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

合集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人本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人本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人本观苏晔;韩剑锋【摘要】Marxist Humanism contains the practical nature ,social nature and human needs and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hu-man nature in threeareas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rxist Humanism guides the theory of thecontent ,perspective and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structs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 Marxist Humanism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theory differen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马克思人本观从实践性、社会性和人的需要三个方面揭示了人的本质内涵,这一哲学内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视角和目的等理论建设和实践工作的发展,对澄清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是非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名称】《胜利油田党校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103-106)【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马克思人本观【作者】苏晔;韩剑锋【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41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是长期以来学术界探讨的哲学基本问题之一,对人的本质理论认识是否正确、透彻、全面,关系着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思维领域创造性活动的进步发展。

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本思想

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本思想
2010 年 7 月 第 22 卷第 4 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l. 2010 Vol. 22 No. 4

恩格斯曾经 指出: ! 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 , 它 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 , 虽然它的根源 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 [ 2] 马克思的人本思 想不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 而是根植于社会、 服 务于社会 , 有着深厚的思想和社会历史基础的, 它 源于历史上人道主义的合理扬弃。 马克思最初的人道主义思想来源于 18 世纪 末、 19 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但 人道主义并非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 俄罗斯 ! 白 银时代∀ 的哲学 家 C # 弗兰克认为 : ! 古希腊罗马
萨特在 辩证理性批判 中曾经指出, 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中心地带 存在一个人学的空场 , 因此 主张把人回复到马克思主义中去
[ 1]
论, 而且对于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 构建以人为本 的社会主义,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如今也有不
少人从批判的角度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专制、 暴力等非人道的现象直接地联系起来。但真正说 来, 在马克思的思想当中 , 本来就内含着一种强烈 的人本精神, 不过, 这种精神在我们传统的解释乃 至于实践中被严重地忽视掉了。这种对! 人∀ 的忽 视的双重后果是: 其一 ,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被 看成是一种反人道的、 主张暴力和血腥的理论; 其 二, 社会主义的出现被理解为一个冰冷的自发的必 然过程, 里面没有人的精神, 没有人的激情, 没有人 的创造性的实践。今天, 我们重提马克思的人本思 想, 这不仅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

第二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1、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答: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学理论为思想基础的。

它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即批判地继承了中西方千百年来人本思想的优秀成果,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诉求。

其内涵比以往任何人本主义思想更丰富、更深刻、更科学。

2、简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以人为本,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源远流长、历史弥新的重要思想,是人类文化遗产中值得关注和珍惜的精华之一。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智者学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

18世纪,反对封建神权专制,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

19世纪20年代,提倡以人为中心,提倡个性的解放,宣扬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人的力量。

在我国古代,以人为本首先是从治国理政角度提出来的,以儒派创始人孔子为代表,在人类文教历史上开创了最早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内涵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爱生,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启发式,对话式教学尊重学生个性等。

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渊源不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意指“集体人”,西方视为“个体人”;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中国当成“引导者”,西方则为“促进者”。

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坚持性善论;强调人具有贵于动物的独特价值观;倡导教师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

3、西方有哪些人本主义学者,他们分别提出了哪些观点?答:(1)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式拉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2)被马克思誉为“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的伊壁鸠鲁提出了一种“个人快乐主义”的教育思想。

4、如何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答: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他并不重视认知的,也不握有所谓“正确答案”,他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就应如同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他应是一位“促进者”。

人本主义的马克思

人本主义的马克思

人本主义的马克思摘要:埃里希.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着名人学家。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系弗洛姆早期最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着作,也是20 世纪将马克思哲学重新人本主义化的重要文献。

此书中,弗洛姆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为人本主义的观点,讨论了他重新解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这里,他反对将历史唯物主义诠释为经济决定论 ,而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特征。

关键词:弗洛姆;人的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经济主义和享乐主义式的唯物主义弗洛姆认为,历史上最具讽刺意味的事情莫过于人们对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东西横加指责。

这也是最近几十年马克思哲学在西方社会中遭遇的境况。

他说“在有名望的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所写的书籍和文章中,经常提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可是,除了极少数人之外 ,似乎政治家们和新闻记者从来没有浏览一下马克思的着作,某些社会科学家也满足于对马克思的一知半解。

”弗洛姆的这个批评是很到位的,在20世纪中叶,相当一批西方学者在攻击马克思主义时,并不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更不要说通过认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着作,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科学理论,“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骂得最凶的人,绝大多数从未读过马克思的东西”。

对于马克思的哲学“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思考、谈论和描述它们,而不必对它们有所认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资格谈论马克思,而不需要阅读马克思的着作,至少不需要阅读足够多的着作 ,以便对马克思的非常错综复杂而又精细微妙的思想体系有所了解”。

这种情形大约也发生在一些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们身上。

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哲学的真相被严重地曲解了。

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所有那些马克思的经典诠释者,不管是考茨基、列宁一类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像伯恩斯坦那样的修正主义者,无一例外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解成经济决定论式的唯物主义。

