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现象

光电效应现象
光电效应现象

关于高中课本中的光电效应现象的讨论

(集美中学邹方云361021)

1.问题的提出

光电效应最早是赫兹在1886年12月进行电磁波实验研究中偶然发现的,随后的三十年间有多位物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而获得诺贝尔奖。由于该实验在物理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学教学中也普遍受到物理教师的重视。但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光电效应现象的理解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是错误的认识。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今天的光电效应与1900年前后的光电效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师们在阅读一些文献时,有的老师对一些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不加分析的照搬。本文在综合文献的基础上,对光电效应现象的四条内容的理解及相关概念理解加以澄清。其实任何光电效应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值得大做文章,限于篇幅与水平,对这些问题也是点到为止,与同行与专家们交流,欢迎讨论。

2.光电效应概念的界定与实验现象描述

2.1光电效应概念的界定

所谓“光电效应”是指在光的照射下金属表面发射电子的现象。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一概念对于1900前后来说是正确的,随着对光电现象研究的深入,该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物理学家把上世纪初前后研究的光电效应(即高中课本上的这一类光电效应)称为外光电效应,与内光电效应相对应。也是说我们中学研究的实验现象是属于光电效应,但光电效应不只是我们课本上说的那样简单。在这里,我们对概念的界定是为了帮助我们中学教师对光电效应概念了解更加深入。注意我们在一些文献中看到的光电效应可能不是高中课本上的概念,也有利于我们把握课本上的光电效应的历史条件。曾谨言教授对光电效应的描述是“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致电变的现象统称为光电效应”,该表述说明了光电效应包涵了比中学教材更为广泛的内含。

2.2光电效应现象的内容

物理教材中对光电效应的现象描述不是仅由一个科学家观察到的,而是综合了1900年前后多位科学家的实验观察结果。莱比锡大学的讲师哈尔瓦克斯,俄国的斯托列托夫对光电效应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该实验最主要贡献者是赫兹的助手,德国科学家勒纳德(P.Lenard,1862-1947),他的实验观察结果与中学教材中的说法基本一致。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1.对各种金属都存在着极限频率和极限波长,低于极限频率的任何入射光强度再大、照射时间再长都不会发生光电效应;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3.只要入射光频率高于金属的极限频率,照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不超过10^-9S;4.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这是光电效应现象常见的描述。

3.对四条内容的理解

对光电效应实验现象内容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显得很混乱。有的老师对内容妄加推测并任意发挥,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错误。很多中学老师由于缺乏资料,对光电效应现象的认识也是停留在课本的水平上,不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下面是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该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3.1对极限频率的理解

对于该问题,需要理解的是为什么有极限频率。对于中学生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

有这一现象即可,同时也了解这一现象给波动理论的解释带来了困难,即按波动理论只要给以足够长的时间照射,都能发生光电效应相矛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电子怎么吸收光子的,为什么不能吸收多个光子有疑问且感兴趣。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老师是直接告诉学生电子不吸收多个光子,无论是相继和同时。学生再问为什么呢?很多老师也不知道了。

其实20世纪初的科学家和现在的中学老师们一样不知道电子怎样吸收光子和不能同时吸收多个光子,也只知道与波动论相冲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实验条件是十分有限的,也谈不上精确,另外一个原因是物理学面对新的实验现象,理论还没有建立起来,科学家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原因,都难以服众。即使后来密立根实验很精确了,但理论还是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理论。

目前有关文献对电子吸收光子的问题做出了一些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同时吸收两个光子的概率太低,当时无法观察到。普通光源光强较弱,从发光机制来讲自发辐射占主导地位。在光电效应过程中,有人实验发现,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材料的截止频率时,入射10^4数量级的光子才能射出一个电子。对于该问题,《关于光电效应中电子不可能吸收两个光子的可能性的分析》一文中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计算,计算的结果是普通光源的产生光子的概率也是10^4数量级。而一个电子相继和同时吸收两个光子的概率,是10^8数量级的光子中才出现一次。即在普通光源(即弱光)条件下,电子也有可能吸收两个光子,只是这种概率极小,相应的光电流远远小于测量仪器的灵敏度而不能够通过仪器测量出来。在中学甚至大学物理中所叙述的光电效应规律都是物理学史实上的内容,是针对普通光源来讲的,这也与历史上发现光电效应时没有更强的光源,特别是激光源有很大的关系。

激光的问世,相关实验还可观测到双光子、甚至四光子吸收现象,也会破坏极限频率的概念,这时候光电效应中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强调普通光源是当时观察光电效应的实验条件。

3.2对最大初动能的理解

有不少人认为,所有的光电子都具有最大初动能,有不少参考资料不明确说明是最大初动能,而是以动能来代替,这是历史的产物,是不准确的描述。在教学中要明确说明,以免学生理解错误。

