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原罪说与中国的人性本善

合集下载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转载)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转载)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转载)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对此,具有不同信仰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基督徒认为:人性本恶,人生而有原罪。

儒家学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或许,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并不重要——因为不论人性善还是恶,人类都已经走过了几千年文明史。

但是,持不同的善恶观的人或民族,则可能产生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价值体系,并由此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

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国的“儒教”便是如此。

西方基督教的全部教义体现在一部《圣经》上。

据《圣经》记载,上帝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亚当和夏娃。

但是,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食了禁果,以戴罪之身被赶出了伊甸园。

因此,基督徒认为,人生而有原罪。

人的一生必须不断地忏悔、祈祷并且宽恕他人,爱他人,甚至爱你的敌人,即使是遭尽劫难,也认为是上帝让他去承受苦难,而不怨天尤人,更不忌恨他人。

相反,却始终能保持一颗感恩之心。

但中国的儒家学说不同,它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即大德之人讲习的学问道理,在于发扬人们天赋的善良美德。

因而人天生是善良的。

这就可能得出一个这样的推论:如果一个人因作奸犯科而受到了惩处,他也许不但不为自己的行为忏悔,反而可能心生怨恨。

因为他认为,我天赋善良,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违法犯罪的地步呢?那是因为我所受的教育不好、社会环境不好,我从小就没有大德之人来发扬我的天赋美德,不然天性善良的我怎么可能变恶呢?所以,如果说要惩罚的话,应该先惩罚我的父母(不是曾经有报道说,一个死刑犯在行刑前把自己母亲的乳头一口咬下来了吗)、我的老师乃至这个社会——谁叫他们糟蹋了我善良天赋!瞧,多么可怕!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有了这种意识该多么危险。

因而,人是需要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的。

然而,敬畏是需要有神圣的敬畏对象的,如法律,如宗教——如基督教中的上帝。

培根说:“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支柱之一。

”宗教信仰是一种全部生命信仰,是心灵的彻底皈依,是人们集体地表明对一种神秘的、神圣的终极意义和生活超验价值的共同信仰和献身。

中国与基督教

中国与基督教

中国与基督教
第一,人性本恶的观点,驳论于中国传统思想。

(亚当夏娃是上帝的作品,上帝满意自己的杰作,创立宇宙生命人类,看看周遭和星空多么和谐有序)第二,不给让祭奠祖先,违背中国人伦。

(我完全接受上坟,也接受自我心理安慰的道教佛教,安慰剂效应)第三,唐朝就开始传入,已经上千年,千年都不合水土。

(当时影响皇权而被取缔,皇帝才是最高的,耶稣比帝王高贵不符合中国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也要祭天,君权神授,敬拜老天爷元始天尊玉皇大帝,泰山封禅)第四,基督教内部太乱,教派林立,各种纷争。

(天主教完全是世俗化的具有政教合一性质的教派,现在新教才是符合耶稣教导,《圣经》是历史书)
2016-8-30
( 暴力革命,无产阶级,资本家剥削阶级,唯物主义,矛盾斗争,阶级斗争,这是违反人性,反人类的,权贵官僚资本主义怎么解释?有了这套学说,社会就会发生文化大革命,国家还能安稳发展?和谐社会稳定压倒一切都是违反矛盾斗争促进推动进步,相互矛盾呀。

( 蒙古国,外东北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北方四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海,越南霸占最多,印度占领藏南,俄国割让的蒙古汗国的和中国的太多了。

中国日本都是强国,但都不敢跟俄国强硬,中国对东南亚也是投鼠忌器,中国对印度越南韩国的战争让三国人民痛恨中国人,让美国有机可乘包围中国,苏联利用中国与周边战争,让中国的铁杆盟友很少,不是印巴冲突,巴铁也是跟美国混的,现在几乎都是美国的盟友,除了朝鲜伊朗。

中西方人性观区别

中西方人性观区别

中国跟西方人性观的异同——指导老师:高春华摘要:人性,已经是人类讨论的永恒的话题。

虽然依旧各执己见,但综合古今中外各家所长,透过他们的论述,我们放佛可以窥见人性的一些端倪——中西方的人性学说大致相同,但他们的主流却是不同的。

关键词:人性、东西方、善、恶、人性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英国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科学,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他们总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因此,作为一个人,思考人性这个问题,是与生俱来,与身同在的问题。

我们只有了解了人性,才能对以后生活方方面面问题,有更深入的分析与了解。

中国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信无善无恶论、信有善有恶论、三品论。

中国古代、现代,关于人性的主流依然是性善论。

1、性善论。

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

虽没有明确的指出人性本善,但从其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性本善的方面还是占很大一部分。

