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和传输手段,在军事、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深入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我们进行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和拓扑结构;3. 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编程与调试方法;4. 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验内容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终端节点组成。

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环境信息,汇聚节点负责收集和转发数据,终端节点负责处理和显示数据。

传感器节点通常由微控制器、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组成。

2.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物理层负责无线信号的传输,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网络层负责数据路由和传输。

3.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形、树形、网状和混合形等。

星形拓扑结构简单,但易受中心节点故障影响;树形拓扑结构具有较高的路由效率,但节点间距离较长;网状拓扑结构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路由效率,但节点间距离较远。

4. 无线传感器网络编程与调试本实验采用ZigBee模块作为无线通信模块,利用IAR Embedded WorkBench开发环境进行编程。

实验内容如下:(1)编写传感器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发送;(2)编写汇聚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转发;(3)编写终端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接收和显示。

5. 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平台,包括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终端节点;(2)编写传感器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发送;(3)编写汇聚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转发;(4)编写终端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接收和显示;(5)调试程序,确保各节点间通信正常;(6)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无线传感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实验报告无线传感实验报告引言无线传感技术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传感器网络技术,它可以实时地感知、采集和传输环境中的各种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网络,探索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限制。

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学习搭建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研究无线传感网络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实验步骤1.硬件准备:准备一台主控节点和多个从属节点,主控节点负责接收和处理从属节点发送的数据。

2.网络搭建: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主控节点和从属节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无线传感网络。

3.传感器连接:将各个从属节点上的传感器与主控节点相连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4.数据采集:设置从属节点的采样频率和采样范围,开始采集环境中的各种数据。

5.数据传输:从属节点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给主控节点。

6.数据处理:主控节点接收到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有用的信息。

实验结果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网络,并实现了环境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在实际应用中,无线传感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农业等领域。

例如,在环境监测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无线传感网络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温湿度等参数,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人们的健康。

在智能家居方面,无线传感技术可以实现家庭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远程监控,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在农业方面,无线传感技术可以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传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实现分布式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无线传感网络的能耗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延长节点的电池寿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无线传感网络的安全性也需要重视,如何保护数据的隐私和防止网络攻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限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无限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

2. 掌握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实验内容1. 无线传感网络基本概念及组成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分布式网络系统,用于感知、采集和处理环境信息。

传感器节点负责采集环境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信息传输给其他节点或中心节点。

无线传感网络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2)汇聚节点:负责将多个传感器节点的信息进行融合、压缩,然后传输给中心节点。

(3)中心节点:负责收集各个汇聚节点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结果传输给用户。

2.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1)实验环境硬件平台:ZigBee模块、ZB-LINK调试器、USB3.0数据线、USB方口线两根、RJ11连接线;软件平台:WinXP/Win7、IAR开发环境、SmartRFFlashProgrammer、ZigBeeSensorMonitor。

(2)实验步骤① 连接硬件设备,搭建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平台;② 编写传感器节点程序,实现环境信息的采集;③ 编写汇聚节点程序,实现信息融合和压缩;④ 编写中心节点程序,实现信息收集和处理;⑤ 测试无线传感网络性能,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

(3)实验结果分析① 数据采集:传感器节点能够准确采集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等;② 传输:汇聚节点将多个传感器节点的信息进行融合和压缩,传输给中心节点;③ 处理:中心节点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用户所需的结果;④ 性能: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实验总结1. 无线传感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3. 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能够满足各种环境监测需求。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报告

