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1、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民族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民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各民族基本知识

社会经济结构

研究内容政治制度

社会生活

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的研究

2、民族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如何?(民族学和历史学、民族学和人类学、民族学与语言学、民族学与社会学)

民族学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如地理学、生态学、体制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宗教学艺术文学等都发生交叉或边缘关系。

民族学和历史学的关系:

相同点:它们都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并且都希望通过这种研究来建立有关人类社会的规律或特点的理论。

历史学:把研究的这段历史作为整个历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过程来看着眼于是事情的前因后果,在历史上的影响和意义。它总是从纵向去看事物。(过去)

民族学:主要是分析当代的某种文化的特点和意义主要是横向的将其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横向的比较来找出其特点并且主要着眼于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当代)

区别二:历史学:通过读文献进行研究民族学:通过读社会进行研究

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当代世界各国的学科分类体系不尽相同,这影响到我们对民族学与体制人类学的关系的理解。

前苏联所体现的欧洲大陆体系中体制人类学称为人类学是生物学门下的一个学科包括人体形态人类起源和人种学三个领域。

体制人类学探讨人类文化的生物基础古生物故人类灵长类人种人类遗传人体测量人体解剖比较胚胎人类进化等。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既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就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理解人性就不能不从体制人类学入手。

目前的认识人是具有双足直立行走和自由运用象征符号能力的动物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学习掌握和创造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文化事物的能力这些结论都是基于体制人类学知识而得出的。

人类学范畴在民族学之中,民族学包括人类学的一部分,广义人类学包括:体制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

民族学(人类学)弟兼跨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的综合学科。

体制人类学是民族学伸向自然科学的手臂。

民族学与语言学:

相似之处:研究对象上,都是从综合角度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和规律。

研究方法来看,两门学科都有全方位考察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特点,都侧重于研究当代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

区别:研究范围上的区别,民族学要比社会学更广泛一点从两门学科的学术史来看社会学主要研究文明社会的社会现象而民族学不仅研究文明民族的社会现象而且研究所有发展阶段民族的所有文化现象。

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民族学与社会学是两门十分相近又关系极为密切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

正因为如此两门学科自19世纪产生以来一直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交叉和重合以致许多民族学家或人类学家本身也是社会学家,如西方的斯宾塞泰勒马林诺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和我国的吴文藻费孝通等。

区别:研究方法:民族学用实地考察法,社会学用实证研究法。

3、早期有哪些学派,代表人物、观点和贡献p118

1.进化论学派摩尔根是进化学派的杰出人物他把物质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看作人类社会进化的原因指出了氏族制度(原始公社制)在原始社会中的核心作用,谈到了当时社会的未来改造从而达到了自发的唯物主义的结论。

西方一些学者千方百计寻找论据企图证明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极力否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许多反进化论的流派便应运而生。最初出现的是传播学派。传播学派,又分成德奥文化圈学派和英国传播学派

德奥文化圈学——以德国的格雷布納奥地利天主教神甫施密特等人为代表

主要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创造能力及其有限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一个中心地区一次产生然后传播开来。

3.历史学派(历史特殊论)

继传播学派而起的是美国的历史学派创始人为博厄斯,他主张单纯的描写具体的文化和传播过程不作理论概括

特点:他的门徒公开打出反对进化论的旗帜该学派虽然对传播学派也采取批评态度但基本接受传播理论。

因此,学术界一般把传播学派和历史学派合称为文化历史学派

4.社会学年刊学派:产生于法国,与传播学派差不多同时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有迪尔凯姆和莫斯。

特点:尽管该学派不像文化历史学派那样激烈地反对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但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哲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因而还是与马克思主义相抗衡的。

5.功能学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出现了影响颇大的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科学的文化理论》

主要观点:在理论上他们强调文化的功能作用认为每一种文化之所以存在在社会生活中必有它的用处一个民族社区就是一个整体必须在这个整体的立足点上来考察它的全部社会生活而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密切相关。

6.心理学派: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中分化出心理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是博厄斯的学生,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等。

主要观点:他们认为个人的心理活动决定文化和社会状况先进民族的优良心理素质创造高级文化模式落后民族的不正常心理素质只能造成落后的文化模式因而后者必须在前者的帮助

小改变自己落后的文化模式。

发展中有哪学派代表人物、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民族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化学派的态度上有所变化一些进步的民族学者认识到要想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学分裂开来是不可能的。

诸如联邦德国以马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潮,法国以戈德莱尔为代表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学派”思潮,美国以哈里斯为代表的“文化唯物论”思潮和以墨菲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辩证法”思潮等。

1)结构主义学派:法国莱维-斯特劳斯为主要代表他把结构语言学的音位分析法运用到民族学研究领域通过分析自然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的途径来推导社会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英国学者利奇也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该学派影响达到高峰后来逐渐有所下降。

2)新进化学派思潮:以美国民族学家怀特斯图尔德等为代表他们为摩尔根等人的进化论学说进行辩护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如怀特的普遍进化论和能量说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等。

3)文化相对论学派思潮:以赫斯科维茨为代表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离开了自己的民族和时代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任何具体文化的一切现象都是独立自在的不会重复各具特点因而不同民族的文化无法比较各民族文化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更谈不上有共同规律一切民族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

4)新心理学派思潮:这是美国60年代以来掀起的小规模心理人类学复兴运动的产物。代表人物有怀廷、柴尔德、莱文等人,他们在老心理学派研究文化与人格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提出所谓“认识人类学”。该派思潮目前在美国有一定的势力。

4、民族学中国化问题的由来

中国化——把本来非中国的东西中国化,是以吸收外来学术思想与文化为前提的,是外来学术思想与文化传人中国才带来中国的问题。

民族学中国化的论题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提出的,孙文本、吴文藻等人较早提出类似的口号并在当时成为学术主流。