弗洛姆认为,他们所理解的这种哲学实际上“更接近于马克思所反对的19 世纪资产阶级的机械论的唯物主义,而不接近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因为,他们都没有“把马克思解释为是以他的人本主义的存在论(existentialism)为中心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联系[Wor..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联系[Wor..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联系关键字:马克思主义,马克,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人为,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思想,联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联系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科学地在社会实践观基础上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这是关于人的理论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是最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本主义思想,本文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浅析了人类实践活动在定义人的本质和“以人为本”实践观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突出实践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的联系。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思想A8 A 1002-6908(2007)0820196-0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哲学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关于人的思想的一切积极成果,这当中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人本主义思想。

海纳百川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了人类哲学一切有益积极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互通的方面。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实践观的中国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视“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作者:毛连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45期毛连军(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0096;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摘要:“以人为本”思想是人类精神解放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以人为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一脉相承,体现了人类合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

“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有本体论意义,也有价值观导向,应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方面展开工作视角,由此导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政教育管理;应用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32-02作者简介:毛连军(1975-),男,汉族,江苏建湖人,讲师职称,东南大学博士生,扬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接待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既是一个新的价值取向,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教育领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如何正确认识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过程来看,以人为本思想是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以神权为中心的神本主义被以人权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所取代和以人为本思想取代了人本主义思想。

1“. 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

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人的价值由自然转向了人本身。

当然,这一思想在中世纪发生了倒退。

到了近代,这一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对神权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又被称作“人文主义”思想,把颠倒的历史又重新恢复过来,推倒了神权,确立了人权,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优秀2篇)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优秀2篇)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优秀2篇)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篇一综观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的各种表述,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基于人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和普遍的发展”。

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在交替交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

这种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3)人的全面发展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全面发展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

(4)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等。

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A、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C、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化加速,从而要求人们必须全面发展。

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于一般地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他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区别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

补充之十四: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一方面,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局限于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而忽视生产劳动领域中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实质在于少数人特别是精神贵族的自我发展问题。

我们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包括人在生产领域方面的全面发展,又包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全面发展,而且面向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陈荟芳【摘要】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于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求实》【年(卷),期】2007(000)004【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灌输;疏导【作者】陈荟芳【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哲学政法惑 t 2007.4思想政治工作论坛‘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一一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陈芬芳-飞,(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2249) [摘要]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于深入椎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妥意义.[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灌输 g 疏导[中图分类号]四4 · [文献标i 只码] A[文章编号] 1007- 8487(2007)04一0080一03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政党、任何组织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特别是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元严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 21 世纪的今天,“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己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诉求。

在这种情况下,发掘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地位、主体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段极为经典的话,这段话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80、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当今,70、80、90后正是国家的一支有生力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三代人接受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如何加强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将成为我国当前的首要教育任务。

只有加强马克思人本主义教育,才能使我国有生力量集于一体并齐心协力的建设国家,使我国在国际文化的舞台上展现民族特色。

标签:70、80、90后,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导言时代的发展牵引着青少年思想的浪潮,10月革命的炮声敲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旗帜插在辽阔的国土上激励着热血青年为国、为民谋取幸福。

正如马克思所说:“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1]。

老一代人用热血谱写着保家卫国的历史,用脊骨搭建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门,用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哺育着下一代。

我们新一代人呢?实践出真知,我们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脚步发展本国经济建设。

我们用实践证明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证明了我们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我们走在了小康的大道上,农民扬鞭高歌祖国颂,工人开仓喜迎新产品,学生彩妆舞起了中华复兴之歌。

当然,黄莹唱的再好,嗓音也有不适的时候。

百川汇集大海的路径也有冲没的时候,国家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有负面发展的情形。

70后、80后、90后正是当今国家发展的栋梁支柱,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发展道路上,70后、80后、90后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在时代发展中认识自己的世界观,如何评定自己的人生观,如何判断自身价值呢?一、70、80、90后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之比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是我国极力宣传的主流文化。

青少年从小就接受着这一思想的洗礼。

但是,经济诉求全球一同发展,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把青少年推向了国际化的舞台,从而淡化了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固守的阵地。

