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全球变化 / Global Change

课程编码: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

适用范围:06地理科学

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

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制定日期:2006年执笔者:千怀遂

审核者:林媚珍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全球变化是目前全人类对地球知识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新的地球观,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该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基础。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

1、朱城、谢志仁、申洪源等,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温刚、严中伟、叶笃正,全球环境变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第一节地球系统

第二节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第三节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第二章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

第一节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

第二节全球变化的驱动力

第三节全球变化的概念模式

第三章全球变化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

第一节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节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

第四章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第二节全球变化的动态监测

第三节全球变化的模拟

第五章全球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

第一节主要圈层的演化

第二节全球自然环境的演化

第六章新生代衰落与第四纪全球变化

第一节新生代衰落

第二节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变化

第三节冰期-间冰期之间的转换机制

第四节最后冰期最盛期的环境

第五节人类的演化与环境

第七章全新世及近2000年的全球变化

第一节全新世的气候变化与环境的响应

第二节全新世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近现代全球变化

第一节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变化

第九章未来全球变化及其影响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预测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第三节全球海平面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第四节未来全球变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第十章全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响应

第一节板块运动与巨地形格局的形成对环境演变的影响

第二节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表现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地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全球变化的影响及人类响应、不同时间尺度的地球系统演变规律及其前因后果、全球变化的预测、全球变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等,难点在于全球变化模拟、全球变化的驱动力分析、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学时分配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世界文明史》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120002 (二)课程英文名称:World Civilization History (三)开课对象:全校学生 (四)课程性质: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文理基础人文类课程。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目的 通过?世界文明史?的学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有初步的概括了解,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的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六)教学内容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讲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内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世界文明的发端,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启蒙运动与近代文明、产业革命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与世界文明的展望等。同时还将讲述各种相关的文明理论。 (七)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36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八)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人类文明的滥觞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1、使学生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 2、使学生领会农业的诞生。 3、使学生充分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 一、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 二、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 三、氏族文明的兴衰 第二节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 一、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 二、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 三、文化艺术的萌芽 考核要求: 1、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 1.1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了解) 1.2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掌握) 2、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 2.1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掌握) 2.2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掌握) 2.3文化艺术的萌芽(了解) 第二章西方文明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古典文明、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近代欧洲文明,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1、使学生充分理解西方古典文明。 2、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 3、使学生准确掌握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 4、使学生理解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 5、使学生理解近代欧洲文明。 6、使学生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教学时数:18学时

二十世纪世界史

“二十世纪世界史”教学大纲与参考书目一、教学大纲 第一讲导言20世纪的性质与发展动力 一、时代性质 二、20世纪世界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动力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二讲20世纪初的西方文明 一、20世纪初西方文明的成就 二、西方文明的扩张 三、西方文明的动力——自由资本主义 四、西方文明面临的挑战 五、西方文明的评价 第三讲改革与革命:20世纪初的东方 一、改革成为革命的催化剂:土耳其、墨西哥、中国 二、改革成为革命替代物:印度宪政改革 三、东方改革与革命的历史地位 第四讲大国争霸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二、火药桶:巴尔干危机 三、一战过程 四、大战的后果 第五讲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的革命传统与列宁主义 二、战争与革命 三、1917年: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四、关于十月革命评价的几种观点 第六讲亚非拉现代民族解放运动 一、帝国主义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控制的加强 二、传统社会的解体与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特征 第七讲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一、意大利法西斯运动与墨索里尼上台 二、希特勒与德国法西斯上台 三、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四、法西斯政权的特征与性质 第八讲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终结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第九讲合作、对峙、缓和:1945—1975年美苏关系 一、美苏合作与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二、美苏对峙与冷战格局的形成