民族学中国化的理论有哪些

中国著名民族学家及作品

关于人类起源主要学说或思想

我国各民族语言分属于哪些语系

简述民族学研究语言的意义

人类学对文化变迁的研究

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

文化内涵

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形式的特点

5、民族学的产生背景p3

19世纪中叶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到世界各地区寻找原料和市场。为了扩大殖民地,统治当地的国家和民族,必须研究殖民地各民族的社会状况。在长期积累资粮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的机会。

文化相对论学派p132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他认为一切文化价值都是相对的,对各群体本身所起的作用都是相等的,因此,文化谈不上进步和落后。

6、民族学大致经历几个发展阶段p117

西方民族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这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进化论学派;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民族学大发展时期,整个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的流派有播化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学年刊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等;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纪大战至今,是西方民族学大变化时期,出现的学派有结构主义学派、新进化论学派、文化相对论学派、新心理学派、社会生物学学派等。

7、了解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百年发展历程(分哪些阶段特点)

一、奠基阶段:

1903年,西方人类学著作首次进入中国。林纾、魏易合作翻译哈伯兰《民族学》,由北京大学堂书局出版北京大学堂并在该年开设人类学科目,人类学这一诞生于西方的学科从此进入中国。

中国留学生到西方学习人类学知识

1907年,蔡元培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学习人类学、民族学理论。1912年回国后即在北京大学开设讲座,传播人类学、民族学知识。

留学法国:杨堃先后就读于里昂中法大学,获理科硕士和文科博士学位,对法国尤其是社会学年鉴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颇多了解,1931年回国。凌纯生、卫慧林,在巴黎大学师从著名学者莫斯学习人类学,1929年、1930年先后回国。

留学美国:李济,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专攻体制人类学和考古学知识。吴泽霖,先后先后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密苏里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系统学了社会学、人类学的知识。吴文藻,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社会学、人类学,听过美国历史文化学派创始人博厄斯及其弟子本尼迪克特、戈登威塞的课程。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职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授社会学,人类学课程。黄文山,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随博厄斯等学人类学,回国后到中山大学创办了社会学系。胡体乾,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人类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即在中山大学开设人类学课程。林惠祥,到菲律宾大学研究院,跟美国人类学家拜耶学习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蔡元培,1926年,发表了《说民族学》一文,较为全面的论述了民族学的研究对象、范畴及其意义等问题。1928年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又在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设立民族学组,并亲自兼任主任,积极推动民族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也就有了关于自身及其文化研究的科学理论

二、发展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在蔡元培、吴泽霖等第一批留学西方的人类学者的努力之下,中国的民族学、人类学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在全国形成了许多研究中心,

北方—以中央研究院、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辅仁大学为中心。

主要研究人员:蔡元培、凌纯生、芮逸夫、刘咸、李济、严复利、董作宾、李方桂、吴文藻、费孝通、吴泽霖、林耀华、李安宅、李有义、杨陶云逵、田汝康等。

南北两大流派:研究对象和特点来分,北派以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的学者为主,包括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他们以汉人社会为研究重点;而南派则以中央研究院的凌纯生、芮逸夫等为代表,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少数民族的社会和文化。

实地调查主要有:颜复礼、商承赴广西和云南调查瑶族;

凌惠祥赴台湾调查高山族;凌纯声、商承祚赴东北调查赫哲族;

凌纯生、芮逸夫调查浙江的畲族;凌纯生、陶云奎调查云南的彝族;

林耀华调查福建省福州义序;费孝通、王同惠到广西调查瑶族;

费孝通调查江苏省的开弦弓村;

40年代,云南调查:费孝通、张之毅、史国衡、林耀华、田汝康等

丰硕的成果:凌纯生《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费孝通《江村经济》《禄村农田》、张之毅《易村手工业》、史国衡《昆厂劳工》、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林耀华《凉山彝家》和《金翼》等。

三、停滞阶段:20世纪50至70年代

“资产阶级伪科学”予以取缔。

原来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学者,有的改行,有的在院系调整时转到民族院校,在民族学的学科名义下,专门从事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

三次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调查

即民族识别、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其成果集中体现在调查后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五种丛书”上——《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

四、恢复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198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研究在中国的恢复。同年,中山大学恢复人类学系;1984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成立;

1988年,云南大学开办人类学专业;1996年成立人类学系。这一切都昭示着中国人类学在新时期的发展。

唯物史观包括神话传说、上帝造人说:阶级烙印

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改造自然的活动增加,他们所接触到的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也越来越多,人类的意识也就有了发展。至迟到了大约二十万年前古人的早期阶段,人类对自身的生与死的现象开始了考虑。

事例:从他们处置死者的方式以及在死者周围安放随葬品这一现象中得到说明、但还不能证明他们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是否有什么想法。

8、关于人类对自己的起源的认识

人类和自然界所有其他生物一样,都有其产出和发展的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人类起源问题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斗争。

无阶级烙印:神话传说

民族学资料和民俗学资料所谈到的关于人类起源的各种说法,包括一切有关神话和传说在内,大约全是发生在新石器时代和原始社会末期。最早也不超过一万年。

阶级烙印:上帝造人说

进入阶级社会后,这些关于人类起源的原始传说和神话,便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剥削统治阶级对这些原始传说和神话进行了加工,掺进了剥削阶级的等级观念和宿命论观念等。

随着人间出现第一位至高无上的国王,天国的第一位主宰神,即上帝,也就被创造出来。上帝造人说也随之产生。

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

古希腊思想家阿那克西曼德,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周,都分别提出了“从鱼到人”和“马生人”的论点。

