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眩晕》课件

《针灸治疗眩晕》课件
《针灸治疗眩晕》PPT课 件
本课件旨在介绍针灸对眩晕的治疗方法,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这一领域。通 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注意事项,使大家能够安心治疗眩晕症状。
背景介绍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本节将介 绍眩晕的定义、原因和症状,为后续的针灸治疗提供背景知识。
针灸治疗眩晕的原理
Case 1
67岁女性,患有频繁的眩晕症状。通过针灸治疗和中药调理,症状显著减轻,生活质量得到 改善。
Case 2
45岁男性,多年来一直受到眩晕症状的困扰。经过一系列针灸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患者 恢复了正常的日常生活。
Case 3
33岁女性,近期遭受突发性眩晕。经过紧急的针灸治疗后,症状迅速减轻,恢复了生活的稳 定性。
问题 3
针灸治疗眩晕有风险吗?
总结和展望
针灸治疗眩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针灸治疗眩晕将进一步完善。
通过观察和研究,针灸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治疗眩晕的方法。本节将详细介绍 针灸治疗眩晕的原理,包括调整气血流通、平衡阴阳和调节脑神经功能。
主要针灸穴位
针灸治疗眩晕需要精准选择穴位。本节将介绍几个主要的针灸穴位,包括风 池、迎香和足三里。这些穴位对于症状缓解和疾病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针灸治疗眩晕的案例分析
针灸治疗眩晕的注意事项
1 选寻合适的针灸师
确保针灸师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能够提供合理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循严格的卫生规范
针灸治疗需要遵循严格的卫生规范,确保无菌和安全。
3 治疗过程中的禁忌
针灸治疗有一些禁忌,例如孕妇、传染病和皮肤损伤。
常见问题解答

特效针法(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

特效针法(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

特效针法(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眩晕通常都被归类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或良性阵发性的位置性眩晕,其基本原因都认为与内耳迷路受到刺激和前庭疾病有关,但1950年Bartschi Rocharx根据眩晕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提出颈性眩晕,并将颈部紊乱伴发眩晕或头晕称之为颈性眩晕。

又因其症状与颈交感神经关系密切,又被称为Barre-Lieou综合征国内常将颈性眩晕归咎于颈椎病和颈椎失稳, 认为是一起由颈椎病所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

甚至,有的学者把这种颈部肌源性的眩晕称为一种新的疾病综合征。

20世纪,欧美逐渐将骨骼肌源性的疼痛病症归结于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由于多种原因引起骨骼肌内形成了疼痛触发点,造成肌肉长期的肌力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肌筋膜痛性综合征(MFP)。

而某些颈部特定肌肉的力学不平衡不仅仅会导致局部的疼痛,也会产生头晕、眩晕、定向、定位功能障碍。

通过在临床长期是实践与观察,触发点研究者发现引起颈型头晕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颈部肌肉痉挛可以造成眩晕和头晕,解除颈部肌肉的痉挛可以有效缓解眩晕。

在临床上,我们通常以针刺和推拿手法对颈部特点肌肉的触发点灭活,不仅能使机体各部的疼痛得以缓解,同时也可以有效眩晕、头昏重感以及[定向、定位功能障碍。

我们将其归纳为八点,称之为“颈八针”。

根据国内外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研究发现,胸锁乳突肌触发点的产生是引起眩晕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头夹肌、颈夹肌,颞肌、二腹肌等,颈八针就主要来源于这些肌肉中的触发点。

颈部8针定位图解:1定位在上颈部胸锁乳突肌后,横进针,然后斜向后中、下穿刺头夹肌和颈后肌触发点,后上内刺头后大斜和直肌。

2定位在颈中下部胸锁乳突肌后肩胛舌骨肌下腹上,横进针,然后斜向后中、下穿刺斜角肌、提肩胛肌、颈夹肌、斜方肌颈角和颈后肌下部触发点。

3定位在锁骨上窝,用手抓住斜方肌,针刺手抓部分向中内外的斜方肌触发点。

4定位胸锁乳突肌中内侧,用手抓提该肌,向中上下穿刺该肌触发点。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胡希恕(1936年-2017年)是一位中国中医药界的著名专家,擅长中医内科和中医骨伤科。

他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一些医案和相关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

