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文学考研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陈奂生上城》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陈奂生上城》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陈奂生上城》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奂生上城高晓声“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

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

他到城里去卖自己做的油绳,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赚了钱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

上两趟寒流来,他就伤风打喷嚏,非买一顶帽子不行。

好在这也不是大事情,现在活路大,这几个钱,上一趟城就赚到了。

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罢了。

走到县城的时候,还只下午六点不到。

他就着茶摊,出一分钱买了杯热茶,啃了随身带着当晚餐的几块僵饼,填饱了肚子,然后向火车站走去。

十点半以后,他的油绳都卖光了。

他一站起来,竟是浑身无力。

一觉醒来,天光已经大亮,陈奂生一翻身,竟浑身颤了几颤,发现自己睡在一张棕绷大床上。

他吃了一惊,好不容易才想起昨晚县委书记吴楚送他就医又安排他住招待所的事情。

他和吴楚之间,要说有什么私人交往,平生只有一次。

记得秋天吴楚在大队蹲点,有一天突然到他家来吃了一顿便饭,还带来了一斤块块糖,给孩子们吃。

细算起来,等于两顿半饭钱。

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被口上拭了拭,便睁开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却又吃了一惊。

原来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平顶(天花板)白得耀眼,四周的墙,用青漆漆了一人高,再往上就刷刷白,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紫檀色五斗橱,嫩黄色写字台,更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

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呱呱叫三层新。

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

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原文-电子课本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原文-电子课本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原文-电子课本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原文/电子课本陈奂生上城高晓声一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

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

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

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①。

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

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

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①油绳一种油煎的面食。

赚了钱打算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

说真话,从三岁以后,四十五年来,没买过帽子。

解放前是穷,买不起;解放后是正当青年,用不着;文化大革命以来,肚子吃不饱,顾不上穿戴,虽说年纪到把,也怕脑后风了。

正在无可奈何,幸亏有人送了他一顶漏斗户主帽,也就只得戴上,横竖不要钱。

七八年决分以后,帽子不翼而飞,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

今年好像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

好在这也不是大事情,现在活路大,这几个钱,上一趟城就赚到了。

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么?他满意透了。

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围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

重读《陈奂生上城》

重读《陈奂生上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重读《陈奂生上城》 作者:康 斌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3期

摘要:《陈奂生上城》以对农民“劣根性”的批判,重新确认了文学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和主体性。不过由于作家主体的强烈的“农民认同” 限制了批判的程度;自我反思的缺位也使批判的对象窄化为单一的“农民意识”。 作家主体面对批判对象的矛盾心态及其在本文中的迂回表现构成了高晓声农民批判的独特风格,并使其在提出“重返新时期”的当下文化语境中获得被重新发现的可能。

关键词:农民 文学知识分子批判 陈奂生 作者简介:康斌、男、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3-0000-02

在所谓“纯文学”的标准引领下,我们习惯于对新时期文学做如下的简明概括:“‘新时期‘的中国文学显得稚拙而简明扼要,主题鲜明而技巧单一,意识形态色彩浓厚,时过境迁,人们有理由对它不以为然。”[1]

重返新时期,我们就可发现上述观点的偏颇显而易见。客观和同情的态度,似乎更容易进入新时期文学知识分子的心灵内部,并做出更为恰当的评判。

以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为例,在“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高晓声对于农民劣根性的批判意识,这种批判意识重新确认了文学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在走出“文革”、步入新时期的知识分子重建主体性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农民批判”纠缠着着“农民认同” ,“批判农民” 又遗忘了“自我批”,作家主体的矛盾心态构成了高晓声农民批判的独特风格,也为新世纪的经典重读和再发现提供了契机。

一. “陈奂生”的出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980年,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2]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文坛的极大关注,这篇小说因创造了陈奂生这一经典农民形象而被广泛传播和阐释。

从《陈奂生上城》看文学作品的多重性解读(网友来稿)

从《陈奂生上城》看文学作品的多重性解读(网友来稿)

从《陈奂生上城》看文学作品的多重性解读(网友来稿)吕驾宇一这两天上《陈奂生上城》,第一堂课是电影与小说的对比阅读。

同样的内容,看看电影与小说叙述的不同侧重,突出了电影的形象性以及小说的细腻性。

最后布置了一个作业分组讨论:围绕小说标题“陈奂生上城”给陈奂生加一个定语,即()陈奂生上城。

所加一词必须能体现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并需要陈述理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言时间为5分钟。

所以今天这堂课就主要是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了。

两个班学生给陈奂生戴了不少帽子:比如“自卑”、“阿Q式”、“纯朴”、“大智若愚”、“勤劳”、“被束缚”、“愚昧”等等,不能排除有个别人是从标新立异出发以哗众取宠作结,但更多的词汇以及更多关于词汇的阐述还是体现了学生的思考,体现了文学作品多重性解读的根本特点,总体来看,学生参与热情还是蛮高的。

