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争论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实现形式与创新分析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实现形式与创新分析作者:姚思玲来源:《经济视野》2016年第14期摘要:粮食主产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保障全国农产品供给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比较完善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我国当前粮食主产区的建设现状进行阐述,并系统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困境。
对此提出加强政府干预机制、加大对农户的利益保护、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机制与建立健全国家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的创新建议,以此调动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抓粮、粮农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实现形式创新分析粮食主产区是指农业资源丰富,有较强的粮食生产能力,在满足自身消费的基础上还能稳定地向外调出大量商品粮食,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对国家和市场贡献较大的区域。
为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调动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与粮农的积极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加快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新增偏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补贴基金,建立鼓励绿色发展的补贴制度以及完善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以实现粮食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业获得合理发展的政策目标。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重点,相关研究成果丰硕。
(杨建利、靳文学,2015)认为由于粮食生产低效益和粮食调出价值外溢这一对矛盾,导致粮食主产区政府财政、种粮农民、农业生态环境损失惨重,提出必须建立现金补偿、实物补偿、服务补偿等综合补偿体系,以提高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和粮农的积极性。
(陈明星,2013)基于农户视角,通过问卷调研方式分析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的影响因素,总结出要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主产区农村基础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着力增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
(赵波,2011)通过阐述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建议的导向意义,运用对比分析法对粮食主产区的现状进行剖析,提出要在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的公共政策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与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关于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的探讨

关于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的探讨作者:于伟孟祥萍张学锋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4年第10期摘要: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兴邦定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而这个基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动摇的。
保证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是保护好耕地资源。
耕地的减少是一个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是现如今乃至将来所要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措施中图分类号:F32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0.0042002年以来,国家对粮食生产和种粮大户实行了补贴、奖励和价格支持等一系列调控措施,促进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为保持粮价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吉林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各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和调控市场供给能力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有一些局限性。
因此,探讨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问题,对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国家长期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1 粮食补贴政策沿革情况粮食补贴政策在我国大致经历1953~1993 年的粮食统购统销,1993~2003 年的粮食购销价改革,2004 年至今的由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转变为对粮食生产者的直接补贴三个阶段。
2002年我省东丰县是国家粮食直接补贴试点之一,2004年国家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全省范围正式实施,2005年国家实施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2006年又增加了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补贴。
上述各项措施,加上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科技支持政策以及最低收购价、临储收购和目标价格政策,构成了当前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的主体。
从吉林省近几年的情况看,一是粮食补贴资金总量逐年增加。
由2006年的30.2亿增加到2013年的107亿元。
其中,粮食直补从2004年15.39亿元增加到2013年19.20亿元,农资综合补贴从2006年7.59亿元增加到2013年59.67亿元,良种补贴从2004年1.84亿元增加到2013年7.43亿元,农机补贴从2004年0.025亿元增加到2013年10.7亿元(见图1)。
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二、 粮食主产 区利益 补偿 制度的缺 陷
( 一 )粮 食补 贴 行 政 成 本 较 高
粮食 生产 的补贴项 目较 多, 在 粮食 生产直接补 贴、 良种补 贴 、 农用 生产 资料 涨价 综合 补贴 和大 中
型 农机具购 置补贴 中 , 前三项补 贴基本 上是普 惠制
( 三 )粮 食主产 区利 益补偿机 制对 黑龙 江
省粮 食 生 产 的积 极 作 用
我 国粮食 生产 扶持 政策 对黑 龙江 省粮 食主产 区发挥 了积 极 的作用 , 对国际粮食市 场带来 的冲 击 起到 了有效地抑制 , 在 很大程度上保 护 了农 民种粮 的收益 , 尤其是 增 强了地 方政府 抓粮 的决 心。 在 国
全省平均水平, 经济增长缓隧。 由于财力有限, 对粮食支持有心无力, 不能给予粮食产业更多的投入, 导致粮食生产 投入不足。 建立粮食主产 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不仅能够调动地方政府和农 民种粮积橱 『 生 , 更主要的是可以促进粮食 主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本文结合黑龙江省粮食主产 区利益补偿机制的背景和粮食主产 区利益补偿机制 绩效评
直接补 贴 的基础 上增加 了对 种粮 农 民的农 资综合 要保 证种粮农 民获得 社会平均利润 , 并实现 农 民收
【 作者 简介 】陈 1 9 6 2 一 ) , 女, 三级研究员 , 大学本科 ,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
【 课题来源 】 本文为2 0 1 4 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 目, 项目 主持人: 陈沫。批准号: 1 4 B 0 7 5 。
健 全粮食主产 区利益补 偿制度 。 2 0 1 2 年 中央 1 号文 件再次强调要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 制。
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

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
佚名
【期刊名称】《求是学刊》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粮食主产区的建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章阐述了粮食主产区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积极意义,并在总结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主要特征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制度困境,最终为解决该问题从多个层面提出了路径选择。
【总页数】6页(P72-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
【相关文献】
1.非粮食主产区农户耕地保护利益补偿制度的意愿分析——基于重庆市155份农户认知调研数据 [J], 胡娟;赵凯;庄皓雯
2.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J], 赵波
3.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需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 [J], 潘刚
4.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需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 [J], 潘刚
5.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研究 [J], 康涌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价值视角下的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