有不少文章研究表明,能吸收光子的电子是不自由的,至少在与光子作用的过程中,否则不遵守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一般认为,金属中电子吸收光子时,运动方向朝外,只克服原子实库仑力的光电子具有最大初动能。其它光电子的动能在零与最大值之间。克服原子实做功较多的光电子的动能较少。光电子的初动能还受金属表面的清洁程度和表面吸附气体等因素的影响,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需要消耗的能量也不同。

同第一问题一样,激光光源照射下,由于吸收多个光子,这一结论也不成立。所以本结论也是在普通光源下。

3.3对瞬时性的理解

大家对瞬时性的理解没有问题,学生知道瞬时性用波动论理无法解释该现象即可。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瞬时性问题,勒纳德在1902年还提出了触发假设。

笔者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勒纳德1902年关于瞬时性的实验现象的内容是:当入射光频率大于截止频率v时,光一照射便立即有电了从金属表面逸出,而低于截止频率的入射光不管多强都不可能产生光电效应。文中并没有提出反应时间短到10^-9S,学生对10^-9S,没有概念,只知道时间很短即可。是谁最早测量出的这一时间?笔者表示疑问,多方查阅材料,也没有结果。在时间的测量史上,能测量10^-7S

的时间,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所以,我有理由怀疑该叙事的合理性。

3.4对光电电流的理解

关于这一点的认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课本为了减少概念的引入,没有说明光电电流是饱和电流,导致了很多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这一点;第二个问题是本结论的前提是在大于极限频率的同一种照射结果,离开此条件无法讨论。

在中学生的教辅练习中有不少出现了类似情况,光电效应实验中,将一种光换成另外一种光,说光强度相同,比较它们饱和电流的大小。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不同光的频率不同,电流与频率的关系也较为复杂,不是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如果频率变大了,会使更加深层的电子变为光电子,但同时单位时间的光子数目少了,哪一个起更大的作用?恐怕连老师也不清楚。

当然,作为老师,如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也是可以的。下面是笔者查阅文献的结果,总体情况是很复杂,没有定论。以下是其中两种情况:

美国物理学家席夫在假设入射光为单色线偏振光射到原子的K层电子上,得出电子数与入射光频率的定量关系式,其结论是:

1)在光强P一定时,光电子数N正比于v^-9/2,可见随着频率的增加光电子数迅速减少;2)在光强P和频率v一定时,光电子数N正比于金属靶的原子序数Z的五次方,即光电子数随金属靶的原子序数的增大而迅速增加;3)在金属和频率一定时,光电子数N正比于入射光光强P。

另一种情况是,不同频率的光子激发出光电子的本领是不同的。有些材料特别是碱金属物质,在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饱和值随照射光频率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较为复杂,称之为选择性光电效应,根据有关文献说明是光电子数目与频率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像是一个先大后小的关系。

所以中学老师要回避这类问题中典型错误,不要去讨论入射光频率与光电子数的关系,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对光电效应的问题其实还很多,限于水平,其中有些问题的看法还不一定对,欢迎指出。

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比较

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的比较 周嘉夫 (天水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是光的粒子性的两个重要证据,通过对两效应实验规律的比较及产生条件的分析,论述两效应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异,进一步说明光电效应和康普效应虽然都是光子与原子的作用过程,但产生条件和现象却是根本不同的。 关键词: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子散射电子自由电子差异能量作用比较 The Comparison of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Konpton Effect Zhou Jiafu ( School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741001) Abstract: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Compton effect is the particle nature of light are two important evidence. Effect of the two experiments and production of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s discussed between the two effects of differences in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further Compton Effect Although they are both the role of photon and atom, but phenomena arising from the conditions and it is step-by-step with the fundamental. Key words:Scattering, Electron, PhotoelectricEffect, Konpton Effec,Free Electron,Photon,Function,Energy,Comparison

最新光电效应练习题(含答案)

光电效应规律和光电效应方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光电效应实验结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某种金属,无论光强多强,只要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B.对于某种金属,无论光的频率多低,只要光照时间足够长就能产生光电效应 C.对于某种金属,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D.对于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所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解析】选A. 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与入射光的强度、光照时间无关,所以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故A正确,B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可知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频率越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与入射光强度无关,故C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是一次函数关系,故D错误. 2.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了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流增大 B.减小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效应现象消失 C.改用频率小于ν的光照射,一定不发生光电效应 D.改用频率大于ν的光照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 【解析】选AD.增大入射光强度,单位时间内照射到单位面积的光电子数增加,则光电流将增大,故选项A正确;光电效应是否发生取决于照射光的频率,而与照射强度无关,故选项B错误;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光电效应,用频率较小的光照射时,若光的频率仍大于极限频率,则仍会发生光电效应,选项C错误;根据hν-W0= 2 1 mv2可知,增加照射光频率,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故选项D正确. 3.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原来不带电的一块锌板与灵敏验电器相连,用弧光灯照射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就张开了一个角度,如图所示,这时() A.锌板带正电,指针带负电B.锌板带正电,指针带正电C.锌板带负电,指针带正电D.锌板带负电,指针带负电 精品文档

