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谱采集与疲劳分析在当今汽车研发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浅谈重型卡车载荷谱采集与疲劳分析

浅谈重型卡车载荷谱采集与疲劳分析

交通科技与管理71技术与应用0 前言 随着我国基建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重型卡车的销量快速增长。

疲劳耐久性对重型卡车的市场口碑极其重要,因此越来越受到重型卡车整车制造企业的重视。

整车疲劳耐久试验主要包括用户道路试验、试验场强化试验、室内台架试验和计算机虚拟疲劳试验。

用户道路试验因试验周期长,已基本被试验场强化试验取代。

试验场强化试验基于等效损伤原理,通过一系列典型强化路面对整车及零部件的疲劳耐久性进行验证。

通过采集目标用户道路与试验场典型强化道路载荷谱并进行疲劳损伤计算,可以得到两种道路的相对损伤关系并制订出与目标用户关联的试验场强化试验规范,从而达到加速试验的目的[1]。

室内台架试验是将加速编辑后的道路载荷谱作为输入,通过台架迭代获得试验台架加载谱,在室内台架上复现车辆在试验场道路试验时相同的失效和故障模式,可进一步缩短整车疲劳耐久试验周期。

计算机虚拟疲劳试验通过建立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并运用虚拟迭代技术,将载荷谱作为输入信号,在整车设计阶段即可对整车进行虚拟疲劳分析和寿命预测[2]。

因此,载荷谱是整车疲劳耐久性能研究的基础。

本文介绍了重型卡车试验场载荷谱采集与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对基于载荷谱进行疲劳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

1 采集系统 载荷谱采集系统参考表1所示。

表1 载荷谱采集系统序号设备名称用途/检测参数1nCode eDAQ 数采系统传感器连接、载荷谱采集2车轮六分力传感器车轮三垂直力和绕三垂力的力矩3应变片转向横位杆、悬挂、传动轴、车桥、驾驶室等关键部位应力4加速度传感器轴头、车架、驾驶室关键点、整车质心、动力总成悬置单向或三向加速度5位移传感器车轮相对车架位移6GPS 接收器车速、经度、纬度、海拔高度、行驶轨迹7逻辑开关作为更换试验工况的标志,用于后期对各道路数据进行分割8笔记本电脑采集过程数据监控,对采集数据进行检查、修正、分析 传感器测试点理论上越多越好,但是由于数采系统通道数及人力、物力、成本限制,测点选择尽量满足采集需要即可。

路面铺采集的基本情况

路面铺采集的基本情况

我现在所从事的是汽车测试领域的路谱采集。

具体来说就是道路载荷谱采集和关联试车的试验条件确定。

小日本、台湾人叫入力量测(入力这个命名颇为有趣,意为“进来的力”)。

不过我还是喜欢我们自己的这种称呼,因为这种命名更科学,虽然后者更形象。

其实路谱采集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路谱采集为汽车寿命设计提供了科学的判断依据。

为加速试验提供可能性。

根据疲劳理论,疲劳损伤主要由循环载荷引起。

如果汽车的输入载荷相同,那么所引起的疲劳损伤理论上也应该一样,因为汽车各部位所承受的载荷基本上与汽车的输入载荷信号成比例。

据此,如果能够得到用户在使用环境中汽车所受的载荷输入(并非是某一个时刻的载荷,而是一段时域信号),那么可以在试车场里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各种路面及各种事件,重现这一载荷输入。

这一载荷重现通常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这样就可以达到试验加速的目的。

同样的思路,可以根据得到的载荷输入历史信号,结合疲劳理论,进行各个部件或者整车寿命计算,因为影响整车寿命的可能未必是某个部品的材料或者结构,而是焊道、焊缝螺栓等连接处。

通过寿命计算进而验证设计寿命值并提供改进建议。

一方面,产品要充分满足用户使用要求;另一方面,产品余裕度不能过大,设计余裕度过大的产品通常是不经济且缺乏市场竞争力的。

合理的寿命设计是相当必要的。

所以,寿命计算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显得颇为重要。

基于合理设计思想的寿命计算不仅能够对设计进行验证,而且通过整车及各关键部位寿命计算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合理的改良建议。

一般来说,改进建议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寿命不足部位进行补强,其二是对一些部位设计寿命余裕度过大进行改进。

