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眩晕案例一则

针灸治疗眩晕案例一则

2021年2月21日

患者女,46岁。

主诉:眩晕,后头痛。

病史:患者当日未吃午饭,下午去洗澡,在洗澡过程中在高温池中浸泡过久,产生晕堂现象。在澡堂休息后,求诊。来诊时头眩晕,后头部疼痛。

检查:患者面色萎黄,无光彩。后头部疼痛部位属于膀胱经范畴。

淡红舌

脉诊:右侧寸关尺沉虚,诊为脾虚。

治疗:取右侧大都,大陵。针后摸脉,脉平。

取双侧至阴穴。

效果:针后不久患者即觉头目清晰,后头痛不再有疼痛现象,眩晕减轻。

方解:脾土虚,用火生土的方法来补脾土。通常可以使用土经火穴和火经火穴。

大都是土经火穴,取火生土之意。

火经火穴,原则上应该是少府,但是心的问题一般都是用心包来解决,所以此处用了心包经的穴位。此处可以使用劳宫,也可以使用大陵。

至阴,是膀胱经的井穴。井穴的作用,大学《针灸学》的教材里一般介绍的是急救作用,但是井穴的作用不仅仅是急救作用,对于循经路线上的问题,井穴的作用往往远远大于其他穴位的作用。至于为什么?高树中老师在他的书籍里介绍井穴时,说过这种作用类似于多米诺骨牌的效果,越是远端的效果越强大。

中医针灸治疗眩晕症

中医针灸治疗眩晕症 上海长江医院针灸专家张勤介绍说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原因,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或精亏血少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古方中医介绍: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通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症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方法如下: 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头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取穴:肝俞、行间、风池、侠溪等,针用泻法。 2.肝火上炎: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取穴:肝俞、胆俞、太冲、太阳、三阴交等,针用泻法。 3.痰浊上蒙: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取穴: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头维等,针用平补平泻法。 4.瘀血阻窍: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脉弦涩。 取穴;合谷、太冲、百会、膈俞、膻中、太阳等,针用泻法。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食少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取穴: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针用补法,加灸。 6.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红苔薄,脉弦细。 取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照海、神门等。针用补法。

中医医案——眩晕耳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泻法针刺为主治愈眩晕耳聋 病案:杨某,男,50岁。 主诉及病史:眩晕耳聋1年,于1983年10月19日自贵阳来此针灸。 先为眩晕,继之视物旋转,右耳渐聋无所闻,发病每伴呕吐,曾3次进五官科病房治疗。后左耳又渐聋,并有耳鸣。 诊查:二脉寸口独虚,尺脉沉寻细小,二关弦急。以其齐颈探之,风府之一有筋崩起,且压之颇痛,向下并见足太阳天柱强几几。 辨证:拟诊为督脉与足太阳湿热交蒸所致。 处方:取耳门、天柱、支正、飞扬泻之。 二诊:针后即感耳蒙如启,眩晕亦减;不慎因沐浴当风,一时二耳如闭。此为外蒙风邪、太阳气闭,证属暴聋,取手足太阳开之。 处方:取后溪(双)、支正(双)、飞扬(双)、金门(双),均从卫置气泻之。 三诊:针后眩晕显减,耳聋随之好转,仍有耳鸣。续用前法,加听会(双)泻之。 1

九诊:二脉已匀,尺脉亦自调,风府下督脉与足太阳亦无挛急。 处方:取风府、耳门、肩中俞、大杼、养老、跗阳泻之。 十二诊:诸症消失,启程在即。 按语眩晕为风、为痰所致者多见,此例辨证为湿热内攘督脉及太阳经脉所致。针刺以泻二经之湿热使病缓解。继因当风病又加重,再以针刺开手足太阳之经气,使病明显好转。可见辨证论治在针灸治疗中仍属重要。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594,张沛霖医案。 张沛霖,1927年生,浙江镇海人。主任中医师。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又继承其父张德运老中医传统针灸,行医始于1947年。曾任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学术上继承家传针灸绝技,讲究辨证论治,经脉首辨虚实,而后决定该针该灸,当补当泻。临床擅长治疗冠心病、中风病(出血期)、气滞血瘀的脑血栓、哮喘等疑难杂证。 主要著作有《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100例分析》、《简易针灸学》等。曾发表《论督脉》、《论针灸治厥》、《论针灸辨证与针灸补泻》等多篇论文。为发展中医针灸事业作出一定贡献。 2