1武警部队监控平台架构介绍与设计1.1监控系统的系统构造基站监控系统的构造组成如上图所示,主要由三个大的局部构成,分别是监控中心、监控站点、监控单元。

整个系统从资金、功能以及方便维护性出发,我们采用了干点加节点方式的监控方法。

监控中心〔SC〕:SC的定义是指整个系统的中心枢纽点,控制整个分监控站,主要的功能是起管理作用和数据处理作用。

一般只在市级包括〔地、州〕设置相应的监控中心,位置一般在武警部队的交换中心机房或者指挥中心大楼。

区域监控中心〔SS〕:又称分点监控站,主要是分散在各个更低等级的区县,主要功能是监控自己所负责辖区的所有基站。

对于固话网络,区域监控中心的管辖围为一个县/区;移动通信网络由于其组网不同于固话本地网,那么相对弱化了这一级。

区域监控中心SS的机房的设备配置与SC的差不多,但是不同的是功能不同以及SS的等级低于SC,SS的功能主要是维护设备和监控。

监控单元〔SU〕:是整个监控系统中等级最低的单元了,它的功能就是监控并且起供电,传输等等作用,主要由SM和其他供电设备由假设干监控模块、辅助设备构成。

SU侧集成有无线传感网络微设备,比方定位设备或者光感,温感设备等等。

监控模块〔SM〕:SM是监控单元的组成局部之一,主要作用监控信息的采集功能以及传输,提供相应的通信接口,完成相关信息的上传于接收。

2监控系统的分级管理构造及监控中心功能基站监控系统的组网分级如果从管理上来看,主要采用两级构造:CSC集中监控中心和现场监控单元。

CSC主要设置在运营商的枢纽大楼,主要功能为数据处理,管理远程监控单元,对告警信息进展分类统计,可实现告警查询和存储的功能。

一般管理员可以在CSC实现中心调度的功能,并将告警信息进展分发。

而FSU一般针对具体的某一个基站,具体作用于如何采集数据参数并进展传输。

CSC集中监控中心的需要对FSU采集的数据参数进展报表统计和分析,自动生产图表并为我们的客户提供直观,方便的可视化操作,为维护工作提供依据,维护管理者可以根据大量的分析数据和报表进展快速反响,以最快的速度发现网络的故障点和优先处理点,将人力资源使用在刀刃上。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引言: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由大量分布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系统,用于收集、处理和传输环境信息。

WSN具有低成本、低功耗、自组织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智能交通、农业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网络,探索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一、实验环境搭建1. 硬件准备:选用多个传感器节点和一个基站节点。

传感器节点包括传感器、微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等;基站节点负责接收和处理传感器节点发送的数据。

2. 软件准备:选择适合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例如TinyOS、Contiki等。

编写传感器节点和基站节点的程序代码。

二、传感器节点部署1. 部署传感器节点:根据实验需求,在待监测区域内合理布置传感器节点。

节点之间的距离和布置密度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2. 传感器节点初始化:节点启动后,进行初始化工作,包括自身身份注册、与周围节点建立通信连接等。

三、无线传感网络通信1. 数据采集:传感器节点根据预设的采样频率,采集环境信息,并将数据存储到本地缓存中。

2. 数据传输: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基站节点。

传输方式可以是单跳或多跳,根据节点之间的距离和网络拓扑结构进行选择。

3. 数据处理:基站节点接收到传感器节点发送的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对数据进行滤波、聚合等操作,提取有用信息。

四、无线传感网络能耗管理1. 能耗模型:根据传感器节点的工作状态和通信负载,建立能耗模型,评估节点的能耗情况。

2. 能耗优化:通过调整传感器节点的工作模式、通信协议等方式,降低节点的能耗。

例如,采用睡眠唤醒机制、自适应调整通信距离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传输性能:通过实验测试,评估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传输性能,包括数据传输延迟、传输成功率等指标。

2. 能耗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传感器节点的能耗情况,探讨能耗优化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第一部分研究项目背景 (2)第二部分研究目标与意义 (4)第三部分系统架构与拓扑 (7)第四部分无线传感器节点选型 (10)第五部分网络通信与协议 (13)第六部分能量管理与优化策略 (16)第七部分安全与隐私保障 (18)第八部分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案 (21)第九部分网络拓展与覆盖范围 (24)第十部分成本估算与可行性分析 (26)第一部分研究项目背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第一章:研究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感知与数据采集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分布在特定区域内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能够自主感知环境信息并将数据传输至基站或其他节点,形成一个自组织、自适应、具有较高智能的网络系统。

WSN技术在农业、环境监测、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项目旨在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可行性,评估其应用的优势与局限性,为相关行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以下是本报告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概述本章将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通信方式、节点能力以及网络拓扑结构等进行详细介绍。