这样,演示出了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在70、80、90后中递减式的发展状态。

让我们看看网络中对70、80、90后的流传语:1.70后:工作狂基本上都是70后的。

80后:拒绝加班!90后:拒绝上班!2.70后:他们喜欢穿七匹狼或者猛龙牌子的衣服。

80后:喜欢D&G、G-Star之类的。

90后:乞丐服,越花越好,越破越好..一个洞时尚,两个洞潮流,三个洞个性...3.70后:他们如果有笔记本,会喜欢到公众场合用。

80后:我们才不会背那么重的东西在身上。

90后:只要苹果笔记本,而且不止一台。

4.70后:他们喜欢喝红酒,一般是长城或者张裕。

80后:我们要么不喝酒,要么就喝啤酒。

90后:韩国果汁,日本汽水5.70后:他们无论任何时候,看到有站着的领导,都会马上给领导让座。

80后:我们崇尚上下级平等。

90后:天上地下,唯我独尊!6.70后:他们娶老婆的时候想娶处女。

80后:我们觉得无所谓,只要相互感情好就可以了。

90后:结婚需要感情吗?需要结婚吗?7.70后:他们希望中国用核弹把上面三个国家(地区)都灭了。

80后:我们希望和平。

90后:和我无关!打仗衣服会降价吗?那就打呗!8.70后:他们有存款。

80后:我们负债。

90后:我们有老爸!9.70后:他们会把房子买在番禺或者花都,然后每天早上花一个多小时乘车去上班。

80后:我们喜欢在公司附近租房子,每天骑车或走路去上班,就为了早上多睡一会。

90后:我们住哪里都可以,只要BF、GF喜欢。

10.70后:他们结交有背景有地位的人。

80后:我们结交志趣相投的人。

90后:我们结交满身文身的帅哥!11.70后:他们周末约客户去吃饭。

80后:我们周末约同学去踢球。

90后:一个礼拜7天周末,想做什么做什么!12.70后:他们五一、国庆去旅游,然后会在各个景点门口拍下很多V字手势的照片。

80后:我们五一、国庆在家睡觉,或者约朋友去唱k,去旅游,我们只会拍景色。

90后:我们天天是五一,国庆……取消五一没什么关系。

综观上述流传语,我们可以看出70年代的人由于处在改革开放的初级时期。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已经固守在他们的脑海中,他们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时结合我国国情齐心协力搞经济建设,他们坚守单一的文化思想,即解决温饱,走小康,达到共同富裕。

从而70后的人在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是——一心搞经济建设。

80年代的人处于科技发展和国际接轨的初级阶段,刚好赶上国家扩招。

大批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来提升自身素质。

他们身处我国与国际接轨发展的道路上接受着国际文化的熏陶,即接受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接受着国际文化的洗礼。

正如我国的国策一样——开启国门搞经济建设,他们在个人自身发展上,开启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大门吸收着国际文化的精髓。

从而80后的人在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是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凸现个性全面发展自身。

90年代的人正走在国际文化集聚的时代,他们还没有走出校园或者刚刚进入社会。

由于生活条件比较好,他们认为钱不是自己赚来的,即便是自己赚来的还没考虑养家,所以他们对金钱没什么概念。

他们在国际文化的环境下成长,在多元文化的迁徙中看世界。

从而90后的人在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是自我为中心,玩世不恭和自私。

每个年代的人都有个性年代。

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凸现时代的个性,都随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18岁是青春爆发的时代,是鲜花怒放的时期。

一个人只有在18岁时期才是最绚丽最耀眼的,花开有花谢的时候。

现在的70年代属于成果期,80年代属于结果期,90年属于开花期。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

在国际文化氛围中成长的青少年需要加强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以免在建设社会主义前进的轨道上消弱了自己的主流思想。

二、加强70、80、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人本主义的核心指导思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思想是人类可以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类只有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人类社会才能超越以往。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的时代,科技的发展融汇着全球的文化,科技的发展促使70、80、90后的人迈上国际舞台,在国际的平台上吮吸国际文化,提升自我素质。

但是科技的发展融汇国际文化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某些弊端。

如何在国际文化的大环境下加强70、80、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呢?(一)加强7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这一代的人生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这一阶段,70后的人深受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文化的熏陶,他们全力以赴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也正是在这种单一思想的凝聚下,70后的人在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化火候中极力做的一件事——搞经济建设。

他们缺乏多元文化的影响,接受不了现在多元文化的思想,顾而在国际的舞台上,他们固守单一思想。

对于70后,多数人处于职场的主导位置,单位应该多组织培训,多组织一些实地考察,让他们开阔眼见,让他们认识到在科技发展的时代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提升自我价值观。

(二)加强8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这一代的人处于国家改革的浪潮时期,他们在浪波中随波起伏,跟风潮流。

80后的人在改革的浪潮中迷失自我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跟着时代的潮流,盲从潮流推选的热门行业。

我国改革的遵旨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在时代发展的需求下把我国的文化与国际接轨,全面发展我们青少年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的人。

对于80后,部分人还在学校,多数人进入社会。

对他们,我们也应该组织培训,进行文化教育。

启迪他们树立自我人生价值追求。

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免在退潮的时候不知所措,以失然而抱怨改革,从而阻碍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加强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这一代的人处于国际文化融汇一体的时段,全球力求创造绿色文化,创建全球村,促使全球一体化的整体发展的氛围中。

90后的人生活环境优越,在科技发达的科技时代吸收着国际文化的乳汁。

他们自信,自立但是他们缺乏集体意识。

这一代的人还身处学校或者刚刚步入社会。

对90后,学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我国的社会建设中去,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在国际文化融汇的时代,在文化多元的舞台上,不仅要让自己在国际轨道上施展自身的才能而且要在本国综合发展的立场上全力为国奉献。

总之,加强70、80、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也就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

在地球村,全球都在谋求和谐发展,在维护绿色地球村的同时全力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而70、80、90后的时代正是地球村的核心力量,是熊熊燃烧的火种。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70、80、90后的人生价值观,那么我国的脊梁骨架将会很稳固,我们将会迅速地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

否则,正处于骨干分子阶段的70、80、90后正处于将难以发挥应当的潜在力量。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