三、冷战的逐步缓和与东西方关系的调整 四、两极关系之下的世界和平 第十讲中东问题 一、中东地理与历史概况 二、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一战后阿拉伯地区新国家的形成 三、犹太复国主义与以色列国的成立 四、五次中东战争 五、海湾战争与美国入侵伊拉克 六、中东问题的实质 第十一讲欧洲统一进程 一、欧洲历史与文化 二、欧洲一体化过程 三、欧盟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历史地位 第十二章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斯大林“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辉煌与问题 四、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解体 五、有关苏联改革及其命运的思考 第十三章艰难前进中的发展中国家 一、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影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问题与发展过程 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与理论范式 第十四章东亚的崛起 一、东亚的革命与东亚的政治崛起 二、东亚的改革与东亚的经济奇迹 三、东亚的合作与东亚的未来 第十五章21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一、21世纪:历史的终结还是美国时代的终结? 二、经济全球化和一个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 三、形形色色的冲突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四、我们应有的心态 二、参考书目 齐世荣、廖学盛主编:《二十世纪的历史巨变》,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天新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当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英]霍布斯鲍姆著,郑明萱译:《极端的年代》,上、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整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教学大纲 (工学类高中生源本科)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Advanced Mathematics 课程编码:0702002106,0702002206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总学时数/学分数: 192/ 12 实验(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自动化、计算机、机械 先修课程:无制订日期:2005年11月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 高等数学A是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应用非常广泛,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能掌握函数和极限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华; 2、使学生能掌握一元函数微积分学的基本内容、重要思想和简单计算; 3、使学生能学会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等的基本内容和计算; 4、学生通过学习能为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5、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

三、学时分配表 内容学时习题课总学时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4-16 2 16-18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16 2 18 第三章中值定理及导数应用16 2 18 第四章不定积分12 2 14 第五章定积分14 2 16 第六章定积分应用6-8 2 8-10 第七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16 2 18 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16 2 18 第九章重积分12 2 14 第十章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16 2 18 第十一章无穷级数16-18 2 18-20 第十二章微分方程14 2 16 合计168-174 24 192-198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门课采用完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并辅之以适当的习题课便于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通过高等数学A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抽象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基本运算能力。

文化创意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创意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文化创意学 英文名称:Cultural industry creativity learns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专业限修课 总学时: 32 讲课学时: 32 实验(实践)学时: 0 学分: 2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史传播学公共关系学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本课程依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社会所需求的文化传播、宣传策划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梳理文化产业策划与创意的理论及方法,从文化产业创意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创意的思维特点,文化产业策划的特征、原则以及一般程序;课程对文化市场战略的创意与策划、文化产品的创意与策划、文化品牌的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流通渠道的创意与策划进行理论阐述,着重分析文化产业市场运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课程根据不同文化产业形态(纸质传媒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广告产业、休闲文化产业)的特点进行创意与策划,分析各文化产业形态创意的特点、策划的原则和方法,同时注意将理论问题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限选课程。课程理论性、实用性均较强,与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联系密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讲解文化产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课程重在考查学生对各类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特征与程序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与策划能力,扩充了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搭建坚实平台,为联系各实际领域搭建桥梁。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文化产业是观念形态的产业化,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生产和消费对象的特殊产业,它最终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心理需求。文化产业在获取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担负起增强人的文化素养、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塑造人的健康心灵的社会责任,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同时遵循文化和经济的双重规律,这一内容生产的本质决定了创意与策划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成为保持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的保证。文化生产创意不仅体现在对文化产品设计方面的灵感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对本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巧思新意,以文化创意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而文化产业策划是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中极为重要的前期工作,策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企业能否真正把握市场机会、规避投资风险、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

