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超)低渗油藏开发技术

合集下载

低渗透油藏分类和评价方法

低渗透油藏分类和评价方法
0.1 1 10 100 渗透率(md)
平均喉道界限
4.00
平均喉道半径(微米)
3.00 2.00 1.00 0.00 0.01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大庆 长庆
0.10 1.00 渗透率(md)
10.00
喉道均质系数界限
均质系数界限图
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
70 60
可动流体百分数(%)
长庆油田
50 40 30 20 10 0 0.01
四类
长庆 (md) 0.19 0.19 0.11 0.09 1.38 大庆 (md)
(md)
37.0 17.78 35.59 58.2
0.26
0.27 0.99
0.48
0.39
16.03 24.73
9.61 5.3
0.37 0.69
0.54
2.5 2.27
2.84 2.47
评价结果与开发效果吻合
1 2.5 0.8 2
参数 渗透率 渗透率 1 3 1 1 2
主流 半 径 0.333 1 0.333 0.333 0.5
粘度 0.5 2 0.5 0.5 1
3 很重要
明显相当 5 重要 8 极其重要 综合评价标准:
主流半 径
可动流 体 启动梯 度 粘土
粘度
2
0.5
2
2
1
1
一类>0.75; 三类<0.5--->0.25 ;
二类<0.75—>0.5; 四类<0.25
长庆区块分类结果
大庆区块分类结果
不同区块分类结果对比
一类
长庆 (md) 6.54 2.20 5.06
二类
大庆

低渗透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水驱开发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体技术。

但随着低渗透油藏开发程度不断加深,开发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不断改善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将成为低渗透油藏产量稳定的关键。

本文针对低渗透油藏采用注水开采技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结归纳了一系列低渗透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的相关技术,对提高低渗油藏开发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低渗油藏;水驱开发;采收率中国低渗透油藏经过长期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在开发理论和开发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随着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的不断深入、开发对象和储层改造的日益复杂,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水驱开发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体技术,提高水驱采收率是改善低渗油田开发效果,有效动用低渗储量,对油田持续稳产、效益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井网优化及加密调整技术2000年以后投入开发的特低渗透油藏,结合整体开发压裂,优化并采用了非常规的菱形和矩形井网。

这种井网的优点是井排距灵活可变,适应不同开发物性、不同裂缝发育程度的低渗透油藏。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方向性水淹速度,提高侧向井见效程度及平均水驱均匀化程度。

缺点便是与基质物性匹配难度大,调整余地小,对于天然裂缝多向发育的油藏风险较大。

动态缝的延伸、沟通是低渗透油藏方向性见效、水窜的主要原因,天然裂缝方向和人工裂缝方向及相互影响决定了水窜、水淹方向。

裂缝侧向基质的有效驱替范围,主要取决于基质物性,是确定合理排距或注采井距的主要依据。

类块状油藏井网对河道砂体的控制和多层油藏井网对非主力层的控制是提高水驱动用的关键。

单砂体注采井网的合理性和完善程度是提高水驱波及的主要因素。

注采井网与砂体分布形态的合理配置,尽量避免沿河道方向注采,造成基质水驱沿主河道高渗条带突破。

井网与缝网的合理匹配是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针对不同类型油藏、不同井型、不同改造方式,优化并确定合理注采井网系统。

2 层系优化重组技术层间及层内非均质造成动用程度、水驱状况差异较大,层系优化重组技术,可以提高采油速度、水驱波及体积和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ppt

