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京剧《定军山》选段)教学设计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京剧《定军山》选段)教学设计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京剧《定军山》选段)教学设计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京剧《定军山》选段)

——小学四年级京剧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按照《音乐课程标准》表现中指出:“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的相关要求和学校对于课程的安排,并结合自己多年京剧舞台表演经验。使学生能够接受并培养对京剧国粹艺术的喜爱感和鉴赏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在充分调动学生对京剧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其京剧基础和接受能力,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法,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京剧唱腔片段、了解京剧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京剧的美,正确看待国粹艺术,尊重传统文化。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定军山》是京剧传统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七十回。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故事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英雄辈出,每个人物,每个故事都极具特色,十分精彩。通过听看学等方式学习京剧片段,同时培养学生对于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化喜爱。故事讲述魏蜀交战,夏侯渊把黄忠的部将陈式擒去,黄忠抓了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于是夏侯渊派人给黄忠送来书信,约定两军阵前互换人质。黄忠见信大喜,便设下一计,斩杀夏侯渊,夺取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选段是黄忠看见夏侯渊的书信十分欣喜,定下计谋,部署计划时的一段老生唱腔。

2.《定军山》是京剧一代宗师谭派创始人谭鑫培的代表剧目,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的电影,被广为流传的一出极具特色的经典京剧剧目。

3.京剧传统剧目在唱念中大多使用韵白,唱念中包含上口字,也是京剧唱腔艺术中的特点。上口字是至今仍保留在京剧唱念中的古音、方言字。京剧语言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属普通话,不属于普通话的音就是上口字。本段唱腔中还包含上口字中的“尖字”。

4.西皮流水:

特点:1/4节拍的形式,西皮唱腔的调式比较活泼有力,轻快紧凑。流水是唱段的板式,板式决定了唱腔的节奏。西皮流水板式叙述性强,适合激昂慷慨的情绪,节奏是中快速。

5.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这段唱腔整体难度不是很高。唱腔旋律优美,故事情节精彩,唱段长度适中,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于古典历史的兴趣和热爱,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总体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学年的京剧课,对京剧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京剧知识。本班学生对于京剧课十分感兴趣,学习兴趣强烈。由于京剧唱腔在学习中的特殊性,学习方法不以视唱为主,以听唱,模仿为主,本班学生能够适应接受以口传心授为主的学习方法。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逐渐加强,对于京剧的表现形式的认识也在逐步增强,对于京剧的唱腔感受慢慢深入。本课前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的唱段、念白都学习了解过,每个行当不同的发声方式、演唱方法都有过练习。京剧行当较为特殊,男女表演差异大。本课学习唱段为京剧老生行当,用真声演唱,适合男女生共同学习。

2.学生能力情况分析:

本课前本班学生学唱过六段京剧唱段,其中三段现代戏唱段,三段传统戏唱段。具备一定的学唱能力。本课所学“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选段是一出传统剧目,唱段中运用的是京剧中的“韵白”,包括很多“上口字”。本课前学习过传统戏唱段《三家店》,对“上口字”有过了解和练习。唱段的板式为“西皮流水”,本课前学习过两段“西皮”调式唱段,具备较好的基础。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良好京剧唱腔学习的习惯。本班同学在课堂学习中,对京剧表演兴趣浓厚,喜演唱京剧,能够与老师积极互动。京剧剧目中十分重视在故事情节和人物造型中弘扬民族的美德,从伦理道德方面给人以熏陶、教益和启迪。适合目前具有一定基础的四年级学生学习。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教师以口传心授为主,学生听唱、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学习本课唱段。

(四)技术准备

1.剧中人物服装(黄色靠、白色髯口等);

2.制作PPT;

3.制作视频短片;

(四)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1.前期教学状况

之前京剧唱段教学中,学习过京剧老生传统剧目选段。对于京剧“韵白”和“西皮流水”板式,有过了解和练习。

2.问题

在学习传统戏唱段中,以学习剧目选段为主,故事情节不完整,学生对于故事背景及其唱词的理解不深入,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一味的梳理故事背景,分析唱段,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并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大大减少学习效率。

3.对策

根据情节创设情境增加趣味性,把学生带入情节,教师并变身于剧中人物,以生动的讲述方式,让学生置身其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讲故事中梳理情节,讲解唱词,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并减少了课堂过多的无效时间,把之前比较难处理的教学环节“变废为宝”。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选段,使学生到体会到京剧唱腔的美,感受老生的表演魅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聆听了解剧目情节背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学习唱段,通过视唱乐谱,对比唱腔和乐谱,引导学生对于京剧唱腔“韵味”的感受和理解。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演唱京剧《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选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京剧《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选段的学唱。

(二)教学难点

有韵味的演唱京剧《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选段。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阶段目标:集中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引入所学剧目。

1.通过动画短片集中学生注意力,以愉悦的状态开始本课。

2.以动画中出现的人物提问,逐渐引入与本课相关的背景。

师:动画中出现的都是哪个故事中的人物?

生:《三国演义》。

师: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深深的影响了我们,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一段关于三国的故事。

3.以“穿越”的形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营造课堂气氛,导入所学剧目。

师:让我们把时光倒转,跟随京剧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一起穿越回到那古老的历史当中,一起看一看那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4.观看视频,营造“时光倒流”的状态,欣赏《定军山》片段,引入所学唱段。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对本课有所期待,能够自然而然地集中精力。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学生们带入到故事当中,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开始本节课。

(二)了解剧目背景及相关知识

阶段目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绪,解析唱词,让学生对于唱段有初步的认识和印象。

1.教师以剧中人物“黄忠”出现,吸引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剧情之中。

师:欢迎大家回到三国时期,猜到我是谁了吗?

