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基本概念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中外教育概述

一、中国古代

(一)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墨子:兼爱、非攻。

(三)老子:文化堕落论,回归自然。

(四)《学记》:世界最早教育专著,中国“教育学雏形”。“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教学与政治关系;“时教必有正业,退居必有居学”的劳逸结合原则;“师严然后道尊”教师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开导学生观;“学不*等”的循序渐进。

(六)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主张教育独立于政治经济。

(七)黄炎培:“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理论。“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用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

(八)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九)陶行知:万世师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十)陈鹤琴:“活教育”。幼儿教育与自然社会的直接经验结合。

二、西方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及其问答法。

(二)柏拉图:理性训练,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和四科。寓学习于游戏。

(三)夸美纽斯及《大教学论》:自然性,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

(四)卢梭《爱弥儿》: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五)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构建教育学体系。传统教育学代表。

(六)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七)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主义教育。

第二节教育概述

教育的本质定义:培养人的活动。

一、教育的涵义

广义: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行为,否认了教育的社会系。

神话起源说:神创造。

心理模仿起源说:儿童对承认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

劳动起源说:为把劳动技术传承下去。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目前:起源于人的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

三、教育的发展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1)奴隶社会教育

①中国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②西方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武士。学习内容主要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五项竞技”。

雅典学习内容主要为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著特点。

(2)封建社会教育

①中国《四书》、《五经》

②西方西方封建社会,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1、终身化:为适应快速增长的科学知识和人的全面发展。

2、全民化:任何人尤其是适龄儿童都有。

3、民主化:取消等级教育制度,平等教育;尊重学生。

4、多元化:

5、现代化

五、教育的基本功能

通过使个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促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衍生功能是改变自然与社会。

(一)促进个体社会化

1、帮助个体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家庭、生产、身体健康、学习的方法技能。

2、帮助个体获取社会文化。

3、促进个体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利于个体习惯养成,而在教育者养成的习惯也符合社会要求。

4、有利于个体社会观念的形成。

5、培养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个体进行职业引导。使之找到与之符合的职业。(二)促进个体个性化

1、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获得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2、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

3、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提升。

(三)个性化与社会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社会化是基础,个性化是发展。

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控制教育的形式与发展、经费和思想。

(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什么人受教育,受什么样的教育。

(3)决定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符合经济政治制度的要求。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培养其需要的人才。

(2)造成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可以促进民主。增加人的权利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改革。

3、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是主体性实践活动,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

为选择。具有自身的教育规律。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也提出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教育。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与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传递-保存(时间)、传播-交流(空间)、选择-提升(方向)、创造-更新文化(发展)。

2、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培养人);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3、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教育属于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承和构成文化。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1)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增加孩子抚养费;改变生育观念;职业妇女不愿意生孩子;导致晚婚晚育。

(2)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教育成年人优生优育。

(3)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自然结构(年龄性别)、社会结构(职业阶层等)。避免重男轻女;改变文化和职业结构,更适于社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

2、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1)人口增长率对教育的影响:影响教育规模、结构(办学形式)、质量。(2)人口质量:就是入学的学生的质量对总教育质量的影响。(3)人口结构。

七、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影响——促进人的发展)

(一)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遗传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的差异影响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的发展制约着年轻一代的年龄特征、具有可塑性。

2、环境是人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人存在于环境中,环境决定发展。人主动积极的被环境影响。环境将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决定发展的方向。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目的性强,决定发展的方向;教育控制环境因素;教育培养专业教师,对学生作用力大。

4、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发展的内部动力。即学生自我发展。

第三节学制与义务教育

一、学制概述

(一)学制定义

学校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高等教育类型增多,大众、普及。结构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5、普及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二、近代学制发展。

1、壬寅学制。第一个颁布。

2、癸卯学制。第一个实施。

3、壬子癸丑学制,民国第一个。

4、壬戌学制:里程碑。

三、我国当前学制

1、学前教育3-6岁。

2、初等教育。6-7岁入学,5或6年。

3、中等教育6年

4、高等教育4年或5年。

四、义务教育

(一)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二)特征和意义。

1、义务教育的特征。

公益性:不收学杂费。统一性:全部适龄儿童都要接受。义务性:强制接受。

2、义务教育的意义。

(1)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不断促进国家的经济的发展。(2)提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提高。(3)既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第四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理论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索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根据社会与自身的发展提出,反应了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1、教育目的的意义

(1)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规格,对整个教育活动有定向作用。(2)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指导教育工作。(3)评价教育的成效。

2、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始见于唐朝。广义指学习内容总和及进程,狭义指某一门或一类课程。