低渗透油藏ppt

二、低渗透油层的分布条件及特征
2.1、低渗透油层的分布条件 低渗透油层与一般的油层有着较大的差别,与其他的油层的 形成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在我国,低渗透油层主要分布于山麓冲 积扇的浊积扇和水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有跞状砂炭油层、砾岩 油层、粉砂炭和砂岩油层等几种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由近源沉积 的矿物成熟度低、油层分选差、成岩压实作用、远源沉积物和近源 深水重力流形成的油层。
三、不断优化开发方式提高低渗透油层的采收率
3.3、注入烃类混相驱的应用
在低渗透油层的开采中高压注入天然气,使开采油层中的油
与之发生混相以形成混相带,伴随着持续注入的压力,混相前缘
向前不断驱动,从而实现将油采出的目的
四、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应用
4.1、物理采油技术的应用 (1)声波采油技术 声波采油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三次采油技术。据相关资料报道,采用频 率较高超声波进行处理,可提升50%左右的油田产量, 能够获得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与传统采油方法相比,声波采油 以其影响流体物性与流态;对油层作用见效快;操作费用低;还可 与其他增产措施结合使用的特点,在非均质油层、低渗透油层得 到了广泛应用,是提高低渗透油层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技术措施。
油湿,同时,在化学驱油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化学试剂如表面活
性剂和聚合物等吸附或沉淀的数量及吸附方式来改变油藏的润 湿性,从而实现油层采收率的提升。
四、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应用
(2)纳米聚硅材料在降压增注中的应用
纳米注水井之间的压力差异。此外,由于
四、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应用
4.2、化学采油技术的应用 (1)改变油层润湿性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应用 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影响油水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流动状态
和驱油效率,在油藏开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化学

超低渗油藏低含水阶段氮气泡沫驱注入参数设计

超低渗油藏低含水阶段氮气泡沫驱注入参数设计

137延长油田SJH区块大部分井初期依靠天然能力衰竭开发,产出水均为地层水,含水率稳定在20%左右。

此时油井的储量动用范围有限,主要在近井地带,并且随着地层压力的降低,产液和产油量均逐渐降低。

油井处于低含水率阶段,一方面原因可能为裂缝不发育,未形成油水井间水窜;另一方面原因可能为注入水未突破,尚未波及至油井。

在低含水率阶段,这类油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层压力低、能量供给不足。

针对此类油井,本文有针对性提出了氮气泡沫驱参数设计方法,以地层能量的补充和恢复为主要目标,以弱调驱作用为辅助目标,并针对SJH区块特点设计了相应注入参数。

1 水源充足氮气与泡沫液+水交替注入参数设计方法延长东部各采油厂注水资源、气体资源均相对缺乏,在实际氮气泡沫驱开发参数设计时需要考虑实际注入流体资源现状进行优化。

首先考虑当水源充足时,对泡沫驱方案设计思路为充分发挥注入水对补充地层能量的作用,此时注入气段塞对水窜具有抑制作用,另外注入泡沫液可充分发挥注入泡沫液对泡沫驱流体注入能力及提高发泡能力的作用。

对于特低渗、超低渗储层,由于泡沫液与储层原油界面张力低,因此毛管力也低,所以同样的注入量注入水比注入泡沫液注入压力要高。

由于氮气与水交替注入、氮气与泡沫液交替注入均可以产生泡沫,只是注入压力具有差异性,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注入压力允许情况选择注入方式。

泡沫液成本相对较高,在水的注入能力满足压力供给需求的情况下,推荐优先采用氮气-水交替注入。

已有研究表明[1-3],如果泡沫驱周期太短,则注入气和泡沫液或水交替频繁,而段塞在地层中超低渗油藏低含水阶段氮气泡沫驱注入参数设计汤佳佳1 霍萍萍1 武金卫1 李康1 涂彬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村采油厂 陕西 延安 71600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 100000摘要:针对延长油田SJH区块大部分低含水井地层压力低、能量供给不足等特点,针对性提出了氮气泡沫驱注入参数设计方法。

当水源充足时,设计每个注入周期注水段塞0.05HCPV、注气段塞0.01PV,充分发挥注入水对补充地层能量的作用,注入气段塞对水窜具有抑制作用;当水源不足时,每个注入周期推荐注气段塞0.05HCPV、注水段塞0.01HCPV,充分发挥注入气对补充地层能量的作用,注入水段塞对气窜具有抑制作用;当水源不足、且注入井注入压力较高时,每个注入周期推荐注气段塞0.05HCPV、注泡沫液段塞0.01HCPV。

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措施

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措施

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措施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措施1. 水平井技术•水平井技术是在油层中钻设水平井,通过沿油层水平方向增加水平井段长度,从而增加油井与储层接触面积。

•水平井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变低渗油藏的流动规律,提高原油的产量,从而提高低渗油藏的采收率。