总体来说,就是尽量使得设计更加趋于合理化。

这样来说,似乎路谱采集在整车设计中很是重要!的确,从理论上分析似乎就是这样,但实际并非如此。

首先,这种基于S-N曲线分析的寿命计算目前理论上并非十分成熟,虽然有很多人在研究疲劳寿命计算,并且目前已经有很多理论。

但是,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路谱采集与疲劳分析在当今汽车研发中的应用

路谱采集与疲劳分析在当今汽车研发中的应用

路谱采集与疲劳分析在当今汽车研发中的应用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汽车制造商和相关研发机构在汽车设计和制造中,充分考虑驾驶员的体验和安全性。

在这一过程中,路谱采集和疲劳分析技术正逐渐成为研发中的必需品。

路谱采集是指收集不同道路场景下的驾驶行为数据,通过模拟和测试将这些数据整理成“路谱”,以便更好地研究车辆的行驶特性和进行驾驶员疲劳分析。

根据收集的数据,可以分析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所遭受到的振动、加速度等信息,以便进行舒适性和安全性的优化。

在实际应用中,路谱采集可通过车载精密仪器和软件完成,同时也可以结合现场扫描和摄像等技术手段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

收集的数据可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工具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将分析结果反馈给车辆的制造商和设计师,以便更好地制定优化措施。

疲劳分析是指在长时间驾驶行驶过程中分析驾驶员的身体反应、血液流量、血氧含量、心率等指标,判断驾驶员是否出现疲劳或疾病,从而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

现在,一些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将各种传感器和测量设备集成到车内,以便实时监测驾驶员的健康状况。

同时,在疲劳分析中,还可以通过路谱采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识别并纠正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不适,改善驾驶员舒适性和安全性。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事故率,减少交通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能提升车辆的竞争力,增加其市场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路谱采集和疲劳分析技术在汽车制造和研发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这些技术需要对数据进行隐私保护和安全性控制。

保障驾驶员的隐私和数据安全,是研发者和制造商应该考虑的一项重要问题。

总而言之,路谱采集和疲劳分析技术在当今汽车研发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提升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优化驾驶体验、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提升车辆市场竞争力,具有很大的前景和潜力。

在未来的汽车发展中,这些技术肯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LCC实效显著_运用广泛

LCC实效显著_运用广泛

03□邮箱:****************刘向前今年6月,世界最大的客车制造商——宇通客车与米其林轮胎、菲亚特动力联合发布了LCC 全生命周期成本战略,并与河北保定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首次达成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战略合作,正式启动了包括路谱采集、车线匹配、解决方案、试用培训、签订协议和跟踪回访的LCC 工程六步法。

这标志着LCC 开始应用于国内客运行业,将帮助客运企业科学控制成本,在高铁的冲击下提升盈利。

其实,不仅在客运领域,LCC 在许多行业均有应用。

但它具体是通过什么方式帮助企业科学控制成本、实现业绩增长的呢?今天,我们就从LCC 应用的几个典型案例入手,分析LCC 的应用特点,也许能寻找到答案。

LCC:军费控制利器LCC 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源自美国军费开支庞大,特别是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费用急剧增加,成为沉重的负担。

1950年,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调查,发现5年间军事技术装备系统维持费用的总额为该系统采购合同的10倍之多,大批武器装备买得起,用不起,养不起、修不起。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美国国防部通过发布指令、指示、标准、规范、手册等大力推行LCC 成本管理法,明确提出把“以性能为中心的质量观,转变到以效能(效益)及LCC 为中心的质量观”,并制定了可负担性的采办政策,即采购的装备必须是负担得起的,以期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国家军事任务的总目标。

这种新的质量观曾以总统命令发布三军贯彻执行。

美国军方先后采用LCC 方法针对航空母舰、护卫舰、飞机以及陆战队的坦克等武器进行了评价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成本控制效果。

LCC:工业降耗手段LCC 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应用于工业领域。

许多国家加强了推广LCC 的力度,一系列的LCC 标准也相继产生,如挪威石油工业于1996年4月发布了MOROSK 标准《系统与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评价》、《工厂生产的寿命周期费用评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院为联邦能源管理计划制定了用于联邦设施的《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手册》指导基本投资项目,目的是节能和降低未来联邦建筑物及其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

汽车道路载荷谱技术及应用

汽车道路载荷谱技术及应用

汽车道路载荷谱技术及应用一、载荷谱采集与处理载荷谱采集是汽车道路载荷谱技术的第一步,它通过在汽车上安装各种传感器,如加速度计、力传感器等,来收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实时载荷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分析汽车的结构性能、车辆的行驶性能以及道路的承载能力等。

二、汽车结构分析和优化通过对采集的载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汽车的动态特性和结构性能。

借助有限元分析、结构优化等手段,可以在保证汽车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降低车辆的重量,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