二、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一)学科(结构)中心课程论: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知识、规律和相应技能为目标。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社会活动为中心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代表人物杜威。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作用。

三、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儿童、社会、学科特征。

(一)儿童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1)课程要受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制约,发展情况决定了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应控制深度广度难度,循序渐进。

(2)课程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制约: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材。

(二)社会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通过社会条件和社会需要两方面来影响课程。是影响课程的根本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的效用(学习适应社会的课程)、社会的压力(社会对人的要

求)、社会责任感(政治学等激发人的社会和政治自觉性)。

(三)学科特征对社会开发的影响。知识是反应社会规律和本质。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根据组织方式的不同划分。

(一)分科课程以科目为基础,从各门学科中选出最基本的内容,组成不同学科。教学安排以此为标准。

(二)综合课程:相关课程(历史和语文,各自独立)、融合课程(文科理科,不再独立)、广域课程(涵盖整个知识领域)。

(三)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或实践课程。

(四)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分科课程只注重学科的逻辑体系,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活动课程自身缺乏系统性。

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以课程管理制度为依据,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一)必修课程

同一年级学生必须学习的,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二)选修课程: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的课程。

(三)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实质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必修课程是国家对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的有效保证,选修课程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没有良好、最低限度的共性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

的个性发展。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根据开发主体不同。

(一)国家课程:基础教育,共同素质。

(二)地方课程:

(三)校本课程:科学性、多元性、补充性、适应性、自主性、特色性原则。

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表现形式不同。

(一)显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的正式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标志。

(二)隐性课程:最早涉及者杜威,最早提出——杰克逊。

(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区别:(1)表现方式不同,显性由学校正式公布实施,而隐性是间接地的。(2)隐性是无意识中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而显性是有意识获取的学术性经验。(3)显性有计划、有目的,隐性没有。

(四)分为物质方面、设施方面和文化方面隐性课程。

第三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

一、课程目标

(一)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目标、学生的需要、社会需要、课程本身特征。

三、课程评价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为:新的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改革的内容:(1)改教知识为教学习(2)改学科本位,分科过细。(3)改课程偏难,使课程与生活结合。(4)不仅学会学习,且培养动手能力。(5)改掉注重选拔,使评价对学生有促进作用。(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活动包括施教者、学习者和教学内容。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

径。

(二)教学的内涵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解决个人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交往性、认识性、发展性。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统一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应了教学中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关系。

1、学习知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间接的经验依靠学生的直接经验来感性的认识、接受。

3、既要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直接经验的积累。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掌握知识为发展智力提供思路、空间。

(二)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发展后,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掌握了知识也不一定智商高,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使知识促进智力的增长。

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由赫尔巴特首先提出。要求处理好学习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一)教师作为组织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做的事)

(二)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能动性。(不是教学的对象,而是学习的主体。)

(三)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关系。

五、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统一

中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而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生道德修养之源。

(一)知识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科学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帮助他们加强对道德的认识。

(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三)传授知识要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不能出现偏激现象。

六、中学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流于形式。(2)教师讲课语言不规范(3)教师讲课教学散漫、不严谨。

第三节教学实施

一、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1、概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不相关。教学原则可以反映教学规律。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尽量利用学生能够看到的事物,包括实物、图片、和生动的语言。

2、启发性原则

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组织各种复习,在新的学习中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学习。

5、因材施教原则

尊重学生的差异,促使每个学生最优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概述

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实施的方法,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

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师素质、学科特点、教学条件。

(二)常用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分为讲读、讲述、讲解、讲演。

讲读,是边读教科书边讲。讲述,是口头描述学习内容。讲解,对公式定理等进行解释、说明、论证。讲演,描述事实,深入分析,总结归纳。

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学生;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问答法,问学生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分复习谈话和引导谈话。

该法基本要求是:要善于提问;要事先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要善于启发;要做好归纳。

3、读书知道法。

教导学生自己去看书。

4、讨论法。

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讨论,辨别问题的是非真伪。

5、演示法

直观认知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

6、练习法

7、实验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新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学习目标。

2、探究学习法

3、合作学习法

问题式(互相提问)、表演式、讨论式、论文式、学科式。

三、教学组织形式

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一)个别教学制(古代,利于因材施教)

(二)班级授课制我国现行教学组织形式。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首次提出。我国最早的是晶石同文馆。《钦定学堂章程》后全国推行。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全班同学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便于发挥集体教学的作用。可以学习类似,相互帮助。缺点:难以因材施教,与实际脱节。

(三)分组教学制。根据学生能力或成绩分组。

外部分组:学科能力分组—不同的科目分不同的组,其余还在同班,如英语快慢班。跨学科能力分组-快慢班。

(四)设计教学法(克伯屈)

