诱

惑,是文学创作精神意义上对文学本身的一种回归。

因此,作为文学新生儿的网络文学不追求思想的深度,也不对艺术形式的追求,而是以欲望的释放为目的。充分融入网络时代网民们的精神面貌。大多数网络作家的写作都是源于对自己某段生活的思考和深思,是对自身的感情和体验的一种交代与设想,以网络题材为背景写网络故事。“宁财神”说,作品就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就是不断地生活,不断地写”。

[5]网络作品创作主体们注重的释放个人的欲望,也正体现了创作主体强烈欲望的倾诉的创作目的。

2.创作态度的游戏性和娱乐性

由于网络创作主体的虚拟化,网络写手在屏幕前可以彻底放松心态,恣意抒写,自由发表,以求自娱以娱人的目的。网络创作者抱着随兴的态度,追求身心自由,使得网络文学体现出文学的本镇状态——游戏性、娱乐性。网络作家并不以实际利益为目的,只是在游戏中获得快感。网络创作的游戏性表现在,首先,戏拟历史经典故事,将文学遗产颠覆成为一种“无厘头”的大话版。如《大话西游》、《大话红楼》、《武林外传》、《悟空传》等作品。这些作品没有深度,颠覆了崇高,也不追求经典,抛弃经典,主张经典文学大众化。在网络上发表的那些原创作品,包括获年度奖的那些作品,如,《英雄年代》(王少雄)、《性感时代的小饭馆》(尚爱兰)、《悟空传》(今何在),都看不到社会意义上的深度模式,看不到那种穿透性的思想力量。它不具备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但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其次,“种类混杂”,即“大杂烩”式的仿作,题材的陈腐与剽窃,拙劣的摹仿与东拼西凑,通俗与低级下流使艺术表现的边界成为无边的边界。如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出现后,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相似的作品连绵不断的出现,有宁财神的《第二次亲密接触》、《无数次的亲密接触》,李寻欢的《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青春偶像剧接连不断地出现。及时行乐,无深度的作品疯狂出现。网络作者的这种嬉戏的创作态度,这种“无厘头”的叙述方式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世界不抱任何希望,也不追求任何意义和价值,没有考虑到作品会留下什么深远的影响,更不谈什么流芳百世,也不知道作品何时在网上会被删除,认为一切都是虚无,不追求表象后面的本质,也不考虑时间后面的终极,因而没有焦虑,没有抗议,没有责任感,没有改变什么的冲动。呈现一种没有悲剧感的悲剧,没有绝望感的绝望,完全是处于后现代主义现状。作者的这种创作态度,一方面是在网络平台上创作的充分自由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个人在整个大社会面前感觉到越来越渺小和无力,生活中有许多个人无法把握的宿命。无奈之级转向用艺术的形式来追求人生游戏。这在网络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里的一段话有充分的体现:

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需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活的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这应该也是作者内心的一种独白,反映作者的一种生活无奈,不如把玩生活来释放心中的孤独与无奈。由此,网络创作只追求一时的轰动,关注跟贴的人数,点击的人数,而不是文本的意义和文本的艺术形式。网络作家完全是自由、开放地创作他们所追求的娱乐性和游戏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快节奏、世态炎凉、人情冷淡的年代的人们的心里,在紧张的生活中追求释放、游戏和娱乐。

在追求速度的网络时代产生的网络创作主体,又将创作出怎样的网络作品呢?

三.网络文学的创作文本

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对于网络文学作品同样如此。网络文学同样可以反映作者内心情感,有时甚至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写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世界,反映了人类

网络生活的精神层面。网络作家身份的虚拟化,使得作者能够更加犀利,更加冷峻而又本真地进行现实批判和揭露,网络作者可以大胆地将大量的真实性作品发表在网上。下面谈谈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

1.文本内容的民俗化

网络文学的内容倾向:谈话文字,书信文体,青春抒写,个人情感的宣泄等。正因为网络文学的网络化,创作者的年轻化决定了其内容多限在以网络为背景的网络爱情故事、武侠、奇幻故事、戏弄经典、嘲讽神圣、调侃崇高等,轻视文本内容的内涵,走民俗化的道路,把神圣化作笑谈,将崇高降格为游戏,用喜剧冲淡悲愤,以笑料对抗沉重,是网络文本最常见的套路。巴赫金将其称之为“贬低化”,“亦即把一切崇高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和肉体层次,即(大地)和身体层次”。[6]也体现了网络文学的一种文学回归,民间文学本镇的状态,突显出:大众化、自由化、传奇化的特点,完全是一种“我手写我口”的创作。在网络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是处于一种无意识、非功利的状态,追求娱乐性,作品缺乏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你要追求它的社会意义,那也只是痴人说梦、一相情愿罢了。网络文学很少有那些重大题材的作品,更多的是戏弄经典、亵渎圣化、戏谑笑料来看Mikko的《英雄时代》将“问题青年”的追悼会挽联写成:

上联:王瑶同志永垂不朽。严禁吸烟!