我国汉代石刻上还描绘了雨——猿人的演化图景。

但上述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缺乏科学说明,抵挡不了在世界范围内泛滥的“上帝造人说”。“人猿同祖”思想的提出

最早提出“人猿同祖”思想的是法国学者布丰,布丰说,猿同属于人类的小家庭,认为人和猿“具有共同的起源”。

以后,法国学者拉马克继承了布丰的思想提出了人起源于猿的一般过程。他假设由于环境的改变,古猿被迫下地直立行走,从而促使手脚分工;还假设古猿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单靠叫声和表情已不够用,需要产生了语言,于是猿变成了原始人。

进化论说

英国著名学者、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动物不断变化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学说,这对正确认识人类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马恩的贡献:劳动创造人

这全部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类经过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类——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一步阐明了“劳动创造人”的伟大论断这便使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9、民族、族群、种族概念、区别

关于族群

族群是一建构在认同基础上的人们共同体。

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对比过程中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系,从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畴。

介绍族群和民族的关系

族群是一具泛政治概念,一般不涉及疆域、自治或主权承认

民族则是被政治疆域化或国家主权化的族群,是一个政治概念。

族群理论

原生论、工具论、文化说、互动“族界”理论构建论等

民族跟种族的区别:

民族的特征以文化为标志形成四个特征:地域、语言、经济生活、心理素质;而种族只有生理特征、遗传特征。

民族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种族属于生物学范畴

种族的出现早于民族。

联系:一个种族由好几个民族组成一个民族分属于几个种族的也有

10、经济文化类型概念及提出

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

概念:非西方民族学

提出:20世纪50年代,苏联

代表人物:托尔斯托夫、列文、切博客萨罗夫

N个民族

相似的生态环境共同经济文化特点

相同的生计方式的综合体

11、如何认识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划分

定义: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该理论的作用: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为民族学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起源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科学的认识途径。

该理论能够为考古学的“文化”、“类型”等概念的形成和解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考古发掘以点为单位进行,见物不见人,即见物质遗存而不见社会制度和观念形态。经济文化类型正好是提供这个背景知识的框架。如中国六大考古学文化区。

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

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

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

人类学的文化概念

什么是文化变迁

人类学对文化变迁的研究

文化变迁的过程

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

12、生态人类学有哪些理论,代表人物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是指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人类、生态环境及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科。生态人类学的前身文化生态学,是先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生态学最先是由美国的斯图尔德提出的,第一本专业的生态人类教科书《生态人类学》则是由唐纳德·L·哈迪斯蒂等人于1977年编著出版。

生态人类学-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源泉

人类学知识推进了生态学研究。生物生态学的引入也为文化人类学这一学科增添了新鲜的、科学的视野。生态人类学理论对建立人类可持续发展变化模式提供了帮助。通过对原始部落在生态学范畴内的调查研究,人类学者认识到诸多隐秘的关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知识。生态人类学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里,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人类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研究中,一些人类学者习惯用文化生态学指代生态人类学,其实两者的概念不尽相同。一、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是指“文化形式的外观及进化”,主要是由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环境决定论在人类学术发展史中曾盛行一时。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之一是气候对于个性和智力的影响决定了人们的其他方面,尤其对政体和宗教的影响特别突出。

寒冷的地区不存在任何政体形式,因为人们拙于思想和工艺,所以他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长期的处于自由闲散状态,因而缺乏政治组织和统治别人的能力。

二、人类地理学

“人类地理学”一词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所创用。是在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得到发展的。19世纪末被佛罗贝纽斯应用到民族学研究中来在民族学的研究中,它有时被称为文化生态学;而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则常常被认为是文化地理学。

总体而言,人类地理学具有强烈的环境决定论倾向,以单一的环境因素做涵盖性的推论,认为文化由环境所造成。这类研究把文化看做功能相关的整体,把诸如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的一些现象视为判断整个环境的标准,认为每个区域对应的产生整合的整体文化,例如热带

区产生爪哇文化,北极地区则产生爱斯基摩文化,高原区则产生印第安人文化。

三、可能论(环境可能论的简称)

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

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

20世纪20至30年代,人类学家对环境的解释观点从决定论转向可能论。以博厄斯为代表,认为历史、社会及生物因素对于文化的解释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四、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1955年其《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的出版,为文化生态学建立起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文化生态理论的实质是指文化与环境——包括技术、资源和劳动——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富有创造力的关系。

斯图尔德强调环境的重要,但是,他不是环境决定论者,他认为环境的关键部分是资源,通过文化可以认识到资源,通过技术可以获取资源因此,这种生态观念属于文化生态观。

13、人类学的文化概念p382

“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

1、经典的文化概念:

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三、文化的含义

1、文化的含义大致有三

一是与文明同义;

二是广义的文化即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三是狭义的文化单指精神文明的内容。

2、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大的系统

四、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文明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早已出现。《周易。乾卦。文言》中就有“天下文明”之说,用来表达社会的开发状况,也指美好的事物。在西方,“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tas”意即公民的,有组织的,指公民的品质与社会生活的规则等。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认为,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将要达到的那种有教养、有秩序、公平合理的高级发展阶段。

五、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

(文化原素)文化中最小的单位或基本要素。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的差异是通过文化特质表现出来的。

2、文化丛——文化特质丛

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上相互联系的文化特质构成。这些文化特质彼此为一体,表达一定范围的文化意义。

其一,是由一些功能相似的文化特质聚合形成的;

3、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例的整体而形成的整体。文化模式体现出特定文化的主题,构成某个地区、民族、国家特定生活方式的基础。

文化模式是比文化丛更复杂、更高层次的文化结构概念,它是多种文化特质或多个文化丛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系统。

