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马替尼治疗胃间质瘤出现剥脱性皮炎并处理一例

合集下载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毒副作用的深化研究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毒副作用的深化研究
2 3 0 6 0 1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 王小磊,魏元东1,宗 恒1,郝吉庆2,彭万仁2,陈振东3
【 摘 要】 目的 进一步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 G I S T ) 患者的毒副反应。 方法 入组 1 2 8例患者, 均口
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剂量 4 0 0 m g / 天, 病情进展患者部分加量至 6 0 0 m g / 天。自服药起观察毒副反应, 直至患者死亡或随访结束。 结果 甲磺酸伊马替尼毒副反应多发生于治疗的最初 1年内, 大多数长期服药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增加不显 著。常见毒副反应多为 1~ 2级, 高剂量组毒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新观察到的毒副反应包括记忆力下降、 语言迟缓、 阴囊水 肿、 指甲凸凹不平、 皮下瘀斑、 肾病综合征样表现, 未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及肿瘤溶解综合征。原发部位、 剂量水平、 有无肝转移 P> 0 0 5 ) ; 性别和年龄对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有显著影响( P< 0 0 5 ) 。 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 对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尼毒副反应轻微, 患者耐受性较好, 但药物说明书和文献未提及的毒副反应尤其值得关注。
( G I S T )f u r t h e r l y .Me t h o d s O n eh u n d r e da n dt w e n t y e i g h t 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e di m a t i n i bm e s y l a t e 4 0 0 m g / d a y ,a n dd o s a g ei ns o m ep a t i e n t s w i t hd i s e a s ep r o g r e s s i o ni n c r e a s e dt o 6 0 0 m g / d a y .T h ei n c i d e n c eo f t o x i c i t ys i n c e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e dt r e a t m e n t w a s o b s e r v e du n t i l d e a t ho r a t t h e e n do f f o l l o w u p . R e s u l t s T h e s i d e e f f e c t s o f t e no c c u r r e di nt h e f i r s t y e a r o f t r e a t m e n t , a n dt h e r a t e o f t o x i c i t i e s a n di t s s e v e r i t yd i dn o t i n c r e a s e r e m a r k a b l y i nl o n g t e r m .T h e s i d e e f f e c t s w e r e m o s t l y g r a d e 1 2 ,w h i c hd i dn o t i n c r e a s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i nh i g h d o s ea r m .S o m e n e ws i d e e f f e c t s ,s u c ha s m e m o r y d e c l i n e ,l a n g u a g e d e l a y ,s c r o t a l e d e m a ,u n e v e nn a i l s , s u b c u t a n e o u s e c c h y m o s i s a n d n e p h r o t i cs y n d r o m ew e r eo b s e r v e d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b l e e d i n g a n dt u m o r l y s i s s y n d r o m e w e r e n o t o b s e r v e d .O r i g i n a l t u m o r s i t e ,d o s el e v e l ,w i t ho r w i t h o u t l i v e r m e t a s t a s i s h a dn o e f f e c t o n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s i d e e f f e c t s ( P> 0 0 5 ) , w h i l e s e x a n da g e t o s o m ee x t e n t a f f e c t e d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s i d e e f f e c t s ,s u c ha s w o m e ng o t a h i g hi n c i d e n c e o f n e u t r o p e n i a ( P< 0 0 5 )a n de l d e r l y p a t i e n t s ( P< 0 0 5 )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s i d e e f f e c t s w e r e m i l da n dt o l e r a b l e ;b u t t h a t w e r e n o t m e n t i o n e db y p a c k a g e i n w e r e e a s y t o b e f a t i g u e s e r t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t hp a r t i c u l a r c o n c e r n .