中医针灸治疗眩晕(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眩晕(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分析专题 报告 张*,男,67岁,就诊日期:202*年10月18日 主诉:眩晕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天 病史:患者于202*年10月18日上午6时无明显诱因突感头晕不舒,视物旋转,无耳鸣耳聋,尚能行走,未予重视。下午15时,眩晕症状加重,站立不稳,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一次、非喷射状,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语言欠流利,休息后症状未见好转。遂就诊于我院急诊科,急查颅脑CT 示脑干密度欠均匀,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后,未发呕吐,余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今为进一步诊治,遂收入我院针灸科,症见:神清,精神弱,眩晕,难以站立,需靠墙或人扶,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语言欠流利,感觉减退,纳可,寐欠安,二便调。高血压病史10年,平素口服氨氯地平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母亲故于脑梗死,吸烟史30余年,1天/20根,偶饮酒,1次/3两,平素性情急躁,嗜食肥甘厚腻。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血压:165/93mmHg,右侧肌力3级,右侧巴氏征(+)、夏道克征(+),右侧指鼻试验欠稳,右侧轮替试验不协调,CT(202*年10月18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头报告示:脑干密度欠均匀;颅脑MRI(我院202*年10月19日):双侧丘脑及左侧小脑、脑桥多发梗塞灶、脑萎缩;TCD示:左侧基底动脉流速减慢、血流频谱欠佳;

西医诊断:脑梗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中医诊断:眩晕证候诊断:肝阳上亢型 治疗原则:通督益髓、滋阴潜阳、止眩通络 针灸选穴:主穴:水沟、百会、神庭、大椎、风池(双侧)、完骨(双侧)、天柱(双侧);辅穴:金津、玉液、咽喉壁点刺、尺泽、委中、三阴交。 治疗过程: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后,采用长40 mm 毫针进行针刺,水沟穴针尖向鼻中隔方向向上斜刺0.3~0.5 寸,得气后施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流泪为度;百会 穴与皮肤成15°角向前顶穴方向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约0.5 寸,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1 min,使针感传至颈项部;神庭穴针尖与头皮成20°角向后刺入,大椎穴针尖稍向上刺入,以上两穴均刺入1 寸,进针得气后,行快速捻转手法1 min,使针感沿督脉传导。风池、完骨、天柱:针向喉结,震颤徐入2~2.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min;尺泽、委中、三阴交(右)提插泻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不留针);金津、玉液、咽后壁点刺出血;留针30 min。 中药治疗: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g 钩藤15g(后下)栀子10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石决明10g(先煎)牛膝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 丹参10g 三七粉10g

完整版)针灸病案汇总

完整版)针灸病案汇总 1.XXX,女,68岁,高血压患者。突然昏倒,面赤气粗,牙关紧闭,双手紧握,喉中痰鸣,无二便失禁,脉弦滑而数。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中风的一种。治法: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处方:黄连解毒汤加减。方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平肝降压。 2.XXX,女,40岁,工人。患急性肠炎后出现头晕目眩,眼前昏黑,重时昏眩欲仆,面色贫白,心悸失眠,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诊断为气血不足,属于虚证。治法:益气养血,调和营卫。处方:四君子汤加减。方义:益气养血,调和营卫,健脾养胃。 3.XXX,男,41岁,干部。气候突变导致头痛,痛如锥刺,痛无定处。每遇气候骤变则头痛,反复发作,舌暗红脉浮紧。诊断为风寒湿痹,属于寒湿邪气侵袭。治法: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义: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4.XXX,男,26岁,司机。突然面部肌肉板滞,口角向 右侧歪斜,左侧眼睑不能闭合并流泪,左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诊断为中风,属于风中之风。治法:祛风通络,活血化