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形式的特点

14、何谓亲属关系p357

亲属制度是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的一种社会规范通常又称之为:亲属称谓制度”或“亲属名称制度”。

15、田野工作五种类型:

自观和他观、宏观和微观、社区和个案、定性和定量(p16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享誉世界的中国三大史诗

16、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分类具体制度民族盟旗制度)p288

原始民主制:长老制、石牌制、“款”

长老制:

石牌制:

“款”:

血液纽带型:合母制、山官制、家支制、

合母制:

山官制:

家支制:

中央政府委任型:政教合一制度、盟旗制度、土司制度

政教合一制度:

盟旗制度:

土司制度:

传统社会组织(类别民族)瑶老制、经济形态(类别民族)

17、格雷布納尔的“文化圈”理论

格雷布納尔,德国科隆民族学博物馆馆长。认为世界上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不论在什么地方出现,都必属于同一个文化圈。

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地区有六至八个独立的文化圈。其中每一个文化圈内都有一定数量的文化特质(5-20个)

涵化意指由不同文化之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

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变迁。

(二)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两种倾向

18、文化中心主义

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群体都有一种倾向,常常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如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和群体的。文化中心主义者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坐中心和标准,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自己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19、文化相对主义

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不同群体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结构形式,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赖以生存的环境来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在他们看来,“存在即合理”的

文化相对主义在反对文化中心主义时有积极的作用,但它否认事物具有绝对性的一面,容易导致对文化本质的误解。

20、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中存在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

原始公社残余(或残存的原始公社制经济形态)(60万人口)

民族:东北、内蒙古地区主要有鄂伦春、鄂温克和赫哲族,西南地区主要有傈僳、佤、景颇、独龙、怒、布朗、拉祜、基诺等族。

二、奴隶制(在100万人口的地区存在奴隶制)

民族是彝族,在凉山地区

三、封建农奴制(傣族、藏族)在四百万人口地区存在封建农奴制

民族是傣族和藏族

四、在3000万人口地区存在封建地主制

接近汉族地区发展水平民族是满、壮、回、蒙古、维吾尔

21、简述摩尔根的五种家庭形式:

1.血缘家庭

2.普那路亚家庭

3.对偶家庭

4.父权家庭

5.一夫一妻制家庭

22、物质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

生产工具的发展概况,如生产工具在质地、结构、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情况。

科学技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状况;人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如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发展与变化情况。

满足人们精神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发展与变化等。

核心内容:其中,生产工具和技术是物质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脉络,是物质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

经济

政治

社会文化传统等

22、文化变迁的过程

1、变异:

在较长时间内发生的变迁,指固有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经过较长时间微弱变化的逐渐积累,最终成为本质上全新的东西。

2、发明与发现

发明是指某一团体或个人发现某种新的事物、新的工具和新原理,逐渐为人们接受,而为社会所共享;发现,是使某些已经存在但过去不被人了解的事务变得为人所知的行动。

传播与借用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因素或文化结构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或多个社会的转移和互动。文化传播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

传播和借用的特点

文化丧失

因接受新事物而导致旧事物的丧失,但这种取代并不一定是文明的特征某些文化虽然丧失,但并没有被取代,这也与接受一种新事物一样构成文化的变迁。

23、文化变迁的原因

其一,因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变化(地理环境因素说)

其二,不同的文化的交流(文化传播因说)

其三,发明与发现(工艺发展因素说)

其四,人类心理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关系其中本能的冲动是原动力(心理因素说)

人类学民族学经典书目

书目 1.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华夏出版社,200 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506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2.[英]马凌诺夫斯基著; 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参考: 瞿明安主编,《现代民族学》(下卷:第一册,第47章文化解释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891/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5.费孝通著:《江村经济》,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5.2/584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6.马歇尔·萨林斯著,张宏明译《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露丝·本尼迪克特著,黄道琳译《菊与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综合阅览室 K313.03/5273-1 归 还参考外借资料 8.[英]埃文思-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华夏出版社2002. 9.[英] 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展开的民族志实验》(1936) 10.[美] 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1977)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Q98/50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1.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C912.4/7120 12.[美] 克利福德,[美]马库斯编《写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18/42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3.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A124/8405-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4.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B933/252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5.林耀华著,庄孔韶,林余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I246.5/4992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6.[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0225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7.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6月上海图书馆综合 1