比如有学生提到的大智若愚,这是我先前没想到的。

学生找到的论据是这么早陈奂生就有市场经济意识了,有了余粮就懂得做油绳拿去换钱,尽管卖油绳不是陈奂生的创造发明,但他能迈出这一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很多的大企业家,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完成的原始资本积累,可以说,在起跑线上,陈奂生已经跟上了,而从后来的‘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展示的陈奂生的成功就正说明了这一点。

还找到的论据是,付了五块钱的旅馆费后,尽管陈奂生曾经心痛,但他能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尽量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范围,甚至还头脑清醒地察觉了自己花钱的源头是因为没买帽子感冒了,所以他还能坚定地用剩下的全部钱去买了一顶帽子,这种当机立断是需要魄力的。

最后一点是陈奂生在回家的路上还苦恼于如何向老婆交代,但转念之间他马上想到了自己向来已久的隐秘愿望:在村子里拥有话语权,于是他马上想到了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最后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进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一个人,将他放到一个坐标体系当中,纵的轴是什么位置,横的轴是什么位置,如果能确定清楚,我们说我们用的是联系的方法将人放置在特定的背景下观照。

3陈奂生上城

3陈奂生上城

3 陈奂生上城●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梳理情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情节设置的巧妙。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抓住心理描写,把握作品塑造的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主人公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并与西方小说《项链》作比较,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时代的进步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和希望,了解新时期农民在精神物质追求中的喜悦和困惑。

思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必须同步进行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这篇作品展现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

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意义是这篇作品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解决办法1.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期更清晰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和农民生活,理解作品的主旨。

2.形象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特点。

3.对比理解,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思考1.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0年代初的农民群众。

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2.抓住“感冒”这个细节深入领略作品趣味。

看陈奂生怎么会得感冒,哪些是潜伏的因素,会发现处处都有伏笔。

这篇小说乃是精心构建的一件艺术品,由此也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

3.以心理描写为欣赏重点。

挑几段文字,把心理描写的语句画出来,就可以看出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了。

再比较《项链》中的心理描写,体会两者的差异,从而把握陈奂生这类农民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设计1.自读课文,梳理情节结构。

2.讨论分析,把握人物特点。

3.思考鉴赏,揭示形象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阅读课文,初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二、导入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里,我们曾熟识过成年闰土的形象,那是在封建势力和生活重负压迫下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农民形象。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关于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
高晓声(1928-1999)的“陈奂生系列小说”
包括先后发表的《“漏斗户”主》《陈奂生 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 奂生出国》《书外春秋》等,这个系列中的 陈奂生形象深刻地概括出新中国三十年农民 的命运,展现了新时代农村改革进程中农民 艰难前进的身影及其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收 获 意 外
苦涩
第三部分
前 被子 枕巾
生怕弄脏

衣服也不脱 干擦脸
大皮椅
地板 心理
不敢坐 光着脚 十分爱惜
扑通坐下去 不怕弄脏 任意作践
慨叹、遗憾
巧妙的情节
住进高级房间 “漏斗户”主上 巧遇书记 城
感冒
喜 粮油有余 悦
卖油绳
心 五元房租 疼
讨论:还有其他巧妙的情节吗?
接 受 任 务
办 事 途 中
谈判之中
学习目标
自读小说——理清情节思路 讨论情节——分析人物心理 讨论人物——领悟小说主题
理清情节思路
第一部分
摆脱 了残酷的饥饿,过上 了温
饱的日子, 展现 了新的希望。
陈奂生上城,“春风得意马蹄 疾”。
喜悦
第二部分
陈奂生饿了 啃僵饼 ,渴了 捧水喝
病了熬着还很穷。

陈奂生上城原文_7.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原文_7.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原文_7.陈奂生上城教学目的:一.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

二.学习本文"土洋结合"的心理描写手法。

教学设想:一.指导自读,安排一教时。

二.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更好地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熟识鲁迅小说《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的农民形象。

今天,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画卷。

《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

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

有人评论说"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

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板书课题)二.作家简介: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上》等。

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三.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思考题:1. 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什么追求?2. 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他经历了哪两次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3. 第三部分是怎样写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4. 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中考备考必看:分析陈奂生的文学创作特点——《上城》教案解析

