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外国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包括资产阶级对战争本质、战争目的、战争性质、战争规律及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等诸方面的认识及作战指导原则、战略战术、军队建设等理论。它对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各个领 域及资产阶级的军事实践活动,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一、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产生
15 世纪末到17 世纪中叶为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产生阶段。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阶级关系开始发生新的变化,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暴动、起义、战争风 起云涌。这一时期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1494-1559)、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1534-1577)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2-1648)等推动了理论的发展,造就了一批著名的资产阶级军 事思想家和理论家,如意大利的马基雅弗里、英国的克伦威尔等。由于他们的思想代表了先进的资本主 义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提出了推翻旧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因而标志着资产阶级军事 思想的产生。
二、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形成
(一)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形成
17世纪中叶到19 世纪上半叶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形成并趋于成熟的阶段。
18世纪末,声势浩大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摧枯拉朽般地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法国资产阶级粉碎外国反革命势力武装干涉并进而发动的对 外战争尤其是"拿破仑战争"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先进资产阶级军事人物,如拿破仑、比洛、若米 尼、克劳塞维茨等,他们提出的军事思想经过实践的检验与完善,形成了一整套为资产阶级军事和战争 服务的思想体系,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正式形成,并进一步趋于成熟。
二) 形成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 拿破仑(1769~1821)
拿破仑,即拿破仑·波拿巴,法国杰出的军事统帅,1804 年任法兰西帝国皇帝,称拿破仑一世。1805~ 1807 年,拿破仑指挥法军先后取得乌尔姆之战、奥斯特利茨之战、耶拿-奥尔施塔特之战、弗里德兰之 战等会战的胜利,粉碎第三、第四次反法联盟。1807年发动半岛战争,遭到西班牙人民坚决抵抗。1809 年再次击败奥军,粉碎第五次反法联盟,成为欧洲大陆霸主,其控制地域从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 从北海延伸到亚得里亚海。但连年征战使法军精锐部队锐减,新兵成分复杂且缺乏训练,战斗力明显下 降;其侵略扩张也唤起欧洲各国人民的觉醒与反抗。1812 年发动法俄战争,结果60 万军队在俄罗斯几 乎全军覆没。欧洲随之爆发广泛的反法起义。1813 年10 月在莱比锡之

战中被击败。1814 年4 月6 日退 位,被流放到地中
海的厄尔巴岛,保留皇帝称号。1815 年3 月潜回法国,恢复统治,史称"百日王朝"。 同年6 月在滑铁卢之战中再遭失败,再次退位,被囚禁在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直至去世。
拿破仑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重视武力和思想的双重作用。他说:"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战争中,军队的精 神状态足以保障四分之三的胜利";"精神与物质的力量是三与一之比"。在部队中,他十分重视思想教育, 使军队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坚贞不移。
②重视军队的改革和建设。他大胆地对旧的军队进行改编,将原来的步兵师和骑兵师,合编成由步 兵、骑兵、炮兵和工兵组成的合成军。
③十分重视歼灭战的作战原则。作战中善于实施迂回和机动,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集中优势兵力,以坚决的进攻歼灭敌有生力量;惯于采用纵队与散兵相结合的战斗队形,力求通过一两次决战击败敌人。
拿破仑一生指挥大小会战50 多次,赢得35 次胜利,被后人评价为"真正的军事艺术的巨匠",连马 克思也称赞他是"伟大军事家"。
2. 若米尼(1779~1869)
若米尼,又译约米尼,欧洲资产阶级军事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
若米尼出生于瑞士,19 岁参加瑞士军队,25 岁转入法军服务,1813 年转投俄军供职,任俄皇军事 战略顾问达20 年之久,为俄罗斯帝国军事学院奠基人之一,被授予步兵上将军衔。晚年定居法国,靠俄 国养老金生活,经俄国同意应聘为拿破仑三世的军事战略顾问。 若米尼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大战术理论和应用教程》、《论大规模军事行动》、《革命战争 批判军事史,1792~1801》、《拿破仑的政治和军事生涯》,1838 年将其有关战争原则方面的著述汇集 成册,出版了《战争艺术概要分析》(即后来的《战争艺术概论》)。该书出版后,不少国家竞相翻译 出版,定为军官必修教材,从而成为若米尼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若米尼的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
①关于军事政策。若米尼认为,军事政策是政府和统帅采取的一切既不属于外交领域,也不属于战 略领域的军事手段。一个英明政府的军事政策,要求国家元首文武双全,受过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若 不能亲率军队作战,则挑选称职的代理人。
②关于战略。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为入侵别国或 保卫本国而在战场上指挥大军的艺术,以及把军队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或作战地区决定点上去的 艺术。


关于大战术。若米尼认为,大战术是巧妙组织和指挥交战的艺术。大战术的组织指导原则同战略的组 织指导原则一样,就是把主力用
于对付敌人的一部,用于能保障获得最大战果的决定点上。
④关于战术。若米尼认为, 战术是指挥战斗的艺术,战术决定军队在战场上实施机动和冲击的各种 部署,以及军队的使用程序和遂行任务的方法。
⑤关于战争勤务。若米尼认为,战争勤务实际上是战争准备、保障战略和战术使用的科学,也是军 队移动的应用艺术。
3. 克劳塞维茨(1780~1830)
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参加过欧洲反法联盟对拿破仑的战争。 历任骑兵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等职,获少将军衔。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 年间 所发生的130 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 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全书共8 篇124 章。其基本思想是:
①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每一次战争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从战争与政治的 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 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
②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
③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作 用。物质要素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数学要素指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 到等。地理要素指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统计要素指一切补给手段等。其中 精神要素占据首位,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战争始终。
④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克劳塞维茨认为,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优势兵力。用于 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同时使用,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最越好。
⑤战争中的攻防。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二者是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的。
⑥要积极向战史学习。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理论是成长于战争经验土壤里的果实。战史是最好的、 最有权威、最能说服人的教师。