宋蜀华先生对中国民族学理论的探索_王庆仁

【收稿日期】2003-07-28 【作者简介】王庆仁(1948-),上海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社会学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 马丽娟(1963-),女(回族),云南大理人,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 【民族学研究】 宋蜀华先生对中国民族学理论的探索 王庆仁1 ,马丽娟 2 (1.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北京 100081;2.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 摘 要:文章指出宋蜀华先生多年来坚持民族学中国化是理论探索的立足点,提出了用“纵横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民族的独到见解;在中国历史民族学的发展事业上做出了重要建树;并在生态人类学的研究领域表现了三个突出之处。中国民族学已开始进入自觉并走向成熟的第三阶段,即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阶段。 关键词:理论探索;中国化;纵横结合;历史民族学;生态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13(2003)05-0057-06 中国民族学如果从1928年3月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并设立了民族学组开始的话,至20世纪末已有70多年历史。在这段历程中,经过 几代民族学工作者的艰苦奋斗,中国民族学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然而,尽管这些成果中有些十分令世人瞩目,但最大的缺憾是尚未产生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资深的民族学家宋蜀华先生便是其中极为突出的一位。 宋蜀华先生在回顾中国民族学发展状况时认为,我国民族学初创时期民族学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引进西方民族学,并进一步指出:“西方民族学各学派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一是`五四'以后一批青年学者如蔡元培、潘光旦、吴文藻、吴泽霖、黄文山、 杨、李济、凌纯声、卫惠林、杨成志等学成归国后,利用所在的大学和学术机关,宣传介绍西方民族学。二是各种主要著作的译述出版,如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罗维的《初民社会》。这些书的出版使民族学知识走出了校园和学术机关,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传播。民族学各流派先后传入我国者,计有进化学派、德奥民族学派即传播学派、美国批评学派即历史特殊论学派、法国民族学派和英国功能学派等。”接着又说:“由于理论倾向和研究取向有所不同,总的说来,形成两种不同的传统。一种是早年留学欧美的学者及其一些学生,受欧美较早学派的影响,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少数民族,多研究其传统文化,偏重于民族志的描述; 这些大学和学术机构多在我国南方。另一种则以燕京大学为主形成的研究传统,理论上偏重于较晚传入的功能学派,研究上重视实际应用,研究对象则 多为汉族农村,也有从事少数民族研究的。”[1]也就是说,作为学科意义的民族学研究自从在中国诞生以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引进西方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并用其中某些理论与方法进行中国的民族研究,还没有把创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理论提上议事日程。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全面学苏联的政策影响下,中国民族学界请来了苏联专家,苏联专家们把苏联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搬到了中国,而此时西方民族学则遭到了全面的批判,不仅被全盘否定,而且也基本中断了联系。中国的民族学工作者们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民族学的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工作,受到了苏联民族学的深刻影响。但是,苏联民族学中国化的过程也好景不长。1957年的“反右”使不少有才华的民族学家受到了沉重打击,随后的中苏关系恶化和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不仅中断了苏联民族学中国化的过程,而且整个民族学研究也都终止了。显然,在这个时期,中国民族学的理论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学得以恢复,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民族学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中国民族学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不仅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家庭、婚姻、宗教、科技、艺术等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而且世界民族研究也有 — 57—2003年9月 第20卷第5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 .20,No .5Sept .2003

民族学专业

民族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历史学 门类:历史学类 专业名称:民族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和族群、中国社会与文化基本情况;掌握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民族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民族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民族和族群、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基本情况;掌握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掌握基本的民族学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以及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熟悉我国有关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干学科:历史学、社会学。 主要课程:人类学、民族学导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史、生态人类学、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民族概论、世界民族概论、民族考古学、民族经济学、族群与家族、宗教文化、民俗学、社会学、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 实践教学: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历史学、社会学。 原专业名:民族学、民族史、藏学、人类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就业数据 本专业2005年没有本科毕业生 表1民族学专业地区流向百分比(%)

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探究

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探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人类学作为民族学的相关学科在中国似乎也一直以老前辈的身份自居,在其刚刚进入中国时,人们在研究民族学时,也情不自禁地将其和人类学归入了同一血统。而这一血脉相承的关系也必然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不论是从概念的界定上还是研究过程与方法的总结上,都明确地体现出了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首先,笔者注意到民国时期学者们在概念的界定上谈到了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凌纯声认为“因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为文化,故又称‘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认为:”在欧洲大陆民族学等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这一名称在英美也很盛行,其意义与欧洲大陆无别,而与文化人类学可通用。在英美文化人类学又别称为’社会人类学‘“.他还将三个名称的关系标列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人类学;杨堃指出:”若就学科本身来讲,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应指同一门学科而言。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也是一致的,即都是运用参与观察等田野调查的方法。“……据蔡元

培的《说民族学》一文,蔡元培对民族学定义时指出:”英国的’社会人类学‘、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和当前合称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与民族学相近。“……以上是当时国人对于民族学的看法。由他们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在探讨民族学时始终站在人类学的视野上,基本上都将民族学归于人类学范围内,认为民族学等同于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文化人类学。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看当时国人对于民族学的研究主体--各个民族的记录。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这本书中将民族史分位两个大部分来记述,前部分为文化史,后部分为政治史。而文化史部分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只有仅剩的三分之一用来略述政权的更迭。在文化史部分我们又可以看到它既包括了衣食、住行、教育、学术,同时还包括政体、阶级、财产、赋税等。若是我们利用政治学的观点来深究此部分的内容,将会记得在政治学当中有这样一句话”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可见,在政治学当中,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她就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内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云贵、台湾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就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与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她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与台湾、内蒙古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宗教、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与专著。她在1896—1899年先后4 次对台湾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宗教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学术界认为她就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她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她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 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她被誉为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福建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与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范。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她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会学、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 摘要:集体记忆理论并不是从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当中内生出来的研究视角,但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在“民族国家-族群认同”研究框架下具有的很强的灵活性、交叉性和应用性。本文通过对集体记忆理论的概要梳理,站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论述了该理论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运用这一理论的设想。 关键词:集体记忆族群认同 集体记忆(又称“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一般通过功能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范式来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历史、民族的重大事件。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通过“集体认同”一方面强化集体记忆,另一方面重构集体记忆,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与实践。 一.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大都不能排除记忆的因素。但学界对记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研究集中于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直到二十世纪80 年代,才有人类学者、社会学者和民族学者从比个人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关注记忆,发展出了相关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与工具,开辟了记忆研究新的篇章。 (一)“集体记忆”概念的提出 “集体记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在《集体记忆》一书中,哈布瓦赫反对心理学研究记忆时只注重个体而忽视社会群体的做法1。个体层面的记忆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与相应生活年代下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之间存着大量共同的记忆,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事实。因此,哈布瓦赫认为应当把“集体记忆”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由不同社会群体或组织所建构,每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都各有特点2。哈布瓦赫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弟子,他在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深受涂尔干关于集体意识研究的影响。涂尔干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把集体意识作为了社会整合的主要工具,同时留下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不在集体欢腾的过度兴奋状态时,用什么来作为社会整合的工具。哈布瓦赫就这个问题给出了“集体记 1IJzerman.M.2008.“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Utrecht University. 2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