废除班级授课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在自己设计、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五)道尔顿制

教师不上课,只制定学习资料、布置作业。有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教师检查结果。特点是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

第四节教学改革

三次改革: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建构主义。我国正在进行第八次改革。

一、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一)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改革的主题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主要包括: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培养一般能力与创造品质并重,面向教学结果与面向教学内容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二)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基本策略

在总目标下实现全面改革。

(三)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重心、关键。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趋势。

(二)课程综合化趋势

(三)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四)课程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五)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K 由来:《孟子?尽心上》 2、含义: 广义一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一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Ll 标的活动,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 的社会要求,有IJ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 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 本质匸有目的的哮孕动。区别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质的规泄性 有意识有目的 -------- 以人的培 自觉传递社会 养为直接 人类特有的社会存在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经验 目标 活动 盾活动 社会属性一一永恒性(人在教育在)、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 段)、相对独立性 相对独立性:继承性一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与社会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阻碍、超前催生) 4、教育起源 学说 观点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 由神创造,体现神的意志 宗教、朱熹 生物起源论 动物生存本能活动 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 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劳动起源论 源于劳动,社会生产的需要与人的需要 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论 人的交往活动 叶澜 口诀:本能生利息、新房圆美梦、米夫爱劳动 4.发展历程 4-1原始社会的教育 有意识、有H 的性,无严密计划性 与生活适应,以生活经验为内容 没有阶级性、H 的一致、权利平等 言传身教 生活教育、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吗容谁样哪 有 内对怎在 9 ■ ?

5、萌芽阶段 5?1特点:习俗认识为主、以机械类比等思维方式为主、包含于哲学道徳论述中 5-2《学记》 5?4西方 (1) 苏格拉底“ 产婆术”: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反复诘问得出定义)、助产术 (不断探索得岀结论)。 (2) 柏拉图:《理想国》,重早期教育,“寓学习于游戏” (3)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 (4)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名《论演说家的教育I 培养》) 第一部研究教学教 法的著作,古代欧洲教育理念发展的最高成就。“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6?创立 6√L 特点:专门领域、概念体系、科学硏究方法、系统教育学著作、教育机构 6-2 (1)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岀 ((3) 卢梭:教育体小说《爱弥儿》、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思想 (4) 康徳: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目的在于发挥人的自然秉性。 (5)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一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1)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l20分钟,满分为l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出自于( )。 A.《学记》 B.《论语》 C.《中庸》 D.《大学》 2.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历史继承性 C.时代性 D.相对独立性 3.(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道德文化 4.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每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做法符合了人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问卷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6.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校本课程 7.新课改规定,教材管理实行( )。 A.国编制 B.国审制 C.校编制 D.校审制 8.王老师在讲《硝酸》这一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教学:一、首先引导学生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二、讨论6.72L气体为何物;三、让学生试着分析溶液pH=0说明什么;四、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守恒法求解。最后,学生迅速简捷地给出答案。王老师运用了( )教学原则。 A.量力性 B.直观性 C.启发性 D.因材施教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科目代码:30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撰写于我国战国末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B)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活动 3.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这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C)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人口变化 D.文化传统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B)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 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C.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 5.我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哪一特征(B) A.继承性 B.等级性 C.历史性 D.民族性 6.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艺”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A)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C) A.国家一级管理 B.国家、地方二级管理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教研室四级管理 8.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论争,其根本分歧是(D)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016学年下半学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1)

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 真模拟试卷及答案(1)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l20分钟,满分为l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出自于( )。 A.《学记》 B.《论语》 C.《中庸》 D.《大学》 2.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历史继承性 C.时代性 D.相对独立性 3.(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道德文化 4.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每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做法符合了人身心发展的( )。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问卷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6.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校本课程 7.新课改规定,教材管理实行( )。 A.国编制 B.国审制 C.校编制 D.校审制 8.王老师在讲《硝酸》这一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教学:一、首先引导学生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二、讨论6.72L气体为何物;三、让学生试着分析溶液pH=0说明什么;四、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守恒法求解。最后,学生迅速简捷地给出答案。王老师运用了( )教学原则。 A.量力性 B.直观性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 必背考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二)教育 ?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思想观念等内容。特点:目的性和价值性、发展性、形态的多样性。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教育的发展阶段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3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3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考试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但若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就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这说明教育具有() A.正向显性功能 B.负向显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 C.正向隐性功能 答案:D 2.德国首都柏林的得月园内矗立着孔子的大理石像,其基座上刻着德文翻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下句子中与该句同出于《论语》的是()。 A.“不愤不启,不性不发” B.“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答案:A 3.西方教育史上,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在各方面都堪称完美的雄辨家,并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的教育著作是()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D.《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答案:B 4.在教育史上,强调“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D.杜威 C.斯宾塞 答案:C 5.在资本主义国家培养的是资本主义统治的维护者,在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一定社会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的人,是由()决定的。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人口 答案:B 6.华生提出,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这种观点反映的身心发展动力理论是()。 A.原发论 B.内发论 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C