光电子学知识点

一、绪论 1、激光发明年份; 2、什么叫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 3、列举几种光电子技术或光电子器件,至少6种; 4、典型的光电子(通信)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 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基础 1、光的本性,传播时表现为波动性,与介质相互作用时表现为粒子性; 2、对于线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极化率χ为标量;而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电极化强度矢量P 和外电场E 不再平行,此时极化率χ变为二阶张量:0i ij j P E εχ= 3、P 、D 、E 之间的关系 4、辐射度量和光度量的区别 5、辐射通量、光通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6、亮度和照度的区别 7、能带理论基本概念(价带、导带、禁带、禁带宽度)

三、光波导(30分) 1、平面介质波导的结构(各层名称),各层介质的折射率关系;对称波导、非对称波导; 2、各层中的场分布:波导层中横向(光受限的方向)为驻波场,纵向为行波场;衬底和覆盖层中横向为振幅成指数规律衰减的消逝场,纵向为行波场;消逝系数、穿透深度 3、全反射时界面的相移公式;(不要求记忆,但要会用) 4、横向传播常数、纵向传播常数;有效折射率(模折射率) 5、模式本征方程,m 为模序数;本征方程的图解(画图说明对称波导基模不会截止) 6、模式截止条件:02k n β=,c θθ=;截止波长;模式数量;单模传输条件; (注意对称波导和非对称波导的区别) 7、TE 模、TM 模的含义; 8、光纤的结构参数:直径2a 、数值孔径、相对折射率、弱导条件、归一化频率、单模条件; 9、偏射光线的纵向传播常量01cos k n β?=,其中?为轴线角,即光线和光纤轴的夹角;偏射光线可分为三类:非导引光线、导引光线(即导模)和泄露光线,对应θ和?的范围要知道。 10、光纤的损耗公式 dB/km

光电效应及其应用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 光电效应的概念 (1) 1.1光电导效应 (2) 1.2光生伏特效应 (2) 2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 3 光电效应和经典理论的矛盾处 (3) 4 光电效应的科学解释 (3) 5 光电效应的物理意义 (3) 6光电效应在近代技术中的应用 (4) 6.1常用的光电器件 (4) 6.2常用光电器件的检测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6)

光电效应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光电效应的发现及发展,简要叙述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及通过实验来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对光电效应解释的正确性。并介绍了光电效应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关键词:光电效应;光量子;频率;相对论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its application Absract:This passage introduce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photo-electr- ic effect, it brief introduce Einstein's light quanta hypothesis's contribute to explainin- g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theory physics,it also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of photo-electric effect in modern scientific technology. Key words:Photoelectric effect;Light quantum;Frequency;Theory of Relativity 引言 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致电变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有电子从物质表面发射出来的现象称之为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这一现象最早是1887年赫兹在实验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时偶然发现的。之后霍尔瓦克斯、J·J·汤姆孙、勒纳德分别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命名为光电效应,并得出一些实验规律。1905年,爱因斯坦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一文中,用光量子理论对光电效应进行了全面的解释。1916年,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精密的定量实验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解释,从而也证明了光量子理论,使其逐渐地被人们所接受。 1 光电效应的概念 光电效应分为:外光电效应和内光电效应。光电效应中多数金属中的光电子 )逸出,不能从金属内深层逸出的结论。只能从靠近金属表面内的浅层(小于m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pdf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 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 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 答的得0分. 1.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某材料的逸出功是W ,则它的极限频率h W v =0 B.光电子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照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由光电效应方程k E =hv -W 知,B 、C 错误,D 正确.若k E =0,得极限频率0v =h W ,故A 正确. 答案AD 2.在下列各组所说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 A.光的折射现象、偏振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色散现象 D.光电效应现象、康普顿效应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性质. 干涉、衍射、偏振都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只有光电效应现象和康普顿效应都是光的粒 子性的表现,D 正确. 答案D 3.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 B.光在传播时是波,而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转变成粒子 C.高频光是粒子,低频光是波 D.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有时它的波动性显著,有时它的粒子性显著 解析: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知,A 、D 正确,B 、C 错误. 答案AD 4.当具有 5.0 eV 能量的光子照射到某金属表面后,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具有最大的初 动能是1.5 eV.为了使这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最低能量为 ( ) A.1.5 eV B.3.5 eV C.5.0 eV D.6.5 eV 解析:本题考查光电效应方程及逸出功. 由W hv E k ?= 得W =hv -k E =5.0 eV-1.5 eV=3.5 eV 则入射光的最低能量为h min v =W =3.5 eV