生:黄忠。

2.剧中人物“黄忠”亲自讲述,以情景再现的方式了解故事情节。

3.逐句范唱解析唱词,了解唱段表达的意思,感受黄忠在故事中的情绪状态。

4.对剧目和唱段有了初步了解,再次欣赏《定军山》片段。

设计意图:营造穿越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剧情,通过主人公幽默有趣的讲述,回顾当时发生的情节,从中了解黄忠和解析唱词,继续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本课,保持着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唱段

阶段目标:了解唱段板式及唱词中的上口字,通过唱、听、看,反复练习唱段,加强对于唱腔的印象,从而对唱段基本掌握。

1.穿越回来,带着学生浓厚的兴趣在之前营造的气氛中开始学习唱段。

师:刚才黄将军讲的精不精彩啊?

生:精彩。

师:光听故事不过瘾,想不想一起学习一下这个唱段啊?

生:想。

2.了解唱段板式,复习“西皮流水”板式及其特点。

师:西皮指是唱段的什么?

生:调式。

师:流水指的是唱段的?

生:板式。

师:板式决定了唱段的?

生:节奏。

3.练习唱段中的“上口字”,要求演唱的时要做到清楚准确,注意“尖字”。

师:字正腔圆,首先就是要把这些“上口字”唱标准,是学好唱段第一步。

4.逐句学习唱段,讲解“上口字”、“湖广音”在唱段中的发音及唱法,注意人物情绪。

5.再次聆听音频,加深对唱段旋律的印象。

6.老师带领学生再次演唱唱段,继续巩固唱腔旋律。

设计意图:以京剧传统教学口传心授的方法学习唱段,既练习学生听唱、模唱能力,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性。

(四)巩固唱段,拓展延伸

阶段目标:继续巩固唱腔同时增加师生互动,说一说京剧唱腔和音乐歌唱的区别,了解京剧《定军山》相关知识。通过识读乐谱(已学唱腔)对比已学唱腔旋律,说说感受,从而进一步了解京剧演唱的特点及唱腔中的“韵味”。

1.请学生说一说京剧唱腔和音乐歌唱的区别。

师:唱了好几遍了,对唱腔又增加了印象。京剧的唱腔和唱歌有什么不一样?谁来说说感受。

生:京剧有上口字,发音不一样;跟唱歌感觉不一样;京剧唱起有味道,有韵味。

2.介绍京剧唱腔“韵味”,强调要想唱出“韵味”首先掌握旋律。师生分句合作演唱唱段。

3.介绍京剧《定军山》相关知识。了解京剧大师谭鑫培及“谭家七代”。

师: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片段,由谭鑫培扮演。

4.出示唱段中一段乐谱,请学生们视唱乐谱。

5.让学生们是判断是哪一句,并进行对比。

师:这段谱子唱完之后大家觉得熟悉吗?

生:就是刚学的“头通鼓,战饭造”那一段。

师:唱谱子对比唱腔,旋律都是一样的,但是少了什么?

生:韵味。

6.介绍京剧唱腔特殊性,强调唱出“韵味”要注意人物情绪把控和唱腔中小旋律的处理。

设计意图:之前的环节学生们一直在练习唱段,本环节利用讲解剧目相关知识的时间让学生休息一下。同时通过识读乐谱对比出京剧唱腔的特殊性,让学生了解乐谱无法呈现出唱腔的“韵味”,京剧唱腔的“韵味”需要对唱段的理解和练习。

(五)完成唱段,教学小结

阶段目标:能够跟随伴奏完成唱段,配合唱段学习身段动作,学生能够完整呈现唱段。总结一下课堂收获。

1.介绍“过门”,让学生了解“过门”旋律,跟伴奏演唱唱段。

师:京剧中的“过门”是什么意思?

生:间奏;“过门”之后再唱。

2.结合唱段逐句学习身段动作,并完整完成唱段。

师:京剧四功包括哪些?

生:“唱、念、做、打”

师:这么精彩的唱段,光唱过瘾吗?

生:不过瘾。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身段动作。

3.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希望能够提高大家对历史书籍的阅读兴趣,学习京剧唱段不仅仅是会唱,更重要的是感受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身段动作带动学生进入人物状态,利用唱段和身段结合增加学生京剧的“韵味”,同时通过歌唱和动作相结合练习学生整体协调性,提高学生表现欲。完整完成唱段,也要让学生理解,京剧作为国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精美的表演,更多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观察和学生最后演唱呈现出的效果来看,在对本课设定的知识技能方面,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学生能够做到准确演唱,并可以加入身段动作完整表演本段唱腔,达到预设的目标。但是一节课的时间,还无法做到非常有“韵味”的演唱,需要以后课堂上继续练习巩固。本课设定的学习方法方面,学生课后反馈与课堂上积极与老师交流互动等方面来看,对于本课教学上的整体设计,学生给予了肯定,通过之前课程的积累,学生能够适应口传心授的这种教学方法学习唱段,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学中,学生能够投入到课堂中,积极参与设定的教学活动,表现出了对于本课的兴趣,通过反复的演唱、聆听和表演,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理解了京剧唱腔的特点。

本堂课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价,以师评为主,引导、鼓励性评价贯穿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状态为主。

七、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结合学生年龄和接受能力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以“穿越”的形式创设情境,教师以剧中人物形象出现讲述,以幽默好玩的方式了解故事背景,创造快乐

的课堂氛围,整堂课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一改学生对于京剧枯燥无味的印象,学习效率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上来。通过穿戴人物服装和老师的示范演唱,多角度近距离感受京剧艺术的美。京剧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和其他课程教学方法不太一样,京剧艺术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采用老师口头传授和学生内心领悟的方式,通过口授、眼观、耳听、心悟,用口来传授,用心来感受。在现代教学中这一方法可能已无用武之地。但是对于京剧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还是十分有必要的,传承至今,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学习京剧唱段让学生感受体验这种学习方法。锻炼学生听唱,模唱和领悟感受的能力。在多元化的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本课在设计上并没有整堂课全凭老师口传,学生心记,但是也不能不能只通过乐谱来学习唱段,因为乐谱没有办法完全体现出京剧唱腔的特点。为此我增加了对比环节,利用识读部分唱段中乐谱的方式,既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京剧唱腔的韵味,也巩固了唱腔旋律的印象,通过课堂实践来看,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达到较好的效果。即达到了学习京剧唱段的学习目标,同时也辅助音乐课练习训练学生音乐方面的技能,迎合了音乐校本课程的目的。