2. 人工增压技术•人工增压技术主要包括水驱、气驱、聚合物驱等。

•水驱技术是通过注入水来增加低渗油藏中的压力,以推动原油流向井口。

•气驱技术是通过注入气体来改变低渗油藏中的压力,以减少原油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聚合物驱技术是通过注入聚合物来改变低渗油藏中的物理性质,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动性,进而提高采收率。

3. CO2驱替技术•CO2驱替技术是通过注入二氧化碳气体来改变低渗油藏中的相对渗透率及岩石表面性质,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CO2驱替技术能够改变低渗油藏中原油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促使原油流向井口,提高采收率。

4. 流动改造技术•流动改造技术主要包括油藏微生物改造、化学改造等。

•油藏微生物改造是通过注入微生物来改变低渗油藏中的物理性质,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动性。

•化学改造是通过注入化学剂来改变低渗油藏中的物理性质,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5. 提高采油效率的辅助技术•提高采油效率的辅助技术主要包括水下采油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等。

•水下采油技术是通过油井底部设置注水管道,提高水的注入效率,从而增加油井产量。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法预测低渗油藏的产量及采收率,从而指导采油操作。

以上就是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的一些常见措施,每一种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油藏特征及成本效益,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手段。

通过采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低渗油藏的采收率,提升油田开发效益。

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措施(续)6. 增强油藏管理•通过合理的油藏管理措施,如精确的施工、完善的注采井网布置等,可以提高油藏的开发效率。

•合理的油藏管理还包括有效地控制注采井之间的间隔距离,以及优化生产操作参数,如生产压力、注水量等。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试验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试验
横 向 r 度 改 造 , 向 充分 有 效 改 造难 度 大 深 纵 23砂 厚 度 小 均 匀 , 分 区 域 厚 度 变化 较 大 . 层 类 型 多 、 部 储 油 j 体 配 黄 天 系 复 杂 、 水 井 射 孔 位 置 选 择 、 井 乐 裂 工 艺 砂 油 油
优 化 选择 雄腹 人
中图 分 类 号 : E T S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8 9 5 (0 ) — 0 0 0 1 0 — 2 X2 1 09 0 5 — 2 2
摘要 : 长庆油 田超低渗透油藏是指油层平均渗透率为(.— . 1 - 1 2的油藏 , 鄂 尔多斯盆地分布 广泛 , O1 1 )X 0 3 m 0 * 在 储量 资源
减快 ,储层非达 四渗流特征 明 , 启动压 力梯度大 , 从而影响单 储 层 转 化 . 层 的 渗 透 率 已经 达 到 T 03 03n2 储 . Ll、目前 压 裂 r 艺 1  ̄ "产世 , H渗透率越低 . 油井产量降低 幅度越大 非均质性对驱 已经不能适应超低渗透油藏 开发的需要 .为 _ r 解决新 投油井单
参考文献 : [ 催旺来. 1 ] 政府海洋管理研究 [] M. 北京 : 海洋 出版社 ,0 9 20 [《 2 浙江省 舟山市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 ( 0 6 2 2 ). ] 2 0 — 00 }舟山市
人 民政府 .0 0 2 1 3 适度控制 围垦指标 、 『 俞树彪. 3 1 舟山群岛新 区推进 海洋 生态文明建设 的战略思考 填海造地 、围海造 田曾为国家经济 的发展作 出了很大 的贡 J未来与发展 ,0 2 1 . 】 2 1() 献 .但大 面积的填海 围垦给海 洋 自然生态带来毁 灭性的破坏也 [. [ 俞燕 . 于舟 山海 洋生 态文 明的若 干思考 [ _ 4 】 关 J 商业文 化 , 】 是不争 的事实 舟山市沿海滩涂 资源丰富. 滩涂围垦是缓解土地 资源 紧缺的重要手段 未来几 年舟 山市 围填海规模 将达 到 10 2 1 ( ) 0 0 2 1.