《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18 课程名称:网络新闻传播(Network news media) 新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 《网络新闻传播》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和时代发展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在《新闻学理论》、《传播学导论》、《计算机基础》、《广告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8周,总课时数36学时。 本课程总学分数: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验学时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网络应用基础 网页设计与制作 网络新闻传播 网站建设与经营 网络营销 网络中的传播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机动 4 2 6 2 2 6 4 4 4 2 2 合计36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地特点,特别是作为新兴媒体地网络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如何发挥自己地优势,在网络新闻的采写和发布中博采众长,整合其他媒体的优点,在新闻传播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如下: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信息传播、网络传播、网络媒体“把关”、互联网 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010122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 1.网络传播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新闻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新闻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院文学与新闻系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2.开设、教课时间及学分:第三年级开设,本课程学习一学期。总时数为36课时(周2课时,18周)。每学期2学分。 3.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4.课程教材:《网络传播学概论》.匡文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开设系(部):文学与新闻系。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网络传播学认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现代网络传 播学的特点,基础理论,传播模式等,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传播活动中,分析网络传者、受 众的点面关系,行为模式,基本规律等问题。通过学习,从多元视角探索网络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变化,掌 握网络议程设置,推广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业对现代人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时还应努力实践网络 内容传播,提高实际网络传播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介绍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了解互联网的发展,介 绍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理解)。 第二节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介绍网络传播的模式和其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理解),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难点,重点讲述),网络传播的界限,面临的新问题和其对新闻价值实现的影响(理解)。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全校通选课周学时 2 学分时间 任课教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 课程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412468708.html,/pkujpk/course/xfwms 西方文明史导论是一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全国精品课程。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专题讲授西方文明的特征、民族性格、国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教材:(1)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这是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由北京大学世界史教师为主撰写的一部教材,任课教师朱孝远、颜海英为《世界文明史》(上册)的分册主编。 (2)教材:[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上、中、下卷。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简介:在当代的西方历史研究上,社会文化史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历史研究的一个基础和一种发展。展开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西方社会史》,就是当代西方这方面研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这是一补介绍西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本书以社会史为核心,从普通人的兴趣点出发,重现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内容和图片资料极其丰富,所述自古至今,深受读者欢迎。 译文采用的原版是读书1987年的英文修订本,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三位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翰·P·麦凯、贝内特·D·希尔、约翰·巴克勒编撰而成,该书出版不久就成为众多美国大学相继采纳的通用教材。作者们把历史置入于时空发展的框架之中,表现出动态的历史经验、生命的模式以及智觉、情感、情绪等的复杂形式,通过“历史的理解”和“历史的叙述”来把人类的经验转化成为一个个直接、具体和生动的故事。这部作品并不一定立即告诉读者各种历史结论或历史因果,但却引导你进行历史思考。《西方社会史》对于历史结构的探讨是有独创性的,作者们亲身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观察,并且利用这些经验材料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见解,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出发分析历史演化的因果,无疑为解释历史现象提供了一种客观主义的新视野,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0.19 第4版) 讲课的内容 (时间安排/讲课重点/难点/知识点) 第一讲绪论(第一周) 讲课的重点:旨在说明什么是“西方”,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通选课的基本要求。 难点:(1)文明的概念如何理解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培优补差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培优补差计划 一、指导思想 二、教学目标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人教版的世界历史,其中包括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两部份,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四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第一单元是世界古代史部份,又分上古和中古史,第二至第四单元是世界近代史部份。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正文、图、表、资料、注释、阅读与思考、看图学史、历史比较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做好学生的导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指导思想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包含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世界古代史始于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 上古和中古两个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文 明出现以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 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 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制度衰落和崩溃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以 发展和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古代史时期,各地 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欧洲之间的交流 逐渐加强,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非欧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 三、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册学习,了解世界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 体趋势;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 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 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资本主义 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 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与扩张斗争 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 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代码:06401405 课程学时:56 学分: 3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商务方向) 开课时间:三、四年级(2)、(1)学期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大纲执笔人:金惠康大纲审定人: 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ranslation)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它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有英语翻译成汉语与汉语翻译成汉语,现代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与障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侧面及其相互的联系和在综合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说明本课程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1.教学目的: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南。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系统地传授翻译基本理论,结合翻译实践训练、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的翻译能力。 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72学时的学习,能够了解国内外翻译研究动态,掌握翻译学的理论系统,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他们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翻译理论;英译与汉译语基本实践 2. 教学难点:翻译的基本技能技巧;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读辅导材料,写学习心得,参与翻译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本课程两学期,36课时/36课时,专题讨论1-3次,计9课时,考试2课时。 第一学期: 第一章汉字英词(Chinese Characters & English Words) 第二章汉英表达的不同(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Ideas) 第三章汉文明礼貌语言(Chinese Language of Respect & Humanity) 第四章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 第五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架构(Chinese Social System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第六章现代说法反映现代社会(Modern Sayings Reflect Modern Life) 第七章语言,文化与社会(Language,Culture & Society) 第八章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九章语言与翻译(Language & Translation) 第十章翻译技巧杂谈(一)(On Skills of Translation)(1) 第十一章翻译技巧杂谈(二)(On Skills of Translation)(2) 专题讨论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专题讨论二:岭南文化翻译讨论 第二学期: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与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第二章跨文化差异与融合(Inter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第三章跨文化理解与翻译(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成教)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76课时,其中理论26课时,实践10课时,自学40课时 学分:4学分 考核方式: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知识,通过对现代设计作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一)概论 1、什么是设计; 2、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 3、了解现代设计教育; (二)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 1、了解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情况; 2、掌握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 (三)新艺术运动; 1、新艺术运动产生的背景; 2、法国的新艺术运动。 3、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与亨利.凡德.维尔德; 4、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与安东尼.高帝的贡献; 5、苏格兰新艺术运动和马金托什以及格拉斯哥四人设计集团; 6、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7、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发展; (四)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的基本概念; 2、装饰艺术运动在法国的发展; 3、美国与英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五)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 1、了解现代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 2、现代主义运动的思想基础; 3、现代主义运动在欧洲的发展; (六)包豪斯 1、包豪斯成立的宗旨; 2、格罗佩斯的设计影响; 3、魏玛时期的包豪斯; 4、迪索时期的包豪斯;