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401 授法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道德品质优良,勤于思考,治学严谨,具备系统而扎实的民族学学科理论,并在该专业领域有较深入研究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三年学习,掌握民族学学科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基础;熟悉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理论前沿;掌握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能够运用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3.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三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实践环节和补修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至少修满38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6学分(公共基础课9学分,专业基础课9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4门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5门10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补修课程是为同等学历考生和跨专业考生设立,不记入毕业学分,但必须根据导师的要求选修民族学或相近专业本科基础课程,并记入结业成绩。 五、中期考核 学生入学后第三学期进行中期分流考核。考核按照《湖北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要求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业务能力、学术水平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考核者,将按《湖北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六、学位论文 1.硕士研究生在论文撰写开始前要进行中文及外文文献资料阅读(不少于20篇)和综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东北、云贵、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他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 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和、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和专著。他在1896—1899年先后4次对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学术界认为他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他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他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 费孝通出生于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他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

民族学专业

民族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401) 一、培养目标 民族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民族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掌握民族学科的基本理论、最新成果、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站在本学科的前沿,重视中外民族发展的比较;培养从事本学科的研究能力以及相关领域的管理和行政工作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撰写学位论文。 3.能胜任高等院校、民族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政府机关、文化等部门的教学、研究、决策、管理、咨询工作。 二、研究方向 南方民族语言:该方向主要发挥广东的语言地理优势,针对我国汉藏语系语言研究的弱项壮侗语族语言开展研究。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一直是民族学院的传统学科,在广东具有独一无二的学科优势,近年来发表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目前正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标语调查及其与粤语的关系研究》、《新发现濒危语言“来语”研究》及有部级项目6项。 民族历史文化:本方向致力于华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以华南地区民族历史文化为对象,开展对华南少数民族及华南汉族民系的历史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我校在基于对华南区域诸民族文化层积的梳理,进而关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系列成果。 民族社会与经济:该方向从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入手,以华南民族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对少数民族经济、非经济因素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建设和完善民族经济学的学科理论框架,指导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该方向还借助泛珠三角区域

(整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考试历年试题.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考试历年试题 06年试题! 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321人类学概论(人类学基础知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英国人类学家__________是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____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定义. 2.__________是美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3.在北美,人类学包括了四个分支,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______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在于理解他人的文化.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1.<<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 2.婚姻; 3.种族; 4.马林诺斯基; 5.<<金翼>>; 6.物质文化; 7.音位; 8.文化模式.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按照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不同理解,我们可大致将宗教信仰划分为几种类型? 2.弗里的里希.拉策尔对文化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有哪几方面? 4.体质人类学由几个方面构成? 四.论述题(40分) 什么是应用人类学?在我国可以开展哪些方面的应用人类学研究,前景如何? 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博士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试题 专业: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导师:王建民 205 人类学通论 一、解词(25分) 跨文化比较米德核心家庭《江村经济》族群 二、简答题(45分) 1、何为体质人类学,有哪些分支,对人类学的研究有何意义? 2、何为生态人类学? 3、中国民族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三、论述题(30分)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2009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01年 人类学理论 简答: 1简述莫斯的交换理论 2.简述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 论述: 1试述功能学派的理论要点、并分析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学术观点的异同。2试述米德萨摩亚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及有关问题的争论。 3.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和简单填空 1.整体论 2. 文化相对主义 3. 意义(meanings ) 4. 濡化 5. 人类学包括-- 分支A._B._C._D._ 6. 写出家庭术语的下分类别(3 种为限)A._B._C._ 简答 1.解说人类学如何研究文化的变迁(原因、过程、结果) 2.人类学宗教研究涉及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仪式及其功能的象征理论等,试说明之。 3.举出1940 年代几位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出版的田野工作代表作(3 本为限),并说明每本书主要依据的理论和作品大意。 04年 人类学概论 一填空 1 弗思(RaymondFirth)是____国人类学家,他六十多年前发表的______,1944年由中国学者____先生翻译成中文.

2 _____是美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实生活中意义. 3 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_____ 4 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他 人文化. 二名词解释 <西太平洋航海者> 亲属称谓核心家庭成丁礼"船货运动"摩尔根 语言的谱系分类图腾信仰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古典进化论? 2 功能学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 什么是生态人类学? 4 马林诺夫斯基对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四论述题 人类学包括哪些分支,其内容如何?你认为研究人类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原始文化> 莫斯(marcel Mauss)许琅(火字旁的)光多线进化论<文化的解释> 二简答题 1传播学派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主要理论? 2人类学实地调查(田野工作)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试论摩尔根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和理论缺陷. 2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得克里夫-布朗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3 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 05年试题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暨复试细则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暨复试细则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 根据我系实际情况,现对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工作预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选拔的原则,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选拔,确保质量,按需招生, 宁缺毋滥; 2、坚持选拔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及潜力、具有特殊学术专长及潜力的人才的原则; 3、坚持在复试录取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尊重考生、服务考生的原则。 二、复试分数线 2019年我校学术型专业分数线法学类:政治55分、英语55分、专业一90分、专业二90分、总分 345分。