下联:安息吧,朋友!违者罚款!

而在致悼词时说:“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我沉痛地想大家宣布,王瑶终于死了!……”用笑料来对抗沉重,这是网络文学的一种读圣和俗流现象,但不得不承认网络文学这种现象的存在。

网络文学不仅体现“我手写我口”的民间性,还“劳者歌其事,饥者歌起食”的平民状态。网络作家一登入网就无拘无束,文字内容的输入往往是质朴率真,嬉笑怒骂,敢爱敢恨,毫不掩饰。无论是自己创作还是评论他人文章,皆直言不讳,敢于强烈的表现自我。看一段《风中玫瑰》里的网友互相跟贴:

Lianas 张贴于2000-03-31 13:46

有一种凄凉的美丽。接上一种绝望的期待。所以心会跟这一起翻动……

Enssey 张贴于2000-03-31 16:15

每个,恭喜,恭喜,你的帖子突破1000封,开个记者招待会如何啊?

风中玫瑰张贴于2000-03-31 19:38

Lianas:若是美丽加上气焰,总会是摄人心魄,若是期待时已绝望,却早已催肝断肠。情潮若是翻涌,唉,有谁可以从容步过?

小说中这些网友的应答,评说,同情和建议中与女主人公的苦恋诉说读来却令人感受到汩汩涌动,这都是一种未加掩饰的本色情感的流露。网络文本基本局限在这些文字话语间。

2.创作思想的肤浅性

网络文学追求的是自由、释放,在创作的时候只是随兴根本就不注重作品的文学意义或是社会影响力。所以网络作品的思想深度都较浅显。当前的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大多是一批新出现的文化新人,这些人来自不同的阶层而绝大部分是一些年轻的非职业化的文学爱好者。社会经历较单纯,文字的表现力不足,艺术体现单薄。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大多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处境的不满,改变和打碎已有的生存状态的心态急切。这样,更多的体现一种浮躁的情绪,写出的作品大多较肤浅,社会使命感缺失,有些网络文学作品更是倾向媚俗,纯属一种为追求娱乐而娱乐的释放。固然,要从文学意义上讲,网络文学远不如传统文学,这也与现今文学的“边缘化”有关。作为网络文学的新生儿,网络文学这种新兴文学样式还处在刚起步阶段,作品的表达只停留在文字游戏、文字休闲、文字表达和话语交流层面,正在文学的“伊甸园”嬉戏,憧憬未来。要将网络文学提升到它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使命感的高度,

它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成长过程。

3.创作题材的狭窄性

网络文学的内容大多局限在网络爱情故事,历史戏说,游戏故事,幻想篇等,可见其创作题材狭窄,并没有超越传统文学题材选择的视野范围,多限爱情、武侠、奇幻、都市白领的奋斗历程上。传统文学作品中那种表现时代、社会精神的文学题材被抛弃了。网络作品的题材大致可分这两类:一类是网络小说,网络故事;一类是网络论坛如随笔、随感式的杂谈。这些都是以网络生活为背景的题材。蔡峻的译作“龙枪”开启了华语奇幻文学之后,掀起了奇幻题材创作热,目前最火的网络奇幻小说——萧鼎的《诛仙》,印刷后销量近60万册。情爱题材的网络作品铺天盖地,网上最流行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漓江烟雨的《我的爱情慢慢飘过你的网》、金琥的《京广之恋》等等。网上的天空就是网民们的精神度假村,因此,搞笑题材的作品也是居高不下。当然,乡村题材也开始步入网络文学了,如庄旭清乡村题材作品《大声》,与之相对应的城市题材更有广阔的市场。

4.创作方式的技术化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大啊的不同就体现在它们的创作方式上。相对网络文学而言,传统文学可称为纸质文学。传统文学是笔头文学,笔和纸写出来的文字文学,而网络文学则是键盘上敲出来的文学,可称为数字文学。传统文学是直线性的严肃文学,而网络文学是一种非线性的技术文学,它的创作到发表只是空间上的转换,最具代表性体现在超文本文学,链接小说和互动性写作这几种文本样式上。