5、泛政治化时期—迈耶时期; 6、米斯.凡德诺的设计影响; (七)工业设计的兴起 1、美国工业设计兴起; 2、“有计划废止制度”的建立与流线型风格; 3、消费主义与流行样式; (八)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 1、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背景; 2、国际主义风格的代表设计家; (九)世界现代设计 1、日本的设计发展 2、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发展 3、意大利、比利时、德国、荷兰、西班牙与瑞士的设计; (十)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 1、国际主义的衰退; 2、后现代主义设计; 3、其它设计风格; 三、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化创意学课程

文化创意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创意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文化创意学 英文名称:Cultural industry creativity learns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专业限修课 总学时: 32 讲课学时: 32 实验(实践)学时: 0 学分: 2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史传播学公共关系 学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本课程依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 面向社会所需求的文化传播、宣传策划的复合型 高级专门人才,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梳理文化产业策划与创意的 理论及方法,从文化产业创意的内涵入手,分析 了创意的思维特点,文化产业策划的特征、原则

以及一般程序;课程对文化市场战略的创意与策划、文化产品的创意与策划、文化品牌的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流通渠道的创意与策划进行理论阐述,着重分析文化产业市场运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课程根据不同文化产业形态(纸质传媒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广告产业、休闲文化产业)的特点进行创意与策划,分析各文化产业形态创意的特点、策划的原则和方法,同时注意将理论问题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限选课程。课程理论性、实用性均较强,与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联系密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讲解文化产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课程重在考查学生对各类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特征与程序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与策划能力,扩充了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搭建坚实平台,为联系各实际领域搭建桥梁。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全球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全球传播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36 学分: 2 适用对象:新闻学文学专业本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国际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国际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