大学物理练习题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

练习二十一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一、选择题 1. 已知一单色光照射在钠表面上,测得光电子的最大动能是1.2eV,而钠的红限波长是540nm,那么入射光的波长是 (A) 535nm。 (B) 500nm。 (C) 435nm。 (D) 355nm。 2. 光子能量为0.5MeV的X射线,入射到某种物质上而发生康普顿散射。若反冲电子的动能为0.1MeV,则散射光波长的改变量?λ与入射光波长λ0之比值为 (A) 0.20。 (B) 0.25。 (C) 0.30。 (D) 0.35。 3. 用频率为ν的单色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E k,若改用频率为2ν的单色光照射此种金属,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 (A)hν+E k。 (B) 2hν?E k。 (C)hν?E k。 (D)2E k。 4. 下面这此材料的逸出功为:铍,3.9eV;钯, 5.0eV;铯,1.9eV;钨,4.5eV。要制造能在可见光(频率范围为3.9×1014Hz-7.5×1014Hz)下工作的光电管,在这此材料中应选: (A)钨。 (B)钯。 (C)铯。 (D)铍。 5.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包含有电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对此过程,在以下几种理解中,正确的是: (A) 光电效应是电子吸收光子的过程,而康普顿效应则是光子和电子的弹性碰撞过程。 (B) 两种效应都相当于电子与光子的弹性碰撞过程。 (C) 两种效应都属于电子吸收光子的过程。 (D) 两种效应都是电子与光子的碰撞,都服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6. 一般认为光子有以下性质 (1) 不论在真空中或介质中的光速都是c; (2) 它的静止质量为零; (3) 它的动量为hν/c2; (4) 它的动能就是它的总能量; (5) 它有动量和能量,但没有质量。 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A)(2)(4)。 (B)(3)(4)(5)。 (C)(2)(4)(5)。 (D)(1)(2)(3)。 7. 某种金属在光的照射下产生光电效应,要想使饱和光电流增大以及增大光电子的初动能,应分别增大照射光的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要点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年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成绩_________

一、 实验题目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二、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仪器用具 ZKY —GD —3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五个)、光阑(两个)、光电管、测试仪 四、 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 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 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量为 式中, 为普朗克常数,它的公认值是 =6.626 。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方程: (1) 式中, 为入射光的频率,m 为电子的质量,v 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 速度, 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221mv 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最 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

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0 U 被称为 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2) 代入(1)式,即有 (3) 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W h <γ,则不能产生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最 低频率是h W = 0γ,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 因而 0γ也不同。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 度成正比。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光强无关,只与光子γ的频率成正比,,将(3)式改写为 (4) 上式表明,截止电压 U 是入射光频率γ的线性函数,如图2,当入射光的频 率 0γγ=时,截止电压00=U ,没有光电子逸出。图中的直线的斜率 e h k = 是一 个正的常数: (5) 由此可见,只要用实验方法作出不同频率下的 γ -0U 曲线,并求出此曲线的 斜率,就可以通过式(5)求出普朗克常数h 。其中 是电子的电 量。

第十三章第三节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

第三节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学生用书P243]) 一、黑体和黑体辐射 任何物体都具有不断辐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本领.辐射出去的电磁波在各个波段是不同的,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谱分布.这种谱分布与物体本身的特性及其温度有关,因而被称之为热辐射.为了研究不依赖于物质具体物性的热辐射规律,物理学家们定义了一种理想物体——黑体,以此作为热辐射研究的标准物体. 二、光电效应 1.定义:在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发射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2.产生条件: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 3.光电效应规律 (1)存在着饱和电流:对于一定颜色的光,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 (2)存在着遏止电压和截止频率:光电子的能量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发生光电效应. (3)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当频率超过截止频率时,无论入射光怎样微弱,几乎在照到金属时立即产生光电流,时间不超过10-9 s. 1.判断正误 (1)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 (2)光子和光电子都是实物粒子.() (3)能否发生光电效应取决于光的强度.() (4)光电效应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证明光的波动说是错误的.() (5)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6)逸出功的大小与入射光无关.() 答案:(1)√(2)×(3)×(4)×(5)√(6)√ 三、光电效应方程 1.基本物理量 (1)光子的能量ε=hν,其中h=6.626×10-34 J·s(称为普朗克常量). (2)逸出功: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 (3)最大初动能: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要点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要点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年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成绩_________

一、实验题目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仪器用具 ZKY—GD—3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五个)、光阑(两个)、光电管、测试仪 四、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 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 量为 式中,为普朗克常数,它的公认值是=6.626 。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方程: (1) 式中, 为入射光的频率,m为电子的质量,v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 速度,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2 2 1 mv 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