三、车辆性能评估与验证利用道路载荷谱技术,可以评估和验证车辆的性能。

通过比较实际采集的载荷数据和理论计算的载荷数据,可以评估车辆的设计和制造质量。

此外,通过对不同车型在相同道路条件下的载荷数据进行比较,可以评估车辆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

四、道路载荷模式识别道路载荷模式识别是汽车道路载荷谱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对大量载荷数据的分析和学习,可以识别出不同的道路载荷模式,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山路等。

这些模式可以用于指导车辆的设计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各种道路条件。

五、智能驾驶与安全控制智能驾驶和安全控制是汽车道路载荷谱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实时监测汽车的载荷状态,可以判断出车辆的行驶状态和路况,进而实现智能驾驶和安全控制。

例如,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系统可以自动采取避让或紧急制动等措施,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六、车辆运行状态监测与预测利用道路载荷谱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车辆的运行状态,并根据采集的载荷数据预测车辆的未来状态。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车辆的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七、车辆维修与保养计划优化通过对车辆的载荷数据进行长期监测和分析,可以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维修和保养计划。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某些部件的磨损可能比其他部件更快,因此需要更频繁地进行维修或更换。

通过优化维修和保养计划,可以提高车辆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

八、定制化道路载荷模型构建针对不同车型、不同路况以及不同的使用需求,可以构建定制化的道路载荷模型。

道路疲劳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道路疲劳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道路疲劳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现代社会中,道路交通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长时间驾驶是一项相当耗费体力和精力的活动,而疲劳驾驶往往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为了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人员们致力于开发各种道路疲劳检测与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种常见的道路疲劳检测方法——基于生理信号的检测。

这种方法通过感应驾驶员的生理信号来判断其疲劳程度,如心率变异性、眼动特征、皮肤电活动等。

这些信号可以反映驾驶员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从而判断是否处于疲劳驾驶状态。

然而,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挑战,比如传感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数据处理的复杂性等。

另一种常见的道路疲劳检测方法是基于车辆动态特征的检测。

该方法通过监测车辆的行驶特征,如加速度、转向角度、制动强度等,来判断驾驶员的疲劳情况。

比如,当车辆频繁变道或出现过大的转向角度时,可能会提示驾驶员处于疲劳状态下。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无需额外的传感器和设备,可以直接利用车辆已经装备的系统进行疲劳检测。

然而,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对驾驶员的精神状态进行准确评估。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一些新兴的道路疲劳检测技术也值得关注。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分析驾驶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活动来判断其疲劳程度。

另外,基于声音信号的检测方法可以通过分析驾驶员的语音特征和嗜睡提示来评估其疲劳水平。

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为道路疲劳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然而,道路疲劳检测只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疲劳驾驶的预防同样重要。

在实际驾驶中,驾驶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疲劳驾驶的风险。

比如,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经常进行短暂的休息和放松;不要长时间连续驾驶,可以交替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充足的睡眠对降低疲劳驾驶的风险非常重要。

总结而言,道路疲劳检测与分析方法的研究旨在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前,基于生理信号和车辆动态特征的检测方法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基于实测载荷谱的整车疲劳开发与试验对比研究

基于实测载荷谱的整车疲劳开发与试验对比研究

基于实测载荷谱的整车疲劳开发与试验对比研究摘要:采集某试验车的试验场道路载荷谱,建立其多体动力学(Multi-body Dynamics,MBD)模型,提取底盘件及其与车身连接点的载荷。

通过有限元疲劳仿真分析,预测整车的寿命。

在试制样车完成后,分别开展试验场道路试验和整车四通道台架试验,将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场试验和台架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仿真分析的失效位置与两种试验的失效结果一致。

有限元疲劳仿真分析和台架试验可用于产品设计阶段,具有缩短开发周期和节约开发成本的优势。

关键词:道路载荷谱;多体动力学;疲劳仿真分析;台架试验中图分类号:U267文献标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DOI:10.3969/j.issn.2095-1469.2013.04.10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产销量有了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汽车的各项性能也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其中的疲劳耐久性,由于涉及到汽车的安全性能,更是受到了制造商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

在传统的汽车开发流程中,只有在样车试制结束后,才能开展一系列的道路试验,考核和验证其疲劳性能。

而往往很难通过一两次的设计变更和试制,就能保证产品达到设计目标,需要不断重复设计试制试验,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研发成本支出,并使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滞后。

随着有限元技术、计算机硬件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基于实测道路载荷谱的疲劳性能开发技术,能够有效节约汽车产品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