同时,还将探讨WSN技术的主要特点,如自组织性、自适应性、低能耗、多样性和容错性等。

第三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可行性分析该章节将重点探讨WSN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农业领域可以用于土壤湿度监测、气象数据采集、作物生长状态监测等方面,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

本章将全面评估WSN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可行性,分析其应用优势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可行性分析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是全球关注的重点议题,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由许多小型、低功率、自主部署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自组织网络。

这种网络可以用于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众多领域。

在这种网络中,节点的位置信息对于许多应用非常重要,如交通管理、物流管控等。

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定位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的研究,比较分析不同的定位算法,提出一种适用于不同环境和应用场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以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定位方面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 综述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位置感知技术(如GPS、惯性测量单位等)、测距技术(如TOA、TDOA、RSS等)、基于角度的定位技术(如AOA、DOA等)。

2. 比较分析目前常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包括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最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卡尔曼滤波法(Kalman Filter)等。

3. 提出一种适用于不同环境和应用场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理论分析、数学仿真和实验验证。

文献综述:对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调研和总结,了解各种定位技术和算法的优缺点。

理论分析:对不同的定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其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数学仿真:通过数学模型和仿真软件对不同的定位算法进行模拟,比较其在不同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对所提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进行验证和优化,以提高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五、研究进度安排第一阶段: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2个月)第二阶段:数学仿真(2个月)第三阶段:实验验证(4个月)第四阶段:论文撰写和答辩准备(2个月)总计时间为10个月。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及在应急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设计的开题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及在应急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设计的开题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及在应急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设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是由大量具有感知、处理和通信能力的微型节点组成的分布式自组织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具有低成本、低功耗、自组织、大规模部署等优点,在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在应急环境监测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快速、准确、全面的环境信息搜集,为应急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并设计一种可用于应急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方案。

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包括:1. WSN的架构和通信协议研究。

通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结构、通信协议、路由协议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后续的应急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提供基础支撑。

2. 应急环境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针对应急环境监测系统的需求和功能,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应急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场景,确定方案的基本框架和实现思路。

3. WSN节点设计和实现。

设计可以用于应急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实现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等功能,同时考虑节点的低功耗设计,实现长时间连续工作。