超文本文学作品的创作是集文学创作与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因而必然要依赖于超文本制作的超文本技术。它有两个基本要素是节点和链。超文本用链联系节点的内容。超文本文学由超文本技术集成多种媒传,使得网络我文学可以是多媒体式的,即不仅只有传统的文学语言,还包括音乐、图画、影像、动画、变为文字、声音、图像的文本共同体。[7]超文本文学作品最能够体现文学的技术性,打破了以往文学单一的文字文学而是声、图、像并存多维文学。比如,花脸道网站的“花脸道双媒互动小说”(https://www.360docs.net/doc/9318300333.html,)就是以集体创作接龙,每日更新的方式共同完成的一部小说。中国朝花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你好,花脸道》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也是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超文本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作品文本模式;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形象构成方式;颠覆了传统文学的语言要素;还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

作者的非唯一性决定网络创作的互动性写作。一部作品的出世不再像以往寻找素材、构思、整理到出版都是出自一个人的手,即便是有多位作者那也是接手式的辅助式的。而网络文学不同的是,一部作品没有一个固定的构思,一个故事可以由多人来完成,也可以是作者边创作读者边评论,可以是多个作者参与创作。像《风中玫瑰》就是由小说女主人公的苦恋诉说与众多网友的应答、评说、同情、嘲讽和建议中完成的。即便是这样也不影响作品的出世,这就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传统文学的出世必需由创作到出版这个时间上的过渡才能到读者手上。

这就是网络文学创作与传统文学的不同,网络文学的创作、出版、阅读是同时的,没有时间上的转换。网络文学的创作一改传统文学直线性的单一的文字文学而是集声、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线性文学。

5.传播方式的便捷性

网络文学,顾名思义是出现在网上的文学,但切忌不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在这个网络时代里的特殊写作工具(键盘)和传接方式(电脑)孕育出的新文学样式。传统文学要传播给读者必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外壳,也即将文字文学物化为文学书籍,这其中包括文学的出版与发行活动,即便是以后广播、电影、电视等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书籍传播还是占绝对的主流。而网络文学就不一样,它不存在印刷、出版的问题,它的产生和消费

几乎是同一时间,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只是空间上的转移。网络文学作品的传播不需要任何的物质外壳的转载,它是依赖技术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空间传播。当然,现在也有网络文学拍成电影、电视的,如1999能月13日在北京上映了我国第一部网络题材影片《网络时代的爱情》。甚至有大量的网络文学印刷出版,对于这些现象,我只能说这是网络文学的延伸,它作为文学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第一面是读者的在线阅读。网络文学的传播是便捷、快速的。

四.网络文学的接受者

文学的另一个重要要素——读者也是网络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网络文学的接受者不单纯是个读者,同时还可以参与创作。那又与传统文学的读者有什么区别呢?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样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作者创作的本文才能实现其价值,读者阅读作品是一种接受审美活动,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H.R.Janus说:

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8]

网络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读者是积极主动的,网络文学的接受者不仅在接受作品,同时在进行再创作,读者可以随时向作家提问、批评,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创作。网络文学的接受审美活动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阅读时的互动体验

网络文学的欣赏是双向的、互动的,这以网络文学中的互动性写作最为代表。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BBS小说《风中玫瑰》就是一部典型的读写互动小说,交互性的审美方式是相对传统审美方式的完全变革,这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带给创作者和接受者一种新鲜的审美体验,使他们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体验着一种生命与生命间的对话和交流。在交互式的审美空间里,读者与作家的身份已经模糊化了。每个读者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发表独到的见解,甚至根据自己的爱好修改、补充作品,创作出适宜自己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新文本。这是阅读传统文学无法获得的审美享受的。互动性的审美方式只要作品在网上发表,读者就可以与作家面对面的交流,其创作就成了作家与读者的共同创作,阅读审美也在同时进行,其载体就是虚拟的网络空间。