1. 病案1患者:女性,60岁,眩晕症状已有1年多,伴随着头晕、恶心、呕吐,常常丧失平衡感。

治疗方案:胡希恕采用了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该患者。

他选择了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如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同时结合中药煎汤,使用了葛根、防风、川芎、柴胡等药物。

效果: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头晕、恶心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2. 治疗原则胡希恕治疗眩晕的原则是“以眩晕的病机为主,辅以局部症状的病机,并重视辨证施治。

”他认为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半规管功能紊乱、颈椎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眩晕的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 针灸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广泛应用针灸疗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气血不畅所引发的眩晕症状。

他常用的一些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4. 中药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也常采用中药配合针灸进行综合治疗。

他认为,中药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的病理过程。

他常使用的一些中药有葛根、防风、川芎、菊花、柴胡等。

5. 调理饮食胡希恕认为,饮食习惯的调整对于眩晕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他建议患者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姜蒜等。

同时,对于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应限制盐的摄入量。

6. 身体锻炼胡希恕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改善眩晕的症状。

他建议患者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跳绳、游泳等。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颈椎保健操,有助于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总之,胡希恕治疗眩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调理饮食和身体锻炼等。

他的治疗经验丰富,注重综合施治,以病因为导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中医眩晕治疗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针灸学-9眩晕-执业医

针灸学-9眩晕-执业医

3、气血虚弱: 气血虚弱: 神疲之力, 心悸失眠, 神疲之力 , 心悸失眠 , 面色光 舌淡脉细。 白,舌淡脉细。 痰湿中阻: 4、痰湿中阻: 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 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 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 治则: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清利头目,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清利头目, 只针不灸,泻法; 只针不灸,泻法; *痰浊上蒙:健脾祛湿、化痰通络, 痰浊上蒙:健脾祛湿、化痰通络, 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气血不足:补益气血、充髓止晕, 气血不足:补益气血、充髓止晕, 针灸并用,补法; 针灸并用,补法; *肝肾阴虚:补益肝肾、滋阴潜阳, 肝肾阴虚:补益肝肾、滋阴潜阳, 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直接灸、隔姜灸: 直接灸、隔姜灸: 百会,每日一次, 百会,每日一次,十次为一 疗程。 疗程。 皮肤针:百会至腰俞。 皮肤针:百会至腰俞。 温针:风池、大椎。 温针:风池、大椎。 电针:颈夹脊、督脉经穴。 电针:颈夹脊、督脉经穴。
名家
• 1、眩晕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应查明原 眩晕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明确诊断,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明确诊断,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 2、辨证:临床所见,虚实夹杂,病情复杂,常 辨证:临床所见,虚实夹杂,病情复杂, 是多种证型混合出现。 是多种证型混合出现。 • 3、治疗:针灸有一定疗效,尤对颈椎病、心脑 治疗:针灸有一定疗效,尤对颈椎病、 血管性疾病、耳源性眩晕较好。 血管性疾病、耳源性眩晕较好。
痰 眩 晕
临床表现
• 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视物旋转。 • 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和出汗等 可伴有恶心、呕吐、 一系列症状。 一系列症状。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颈性眩晕则是指由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症状。

近年来,随着针灸疗法在治疗眩晕症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对于颈性眩晕症状的缓解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临床疗效的角度分析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作用机制以及疗效。

一、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1.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颈椎病变导致的颈动脉血流不畅,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改善颈部肌肉的松弛度,减轻对颈动脉的压迫,进而改善颈动脉的血流情况。

2.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3. 调节颈椎肌肉张力颈性眩晕与颈椎肌肉张力增加密切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减轻颈椎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促进颈部肌肉的松弛,改善颈椎病变的情况。

1.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一项关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发现,针灸组的眩晕症状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另外一项探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系统评价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疗效显著。

许多临床医生在实践中也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针灸不仅能够缓解眩晕症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颈椎病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 注意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调整针灸刺激的力度和深度,以保证治疗的舒适性。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需要保持舒适的姿势和放松的状态,以增强治疗的效果。

2. 需要注意针灸的安全性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守医疗卫生规范,并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针具,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患者也需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有资质的医生进行针灸治疗,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3. 治疗后需要做好康复护理在接受针灸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护理,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持适度的运动和休息,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以巩固治疗的效果。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颈性眩晕”中医称“项痹”,其有痹阻不通之意。