精细注水开发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精细注水开发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精细注水开发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摘要:提高低渗透、尤其是特低渗透储量的动用率和开发效果是当前一段时期内采油厂稳定发展的关键。

注水作为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如何有效提升注水开发水平则直接关系到油藏开发效果及效益。

针对低渗油藏开发难点,结合采油厂各管理区实际情况,创新开发理念,集成配套技术,初步实现了低渗油藏的常规井网注水效益开发。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精细注水开发;提高采收率1低渗透开发面临的问题1.1深、贫、薄、低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油一厂所属低渗透油藏平均埋藏深度大,储量丰度不高,断层发育、构造破碎,且含油井段长、单层厚度薄,单层厚度甚至低于1m,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孔喉半径细小,驱替压力高。

1.2缺乏经济有效动用手段除了采用常规的注水驱油及化学驱油外,没有其他有效的低渗透油藏精细开发技术。

并且据原有认识,技术极限井距余经济合理井距相差较大,经济有效动用难度大。

1.3储层以砂泥岩薄互层为主,有效压裂改造难度大本区低渗透油藏普遍发育为砂泥岩互层,地层塑性强;油水层间互,压裂易水窜;压裂后无法实现分注。

2渗流机理再认识2.1主流孔喉半径决定储层渗流能力空气渗透率相近,有效渗透率差异大。

实验表明,特低渗储层在气测渗透率相差1/3,主流孔喉半径均值相差1/3,但液相渗透率相差达7倍。

2.2外来颗粒粒径和浓度决定储层伤害程度渗透率越低,伤害越大,必须根据孔喉半径筛选外来颗粒粒径。

这为水质细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2.3边界层进一步降低特低渗储层的渗流能力低渗油藏由于孔喉细小,边界层体积占比大,对渗流影响更大;但随压力梯度的增大,边界层的厚度相应减薄,渗流能力有所改善。

2.4两相流界面张力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远大于单相流体油水两相的启动压力梯度数值比单相高8~12倍;随着含水的上升油水两相启动压力呈现下降趋势。

2.5水井的水驱半径远大于油井的极限泄油半径与传统认识不同,油水井之间存在三个渗流区,其中水相渗流区启动压力远小于油相和油水两相区,从而决定了水驱油半径远应大于极限泄油半径。

安塞油田浅层特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及效果分析

安塞油田浅层特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及效果分析

安 塞 浅层 是 指 长 7 层组 以上 的层 位 ,主要 油气 聚 集层 位 为长 6油层 组 。长 6油层 组均 为 三角 洲前 油
缘 沉 积 ;安 塞老 区处 于 三角 洲前 缘水 下 分流 河道 沉 积 区 ,砂 体规 模较 大 ,厚 度较 稳定 ;安塞 新开 发 区处
于三 角洲 沉 积相 边缘 ,水 下 分流 间湾 发 育 ,砂 体 规模 及 厚度 较小 。低 渗 透储 层 主要分 为 3类 ,即储 层平 均 渗透 率 ( O 0 ×1 ~ m 1 ~5 ) 0 为低 渗透 储层 ;平均 渗 透率 ( ~ 1 ) ×1 一 / 为 特 低 渗 透储 层 ;平 均 1 0 0 。 m。 L 渗 透率 小 于 1 0 。 ×1 m。 低渗 透储 层 。通 过地 质研 究 ,安 塞浅 层 开 发 区均 属 于特 低 或 超低 渗 储 层 。 目 超 前 安 塞油 田浅油层 主要 开发 区块 分 布在 王窑 周边 、安塞 东 ,油藏 分 布范 围大 ,受 沉积 相 影 响 ,各 区块油 藏规模 较 小 ,物 性较 差 ,面 临着 完钻 井 投产 后单 井 产能 低等 一 系列 问题 。 水平 井 可 以有效 的提高 油井 单井 产 能【 ,一 般水 平 井产 能为 周 边 直 井产 能 的 2 1 ] ~3倍 ,近 2年来 长 庆油 田在 水 平井 提 高单 井产 量攻 关 试 验 方 面 ,形成 了相 应 的井 网和 配 套 开 发 技 术 政 策 ,而安 塞 油 田从 19 9 5年开 始水 平 井开 发试 验 ,截 止 2 0 0 7年 底 ,共 完 钻 水平 井 8口,初 期 产 能 最 高 值 1 . 3 td 1 2 2/ ,最 低
1 井 位 布 置 及 井 网优 化
1 井位 布置 安 塞 长 6油层 组油 藏 岩心 、镜 下 薄 片 、地 面露 头 观察 及 注 水 开 发 动 态均 证 实 地 层 中 ) 普遍 发 育天 然 微裂 缝 。一 般来 讲 ,微 裂缝 在 注水 开发 初期 不会 表 现 出明显 的裂缝 特征 ,但 是 随着 注水 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二、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延长油田石油开发近年来形成了以“精细油藏描述、油田产能建设、注水开
发和水平井开发”为核心的特(超)渗油藏开发技术,为延长油田科学、规范、
有序、高效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特(超)低渗透油藏精细描述技术
油藏精细描述是在油藏开发的各个阶段,以精细描述地层框架、储层和有效
储层及流体空间展布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可视化地质模型的技术。延长油田属于
典型的低孔低渗岩性油藏,所以储层精细描述是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的重点。特低
渗透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5项重要技术:
(1)、旋回厚度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层对比技术:结合鄂尔多斯盆地
沉积特征,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传统的旋回厚度小层划分方法有机衔接,实
现了分层时间域的统一,单砂体划分趋于合理。
(2)、基于流动单元的多参数储层评价技术: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岩性、
孔隙结构、渗流能力的定量分析,利用地质统计分析方法,选取粒度中值、渗透
率、含油饱和度等作为流动单元划分参数,建立流动单元判别函数。
(3)、基于相控约束与随机建模的隔夹层表征技术:在测井相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模拟砂体内部隔夹层的空间展布,精
细刻画和量化表征隔夹层空间展布情况。
(4)、复杂裂缝描述技术: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心古地磁测量和微地震监
测三种手段,综合评价储层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发育特征。运用非结构性网格方
法近似模拟技术实现了网格系统、裂缝单元一致性表征。
(5)、油水分布精细刻画技术: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剩余油监测、
水洗检查井分析、生产测试资料等,通过数值模拟、油藏工程分析精细刻画油水
分布状况,实现剩余油空间分布量化表征。
在油田的不同开发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应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开发前
期,侧重于前4项技术的应用,在开发后期,更多是要对油水重新分布情况进行
研究。目前,在延长油田的开发中,以上技术都紧跟国内外的研究步伐,但由于
测试手段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复杂裂缝描述技术应用不能达到油田精细开发的精
度和深度。
2