胃部多原发性胃肠间质瘤1例

胃部多原发性胃肠间质瘤1例
目前针对胃间质瘤的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仍是手术切除, 但胃多发间质瘤手术方式尚存在争议[6] ,对于肿瘤较小者, 多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亦有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多发间 质瘤的报道[7] ;而对于肿瘤较大且容易破裂风险较大者,可 行全胃切除术。 对本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术,尽可 能保留多的胃组织及其功能,降低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术后病理显示切缘阴性,依据 2008 年改良后的 NIH 分级,两枚肿物均位于胃壁肌层且直径<5 cm,核分裂象 6 ~ 8 个 / 50 HPF,未向腹腔破裂播散,故均属于中危风险组胃间质 瘤。 术后因患者高龄、心肺功能较差及经济条件等原因,未 能完善 c⁃kit 基因及 PDGFRA 基因检测,但征得患者同意,术 后继续口服伊马替尼治疗,但因患者口服伊马替尼后出现恶 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停药。 GIST 的预后与肿瘤部位、大 小、核分裂像、基因突变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无论是单发还 是多发间质瘤,均应定期检查评估其危险度,对存在较高危 险度的间质瘤及时处理。 早期切除及术后应用靶向药物可
图 1 胃镜检查
图 2 胃部多原发性 GIST 的常规病理染色( HE ×40)
2 讨 论
GIST 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 Cajal 细胞的间叶组织肿瘤,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及潜在恶性倾向。 胃是 GIST 最常见的发 病部位,约占整个 GIST 的 55������ 6%,其次是小肠、结直肠等[3] 。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4⁃5] :肠系膜、大网膜等位置也可发生间质 瘤。 因而,依据其生长方式可分为:黏膜下型、肌壁间型、浆 膜下型及胃肠道外型。 本例患者两枚肿瘤均位于胃壁肌层, 属于肌壁间型。 GIST 常以单发为主,多原发相对罕见,初期
术后规律口服伊马替尼 400 mg / 日,术后 6 个月随诊复查胸 部及腹部 CT 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灶和远处转移灶。 患者因 服用伊马替尼期间出现较严重的胃肠道反应,现已停药。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药疹1例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药疹1例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药疹1例杨欢;蒋洁瑶;张美华【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246-247)【作者】杨欢;蒋洁瑶;张美华【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 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

全身红斑,鳞屑伴瘙痒1个月,于2012年12月5日来我科就诊。

患者于2012年5月30日在我院行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100%),粒红比明显增高,粒系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为主,嗜酸细胞比例增高。

染色体分析示:46,XY,t(9;22)(q34;q11)[1]。

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从2012年6月19日开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

2012年9月18日骨髓活检结果正常,染色体分析示:46,XY[20]。

继续原剂量服用,1个月前患者出现全身红斑,鳞屑伴痒。

皮肤科检查:全身弥漫浸润性鲜红斑片,覆盖菲薄鳞屑,皮疹沿皮纹分布,边界清楚,压之不退色,以躯干为重,上胸部红斑融合成片(图1)。

自2012年6月至今无其他药物长期服用史。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43×109/L,红细胞3.86×1012/L,中性粒细胞3.38×109/L,淋巴细胞计数1.56×109/L。

诊断:苔藓样药疹(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

治疗: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溶液60 mL,Vit C 5 g, 10%葡萄糖酸钙10 m L静滴,日1次,连用5天。

左西替利嗪5 mg/d,卤米松/三氯生软膏外用。

1周后皮疹较前变平、变暗,躯干及四肢见色素沉着,皮肤干燥,脱屑。

胸腹部有与皮纹一致的浸润性红斑或结节性损害。

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3粒,日3次。

卤米松/三氯生软膏继续外用,嘱患者保湿润肤。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过敏性休克1例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过敏性休克1例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过敏性休克1例摘要】甲磺酸伊马替尼属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Bcr-AbI阳性细胞系细胞,ph染色阳性的慢粒和急淋患者的新鲜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

该药不良反应较多,常有水潴留、肝脏毒性、中性粒减少以及皮肤反应等。

该药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临床罕见,国内外较少报道,本文对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的个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期临床应用所借鉴。

【关键词】过敏性休克;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077-02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6岁,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自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2014年2月于当地医院行小肠间质瘤手术治疗。

2014年6月发现肝内多发直径约2~3cm转移灶,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印度产,批号不详)靶向药物治疗,严格按照医嘱服药1月后因全身浮肿伴皮疹、心悸不适症状明显,改间断口服治疗,为2至3天1次,每次400mg,不良反应减轻,能耐受。