临床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1-2]。

针灸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3-4],但不同的针灸方法取得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

此次研究分析了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针刺疗法1.1体针疗法体针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人体十二经穴及奇穴进行针刺,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体针疗法的理论依据是刺激感应和传导,探明体针疗法的作用原理,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阮建国等研究结果表明[5],针刺颈夹脊(双侧)、风池(双侧)、太阳(双侧)、百会等穴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1.2头针疗法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

夏秋芳的研究结果表明[6],针刺四神聪、风池、太阳、神庭、印堂、大椎穴,实施快速捻转手法,可以增加刺激量,改善眩晕症状。

1.3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

罗仁浩等研究结果表明[7],取百会、风池(双侧)、风府、颈C1-3夹脊穴,行电针治疗的效果很好,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可达100.0%,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的60.9%。

1.4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

范彩霞等研究结果表明[8],薄氏腹针疗法可以有效提高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5芒针疗法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一般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其形状细长如麦芒,通过深刺腧穴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

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

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

《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

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

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

《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

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

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本方案用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眩晕症患者。

首先行耳尖放血疗法可泻肝胆实热、平肝降压;其次再应用吴茱萸加醋调制贴敷涌泉穴疗法则可以补阳助阴,引火下行,二者联合应用,则达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的目的。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眩晕60例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眩晕60例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眩晕60例引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传统认为,眩晕属于“头晕”范畴,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头晕,多属于中脘、脾胃失调所致。

因此中医治疗眩晕以补益脾胃为主,配合针灸疗法可以获得较佳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眩晕的疗效及临床应用。

研究方法与对象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组接受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

治疗期为4周。

对象选择60例眩晕患者,男女均可,年龄在25-65岁之间,病史不超过1年。

病例按照标准诊断为“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试行)”中的“头晕”进行诊断。

治疗方案治疗组配方半夏 10g,白术 10g,天麻 10g,生姜 5g,大枣 5枚。

#### 配伍原理半夏化痰降逆,白术健脾益气,天麻平肝熄风,生姜温中散寒,大枣调和诸药。

整方以益气养血、调理脾胃、活血安神为主。

加减根据病情加减桂枝、芍药、赤芍、枸杞、黄芪等中药,并配合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1.足三里穴2.风池穴3.太冲穴4.血海穴5.胃经穴:大包穴、关元穴、气海穴。

对照组西药治疗,常用西药如甲氧氯普胺、东莨菪碱、地西泮、伊托必利等。

结果治疗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其中痊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0例。

对照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其中痊愈5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5例。

讨论治疗组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眩晕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6.7%。

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没有无效病例,说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眩晕的疗效显著。

钓针池位于足三里穴的外4寸,是治疗眩晕的常用穴位。

足三里穴是益气的要穴,具有调理脾胃、养血生津、益精强志的功效。

针灸同时刺激下肢穴位也能增强患者的运动能力。

风池穴是治疗头痛、头晕、颈肩痛的常用穴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法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会患上眩晕症,严重威胁着生命。

一旦出现眩晕症的现象,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找出病因后,采取适当的方法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因为有些患者对西药的副作用有所忌讳,就采取中医针灸的方法治疗缓解。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眩晕症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眩晕的病因病机
起因常与忧思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虚弱等有关。

归纳起来不外风、痰、虚三个方面。

风: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动主升,凡忧郁恼怒,日久郁滞化火,风阳升动上扰清窍;或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痰: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健运失司,水谷精微不化,聚湿生痰,痰气交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眩晕。

虚:气血亏虚:久病失血或劳心太过,或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气虚清阳不展,血虚脑失所荣,均可发生眩晕。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房劳太过,阴精亏耗,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眩晕。

二、辨证论治
1、风阳上扰
主症: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口苦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分析:肝阳上亢,上冒巅顶,故发眩晕。

阳升则急躁易怒,火动扰心则多梦。

口苦苔黄是阳热炽内,脉弦为肝阳亢盛之征。

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取足厥阴、少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酌用补法。