山和海的书信

《山和海的书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山和海的书信》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本文以书信的形式,写出了山和海互相景仰的事实,山仰慕海,海仰慕山,惺惺相惜,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正常情感。告诉我们:应该多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成为朋友。不论是山给海的来信,还是海写给山的回信,写法上非常相似,都透露出这样的思想:全方位关注对方,真心地喜欢对方,真心地欣赏对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体悟关键词句,感受大海和山在彼此眼中令人喜爱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写作的方法。 3、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明白朋友的第三个含义:互相景仰,惺惺相惜。让学生明白应该多看别人的优点,真心地欣赏对方。 【教学重点:】 1、通过体悟关键词句,感受大海和山在彼此眼中令人喜爱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写作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明白朋友的第三个含义:互相景仰,惺惺相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山和海。 1、师: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吗?(喜欢)那你们会不会看看户外美丽的风光?(会)那我就要给你们看2张图片,然后你们告诉我那是什么?(出示山的图片) 2、生:山/海 3、师:注意,现在你们光会回答“山”还不够,这大家都知道,我要大家告诉我的是,你看到的“山”像什么?我先举个例子:“山像一个雄壮的巨人。”要注意这句子组成的词语有哪些?(要有形容词) 4、生回答(3人)(预设:山像一个健壮的青年)师:为什么? 5、师:我们刚刚看到了雄壮的山,除山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宽广的——海(出示海的图片)。那海又像什么?

欣赏《走近京剧》课堂片段实录

欣赏《走近京剧》片段 教学目标: 1、欣赏《唱脸谱》,了解并掌握相关的京剧知识。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3、感受京剧的艺术美,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通俗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兴趣以及爱国情感。 4、激发学生探究地方戏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一组艺术图片,初步进行热爱民族艺术即爱国的思想教育,自然导入课题。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漂亮的图片,看一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设计都巧妙的融入了京剧脸谱艺术。 二、欣赏戏歌:《唱脸谱》 (一)、完整聆听感受,了解戏歌体裁和相关的京剧知识。 这是一种新的体裁,叫戏歌,在通俗歌曲里面融入了京剧的元素,这样大家听起来比较容易接受!现在的电视剧主题歌经常用到,比如《中华功夫》《包青天》《康熙》等。 (二)、欣赏第一段,从旋律和动作上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之美!了解相关的京剧知识并感受其表现的赞美之情! 1、从旋律和动作上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之美!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北京Opera和四击头。

有一句也表达了对中国京剧的赞美!北京OPERA,看一看,还有没有不明白的歌词,把它找出来。何谓四击头,请看图片!用大锣小锣钹单皮鼓这四种乐器一起演奏的锣鼓谱就叫四击头!主要用于主角如大将的出场亮相,请看录象认真听!它的背景音乐就叫四击头。我们一起模仿一下大将的出场亮相!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重新欣赏第一段,会唱的跟着唱一唱! (三)、欣赏第二段,通过听、看、讲、演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关于脸谱的相关知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现,充分感受京剧的艺术美! 1、通过欣赏和讲解了解京剧的两大唱腔:西皮和二黄。 2、通过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3、帮助学生感受净行的阳刚之美。 我们来了解一下京剧的两大唱腔,西皮和二黄 节奏比较慢,表现深沉、悲伤、忧郁情绪的唱腔就叫二黄。它给人一种非常凄凉忧郁的美! 何谓西皮呢?节奏比较快,表现高亢激昂、明朗欢快情绪的唱腔就叫西皮。 小结:京剧里面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花脸俗称净行,主要表现比较威猛的男性!在京剧里面不同的花脸代表的人物性格一样吗?我们通过图片来了解一下:蓝脸的红脸(请学生读)黄脸白脸黑脸的张飞……代表的人物性格一样吗?不同的花脸代表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这些五彩缤纷的脸谱漂亮吗?中国的京剧不仅旋律美、唱腔美,

定军山观后感

定军山观后感 篇一:定军山影评 100多前,《定军山》揭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100年后的今天,这部《定军山》以叙述方式演绎了当初那部《定军山》的拍摄的艰辛过程,除了他的纪念意义,更多的是中国电影精神的一种回归,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诠释,为中国的电影百年写下来厚重的一笔,也不失为中国电影百年最佳的礼物。 电影源于西方,起初没有声音,即所谓的影戏,就是这个影戏也一直由洋人掌控中,国人能够看到的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片子,作为一种西方先进技术,他被一部分有识的国人所接受,有的人也开始有了洋为中用的想法,这部影片也正是描述的这样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仁景泰在如何艰难的情况下实在中国电影零的突破。片子的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希望与绝望交替互换,爱情与亲情

交织,不仅记录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产生过程,同时也借此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使得这部片子生动又不失情趣。 北京,天桥,热闹无比,洋人开设的西洋影戏院门庭若市,先进技术带来的新鲜玩意儿很快被民众接受。同样一条街,国人任景泰家开设的西洋影戏院却门可罗雀,原因只有一个,洋人的机器、洋人的片源,人家不卖你新片子,任你几部老片子放映到地老天荒,无人问津。 任景泰自从买了台摄影机,心中就有了不能遏止的想法——用时洋人之技艺,记录自己国家之精粹。一个偶然的机会,任景泰参加声震京城内外的京剧名角“谭叫天”谭鑫培的寿诞,便有了将谭鑫培之京剧拍成西洋影戏的念头。然而,就在任景泰想实视自己的理想时,任景泰最心仪的徒弟刘仲伦最解师傅心意,摄影机无端被毁之后,他几乎殚精竭虑地希望弥足过穴,然而事情并非都