瘀。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滋阴补益。 5.XXX,女,56岁,干部。右肩部疼痛,向上肢放散至 肘关节,局部有明显压痛,甚则夜间痛醒,晨起肩关节稍活动后疼痛有所减轻。诊断为肩周炎,属于痹证。治法:活血化瘀,祛风散寒。处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减。方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温经散寒。 6.XXX,男,23岁,农民。左侧臀部疼痛并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向足部放射,烧灼样疼痛,行动时加重。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属于痹证。治法:活血化瘀,祛风散寒。处方:越婢加术汤加减。方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温经散寒。 7.XXX,女,28岁,未婚。经闭不行,胸胁胀满,小腹 胀痛拒按,舌质紫黯,边有瘀点,脉沉弦。诊断为瘀血内阻,属于痛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处方:逍遥散加减。方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调和气血。 8.XXX,女,30岁。月经来潮前几天开始少腹部疼痛, 正值经期腹痛加剧,腹痛拒按,血块多,血块排出后痛稍减轻,脉沉弦,舌黯淡有瘀点。诊断为痛经,属于痛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处方:四物汤加减。方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调和气血。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案例分享【头晕心慌】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案例分享【头晕心 慌】 患者男,56岁。 患者主因“头晕、心慌5年”于2012年9月入院治疗。患者高血压病史5年,平素血压水平160/85mmHg。2012年6月患者开始服用厄贝沙坦150mg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1次/日,服用药物后面红,并产生头晕、心悸、便秘、性功能障碍等不适。血压:152/94 mmHg。 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高危) 治疗原则:活血散风,平肝降逆。 针灸取穴:人迎、曲池、合谷、太冲、足三里。 手法操作:人迎(双侧),直刺1~1.5寸,见针体随动脉搏动而摆动,施用捻转补法1分钟;合谷、太冲(双侧),均直刺0.8~1寸,施用捻转泻法1分钟;曲池、足三里(双侧),直刺1寸,施用捻转补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详见石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教程: 治疗结果:2012年9月24日患者第1次针刺治疗,每天1次,5-6次/周共12周。治疗6周时日间收缩压负荷从85%降到12%,日间舒张压负荷从95%降低到32%,夜间收缩压负荷从100%降低到50%,夜间舒张压负荷从100%降低到30%。 患者在针刺3周时血压明显下降,47周有所升高,但最终缓慢下降到130/80mmHg。第10周时,患者停止服用降压药。治疗期间患者血压波动考虑与气温变化有关。对该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患者血压平稳,一直维持在(130~140)/(80-88)mmHg,仅情绪波动、失眠等情况下偶有血压升高出现,生活质量较前提高。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董氏针灸处方之【晕车】

董氏针灸处方之【晕车】 晕车属于晕动病症的一种。晕动病是指:汽车、轮船或飞机运动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神经而发生的疾病。患者初时感觉上腹不适,继有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旋即有眩晕、精神抑郁、唾液分泌增多和呕吐。由于运输工具不同,可分别称为晕车病、晕船病、晕机病(航空晕动病)以及宇宙晕动病。 【晕车处方】 【手解、土水】临床上全部单侧取穴,左右交替扎针;晕机、晕船同样有效! 【晕车案例分享】 1.女,【晕车】。嘱咐掐手解,土水,来去四个多小时,一直没吐,也没有不适应的感觉。 2.分享案例,今天团队旅游坐长途大巴车,有位女队员没走一会就【晕车】了,症状头晕恶心,我正好带针,给她扎土水,手解过了20分钟好多了,就一直留针到达目的地才拔针,下车活蹦乱跳的。她说以前走这么远路得吐几次,今天没吐还很舒服好好谢谢。( 3.昨天我坐公交车,差点【晕车吐了】记起老师讲的,使劲按土水穴,就又活过来了 4.今天在车上一个7岁的男孩【晕车呕吐】,给他用董氏奇针穴,手解一个穴按压5分钟就治住了 5.还有次【同事晕车】,马上要吐出来了,满头冷汗,扎了两针手解,不到一分钟,就全好了,同事直呼太神奇