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的鼻祖。

、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
(一)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前期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飞速发展的时期。欧美国家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 民族运动和人民群众反对封建农奴制的斗争,国家与国家间的战争,国内战争等此起彼伏。19 世纪末开 始,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战争的范围不断扩大,战争的性质也发生着改变。这一阶段影响较 大的战争主要有:克里木战争(1853-1856)、普法战争(1870-1871)、美西战争(1898)、第一次世界大 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等。
在这些战争中,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得到了飞速发展,毛奇、马汉、史里芬、鲁登道夫、杜黑、富勒 等思想家提出的"制空权"、"制海权"、"机械化战争"、"总体战"、"闪电战"等重要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 对当时及后来的军事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 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1.毛奇(1800~1891) 毛奇,普鲁士和德意志总参谋长,因1870 年在普法战争的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 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封伯爵并于次年晋升元帅,著名军事家。又称老毛奇。
毛奇在长达80 年的军事生涯中,对军事理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著有《毛奇全集》等重要著 作。他强调战争是客观存在的,在和平时期必须做好战争的准备;他主张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总参谋部 体制,由它具体地制定战争的策略,统一军事行动的指挥;他重视铁路、电报等新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 认为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在战争指导上,主张先敌动员、快速突破、分进合击、外线作战和速 战速决。
2. 马汉(1840~1914)
马汉,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 马汉自幼受其父熏陶,博览群书。1885 年开始从事军事理论研究和著述,发表专著和论文100 余部、 篇,其中关于海权论的著作有20 多部,主要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 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 年战争的关系》和《海军战略》等。
其军事思想基本观点有:
①海权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马汉强调海洋的重要性和控制海洋的意义。认为以商业立国的国家,必须拥有优势的海上力量,夺取殖民地,占据战略要点,控制海洋,以保证国家战略利益。
②海军战略的目标是保证国家获得平时和战时的海权。马

汉认
为海上作战最重要的任务是掌握制海 权,而掌握制海权有赖于强大的海军。
③海军战略的基本要素是集中、中央位置、内线、海上交通线。马汉认为,集中的法则是海军战略 的基础;威力的方程式是力量加位置,以便于舰队实施内线机动;海上交通线在
战争中居于"统制战争" 的地位,凌驾于其他要素之上。
④海军的存在是为了进攻,防御只是进攻的准备。马汉指出,即使全局处于防御态势,海军舰队也 必须积极出击,通过海上交战达到一定的结局。
马汉的军事思想 适应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垄断资本向海外发展的需要,是当时历届美国政府 制定对外政策和海洋战略的重要依据,对美国军事思想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海军理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杜黑(1869~1930)
杜黑,意大利军事理论家。其主要著作有四部:1921 年出版、1927 年修订的全面阐述其理论观点的 《制空权》;1928 年出版的强调新兵器在未来战争中作用的《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1929 年出版的论 战性著作《扼要的重述》;1930 年出版的预测未来欧洲大战可能面貌的《19××年的战争》。1932 年, 这四部著作合编成《制空权》在罗马出版。
杜黑的军事思想主要有:
①飞机用于战争,彻底改变了战争面貌,是战争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从此,战争将成为全民的、总 体的、不分前方和后方、不分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的战争。
②未来战争中,夺取制空权的斗争极端重要。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丧失制空权就是战败。
③夺取制空权只能靠空军。因此,建立与陆军、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是绝对必要的。陆海空三军是 构成国家武装力量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空军是一支进攻性力量,不适用于防御。未来战争中,集中空军最大力量对敌后方城市和居民中 心实施战略轰炸,即可摧毁其物质和精神的抵抗,迅速赢得战争胜利。
杜黑是空中战争论的主要创始人,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创新精神。他的军事思想对空军理论的发展起 了先驱作用,在近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 富勒(1878~1966)
富勒,英国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一生著述甚多,涉及军事科学、战争理论、战略战术、战 史战例、国防建设、军队建设等。已出版的专著40 多部,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大战中的坦克》 、 《战争的改革 》、《论未来战争》、《装甲战》、《机械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西 洋世界军事史》、《战争指导》。《大战中的坦克》是其代表作,有多种文字译本。在书中,富勒总结 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提出并论证了

主张坦
克制胜的理论。
富勒的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
①关于军事科学。富勒认为,军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军事科学的发 展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与社会因素。工业革命对军事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②关于战争。富勒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是有组织社会的产
物。只要国家存在,战争 就存在。
③关于机械化战争。富勒认为,战争自古就是武器的较量,胜利的取得百分之九十九在于武器。新出现的坦克是一个活动要塞,既有阵地防御所需要的防护力,又有阵地进攻所需要的突击力和机动力, 因而在未来战争中将成为主要兵器。据此,未来战争主要是机械化战争,是陆海空战场一体化和三军联 合作战的战争。
④关于战争指导。富勒认为,进行未来战争必须指导思想明确和分析问题不带偏见。在机械化战争中,胜利属于技术装备占优势的一方,其方式是在选定的方向上进行决定性战斗。进攻是机械化战争的 主要样式。大量使用坦克实施突破、包围和追击,直捣敌集团军和军、师司令部等指挥机关,将对敌造 成巨大的精神震撼。
⑤关于军队建设。富勒强调,军队规模和员额应适当缩小,武装力量建设的重点是依靠科学技术提 高军队的机械化程度。
富勒的军事思想体现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欧美一些国家有较大影响, 推动了机械化战争论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