孟子却直言不讳的提出了人性本善论,在他认为,人性中,天生充满了仁、义、智、礼等。

以至于儒家的启蒙教育经典《三字经》的开编就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的人性本善论的观点。

2、性恶论。

儒家的第三个代表荀子曾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天性本恶,是后天的培养才使恶变善。

但是,善只能附着在本性之上,而不能取代本性。

他的本恶论,对后世的法家影响很大。

3、无善无恶论。

战国时期的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

从告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所信奉的人性并没有本善与本恶,就犹如水无分于东西一样,全看后天的引导。

后天的环境影响在人性的善恶论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有善有恶论。

西汉的扬雄是汉代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法言》中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的人性论思想。

人之初,性本善?OR 人之初,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OR 人之初,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OR 人之初,性本恶?初学汉语,对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古籍很感兴趣,尤其是一些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口传书籍。

其中,《三字经》就这这样儿的一本书。

书中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让我理解到,对于人性的正义与邪恶,原来是是东西方文化都在讨论的话题。

可是,人之初真的性本善吗?是的,由于地域与文化的差别,中国儒家特别是孟子一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然而,西方的基督教却从一开始就认为人有罪,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

为什么东西方文化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呢,是地域,思维模式的区别,还是文化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同样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答案呢?怎么样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对基督徒的性本恶这种概念有置疑,人人都有罪,在生活中或者说任何场合,是不是就应当怀疑任何人作任何事情的动机呢?有时候会不会误解别人呢?会不会造成多疑呢?到底该怎么样来对待“罪”的问题。

我是遇到过这样的基督徒,就是感觉所有人做所有事的动机都不纯,而且很容易就去推测其他人做事的动机,因为圣经中说,世上无义人,那就是一个好人没有啊!所以也有可能会使人有愤世嫉俗的可能,会不会引起很多矛盾?在我个人理解,基督教的罪,其根本是指“人在内心与神分离”,当然表现形式可能与儒家所说的恶有部分相同的表达,但实质所指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杀人,界定也不同,一个说是罪,一个说是恶。

但其实内涵不一样,一个在说违反人的伦理,一个在说违反神的律法。

所以,因为人人皆有罪,就怀疑别人作任何事情的动机,这样对于人这样的群体,是一种进步,或者和谐的心里出发点呢?原罪论的这种观点下,基督徒如果对“罪”没有什么意识,这个信仰的根基可能就有点麻烦。

基督信仰觉得小孩子生下来看起来还没有被世俗影响,但是婴儿的血液遗传的先祖的血液是有罪的,而且这种罪会一代比一代还要厉害。

奥古斯丁的这种罪的生物性遗传说,异于基督教圣经的叙述。

却道破了“人之处,性本恶”的观点。

再回来看中国的孟子“性本善”之说,其中的善,我个人的理解是指人有趋善的天性,而非人本源的善质。

人性善恶_精品文档

人性善恶_精品文档
善?恶?
2021/5/27
1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三字经做为中国人的启蒙教材,几乎人人皆知,第一 句: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国更是无人不晓。这一理 念贯穿三字经全部,它也贯穿了中国人的道德学、伦 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等,它更是中国人诸多观念的 构成基础!
2021/5/27
2
2021/5/27
但原罪说中基督宗教中认为任何人天 生即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的来自其 祖先--亚当与夏娃。他们偷食了智慧之 果,懂得了男女羞耻之事。基督教原罪 的观点在西方近代宗教改革的新教领袖 --路德、加尔文那里更是获得了极端的 发挥,他们索性明指,任何人生来即是 恶人,只有笃信上帝,才可能获得灵魂 的拯救。
3
佛印说:“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祖。”
苏东坡非常高兴。接着,他恶作剧地一笑,说:“我看师父的坐 姿,倒是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和尚既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微微一笑。而苏东坡却自以为 占了佛印的便宜,颇有些得意洋洋。
回到家里,苏东坡把故事经过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说:“哥 哥,你实在输得太惨了。佛印大师心中有如来,所以看到的你也是如 来。你心中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每个人看到的 外在事物的形象,其实都是他内心的投射啊!”
2021/5/27
5
关于善恶的定义;
生命的特性就是自我的维持和扩张,人的任何欲望实际上都是自我维持 或扩张的动力。
如果你在自我维持或扩张的过程中,损害了别人的维持或扩张(也就是 利益),在道德上,这就是恶。 如果你的行为有利于别人的维持和扩展(也就是利益),那么这就是善。 如果你的行为既没有损害别人,也没有利于别人,那就是中性的,就无 所谓善恶。
我认为: 人性是多面的,没有绝对的定义。