随人愿,仲伦找到撞毁摄影机的女子,却发现她也是厄运在身。从怨怼到误会冰释,仲伦和女子暗生情愫,然而情到浓处却被大观楼戏院的一场大火阻隔了女子的生死消息,仲伦痛苦难挡,了无生趣,生生地应承了自己是纵火之人,情若父子的一对师徒骤然成了陌路人。仲伦入狱成招,被罚作苦役。就在仲伦已经断了尘念的时候,王府特召回仲伦为即将去蒙古和亲远嫁的格格拍照。仲伦在王府花园看到误以为已绝尘寰的女子正是雅琪格格。格格召来仲伦一别,为仲伦留下了价值不菲的玉牌。仲伦将玉牌当掉,换回摄影机带给师傅,师傅也终于了解了仲伦的苦惰,师徒前嫌尽释。携手共同拍成了京剧《定军山》经典片段。而后任景泰、刘仲伦拍摄的《定军山》影戏为百姓免费放映。一时间,万人空巷,大家聚拢至一处,观看《定军山》。情至酣处,出现了众人齐唱《定军山》,为谭鑫培影戏配唱的感人场面。至此,中国第一部电影产生了。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传统戏曲第24课京剧 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京剧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京剧在中国的地位; 2、对京剧的脸谱和京剧的角色有初步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感受中华国粹--京剧的魅力,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感受中华国粹--京剧的魅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空白脸谱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谈话:喜欢春节晚会吗?对哪个节目印象最深?欣赏2015春晚中羽泉演唱京剧的节目 师引课题,我们一起了解京剧,感受国粹——京剧的魅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师生谈话引出视频内容,并让学生跨界主持,再引本节内容跨界了解京剧,让学生感受自然而然。歌手羽泉学生是熟知的,他们演唱京剧,学生也会感到好奇和喜爱,对本节了解学习京剧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共同学习 1、京剧的起源 师讲述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京为乾隆庆贺八十寿诞,随后其他徽班也进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徽班”,徽班与来自湖北的汉剧艺人合作,逐渐就形成了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的新剧种——京剧 2、京剧的行当 生介绍自己对京剧角色的了解,师展示“生旦净丑”照片,帮助学生了解角色分类[设计意图]展示生旦净丑的图片,是帮学生形象地了解具体的分类。 3、脸谱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脸谱,也在一首歌里提到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小组合作创作脸谱,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安排了说脸谱、唱脸谱和画脸谱三个活动,由浅入深地认识脸谱。先让学生说自己熟识的脸谱,再听歌中唱到的脸谱,帮助学生有一个感观上的认知。最后让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脸谱并涂上颜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京剧脸谱的认知水平。

《京剧趣谈》优秀教案6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3 京剧趣谈人教部编版 《京剧趣谈》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京剧趣谈》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第七单元以让学生体会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课文,而本课就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北城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这篇课文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 3.能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及艺术特色,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能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及艺术特色,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是教学的重点,后一个也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文语言通俗,生动幽默,能较好地吸引学生阅读。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读感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

生互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发挥想象,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方法,所以本课重点渗透两种学习方法: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悟)感受;二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发挥想象,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展开去,由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以京剧的画面导入,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形象感知。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同时教师简介关于京剧的知识,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简单补充关于作者徐北城的资料,为学生课后的学习探究点明方向。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理解的词语。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词及朗读情况。指导正音。 对易读错的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帮助识记。 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听,读熟读通。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马鞭”和“亮相”,主要讲了哪

《山和海的书信》课堂教学实录

《山和海的书信》课堂教学实录

《山和海的书信》课堂教学实录 武汉小学徐峥嵘(张燕整理)板块一:初读,了解大致内容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从哪里来吗? 生:(齐)武汉。 师:怎么知道的。哦,屏幕上写着的,非常会观察。那你们武汉有熟人吗?(有)平时怎么和他联系? 生:打电话。 生:乘车去看她。 生:网上聊天。 师:还可以怎样联系? 生:写信。 师:写过信吗?跟谁写过信?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两封信。知道信是谁写给谁的吗? 生:山写给海,海写给山。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一生读)非常好,全班一起读。 师:在信里边,山和海都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102页,自己把课文读一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再思考:山和海都说了些什么?开始吧。(师巡视) 师:再把课文的生字自由地读一读。 师:(出示生词)请大家看着屏幕上的词语,谁来读一读? 生:身--影--- 文---雅--- 师:这样读:身影文雅,注意词儿要连着读。再读。 生(连贯地读完词语) 师:注意“不屈不挠”读“náo”;“晶莹”后鼻音。这些词语,还想请同学读一读,谁来?好,你来。 师:很好。注意这个字,(抹红“模样”的“模”),什么字? 生:多音字。 师:谁来组组词,来,你来。 生: mo,模特,mú,模样。 师:非常好。注意啦,在这些字里面,还有两个字,大家看,这两个字(拜,挠),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来看看“拜访”的“拜”字?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左右两边的。你来说。 生:左边的不要写成三横。 师:好的,那右边的是几横? 生:四横。 师:对啦。四横,不要少写一横。来,拿出笔,在生字表的旁边写一个,照着这个字认认真真地写,注意身体立起来,保持正确的姿势。 师:(巡视)非常好!很好!坐好啦,再看这个“挠”字,在书写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右边的上边不要加一点。

走进京剧

走近京剧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初步领略京剧的艺术风貌,感受京剧的音乐特色。鉴于当代学生缺少对传统戏曲的了解,本节以京剧为切入口,通过介绍京剧的一般常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特色。从而为学生学习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打下基础。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发展,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和进行简单的表演。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本节课主要了解中国京剧艺术,起源、行当、脸谱及表演形式等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打下基础。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京剧欣赏中感受京剧的艺术美,体会唱念做打。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京剧的行当划分及京剧表演。 【学习难点】:京剧行当及脸谱的辨认,京剧基本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间)播放京歌《唱脸谱》: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进教室的时候听见一首歌曲,还记得不记得这首歌曲?我们以前学过。 生:记得。 师:很好。那同学们是否还记得类似这样的歌曲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什么? 生:京歌。 师:对,很好。那么这个“京”字的含义是?也即是这类歌曲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那种传统的戏曲形式? 生:京剧! 师:非常好!把京剧融入到通俗音乐中,同学们还比较喜欢听,但如果单纯的播放一段京剧,我想同学们可就不是这个反映了,为什么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接触的太少,了解的太少,那么从中找到的乐趣也就太少,没有了乐趣也就没有了兴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京剧,大概的了解一下京剧的一些基本常识。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学案,第一个问题,你所了解的京剧知识?通过学案看,大部分同学们了解的不是很多,当然这也与我们的年龄阶段有关,也有的同学能通过字典等辅助工具查到一些知识,很好, 二、新授: (一)、京剧的起源: 我们来看预习中的第二个问题,京剧的起源,这个大部分同学能根据补充材料完成,很好,找同学起来说一下。 生:回答