其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本文以某轻型客车为例,论述了该技术路线中的道路载荷谱采集,有限元疲劳寿命预测和疲劳耐久台架试验等关键环节,并将仿真分析、台架试验和道路试验的结果相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1 道路载荷谱采集为了消除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和路面偶然因素对数据的影响[1],道路载荷谱采集工作由3名驾驶员进行,每人采集5次。

在试验场的强化路路段,使用MSC六分力传感器获取4个车轮轮心处承受的3个方向的力(Fx,Fy,Fz)和转矩(Mx,My,Mz),如图2所示。

浅谈某自卸车道路载荷谱采集与处理

浅谈某自卸车道路载荷谱采集与处理
汽车试验场,
根据相关规定,
使用相关的仪器设备对
整车进行试验路试,得 到 整 车 的 道 路 载 荷 谱 并 进 行
一系列的修正及后期的处理得到较为合理的道路载
荷谱。得到的载荷谱能够作为台架试验或者计算机
仿真分析的输入,
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
降低
了成本,
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2]。
1
传感器的安装
载荷谱采集系统与传感器参考表 1 所示。
从而达到隔离现场干
计算和报表生成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实时监视
每一个流量点 的 检 定 数 据、可 将 检 定 数 据 传 至 Mi
c
r
o
s
o
f
tEx
c
e
l电子 表 格 中,根 据 流 量 点 自 动 选 择 开
启不同的喷嘴组合,
完成检定过程。
[
参考文献]
[
临界流文丘里喷嘴
1] 全国流量计量技术委员会 .
尘、
防水处理;
在应变片表面涂抹特定胶水并粘贴胶
六分力传感器
布以防止测试过程中的脱落等。防护完成之后要对
六分力传感器是一个替代汽车轮辋中心部分的
传感器进行标定与调零,
并做进一步的检查与修改。
收稿日期:
2021-11-15
· 116 ·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
9 页)
· 117 ·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李红艳,等 · 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自动检定控制系统设计
3
技术指标
2022 年第 13 期
扰的目的。变频器 是 整 套 系 统 中 最 大 的 干 扰 源,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研发 方 法 。汽车 平 台化 和模 块 化 的开发 思路 为 缩 短整 车开 发周 期做 出了不小 贡 献的 同时 ,也 为 虚 拟开 发 和仿真 技术 的 日益 成熟 和精 确提 供 了支 持 。 汽车研 发 的发 达 国家 , 劳耐 久计算 已具 备 在 疲
力和扭矩 ,这些力和扭矩正是使车辆零部件产生 疲 劳损 伤 的主要原 因 。当然 , 车辆受 热负荷 影 响而 产生的零部件热损伤也是汽车设计所必须考量的 问题 。 当今 汽 车所运 用 的材料 中 除 了金 属材 料 以
孔洞 、 微裂纹 、 应力诱发相变等 )并逐渐演化成为 ,
1 技 术纵 横 4
轻 型汽 车技 术
21 ( 0 总 28 02 1 ) 7
谱数 据测量 点 主要包括 : ● 整 车 C NB S信息 : A U 发动 机转 速 , 车速 ,
档位 信息 , 动踏板状 态等 制 ● 四个 车轮 x ,方 向的力 和转矩 ,z y ● ● 转 向盘角度 四轮 悬架行 程
量 ( 轴 ) 数据 采集器 读取 的加 载力 与加 载设备 横 , 指示 的加 载力 的相对误 差 ( 以百分 比指示 , 轴 ) 竖
● 主要车身和底盘零件的 x ,向加速度 ,z y


四轮减震器在车身安装点的加速度 车辆 质心加 速度
前后 副车架加 速度 四轮 转 向节加 速度
碑 。 因此 , 车耐 久性 能也是 各 汽 车厂商在 新 车型研 发验 证 项 目中放 在 首要 位置 汽
并全 力 以赴 确 保 无误 的性 能之 一 。 疲 劳分 析 作 为一 种 虚 拟 耐久 试 验 的方 法 , 为
缩短 整 车开发 周期 , 免设计 失误 , 避 提供 了良好 的基 础 。 文以 某车型疲 劳仿 真计 本
控 制在 5 %以 内 , 由此可 见 , 被测 零 部件 的应 变 该
片粘 贴位 置 , 号质量 可满 足测试 要求 , 信号 真 信 且 实有 效 。