关于人性的争论(2019修改版)

关于人性的争论(2019修改版)

…人类那些事的思考系列文章之一…关于人性的争论吴宗友(2013年原作,2019.8略为修改)人性理论是一切人类社会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人性问题被人们长久地争论着。

中国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战国中期人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道家的老子庄子也是持类似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

周人世硕及西汉的扬雄等人,认为人性既善又恶,扬雄说,“人之性也,善恶混。

”这几种观点在中国的战国时代就基本形成,后代的思想家又加以发展。

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

一般认为,法国思想家卢梭属性善的观点;德国思想家叔本华属性恶的观点;欧洲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和美国哲学家杜威属既善又恶或无善无恶的观点。

基督教的原罪说是性恶论的观点,因此性恶论在欧美有很大影响。

儒家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所以关于人性本善、本恶这两种观点在中国影响也最深。

中国作家李宗吾的《厚黑学》,把物理学的规律运用到心理学上,认为人性的善恶两种观点,是从不同角度考察人性产生的。

他画了以“我”为中心的圆,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母亲,第三圈是兄,第四圈是邻人,第五圈是本省人,第六圈是本国人,第七圈是外国人。

他因此得出“距我越远,爱心越减,爱心与距离成反比例的规律”。

他指出孟子站在图的里面向外看去,见到是孩提爱母亲,稍长爱兄,再进则爱邻人,爱本省人,爱本国人,层层放大。

如果再放大,还可放至爱人类爱万物。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观。

荀子则是站在图的外边向里看,见了本国人就忘了外国人,见了本省人就忘了本国人,见了邻人就忘了本省人…层层缩小,最后只剩下一个“我”。

荀子说“妻子具而存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

”这就是荀子性恶观。

讨论和研究人性,目的是认识人性,解释人类的行为,并从中获得启迪。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基督教,现在已经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影响。

以学校为例:外教在中国的学校里教书,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外教大都是从美国英国请来的,而且大都信仰基督教,教学过程中,免不了会教授学生一些有关基督教的信仰之类的东西。

学生们会从中学习或是了解基督教,了解西方文化。

于是,基督教因此在我们的学校里就有了一定的影响。

同样的,基督教在中国这个大社会中,也就一定会展现出一定的意义。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基督教的意义逐渐得以彰显。

当然,出于不同的考虑和基于不同的熟悉,人们对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亦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其价值判定的多样性和对基督教在华影响回升的迥异态度。

随着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和真正对外开放,在经济理论界和重新崛起的社会学思潮中,曾兴起了一股持续较久的“韦伯(Max Weber)热”。

人们尤其关注其涉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种种说法,以及他对东西宗教伦理与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比较。

不少经济学家在谈及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等所起的“潜在的精神力量”之作用时,既表达了对历史进程的一种感慨,又体现为一种在现实中国社会的呼唤和渴望。

这种现象是颇值得人们玩味和深思的。

人们在打开国门看世界时,忽有一种惊奇和警醒,随之便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失落感。

这种自知之明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而导致的对外在思想文化体系的客观研究和虚心学习,以及这种研习的坦诚和认真,亦是史无前例的。

在借“他山之石”的此刻,中国人开始重新审阅基督教及其对现代化的意义。

不可否认,一些人因感到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太厚、传统负担太重而对之失去信心和耐心,简单地认为“现代化”即“西化”,而“西化”即“基督教化”,试图以这种绝对而极端的“拿来主义”来将一切推倒重来,由此圆其“现代化”的美梦。

然而,静观基督教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熟悉其对现代发展某些弊端的批评和否定,以及弄清基督教的“普世”意义和价值取向,则使不少中国人深感不能将“现代化”或“西化”与基督教完全等同,二者之间是有着本质不同之处。

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困境

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困境

扉门紧掩——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困境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中国都有传播,而尤以佛教最为普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却并不理想。

中国古代,基督教的传入前后共有三次。

第一次在唐太宗时期,当时被称为景教;第二次是在元代;第三次在明末清初,也就是第一次西学东渐时期。

但这几次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基督教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没有传入中国,所以,有人把1807年到达中国广州的英国伦敦传道会牧师马礼逊看作是到中国传道的第一人,把这一年看作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起始年。

但如果我们从唐代算起,基督教进入中华大地已有1500年的历史,然而却始终未能融入中国社会。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受困,我认为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的冲突,也就是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一、基督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许多外来文化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并迅速生根发芽,比如佛教文化。