7.通常,学校的学风、班风、校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主要体现了()的作用。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答案:A 9.牛顿曾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这句话应用到教学中,体现了教学过程哪条基本规律?()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C.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A 10.历史李老师需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足够多的历史知识以应对突如其来的考试,他最适合采用()来实施教学。 A.讲授法 B.讨论法 C.问答法 D.读书指导法 答案:A 11.语文老师在课上想测试班上学生写作能力的水平,却让学生做一套阅读题的试卷,说明该测验()较低。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B 12.墙壁上贴着一幅幅具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画或有关学习、理想的名言,橱窗里陈设着有教育意义的图片。这种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答案:C 13.红红帮老师打扫实验室时不小心打碎了二支玻璃试管;明明偷偷溜进实验室玩,打碎了一支玻璃试管:岚岚认为,明明做得比红红更好,因为明明只打碎一支玻璃试管。依据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岚岚日前处于道德发展阶段中的()。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 A.弦琴学校 B.鸿都门学 C.国子监 D.航海学校 2.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冇具有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徳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3.“砖能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是()。 A.功能因素 B.定势 C.原型启发 D.负迁移 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C.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D.学生亚文化 6.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7.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能决左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的()才能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8.()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D.课程表 9.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审美需要

10.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 A.具体内容 B.学习过程 C.概括 D.获得策略知识 1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12.提出“泛智”教冇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13.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1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髙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重点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大学《教育学基础》考点总结.doc

大学《教育学基础》考点总结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考点 教育: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非制度化的教育: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各人种教育的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 农业和工业社会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的创立: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泛智教育,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2康德四次讲授教育学《康德论教育》时间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必须成为一种学业,教育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3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创立教育学。《普通教育》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格尼斯堡大学创办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实用主义教育学:19C末20C初,杜威《民主主义与教学》《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基础上提出,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是与生活的过程合一的,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作准备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要学习现实中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阻止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批判教育学:美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得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1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作用的方向看,正向和负向 3作用形式,显性和隐性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1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显性正向2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正向功能) 教育实现个体的个性化: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思想传播和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似的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是教育产生负向功能的根源。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狭义:一定社会为整个教育事业的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

选择题必考知识点中学生心理发展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内化说”;最近发展区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注意发展特点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图形记忆优于词语; 有意记忆和抽象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循序发展。 语言发展特点

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 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 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咼。 (三)情绪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和长期性。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理论 詹姆士一兰格理论 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坎农一巴德学说 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强调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刺激情境一评估一情绪; 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强烈、狂暴型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并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高中生情绪特点与发展 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程度的反应; 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当引起愉快、欢乐情绪的客观情境已经转移,而在进行另一项活动时,学生仍然沉浸在愉快欢乐之中,这是不恰当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018年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小学)

2018年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3《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4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5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6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7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8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9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经验中心” 10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三个中心:“儿童中心”“ 活动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11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1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13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二)教育 教育的涵义 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 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3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思想观念等内容。特点目的性和价值性、发展 性、形态的多样性。 4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蓝色部分代表考纲要求,黑色代表考纲解读) (一)教育学。 1. 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心理,生理,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得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题. 教育媒介: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或者沟通关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容,教育方法及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朱熹也支持此观点 2、生物起源说(标志着在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法1831-1902),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主要思想: 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 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页脚

③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起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 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 代表人物:孟禄(美国,1869-1947) 主要思想: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②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不管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的行为。模仿是教育的本质。 忽视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4、劳动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主要思想: ①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途径; ③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基本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历史发展脉络 (3)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4)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中国 页脚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1. 永恒性。(人在教育就在) 2. 历史性。(古今不同) 3. 相对独立性。 a. 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b. 不平衡性(可超前、可滞后) 三、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论:生物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2. 心理起源论: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孟禄 3. 劳动起源论: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1. 公平、无阶级性。 2. 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 3. 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奴隶社会:1. 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 2.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征: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3. 私学兴起:春秋时期,特征:自由。 ?封建社会:1. 战国:私学繁荣。 2. 隋唐:科举制兴起。 3. 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制。 ?近代社会: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 3. 教育世俗化、法制化。 ?现代教育:20世纪之后教育的新特点。(口诀:全民多献身) 1.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多元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 1. 《学记》:世界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教学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7. 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物。 a.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b.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c. 学校即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