● 底盘 关键零 部件 的 x , 向的力或转 矩 ,Z y

前下 摆臂与转 向节球头结 合处 的 x , y向力 四轮减 震器轴 向力 前后 防倾杆扭 矩
非常高的可信度, 大有取代耐久试验之势。

l 疲劳 问题 的背景
众所 周 知 ,疲 劳 失效是 发 生在 机械 工程 领 域 中一 类非 常 普遍 的物理 现象 ,它 的基 本 特征 即表 现 为材料 在低 于其 静 强度极 限的交 变应 力 的持 续 作用 下 , 萌生多种 类 型的 内部缺 陷 ( 如错位 、 滑移 、
横轴 为加载设 备 指示 的加载 力 ,竖轴 为数据 采集 器读 取应变 信号后 显示 的加 载力 ,在一 个加 载循
环 ( 载荷施 加到 释放 ) , 从 中 指示 的加载 力应 变信
号 和读取 的加载 力间 的误差关 系 。从 图 1 半部 下 分可 见 ,以加 载设备指 示 的加载力 作 为真 实值考
强度 计算模 型 ( 限元 模型 ) 有 的完善度 和准确 性 。 在 四轮减 震器 上布 置表 面温 度传感 器 ,以确 保在 路谱 采集 过程 中减 震器 温度在允 许范 围 内。 本 次 路 谱 采 集 所 使 用 的测 力 轮 为 奇 士乐 牌 R ay ¥3 oD n 65型 , 每个测力 轮具有 5 载荷 测量 元 个 件, 可测 量 z向最 大为 3k 5 N的力 。测力 轮信 号可
外 , 大量运 用 了橡 胶 、 还 塑料 、 高分子材 料等 。 劳 疲
计算只可针对金属材料 , 轴承 、 橡胶件及塑料件的 疲 劳 寿 命 则无 法 通 过疲 劳 计 算 的方 法 进行 测 算 。
金 属 材 料 的疲 劳 损 伤不 仅 与 其受 力 ( 矩 ) 扭 的大 小 有关 , 与所受 力 ( 矩 ) 且 扭 的重复 次数 也有 密切
轻 型汽 车技 术
2 1 ( 0) 2 8 0 2 1 总 7
技 术纵横
1 3
路谱采集与疲劳分析在当今汽车研发中的应用
陈 龙
( 京汽 车集 团有 限公 司 ) 南


汽车耐久性能一向被 消费者视为 当今汽车性能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性能 之一 . 耐久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车型在 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在 消费者心 中的 口
的关系, 且疲劳损伤值与力 ( 扭矩 ) 的大小和重复 次 数成 正 比关 系 。 既然 力 ( 扭矩 ) 产生金 属疲劳 是 损 伤 的主要 原 因 ,那 么在 采集 道路谱 数 据 时这些
参 数也理 所 当然成 为 主要 的采集 参数 ,同时辅 以
悬架运动行程 、 加速度信号等参考信号 , 为数据分 析 提供支持 。 本人经历的某车型疲劳仿真计算项 目的道路
发 动机悬 置 的 x , 向力 ,Z y



根据强 度计 算结 果 , 在车 身 、 后副 车架 的应 前 力集 中点 上增加 应变 测点 。其 目的一方 面在 于验
图 1 相 对误 差 示 意 图
— —
证强度计算结果和物理采集结果的一致性 ,另一 方面 亦可 以 以物理 采集结 果 为真实 值 ,校核 C E A
算 为背景 , 述 了从 道路 谱数 据 采 集到 C E疲 劳分 析 的全过 程 。 讲 A 关键 词 : 汽车 耐久 疲劳 仿真计 算
引 言
汽车 整车 耐久 试验 作为 验证 汽车 耐久 性 能 的
宏 观 裂纹 ,以及 由于裂 纹扩展 而最 终 导致 结构破
坏 的过程 。
重要工具 ,是各个厂商在验证设计 阶段必做的试 验 之一 , 而耐 久试 验 由于其 试验 周期 长 , 复性 然 重 差 , 试 验 事故 、 受 场地 局 限性 等 因素 的影 响 , 易 极 导致项 目进度 延期 ,人 力财 务成 本居 高 不下 等 问
题 难 以得到解 决 。因此 , 国外 汽车 厂商正 逐渐 放弃
2 道路谱数据采集
任 何仿 真 计 算 都必 须 有 输入 激 励 作 为前 提 。 车辆在 全生 命 周期 使 用 中受到 的路 面 冲击 和车辆 自身 产生 的动 力输 出不 断在 整车 各个 部件 上施 加
对大规模耐久性试验的依赖 ,进而转化为利用虚 拟开发和仿真技术在项 目设计 阶段进行疲劳耐久 计算 ,在实 车试 验 阶段对 疲劳 计算 结果 进 行 比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