最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0 U 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2) 代入(1)式,即有 (3) 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W h <γ,则不能产生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最 低频率是h W = 0γ,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 因而 0γ也不同。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 度成正比。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光强无关,只与光子γ的频率成正比,,将(3)式改写为 (4) 上式表明,截止电压 U 是入射光频率γ的线性函数,如图2,当入射光的频 率 0γγ=时,截止电压00=U ,没有光电子逸出。图中的直线的斜率 e h k = 是一 个正的常数: (5) 由此可见,只要用实验方法作出不同频率下的 γ -0U 曲线,并求出此曲线的 斜率,就可以通过式(5)求出普朗克常数h 。其中 是电子的电 量。

2020届高三高考物理复习知识点复习卷: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 1.(多选)(2019·西安检测)关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B .运动的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当它们通过一个小孔时,都没有特定的运动轨道 C .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宏观现象中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在微观高速运动的现象中是统一的 D .实物的运动有特定的轨道,所以实物不具有波粒二象性 2.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同一种单色光,先后照射锌和银的表面,都能发生光电效应。对于这两个过程,下列四个物理过程中,一定相同的是( ) A .遏止电压 B .饱和光电流 C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D .逸出功 3.(多选)物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屏处放上照相底片,若减小入射光的强度,使光子只能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如图甲所示不规则的点子;如果曝光时间够长,底片上就会出现如图丙所示规则的干涉条纹。对于这个实验结果的认识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A .单个光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B .曝光时间不长时,光的能量太小,底片上的条纹看不清楚,故出现不规则的点子 C .干涉条纹中明亮的部分是光子到达机会较多的地方 D .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 4.(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 B .光有时表现为波动性,有时表现为粒子性 C .运动的实物粒子也有波动性,波长与粒子动量的关系为λ=p h D .光波和物质波,本质上都是概率波 5.(多选)已知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为νc ,则( ) A .当用频率为2νc 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 B .当用频率为2νc 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νc C .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c 时,若ν增大,则逸出功增大 D .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c 时,若ν增大一倍,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一倍

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的区别

一、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是光学课程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在大学本科层次的光学教学中的光学教学中,我们对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和成像规律已比较熟悉。但对光的波动性、干涉和衍射现象,还是比较生疏的,理论解释也比较困难,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更抽象,因此,不易讲解,我们在理解过程中存在一些概念的错误和混淆。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它具有波动的性质。近代物理又证明,光除了具有波动性之外还具有另一方面的性质,即粒子性。光具有粒子性,最好的例证就是著名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研究的都是光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光具有粒子性的体现,但两者存在重要的不同。光电效应是指电子在光的作用下从金属表面发射出来的现象. 我们把逸出来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而康普顿效应是指在X 射线的散射现象中, 发现散射谱线中除了波长和原射线相同的成分以外, 还有一些波长较长的成分, 两者差值的大小随散射角的大小而改变, 其间有确定关系的这种波长改变的散射. 上述两种效应都牵涉到光子和个别电子的相互作用,用简单的波动理论是是很难解释这些微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这必须用量子概念来解释. 还可以从光的粒子性出发, 谈谈对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不同。所以科学家将光信号(或电能)转变成电信号(或电能)的器件叫光电器件。现已有光敏管、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光敏组件、色敏器件、光敏可控硅器件、光耦合器、光电池等光电器件。这些器件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军事等领域。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光电效应是当光照在金属中时,金属里的表面有电子逸出的现象。而康普顿效应是让光波射入石墨,石墨中的价电子对光进行散射,然而散射光比入射光波长略大,这是由于光子和电子碰撞时将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这样,光的能量减小,波长便增加。而且如果将光子当做实物粒子的话,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这便证明了光子也具有动量。即证明了光的粒子性。两个实验都证明了光的粒子性,下面谈谈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的区别。 1、观察到的条件不同; 2、对光量子能量的吸收程度不同; 3、能量与动量守恒方式不同; 光不仅具有波动性, 也具有粒子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 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微观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方法 1,光电效应 (1)概念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康普顿效应 (1)概念 (2)康普顿效应实验规律 3,光的波动性不能解释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 4,用光子理论可以完美的解释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本质 (1)观察到的条件不同; (2)对光量子能量的吸收程度不同; (3)能量与动量守恒方式不同; 5,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联系与区别 6,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中的能量守恒与动量守恒 7,发生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的概率 方法:实验,查书,找资料