现代京剧 教学设计

现代京剧教学设计 1、培养,发展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积极性。 2、聆听《雄心壮志冲云天》及《家住安源》,了解唱段内容,感受其情感表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 3、初步懂得京剧音乐的声腔、板式、伴奏行当以及现代京剧的相关知识。 教材分析:广义地说,五四运动之后直至今天的所有反映现生活的京剧都可视为现代京剧。狭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双百方针指导下,通过戏曲改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京剧 教学重点: 1、京剧音乐的声腔、板式、伴奏、行为以及现代京剧的相关知识。 2、京剧知识在唱段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MP3播放器,音响,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李铁梅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同学们知道这个唱段是选自哪部京剧吗?这个唱段跟上节课欣赏的京剧有何区别吗?(引进了交响音乐,生不刮须,净不构脸)(导入现代京剧)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现代京剧?(书P64) 2、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雄心壮志冲云天》

(1)、介绍作品(《红灯记》的简单剧情) (2)、欣赏作品(提问:这个唱段主要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情绪)(3)、分析作品(分段介绍参照教师用书P57) (4)、请学生注意唱词中一些提示(如二黄导板,原板……)这是什么意思呢? 3、介绍京剧音乐(见书P64页) 4、提问:京剧中除了音乐很有讲究以外,她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京剧的行当,知道有哪些行当吗?(生,旦,净,丑) 5、介绍京剧的行当(提问:李玉和是属于哪个行当?接下来请学生欣赏作品,请学生回答作品中的人物属于哪个行当?) 6、欣赏《家住安源》 (1)、介绍《杜鹃山》简单剧情 (2)、欣赏《家住安源》 提问:①《家住安源》中的人物属于哪个行当?里面运用了哪些唱腔,板式? ②音乐是怎样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老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分析作品) 7、总结所学知识(京剧音乐、京剧的行当) 8、聆听现代京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及《当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三个唱段。 提问:判断其中的人物属于哪个行当中的哪个细类?其唱腔属于二黄、西皮?

六年级上册23《京剧趣谈》教案

课题:第七单元艺术之旅 第23课京剧趣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3.想象京剧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喜欢京剧吗?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趣谈”是什么意思? 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新词及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词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词语。 2.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3.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

(一是利用虚拟的道具能演出得具有神韵,二是奇特的亮相表演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1.老师导语引入:作为戏曲表演,要在舞台上展示各种生活场景。但是,舞台的空间总是有限的。要表现骑马的一个场景,应该怎样来实现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2.用虚拟的马鞭来表现骑马,成功吗?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演员用马鞭来表演骑马很成功。主要表现在:(1)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2)马鞭拿在手里,演员可以很自由地做出各种动作,表示出各种意义。 3. 京剧中有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使用,为了说明这个事实,作者举出了哪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然后回答。 4.出示学习要求:自读《亮相》一部分课文,看看作者讲出了京剧的什么艺术特色。想象自己是一位解说员,要向外宾们介绍京剧的这种艺术特色,想一想,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按什么顺序来讲呢? 5.提示学生注意讲出以下两点: (1)双方交战正激烈时,演员的动作忽然停止。此时无声胜有声。 (2)双方交战,一方败阵逃走,另一方不去追,反而在原地耍“杂技”,凸显人物英雄气概。 6.学生当解说员,模拟场景练习解说。 7.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京剧艺术特色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见《课堂练习案》。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见课后拓展训练案

走近京剧——教学设计

走近京剧——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走近京剧 《走近京剧》教学设计 年级:高一 课时:一课时(本课为《音乐与戏剧(一)》的第一课时)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初步领略戏曲的艺术风貌,感受不同戏曲的音乐特色。鉴于当代学生缺少对传统戏曲的了解,本课拟增加一课时,以京剧为切入口,介绍戏剧的一般常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戏曲的音乐特色。从而为学生学习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打下基础。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打下基础。 2、让学生在京剧欣赏中感受京剧的艺术美,提高对京剧艺术的鉴赏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

自豪感。 教学重点:京剧的行当划分及京剧表演。 教学难点:京剧行当的辨认。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一段戏曲片段,让学生回答剧种名称(学生答:京剧)。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一段京剧。 3、播放投影,引出课题:《走近京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授: 我国的戏剧非常丰富,不同的剧种有几百种之多。京剧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很多人都称之为“国剧”。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和了解有关京剧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京剧的形成、京剧行当的划分和京剧的表演形式。 1、京剧的形成: 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祝寿,一位官员邀请了安徽地区很受群众喜爱的徽戏班子进京演出,不想在北京一炮打响,轰动了戏剧舞台。后来,徽班为了适应