根据《厦门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意见》,我系招生计划11人,复试比例1:1.5。本系各专业之间可以调剂。 三、复试流程 1、复试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时间:2019年3月11日(星期一)8:30 资格审查地点:人文学院三楼319 考生复试时须携带以下材料: (1)填写完整并密封完好的《厦门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审查表》(该表的空表可在厦门大学招生办网页下载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1446764.html,下载); (2)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生携学生证)及复印件; (3)大学期间成绩单(加盖教务部门或档案单位公章); (4)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准考证(可登陆研招网重新下载打印); (6)一张近期1寸免冠彩照,用于体检; (7)考生自述(主要包括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现、外语水平、专业和科研能力、研究计划等方面内容); (8)体检表(可在复试后补交)。除上述材料之外,如果您是以大专学历报考的同等学力考生,还必须提交的材料: (9)大专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6门以上本科专业课课程成绩证明的原件和英语四级等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 注:政审表一般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若考生档案由工作单位寄挂在人才市场,则由考生工作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 注意:凡未进行资格审查或资格审查未通过的考生一律不得参加复试! (10)根据省物价局闽价费[2015]费267号文件精神,参加复试的考生每人需交复试费130元(登陆考试中心的报名系统,网上缴费)程序缴交:登录厦门大学考试中心网页→选择“缴费系统”按钮→选择“研究生复试费”选项(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1446764.html,/index.php/welcome/pay.html),随后根据系统提示完成费用缴交。特别提示的是:A、请使用各浏览器的“极速闪电”模式。B、目前发现谷歌浏览器可能会自动拦阻缴费系统的开

民族学流派

民族学流派

————————————————————————————————作者: ————————————————————————————————日期:

一、进化论学派 产生时间: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 产生基础: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及19世纪的社会进化观 主要观点: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代表人物及著作:摩尔根(L.Morgen):《古代社会》——社会进化泰勒(E.B.Tylor):《原始文化》——文化进化 斯宾塞(H.spencer):《社会学原理》;1852年就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早达尔文7年 巴斯蒂安:《历史上的人类》;文化、社会的时间序列;文化的纵向发展。

二、播化学派 产生时间:19S末至20C初形成于德国 基本理论:与“进化论”(evolutionism)对立的“传播论”(diffu sionism)——地理学家F.拉策尔“人类地理学派”观点影响。 创始人:R.F.格雷布纳 主要观点 文化圈学说:传播学派否定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性,将民族文化的进步、发展与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割裂开来,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社会制度和宗教观念等)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产生的。一旦产生出来,便开始向外“传播”。各个文化现象传播到某个民族中间以后,便在那里机械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文化圈”(Kulturkreise)。——德奥 泛埃及主义:史密斯(Smith.William);佩里 认为文明中心只有一个:尼罗河流域 代表人物及著作:格雷布纳:《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 《民族学方法论》(1911);《民族学与历史》(1911);《民族学》(1923) 安克曼:《非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 施密特:《近代民族学及其起源、性质和目的》(1906);《南美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民族和文化》(1924);《民族学方法》(19

人类学 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 1、理论人类学与应用人类学之关联 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异同?的名为?比较民族学?, 即今天所说的理论民族学, 它偏重于研究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规律。(蔡元培) 应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规律。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医药与保健,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遗传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应用人类学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冲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线,进行科学间合作,协同研究。可分为结构人类学、人类工程学、医学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分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口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空间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2、人类学南派与北派的比较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兼收并蓄了欧美人类学的种种学术流派,成为一个多元的学术体系。到30年代,中国人类学已形成三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风格,呈华东、华南和华北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受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的“北派”与“南派”,分别以燕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圈子。 “北派”受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偏重于一般社会科学。关注深入的

民族志研究(社区调查),重视比较不同社会中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研究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汉人社区研究。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分析研究为拳头产品,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界影响较大。 “南派”与历史学派关系深厚,偏向于人文学,注重物质文化与跨民族关系研究,注意力在文化研究,而非规律或原理、原则的寻求。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不足的看法。在实地调查中,偏向于民族志描述。他们开展的田野调查数量最多、面积最广,质量上乘。 两派在经验资料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方面,分别都有各自独到的开拓。 3、社会调查与社会学调查之关联(事实与理论) 社会调查是指:政府或个人组织对社会间事件的调查。如民生、物价、治安、政府公信力等领域。 社会学调查指:通过社会调查所得的结果与不同组织或个人调查结果相比较,了解两方或多方意见共同研究。 4、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新中国建立后,苏维埃学派对我国的民族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原始社会研究、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定义与识别。所谓经济文化类型,乃指?一定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它在历史上形

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新大陆的发现,殖民统治扩张开阔了西方的民族志视野。2)启蒙运动,自然法、社会契约论讨论赋予了“野蛮人”新的认知价值: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高尚的野蛮人——早期的民族学作品大都出自一些法理学家之手,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变革的合理性。3)生物进化论:人类文化的差异被理解成文化进化的差异,人类的多样性被赋予时间意义,具有了新的学术价值,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自己的优越性,解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为什么有不同的境遇。4)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学会、刊物、大学职业化。 进化论学派 基本论点:代表人物:巴斯蒂安、泰勒、摩尔根。1、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而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是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2、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进化的普同性,能把文化推向相似的发展阶段。3、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不过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的差异,进化速率上的差异。4、文化的异同被赋予了时间意义,人类的差异被理解成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 缺点和局限:首先,他们在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发展的顺序,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其次,进化论派大多数把欧洲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高阶段,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因而不免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最后,进化论者把文化的相似性的根源看做是人类心理的一致性,显然忽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泰勒:1、英国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第一个在近代科学意义为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2、在《原始文化》中,泰勒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和传说的产生于发展。在此书中,泰勒透彻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思想,即全人类的思想是基本相同的。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他认为这两条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原理,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拿一些相同的原因解释相同的现象。”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和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和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他把各阶段的文化依次顺序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认为所有的社会都要经过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三个基本阶段。3、泰勒的宗教理论:首先,他明确了什么是宗教,泰勒认为最好“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是文化人类学史上关于宗教的第一个定义。其次,泰勒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提出了万物有灵论,认为宗教起源于梦、死亡的思考和解释,它是一个心理的、认知的解释。4、泰勒的婚姻家庭理论:首先,泰勒研究了“回避”习俗,认为居住模式与回避习俗两者之间存在着粘附,即妻子家庭对丈夫的回避是与同妻居联系在一起,反之,丈夫家庭对妻子的回避也是与同夫居想联系的。其次,泰勒讨论了父系继嗣、母系继嗣、双系继嗣问题,这些继嗣包括家族名称、财产、地位与权力的继承。在此,泰勒又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发展转变的。第三,泰勒对还“产翁“习俗进行了研究,称这种行为为滑稽的行为,同意人类学家巴霍芬的观点,认为”产翁“习俗产生于亲子关系纽带出现转折的社会中。第四,泰勒还研究了抢婚习俗和外婚制,认为外婚制与亲属分类制度相联系。5、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比较法、残余法和统计法。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