光电效应

17.2光的粒子性(第一课时) ——光电效应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会用光电效应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达到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顾先辈探索物理知识的必由之路,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教学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光电效应 (一)引入新课 提问:1.抬头看教室内工作的日光灯,你为什么能看到日光灯 2.光到底是什么 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多媒体投影,见课件。)教师讲述: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 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 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 (二)进行新课 一.光电效应 教师:实验演示。(课件辅助讲述) 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注意用导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相连),使验电器张角增大到约为30度时,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锌板,则验电器的指针张角会变大。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 教师提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带电。 教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锌板,金属箔片张角变大,说明了什么 学生:锌板带正电。 概念:1.光电效应: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2.光电子: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3.光电流:光电效应现象中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 课堂练习: 1.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原来不带电的一块锌板与灵敏验电器相连,用弧光灯照射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就张开一个角度,如图所示,这时( ) A.锌板带正电,指针带负电 B.锌板带正电,指针带正电 C.锌板带负电,指针带正电 D.锌板带负电,指针带负电 二.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光电效应实验 如图所示,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便有电子逸 出----光电子。 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 (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1、存在饱和电流 (1)当A接正极,K接负极时,控制入射光的强度一定,使U AK从0开始增大,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一开始增大,到某一数值后就不再增大。这个最大电流就叫做饱和电流。 (2)对存在饱和电流的解释: K板逸出的电子向各个方向运动,如果不加电压,很多电子无法到达A板,无法形成较大电流。加上电压后,越来越多的电子到达A板,电流越来越大。但是,如果所有电子都达到了A板,继续增大电压,就无法再增大电流。

光电子器件笔记

光电子器件 第一章 1、 光电探测器输出信号电压或电流与单位入射光功率之比,即单位入射光功率作用下探测器输出信号电压或电流称为响应率. 光谱响应率(R λ):光电器件在单色 (在波长λ附近一个很小的波长范围里) 辐射功率作用下产生的信号电压或信号电流。 ——其中Rm 为光谱响应率的最大值 R λ(单位:A/W ) 光谱响应率及量子效率仅由器件的响应特性所决定,而与光源无关。 2. 器件的光谱响应与光源辐射功率谱密度紧密相关,它们之间的匹配系统 α—称为器件与光源的光谱匹配系数,它反映了器件响应的波长范围同光源光谱的吻合程度。 在光源固定的情况下,面积A1是不变的,如果与曲线重合得愈多,面积A2愈大, α愈大,也就是光谱匹配愈好;反之, 如果两曲线没有重合之处,α=0,即二者完全失配,则该光电器件对光源辐射没有探测能力。光谱匹配是选择光电子器件,如像管、光电倍增管、红外成像器件的材料的重要依据。 3.光电探测器输出的电流或电压在其平均值上下无规则的、随机的起伏,称为噪声。噪声是物理过程所固有的,人为不可能消除。它的计算是在足够长时间内求其平方平均或均方根。 dP du R s u λλ=dP di R s i λλ=m R R R λλ=)( λR m R 1.24λ λη )(λ R λ 1 2A A =α

光电探测器的噪声来源主要有热噪声、散粒噪声、温度噪声、放大器噪声、频率噪声、复合噪声等。 当输出信号电压等于输出噪声电压均方根值时的探测器的入射辐射功率叫做最小可探测辐射功率,也叫做噪声等效功率NEP 。 Pmin 越小,器件的探测能力越强。 对Pmin 取倒数可作为衡量探测器探测能力的参数,称为探测率。研究指出:探测率与器件的面积和工作带宽成反比。 4.光吸收厚度:设入射光的强度为 I0,入射到样品厚度为x 处的光强度为 I ,则: α为线吸收系数,单位为(1/cm ) α大时,光吸收主要发生在材料的表层;α小时,光入射得深。当厚度d=1/α时,称为吸收厚度,有64%的光被吸收。 5.本征吸收:价带中的电子吸收了能量足够大的光子后,受到激发,越过禁带,跃入导带,并在价带中留下一个空穴,形成了电子空穴对,这种跃迁过程所形成的光吸收称为本征吸收。 本征吸收条件:光子的能量必须大于或等于禁带的宽度Eg 。 6. 内光电效应: 材料在吸收光子能量后,出现光生电子-空穴,由此引起电导率变化或电压、电流的现象,称之为内光电效应。 光电导效应:当半导体材料受光照时,吸收光子引起载流子浓度增大,产生附加电导率使电导率增加,这个现象称为光电导效应。在外电场作用下就能得到电流的变化。 光电导效应分为本征型和非本征型。 7.设本征半导体在没有光照时,电导率为 (称为暗电导率) 当有光注入时,半导体电导率: 电导率的增量称为光电导率: 8. 增加载流子寿命: 好处:增益提高,灵敏度提高,响应率提高。 缺点:惰性增加,频率响应特性变差。 所以增益和惰性不可兼得。 9. 影响光谱响应的两个主要因素:光电导材料对各波长辐射的吸收系数和截流子表面复合率。 光电导光谱响应特点:都有一峰值,峰值一般靠近长波限(长波限约为峰值一半处所对应的波长)。 u n n s R u u u P P ==min x e I I α-=00σP n e p e n μ μσ000+=P n p p e n n e μμσ)()(00?++?+=0() n P e n p σσσμμ?=-=?+?