生态价值视角下的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作者:朱盼盼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4年第07期6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
文件指出,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政策精准性、实效性,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需要探索产销区多渠道利益补偿办法,健全粮食生产支持保护体系,在建立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落实好保障粮食安全的共同责任。
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种粮比较收益偏低现状,是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产销区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
为此,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及“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目前,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多从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维度引导粮食主销区企业到粮食主产区发展,通过发挥主销区粮食深加工、粮种研究等优势,推动形成产销区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主产区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服务”转型,进行横向利益补偿。
一、横向利益补偿背景(一)“财粮倒挂”困境粮食主产区产粮压力导致产销区财政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78.42%,主销区占比仅为4.28%。
2022年粮食主产区人均粮食产量是主销区的近7倍,但人均GDP却不及主销区的2/3;2022年粮食主销区人均财政收入13 341.3元,而主产区仅为6 286.2元,不及主销区的一半。
粮食主产区不仅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耕地、水、人力以及生态资源用于粮食生产,而且地方财政每年需要额外支出用于补贴粮食生产。
我国粮食生产补偿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生产补偿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田海霞游潇潇来源:《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07期摘要:我国自2004年全面推广粮食补偿政策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无论从生产水平还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上看都得到较大提高,但必须看到,当前粮食补贴政策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并改进,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关键词:粮食生产补偿粮食安全一、粮食生产补偿的内涵及目标1.粮食生产补偿的内涵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了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保证粮食安全,通过现金或转移支付方式对粮食生产、流通环节采取补偿政策。
粮食补偿是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的最直接促进手段。
国家实行粮食生产补偿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生产的自身弱势性,粮食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的回报率较低,另一方面,国家实行粮食生产补偿也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防止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同时,粮食补偿政策也是在国际粮食补贴环境下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粮食安全。
2.粮食生产补偿的政策目标当前,世界各国都积极推行粮食生产补偿政策,虽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都是其国家宏观调整的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粮食生产补偿目标是稳定农业生产秩序及维护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稳定粮食价格,平衡粮食市场供求,保证粮食安全,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我国实行粮食生产补偿针对我国粮食储备量出现下滑,粮食供应的增长速度逐渐低于粮食需求的增长,农民负担逐年加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而出来的惠农政策。
其目的同样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粮食安全。
二、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补偿的构成现阶段,我国实行粮食生产补偿,从构成体系上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粮食直接补贴:粮食直接补贴是国家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按照一定标准对农民实行的直接补偿政策。
补偿的品种包括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其目的是国家为防止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粮食直接补偿从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
杜鹰:建立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66CHINA TOP BRANDS封面文章COVERSTORY本刊记者/杨侠网上有这样一张照片: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小组讨论时发言,桌上摆满了各路记者竞相抢占有利位置、大小不一的各式录音笔。
而当他起身离开座位时,大批记者蜂拥而上,问题不断更是常见景象。
事实上,媒体对杜鹰的关注主要来自于他对三农问题的深入研究。
稍稍做点功课就会发现,杜鹰在家庭承包制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建设、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小城镇发展、扶贫、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结构和乡镇企业等领域都发表过大量核心论文,其曾任农业部政策体改法规司司长、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司长的履历,也足以说明他在三农领域的权威性。
兼具官员与学者身份的杜鹰,在面对媒体提问时,通常是冷静而严肃的。
但当年轻记者提出一个有质量的问题时,他又会毫不吝啬赞赏与鼓励:“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你对这个领域很有研究。
”此时一脸笑容的他,绝对是个敦促后辈成长的慈爱长者。
此次两会期间,杜鹰倡议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即根据国内国外的市场价格、供求关系,以及农民的生产成本等,对农产品合理确定一个目标价格。
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政府不用补贴,反之,根据差额,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这样做就把价格解放出来,就不用年年大幅提高价格。
杜鹰认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三大矛盾。
一是农产品成本不断上升与国际市场价格封顶的矛盾;二是农业继续增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三是农业现代化因素不断增加与农户分散小规模经营的矛盾。
“近年农业增产的重要激励因素是实行了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
现在的最低收购价人物速写| Personage Sketches杜鹰:建立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利益补偿机制Establish Mechanism of Benefit Compensation betweenMajor Production Zone and Major Distribution Zone of Grain众多记者追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中)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和临时收储价格引导市场价格往上走,越来越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未来价格提升空间受到明显制约。
粮食安全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新思路

成绩虽显著 。 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近几年 , 受农 资价格上涨较快影响,按计税面积发放补贴的方式对 提高农民种粮的积级陛已经大打折扣。对产粮大县财
政 奖励起 到 了明显作用 .但 是与粮食 主产 区的财 政 巨
、
现行粮食主产区补偿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 , 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从来就
没有停止过 ,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 具体补偿政策也不 尽相同。先是提高粮食统购价格 、 合 同定购 、 保量放
※本文为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项 目“ 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对我 国粮食生产能 力的影响评估” ( 项 目编号 : 7 1 2 7 3 2 6 3 ) 、 国家社科 基金“ 城镇化进程 中农地非农化的制度 变迁及制度创新研 究” ( 项 目编号 : 1 2 B J Y 0 8 5 ) 的 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
本质属性是消费品产权难以界定 , 才导致 了产品消费
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 眭。但是 , 从粮食的纯商品角度 来看 , 具有私人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为只有支
一
7 0—
M0DE RN EC 0N0MI C RE S E ARC H
( 1 ) 粮食安全具有公 共产 品属性 , 但粮食主要 由
性经济人肯定会选择那些收益大于机会成本 的经济 活动 。如果没有市场以外的力量存在, 理性粮农选择 粮食生产主要取决于土地和劳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 本低 于或等于非农领域配置成本 , 否则 。 就会放弃粮 食生产 , 把土地和劳动配置于粮食生产 以外的领域 。 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看 , 无论土地还是劳动 , 从事非 粮食生产的收入都远远高于从 事粮食生产 的收入水 平。为此 , 粮食主产 区粮农 因生产粮食而出现“ 私人
收 入 不低 于非 农产 业 的收 益是提 高粮农 种粮 积 极性 的政 策 目的 。但 目前 . 国家颁布 实施 的各 项反 哺性 补 偿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