穴取风池、侠溪、太冲、行间、肝俞、肾俞。

方义:肝胆两经同为风木所寄,风池可疏泄在上之浮阳。

侠溪为胆经荥穴,可清泻上亢之阳。

太冲和行间为足厥阴原穴和荥穴,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

肝俞和肾俞用补法,滋阴潜阳。

随证选穴:耳鸣重加翳风,头胀痛甚加太阳。

2、痰浊上蒙
主症: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痰多,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分析:痰浊阻中,清阳不升,头窍失养或痰蒙清阳均可致眩晕头重如蒙。

湿阻中焦,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痰多,神疲困倦。

舌胖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湿内蕴
之象。

治则:健脾和中,除湿涤痰。

处方:取足阳明、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穴取头维、阴陵泉、
丰隆、内关、中脘。

方义:头维为足阳明、足少阳交会穴,是治目眩要穴,丰隆降逆祛痰,阴陵泉利
湿降浊,中脘、内关宽胸和中,消胸脘之痞闷。

随证选穴:气血虚弱加足三里。

3、肝肾阴虚
主症:眩晕,神疲健忘,视力减退,腰膝酸软,遗精耳鸣,舌淡红,脉沉细。

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神疲健忘。

肝血亏少,不足以养目故视
力减退。

肾虚精关不固则遗精。

肾府失养则腰膝酸软。

肾虚耳窍不利则耳鸣如蝉。

舌淡红,脉沉细为阴虚之象。

治则:补肾益肝,培元固本。

处方:取足少阴及背俞穴为主。

针用补法。

穴取百会、太溪、肾俞、悬钟、肝俞。

方义:肾俞、太溪俞原相配,补肾益精,加肝俞共同培元固本。

悬钟为髓会,可
补益精髓。

百会位居头部,可升运精髓,充盈髓海以止眩晕。

随证选穴:肾阳虚加复溜、命门;肾阴虚加然谷、三阴交。

三、治疗眩晕的常见穴位
1、风池穴
作用:按摩这个穴位有疏肝、祛风、通窍等作用,对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痛、
颈部疼痛不适、颈椎怕风怕冷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2、风府穴
作用:按摩这个穴位有祛湿、祛风、散寒的作用。

重点是后脑勺,后脑勺的中间,头发的边缘。

如果你后脑勺疼痛或麻木,在这里按摩。

3、肩外俞穴
作用:这个穴位在肩胛提肌上,这是一块非常小的肌肉,但如果这个部位出现问题,会连累上半身许多部位。

按摩这个穴位这有放松肌肉、活络、舒筋、祛风、
止痛的作用。

颈椎不好的人,背部会感到僵硬疼痛,背部肌肉被拉扯的感觉,按
摩这个穴位可以缓解。

4、秉风穴
取穴:这个穴位在肩胛骨上凹陷处中央,举气手臂凹陷处就会更加明显。

作用:按压这个穴位有疏风、活络、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疗落枕、颈部酸痛、僵硬、肩胛骨疼痛、上肢酸麻等病症。

四、其他疗法
1、耳针:取肾、神门、枕、内耳、脑,每次取2~3个穴,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1次。

2、头针:取晕听区,沿皮平刺,间歇捻针。

每日1次。

3、皮肤针:沿第一至第四颈椎,耳周围、耳前及耳垂下后凹陷、腰骶两侧,用
中等叩刺,以局部红润不出血为度,每日1次。

4、穴位注射:取合谷、风池、天柱、太冲、内关、三阴交。

每次选2~3穴,每
穴注射5%葡萄糖液3~5毫升或维生素B12注射液0.5毫升,隔日1次,5~7次
为一疗程。

五、针灸治疗眩晕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头晕注意事项也很多,首先最重要的是明确诊断,如果存在原发性
疾病,比如多种颅内疾病,如果单纯采用针灸治疗,会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
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其次,针灸治疗头晕要注意选穴,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
的证型,选取不同的穴位,方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第三,针灸治疗头晕以头
部穴位为主,针刺时一定注意安全,进针不要太深,取穴一定要准,以免出现针
刺事故,对患者造成危害。

最后,针刺治疗头晕时患者容易紧张,有时候容易晕针,所以如果取穴方便,最好采用仰卧位针刺,可明显减少晕针情况,提高疗效。

针灸对于改善头晕症状,效果很好,适用于治疗多种头晕,如中风引起的头晕,颈椎病引起的头晕,甚至无明显由于出现的头晕,效果均非常好。

穴位以局部选穴为主根据不同的辩证分型,不同的疾病,选取不同的穴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