中考备考必看:分析陈奂生的文学创作特点——《上城》教案解析

《中考备考必看:分析陈奂生的文学创作特点——《上城》教案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上城》这篇小说的情节,掌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 分析陈奂生的文学创作特点,如现实主义风格、对农民生活的关注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陈奂生的小说《上城》2. 教学重点:陈奂生的文学创作特点3. 教学难点:分析陈奂生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及其现实主义风格的表现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陈奂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上城》,理解情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陈奂生的文学创作特点,如现实主义风格、对农民生活的关注等。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陈奂生的文学创作特点,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

四、课后作业:1. 写一篇关于《上城》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2. 选取一篇陈奂生的其他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其文学创作特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讨论积极性。

2. 阅读理解:学生对《上城》情节、人物的掌握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对陈奂生文学创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以《上城》为例,深入剖析陈奂生的文学创作特点。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陈奂生与其他作家的创作风格,突出其独特性。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陈奂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上城》为例,分析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如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环境描绘等。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上城》,如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陈奂生的小说《上城》、相关评论文章等。

2. 网络资源:陈奂生作品集、相关学术研究等。

3. 视频资源:关于陈奂生的访谈、讲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主题思想:
《陈奂生上城》通过平凡的故事,以惊人的深刻性,写出了
一个平凡农民的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陈奂生曾是一个常年
负债,受人轻视的“漏斗户主”如今靠了党的新时期的农村
政策,刚开始从极度贫困中摆脱出来。小说描述他一次上城
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小小经历中的愉悦、痛心、自
豪的情绪变化,深入他的内心深处,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他淳
厚的品性,和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在他身
上分别有阿Q的影子,但他又是一个今天的经历了长期贫困
生活的老实农民特有的形象。而且从陈奂生的经历和思绪中,
还可以窥见解放后部分农民的生活史。小说最后点出了孕育
陈奂生那种自我解譬的精神习惯的社会温床。此外,县委书
记吴楚的形象塑造,着墨不多而不落俗套,作者带着善意的
讽刺,表现了吴楚的好心的官僚主义。

1分析陈奂生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陈奂生是新时期文学化廊中一个成功的农民形象,是一个性
格异常鲜明的人物。(总括)

陈奂生身上有中国传统农民的普遍优点,如坚韧耐苦,善良
真诚,通情达理,乐于助人等,特别是他异于常人的耐力和
诚实的品质更是他性格中一个突出的特征。 特别应该重视
的是这一形象所体现出的一些性格弱点。

第一,小生产者的小视习性和狭隘心理。陈奂生以解决饥饿
为其主要奋斗目标,一旦吃饱穿暖,就无忧无虑,不仅“满
意”而且“透”了(“悠悠上城来”是他的表现),能再卖油
绳赚几个活钱,他几乎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位置”。

第二,缺乏主人公意识,具有浓厚的自卑感。陈奂生虽然是
一个出色的强劳力,但他没有自己的头脑,“队长指东就东,
队长叫西就西”,是一架“只管做,光用手,不动脑”的产
粮机。他的“干部比爹娘还大”的名言,更足以说明他的政
治上的自卑感。

第三,精神胜利法。看到陈奂生的一些滑稽表演,不由让人
想到阿Q。不可否认,陈奂生身上有阿Q的影子。特别是陈
奂生住一夜高级招待所之后,这种阿Q精神胜利法就更为明
显地表露出来。

陈奂生身上的这些弱点在当今社会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
一形象提示我们,社会变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对农民思想意
识和精神进行改造。(小结)

2《陈奂生上城》对塑造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作品开篇写了“陈奂生悠悠上城来”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
生产者的满足感。 在县委招待所花了五块钱,心理不平衡,
乱弄弄脏招待所的床沙发等。 后来又由于有了吹嘘的资本,
精神上感到胜利。通过他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精神个性,
人物形象生动。

3简析《陈奂生上城》艺术风格上的特点
(1)幽默诙谐的艺术特点。
A、纯朴幽默
B、寓谐于庄。陈奂生从买帽子中联想到乡亲们送给他的“漏
斗户主”的帽子,反正“横竖不要钱”他也乐得接受。(幽
默的例子)

(2)陈奂生的语言。“孙行者最凶,都是他打死的”;“娘打
我屁股,爹……”淳朴幽默,陈奂生在招待所对沙发的两种
态度,让人忍俊不禁。小说描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所以给
人以苦涩的感觉,令人深思。

艺术特色
淳朴,富于幽默感。行文好像不动声色而情深意浓,描绘似
乎不甚经意而美丑自见。整篇小说,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
绚丽于素朴之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上的突破
风格上用了白描的写法,尤其是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生动。
这些描写真切地表达了我国农民的思想感情。

小中见大反映了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和农民在变革过程中
的心理状态。 幽默诙谐的描写手法,寓诙于庄,浅中见
深。 把中国传统手法和西方的心理刻画结合起来,把古
典文学语言与江南的口语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一个
新时期的农民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