人类学与民族学得区别: 定义: 人类学: 一门研究人,探索人类体质与文化奥秘得科学。 人类学通常分为两大分支: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包括古人类学、人种学、人体测量学、分子人类学、灵长目行为学等;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民族志、民族学(狭义得文化人类学)、文化学、社会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心理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医药人类学及利用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得研究成果处理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造福人类得应用人类学。 人类学得显著特点就是:1、研究范围较广泛,它直接、明确地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得人们,而不仅仅局限于周围有限区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得人们。2、整体得对人类进行研究。3、强调实证,注重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泛文化比较,主张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般性规律,这些方法已逐渐得为其她学科所认同,接受与运用。 人类学可以使人们变得更宽容,它能告诉人们,其她民族得一些在某个民族瞧来不太合适,甚至可能感到不快得习惯与行为却就是前者为了适应某些特定得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形成得。人类学得价值还在于它能使人们了解人类过去所取得得成就,从而能使人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得挑战。 民族学:

一门以民族与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得文化人类学得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民族共同体及其文化得产生、发展、分化、融合得规律;研究各个国家与地区得民族成分、起源、分布与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得生活方式、社会状况、民俗、社会问题等,以探索民族及民族文化特征得来源、功能、变迁过程与规律。 主要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并注重广泛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及其她有关学科得研究成果作比较研究。与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关系密切。 其分支有:1、比较民族学,或称理论民族学,主要探索各民族及文化得共同发展规律。2、民族志,又称记述民族学,着重于对一个民族得行为与文化进行描述与比较,在美国,民族学为广义文化人类学得一个分支。欧洲大度各国则把民族学等同于文化人类学,而把体质人类学称为人类学。 在中国,民族学研究以中国得少数民族为主要对象,它在为党与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依据,加强民族团结,探索新得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消除历史遗留下来得事实不平等得新经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与经济发展,使各少数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等方面,具有重要得作用 人类学与民族学关系沿革与涵义变迁: (一)民族学包括人类学阶段:1839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体质与文化得学会——巴黎民族学会成立,标志着民族学作为一个学科得诞

民族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范文:积跬步以至千里

民族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范文:积跬步以至千里 一、前言 每个人从小都有一个梦,梦想自己以后的职业与幸福的生活,现在,上了大学的我们是否还依稀记得儿时的梦想,还在为此努力拼搏吗这学期上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我重新寻回了最初的梦想,同时将它上升为理论高度,关心我明确了今后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关于每个人来讲差不多上至关重要的,只有对自己的职业以后有清晰的构想,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寻到人一辈子追求,并为之奋斗终身。 二、自我分析 我生活在一个家教比较严格的家庭,父母对我的管教尽管严厉但却也民主,总会给我发言的机会,因此一直以来我差不多上个比较有办法的人,同时拥有强烈的正义感。从小父母注重培养我的各方面兴趣爱好,致使我兴趣爱好广泛,但欠缺的是持久程度不够。喜爱较新奇刺激的事物,对循规蹈矩或者模式化的事物缺乏兴趣。我的性格外向活泼,但在遇到陌生人时会有拘束感,通过大学一年的磨练,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多得到非常大提高,沟通能力大大增强,这讲明在性格方面我仍能够得到有效磨练。 尽管是文科生,然而我的思维方式偏理性,善于有条理的分析推断,喜爱用长远眼光看咨询题,有时容易忽略眼前的事物。具有天生的领导才能,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民族学就业面窄,大致有以下几个就业出路: 1、大学教师。就所学专业民族学来讲,中小学没有对口的教师职位,只有到民族院校任教。据目前形式来看,大学教师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而民族学专业的高学历人才数量较少,从事民族学教学研究的人才更少,因此竞争小。适合于热爱从事教学工作的人。 2、考公务员。国家公务员招收的民族学专业的人才专门少,例现在年北京市只有西城区民族事务与宗教局招收一名民族学专业学生。大多数民族学专业学生考公务员时,只能选择没有具体专业要求的文科类,而此类公务员竞争异常激烈,民族学专业学生没有优势可言。 3、研究人员。民族学专业的高学历人才能够在中科院或社科院等研究机构从事我国民族的调查研究的。适合于热爱从事研究工作的高学历人才。 民族学近年来就业前景并不广阔,本科生从事的工作几乎都与本专业不对口,在北京的私人企业工作的薪水只有2000元左右,能牵强维持生活。民族学侧重与人的交际和沟通能力,因此能够朝人力资源、销售等方面进展。拥有民族学本科学历的人才供过于求,然而拥有高学历的民族学人才属于稀缺资源,就业前景相对广阔。 四、职业分析 1、个人的职业选项:总裁助理、人力资源治理方面、公务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