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

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号:5901108267 姓名:李庆 摘要 本文对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进行了简单介绍,分别对光电效应和日康普顿效应的基本原理和其实验类推法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介绍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和用X 射线投射石墨实验。同时本文对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了分析。两者的物理本质相同,但是两者观测的条件和对光量子能量的吸收程度不同,两者在过程中产生的粒子也不同。 关键词: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爱因斯坦光电方程;光电子;散射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Compton effect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introduction to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the Compton effect respectively,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Compton effect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its experimental analogy method a simple overview describes the Einstein photoelectric equation and use X-ray projection of graphite experiments. And on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Compton effect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ere analyzed. The physical nature of both the same, but the two ob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optical absorption of quantum energy in varying degrees, both in the process produced particles are also different. Keyword:photoelectric effect; Compton effect; Einstein's photoelectric equation; optoelectronics; scattering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

高中精品试题 高中精品试题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 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 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 答的得0分. 1.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某材料的逸出功是W ,则它的极限频率h W v 0 B.光电子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照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由光电效应方程k E =hv -W 知,B 、C 错误,D 正确.若k E =0,得极限频率0v =h W ,故A 正确. 答案AD 2.在下列各组所说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 A.光的折射现象、偏振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色散现象 D.光电效应现象、康普顿效应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性质. 干涉、衍射、偏振都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只有光电效应现象和康普顿效应都是光的粒 子性的表现,D 正确. 答案D 3.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 B.光在传播时是波,而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转变成粒子 C.高频光是粒子,低频光是波 D.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有时它的波动性显著,有时它的粒子性显著 解析: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知,A 、D 正确,B 、C 错误. 答案AD 4.当具有 5.0 eV 能量的光子照射到某金属表面后,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具有最大的初 动能是1.5 eV.为了使这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最低能量为 ( ) A.1.5 eV B.3.5 eV

2019年高考人教版高三物理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练习题 (含答案)

2019年高考人教版高三物理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当用一束紫外线照射装在原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上的锌板时,发生了光电效应,这时发生的现象是[ ] A.验电器内的金属箔带正电 B.有电子从锌板上飞出来 C.有正离子从锌板上飞出来 D.锌板吸收空气中的正离子 2.一束绿光照射某金属发生了光电效应,对此,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不变 B.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增加 C.若改用紫光照射,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加 D.若改用紫光照射,则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一定增加 3.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如果需要增大光电子到达阳极时的速度,可采用哪种方法?[ ] A.增加光照时间 B.增大入射光的波长 C.增大入射光的强度 D.增大入射光频率 4.介质中某光子的能量是E,波长是λ,则此介质的折射率是[ ] A.λE/h B.λE/ch C.ch/λ E D.h/λ E

5.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λ,速度为c,普朗克常量h,现让光以入射角i由真空射入水中,折射角为r,则[ ] A.r>i D.每个光子在水中能量为hc/λ 6.光电效应的四条规律中,波动说仅能解释的一条规律是[ ] A.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或等于被照金属的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B.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的强度与人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D.光电效应发生的时间极短,一般不超过10-9s 7.三种不同的入射光A、B、C分别射在三种不同的金属a、b、c表面,均恰能使金属中逸出光电子,若三种入射光的波长λA>λB>λC,则[ ] A.用入射光A照射金属b和c,金属b和c均可发出光电效应现象 B.用入射光A和B照射金属c,金属c可发生光电效应现象 C.用入射光C照射金属a与b,金属a、b均可发生光电效应现象 D.用入射光B和C照射金属a,均可使金属a发生光电效应现象 8.下列关于光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 B.光子的能量由光强决定,光强大,每份光子的能量一定大 C.光子的能量由光频率决定,其能量与它的频率成正比

光电效应专题练习

1.(单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只要有光照射金属表面,就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 B.光电效应现象可以完全用经典电磁理论进行解释 C.对光电效应现象的研究使人类认识到光具有粒子性 D.在光电效应现象中,光越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2.(单选)用一束绿光照射光电管金属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则下述措施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是( c ) 3.(多选)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发生光电效应时间越长,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B.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就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成正比 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4.(多选)一含有光电管的电路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用a、b、c光照射光电管得到的I﹣U图线,Uc1、Uc2表示截止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 A.甲图中光电管得到的电压为正向电压