4. 应急环境监测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

将无线传感器节点按照一定的规划部署在应急环境中,构建可靠、高效的环境监测系统,并开发数据处理和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测、分析和管理。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探索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应急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扩展其应用场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WNS的关键技术,为构建高可靠、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3. 设计可用于应急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方案,提高应急环境的监测能力,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撑。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阅读、案例研究、模拟实验、系统设计和模型模拟等方法,通过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相关文献,在了解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应急环境监测系统的方案,并在模拟实验实现中验证其可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理论上来讲,2.4GHz是工作在ISM频段的一个频 段。ISM频段是工业、科学和医用频段。一般来说世界各 国均保留了一些无线频段,以用于工业、科学研究和医疗 方面的应用。
1.4 特高频(UHF)
2.4GHz频段的主要技术及其技术规格如图所示,目前Wi-Fi联盟所公布 的认证种类繁多,蓝牙技术使用与ISM相同的频段属于共用频段,存在干扰 问题。 WirelessUSB已被设计为一个电缆的计算机输入设备(鼠标,键盘 等),也将目标瞄准了无线传感器网络。 ZigBee为一个用于设计传感器和 控制网络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2.8 军用方面
• 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协助实现有效的战场态势感知,满 足作战力量“知己知彼”的要求
• 白宫的信息技术专家介绍,计算机、通信及小型化技术 进步正引导美军进入一个新时代,在防御技术上产生 “革命性”效果。
• 典型应用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感器结点监测环境 状态的变化;一类是由管理中心发布命令给某一区域的传 感器结点,传感器结点执行命令并返回相应的监测数据。
及AM广播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1.3 中频/高频/甚高频
• 中频(MF) 1、 300kHz 到 3000kHz 2、多数作AM电台
• 高频(HF) 1、 3MHz到30MHz 2、多数是用作民用电台广播及短波广播
• 甚高频(VHF) 1、 30MHz到300MHz 2、多数是用作电台及电视台广播,同时又是航空和航海 的沟通频道
2.4GHz频段技术
中国无线电委员会对2.4GHz频段的管理办法: 1、蜂窝移动通信(1)
工作频段:1710-1755MHz和1805-1850MHz 2、蜂窝移动通信(2)
工作频段:1865-1880MHz和1945-1960MHz 3、无线接入(FDD方式)
工作频段:1800-1990MHz和1960-1980MHz
三 无线传感器网络频谱检测技术
• 背景介绍 • 研究热点分析 • 频谱检测技术分析 • 频谱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 • 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无线传感器网络频谱检测背景介绍
频谱资源在传统上是由政府部门以固定的方 式划分成不同的频段,并对频段颁发牌照来分配 给授权用户(licensed user)使用的。这种频谱资 源的固定分配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各个频段的 用户不受到相互干扰。由于无线通信业务的迅猛 增加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演进,有一种矛盾显 得日益突出,这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频谱资源 的问题。美国联邦通信委员(FCC)会关于频谱使用 情况的报告如下图所示:
频谱使用状况
高灵敏度接收机
• 智能家居--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备集成
2.2、家居方面
• 目前来看,物联网和ZigBee技术在智能家居、工业监测和 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应用有很大的融合性。
• 用于智能家居的无线系统需要满足几个特性:低功耗、稳 定、易于扩展并网;至于传输速度显然不是此类应用的重 点。目前几种可用于智能家居的无线方式如下: 1、蓝牙 2、WiFi 3、ZIGBEE
1.2 特低频/甚低频/低频
• 特低频(ELF) 1、300Hz到3000Hz 2、通常于矿场内使用,也可作勘探地质和地震
• 甚低频(ELF) 1、 3KHz到30 KHz 2、 潜艇通讯、无线心跳频率检测器及地球物理学研究
• 低频(LF) 1、 30 KHz到300 KHz 2、 卫星导航系统(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国际广播以
1.5 极高频(EHF)
• 30~300GHz • 气象雷达、空间通信、射电天文等方面 • 60GHz频段无线短距通信技术
1、具有速度高,频带宽,不易受干扰,保密性好和频谱 复用率高等优点 2、将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专利的分布--索尼:应用方面;博通:系统方面;IBM: 射频方面;
1.4 特高频(UHF)
1、指频率由300MHz到3GHz 2、频谱细分 • 军用航空无线 • 手机(800MHz,1.5GHz) • 无线网络(2.4GHz) • 蓝牙(2.45GHz) • 业余无线电(430MHz、1200MHz、2400MHz) • 模拟电视及数码电视广播(470MHz~770MHz)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报告