然而基督教文化在中国却始终表现得水土不适,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相冲突的。

1、“一神论”与“泛神论”的冲突基督教是主张一神论的。

十诫的第一条就是: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以有别的神。

也就是说,你只能信上帝,上帝是唯一的神。

所以在基督教的神仙体系里只有一个神,就是“上帝”,它并不像佛教和道教的神仙体系这样庞大和复杂。

关于信上帝这一点,天主教和东正教有有一些区别,天主教是信耶稣,而东正教是信耶稣他妈—圣母玛利亚。

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和新教,东正教信仰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等东欧国家。

但两派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强调一神论。

我们再看中国,可以说绝大数中国人都是泛神论者,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在中国佛、道才能共生,我们才能在武侯祠的屋顶上看到中间坐着个弥勒佛,而两边却是道家的神仙,美其名曰:诸神共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督教的原罪说与中国的人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引言:谈到人性,立即面临一个明显的吊诡,就是:一方面人有共同的本性,另一方面这个本性又难以掌握,因为它显示为一种趋向。

以下略作说明。

我们对于人类以外的天下万物,都可以问:“它是什么?”因为万物不论是具有物质,具有生命,或具有意识,如矿物、植物或动物,都有明确的“本质”,可以让人清楚理解。

唯独对于人,不能询问:“人是什么”因为人的意识达到反省阶段,展现自我意识,可以以自我为中心,从事自由的选择。

人的选择构成了人的内涵,因此若由先天界定“人是什么”并无多大意义。

如果询问:“人是什么?”就等于在隐然中假定人与万物无异,是某种具有固定不移的本质的东西。

这样问,完全忽略了人的特性正在于人的自由,可以选择“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

换言之,我们只能对人询问:“人能够成为什么?”
正文:
基督教认为,人本性有罪。

宣扬上帝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被安置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后来夏娃在魔鬼的引诱下,怂恿亚当偷吃了伊甸园内能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即禁果(智慧果),因而触怒了上帝,被驱逐出乐园,“下放”到地上劳动。

亚当和夏娃的罪一直传到他们所有的后代,成为人类苦难的根源,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

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仍是罪人。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原罪的表现,就算是圣人也不可避免。

而我们这样的凡人就自是不必说了!原罪被封于内心的隐秘之处,而释放原罪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我们都存在某种心理缺陷,当某种外力恰好击中了这种缺陷,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瞬间丧失理智,沦为疯子。

原罪的教义是基督教重要的基础教义。

我们的基督教清楚地告诉人们,“原罪”是由始祖亚当传下来的。

原罪说揭示了人性的有限性和缺陷性,包括人生存在的被创造性的不自主性,人的认识能力的缺陷性,人的道德觉悟的欠缺性,人的行为能力的不完善性和人的现实生活的不圆满性等。

在人性缺陷的表现上,基督教强调的则是道德的瑕疵。

原罪使人背离上帝的真理,分不清对错是非善恶,结果以错为对,将非作是,认恶为善,生活失去上帝的指引和护佑,结果不仅使个人生活陷入迷途和苦难的深渊,而且使他人和整个社会也陷入混乱和灾难之中。

很明显,佛教所看到的人性缺陷不仅包括精神的、心理的,而且也包括生理的、肉体的,且人性缺陷在生理和肉体的欲望上表现最为突出;而基督教所看到的人性缺陷则主要是精神的、价值的,尤其是道德价值观的,肉体的缺陷虽然也存在,但它不是根本的。

在人性善恶的判断上,基督教则坚持善恶一体。

人的善性源自上帝赋予人的灵性,是与与生俱来的;而原罪产生则是来自人对上帝的背叛,是由人自身的本性所决定,所以由原罪所带来的罪性即恶性对人(人类祖先的后代)来说也是与生俱来的。

可见,人实际上是善性与恶性的统一体,作为善性的灵性是上帝赋予的,而作为恶性的罪性则是人自身的,灵性和罪性或善性与恶性都是人的本质存在。

基督教这种将善恶二性都看作人的本质存在的观念。

中国的古老文化,强调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孟子说,人性善。

《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我国古文《三字经》的第一段说:“人之初,性本善。

”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

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其中初的意思是刚出生的婴儿,人生命的开端。

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质好,心质良好。

在三字经中: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会有善的行动。

善是指人性的光辉点,人心的美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对刚出生的婴儿上说,是无分善恶的。

“善”其实并不是指空和无知。

因为它的儒学含义并不在此。

在儒学和哲学上说。

“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义在于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趋势永远都是向善的。

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了。

他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且还给他。

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仅有18个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质和能力。

在人类社会中,研究者处处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证据。

人们为慈善机构捐款,尽力保护环境,在地铁上为老人让座。

这些行为除了获得自我满足感,通常不会有任何实质回报。

可见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令科学家不解的是,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