B.a、b光的波长相等 C.a、c光的波长相等 D.a、c光的光强相等 5.(多选)如图是某金属在光的照射下光电子最大初动能Ek与入射 光频率υ的关系图象,由图像可知( abc ) A.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E B.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hυ0 C.入射光的频率为2υ0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 D.入射光的频率为υ0/2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2 6.(多选)如图所示,电路中所有元件完好,当光照射到光电管上时,灵敏电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可能的原因是▲ bd A.入射光强度较弱 B.入射光波长太长 C.光照射时间太短 D.电源正负极接反 7.(多选)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某同学用同一 种材料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甲光、乙光、丙光),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b A.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 B.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 C.甲、乙波长相等

光电子技术期末考试试卷及其知识点大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选择题(20 分,2 分/题) 1、光电子技术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主要有(abcd ) A.信息通信 B.宇宙探测 C.军事国防 D.灾害救援 2、激光器的构成一般由(a )组成 A.激励能源、谐振腔和工作物质 B.固体激光器、液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 C.半导体材料、金属半导体材料和PN 结材料 D. 电子、载流子和光子 3、光波在大气中传播时,引起的能量衰减与(abcd )有关 A.分子及气溶胶的吸收和散射 B.空气折射率不均匀 C.光波与气体分子相互作用 D.空气中分子组成和含量 4、2009 年10 月6 日授予华人高锟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到光纤以SiO2为材料的主要是由于( a ) A.传输损耗低 B.可实现任何光传输 C.不出现瑞利散射 D.空间相干性好 5、激光调制器主要有(abc ) A.电光调制器 B.声光调制器 C.磁光调制器 D.压光调制器 6、电光晶体的非线性电光效应主要与(ac )有关 A.外加电场 B.激光波长 C.晶体性质 D.晶体折射率变

化量 7、激光调制按其调制的性质有(cd ) A.连续调制 B.脉冲调制 C.相位调制 D.光强调制 8、光电探测器有(abc ) A.光电导探测器 B.光伏探测器 C.光磁电探测器 D.热电探测元 件 9、CCD 摄像器件的信息是靠( b )存储 A.载流子 B.电荷 C.电子 D.声子 10、LCD 显示器,可以分为(abcd ) A. TN 型 B. STN 型 C. TFT 型 D. DSTN 型 二、判断题(20 分,2 分/题,对用“√”、错用“×”标记) 11、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是固体激光器。 ( T ) 12、在辐射度学中,辐射能量Q 是基本的能量单位,用J(焦耳)来度量。 ( T ) 13、在声光晶体中,超声场作用像一个光学的“相位光栅”,其光栅常数等于光 波 波 长

3.20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作业)

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对点练] 1.(2016·山西太原质检)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截止频率越大的金属材料逸出功越大 B.只要光照射的时间足够长,任何金属都能发生光电效应 C.从金属表面出来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这种金属的逸出功 越小 D.入射光的光强一定时,频率越高,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就 越多 2.(2019·南宁模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分布,与黑体的温度无关 B.德布罗意提出了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的猜想,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他的猜想 C.用频率一定的光照射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发出的光电子数越多 D.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 3.(2019·大庆检测)关于光电效应及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电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B.光的波长越大,能量越大 C.紫外线照射锌板,发生光电效应,锌板带负电 D.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金属的逸出功无关 4. (2016·甘肃兰州质检)(多选)如图所示的光电管的实验中,发现用一定频率的M单色光照射光电管时,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而用另一频率的N单色光照射时不发生光电效应,那么() A.N光的频率一定大于M光的频率 B.M光的频率一定大于N光的频率 C.用M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的电流方向是a流向b D.用M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的电流方向是b流向a

5.(多选)(2019·日照模拟)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如图所示,E、ν0为已知量。由图线信息可知() A.逸出功W0=E B.图象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的倒数 C.图中E与ν0的值与入射光的强度、频率均无关 D.若入射光频率为3ν0,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3E 6.(多选)(2019·郑州模拟)如图甲所示,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某同学用相同频率的单色光,分别照射阴极材料为锌和铜的两个不同的光电管,结果都能发生光电效应。图乙为其中一个光电管的遏止电压U c随入射光频率ν变化的函数关系图象。对于这两个光电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甲乙 A.因为材料不同逸出功不同,所以遏止电压U c不同 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同 C.因为光强不确定,所以单位时间逸出的光电子数可能相同,饱和光电流也可能相同 D.两个光电管的U c-ν图象的斜率可能不同 7.(2016·山东青岛模拟)关于光的本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是互相矛盾和对立的 B.光的波动性类似于机械波,光的粒子性类似于质点 C.大量光子才具有波动性,个别光子只具有粒子性 D.由于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无法只用其中一种去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8.(2016·河北秦皇岛模拟)(多选)物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屏处放上照相底片,若减弱光的强度,使光子只能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点;如果曝光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就会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对这个实验结果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