京剧锣鼓打法

京剧常用锣鼓用途及打法 冲头以大锣、小锣和铙钹交叉合奏,音量一强一弱,配合上场、下场与一般的动作,以及在念白中加强语气用。但主角的第一次上场不用;一场戏的结束(舞台上不留一人)时人物的下场也很少用。例如:《空城计》中探子的三报,即用冲头上场;《连环套》中窦尔敦念:“……他就暗发”后,也用冲头来配合动作和加强语气。 长尖以大锣、小锣和铙钹相间击奏。形式、用法与冲头大致相同,只是适用于由慢转快的动作上。例如:《群英会》中周瑜唤众将进帐时,众将上场即用长尖;又如起霸时上场亮相后,在往台口走的时候就用这个点子,不过比一般的速度较慢一些。 长丝头以大锣和铙钹相间击奏,用途及作用略同于冲头,大都用在唱罢摇板之后的人物上下场,以此代替冲头。例如:《斩马谡》中诸葛亮唱罢“算就汉室三分鼎,险些一旦化灰尘”两句摇板之后探子上场时,即用长丝头。 小锣长丝头专用小锣击奏,配合较急促的上下场和走圆场等动作。例如:《金玉奴》中金玉奴给莫稽去取豆汁的匆忙下场,《牧虎关》中高来向高旺报事的几次上声,《打焦赞》中杨排风的上场等,都用小锣长丝头。 带锣常接在唱腔之后,配合跑原场和武打等动作时使用。例如:《打鱼杀家》中萧恩唱完“江湖上叫萧恩不才是我”一句以后,与教师对打时即用带锣。 小锣带锣小锣带锣的作用略如阴锣,常用于配合台上较浪费时间的动作。例如:《洪洋洞》中老军程宣作掘土掩埋孟良、焦赞的尸体的动作时,即用小锣带锣。 一封书用于配合武戏的某些比较缓慢的对打动作,节奏型基本是冲头,但开始的底鼓不同,且节奏和速度都比较平稳缓慢,音响沉着有力,乐器并加用堂鼓(每拍两击)。例如:《艳阳楼》中高登与花逢春、呼延豹、秦仁等人对打时,即用一封书。 慢长锤慢长锤多用于人物上场时。慢长锤是由长锤和夺头结合而成。多用于原板、慢板或二六的入头,或是配合比较缓慢的上场、更衣等动作。例如:《甘露寺》中孙尚香慢板唱上时,《草桥关》中铫期唱完“转过了万花亭太和殿上”一句之后,《文昭关》中伍子胥和皇甫讷互换衣服时,都用慢长锤。 快长锤快长锤是由长锤和凤点头结合而成,演奏时速度较快。多用于快板、流水、摇板的入头,同时配合较急促的上下场或走圆场的动作。例如:《定军山》中黄忠攻打开荡山上场唱快板时;《打鱼杀家》中李俊、倪荣上场开唱前,都用快长锤。但快长锤在习惯上不作为二黄摇板的入头。 散长锤又名“撞金钟”、“摇板长锤”。是散板的入头,或用以配合缓慢、迟疑情绪的动作。例如:《文昭关》中伍员的上场;《二进宫》中徐彦昭、杨波的上场,都用散长锤。

京剧-教学教案

京剧课例 课时:二课时 课型:欣赏课 年级: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京剧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京调》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入: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大剧种,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京剧无论如何也算是个老大哥。它也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有个美国人说:“如果中国没有京剧了,我也就不承认中国了。”有一位老华侨,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大都市迷失了路途,正在他彷徨迷惘之际,突然听到从附近的一个大楼中传出京胡的声音,老华侨欣喜得热泪盈眶……所以有人说,一位无产者可以凭借着《国际歌》找到自己的同志,那么,我们中国人凭借着京剧的曲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宫商唱皮黄。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京剧,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国粹。甚至妄自菲薄,就不对了。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国宝——我们的京剧艺术。 三、介绍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 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 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展示生行扮相的图片) 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马旦、贴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图片) 净:指在面部勾画各种脸谱,故又称大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净(黑头、铜锤)、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花脸)等。(展示净行扮相的图片) 丑:属于喜剧的角色行当,又叫“小花脸”。分文丑(方巾丑、彩旦、丑婆等)和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展示丑行扮相的图片) 四、介绍京剧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1、唱: a.京剧把“唱”、“念”、“做”、“打”都综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唱”、“念”、“做”、“打”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京剧还是以“唱”为主,京剧界传统说法是“唱”居首位;在观众的语言中,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戏曲中的重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精美教案

23 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京剧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京剧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实在道具:马鞭省略马匹,表演自由 道具有继承 京剧趣谈虚拟道具:可感觉可使用有发展 静态亮相武艺高强必胜信心独特 动作高妙 动态亮相英雄气概 课后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介绍的是我国京剧道具和动作这两个方面,突出了京剧独有的艺术特色。 在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京剧《唱脸谱》,让学生对京剧有个大概的影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果然看了视频,孩子们很开心,很幸福,这为学习这篇文章开了好头。接着我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在充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京剧的,这个问题不难,孩子们大部分都能回答上。另外这篇文章结构很明显分为两部分。然后分段学习,重点抓住两部分的关键语段,带领学生阅读,联想,使学生感受到京剧的独特魅力整堂课下来,我觉得整体上的不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京剧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在课外延伸这个环境,让感兴趣的学生下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视频,以便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生,从而达到了弘扬我国传统艺术的目的。

23* 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2.学习课文,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奥秘及艺术特色。体会课文表达的条理性。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作者简介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你认为京剧有哪些艺术和奥秘?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学生畅谈,教师指导。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驰骋尴尬彻底虚拟绱鞋底仆人凸显戛然而止 2.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抽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京剧趣谈》这篇课文。阅读结束后,请简要说一说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京剧哪些方面的艺术。(指名答)

四年级上册语文《山和海的书信》教案设计三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山和海的书信》教案设计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明白朋友的第三个含义:互相景仰,惺惺相惜。 教学重点: 在故事中感悟朋友的第三个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你的眼中山和海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来听听《山和海的书信》,看看它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借助拼音读生字。 3.教师检查:重点指导“翠、挠、晶”。