2、特(超)低渗油藏产能建设技术
特(超)低渗油藏产能建设技术是在深化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搞清含油
分布规律,编制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通过钻井和投产,将勘探储量转化为现实
产量的技术。主要包括新区油藏评价技术、开发方案优化技术、产能建设实施跟
踪研究与调整技术。
(1)、新区油藏评价技术:研究储层四性关系,建立油层快速识别图版;通
过储层预测、流体识别等方法,摸清油层展布规律,落实储量规模;利用储层改
造技术,评价单井产能,优化储量动用序列。
(2)、开发方案优化技术:根据不同类型油藏天然能量状况,论证开发方式;
结合油层分布状况,划分开发层系,根据裂缝发育状况优化井网系统,制定开发
技术政策界限,根据油层分布规律优化布井方案,预测油田开发指标,推荐实施
方案。
(3)、产能建设实施跟踪研究与调整技术:根据开发方案整体部署分批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以相控论、岩控论为指导,评价井、骨架井先行,紧密开展随钻地
质分析,实时进行效果评价,及时优化调整,多轮次滚动实施,确保钻井成功率,
快速形成规模产能。
特(超)低渗油藏产能建设技术评价突出快,建产突出优,形成了“评价先
行、整体部署、分批实施、优化调整”的滚动建产模式,有力指导了延长油田新
区产能建设工作的规范、有序、高效运行。产能建设主体技术保持了国内特(超)
低渗油藏先进水平,鉴于鄂尔多斯盆地特(超)低渗油藏多物源、多期沉积等地
质复杂性,在勘探开发一体化新区储层预测、高产油气区预测方面还需提高准确
度。
3、特(超)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技术
油田投入开发生产后,利用注水井把水注入相应油层,以人工补充地层能量
的方式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建立有效驱替压力梯度,实现油田持续稳定生产,
获得较高的采收率。
通过近十年的现场实践,成功建立了以特低渗油藏渗吸-驱替渗流理论为核
心的“适时温和”延长注水开发模式,探索形成了适合延长特(超)低渗油藏的
注水开发应用技术系列,实现了油田注水开发工作的快速发展。
3