6.分享一例:昨天在长途客车上,一美女一上车就喊【晕车】不舒服,心想,还没开车就这样了,这开了车还不知啥样呢!我就主动帮她扎针,手解、大白扎上就没管它,一小时后,手解针拔掉了,问她还难受不,她说哪哪都舒服。只是大白穴还有针感,就让它多留会针拔针。七个多小时的行程,美女都是说说笑笑的,没有晕车的感觉。 7.分享病历:女56岁【一直严重晕车】,公交车都不能坐,上车一会就头晕恶心呕吐。针灸五次后,尝试坐公交车,没有晕车反应,连续几天坐车没问题了,昨天尝试坐出租车,还关上窗户也没问题很开心,等尝试坐长途车看效果在分享。针方:土水、土胃、手解、灵骨大白、手六白、下三皇,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1936年-2017年)是一位中国中医药界的著名专家, 擅长中医内科和中医骨伤科。他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一些医案和相关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 1. 病案1 患者:女性,60岁,眩晕症状已有1年多,伴随着头晕、恶心、呕吐,常常丧失平衡感。 治疗方案:胡希恕采用了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该患者。他选择了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如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同时结合中药煎汤,使用了葛根、防风、川芎、柴胡等药物。 效果: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头晕、恶心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2. 治疗原则 胡希恕治疗眩晕的原则是“以眩晕的病机为主,辅以局部症状 的病机,并重视辨证施治。”他认为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半 规管功能紊乱、颈椎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眩晕的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 针灸治疗 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广泛应用针灸疗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气血不畅所引发的眩晕症状。他常用的一些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4. 中药治疗 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也常采用中药配合针灸进行综合治疗。他认为,中药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的病理过程。他常使用的一些中药有葛根、防风、川芎、菊花、柴胡等。 5. 调理饮食 胡希恕认为,饮食习惯的调整对于眩晕患者来说非常重要。他建议患者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姜蒜等。同时,对于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应限制盐的摄入量。 6. 身体锻炼 胡希恕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改善眩晕的症状。他建议患者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跳绳、游泳等。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颈椎保健操,有助于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总之,胡希恕治疗眩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调理饮食和身体锻炼等。他的治疗经验丰富,注重综合施治,以病因为导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中医眩晕治疗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针灸推拿临床案例

针灸推拿临床案例 一、病人基本情况 姓名:张女士 年龄:50岁 性别:女 职业:家庭主妇 病史:患有颈椎病10年,经常出现头痛、肩背酸痛等症状。 二、初诊情况 张女士于2021年6月初来到我院针灸推拿科就诊,主要表现为颈椎 疼痛,头晕目眩,肩背酸痛,睡眠不好等。经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发现其颈椎活动度减少,肩背部有明显的压痛点,并且存在明显 的肌肉紧张和僵硬。 三、治疗方案 根据张女士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我们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 1.针灸治疗:选用风池、天柱、大椎等穴位进行针刺,并配合艾灸和拔罐等辅助治疗。 2.推拿按摩:采用经络推拿和深度按摩的方式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硬。 3.生活指导:对张女士的睡眠姿势、饮食习惯等进行详细的指导和建议。