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国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着重学习国际信息传播的现象和本质;掌握国际传播现象和传播理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重点是学习掌握国际传播的发展历史、国际传播的主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国际传播的内容、国际传播的过程、国际传播的客体和国际传播的效果。难点是缺少国际传播的经验,学生较难理解抽象的国际传播现象。要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对国际传播的理解和认识。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系统讲授有关国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 2、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 充分认识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全球传播教学时数分配表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10519 课程名称:大众传播学 学时/学分:36/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文秘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模块课,是目前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有助于良好的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媒介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使用媒介。本课程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大众传播的特点、作用,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的多种运用方式,即总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在管理中的运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内容。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科研训练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传播的定义以及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明确传播学的学科性质;掌握传播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世界历史-阎照祥-《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世界近代史 英文名称: Mor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 72 讲课学时: 64 讨论学时: 4 习题学时: 4 学分: 4 适用对象: 普通高校本科生 先修课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课程简介 世界近代史是师专政史专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世界近代史是世界从地区间相互分散隔绝到形成统一整体世界的过程。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历史。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1500年,下限是1900年。通过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世界近代史有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抓住世界近代史的本质、主要矛盾和重点。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世界近代史是给人文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要使学生立足于全世界全人类,从宏观的角度掌握1500—1900年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并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了解整体世界历史的形成,认识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和讲授世界近代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同借鉴和吸收西方史学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受传统理论和框框的限制,要突出世界近代史的主旋律,突出它的本质和精髓:突出资产阶级历史革命性,正是他们的活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同时也不忽视资产阶级的反动一面。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世界近代史通论 第一章16世纪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中国和日本 教学重点:介绍西欧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发展,主讲三大事件:一是地理大发现,二是文艺复兴,三是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教学难点:分析三大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为何将1500年左右作为世界近代历史的开端;了解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增强全球意识;达到认识这些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通过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以及设计师作品的分析讲授, 使学生对人类在造物史方面的发展线索、各个运动的审美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达到以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为设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开设做好理论准备。 二、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二)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概况,达到建立学生设计意识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检查 本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56学时,课程结束通过考试方式或论文形式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四、教学时数分配 第二部分讲授内容 第一章现代设计发展的理论模式 一、设计师与独立制作的手工艺人的区别 二、现代设计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特点(1831-1901年) (二)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出现前的设计 第一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工业革命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为解决城市矛盾的实验性规划设计 三、新专业分工的出现 第二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设计潮流——维多利亚风格 第三节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的出场 第四节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 第五节芝加哥学派·沙利文 第六节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一、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异同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七节装饰主义运动(Art Deco)1920—1935年 一、装饰主义运动所源之影响方面 二、代表地区及人物、作品 第八节现代主义(Modernism) 一、主要设计师 (一)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以下简称格氏) (二)密斯(Mies Van der Rohe) (三)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四)赖特(Frank Wright) (五)阿尔托(A.Alto) 二、主要设计风格和流派 (一)荷“风格派”运动 (二)表现主义 (三)德意志制造同盟 (四)俄——1918至1925年间的构成主义 第三章包豪斯BAUHUASE(1919—1933年) 德语Bauhuase意为“建筑房子”。格罗皮乌斯创立,她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体系,达到个人进行微型社会试验和改造社会文化的目的,同时快速提高德国设计水平,满足战后的物质需求。 第一节魏玛时期(1919—1925年) 一、课程改革 第二节德骚时期(1925—1933年)——其中1925-1927年为黄金时期

《中外历史》教学大纲

《中外历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中外历史》是2010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专业性和趣味性,对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文明史均有实际的意义。 其教学目的主要是: (一)使学生掌握世界各主要文明的发展历程; (二)使学生掌握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三)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进程及各朝代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四)使学生了解西方文明史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二、本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结构 《中外历史》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的辉煌成就、西方文明的源头及发展等知识,通过一定的理论学习,将知识切实转化为能力,能熟练地掌握秘书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的实际办事能力,具备专业秘书需要的工作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秘书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神话 教学内容:中国神话的由来、内容及特点。 教学要求: 1、了解神话的由来; 2、了解中国神话的内容; 3、了解中国神话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神话的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神话的特点。 第二章希腊罗马神话 教学内容:希腊神话的起源、内容及特点,罗马神话的内容。 教学要求: 1、了解希腊神话的起源;