三、再读课文,梳理课文。 思考:你觉得山眼中的海是怎样的?海眼里的山又是怎样的? 四、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课文中感悟朋友的含义。 教学重点: 感悟山和海之间的相互景仰。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重点感知。 (1)读山给海的信,了解山眼里的海。 思考:1. 在山的眼里海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文中摘录4个词语概括。 2. 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海,如果不用拟人的手法,你知道应该怎样描写海吗?试着以“晴空万里”那个词为例,描述一下大海的景色。 (天气晴朗,大海是温柔的,十分平静。海面上几乎看不到波浪。海的上方是深蓝色的天空,一望无垠,漂着朵朵白云。) 3. 山还从哪些途径了解到海的哪些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海给山的信,了解海眼里的山。学习方法同上。 (3)海和山的书信中,你觉得他们会成为好朋友吗?为什么? 二、课文,感悟道理。 学生扮演山和海进行对话。 思考:你觉得这个故事中感悟到作为朋友双方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师提炼。 a)他们经常相互关注对方。 b)它们都对对方互相抱有好感。 c)他们都有和对方成为好朋友的愿望。 三、整体回顾,升华情感。 男女分别表演山和海的对话。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文中又没的词句品一品。 板书:山和海的书信 山眼中的海海眼中的山 文雅安静青春翠绿像……青年 平易亲切巍然屹立像……勇士 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像……魔法师 令人喜爱穿上像……武士

走近京剧(综合实践指导课)

走近京剧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确定小组活动主题,学会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小组计划。 2、走近京剧,了解京剧的脸谱、服装、唱腔、身段以及京剧演奏乐器的分类。 3、培养学生搜集、归纳、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难点: 确定小组活动主题,学会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三、活动准备: 多媒体 四、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主题 1、教师板书:国粹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国粹么?(国粹就是文化的精华) 教师板书:京剧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指名说 教师相机板书:身段脸谱唱腔服装乐器 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却把它作为我国的国粹,那么,京剧到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2、下面我们就从身段、脸谱、服装、唱腔、乐器这五方面欣赏一段京剧,你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方面重点欣赏。 (二)确定小组活动主题 1、刚刚我们欣赏了京剧,我想问问大家,刚才的京剧精彩么?

那你对哪个方面最感兴趣呢?指名说 身段 看着这些身段图,你产生了那些疑问? 观音指、兰花指、圆场、云步 除了刚才老师介绍的指法、步伐外,还有很多基本的身段,而每一场精彩的京剧表演都是由这些基本身段组成的。 脸谱 这些形形色色的脸谱让你们产生了哪些问题要问? 服装 京剧服饰千姿百态,华丽异常,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服饰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民族服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京剧服饰记载了中国服饰的变迁,记载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变迁。京剧服饰作为中国民族服饰的一个精华,迄今仍不断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组京剧服装。 看了这组服装,你们有什么疑惑? 真如你们所说,京剧里的角色很多,每种角色的衣服上面的纹饰都不一样,那衣服上的纹饰和人物有什么联系呢?这就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 唱腔 在中国京剧史上有四大名旦:你们知道他们么?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这四大名旦在唱腔上各有各的特色。 梅兰芳——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 程砚秋——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

京剧经典语录

1. 2.青衣: 梅派: 贵妃醉酒-- 海岛冰轮初转腾 霸王别姬--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 凤还巢 -- 母亲不必心太偏 凤还巢 -- 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穆桂英挂帅-猛听得旌鼓响画角声震天女散花 -云外的须弥山色空四显生死恨 -- 夫妻们分别十载 麻姑献寿-- 瑶池领了圣母训西施 -- 水殿风来秋气紧 大唐贵妃-- 挽翠袖进前来金盆扶定大唐贵妃-- 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程派: 荒山泪 -- 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春闺梦 -- 可怜负弩充前阵 春闺梦 -- 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六月雪 -- 未开言思往事心中惆怅锁麟囊 -- 春秋亭外风雨暴 锁麟囊 -- 一霎时把前情俱已昧尽贺后骂殿-- 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张派: 状元媒 -- 自那日与六郎阵前相见女起解 -- 玉堂春含悲泪忙往前进怜香伴 -- 我已将巧计安排定 西厢记 -- 先只说迎张郎娘把诺言来践春秋配 -- 受逼迫去捡柴泪如雨下春秋配-- 蒙君子赤诚心再三问话望江亭 -- 只说是杨衙内又来搅乱望江亭 -- 独守空帷暗长叹 荀派: 红娘 -- 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红娘 -- 看小姐做出来许多破绽红娘 -- 看小姐红晕上粉面 尚派: 双阳公主-- 风萧萧惯长征千里战马失子惊疯-- 遭陷害逃出门飘零路上乾坤福寿镜- 遭陷害逃出门飘零路上另各派均演的

白蛇传 -- 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女起解 -- 崇老伯他说是冤枉能辨大登殿 -- 讲什么节孝两双全 二进宫 -- 自那日与徐杨决裂以后 2。老生: 杨派: 击鼓骂曹 -- 谗臣当道谋汉朝文昭关 -- 一轮明月照窗前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碰碑 -- 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杨家将 -- 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珠帘寨 -- 昔日有个三大贤野猪林 -- 大雪飘扑人面 三家店 --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法场换子-- 恨薛刚小奴才不如禽兽马派: 三娘教子-- 小东人下学归言必有错赵氏孤儿-- 老程婴提笔泪难忍 苏武牧羊-- 登层台望家乡躬身下拜淮河营 -- 此时间不可闹笑话甘露寺 --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 借东风 -- 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四进士 -- 上写田伦顿首拜空城计 --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胭脂宝褶-- 老王爷登大宝一统天下法门寺 -- 郿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清官册 -- 接过了夫人酒一樽谭派: 战太平 -- 叹英雄失势入罗网定军山 --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言派: 卧龙吊孝-- 见灵堂不由人珠泪满面让徐州 -- 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另各派均演的: 上天台 -- 姚皇兄休得要告职归隐上天台 -- 金钟响玉兔催王登九重洪羊洞 -- 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洪洋洞 -- 叹杨家投宋主心血用尽洪羊洞 -- 自那日朝罢归身染重病四郎探母珠帘寨等 武家坡法场换子击鼓骂曹清官册 3.花脸:

【公开课教案】《京剧的前世今生—现代京剧》教学设计

《京剧的前世今生——现代京剧》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都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本以课本为主。 【教学目标】 1. 欣赏现代京剧唱段《家住安源》及《雄心壮志冲云天》,感受、体验唱段的音乐情绪及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够正确判断它们的唱腔及行当,掌握京剧音乐的板式、伴奏等京剧常识。 2. 能够积极大胆、有感情地演唱现代京剧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体会现代京剧艺术的唱腔韵味,培养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及爱好。 3. 探究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在内容、服装、伴奏等方面的区别。【教学重点】 欣赏现代京剧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感受唱段的音乐情绪及表现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能够较为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现代京剧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体验京剧艺术的唱腔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视频:古典时尚组合与灰姑娘组合演奏的《打虎上山》。

【设计意图】这段视频既保留了京剧的独特韵味又增添了浓郁的时尚气息,让学生在动感十足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被京剧音乐所吸引,为新课创设情境。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师播放两段京剧唱腔视频,请学生对比欣赏,并说一说:你知道这两个京剧唱段的题目分别是什么吗?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2.学生讨论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片段一:《贵妃醉酒》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 片段二:《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两个唱段在服饰、内容、打扮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3.师总结: 《海岛冰轮初转腾》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它属于传统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则是现代京剧的代表作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感受第九节——现代京剧。(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中的两个典型唱段,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探究两者的区别,从而引出新课课题。其中《海岛冰轮初转腾》为上节课学习内容,又起到复习回顾的作用,使本课内容与本单元内容融为整体。 三、新课: 1.简介现代京剧的概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京剧趣谈》教案

《京剧趣谈》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二、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读通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喜欢京剧吗?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趣谈”是什么意思? 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新课,将了解的相关资料与同伴分享,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教师检查读文情况。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途径之一。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读通文字,读懂文义,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作好批注。 3.学生汇报。 预设:这篇文章介绍了京剧中的“马鞭”与“亮相”,感受到京剧的艺术魅力。 4.你觉得哪部分的内容最吸引你? 把阅读引向深入,促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从而透彻地理解“马鞭”和“亮相”的意义。 预设: 生1:“马鞭”这一部分内容是我喜欢的,想深入了解一下京剧中“马鞭”有怎样的作用。 生2:我想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亮相”与京剧中的“亮相”有啥不同?

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以及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身份,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一)“生” 京剧中的“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生”又可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老生又叫须生,或胡子生,这是说老生在舞台 上扮演人物时要在嘴上挂一个胡子。胡子在京剧里有个专门名词叫“髯口”。老生还有一个名 称叫正生,这是说由正生扮演的大多是严肃端庄的人物。老生一般在剧中扮演正派人物,或 帝王将相。老生所挂胡子的颜色则表示了人物的年龄。例如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是 中年人,所挂胡子就是黑色的。京剧《秦香莲》中的王延龄是老年人,所挂胡子就是白色的。根据表演侧重的不同,老生行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文武老生等。唱工老 生的演唱部分要多一些,做工老生的念白与身段、表情表演相对要吃重一些,文武老生则是 能唱又能打,如京剧《定军山》里的黄忠就是由文武老生来应工的。因为文武老生在穿戴上 大多穿靠衣(盔甲衣),紮靠旗(后背上插四面靠旗),所以又称为靠把老生。老生在剧中 一般注重演唱、念白和细腻的表演,在唱腔上也比较丰富。老生的念白和演唱都用真声。念 白用韵白来表现。老生的表演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庄重、潇洒为主 要基调。 “红生”,红生在京剧行当里,是指老生应工扮演关羽、赵匡胤一类勾红脸的角色。京剧界一 般认为王鸿寿(老三麻子)是京剧红生行当的创始人。以前虽然也有关羽戏,但剧目较少, 因此并没有形成红生这个表演行当。清末民初,王鸿寿从关羽的化装、服装、盔头、髯口、 服装、青龙刀,还有造型、身段、唱腔等各方面,对关羽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还 把关羽戏的剧目发展到数十出,并把关羽戏从南演到北,形成了王鸿寿风格的关羽戏一统天 下的局面,有了众多的追随者,这才有了红生这个行当。红生的表演风格独特。红生吸收了 老生、武生、净,三个行当的艺术因素,但与这三个行当又迥然而异。 "小生",扮演的是比较年轻的男性角色。特点是不挂胡子,扮相一般都比较清秀、俊美。他 们的动作造型儒雅倜傥、秀逸飞动。在表演上最大的特点是唱和念都是真假声互相结合。假 声一般说比较尖、比较细、比较高,声音听起来比较年轻,从声音上跟老生有较明显的区别。小生所用的假声,跟旦角所用的假声并不一样。听起来声音很清脆,但是并不柔媚,很刚健,却并不粗野。这种唱法和念法,要掌握得恰如其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京剧小生这一行,历 来是人才较少的行当。例如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京剧《群英会》中的周瑜,都是由小 生扮演的。根据表演技艺侧重的不同,小生又可分为武小生、文小生。比如《八大锤》中的 陆文龙就是武小生,《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就是文小生。还可以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不同, 有不同的穿戴,再细分为袍带生、穷生等。服装不同也就是人物的身份不同,境遇不同,在 表演上当然也就会有区别。 “武生”,扮演的是擅长武艺的男性角色。武生首先要注重武打动作的娴熟和技巧的难度,他 们要用高超的武打技术来展示剧中人物的武艺高强。武生可分为这样几大类:长靠武生、短 打武生、箭衣武生。长靠武生身穿靠衣(铠甲衣),插靠旗,戴头盔,穿厚底靴子,一般都 是使用长柄兵器,或是锤、鞕等兵器,表现骑马作战。这类武生,不但要求武功好,还要有 大将风度,有气魄,身段要优美、稳重、端庄。如传统京剧《挑滑车》里的高宠就是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同长靠武生相对。短打武生穿薄底靴,作战时身穿紧身短装,大多使用短兵器,表现步战。这类武生,要求身手矫健、敏捷,表演起来干净、利索,打起来漂亮,动作不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