四、治疗过程 1.第一次治疗:在第一次治疗中,我们主要进行了针灸和推拿按摩的综合治疗。张女士在治疗过程中感觉舒适,颈椎活动度有所改善。 2.连续治疗10次:张女士每周来院接受两次针灸推拿治疗,连续治疗10次。在这个过程中,张女士感觉颈椎疼痛减轻,肩背酸痛明显缓解,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 3.随访观察:在连续治疗10次后,我们安排了随访观察。经过检查发现张女士的颈椎活动度得到了明显改善,肩背部压痛点也减少了,并 且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五、总结 通过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对张女士进行全面的治疗,有效缓解了其颈 椎疼痛和其他相关不适感。同时,在生活指导方面,我们也对其睡眠 姿势、饮食习惯等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张女士更好地调整 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一案例表明,在中医针灸推拿领域,综合治疗手 段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缓解相关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针灸医案三则

针灸医案三则 张红春 海安市海南医院,海安226600 关键词:针灸,夏治平经验 内容摘要:“拯救之法,妙用者针。”是元代窦默写在《标幽赋》的第一句话。今天借题发挥,分享笔者几年来运用全国名老中医夏治平主任针灸经验,治疗三例疑难和常见疾病的心得体会。 一、颈性眩晕症 严某某,男,69岁,住址海安市孙庄街道海南村25组。就诊时间2021年5月11日。 头晕视物旋转3年。 头晕视物旋转,在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颈椎病,眩晕症,曾住院输液治疗未效,来诊。双下肢压之凹陷,舌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舌质淡红,舌下静脉紫暗色,脉弦滑细涩。良由气虚痰瘀阻络所致。取穴颈夹脊,复溜。电针30分钟,每日1次。针灸十天。中药处方:黄芪50g白术10g当归10g天麻10g钩藤10g怀牛膝10g茯苓30g泽泻10g车前子10g石决明30g十剂,水煎400ml分早晚服。 患者针灸加中药治疗十天而愈。 按:颈性眩晕多由小脑萎缩,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骨质增生等病因引起,笔者运用夏治平主任常用的颈椎夹脊穴有通经络、行气血之功,复溜穴有祛湿利水之效。考虑患者是69岁的老年人,久病多虚,多瘀,虚实夹杂,采用针药并用,以期捷效。中药处方:黄芪、白术益气健脾为君药,当归、牛膝养血活血改善颈椎大脑血供,为臣药,经曰“无风不作眩”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为佐药,茯苓、泽泻、车前子健脾利湿减轻大脑、内耳和下肢组织水肿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平肝熄风利湿化痰止眩之效。 二、肩周炎 许某某,男,65岁,住海南村16组。2018年5月就诊。 右肩疼痛1个月,伴有肩部怕冷,手上举和后伸时疼痛加重,来

诊。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沉。针刺取穴肩前,肩髃,臑会,肩贞。每日1次,每次电针加温针30分钟。20天治愈。回访至今未发。 按:肩周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多由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慢性炎症引起。西医曲安奈德局部封闭是有效的,如果碰上一个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曲安奈德就是不宜使用了。肩前,肩髃,臑会,肩贞和阿是穴是夏老治疗肩周炎常用的穴位处方,上组穴位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促进康复。1988年以来笔者有幸得到夏老的耳提面命,笔者从医32年来,常运用以上穴位治疗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肩周炎患者,每获佳效。 三、腓神经炎 张某某,男,29岁,海南村12组。2021年6月就诊。 右小腿前麻木,脚尖无力上抬,走路时右腿过度抬高,去上海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腓神经炎,给予口服甲钴胺片、银杏叶片未效,来诊。取穴足三里,上巨虚穴。温针,电针。中药处方:黄芪30g桂枝10g当归10g大枣5枚生姜3片。治疗36天。检查小腿外侧感觉正常,无麻木感,脚尖能正常上抬,行走正常,痊愈。 按:腓神经炎,中医属于痿症范畴,夏治平主任常运用《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用来指导临床,黄芪,桂枝,当归,生姜,大枣是《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主治肌肤麻木。笔者根据夏老经验,临床治疗验证,确有显著疗效。 四、心得体会 全国名老中医夏治平主任在世时,常嘱咐学生:在针灸治疗疾病的时候,要遵循《黄帝内经》的《灵枢·经脉》篇在每条经脉循行、病候的后面均提出“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牢记《灵枢·九针十二原》的针刺补泻手法。 我们针灸医生应该不忘前辈的谆谆教导,重温经典著作,用针灸医学造福人民。以上是笔者应用夏治平主任经验于临床实践的心得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刘氏针法|针治头晕头痛案例两则