2.阅读时的快感体验

网络作品的这种特殊的接受方式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快感,这也是我们这个数字年代的特征。网络作品的这种另类的构思和鲜明的生活气息是传统文学不可能拥有的生气和活力。这样也给普通素者读者提供了一个走进文学殿堂的广阔空间。在这种平民化的创作和欣赏中,创作者体验到“我言故我在”在生存快感,读者也能享受到宣泄情感,放松身心的令自己愉悦的审美快感。读者在线浏览这种无负担、无压力的轻松阅读便给他们提供了许多快活的审美体验。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读者不必像读传统作品一样直线的读下去,全文就一个结局,网络作品可以让你多渠道、多角度地品味和鉴赏。如https://www.360docs.net/doc/9318300333.html,上的一部非常有意思的超文本小说《平安夜的地铁》,初打开文本,你可以把握故事的背景:一个人在平安夜坐上了回家的地铁,接下来会有好几条阅读通道让你选择。读完任选的一条通道提供的故事情节,你又可以获得新的选择权利读接下来的故事,就这样带着无限的新奇和猜测欣赏下去,你会感觉自己像是读了好几个故事一样,有的恐怖,有的温馨,还有的异常神秘。走进超文本作品的艺术世界,你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想阅读的途径与个性不同的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和对话,领悟和获取多种审美体验。碎片式的作品,带给进入这个虚拟审美空间的读者最简单的快感式的互动式的本真的审美体验。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快节奏网络时代里,这种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的虚拟作家才能得以宣泄心中最本真的情感,同时广大网民也享受着这文学殿堂里新样式的网络文学。这股新的文学

思潮(网络文学)的兴起,它将冲击还是迎合文学殿堂的主峰?

五.网络文学的现状与前景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出现在文学殿堂也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还算不上一种完全成熟的文学样式。尽管网络作家年轻化群体中也有一些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家在,但那些作品的网络技术性低,而大多数网络文学爱好者所作的作品都是其文学性弱。这就形成一种“网络人不知道网络文学应该是何物,而文学家又不知道网络及其特征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网络技术人员与文学家脱轨,没有完全融为一体。这样网络技术人员有待加强文学素养,而文学家有待于网络技术的培养。毕竟,网络文学的发展依赖于网络技术。目前的网络文学正处在质量低、速度高的“发烧”阶段,是一种自娱的状态。比起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就目前来看,网络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还没有找到自己,只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极不成熟。作品本身只注重娱乐性,追求自由、释放,有些作品甚至是媚俗,尤其是大多数网络作家都是年轻群体又非职业,浮躁的心理是难的,只是一味的追求点击率和跟帖的人数,加上没有作品出版问题,自然作品质量就低,社会责任感不存在,更无从谈及社会使命感。而且网络作品纸制出版的标准降低,考虑作品文学意义的少,出版商看中的是卖点和经济利益,追求一时的潮流,这样又纵容了网络作者的浮躁不严谨的心理。当然网络文学还只是处在其成形的初级阶段。

网络文学就像每一个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文学样式一样,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和完善之后,才会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定的地位。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文学的影响也会扩大,传统文学也将向网络文学靠近最后融为一体。网络文学的意义也将渐渐显现,就更能体现网络文学的价值。即便是年轻人,他们也将会逐渐成熟,个人的生活阅历也将丰富,思想也将渐渐成熟,游戏和娱乐的心态必将“边缘化”了。更多的职业作家会加入到网络创作中来。现在就有这种苗头了。职业作家陈村,曾是网络文学的热情支持者。1997年开始脍炙人口的创作网络作品,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与魅力。他在全球中文原创网站——“榕树下”开辟了个人网页,用网络培养了新一代文学青年。陈村自称此举是为了一位职业作家对网络文学的支持与热爱。[9]这就是一个职业作家热心参与网络文学的创作。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一个方向,给网络文学作者一个参照,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

不管网络文学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还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随着网络写手的进一步成熟和文学网站规则的日趋完善,网络文学的创作题材会更加丰富,创作目的也会由单纯追求娱乐感向追求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转化,网络文学的文学意义会不断的显现出来,网络文学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也会体现的淋漓尽致。美国人所言:“Internet就像宗教,你相信它,它就是上帝;你不相信它,它也客观存在.”我要说:”网络文学就想宗教,你承认它,它就是上帝;你不承认它,它也客观存在.”

参考文献:[1]陈海燕.如何看待网络小说机器前景[N].文学报1999-7-8(1)

[2]罗兰·巴尔特.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M].上海人民公社出版,1997:7.

[3]转引自: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文艺评论,2000年4月,p7.

[4] 尚晓岚.网络:不把文学当回事[N].北京青年报网络版,2001-3-10.

[5]宁财神.酸段子,序[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6]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版,第118页

[7]王位庆:《网络文学身份论》,《华中科技大学报》2001年第一期

[8]姚斯:《走向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们出版社,1987年

版,第26页。

[9]转引自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318300333.html,/channels/gy/mt/4-bj-3.htm,《陈村眼中的网络文学》摘自《信息产业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