2、了解希腊神话的特点; 3、了解希腊神话的内容; 4、了解罗马神话。 教学重点:讲述希腊神话的特点、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希腊神话所反映的社会状态。 第三章先秦时期文化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概念及特征,先秦时期文化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影响。 教学要求:1、了解先秦时期的概念及特征; 2、了解夏、商、周朝的社会状态; 3、了解先秦时期文化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讲述先秦时期特征及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教学难点:理解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四章西方古典文明 教学内容:西方古典文明的源头、希腊城邦制、古希腊文明及罗马文明。 教学要求:1、了解西方古典文明的源头; 2、了解希腊城邦制及古希腊文明; 3、了解古罗马文明。 教学重点:讲述西方古典文明的源头及古希腊、罗马文明。 教学难点:理解希腊城邦制。 第五章秦汉时期文化 教学内容:中央统一专制王权的建立,儒家文化的确立,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中央统一专制王权的建立; 2、了解秦朝的文化成就; 3、掌握儒家文化在汉代的确立; 4、了解汉朝的文化成就。 教学重点:讲述中央统一专制王权的建立及儒家文化在汉代的确立。 教学难点:理解儒家文化在汉代的确立。 第六章罗马帝国及中世纪欧洲 教学内容:罗马帝国的成就及兴衰,西欧中世纪的文化遗产,西欧中世纪修道院的作用。教学要求:1、掌握罗马帝国的成就及兴衰; 2、了解西欧中世纪的文化遗产; 3、了解西欧中世纪修道院的作用。 教学重点:讲述罗马帝国的成就及兴衰 教学难点:理解西欧中世纪的文化遗产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 教学内容:魏晋风骨,“竹林七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北大历史系本科《世界史通论》教学大纲及课件(2010年)

《世界史通论》教学大纲及课件(2010年) 第1讲导论:历史·世界史·文明史 1、什么是历史? 2、什么是世界史? 3、文明在交往中演进——我们的世界史观 基本阅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致读者及推荐序)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5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导言》 参考阅读: 马克垚,“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3-22页) 张芝联,“中国大学世界史教学及观念的变化”(张芝联《二十年来演讲录》第150-6页) 课件:上古史通论 (中间部分待补充) 第8讲1500年前后的世界 1、中华文明 2、印度文明 3、中东文明 4、欧洲文明 5、其他边缘文明 基本阅读: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第6、7章,第9-19章 参考阅读: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11章 第9讲新文明晨曦初现 1、所谓“资本主义”的兴起 2、地理大发现及其意义 3、若干现代观念的发生 基本阅读: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第20-23、25章 郭华榕、徐天新主编,《欧洲的分与合》第二编第5章 参考阅读: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12-13章 第10讲国际社会的诞生

1、欧洲的统一与分裂 2、王权国家之间的战争 3、国际法的创生及其现代意义 基本阅读: 郭华榕、徐天新主编,《欧洲的分与合》第二编第4、6章 参考阅读: 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15章 第11讲17世纪中后期的世界 1、民权国家取代王权国家的初步努力(世界政治民主化第一次浪潮) 2、这个时期的东方世界 基本阅读: 郭华榕、徐天新主编,《欧洲的分与合》第二编第7章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中)第1章第1、2节 参考阅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18、19章(重温) 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第4、5章 第12讲现代文明诸原则的确立 1、科学革命与科学化观念 2、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观念 3、民主革命与民主化观念 基本阅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中)第2、3、4章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6(第1-5节)、27(第1-7节)章参考阅读: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16-20章 第13讲世界交往关系的大拓展 1、英国称霸海洋的历程 2、俄国与美国的大陆扩张 3、全球交往关系网络的初步形成 基本阅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4、25(重温)、30、35章 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第11章第一节(一) 参考阅读: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第二篇第3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B1003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学分/学时: 2.5学分/40学时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全院本科各专业建议开设学期:2 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课程讲授内容与基本要求 开篇的话(2学时)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地位和特点 1.回答纲要课课程性质的必要性 2.纲要课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政治理论课 3.纲要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纲要课的16字特点: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史育人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时期的划分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核心和目标 五、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