刘氏针法|针治头晕头痛案例两则刘氏头针精品班(线上+线下) NO.93 学员案例分享 01

案例一 患者 女,36岁。 主诉 右侧偏头痛反复发作多年,加重2天。 现在症 病人有偏头痛病史,不定期发作。2天前月经后偏头痛再次发作,以右侧头颞枕部为主,胀痛不适,影响睡眠,按摩、热敷和服用止痛药效果不显。 查体 舌质淡,苔白,脉稍弦。人迎寸口脉脉口一盛。 诊断 头痛,病在足厥阴。 针方 泻足厥阴补足少阳。 ①左肝经赶鱼针法泻法,双侧侠溪、足临泣补法; ②左合谷三叶合谷刺,太冲双,右列缺三针。 疗效针后当晚反馈,回到家中,睡了一觉醒来头痛全消。 02

案例二 患者 女,60岁。 主诉 头晕头痛伴右转不利20+天 现在症 头晕头痛20+天,头痛以头右枕部为主,不敢触碰右枕部,不能向右转头。如果触碰到右枕部或者转向右侧,则头晕,眼睛不适,严重时伴欲呕。家庭医生诊为耳石症,服用西药20天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加重趋势,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稍向右转则头晕头痛,不敢触碰头右枕部,不敢进行任何活动。 查体 舌质淡,有齿印,脉左关弦。查体右枕部没有异常。 诊断 眩晕(清阳不升)。 针方 项丛针+雅风七针+至阳通关针法。疗效今日复诊,头晕大为好转,已经自行停用西药,感觉一天比一天好,触摸右枕部仅有闷闷的感觉,头基本可以正常转侧,开始恢复部分瑜珈的锻炼。继续上法治疗。

学习师父三期课程《内难经针法思路及五行五腧配穴发挥》以后,临床思路更加清晰,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不论是远端配穴还是局部治疗,只要方法得当,临床都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薛军,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学士,临床中医学博士,加拿大BC省注册中医针灸师。博士导师为全国名老中医、岭南著名中医大家陈镜合教授。2012年移居加拿大,出国前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2017年4月正式拜入美国著名针灸专家刘伟教授门下,现在加拿大温哥华执业。

陆瘦燕医案拾萃——眩晕

陆瘦燕医案拾萃——眩晕 病例1. 陈某某,男,41岁,干部,南汇县中心医院门诊卡:公费588。 初诊:1965年8月7日。患者素有哮喘,昨宵骤然眩晕。迄今10余小时昏晕不能行动,视物飞旋,胸宇痞闷,面色觥白,四肢麻木,语言低沉,脉迟缓小弦,苔白腻质红。经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又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例病者,肺气素虚,子夺母气,以致脾土虚弱,健运失司,湿浊中阻,真气不能上达,髓海空虚。金虚木无所畏,厥阳升动,上扰清空,而致斯症。治拟健脾和胃,平肝熄风。 处方 (1)取穴:太冲(双)一、足三里(双)干。 (2)手法:提插捻转补泻结合弩法,留针20分钟。 (3)操作流程:先刺足三里,先泻后补,运用阴中隐阳手法,在2分钟内针下感觉空虚,不断运用催气法,过4分钟出现针下沉紧,但无放散感觉,患者亦无明显反应。将针轻轻提至天部,用弩法向下斜插1寸许,患者主诉酸胀感觉沿胫骨直透足背冲阳穴,胸脘顿觉轻快。再将针提出1寸,照上述针向用力将针直插,弩针不动,约1分钟后,患者即觉针刺感应透达足趾,并有微微跳动,主诉胸脘压迫症状消失,胸襟舒畅,眩晕减轻,留针20分钟。再刺太冲,进针得气后紧提慢按,并左右捻转约3分钟,大拇指向前用力推动10余次,患者顿觉头部轻松,俯仰旋转自如,留针20分钟。起针后,即能行动,眩晕已平。 复诊:1965年8月8日。昨天针后,眩晕已除,惟精神不振,四肢酸软,苔薄腻,脉细缓。再施和胃清浊之法,以图巩固。 处方 (1)取穴:足三里(双)十、丰隆(双)一。 (2)手法:提插补泻法,留针5分钟。 次日随访:眩晕平,体力渐已恢复。 方解:

先贤沈金鳖曾云:“凡人金衰不能制木,则风因木旺而煽动。”“木又生火”,“风火相搏”,“头目因为旋转而眩晕”。此例病者,素有哮喘,肺金不足,子夺母气,脾失健运,化生痰湿,兼以金虚木无所畏,而致肝风时动,厥阴气火妄行,真气不能上达,髓海因而空虚,遂为风痰所扰,眩晕之症顿作,诸总因故丛生。胸宇痞闷,面色㿠白,四肢麻木,均是湿浊中阻、真气行运不周之故。陆师用健脾和胃之法,培土以养肺金,金盛得御木侮,此子复母仇之意。兼施平肝熄风之法,风熄阳潜,经水得平,脾肺散精,真气得行,故能效如样鼓,一诊而病若失。在治疗过程中,陆师先刺足三里,用阴中隐阳手法,先泻后补(盖因诊得病者脉象迟缓而苔白腻,知其痰浊阴霾之邪阻滞中宫,不先泻其邪浊,正气难以来复)。运针2分钟后,先觉针下空虚,此为邪气已泄之象,乃用催气法,谷气大来,神气朝会于穴,觉针下沉紧,然后却用祭法,引导气火痰浊下降,此即“引而下之”之法,故针后病者顿觉胸宇舒畅,眩晕减轻。再取太冲,用提插泻法,以泄肝胆有余之阳邪,兼用搓法,连搓十下,以降肝气,针出而眩晕消失,诸慈悉除,再以和胃化浊之法,巩固治疗一次而痊愈。 例2. 陈某某,女,33岁,干部,南汇县中心医院门诊卡:4577。 初诊:1965年8月6日。眩晕耳鸣,颞额胀痛,动辄呕吐,病已4年,劳累后每易发作。来诊时,眩晕大作,两侧颞部剧烈胀痛,视物旋转,两目难张,颈项牵制,头重不举,脉沉滑,舌胖质淡苔腻。患者素体肥胖,气虚痰湿偏重,烦劳引动气火,风阳挟痰上扰,清空之窍失宁,乃为斯症,治拟熄风化痰、升清降浊为法。 处方 (1)取穴:颔厌(双)一、风池(双)一、听宫(双)一、太阳(双)一、支正(双)一、飞阳(双)一、丰隆(双)一、太冲(双)一。 (2)手法:提插补泻,留针10分钟。