(1)、注采井网优化及调整技术 开展单井产注能力评价,优选注采井网形
式,优化井网井距,实现井网与裂缝的合理配置和储量有效控制,建立有效驱替
场。结合精细油藏描述成果,调整注采井网,完善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有效提
高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
(2)、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技术 对不同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产液结构、措施
结构、产量变化、综合含水、自然递减进行分析,开展产量递减、含水上升、油
水运动三大开发规律研究。对油藏注水现状、注水利用状况、水驱控制程度、储
量动用程度、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及采收率等进行研究,形成了“从油藏着眼、从
单井入手、以井组为单元、深入到小层”的评价模式,分析井网适应性,评价开
发效果,揭示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注水开发政策界限论证技术 以非达西渗流理论为基础,应用地质、
测井、生产数据及测试资料等,从油藏工程研究入手,开展油水运动规律研究,
确定不同类型油藏注水时机,制定不同含水阶段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合理注采比、
采液速度等注水开发技术政策。
(4)、特(超)低渗注水开发调控技术 在油水分布精细刻画的基础上,评
价平面、剖面压力、产液、产油能力变化,建立见水见效台帐,实施注水结构实
时调整,降低无效注水,提高注水效益。实施分层注水,调控剖面注水不均衡,
提高剖面动用程度;实施调剖调驱,缓解平面矛盾,提高水驱波及体积。
延长特(超)低渗油藏的注水开发应用技术系列紧随国内外的研究步伐,在
油田规模注水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目前油田认识的加深,油田注水综合
调控技术已不能满足油田精细注水的矿场需求。
从2007年到2015年,通过注水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油田注水规模逐年扩
大,水驱面积从336平方公里增加到3433平方公里,水驱动用储量从15503万
吨提高到177817万吨;注水产量比例逐年上升,注水开发效果逐年改善,单井
产量得到有效提高,注水区单井产量比非注水区提高了0.19吨/天,注水区自然
递减控制到12%以内。
四、特(超)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
针对延长油田低渗/超低渗油藏难以有效动用的特点,水平井是提高油田开
发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经过5年的研究完善,目前水平井开发技术主要发展出
4

井位筛选技术、井网参数优化技术、井眼轨迹优化技术、地质导向技术、完井及
投产优化技术共5个技术系列。
(1)、水平井井位筛选技术是针对复杂的油藏类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
上,通过油层钻遇率、油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油层系数、控制储量等多项
参数,评价水平井实施的可行性,实现区块和层位的优选,是水平井开发的前提。
(2)、水平井井网参数优化技术是采用常规井与水平井灵活组合,通过“五
点法”、“七点法”、“分段五点法”、“交错式立体开发”等井网系统建立有效注采
系统,对水平段方位、长度、垂向位置、注水井距离等参数进行优化,是实现水
平井整体开发的关键。
(3)、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技术是针对复杂的地层特征,在考虑油藏类型及
油层隔、夹层的情况下,以提高油层钻遇率和储层改造效果为前提,实现不同情
况下水平井井眼位置的分布优化,其中超浅层水平井弓形井眼轨迹优化及控制技
术可达国内领先水平。
(4)、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是在无地震资料且电阻率、密度、孔隙度测井对
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分辨率不高等情况下,以提高入靶精度和增加效益为前提,简
化了随钻测井系列并预设副A靶,使水平段准确着陆率由82%提高到97%,随钻
测井费用降低40%以上。
(5)、水平井完井及投产优化技术是针对不同油藏类型及油层钻遇情况,以
开发效益优先,应用非线性渗流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水平井完井方式、裂缝形
态、裂缝长度、裂缝条数、裂缝间距等参数进行优化,同时建立稳态、非稳态数
学模型对单井产能进行预测和评价,其中非线性渗流大模型模拟优化技术可达国
内领先水平。
该技术整体达国内先进水平,其中非线性渗流大模型模拟技术及超浅层水平
井井眼轨迹优化可达国内领先水平。延长油田油藏类型多样,目前水平井注水见
效情况差异大,现有井网及注采政策等不能完全适应油田开发,仍需加强对特殊
油藏水平井井网形式及能量补充方面的研究深度,同时加强措施应用实现异常井
的增产增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