但2014年9月初复查上腹部MRI检查见肝转移瘤明显增大,最大约5×6×6cmm。

2014年9月20日改口服诺华制药(瑞士)有限公司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规格100mg/片,遵嘱正常进餐后12:00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服药后约40分钟,患者开始出现心悸、胸闷,初症状轻,自行开车持续约I6分钟到我院,服药后约1小时,心悸、胸闷明显加重,并烦躁、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测血压70/45 mmHg,心律98次/分,SPO275%,心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即予休克体位,低流量吸氧,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1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静脉注射,苯海拉明注射液20mg肌肉注射液后观察3分钟症状改善不明显,测血压70/50mmHg,予即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100mg+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维生素C注射液3.0,用药后约10分钟患者症状渐缓解,SPO298%,监测血压110/70 mmHg。

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系统症状(DRESS)(法语)

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系统症状(DRESS)(法语)

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系统症状(DRESS)(法语)Le;Nouail;P.;Viseux;V.;Chaby;G.;王琼【期刊名称】《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年(卷),期】2006(000)012【摘要】背景:伊马替尼(GleevecTM)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本文描述了1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后发生的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系统症状(DR ESS)。

患者和方法:1例78岁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女性患者自2003年11月接受低剂量伊马替尼治疗。

治疗7周后患者躯干部出现斑片和瘙痒并且逐渐加重。

1个月后患者出现泛发性皮肤损害伴发热和播散性淋巴结病。

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液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阳性。

停用伊马替尼改用羟基脲(H ydreaTM)。

抗生素和局部外用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改善。

讨论:据作者调查,本报道为首例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的DRESS。

伊马替尼治疗后的皮肤反应很常见且通常较轻微,多见斑丘疹、瘙痒和颜面水肿。

至今极少有严重皮肤反应的报道。

一些作者认为皮肤表现和严重度与伊马替尼的药理学作用有关。

作者的观察结果不能排除潜在免疫机制的可能。

脓毒症也可能在DRESS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系统症状(DRESS)(法语)@Le Nouail P.$Service de Dermatologie etVénéréol...【总页数】2页(P)【作者】Le;Nouail;P.;Viseux;V.;Chaby;G.;王琼【作者单位】Service;de;Dermatologie;e t;Vénéréologie;Sud;avenue;RenéL ennec;Salouel ;80054;Amiens;Cedex;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相关文献】1.伊马替尼耐药后,GIST病人的治疗选择瑞戈非尼对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治疗失败的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GRID):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Ⅲ期试验解读 [J], 赵宏2.伊马替尼耐药后,GIST病人的治疗选择瑞戈非尼对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治疗失败的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GRID):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Ⅲ期试验解读 [J], 赵宏;3.五酯软胶囊和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联合给药后对大鼠体内伊马替尼药动学的影响[J], 徐文;刘涛;赵振寰;曹志红;吕志强;马敏;马霖4.国产伊马替尼与进口伊马替尼治疗初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比较 [J], 刘影; 孙玲; 张澍; 马平5.原研伊马替尼转换国产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的疗效和安全性 [J], 杨文蓓;曾庆曙;倪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马替尼在胃肠间质瘤中的应用

伊马替尼在胃肠间质瘤中的应用

伊马替尼在胃肠间质瘤中的应用Huang Kaimin;Qiu Jian【摘要】目前,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对转移/复发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e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治疗呈现出显著疗效.同时,高危GIST术前新辅助治疗的减瘤效应,无论是在提高手术切除率及安全性方面,还是从器官保留角度来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术前伊马替尼治疗改善生存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证实,最佳术前及术后药物治疗时间仍未得到最终解决;文章旨在阐述近年来伊马替尼在GIST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期刊名称】《腹部外科》【年(卷),期】2018(031)006【总页数】4页(P445-448)【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甲磺酸伊马替尼;术前治疗【作者】Huang Kaimin;Qiu Jia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e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肿瘤,可发生于食管到直肠的胃肠道的各个部分,主要分布在胃(55.6%)和小肠(31.8%),在结直肠(6%)、食管(0.7%)及其他不同部位(5.5%)分布较少;年发病率的范围从0.43/100 000(我国山西省)到2.2/100 000(韩国)不等[1]。

大多数GIST表达的KIT受体蛋白,是一种由原癌基因c-kit编码的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的获得性功能突变是肿瘤发生和增殖的主要原因之一[2]。

在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被引入治疗后,已被证明对转移/复发GIST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显著地改善了进展期GIST的预后。

手术根治性切除是GIST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有些肿瘤发现时体积较大,在根治性手术中,可能需要牺牲器官功能或其他器官联合切除。