陈枫教授针刺治疗眩晕症经验

陈枫教授针刺治疗眩晕症经验 作者:骆第铖胡慧芹翁越妍陈枫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4期 摘要:介绍陈枫教授针刺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陈枫教授治疗眩晕时强调从整体出发,明病机、重刺法、调枢机。认为在治疗眩晕时当先从少阳入手,先调理少阳之枢,而后在辨证的基础上有风祛风,有火去火,有痰化痰,有虚补虚、有瘀化瘀、有郁开郁。提出“调枢导气、醒神定眩”针刺法治疗眩晕,临床疗效较佳。 关键词:眩晕症;针刺;名医经验;陈枫;调枢导气;醒神定眩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4-0001-03 眩晕是以目眩与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轻者感头晕目眩,重者感如坐舟船、站立不稳[1-2]。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常涉及多学科,多领域[3]。根据目前现代医学的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多突破,但仍有大量问题尚未解决,给眩晕疾病的治疗带来很多困惑[4]。现代医学治疗眩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在治疗眩晕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相对于西医的一些方法如西药治疗来看整体疗效较佳,且毒副作用更小,而针灸更是简、便、验、廉。 陈枫,首都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枫教授师从石学敏院士,深得真传。现今已从事针灸临床三十余年。临床诊治眩晕经验丰富,治疗眩晕时强调从整体出发,明病机、重刺法、调枢机。认为在治疗眩晕时当先从少阳入手,先调理少阳之枢,而后在辨证的基础上有风祛风,有火去火,有痰化痰,有虚补虚、有瘀化瘀、有郁开郁。提出“调枢导气、醒神定眩”针刺法治疗眩晕。为了更好的发掘和继承导师学术思想,现将导师治疗眩晕经验总结于下,以飨读者。 1 明病机 眩晕症在历代中医古籍里多有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卫气》:“上虚则眩”。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对眩晕的认识上亦有发挥[5],张仲景提出痰饮致眩;严用和提出六淫、七情致眩之说;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中力倡“无痰则不作眩”之说。张介宾强调“无虚不能作眩”。现今医家多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风、火、痰、虚、瘀、郁上扰清窍或致脑窍失养发为眩晕[6-9]。陈枫教授在众医家认识的基础上认识到眩晕内在的病因病机乃是少阳枢机不利,致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开阖转化失常,而后感外邪或是生内邪,或是脑窍失养,致脑窍神明失用,发为眩晕。

耳背放血加针刺治疗眩晕88例

耳背放血加针刺治疗眩晕88例 朱山坡安洪泽 河北省容城县中医院(河北容城071700)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劳倦或外伤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脑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常伴随于多种疾病中,其中以内耳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多见[1]。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2008年5月—2010年5月,笔者运用耳背放血加常规针刺法治疗眩晕8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8例,其中男36例,女52例,年龄36—76,均51.8岁。病程1个月—5年,其中1年以上者57例,1年以下者31例,其中高血压性眩晕2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5例,颈椎性眩晕22例。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确定: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②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聋耳鸣,汗出,面色苍白。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1.3 排除标准①有针刺禁忌症;②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功能障碍;③经由CT或MRI检查确诊为颅内肿瘤者。 1.4治疗方法 1.4.1耳背放血:用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公司生产的20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针头,操作前先按摩耳廓使其充血,选取耳背后较粗大而明显的静脉血管处。常规消毒,术者左手提拉耳廓,以充分暴露耳背部静脉,右手持针头,斜面向上对准选刺部位,快速点划,使其血自然流出,一般3-5ml为宜,后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同时选取耳穴肝点、枕点、晕点、脑点等1-2处,点刺放血。隔三日一次,两耳交替使用。 1.4. 2.针刺取穴:百会、四神聪、印堂、率谷、风池;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肝阳上亢加太冲、合谷、肝俞;痰浊中阻加中脘、丰隆。每日一次,7天一疗程,休息两天继续下一疗程。 2疗效及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痊愈:眩晕等症状完全消失66例。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改善,偶尔间断发作22例。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明显改善0例,总有效率100% 3、典型病例 患者:金某,女,48岁,于2009年9月18日就诊,素食肥甘,就诊前2天,晨起觉头晕如蒙,眩晕欲倒,闭目平卧稍有缓解,由家人挽扶就诊。自述眩晕时作,恶心欲吐,食欲欠佳,嗜卧多寐,舌淡暗,苔白腻,脉濡滑。诊为痰湿中阻。法宜豁痰清脑定眩。取耳背静脉放血,加脑点、晕点点刺放血。针取百会、风池(双)率谷(双)四神聪、印堂、太冲(双)、丰隆(双)、中脘。以上穴位太冲、丰隆施泄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手法,治疗一次后,眩晕明显减轻,治疗7天,诸症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4体会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论述较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世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的记述。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湿阻滞扰动清窍引起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现代研究表明:耳廓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 作者简介:朱山坡,男,(1962-),主治医师,本科学历。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工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