目录
一 各频段频谱管理及微功率技术 二 微功率技术的行业应用 三 无线传感器网络频谱检测技术
一 各频段频谱管理及微功率技术
1、无线电各频段的频谱划分 2、不同国家的频谱管理 3、代表性的技术标准国际联盟、典型商业公司系列产品 4、重点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领域较为广泛成熟和具
小结--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对比
1.7 中国微功率设备状况
1、射频识别(RFID) 2、抄表器 3、2.4GHz频段微功率技术
射频识别(RFID)
1、物联网四大关键技术之首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公共管理、信息公共服
务、智能交通、食品安全跟踪追溯等领域 3、国内外基于RFID技术的应用呈现出从试点应
9、工业、科学、医疗设备无线电磁波辐射频段:2400-2500
2.4GHz频段技术
2.4GHz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状况分析 Wi-Fi 应用状况分析: 电信运营商:市场保持40%左右的增长速度(2008-2010)
55%以上的增长速度(2011) 中国移动:WIFI和3G尚不能自由切换,3G按流量收费,而
•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很适合作为交通控制系统的检测手段 • 实时交通流采集传感器网络布点技术 • 交通导航和信息发布系统 • 应用前景:
交通数据采集 交通信息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 停车管理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智能公交与轨道交通 车载导航系统 交通诱导系统 安全与自动驾驶 综合信息平台技术
2.2、家居方面
2.4 环境保护
• 从总体上看,国外发达国家如欧美日韩等国面向环境保护 物联网的发展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产业链已经初步形 成
• 实例:美国ALERT系统中利用多种传感器来监测降雨量、 河位水位和土壤水分,并依此预测爆发山洪暴发的可能性。
• 实例:澳洲的CSRIO ICT研究中心将节点安置在动物身上 对动物的生理状况(脉搏、血压)和外界环境进行检测,研 制成完善的草地放牧与动物模型。
图2-12为北京邮电大学研制的煤矿安全检测与定位系统示意
2.7 医疗卫生
• 例如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逐步建立远程诊断和会诊系 统,逐步解决县医院诊断问题
• 案例美国:“应对老龄化社会技术项目”--基于无线传感器 网络技术的人体行为监测系统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人体行为监测系统
每个传感器节点上包括了温度、湿度、光、红外传感器及声音 传感器,部分节点使用了超声节点。根据这些节点收集到信息, 监控界面实时显示人员的活动情况。
中国在60GHz方面的专利并不多
1.6 极高频(EHF)
• UWB 1、包括一系列由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的技 术,可以在3.1GHz~10.6GHz之间的7GHz频谱(与其它 用户共享)内传输极低功率的信号。 2、UWB无线通信实现的挑战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其频宽来 提供高数据速率,同时确保这种解决方案与802.11n等技 术相较具有更低的成本。
二 微功率技术的行业应用
• 代表性的技术标准国际联盟 • 典型商业公司系列产品 •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领域较为广泛成熟和具有巨大潜力的
微功率技术 • 交通、家居、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仓储物流、工业电力、
医疗卫生、军用领域
2.1 智能交通
• 智能交通方面的应用,从基本实现方式来看,只是分为预 测和控制两个功能,预测是为控制服务,提供数据,而控 制又反作用于预测。
抄表器
1、频段470~510 MHz 2、基于Ad-hoc和Mesh(网状)网络设计理念 3、机制:采用动态适应的受控、自组织网络,
自动跳频,自动多级路由,载渡侦听与 冲突避让机制
抄表器应用概况
1、居民电表数据抄收方式有485总线抄表、低压电力 线载波抄表,近几年涌现出民用无线抄 表等 2、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占据了主流地位,可以克服低 压载波面临的难题。 3、可实现跨电压等级、跨台区抄表,传输速率快(数 据传输速率可达37 600 bit/s),实时性高,可为智能 电网的末端管理提供更强的通信能力,实现“远程售 电”、“远程费控”、“阶梯电价调整”等远程管理 功能。
2、煤矿、石化、冶金行业对工作人员安全、易燃、易爆、有 毒物质的监测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把部分 操作人员从高危环境中解脱出来的同时,提高险情的反应精 度和速度。
2.6 工业电力
煤炭行业对先进的井下安全生产保障系统的需求巨大。线 传感器网络对运动目标的跟踪功能、对周边环境的多传感器 融合监测功能,使其在井下安全生产的诸多环节有着很大的 发展空间。
有巨大潜力的微功率技术 5、中国微功率技术标准化及应用现状
1、电磁频谱划分
1.1超/极低频(ELF)
1、频谱划分 • 美国:3赫~3千赫 • 音频电波:频率从300赫到3000赫
2、特点
1、频率低,在海水中的衰减比其他频段都小 2、音频电波可用于水下核潜艇的指挥通信 3、总体上,频率低于30KHz的超/极低通信频段,由于技术 难度大而极少未用
• 实例: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基于气体污染源浓度衰减模 型,开展了气体源预估定位系统。同样,该项技术也可推 广到放射性元素、化学元素等的跟踪定位中。
2.5 仓储物流
• 主要技术:采用传感器、RFID、条码、激光、红外、蓝牙、 语音及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
• 基于条码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广泛应用外,“电子标签辅 助拣选系统”也有一DD方式) 工作频段:1900-1920MHz
5、扩频数据通信 工作频段:2400-2483.5
6、多路微波有线电视传输系统(MMDS) 工作频段:2533-2599MH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