通过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大小,提高根治性切除的可能性,降低术中发生肿瘤破裂、出血或扩大手术的风险,保全器官功能,达到改善生存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的目的。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胃肠间质瘤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胃肠间质瘤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胃肠间质瘤岳欣;胡均;王家仓【摘要】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rate and survival benefit of imatinib mesylate for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Methods:Sixty-one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GIST were recruited and given imatinib mesylate with an initial oral dose of 400 mg/day and received regular follow-ups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rate, survival benefit, and adverse effects. Results:The re-sponse rate was 57.4%(35/61), and the disease control rate was 88.5%(54/61) one year after initial treatment. Analysis of the Logic regression model shows that gender, age, and multiple lesions in the abdominal and pelvic cavity are factors that affect response rate (P<0.05). The five-year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 is 53%. The status of multiple lesions in abdominal and pelvic cavity affected the surviv-al benefit of the cases (P<0.05). Although adverse effects frequently occur, most of them were mild except for two hemorrhagic cases. Conclusion:The clinical use of imatinib mesylate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GIST.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matinib mesylate guarantees it as a treatment choice for advanced GIST.%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及生存获益。

甲磺酸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甲磺酸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均无统计学意 义 ; 停药 3~1 2个月组与停药 3个月 内组 、 未停药组的 中位 . r r 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 . 0 5 ) , 而停药 3个月
内组与未停药组 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 停药 3~1 2个月组 与停 药 3个月 内组 、 未停药组 的 中位 0 s差 异均有 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 而停药 3个月 内组 与未停药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主要毒 副反应 为乏力 、 皮肤 黏膜水肿 、 白细 胞减少 、 腹 泻等 , 多 为 1 ~ 2级 , 未发生治疗相 关性 死亡 。结论 对于复发/ 转移 的 G I S T s 患者, 一线应 用伊 马替尼 4 0 0 m g / d治疗 安全有 效。结合 中 国患者的依从性和经济等 因素 , 是否接受辅助治疗 以及是 否接受 二线 治疗对 1 T I ’ P和 O S的影 响 可能不大 , 而中断治 疗超过 3
R o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Me d i c a l O n c o l o g y , P l A C a n c e r C e n t e r , 8 1 H o s p i t a l f o P L A, N a n j i n g 2 1 0 0 0 2, 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Q i N S h u k u i , E — m a i l : q i n s k @C S C O . o r g . c n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t h e e i f c a c y , s a f e t y a n d p r o g r o s t i c 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 r e s p o n s e s o f i m a t i n i b m e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马替尼治疗胃间质瘤出现剥脱性皮炎并处理一例
发表时间:2016-02-25T13:42:10.917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武艳飞1王智2斯琴2[导读] 1.鄂尔多斯东胜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2.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临床资料患者张XX 女18岁,主因“头晕、乏力、纳差,伴黑便4天.”入院.入院后查胃镜:胃小弯侧见一巨大隆起性肿物,武艳飞1王智2斯琴2
1.鄂尔多斯东胜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2.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摘要】目的通过报道伊马替尼治疗胃间质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一例,并行妥善处理后好转.提示伊马替尼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处理,处理后再次给予伊马替尼治疗再无明显不良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758.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185-01
1临床资料患者张XX 女18岁,主因“头晕、乏力、纳差,伴黑便4天.”入院.入院后查胃镜:胃小弯侧见一巨大隆起性肿物,累及几乎整个胃体小弯侧,考虑T4N1期癌,已取病理:免疫组化:CD117+、CD34+、S-100+,考虑为恶性间质瘤.腹部CT示:左上腹巨大肿瘤,考虑恶性肿瘤,与胃、局部小肠及胰体尾部分界不清.诊断:1,胃肠道间质瘤(GIST).2,消化道出血.据分期及肿物情况无法手术根治,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日控制病情.口服药物5周后出现起初出现较大的丘疹、癍丘疹,色红,多分布在前臂及躯干部位,不完全对称,偶尔出现在脸部,搔痒难耐.口服扑尔敏、维生素C、钙剂,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避免日光照射,治疗后疗效不佳.因血液科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较多血液科就诊.血液科皮肤科会诊考虑剥脱性皮炎.查血象:红细胞2.62x1012/L,白细胞5.6x109/L,血小板287x109/L,血红蛋白58g/L,嗜碱性粒细胞2%,考虑药物过敏所致剥脱性皮炎,嗜碱性粒细胞增高.于是果断停用格列卫,甲强龙40mg/日冲击治疗,三天后未见新皮疹出现,原有皮疹多处消退,第4天改为口服强的松30mg/日,氯雷他定10mg/日,同时继续服用维生素C 、钙剂治疗,10天后皮疹全部消退,病人无不适.期间输注红细胞4u.病人出院.继续服用格列卫400mg/日,同时预防性服用吡密斯特钾1片/日,扑尔敏4mg/次,3次/日,强的松逐渐减量,强的松共服用一个月停药,避免日晒.每两周查血象一次,病情稳定.三个月后停用抗组胺类药物,再未发生皮疹、皮炎.血红蛋白逐渐恢复至96g/L,嗜碱性粒细胞:0.4%.复查腹部CT:肿物大小较前减小40%,患者一般情况好,无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
2讨论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肠系膜、网膜肿瘤,然而,恶性GIST却是最常见的胃肠道肉瘤.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检出率逐渐提高.[1]C-kit等突变基因编码酪氨酸激酶促进肿瘤的形成,而甲磺酸伊马替尼为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可竞争性抑制此酶,使肿瘤凋亡.[2]从而给予无法手术根治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本病例患者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生活规律,治疗1月,开始发生皮疹,继而发展为剥脱性皮炎.停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加甲强龙冲击治疗3天,病情得到控制,治疗效果好,而后继续服用组胺类药物和激素治疗一个月后治愈.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剥脱性皮炎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患者可能是由于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多出现皮疹,由此推断嗜碱性粒细胞可能释放组胺类物质导致皮疹出现.应用激素、抗组胺类药物的抗过敏、免疫抑制作用促使皮疹很快的到控制,也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可能是甲磺酸伊马替尼除作用于BCR/ABL融合基因外,对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受体的抑制剂[3],而实验证实,敲除PDGF基因的小鼠可出现严重的水肿和过敏反应[4].因此,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皮疹的确切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般来说,患者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见,已报道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肌肉酸痛、骨髓抑制、水钠潴留、腹泻等,发生皮疹也很常见,约占26%,发生剥脱性的皮炎却罕见.在发生剥脱性皮炎后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停用格列卫,应用激素及抗组氨类药物.我们鉴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出现严重骨髓抑制后,可以暂时停药,等待恢复后再次用药时可能见到原有不良反应减轻或消失的经验,为避免剥脱性皮炎得不到控制,甚至病情加重,我们在单纯应用抗过敏药物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果断停用格列卫,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和激素治疗,皮疹迅速消退,待皮疹完全消退后再用格列卫,皮疹就再没有出现,说明此方法是安全的.其机制可能与免疫状态,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有关.
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剥脱性皮炎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药物的慢性积累引发的.但其所致的剥脱性皮炎来势凶猛,病情重,需立即停药、抗过敏、激素治疗.因此我们在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时,要严密观察,警惕剥脱性皮炎的发生,必要时提前预防,格列卫说明书中提到,通过检测嗜碱性粒细胞,预先使用抗组胺类药物,以避免皮疹的发生,直至嗜碱性粒细胞正常.而相当一部分患者必须服用该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本患者.在停用药物抗过敏,激素治疗后药物再次使用,不良反应减轻或无再次出现,说明即使发生过敏积极处理后继续用药也是可行的.本患继续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已8月未再次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每2-3周我院门诊随访疾病控制较好.但本患具有高肿瘤负荷,是否肿瘤因素影响患者出现严重过敏不得而知,后因肿瘤负荷减小而严重过敏反应减轻,期待相关研究出现.
参考文献[1] 梁寒.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治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4):249[ -2522] LiuLC,XuW T.Prognosisanalysisof216caseofgastrointestinalstroG[ maltumor[J].ChiJGastrointestSurg,2012(15):255-258.3] PietrasM,etal.Inhibitionof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sreGducesinterstitialhypertensionandincreasestranscapillarytransportintumor[J].[ cancerRes,2001,61:29294] H euchelR,Berg A,Tallquist M,etal.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betareceptorregulatesinterstitialfluidhomeostasisthroughphosGphatidylinositoKinasesignaling[J].proc NatlA cadSciUSA,1999,96:114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